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和平會館會議什麼時候開

馬來西亞和平會館會議什麼時候開

發布時間: 2023-01-26 00:52:52

⑴ 康有為不如梁啟超,有人同意我的觀點嗎

我認為在歷史的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康有為不如梁啟超

⑵ 一月二十九日發生的歷史大事

一、國內大事記

♦ 1726年1月29日 清代《古今圖書集成》定稿

293年前,1726年1月29日 (農歷臘月廿七),清代《古今圖書集成》定稿。《古今圖書集成》由清陳夢雷、蔣廷錫等編纂。其綜合了清代所能見到的有關古籍中的各種資料,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一部類書,國外稱它為「康熙網路全書」,至今仍被同內外學者所使用。

♦ 1901年1月29日 清廷下詔「變法」實行「新政」

118年前,1901年1月29日(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慈禧太後在西安發布「變法」上諭,表示要更法令、破錮習、求振作、議更張,實行「新政」。

♦ 1903年1月29日 湖北留學生李書城等在東京創辦《湖北學生界》

116年前,1903年1月29日 (農歷正月初一),湖北留學生李書城等在東京創辦《湖北學生界》。《湖北學生界》是辛亥革命時期湖北留學生創辦的愛國革命刊物。宣傳民族獨立,抨擊君主專制,鼓吹民族民主主義,大聲疾呼」我國民宜持定主義,破壞倒滅滿清之政府,而自建設政府」。

♦ 1903年1月29日 馬君武等呼籲「排滿」革命

116年前,1903年1月29日,一年一度的中國東京留學生新年懇親會如期舉行。東京神田區的中國留學生會館內氣氛異常。清廷公使希望藉此扭轉日益勃興的留學生反清愛國的潮流。馬君武等人先後登台演講,公開提出中國的出路在於排除滿族專制,恢復漢人主權。演講得到近千名留學生的擁護,「倒清」等口號不絕於耳。孫中山希望有識之士在公開場合倡言「排滿」的願望得以實現。不過,此事之後,馬君武被調回國內。

♦ 1906年1月29日 李伯元著《官場現形記》一書30冊在上海出版

113年前,1906年1月29日,李伯元著《官場現形記》一書30冊在上海出版。《官場現形記》寫於1901--1905年,全書共60回。作品描寫了官僚群像,有文有武,從軍機大臣、總督、巡撫、提督、道台、知縣直至典史,地位有高低,權勢有大小,手段有不同,而特點卻皆是見錢眼開,嗜錢如命。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

♦ 1935年1月29日 中央紅軍四渡赤水

84年前,1935年1月29日,紅軍分別在土城、元厚場渡過赤水河。蔣介石為了阻止紅軍北渡長江,急調重兵到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進行圍堵,並嚴密封鎖了長江沿岸。紅軍按原計劃渡江已不可能。中央軍委當機立斷,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計劃,命令部隊向雲南東北部敵人設防空虛的扎西(現威信)集結。蔣介石仍錯誤判斷紅軍北渡長江,命令敵軍窮追不舍。

♦ 1950年1月29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剿匪斗爭

69年前,1950年1月29日 (農歷臘月十二),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剿匪斗爭。

♦ 1963年1月29日 周恩來提出四個現代化

56年前,1963年1月29日,周恩來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

♦ 1974年1月29日 陝西臨潼農民發現秦始皇兵馬俑

45年前,1974年1月29日,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楊志發老先生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 1979年1月29日 鄧小平副總理開始訪問美國

40年前,1979年1月29日,鄧小平副總理開始訪問美國。鄧副總理1月30日在華盛頓說:「用什麼方式解決台灣歸回祖國的問題,那是中國的內政」,「我們不再用『解放台灣』這個提法了。只要台灣歸回祖國,我們將尊重那裡的現實和現行制度。」

♦ 1979年1月29日 中共中央為地主、富農分子摘帽

40年前,1979年1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和地、富子女成份問題的決定》

♦ 1983年1月29日 中國科學院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36年前,1983年1月29日,中國科學院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歷時9天。嘉錫院長在會議總結中提出,科學院當前要從8個方面進行改革。

♦ 2017年1月29日 馬來西亞遊船失聯事件

2年前,2017年1月29日11點04分,馬來西亞一載28名中國遊客船隻失聯。馬來西亞海事執法局說,船上共載有31人,其中28人來自中國。但中國駐馬來西亞哥打基納巴盧總領事館目前只確認了18名中國公民的護照信息

二、國外大事記

♦ 1536年1月29日 英格蘭王後安妮·博林流產了一個男嬰

483年前,1536年1月29日,安妮流產了一個男嬰,這天同時也是前王後凱瑟琳的喪禮。安妮的小產讓亨利八世耐性用盡,此時亨利八世已看上了她侍女珍·西摩,他宣稱與安妮的婚姻簡直是受到上天的詛咒。到了1536年4月,安妮身旁的音樂家首先被指控與安妮通姦,接著兩名朝臣和亨利八世的侍從也被指控同樣罪名。

♦ 1927年1月29日 美國平均每6人有一輛汽車,居世界之首

92年前,1927年1月29日,根據最新發表的普查數字表明,美國登記注冊的汽車有900萬輛,數量多達世界總數的39%。從1924年以來,全世界汽車總計增加了800萬輛。在美國,平均每6人有一輛汽車,在英國每57人有一輛,而在德國每289人有一輛。

♦ 1945年1月29日 美軍在菲律賓巴丹半島登陸

74年前,1945年1月29日 (農歷臘月十六),美軍在菲律賓巴丹半島登陸。

♦ 1947年1月29日 美國放棄了對中國所作的和平努力

72年前,1947年1月29日,由於中國內戰已升級到危險程度,美國決定放棄在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所進行的和平調停。美國將撤走大部分駐扎在中國的12000名士兵,並將停止美國與三人委員會的接觸。這項決定等於承認國務卿馬歇爾調停嘗試的失敗。盡管如此,華盛頓表示仍將繼續促進中國的統一,並說:「我們仍抱有希望,但對目前的形勢並不特別樂觀。」

♦ 1960年1月29日 科學家指出人工腎臟不需監視可以持續使用

59年前,1960年1月29日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貝爾丁·司克普博士指出人工腎臟可以不需人類監視而持續使用。

♦ 1964年1月29日 第九屆冬奧會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舉行

55年前,1964年1月29日,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因未能及時下雪,以迎接第九屆冬季奧運會,人們只好由阿爾卑斯山上將雪運至運動場,經過艱苦的准備工作,今天,奧地利總統阿道夫·謝爾夫在一片銀色世界的伊瑟爾山運動場宣布冬季奧運會正式開幕。此次冬運共有36個國家、1332名運動員參加。開幕典禮中,希臘傳來的奧林匹克聖火點燃了運動場中的火炬,共有6萬人觀禮。

♦ 1964年1月29日 土星號火箭將最重的衛星射入太空

55年前,1964年1月29日,一枚土星號火箭將一顆10噸重的衛星射入軌道,這是迄今為止最重的。這使美國第一次超過蘇聯。6年前美國第一次把重31磅的衛星送上軌道。今天的發射盛況由國家電視台播放。土星號火箭成功的關鍵在於第三級使用了液氫燃料。這在首次試驗時就表現得相當好。按計劃,3個月後,土星號火箭將把重達10噸的阿波羅登月飛船的仿製模型送入軌道。

♦ 1987年1月29日 美國華裔科學家朱經武宣布首次得到了90K以上的超導體

32年前,1987年1月29日,美國華裔科學家朱經武等人宣布首次得到了90K以上的超導體,這是人類首次發現突破液氮溫區(77K)的超導體,是超導物理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 1991年1月29日 曼德拉與布特萊齊首次會晤

28年前,1991年1月29日,等待已久的非國大副主席納爾遜-曼德拉與敵對的祖魯族因卡塔運動首領曼戈蘇圖·蓋夏·布特萊齊酋長間的會面於德班舉行。

♦ 2004年1月29日 泰國為中國醫學團體泰國最高醫學獎

15年前,2004年1月29日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為研製出抗瘧疾葯物青蒿素的中國醫學團體頒發泰國最高醫學獎——瑪希頓親王獎,表彰他們對治療瘧疾做出的貢獻。

.............

三、名人生卒

[生] 120年前,1899年1月29日:

瞿秋白出生於江蘇常州。

瞿秋白 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

[生] 159年前,1860年1月29日:

劇作家契訶夫於誕生於俄國羅斯托夫州亞速海邊。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傑出代表

[生] 131年前,1888年1月29日:

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出生於江蘇嘉定(今上海嘉定區)。

顧維鈞 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

[生] 153年前,1866年1月29日: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生於法國克拉姆西。

羅曼·羅蘭 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卒] 49年前,1970年1月29日:

著名畫家陳半丁逝世。

[生] 118年前,1901年1月29日:

著名歷史學家羅爾綱出生於廣西。

[生] 282年前,1737年1月29日:

托馬斯·潘恩出生於英國諾福克郡。

[卒] 100年前,1919年1月29日:

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梅林因患肺炎,醫治無效逝世。

[卒] 56年前,1963年1月29日: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波士頓去世。

[生] 145年前,1874年1月29日:

美國著名慈善家小洛克菲勒出生

⑶ 什麼是世博會

世博會,全稱世界博覽會(Worl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簡稱World Expo)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託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它已經歷了百餘年的歷史,最初以美術品和傳統工藝品的展示為主,後來逐漸變為薈萃科學技術與產業技術的展覽會,成為培育產業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啟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場所。世界展覽會的會場不單是展示技術和商品,而且伴以異彩紛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壯觀景色,設置成日常生活中無法體驗的、充滿節日氣氛的空間,成為一般市民娛樂和消費的理想場所。

世博會-理念
世博會的理念是「理解、溝通、歡聚、合作」,這意味著世博會是超越了國家、民族、宗教界限的人類文明的盛會,是人類邁向和平與進步的階梯。

在世博會上,全世界的人們歡聚一堂。不論人們來自哪個國家,屬於哪個民族,源於何種文化或宗教,面對世博會上人類共有的智慧成果和科技進步時,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各國人民之間長期以來追求和平與合作的夢想,正是基於這種理解與溝通。

同時,世博會融合世界各國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文化以及新的生活方式,不僅讓千百萬觀眾大開眼界,而且產生了思想碰撞,促進了彼此間新一輪的學習、競爭和進步。

《國際展覽公約》第一章第一條就明確指出:「世博會是一種展示活動,無論名稱如何,其宗旨在於教育大眾。它可以展示人類所掌握的滿足文明需要的手段,展示人類在某一個或多個領域經過奮斗所取得的進步,或展望未來的前景。」

說到「歡聚」,不能不說到世博會上除展示、論壇以外的各類演藝活動。演藝活動不僅讓世博會擺脫「枯燥」、遠離「說教」,讓世博會變得既充滿「理性」也不乏「感性」,而且以一場文化「盛宴」的形式,促進了不同國別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了情感和友誼。

世博會的主要活動類型包括官方正式慶典活動,如開閉幕式、各個國家的國家館日、國際組織館日、主辦國的地方日活動等;此外還有極具多元色彩的文藝匯演、文化巡遊等,各國代表性的文化精萃以及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都可以在世博會各類舞台上大顯身手。某種程度上,世博會因各類活動的舉辦,變成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節日,變成了一個最大規模的「嘉年華」。

世博會-意義
舉辦世界博覽會的目的,是透過一個國際性的展覽平台,使參予的國家在主題上得到廣泛的聯絡與交流。世界博覽會是對當時社會文明的智慧的一種記錄,和對未來的前瞻。

不過並非每一屆世界博覽會都成功地表達強烈的主題色彩,許多世博會都變質成為了大型博物會館的基調,展覽會的一些令人驚嘆的新奇展品,便成為了永久珍藏。

世博會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五年一次,展期通常為六個月的注冊類世博;另一類則是穿插在兩屆注冊類世博會之間,展期通常為三個月的認可類世博。

中國主辦的世界博覽會
2010上海世博會

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海寶2010年世界博覽會將會在上海舉行。上海市政府由2001年5月申請,到2002年12月被通過申辦成功,到2010年,需要用得上近10年的時間去籌備實現博覽會的夢想。

時間: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點:上海市中心黃浦江兩岸,南浦大橋和盧浦大橋之間的濱江地區
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副主題: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經濟的繁榮
城市科技的創新
城市社區的重塑
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主要目標
1、提高公眾對「城市時代」中各種挑戰的憂患意識,並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
2、促進對城市遺產的保護;使人們更加關注健康的城市發展;
3.推廣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理念、成功實踐和創新技術;尋求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
4、促進人類社會的交流融合和理解。

核心思想
城市是人創造的,它不斷地演進演化和成長為一個有機系統。人是這個有機系統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創新能力的細胞。人的生活與城市的形態和發展密切互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機系統與地球大生物圈和資源體系之間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擴大。人、城市和地球三個有機系統環環相扣,這種關系貫穿了城市發展的歷程,三者也將日益融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世博會-與中國
中國加入國際展覽局

上海世博會會徽經國務院批准,並獲國際展覽局確認,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以國家名義於1993年5月3日正式申請加入國際展覽局,並於1993年12月被選為該局信息委員會會員。

中國政府第一次以國家身份參加世博會
中國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國家身份參加的世界博覽會是1876年的費城世界博覽會。當時作為中國工商業代表的人叫李圭,他是一個有智、有勇、有謀、有骨氣的中國人,但淹沒在那個萬馬齊喑的時代。李圭寫了一本書叫《環游地球新錄》,記錄了1876年的費城世界博覽會,雖然他是中國代表團中唯一的一個中國人,但畢竟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正式踏足世界博覽會。

中國第一次參加世博會

中國第一次參加世界博覽會應該始於1873年的維也納世界博覽會,中國的參加方式也是賽奇會本身的一奇。因為代表中國人的是一個叫包臘(EoCoBowra)的英國人。派他代表中國參加的,既不是朝廷,也不是某一個朝廷大員,而是當時清朝的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在1840年以後,中國的海關和外貿都交由外國人代辦了。赫德為了擴大中國和外國的商業聯系,以圖取更大的利潤,便派包臘代表中國參加賽奇會。

⑷ 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力

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力

鄭和下西洋對中國海外移民生存和發展的影響 鄭和下西洋歷時28年,有12萬人參與,航程十餘萬里,先後到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人類航海史上的一次偉大創舉。據有關資料記載:在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不少華人是隨鄭和船隊而來,並久居不返成為早期華僑的。在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下,「……閩廣之民,造舟涉海,趨之若騖,或竟有買田娶婦,留而不歸者。」1 「到了明代中後期,在南洋各地的華僑大約在十萬人以上。」2可以這樣說,鄭和下西洋不僅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打通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大門,而且間接地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提升了人們對移民收益預期,促成更多的中國人前往南洋等地經商和謀生,對中國移民在海外生存和發展,以及海外華人社會的形成產生了積極影響。

一、鄭和下西洋的後續效應

鄭和下西洋的最初動機,不論是宣揚「王道」(天朝聲望)、「安外」(安定海外),還是為了「絕患」(尋找文帝,杜絕後患),均可視為 明朝政府對外政策的一種調整,客觀上對打通中國的對外通道, 發展對外貿易,建立藩屬關系,促進 和平外交發揮了積極作用,有著悠久的後續效應 。

首先,鄭和下西洋宣揚了「天朝」聲望。《皇明祖訓》說過:「四夷順則中國寧」,因此,明政府將朝鮮、日本、大梳球國、小梳球國、安南、真臘、占城、蘇門答臘、瓜哇等15國列入「不征之國」。明成祖素有「萬國來朝」、「四夷賓服」的思想,借「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以滿足封建王朝唯我獨尊的虛榮心。可見, 鄭和下西洋屬於官方性質,有著很強的政治性意義。在 鄭和 下西洋的過程中,曾經 三次用兵擊潰偷襲的海盜集團和圖謀不軌者,以珠寶交易和自衛槍炮捍衛了明朝政府利益, 宣揚了國威,提高了「 天朝」聲望;通過「憮外夷以禮,導人以善」,促進了中國和東南亞各地的聯系,進而對中國海外移民產生深遠影響。據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的研究:「鄭和下西洋後而移居南洋諸島,當不下五百四、五十萬人,加上與土著人雜婚者,當及七百萬人。」鄭和下西洋產生的示範效應,為中國移民大量地向外遷移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海外華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這也是海外移民崇拜鄭和的深遠的社會基礎。

其次,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海外華人社會發展。據史料記載:中國人到海外,自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秦朝徐福帶領三千人東渡日本,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海外移民。但海外華人社會的真正形成和發展,卻是出現在鄭和下西洋之後。鄭和下西洋的成功,吸引愈來愈多的中國人移居海外,大量的聚居而成華人的村落或城鎮,並有「首目」主事管理,形成了較為穩定、完整的華僑社會。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已經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一方面,由於統治者的血腥盤剝,加之政局長期地動盪不安,尤其殖民資本的大舉滲入,導致地方商人和手工業者的紛紛破產,大量農民流離失所,到處是民不聊生的慘象。另一方面,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政府已元氣大傷,幾乎是處於苟且摻延。為了維持落後的封建專治制度,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了許多的喪權辱國條約,包括割讓土地,開禁沿海通商口岸,承認西方列強招收華工的合法性等,海禁條約也在事實上被裁除,進一步加劇了海外移民潮的發展,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海外華人社會。

第三,鄭和下西洋為華人遷移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知道,自從宋代發明了指南針後,中國的航海技術就有了很大進步。鄭和下西洋不僅打通海外通道,開辟了溝通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等地的航線,而且留下許多寶貴的航海資料和途經各地的詳細記載,對中國人移居海外有著很大幫助。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的友好交往,明政府在南京設立「四譯館」,隸屬於翰林院,用於專門培養與中國有密切關系國家的外語人才。與此同時,通過解決邊患,設立宣慰司,扶持舊港宣使司,敕諭暹羅國王等方式,沉重地打擊了華人海盜集團和錫蘭山的海寇,基本上消滅了海盜和 圖謀不軌者 的威脅,一定程度上 維護了海外僑民的利益, 有利於華人來往南洋群島,使中國沿海地區居民的大量向外遷移成為了可能。這樣,以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為主,廣大的貧苦農民紛紛踏出國門,被迫到海外謀生。有人估計,自鴉片戰爭後的一百年間,中國的出國人數估計不少於1500萬人。

二、鄭和下西洋有利於中國海外移民生存和發展

對於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功績,著名的歷史學 家吳晗 先生曾作過如下的評價:(1)經濟上的收獲。鄭和用瓷器、絲、茶諸貨物到南洋博易,政府和人民兩受其益。(2)政治上的成功。國威遠播,南洋諸國王,稽首來庭,甘為臣屬。(3)文化上的傳播。寶船迭出,信使往來,使南洋諸國均染華風。(4)華僑移民增加及其勢力的發展。中國人在南洋的地位陡然提高,華人以其靈敏耐勞的手腕,漸得當地人的信仰。3應該說,吳晗先生的評價相當的在理。鄭和下西洋拓展了中國人的海外生存空間,保證了中國通往東南亞的海上航道安全,對中國移民的生存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鄭和下西洋密切了與東南亞國家關系,改善了華人移民的生存環境。鄭和下西洋主要是「下南洋」,也就是今天的南洋群島一帶。 明朝開國後,積極地發展對外友好關系,主要通過互派使團,外國「朝貢」方物,明朝政府「賜賚」禮品等方式進行的,素有「厚往薄來」 特徵,明朝政府對朝貢使者均是「以禮待之」,即使「私貨來,皆倍償其價」。而鄭和下西洋,正是貫徹了封建王朝的「宣德化而柔遠人」,「懷諸侯,則天下畏之」的思想,4使明朝與東南亞國家的友好交往達到了鼎盛時期,東南亞國王先後訪華,促使他們實施比較寬松的華僑政策。據史書記載:到了永樂十四年(1416年),也就是鄭和已經完成四次出訪任務後,就有古里、爪硅、滿刺加、占城、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南渤利、不刺硅、阿丹、蘇門答刺、麻林、刺撒、忽魯謨斯、柯技、沙里灣泥、彭享、三佛齊等十多個國家,紛紛派遣使者來華。「是時,諸番使臣,充斥於廳」。5鄭和下西洋後,就在東南亞各地,如印尼西加的三發、瓜哇的錫順、中瓜哇的三寶壟和蘇門答臘的巨港等地,設立了下西洋的轉運站,作為船隊休整、補給、收容疾病隨員以及接待華僑華人的停留點;並以 滿刺加為貿易中心,建立了開展下西洋活動的中心據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華人移民的生存環境,之後就有大批的華僑移居南洋的 說法。「南洋華僑中心的形成,實肇始於鄭和下西洋之時」。6明代張燮的《東西洋考》也這樣記載,在爪哇、加里曼丹、菲律賓、馬來半島,有一千乃至上萬的華僑。

其次,鄭和下西洋宣示了「王威」,提高了華人移民的政治地位。據史料記載:鄭和船隊每到一處,先是「開招、頒賞」,按照國家禮節拜訪國王,並送上從中國帶來的珍貴禮物。每當鄭和的船隊一到,居住在南洋群島的華人移民便奔走相告,高喊著「三保太監」來了,「三保太監」專程看我們來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地華人深感鄭和帶來了國威,而當地人看到了鄭和龐大的船隊後,也認為華人移民有強大的國家作後盾,自然不敢對他們產生輕視。 東南亞國家也因有鄭和的訪問,對中國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這從滿刺加和蘇祿王率團訪華可看出一斑。自接受了明朝封賜以來,從永樂九年(1411)七月至宣德八年(1433)九月,滿刺加國王就三次率其王妃、陪臣來華訪問,得到了明成祖、宣宗的熱情款待,加深了東南亞與中國之間的傳統友誼。華僑在滿刺加受到了重視,如滿刺加國王任命華僑擔任港主,負責處理中國和印度支那商船的事宜。7鄭和下西洋後,蘇祿王知道了中國疆域遼闊,物產富饒,是個強大而友好國家,於是便攜帶王妃、王子和隨從一行,共有340多人的大型使團訪問了中國。蘇祿王到達中國後,受到明成祖的隆重接待,中國的繁華景象更使他們流連忘返。在回國途中,蘇祿國的東王不幸病逝於山東德州,除了大王子回國繼承王位外,其王妃以及二子、三子等十多人均留下守墓,後都不願意回國,最終卒於德州。他的後人定居在山東德州的北郊,安、溫二姓成了他們的姓氏。汶萊華人也認為說「自(鄭和)王景弘到汶萊後,華人地位大大提高」。8

第三,鄭和下西洋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增強了華人移民的發展能力。永樂初年,中國的糧食、棉花、布匹供給充裕,手工業興旺發達,造船、冶金等產業發展比較成熟,與當時仍然比較落後的東南亞、南亞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鄭和下西洋後,帶去了中國精美的工業製品,據《瀛涯勝攬》、《東西洋考》、《西洋番國志》等書記載:這些物品包括青花瓷器、青瓷盤碗、麝香、燒珠、樟腦、橘子、茶葉、漆器、雨傘、金、銀、鐵鼎、銅錢、湖絲、綢緞、絲錦、鐵制農具以及金屬製品等。9在按國之禮儀謁見國王後,鄭和便將帶來的商品與當地人進行交易,中國的絲綢、瓷器等深受他們的歡迎,鄭和船隊「所至皆有遺跡,鑿山開路,掘地取泉,」 10 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源源不斷地傳入,對東南亞的當地墾荒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久而久之,這種以物易物的交易形式,很快就盛行起來,在東南亞各國產生了「中國貨」的品牌效應,對經營著的當地華僑來說,無疑是在免費為他們打廣告,培植了當地華人的發展能力,打開了中國貨的市場空間。廣大的華人移民也通過各種途徑,直接從中國進貨,使他們所在的地區,很快就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和商業、貿易中心,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起了舉足輕重作用。

第四,鄭和下西洋傳承了中華文化,增強了華人移民的民族凝結力。鄭和下西洋除了「開招、頒賞」與進行貿易外,遵循「敷宣教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理念,率領船隊「周遊南洋群島,所至宣布大明德政,撫慰士人,」11不斷地向東南亞國家敷宣中國教化,以提高他們的文化程度,改變落後發展面貌,受到了當地人民的廣泛愛戴,「至今英荷二屬均有三寶井留存。」12當地人也樂意中國人移居其地,共同地發展生產,華僑華人日益成為各國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13而華人與當地女子成婚,開始形成與當地人民友好相處和融合發展的過程。因此,在海外華人集中的地區,除了形成商業意義上的「唐人街」外,華人移民還按照祖籍地習俗,修建了宗祠、寺廟,成立各種宗鄉社團會館,設立私塾學習中文,使之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如「唐人街」掛著的「天涯海角飲水思源,入鄉隨俗落地生根」楹聯,就表達了海外華人 以中國為榮,入鄉隨俗落地生根的發展意念;「唐人街」 正是廣大華裔誠信經商與傳承中華文化的產物,它成了中國移民在海外活動的重要根據地,對增強華族的向心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五, 鄭和下西洋採取 震懾、懷柔的雙重政策, 維護了華人移民 的正當權益。明朝初年,海盜為害情況已相當的嚴重,特別是一些貢使與商旅必經的咽喉要地,已被海盜所居,「凡有經過客人船隻,便劫奪財物」,致貢使、商旅「來往若之」,危害尤甚。14 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共進行了三次不得已的用兵。鄭和首次出使西洋,在率領船隊返航經過舊港的時候,遭到以華人頭領陳祖義為首的海盜集團的突襲。這支海盜集團以搶劫過往的客商和貢使的財物為生,企圖「詐降邀劫」,搶奪鄭和船隊所攜帶的寶物。鄭和船隊擊潰偷襲者之後,活抓了海盜頭領陳祖義,並將他押回京城就地正法。當時雖然只是個別人從事不法勾當,但已損壞了華人形象,也累及到許多的無辜。陳祖義被抓和受到了正法後,在海外和當地的華人社會中產生了震撼,這種「鎮憮」行動,鏟除了海盜集團的勢力,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海外華人的利益。鄭和的第二次下西洋,在途經斯里蘭卡時,該國的王子把鄭和騙到了京城,強行勒索財物,並暗中派兵搶劫,企圖一起虜獲鄭和船隊,結果陰謀沒有得逞反而被抓獲了,鄭和就將他們帶回北京獻給明成祖。但明成祖實行了寬大政策,將斯里蘭卡國王等人全部放送回國,不僅對海外國家起到震懾和懷柔的雙重效應,也維護了海外華人的正當權益,為他們的生存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鄭和下西洋的借鑒意義

鄭和下西洋的朝貢貿易及其促進民間貿易,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效應,激發了中國沿海地區人們向外追求財富的慾望,直接提高了人們對移民收益的預期,有利於華人移民和海外華人社會的發展,為中國走向世界、發展自己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時至今日,鄭和下西洋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首先,大力弘揚鄭和精神,「走出去」來發展自己。鄭和下西洋帶來的財富增值效應,激發了人們「走出去」發展的渴望。中國是個人口超級大國,超過了13億人口,其中的勞動力人口達到7.4億,比歐美發達國家的4.3億勞動力還多3.1億人。據有關的資料報道,「中國每年新增勞動力1000萬;中國的下崗和失業人口大約1400萬,進城的農民工一般保持在1億2千萬。」15今後,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以及西部大開發的加快,中國與世界經濟的關系不斷深化,未來幾年內將釋放和派生出大量的剩餘勞力,從而形成人口遷移的巨大「推力」。事實上,人才流動總是與勞動力、資本的流動相伴隨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新移民必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從數量上統計, 中國的移民數量還比較少,人口流動仍屬於正常的范圍之內。我們應當 大力弘揚「鄭和精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繼續放寬出國渠道,讓更多的國人通過合法的渠道走出國門,積極地參與國際競爭,分享到我國的改革開放、加入WTO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成果。各涉僑、涉外部門也要不失時機地「走出去」,加強與海外的華僑華人聯系,深交老朋友、廣交新朋友,不忘好朋友,使海外華僑華人真正地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為祖國的統一大業服務。

其次,鼓勵華僑自願地融入當地社會,積極地參政議政。移民的問題十分復雜,其中居住國因素具有決定性作用。加強海外華僑華人的科技力量、經濟實力和人才資源的有效整合,對加速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也是我們爭取海外「僑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發達國家將加大引進移民力度,通過不斷地調整移民政策,避免外來人口對社會系統造成的沖擊。據有關的資料估計,在今後的20、30年間,如果加上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移民數量,來自祖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移居發達國家的新移民可能達到2000—3000萬人,在數量上直逼現有的華僑華人規模。如果考慮到再移民,以及兩岸關系可能導致的移民影響,估計發達國家的華僑華人規模還會更大。因此,要密切關注住在國的局勢變化,加強與住在國政府的溝通和友好關系,認真地汲取經驗教訓,鼓勵華僑華人拋棄自我的孤立心態,在當地化的進程中,積極地融入主流社會、 參政議政,努力捍衛自己的正當的合法權益。在華社的傳承與發展上,要盡量地減少磨合期,做到取長補短,互相提攜共同地發展,在居住國與祖(籍)國發揮難以替代的橋梁作用,真正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

第三,實施睦鄰友好政策,為華僑華人的生存和發展服務。鄭和下西洋後,始終堅持睦鄰、善鄰的友好政策,有利於中國人民對東南亞國家的認識和了解,促進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貿易關系,帶去了中國先進的建築文化、陶瓷文化和絲綢文化,推進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流,推動了東南亞華僑移民與商業、宗教的共同發展。時至如今,東南亞國家仍留下眾多的鄭和事跡,流傳著許多感人的傳說(法力無邊,萬物聽命),經常舉辦各種盛大的紀念活動,表明鄭和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共同敬仰的偉人。東南亞人民把鄭和視為神明,對歷史遺留下來的「三寶廟」、「三寶墩」、「三寶洞」、「三寶井」頂禮膜拜,充分展示了「鄭和精神」已是深入人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商品交流和對外交往的迅速增加,中國公民享受到了自由移居他國發展的正當權益,我國海外移民大量增加,移民結構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目前,發達國家新移民已佔到華僑華人總數的一半以上,個別國家甚至超過 80% 。如果發達國家的移民政策沒有大的變動,那麼估計在未來的 10 多年內,新移民人數將佔到發達國家華僑華人總數的七成以上。 新移民是海外華僑華人的延續,他們的發展壯大,將從根本上改變華僑華人的地位,對我國的安全、富強和發展都有利。因此,我們要繼續貫徹睦鄰、安鄰、富鄰的對外友好政策,促進我國的和平崛起,積極地改善華人移民的生存和發展環境,這對我們增強海外僑界的後續力量,進一步發揮僑的優勢,更好地促進我國走向世界有重要意義。

第四、發揮海外社團作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中華文化的歷史悠久、根深葉茂,有著很強的黏合性和滲透力,它是聯接海外移民與祖籍國關系的「橋梁」和重要紐帶。近年來,從祖國大陸、台灣、香港地區赴發達國家的留學生,每年都有十幾、二十萬人,如果加上技術移民的話,每年由中國進入發達國家的留學移民、技術移民及其家屬有數十萬人,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最主要的移民來源地之一。新移民尤其學有所成的居留者,他們的政治敏銳,善於交際,社會活動能力比較強,其實力和表現也逐步得到了當地華社和主流社會的肯定。華僑華人社團是團結海外鄉親,凝聚愛國力量,聯系祖國和家鄉的重要紐帶。這年來,隨著事業的不斷發展,不少的海外華人開始關心、參加甚至組建當地的華人社團組織,涌現出一批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社團領袖。在新的歷史時期,海外華僑華人工作將面臨著更多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深入地研究。我們要鼓勵新移民積極地參加老一輩組織的各種華人社團,積極融入當地華社,從中發現、培養有代表性的華人「新人」,有意識地支持和引導他們,把他們吸收到國內的各種群團組織中,為他們提供參政議政的舞台,把他們培養成新一代的華社領袖,努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切實引導華社的團結和有序發展。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1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