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怎麼清生活垃圾
❶ 國外垃圾是怎樣處理的
日本
日本有家用分類垃圾箱,人們在家就可以輕易地給垃圾分類。同時,扔垃圾還要分日子——每戶都有統一發的表格,寫著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玻璃、罐頭、電池等十餘種。如可燃垃圾(包括果皮、菜渣等)是每周一、三、五扔;每周二可扔舊報紙;每月第四個周一可扔不可燃垃圾,如電池等。日本垃圾袋是半透明的,所以扔了什麼垃圾一目瞭然,偷不得懶。
英國
每個英國家庭都有3個垃圾箱:一個黑色,裝普通生活垃圾;一個綠色,裝花園及廚房的垃圾;一個黑色小箱子,裝玻璃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社區會安排三輛不同的垃圾車每周一次將其運走。普通生活垃圾主要是填埋,花園及廚房的垃圾用作堆肥;垃圾回收中心則回收42種垃圾,如眼鏡、傢具等。
美國
美國紐約的垃圾分類制度開始於1986年。為便於民眾分類,市政府規定,在學校、機關等地,垃圾桶分藍色和綠色。凡紙類垃圾都應放在藍色桶中;而瓶子罐頭等則放在綠桶里。秋季的落葉和冬季的聖誕樹則會在特定季節由專人回收——當落葉滿地時,市政府就會明確要求居民把落葉裝入紙垃圾袋中,按指定時間放在房屋前,由垃圾車收走。
澳大利亞
一般澳大利亞人家的院子里,都會有3個深綠色大塑料桶,蓋子的顏色分別為紅、黃、綠。綠蓋子的桶里,放清理花園時剪下來的草、樹葉、花等;黃蓋子的桶里,則放可回收資源,包括塑料瓶、玻璃瓶等;紅蓋子的桶放其他垃圾。
瑞典
瑞典的清掃公司由三家民間團體聯合組成,該公司給每戶居民四種纖維袋,分別盛放可以再利用的廢紙、廢金屬、廢玻璃瓶和廢纖維。清掃公司利用特製的廢棄物回收車每月登門收集一次,對其他垃圾則是每周收一次。此外在公寓、旅館等公共住宅區,還設有專門的收集裝置,用以回收各類廢棄物。
芬蘭
芬蘭各個城鎮的居民區和購物中心,都設有不同顏色的廢品分類回收箱。芬蘭人外出時習慣將家裡積攢起來的舊報紙、空玻璃瓶和舊衣服順手放到分類回收箱,或直接將垃圾送到赫爾辛基地區3個垃圾處理中心的廢品分類回收點。回收點再將金屬廢品送到金屬處理廠回爐,將玻璃瓶送到玻璃廠當原料,將廢木料送到熱電廠作燃料,而廢紙和紙板則被造紙廠再次利用。
對於像廢油、硫酸、電池和葯品等有害垃圾,垃圾管理局每年春、秋兩季派專車進行回收,然後送到專門處理有害垃圾的工廠進行特殊焚燒處理,並利用焚燒產生的熱能發電。
❷ 國外發達國家農村下水是怎麼處理的
我覺得其實和中國是差不多的,只是用得設備先進點,而且人口少,處理量也少
臭氧處理法
利用O3的氧化性破壞染料分子而脫色,這種方法適用於水溶性偶氮染料及鹼性染料,具有降低COD(化學需氧量)和BOD(生物需氧量)的作用,且不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但其設備投資大、耗電量高、成本高。
電化學法
利用直接電解產生膠溶離子陰膜,吸附並沉澱染料分子、離子,此法適用於各種染料、重金屬離子,COD、BOD降低效果好,適用性廣、成本低。不足之處會產生化學污泥。
絮凝法
用無機、有機化學絮凝劑水解產生的膠體吸附染料,這種方法適用於難溶及不溶性染料,其原料來源廣泛、制備簡單、投產少、經濟適用。對COD、BOD指標降低明顯,但不足之處會產生化學污泥。
膜系統處理
利用超過濾,把滲透壓驅動膜過程,去除廢水中染料分子、助劑等。此法適用於各種染料、添加劑,COD、BOD指標明顯降低,但一次性設備投資大、技術難度大,且膜系統清洗困難。
活性炭吸附法
利用活性炭對染化料吸附而脫色,此法適用於可溶性染料,COD、BOD降低效果較好,但活性炭吸附後清洗困難,故成本高,對其些大分子染料吸附力不夠。
用細菌處理染色廢水
採用處理染料廢水的生物裝置,利用細菌使染色廢水純化;其優點是不產生污泥,也不會產生臭味,處理過的染色廢水還可再利用。
❸ 各國政府環保妙招有哪些
國情不同,各國政府的環保政策也有很大差別,也有很多值得相互借鑒的地方。政府如何介入環保,引導環保,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和努力的事情,以下是各國政府採取的一些環保「招數」:
(一)美國垃圾處理有成效。美國是垃圾生產大國,而且有大量難以分解的化工垃圾,因此垃圾處理已成為一個重要行業。為了環境保護,變廢為寶,不少研究機構和管理組織的專家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各個州和城市,就不同行業的廢棄物處理和再生利用作了具體規定,美國還盡量將各產業聯合起來,讓一個企業的廢料成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材料,使廢棄物循環利用,再生產品的范圍不斷擴大。
在聯邦和各州政府的多年努力下,美國環保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保護環境深入人心,早已成為普通美國民眾的自覺行動。以日常生活垃圾分類為例,目前在美國城鎮鄉村,居民家中幾乎都備有3個顏色不同的大垃圾桶,用來進行垃圾分類。藍色的桶用來裝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如報紙、紙屑、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和各種金屬等;綠色的桶用來裝果皮、雜草和樹木的殘枝敗葉等;黑色的桶用來裝無法回收的生活垃圾。每家都自覺嚴格地進行垃圾分類。垃圾處理公司每周將這些經過分類的垃圾運到不同的垃圾場進行處理:藍桶垃圾被送到造紙廠和塑料廠等進行再生產;綠桶垃圾被運到堆肥場,經高溫處理後被製成肥料。
由於全社會積極參與,美國在垃圾處理和回收方面成績斐然。在洛杉磯和舊金山等一些大城市,目前垃圾回收率已達到60%以上,不少城市還計劃到2010年將垃圾回收率提高到75%。
(二)巴西建立環境仲裁院。巴西於2001年在里約熱內盧建了該國的第一個環境仲裁院,這個仲裁院,是由一些環保領域的律師和專家組成的。目的是為巴西各級機構以及法人和自然人之間廣泛存在的環保爭端提供便捷的解決方式。仲裁院院長阿爾弗萊多·羅德里格斯律師說:「在巴西,對環保糾紛進行仲裁仍是一塊處女地。因此,我們這個團體完全由專家組成,他們都具有仲裁員資格,能夠作出足夠權威的裁決。」羅德里格斯表示,環境仲裁院是個民間組織,不從屬於任何司法機構,只依據有關環保的法律來工作。
(三)德國對一次性飲料瓶征稅。德國是世界上環境保護政策最嚴格的國家,也是第一個綠黨進入議會的國家。有一段時間,「生態」一詞成了好公民的口頭禪。從香蕉到套頭衫,都要是「生態」的才行。無論是反對核動力的辯論還是與毀壞森林的酸雨的斗爭,「生態」問題總是一個中心問題。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人們還認為生態與發展經濟水火不相容,而今天的經濟界卻有了新的認識,即可以利用「生態」問題賺錢:「不論在洗衣粉、牙膏還是汽車等生產行業中,有環保意識就可以生財。」
為提高飲料瓶的再利用率,德國還將對一次性飲料瓶征稅。盡管德國包裝業界強烈反對這樣做,但德國環境部認為,對啤酒和礦泉水等飲料的包裝瓶進行征稅,是很有必要的。
(四)日本變廢為寶的垃圾焚燒站。日本在大城市核心區焚燒的垃圾比任何發達國家都多。豐島區垃圾站是在東京1200萬密集人口中,晝夜不間斷運轉的21座大型垃圾焚燒站之一。它每天處理300噸垃圾,然後將它變成電、熱水和一種可再利用的渣土。更不同尋常的是,這些垃圾站並沒有散發刺鼻的怪味。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通過垃圾掩埋法處理其大部分垃圾,日本3/4的垃圾則是通過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焚燒爐來焚燒的。20世紀90年代,這種垃圾處理方式使日本的二惡英水平達到危險的程度,但此後日本運用先進技術糾正了這一問題。
日本城裡的垃圾焚燒站不僅無味、無煙、不散發致命物質,而且通常看上去很美。實際上,許多垃圾焚燒站的建築都十分壯觀,有些甚至成為旅遊熱點。在東京,每年來豐島區垃圾焚燒站參觀的人數達到18.6萬左右,其中大多數參觀者都是垃圾站所在社區的居民。他們主要是來垃圾站漂亮而便宜的健身中心游泳、鍛煉的。這里的游泳池是由焚燒垃圾所產生的熱能加熱的,健身房所用的電是從與垃圾焚燒爐相連的汽輪機里產生出的。足夠2萬家庭用的剩餘電量則賣給了東京市內的高壓輸電網。豐島區垃圾焚燒站還擁有一個老人診所。焚燒爐里的灰燼被溶化成用於生產瀝青、磚和水泥的一種渣土。垃圾焚燒站內的氣壓通常保持在偏負壓狀態,這樣能從社區吸入新鮮空氣並防止怪味泄露出去。
(五)新加坡「口香糖在家偷著用」。早在1992年,新加坡政府就頒布了進口及銷售口香糖的禁令,因為有一些缺乏公德意識的人總是四處亂吐口香糖殘渣。為了維護新加坡花園城市的清潔,政府規定,除遊客帶一些供自己食用以外,走私口香糖的人將被處以1年的監禁和最高達1萬美元的罰款。至今,這項法令實施已逾16年,新加坡人早已習慣了沒有口香糖的生活。街上大大小小的商店裡根本見不到口香糖,公共場所基本上看不到口香糖的殘渣。只是在節假日,新加坡人偶爾會去鄰近的馬來西亞購買一些口香糖,回家後「偷偷」食用。
(六)加拿大棺木也環保。已經連續三次被聯合國評為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家之一,地大物博,人口稀少,自然環境優越。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既包括公眾的高度認識與廣泛參與,也包括政府切實可行的環境保護政策。現在,加拿大人不再喜歡用傳統土葬和火葬方式了。傳統棺材使用金屬鎖扣,內部裝精緻紡織品,棺材內外的漆一層又一層,這些物質被土地吸收後,會流入地下水造成污染。而火葬也極為浪費燃料能源。因此,環保棺木應運而生。它用堅果油或蜂蠟代替油漆,使用木質鎖扣,內部用棉織物裝潢。幾十年後,這些材質可完全被土地吸收而無任何污染問題。
(七)澳大利亞啟動一個發展清潔煤技術的重大計劃。該計劃將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顯示澳大利亞作為全球最大的煤出口國將正視自己的責任。澳總理介紹由政府出資7000萬美元創立的該機構將開發捕獲碳排放和安全貯存技術。他表示:「雖然碳捕獲和貯存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唯一解決途徑,但它是全球向低碳經濟轉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轉變和18世紀的工業革命和現代的信息革命一樣意義重大。」該計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全球發展20個有商業價值的碳捕獲和貯存工廠。他還指出發展此類技術是必要的,因為煤仍將是全球未來許多年的主要能源來源。計劃提議7個月來,已有85個國家、企業和研究機構簽署加入該研究所。
❹ 為什麼馬來西亞的衛生間沒有垃圾桶
各國的生活習慣不一樣!他們大便後直接丟在馬桶里用水沖走!
如果你在那邊生活的話,還是建議買個垃圾桶
❺ 求每個國家處置垃圾的方法!!!!(日本,美國,英國,中國,韓國,法國等)
日本:
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一般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及資源垃圾(金屬、紙張、玻璃)等三大類。居民根據當地政府的規定,在每周固定的時間用標準的垃圾袋擺放在固定的地點。
日本國土狹小,城市居民密集,不適合修建大量垃圾站。及時地處理垃圾,保證了城市的整潔。特別是夏天,由於垃圾從居民家中直接被運往垃圾處理廠,在城市街道停留時間極短,避免了垃圾因腐爛而發出異味,也避免烏鴉等鳥類啄破垃圾袋,破壞環境。
在垃圾處理廠,根據垃圾種類不同,處理方法也不同。資源垃圾可以循環再利用,可燃垃圾燃燒後可作為肥料,而不可燃垃圾經過壓縮無毒化處理後可作為填海造田的原料。東京新興的綜合休閑娛樂區——台場,就有一部分是用垃圾在東京灣里填出來的。
日本的兒童從小就要學習正確處理垃圾的方法。對日本人來說,必須要會處理垃圾,不會處理垃圾就無法在日本生活。但對於不按規定處理垃圾的人,日本的法律相對寬松,一般都是由政府派人上門拜訪、說服。由於日本人都比較愛面子,所以效果明顯。
美國:
1、美國處理垃圾的方式中雖仍以填埋為主,但填埋比例及填埋場的數量都大大降低,單個填埋場的規模變大,填埋處理方式約佔60~70%,而回收利用的比例較高,約佔20~30%,其餘的為焚燒處理,約佔10%左右。
2、通過加工包裝超級市場賣的魚、肉、蔬菜而盡可能避免產生更多家庭垃圾的同時,又通過在現有垃圾中提取可供重新利用的物質的新方法,努力使垃圾變廢為寶。
3、一些垃圾處理公司,不僅從廢塑料中拉出了可以替代棉花的堅固純凈的纖維,而且使這些纖維做成的各種包裝材料的處理費,僅為紙類包裝材料的九分之一。近年來,通過對垃圾的科學處理,不僅每年再生利用了5億噸垃圾,而且年營業額達180億美元,使成千上萬人獲得就業機會。
4、生活垃圾堆肥(包括厭氧消化)處理在美國也屬於資源回收利用的范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方式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在各種堆肥方法中,目前應用最多的仍是條形堆肥和家庭倉式堆肥等低成本堆肥系統。美國有關條例禁止庭院垃圾直接進行填埋處理,庭院垃圾堆肥處理場得以較快發展。
英國:
英國普通的生活垃圾,由大型垃圾車來居民區收走。一般一周收一次,到每個居民區收取垃圾的時間,從周一到周五,各不相同。
每家廚房都是一個很大的黑色塑料垃圾袋。因為英國的魚肉和蔬菜大都是細加工過的,不會產生太多的垃圾,所以一個大垃圾袋足夠裝得下一周的垃圾。
英國實行分類回收的:
舊書報、紙箱子、酒瓶子等是不能和生活垃圾放在一起的。一般有5個不同顏色的大鐵箱。棕色的放棕色空酒瓶,綠色的放綠色空酒瓶,白色的放透明玻璃瓶,紅色的放廢紙箱和廢紙殼,藍色的放舊報紙。
英國的垃圾回收,分類分得非常細。光是廢燈泡、燈管就分好幾個箱子,不僅燈泡、燈管要分開放,不同顏色和形狀的也要分開放,廢電池就更不用說了。
舊衣服要歸類放的。還有一些體積比較大的垃圾,分放在集裝箱那麼大的箱子里。一般在一個地區設立垃圾中心,大家會開車送垃圾過去,如不用的電子產品、家用電器、塑料製品,玩具,床、木質物品,還有花園垃圾等等。
中國:
1、濕垃圾(有機垃圾)在有機垃圾加工利用廠被加工成有機肥或有機復合肥,用於綠化或農業施肥。
2、干垃圾(無機垃圾)在生活垃圾分揀中心被進一步細化分類為廢紙張、廢塑料、廢玻璃、廢金屬等可回收利用成分,再由相應的再生利用廠進行再生利用。
3、有害垃圾在有害垃圾分揀處置站分揀,可回收利用物送去回收利用,殘渣進行焚燒或安全填埋處理。
韓國:
在韓國的馬路、街道上很難找到垃圾桶的影子。只有在公共汽車站、大樓出入口旁邊等人流多的地方,如街心綠地、公園景區、住宅社區,才設置了透明垃圾桶,而且 通常一排四五個,韓國朋友稱這是為了對垃圾進行細分,有的是裝「可回收垃圾」、有的是裝「不可回收垃圾」,還有一桶是專門回收食品垃圾,回收後主要用來再加工生產飼料。
首爾市政府除了在公共場所設立分類垃圾桶,每個社區的垃圾回收是定點定時的。原則上,周末和平日里白天不允許扔垃圾,一般垃圾和食物垃圾每周一到周五凌晨收走。
韓國裝垃圾,還必須購買政府統一監制的垃圾袋,尺寸規格都有限制。垃圾袋有不同容量的7種規格供市民選購,不同生活區的垃圾袋顏色也不同。而且垃圾袋還不便宜,普通家庭每個月大約需要花費2500 韓元,所以沒人會每天扔垃圾,一般都會把垃圾使勁塞進袋子里,等到實在裝不下了,才拿去扔掉。
韓國人很注意垃圾分類,如果沒有將垃圾正確分類,一經發現就會被罰款。放在袋中的垃圾不能含有水分,垃圾車來的時候,用鐵鉤從袋子的兩個下角鉤開,如果有液體流出的話,就要重罰。
餐廳垃圾,為了不被罰款他們只有先將食物垃圾裝在蛇皮袋中,將水盡量擠干,然後再放入垃圾袋中。
更有趣的是,首爾市有的區還要求一些商鋪實行垃圾實名制,政府管理部門很容易查處誰沒有配合垃圾袋收費制度。如果家庭要扔大型廢棄物,如傢具和家用電器等,要提前通知當地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第二天檢查,貼上標簽,收取費用,然後由地方相關部門收走。
除了復雜的垃圾分類處理,韓國人的綠色生活理念還表現在各個方面。韓國開展全民性的社會節約運動,韓國的飯店、賓館和酒店,都不提供一次性牙刷、牙膏等必備「小件」。韓國餐廳里使用的筷子,既不是國內那種一次性的木筷,也不是消過毒可反復使用的木筷,而是不銹鋼的筷子,壽命長,也容易消毒。
法國:
法國市政府有免費的垃圾袋可以領,是專門放可回收的垃圾用的,不可回收的垃圾袋要自己買。
法國每周定期有垃圾車收垃圾,每個城市所定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次數也不好說。一般是一到兩次。在收垃圾的時間內,挨家挨戶必須自己把垃圾桶拉到門口,等收好了,再拿進來,不拉出去的話得等下回了。這里提到垃圾桶,得說下,每家應該都有兩個或以上的垃圾桶,這個是自己買的,專門用來分類用的。還有要想讓別人收垃圾,得付垃圾處理費。
另外,廁所提出來的東西,務必要系好後扔垃圾桶里,否則是對清潔人員的不尊重。法國每隔一段地方,都會設置一個大的垃圾分類箱,供所有人使用。
(5)在馬來西亞怎麼清生活垃圾擴展閱讀
一般有分類回收、填埋、堆肥和焚燒四種
1、填埋
填埋處理需佔用大量土地。同時,垃圾中有害成分對大氣、土壤及水源也會造成嚴重污染,不僅破壞生態環境,還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2、堆肥
堆肥處理對垃圾要進行分揀、分類,要求垃圾的有機含量較高。而且堆肥處理不能減量化,仍需佔用大量土地。
3、焚燒
焚燒的實質是將有機垃圾在高溫及供氧充足的條件下氧化成惰性氣態物和無機不可燃物,以形成穩定的固態殘渣。首先將垃圾放在焚燒爐中進行燃燒,釋放出熱能,然後余熱回收可供熱或發電。煙氣凈化後排出,少量剩餘殘渣排出、填埋或作其它用途。其優點是迅速的減容能力和徹底的高溫無害化,佔地面積不大,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且有熱能回收。
因此,對msw實行焚燒處理是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的有效處理方式。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和熱能回收等綜合利用技術的提高,世界各國採用焚燒技術處理生活垃圾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
垃圾種類:
1、可回收。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大類。
廢紙:主要包括報紙、期刊、圖書、各種包裝紙等。但是,要注意紙巾和廁所紙由於水溶性太強不可回收。
塑料:各種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裝、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塑料牙刷、塑料杯子、礦泉水瓶等。
玻璃:主要包括各種玻璃瓶、碎玻璃片、鏡子、暖瓶等。
金屬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頭盒等。
布料:主要包括廢棄衣服、桌布、洗臉巾、書包、鞋等。
這些垃圾通過綜合處理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污染,節省資源。如每回收1噸廢紙可造好紙850公斤,節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產減少污染74%;每回收1噸塑料飲料瓶可獲得0.7噸二級原料;每回收1噸廢鋼鐵可煉好鋼0.9噸,比用礦石冶煉節約成本47%,減少空氣污染75%,減少97%的水污染和固體廢物。
2、其它(干垃圾)。其他垃圾(上海稱干垃圾)包括除上述幾類垃圾之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紙巾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及塵土、食品袋(盒)。採取衛生填埋可有效減少對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氣的污染。
大棒骨因為「難腐蝕」被列入「其它垃圾」。玉米核、堅果殼、果核、雞骨等則是餐廚垃圾。
衛生紙:廁紙、衛生紙遇水即溶,不算可回收的「紙張」,類似的還有煙盒等。
餐廚垃圾裝袋:常用的塑料袋,即使是可以降解的也遠比餐廚垃圾更難腐蝕。此外塑料袋本身是可回收垃圾。正確做法應該是將餐廚垃圾倒入垃圾桶,塑料袋另扔進「可回收垃圾」桶。
果殼:在垃圾分類中,「果殼瓜皮」的標識就是花生殼,的確屬於廚余垃圾。家裡用剩的廢棄食用油,也歸類在「廚余垃圾」。
塵土:在垃圾分類中,塵土屬於「其它垃圾」,但殘枝落葉屬於「廚余垃圾」,包括家裡開敗的鮮花等。
3、廚余(濕垃圾)。廚余垃圾(上海稱濕垃圾)包括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果皮等食品類廢物。經生物技術就地處理堆肥,每噸可生產0.6~0.7噸有機肥料。
4、有害垃圾。有害垃圾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重金屬、有毒的物質或者對環境造成現實危害或者潛在危害的廢棄物。包括電池、熒光燈管、燈泡、水銀溫度計、油漆桶、部分家電、過期葯品、過期化妝品等。這些垃圾一般使用單獨回收或填埋處理。
❻ 生活垃圾都是怎麼處理的
首先垃圾會進行一個分類,就是我們在把垃圾放到那個垃圾箱之前,會有一個可回收和不可回收。進行一個初步的分類。其次,如果是可回收的話呢,會把它進行一個清潔以及後期的一個利用,這東西能變成一些塑料袋或者說一些塑料的東西,我們可以再次使用,如果是不清潔的垃圾的話,那可能就會用於那個燃燒發電或者直接進行填埋處理。
❼ 為什麼馬來西亞的洗手間沒有垃圾桶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日前,東京著名寺廟淺草寺在附近的所有廁所貼出一通告,呼籲到來觀光遊玩的中國遊客,「用完廁紙請丟進馬桶里沖掉」。這一張貼19日成為日本媒體上的搶眼新聞,有報道還將這種廁所文化的相異比喻為「中日摩擦」。
到日本旅行的外國人都會對日本的廁所留下深刻印象,這不僅是因為日本廁所全自動化,大家對其衛生狀態也贊嘆不已。
有報道稱,就在日本致力於推動觀光事業,積極招攬中國旅客到來遊玩後,日本的一些旅遊景點的公廁狀態發生了變化。東京著名景點淺草寺發現,寺廟周圍的公廁內的垃圾桶,總是堆滿了用過的廁紙。該寺後來才了解到那是一些中國遊客所為,不把用過的廁紙丟進馬桶里沖掉。
淺草寺的相關人士告訴媒體,「這種現象從去年開始越來越顯著,尤其是在中國旅行團來過之後。開始時,是用日本的(繁體)漢字寫了一中文通告,但似乎是未能把意思傳達給中國遊客。現在改用簡體字貼出,希望能減少這種現象。」
另外,經常有中國旅行團光顧的東京電器大街秋葉原也遇到了同樣問題。有一家大型電器店除了貼紙指導使用公廁的正確方法外,還增加清掃人手來維持廁所衛生。
為了緩沖這一個因衛生問題而引發的「中日摩擦」,一名旅日中國人士向日本媒體解釋,「中國遊客不將廁紙丟入馬桶,那是一種習慣問題,並非存有惡意。他們擔心把廁紙丟到馬桶里會堵塞。」
各國的生活習慣不一樣!他們大便後直接丟在馬桶里用水沖走!
❽ 馬來西亞三種再循環垃圾桶分別丟什麼藍色丟什麼橙色丟什麼咖啡色丟什麼
幾年前馬來西亞剛推行再循環運動時有首歌這么唱的:
棕色放玻璃
藍色放紙張
橙色放塑料,鋁和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