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總理是哪個族
Ⅰ 馬來西亞位置在哪
馬來西亞位置在東南亞。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島北部。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國家,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
馬來西亞是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之一,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實施馬來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
馬來西亞的政治體系:
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議會內閣制,國家最高法律是馬來西亞聯邦憲法。聯邦憲法將國家的最高權力分成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個部分。三權分立既出現於在聯邦層面,也出現於在州的層面,各州都在聯邦憲法之下擁有自己的州憲法。
國家對內外的最高代表被稱為元首,而政府首腦是總理。君主即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是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形式上擁有國家最高權力,但實權在馬來西亞內閣。
馬來西亞內閣是馬來西亞政府的行政部門,由馬來西亞總理所領;馬來西亞議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由最高元首、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馬來西亞聯邦法院是司法系統里最高的機構及最後的上訴法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馬來西亞
Ⅱ 為什麼馬來西亞人會說中文
你的理解有偏差,不是所有馬來西亞人,都會說中文,只有少部分華人會說而己。全世界很多華人都會聽說讀寫中文,主要是因為從小在華人學校讀書,但是會中文,不代表就會理解中國的文華,很多隻是了解他們本國和當地佛華人的文化,和中國還是有很大差別。
畢竟生活在不同的國家,面臨不同的問題,文化、民俗、語言、飲食都有非常大的偏差。
馬來西亞的排華現象,包括全世界其他國家也是一樣,地位都不是很穩定,基本都是二等公司,有錢沒權。
馬來西亞華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國時期數百年來從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一帶遷移而來的中國人後裔。馬來西亞華人古代多自稱唐人、華人,中華民國成立後開始自稱中國人、華人及華僑,馬來西亞獨立後開始改稱華人、華裔,成為馬來西亞國民,不再自稱「中國人」與「華僑」的華人。
在馬來西亞3170萬總人口中,華人就有664萬,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其中客家人超過165萬。 馬來西亞華人主要分布於吉隆坡(首都)、喬治市(檳城州)、怡保(霹靂州)、新山(柔佛州)、古晉(砂拉越州)、亞庇(沙巴州)和馬六甲市(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
馬來西亞屬於多民族國家,馬來人、華人、印度人(馬來西亞三大民族)都是同時抵達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原住民並不是馬來人,其實馬來人是從印度尼西亞進入馬來西亞的,但是自第一任首相開始,他們就開始自稱為土著,導致很多人認為馬來西亞人就是指馬來人的現象。
馬來西亞華人,也稱為馬來西亞華裔、大馬華人,是馬來西亞的本地民族之一。
馬來西亞華裔大多數是自明清起數百年來自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遷徙至馬來亞的移民及其後代[3]。在馬來西亞,本土華人是第二大民族,總人口約有741萬人。其中包含閩南民系近300萬(其中200萬是福建閩南人)、廣府人100萬、客家人100萬等。
馬來西亞華人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4%,主要分布於吉隆坡(首都)、喬治市(檳城州)、怡保(霹靂州)、新山(柔佛州)、古晉(砂拉越州)、亞庇(沙巴州)和馬六甲市(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此外,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華人也是首都吉隆坡的第二大民族,占該直轄區總人口的43.2%(馬來人佔44.2%)。
馬來西亞獨立初期華人占總人口大約37.2%。但由於出生率較低以及移民國外,華人占馬來西亞人口22%。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有大量的馬來西亞華人移居或長居在歐美、澳大利亞、新加坡或日本等等。在眾多國家當中,新加坡算是吸納最多馬來西亞華人人口的國家。很多馬來西亞的華人到新加坡工作或念書拿到了學位,選擇留在新加坡發展自己的事業,而後又定居於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有六百多萬,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人口數量僅次於馬來族。馬來西亞華人按族群可分為閩南、客家、廣府、潮州、興化、海南等。另外有部分大馬華族長期受馬來和其他文化影響而形成了新的華人族群,稱為峇峇娘惹或土生華人。
馬來西亞2700餘萬人口中華人將近三成,650餘萬華人中,客家人佔150萬。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怡保、吉隆坡、沙登、檳城、吉打北部、森美蘭、沙巴等區域。主要來自惠州、嘉應州、揭陽、永定等地。當年在客家人中廣為流傳「千辛萬苦出南洋,一片大海水茫茫。敲錫屎來割橡膠,積存些錢寄家鄉。」 來自廣東惠陽淡水鎮周田鄉的葉亞來,經苦心經營,使原來不滿千人的礦區吉隆坡,建設成為馬來亞早年繁榮進步的大市鎮,奠定了以後作為國都的基礎,因而人們稱他為吉隆坡王。
2013年,馬來西亞全國有2900萬人口,華人是第二大族群,到2012年底有652萬人,客家人占華人的1/4,客家人最多的是梅州,其次是惠州、河婆,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有76個屬會,分布全國各州縣。
沒有華裔,馬來西亞不會有今天的面貌
馬來西亞,這個和我們相隔不遠、面積不大的國家,和中國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漢代,唐宋時中國和馬來群島已有頻繁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元代時已有華人在當地定居的明確記載。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停留。至今,作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州,馬六甲仍然保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跡。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但依然保留了華人的很多風俗儀式。此時開始,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逐漸成為馬來西亞的重要民族。
在馬來西亞,華社通過中小企業為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部分最有名的大企業都來自華人。2009年,華社研究中心出版了《勤儉興邦—馬來西亞華人的貢獻》一書,書中詳盡地講述了一代代華人為馬來西亞做出的貢獻。書中寫道,「華人先輩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大膽開發錫礦、拓展農耕地、建立村鎮及塑造井然有序、充滿活力的社會,促使馬來半島各土邦逐漸繁榮起來。至獨立時,絕大部分華人已落地生根並安分守己地以這個國家為安身立命之地了。」
馬來西亞華人不僅搭建了中馬交流的橋梁,而且在加強中馬經貿合作、促進對華投資、增進中馬民間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其中較為知名的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有「U盤之父」潘健成,現任群聯電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享有「酒店大王」和「亞洲糖王」之稱的郭鶴年,是馬來西亞最傑出的企業家。2012年12月12日,郭鶴年曾獲得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曾經表示,沒有華裔社群,馬來西亞不會有今天的面貌;沒有華裔社群的支持,馬來西亞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
Ⅲ 馬來西亞的國家政體是什麼,國家元首是誰
議會君主制。
國家元首叫「最高元首」。
「最高元首」為國家元首、伊斯蘭教領袖、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從9個世襲蘇丹中依照參加競選的蘇丹的年齡和就任年代擬出的名單中,選出一位資歷最高的蘇丹擔任「最高元首」,任期五年。「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同意解散國會等權力。
現任「最高元首」是端古·賽義德·西拉傑丁·賽義德·普特拉·賈馬盧萊爾(Sultan Tuanku Syed Sirajuddin Syed Putra Jamalullail)玻璃市州蘇丹,生於1943年,2001年12月當選為馬來西亞第12任最高元首,2002年4月正式登基
Ⅳ 馬來西亞歷屆首相列表
1、東姑阿都拉曼1963年9月16日至1970年9月22。
於1903年2月8日出生於吉打州亞羅士打的皇宮。他父親是吉打州第24任統治者蘇丹阿都哈密哈林沙。
1954年,東姑阿都拉曼成為了英屬馬來亞的首席部長。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獨立時,他被推選為第一任首相。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成立後,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他被尊稱為「獨立之父」、「馬來西亞國父」。
2、阿都·拉薩k,1922年3月11日–1976年1月14日。
巫統在阿都·拉薩的領導下,採取了一連串的新政策,積極推動國民教育政策,倡議關於實現東南亞中立化的《吉隆坡宣言》。此外,他宣布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俾在20年內建立起一個馬來人的經濟社會,讓馬來族享有特權,如公司股權、大學學額等,以提高馬來族的經濟地位,這給巫統帶來了新的面貌。
3、胡先·翁(馬來語:Hussein Onn,1922年2月12日-1990年5月29日),又譯海珊·奧恩,是第三任馬來西亞首相(1976年至1981年),被稱為「團結之父」。
胡先翁於1922年2月12日出生在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是馬來西亞巫統首任主席拿督翁惹化的兒子,母親是拿汀·哈麗瑪·胡先。
4、馬哈蒂爾·穆罕默德(Mahathir),1925年12月20日出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亞羅士打市。全名為馬哈蒂爾·穆罕默德(Mahathir bin Mohamad)。任期:1981年7月16日至2003年10月31日
5、阿都拉·阿末·巴達威(馬來語:Abllah Ahmad Badawi),又譯阿卜杜拉·艾哈邁德·巴達維,1939年11月26日出生在馬來西亞檳城州,是第五任馬來西亞首相(2003-2009),簡稱阿都拉。
Ⅳ 馬哈蒂爾是中國血統嗎
馬哈蒂爾不是中國血統。
馬哈蒂爾是所謂「印-巫混血」,全名是馬哈蒂爾·穆罕默德(Mahathir),1925年12月20日出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亞羅士打市。全名為馬哈蒂爾·穆罕默德(Mahathir bin Mohamad)。現任馬來西亞總理。
馬哈蒂爾是一名深具爭議性的政治領袖,他在擔任馬來西亞首相期間,被認為是馬來西亞現代化的工程師。他具有代表性的權威式領導方式及其袒護馬來西亞本地民族民眾社會地位的裙帶作風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擁有「Dr M」之稱的馬哈迪,在國際舞台上也非常積極,特別是以熱切推動「亞洲價值觀」著稱。
2019年4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分別在人民大會堂和釣魚台國賓館會見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
(5)馬來西亞總理是哪個族擴展閱讀:
習近平於2013年10月5日在吉隆坡會見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時對馬哈蒂爾評價——「中國人民敬重的老朋友」
時代周刊評價馬哈蒂爾——"今年沒有人像馬哈迪一樣強烈地吸引新聞界,這使他成為1998年的亞洲新聞人物。他提醒世界,不受管制的資本主義未必適合所有國家--自從馬哈迪一年前開始抨擊投機客的陰謀和猶太人的政治陰謀,世界各國開始接受他的理論。"
Ⅵ 華人目前在馬來西亞的地位是怎樣的呢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該國最大的兩個族群就是馬來人和華人。其實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根本沒有馬來人這個民族。古代的馬來西亞一直是多國並立,在很長時間內都,這個地方都沒有民族觀念。
到公元16世紀,荷蘭人和英國人相繼到達馬來群島,民族這個概念才逐漸被當地人所接受。而在此之前,這里的土著只知道自己是哪個部落的。
Ⅶ 馬 來 西 亞 的 歷 史 偉 人
馬哈蒂爾於1925年12月20日出生在吉打州首府亞羅士打的一個教師家庭。馬哈蒂爾的祖父是個從印度飄洋過海來的穆斯林,這血源可以從馬哈蒂爾那張非常印度化的臉孔上清楚地反映出來。父親在與當地的一個馬來姑娘結婚後,成為一名頗有名望的中學校長。作為一個在多民族的馬來西亞社會中地位不高、人數不多的印度族移民家庭,他的父親非常希望自己40歲才生下的第一個兒子能光宗耀祖,為印度移民爭口氣。馬哈蒂爾確實沒有辜負家族的期望。他從小就顯示出異常的聰明,且非常喜歡讀書,常常是一個人拿著本書在書房裡一呆就是半天不出來。
小馬哈蒂爾性格非常倔強。他雖然常常沉默寡言,凡事卻很有主見。以優異的成績升入中學以後,瘦弱的馬哈蒂爾常常是高年級學生欺侮的對象,母親好幾次看到他鼻青臉腫回家,但從他嘴裡總掏不出半個字。一聲不吭地鑽進了書房學習。也許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的驅使,也許是預感到將來學習機會不多,少年馬哈蒂爾簡直是拼了命在讀書。
自己曾經開辦了一間咖啡店。由於已經學會了如何經營,而且他天生精明,沒多久,他又開了水果鋪和手工藝品店,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紅火。他具有一切成功商人所必備的素質:勤奮、精明、果斷、鍥而不舍。
然而,青年馬哈蒂爾並沒有把所有精力放在埋頭做生意上,他時刻關注著發生在自己祖國土地上的一切。他參加了當時的一些抗日群眾組織如「馬來人聯合會」、「馬來青年聯合會」的活動,並成為其中的活躍分子。日本投降後,英國殖民者又卷土重來,「馬來人聯合會」等組織的任務又歷史性轉變為反英獨立。「馬來西亞國父」拉赫曼親王把這些組織聯合起來,使之成為政黨,名為「馬來民族聯合機構」( 巫統)。它在馬來西亞的獨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就在這時,馬哈蒂爾結識了這個組織的骨幹成員之一、後來擔任過馬來西亞總理的拉扎克,他在日後的關鍵時刻拉了馬哈蒂爾一把。
「馬來民族聯合機構」及其明確的反英獨立目標,使殖民者當局大為惱怒,它加緊了對馬來人的鎮壓與統治。年青的馬哈蒂爾陷入了深深的苦惱。就在這時,1948年,馬來亞大學開始招生。馬哈蒂爾報名參考並在志願表上毫不猶豫地填上醫學系。結果,他被錄取了。這一年,他23歲。畢業後,馬哈蒂爾擔任了吉打州醫葯官員。1964年,他決定正式棄醫從政,出任巫統最高理事會理事並參加當年下院議員競選。他成功了。一位當年的議員曾這樣評價他:「他的鋒芒讓無數人瘋狂地支持他,也讓無數人熱烈地反對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沒有人面對他會無動於衷。」從此,馬哈蒂爾被公認為政治前途無量。1975年,他成為巫統的3位副主席之一。1981年7月,他出任巫統主席,接替因病辭職的海珊·奧思,成為馬來西亞總理。
他連續3次擔任政府總理,而相應地,近年來,馬來西亞的局勢確實越來越穩定,這點,是印尼和菲律賓等相鄰國家比不上的。與此同時,馬來西亞的經濟迅速發展,大有直追亞洲四小龍之勢。
馬哈蒂爾是一位非常能出主意而且機敏過人的總理,他不僅在大政方針上妙招迭出,譬如發展「自由貿易區」以吸引外資,發展製造業擴大出口,取消對華人經濟的過多限制,實行「向東看」政策,鼓勵國內各企業向東方特別是向日本和韓國學習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自己更利用每一次出訪機會,自動擔當「國家頭號商品推銷員」。而且,在細微之處也常有靈感閃現。這些大概得益於他過去的職業:經商和從醫。他不乏商人的精明,同時也不乏外科醫生式的縝密。縱觀馬哈蒂爾執政10多年來所取得驕人成績,他這位戰後在位時間最長的馬來西亞總理亦足可名垂青史了,而他的個人魅力與鬥士風范,也為這個「橡膠和錫的王國」增添了奇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