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晶元什麼時候恢復生產
1. 2023年4月晶元恢復嗎
可以恢復,比如說台積電近期就認為全球晶元荒正在逐漸緩解,作為世界最大的晶元代工廠,說的話自然有其分量;而美國的拜登政府最近也公開表示晶元緊缺的問題有所好轉。但是另一個晶元大廠Intel則表示,現在看起來晶元荒沒有那麼嚴重,但並不代表全球晶元已經跟得上市場的需求了。Intel認為要達到供需平衡,至少還有一年半的時間,也就是到2023年晶元的供應才能恢復正常。
2. 受馬來西亞疫情影響,缺芯現象加劇;iPad mini 6配置曝光:全面屏
據彭博社,馬來西亞的新冠確診病例數正在激增,有可能加劇半導體和其他零部件的短缺現狀。目前該國新增感染的七日均值超2萬,是6月底的四倍多,危及解除封鎖和恢復全部產能的計劃。
分析指出,馬來西亞近年來已成為晶元測試和封裝的主要中心,英飛凌、恩智浦半導體和意法半導體等都在當地設立了工廠。測試和封裝是半導體生產的最後一步,這令馬來西亞在整個產業鏈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據消息人士稱,三星正在重新考慮其收購位於埃因霍溫的恩智浦半導體的計劃。據稱,該公司的要價已經飆升至80萬億韓元(680億美元)。雖然三星確實有完成收購的儲備,但由於潛在的法律問題,額外的成本可能會逐漸增加。
來自三星內部的消息人士爆料稱,三星Galaxy Note系列已經完成,該系列沒有更新產品了,三星的重點會轉向Galaxy Z Fold折疊屏系列。
放到今天來看,Galaxy Note系列的兩大獨特優勢早就不是唯一的了,大屏幕幾乎是所有旗艦機的必備了,S-Pen現在也下放到了S21 Ultra系列及Z Fold系列,而且S-Pen的出鏡率實在太多,象徵意義更多。
昨日,小鵬 汽車 宣布,小鵬 汽車 在肇慶工廠迎來了第50000輛小鵬P7的正式下線。官方表示,自2020年7月啟動大規模交付以來,小鵬 汽車 用了496天實現第50000輛小鵬P7正式下線,也意味著小鵬 汽車 肇慶智造基地在=品質上更加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小鵬 汽車 肇慶智造基地在正式啟動二期項目簽約暨動工。項目達產後,肇慶智造基地整車設計年產能將從10萬輛提高到20萬輛。
昨日,京東集團發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及中期業績。財報顯示,第二季度京東集團凈收入為2,538億元人民幣(約393億美元),同比增長26.2%;凈利潤7.943億元,市場預期16.81億元,去年同期164.47億元。
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京東物流已經運營約1200個倉庫,包含京東物流管理的雲倉面積在內,京東物流倉儲總面積約2300萬平方米。一年間,京東物流運營的倉庫數量增加了450個,這個數字相當於京東從2007年開始自建物流到2017年十年間的倉庫增長總量。
有博主總結了iPad mini 6的核心爆料內容,其中顯示該機將會搭載一塊8.4英寸的無開孔全面屏,刷新率依然為60Hz,機身尺寸為206*138*6.1mm。由於支持Touch ID的HOME鍵被移除,所以該機也將繼承iPad Air4那樣的側邊電源按鍵,同時能支持Touch ID生物識別。
至於核心方面,iPad mini 6將搭載iPhone12系列同款的A14晶元,這是目前全球性能最強的移動平台之一,同時還將內置驍龍5G基帶,支持5G網路連接,還將提供64/128/256GB三種存儲版本,並支持Apple Pencil 2代。
由約200名蘋果員工和承包商組成的Discord社區發起了這場運動。
截至8月23日晚間,14家蘋果產業鏈公司發布2021年半年報。
其中,工業富聯、藍思 科技 、大族激光、欣旺達、東山精密、德賽電池等13家公司上半年實現盈利。券商預計,蘋果將於9月中旬發布iPhone13。進入三季度,蘋果新機對產業鏈的拉動有望持續走強,相關公司或將受益。
3. 汽車晶元什麼時候恢復
當前晶元行業已經在大力支持汽車產業,晶元短缺的困境預計2022年恢復平衡。
汽車的安全性和晶元的質量相關,為了能得到更高質量的晶元,汽車廠商必須在深入參與晶元產業鏈,不會輕易改變供應商。因為各種因素停工的代工廠,對汽車廠商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單一的生產線讓汽車廠商沒有辦法再去找其他供應商,風險大成本高也需要時間。
現狀
2020上半年,疫情打擊下,汽車銷量低迷,廠商減少庫存,但疫情好轉後,汽車需求爆發,這是的廠商卻面臨晶元緊缺的市場,沒有辦法和電子產品行業競爭剩下的庫存。優先供貨電子產品成為上策,筆記本、手機等產品需求量也很大,晶元廠商先生產這些,汽車晶元直接斷供。
此時,有存貨的廠家堅持不了多久,新能源汽車的出現,新的風口讓汽車晶元的需求又上一個台階。
4. 奧迪停產為假,終端沒車是真 | 汽車產經
5. 馬來西亞疫情失控 博世、日產等工廠陸續停產
8月17日,知情人士透露,由於馬來西亞疫情日趨嚴重,某半導體晶元供應商的馬來西亞Muar工廠繼之前數周關廠,再度被當地政府要求關閉部分生產線至 8月21日,這將導致博世ESP/IPB、VCU、TCU等晶元受到直接影響,預計8月份後續基本處於斷供狀態。
此前,有報道稱,由於馬來西亞一家晶元供應商工廠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日產汽車也暫時關閉了其位於田納西州士麥那的大型組裝工廠的生產線,直到月底。日產北美公司沒有透露具體供應商的名字,但表示該廠將於8月16日和8月23日當周停產,目前計劃在8月30日重啟生產線。
目前,由於海外疫情的反復,目前晶元的交期仍在不斷延長。據海納國際集團的最新研究表明,7月份晶元的交貨周期(從訂購半導體到交貨的時間差)環比6月增加了8天多,現已達到20.2周,這是該公司自2017年開始跟蹤相關數據以來最長的等待時間。
因為晶元的短缺,汽車行業已經遭受了巨大的產能損失。根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數據,截至8月9日,全球范圍內因晶元短缺導致的汽車產量損失已達585.3萬輛,其中北美和歐洲地區損失最大,分別為187.4萬輛和174.6萬輛,其次是中國,達112.2萬輛。AutoForecast Solutions預測,全球全年汽車產量最終損失可能會進一步上升到700萬輛。
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缺芯仍將繼續影響著汽車行業的正常運轉,並且將大概率持續到明年。此前,全球兩大汽車晶元製造商英飛凌和恩智浦就紛紛表示,要到明年年中晶元供需才會平衡。日前,為晶元廠商提供封測服務的日月光也認為,晶元短缺在2022年仍將持續,晶元供應緊張仍將是諸多行業將面臨的挑戰。
6. 汽車晶元什麼時候恢復
目前還沒有一個准確的時間,因為晶元供應短缺的問題並不是任何一家企業或者國家能夠輕易解決的,此前根據業內多名半導體分析師分析,目前晶元短缺問題很可能會持續到2022年,整個汽車產業想要完全恢復回正常的運行狀態的話估計要等到2023年以後。
為什麼汽車晶元供應這么難?
1、受到新冠疫情影響
雖然國內的疫情已經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大部分歐美國家依舊是新冠疫情重災區,為了響應隔離政策半導體企業就只能停產或者減產,汽車晶元生產速度自然就下降了。
2、汽車晶元擴產成本高
大家都知道生產晶元最重要的就是光刻機,先不說光刻機的製造成本,就算是生產環節中的其餘小儀器價值也是非常高昂的,所以半導體企業並不會貿然進行擴產,萬一過個兩三年後晶元供大於求了,那麼擴產所購買的儀器用不上就面臨巨額虧損了。
3、多個晶元工廠以外停產
2021年2月份美國半導體重鎮德州遭遇暴雪沖擊,雪災導致德州數家晶元供應商被迫停產;2021年3月份日本AKM(旭化成半導體)工廠發生火災,持續91個小時的火情讓核心晶圓廠損失殆盡,這些意外使得廠商在短期內難以恢復產能。
7. 馬來疫情導致博世部分晶元八月後「斷供」何小鵬發文「喊苦」
馬來西亞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封測生產重鎮和被動元件生產國,但在疫情發酵下,部分晶元廠「癱瘓」,將加劇「缺芯」問題。
8月17日,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徐大全在朋友圈寫道,由於馬來西亞疫情日趨嚴重,某半導體晶元供應商的馬來西亞Muar工廠繼之前數周關廠,再度被當地政府要求關閉部分生產線至 8月21日,這將導致博世ESP/IPB、VCU、TCU等晶元受到直接影響,預計8月份後續基本處於斷供狀態。而Muar工廠受波及的員工有3000多人。
據悉,馬來西亞目前有超過50家半導體廠在當地設廠,其中不乏英特爾、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德州儀器、安森美等國際半導體巨頭,當地封測產能約佔全球封測產能的13%。另一方面,車用MLCC、晶元電阻、固態電容、鋁質電容等晶元產能均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馬來疫情「重創」封測廠
當前,馬來西亞正面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嚴峻的形勢。
馬來西亞6月1日起實施的全面行動管制(MCO 3.0),多數產業中僅有具備高產值優勢的半導體產業不受限制。
其中,半導體封裝測試通常是指將通過測試的晶圓按照產品型號及功能需求加工得到獨立晶元的過程,東南亞地區佔全球27%的半導體封測產業份額,而馬來西亞全球佔比高達13%。隨著疫情的加重,部分工廠的關閉對於產能緊張的封測產業鏈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英飛凌在本月初發出預警,受到馬來西亞疫情影響,本季車用晶片、工業電力控制晶片產量仍維持在上季水平。英飛凌CEO普洛斯表示:「在供應吃緊的情況下,任何類似馬來西亞這樣因疫情而追加的限制只會更加打擊生產。我們正盡全力提升整體價值鏈。」
全球封測龍頭日月光COO吳玉田也在7月底的財報會議上預計,封測行業最早的供需平衡會在2023年的某個時候,該公司可能會繼續提高整個產品線的價格。他透露,很多客戶將長期服務協議從 2022 年延長到 2023 年。
安靠總裁兼首席執行官Giel Rutten也表示,在當前的市場條件下,與客戶達成的多項協議超出了此前的常規協議,包括預付款等,「客戶願意支持這些不斷變化的商業條款並與我們合作。」
Giel Rutten提到,目前在供應鏈方面遇到挑戰,一方面,設備交貨時間延期,「我們看到新設備的交貨時間從過去六到八個月到現在翻了一番。」另一方面,材料供應,基板和引線框架面臨更大挑戰。
7月30日,意法半導體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ean-Marc Chery在2021第二季度財報會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世界面臨的挑戰。在第二季度,在新變種病毒的傳播下,該公司位於印度和馬來西亞的工廠運營收到影響,並採取暫時關閉位於馬來西亞的封裝廠。
意法半導體CFO Lorenzo Grandi表示,馬來西亞工廠停工將對第三季度收入造成影響,「工廠關閉肯定會對我們為客戶提供服務的能力產生影響。」他表示,這也將拉高產品價格。
波及的不止 汽車 產業鏈
最近兩周時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幾乎都以日增超 2 萬例確診病例的速度蔓延疫情,這些地區的製造業紛紛癱瘓,進而影響半導體以及 汽車 商品的全球供應。
小鵬 汽車 董事長何小鵬此前在接受第一 財經 采訪時表示:「我們跟中國、海外都在合作,一輛車現在有差不多1700顆晶元,需要非常多的晶元,將來小鵬在晶元的合作會做很多的事情。」即使在晶元上有許多合作商,但何小鵬對當前的情況並不持樂觀的態度,他在朋友圈中提到,對於 汽車 供應鏈來說,2021年8月可能是2020年疫情以來最有挑戰的一個月,其理由是繼電芯、晶元短缺之後,多地疫情又暴發將增加供應鏈的壓力。
根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數據,截至8月9日,全球范圍內因晶元短缺導致的 汽車 產量損失已達585.3萬輛,其中北美和歐洲地區損失最大,分別為187.4萬輛和174.6萬輛,其次是中國,達112.2萬輛。AutoForecast Solutions預測,全球全年 汽車 產量最終損失可能會進一步上升到700萬輛。
不僅僅是 汽車 產業鏈,多個行業將會受到馬來疫情的持續沖擊波,手機等消費電子產業首當其沖。
第三季度,蘋果將推出新品,iPhone與Macbook Pro的MLCC主要供應商村田、太陽誘電與京瓷將在第三至第四季逐漸迎來需求高峰,但受到馬來西亞政府延長全國行動管制(MCO3.0)影響,全球被動元件(MLCC)市場供貨將面臨挑戰。
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調查,目前高端MLCC最為吃緊,主要緊缺品項對應的終端產品包含手機、筆電、網通、伺服器及5G基站。在部分MLCC將可能無法順利出貨的壓力下,ODM廠後續整機出貨恐將受沖擊。
從產能來看,包括MLCC日廠太陽誘電 、石英晶體(Crystal)日廠NDK & Epson、電解電容大廠日本松下、晶元電阻(R-Chip)廠華新 科技 等,在當地的生產和貨運排程皆持續受阻。盡管太陽誘電於馬來西亞的廠房已於6月14日復工,並依當地政府規定調配60%的出勤人力,使其產能稼動率逐漸恢復至80%,然受到七月延長管制影響,整體產能應無法再往上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旺詮在馬拉西亞廠的月產能約有150 170億顆,華新科在該地產能為150 160億顆,僅僅是這兩家台廠位於馬來西亞的電阻產能就占據了全球7.5%的份額。
集邦咨詢表示,目前六月起各供應商的中、低端MLCC庫存已回升至60天的安全水位,然日廠的高端MLCC庫存仍低於30天。在馬來西亞封城管制持續延長的壓力下,其他在日本設廠的業者如村田制所、京瓷與韓廠三星將因此成為此波轉單效應中的受惠者。
8. 「晶元斷供門」真相是什麼其實我們更應該擔心「電容斷供」!
近日,新媒體《愉觀車市》一篇關於晶元斷供影響大眾產能的文章,引起廣泛討論,文章閱量很快10萬+。
此事也引起央視和一些主流媒體的跟進報道。甚至周一一開盤,晶元的龍頭企業中芯國際股價一度漲到22.6港元,一改往日的下滑頹勢。
車聚君以前在零部件工作過,做了一圈采訪後發現事情沒那麼復雜,又不那麼簡單。
先說結論:晶元斷供門確實存在,但影響沒有那麼大。真正的威脅,可能是電容斷供。我們先理一下汽車行業上下游的供應鏈關系: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一汽-大眾批發銷量為1,650,934輛,同期的上險數即實際交付數為1,608,732輛,這樣它的庫存應有42,202輛。類似的,上汽大眾前10個月的累計批發數為1,186,385輛,同期上險數為1,159,836輛,它的庫存應有26,549輛。
這么看,南北大眾的庫存支撐一兩個星期問題不大。
一切看上去風平浪靜,但車聚君覺得事情不那麼簡單:面對晶元斷供這么佛系,大眾不要銷量啦?於是,又去問了一下上汽大眾那位學弟的看法。
他說:「今年我們應該是認慫了,明年也沒做好翻身的准備。」
二、其它廠家:暗流涌動,隔岸觀火
那同在上海的上汽通用怎麼樣了呢?
車聚君又聯繫上了一位雪佛蘭工廠的學妹,她說暫時還沒受什麼影響,但感覺整個行業的氣氛有點緊張,不確定以後會發生什麼?
為了保險起見,又問了一位在凱迪拉克工廠的學弟,結果這位直接說:
「熱火朝天!我們凱迪拉克11月產量差不多有2.6萬。」
據公開信息查詢,通用的晶元主要來自大陸、東芝,有日系供應商分擔壓力,情況相對會好些。
詢問長安福特時,對方公關人士回:沒有聽到相關消息。
詢問東風悅達起亞時,對方公關人士回:目前沒有收到相關信息。
那麼自主品牌呢?
吉利集團的相關人士表示:「當前,大家都在為自家爭取晶元資源,盡量減少影響,現在就看誰能爭取到更多的資源。」
從這番話看,吉利還是受了一些影響。
車聚君又詢問了長城汽車的相關人士,其中一位答復:沒有聽說啊。
另一位回答:目前是沒有明顯影響,但我們內部已經調動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在解決貨源,盡量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不確定需要多長時間。
當車聚君詢問新勢力的大哥蔚來時,對方的工作人員回答:不受影響。
當詢問另一家新勢力零跑時,其公關人士這樣回答:
「對零跑汽車目前產能沒有影響。零跑整車的大部分控制器,都是自研自造。例如這次受影響的BCM系統,零跑也是自研自造。我們對晶元的原材料有較高的敏感度,提前有一定預判,所以有庫存儲備。」
公開信息顯示,零跑於今年10月推出了車規級AI智能駕駛晶元「凌芯01」,算力達8.4TOPS,實現了自主知識產權智能駕駛晶元從無到有的突破。
看來,除大眾外的多數廠家沒受晶元斷供門太大影響,但不少廠家開始嚴肅應對這個事件。
三、一級供應商:問題確實有,只能硬催
車聚君和一位前Continental的同事聊了一會兒,得到以下答復:
Continental的晶元供應商,主要是瑞薩和NXP。瑞薩的情況是,它因為疫情暫停了馬來西亞的一家工廠,上周剛剛復工。現在估計積壓了很多訂單。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再上游的晶圓廠出了問題,比如台積電。具體原因不知。
據悉,Continental旗下有很多業務單元,包括ABS、EMS、BCM、大燈系統、輪胎等,有的是這家德國零部件企業獨資,有的是和它其它企業合資。
因為它的不少工廠設在國內,基本沒有受到影響,只是晶元供應商大多在國外,如東南亞、中南美洲、歐洲,受疫情影響比較大。
「我們沒有停貨,只是供應緊張。」這位Continental的職業經理人說,「可能會對現有客戶多少產生一些影響,如沃爾沃、吉利等。」
當車聚君問及,他們有什麼解決方法時,他這樣回:
「沒辦法,只能使勁催我們的供應商。」他頓了一下,補充到:「據瑞薩的人講,如果現在產能調整到位,明年6月大概能恢復正常。」
當車聚君問,為什麼不找本土晶元供應商時,他說:很難。
「因為晶元的建設周期長、投資巨大、工藝要求高、換代周期快、人材又緊缺,所以連手機晶元都被卡脖子,更別提要求更嚴格的車規級的晶元了。」
他補充:就算有一兩家國內企業做出來了,先不說性能與質量穩定性,只要國際大廠一降價或一推新,這些國內企業就很難生存了。
四、二級供應商:比晶元更嚴重的,是電容!
「你先查查我們AVX是誰,再聊吧!」
當車聚君撥通了一位久未聯系的朋友,問他晶元斷供門的看法。只依稀記得他在晶元相關行業工作,沒想到他直接扔出上面這句話。
AVX屬於京瓷集團,專注於電容器件,客戶包括通信、汽車、航空、軍工、重工、電力、手機、家用電器。
一部汽車的智能系統至少需要這三部分:信息感知元器件,主要是各種Sensor(感測器);信號處理器件,主要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晶元;還有執行部件,主要元器件包括電阻、電容、電感等。
「你們只看到了晶元的重要性,其實我們電容更重要。」他這樣說。
據他介紹,一部汽車大約有3000多個電容,少一個電容車輛都無法出廠。
「我們的鉭電容是薩爾瓦多生產的,而中面美洲疫情嚴重,導致我們的鉭電容產量下降了約20%左右,但我們的價格上長了30%左右。所以,整體利潤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日子更好過了。」
當被問,不怕競品搶生意么?
他說:「全球五個鉭粉礦,全被我們壟斷,佔了世界40%鉭粉采購量。一些能替代我們的產品,性能不如我們,因為鉭電容易炸,不敢要。」
現在如果我們斷供,上邊的客戶肯定是跪地求饒,我們比晶元還老大!
車聚小結
最新消息是,上汽大眾大致將於第52周復工,即12月21日那一周。那麼,它共停產三周。
所以,讓我們再等等看事情的發展。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9. 全球「晶元荒」!從「買不到」到「買不起」,晶元界發生了什麼
缺晶元!在全球范圍內,「晶元荒」愈演愈烈,許多人可能沒有感遭到,從2020年底就開端有了缺晶元的苗頭,直到往常「晶元荒」的場面不只沒有得到改善,以至還在加劇。國內有的下游企業之前是買不到晶元,如今卻構成有錢也買不起晶元的現象。依據高盛的一份最新研討報告,全球范圍內,多達169個行業遭到影響。
固然從2020年開端,我國國內的晶元企業注冊量開端激增,但是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離晶元自給自足還有一段路要走。晶元短缺的狀況也從另外一個角度給予了我們啟示,那就是高科技技術必需要控制在本人的手裡,否則就很容易被人卡脖子。
10. 馬來西亞多家半導體工廠關閉 汽車「晶元荒」恐再升級
「某半導體晶元供應商的馬來西亞Muar工廠因新的疫情,繼之前數周關廠,昨晚被當地政府關閉部分生產線至8月21日。」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徐大全近期表達了對晶元產能的擔憂,「博世ESP/IPB、VCU、TCU等晶元將受到直接影響。預計8月份後續基本處於斷供狀態。」
近日,馬來西亞疫情形勢愈發嚴峻,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近2萬人,原定於6月28日結束的「全面封鎖」措施將再次延長,具體結束日期未有說明,這或將導致全球汽車市場 「晶元荒」進一步加劇。
由於疫情的反復,很多半導體企業被迫停工停產。以英飛凌為例,其在馬來西亞有3座工廠,今年6月,馬來西亞政府宣布自6月1日-6月14日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全面行動管制令」,英飛凌在當地的工廠也被迫暫時關閉。據悉,雖然目前該工廠已經恢復運營,但英飛凌仍面臨高達數千萬歐元的損失。
此外,意法半導體麻坡(Muar)工廠因疫情,多次被關閉,其晶元產品對汽車零部件產業至關重要,如L9369-TR 晶元物料,以其為核心的汽車零部件在中國主機廠的整體需求覆蓋率達到7.5%。
公開資料顯示,馬來西亞是全球半導體產品第七大出口國。目前有超過50家半導體廠在當地設廠,其中不乏英特爾、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德州儀器、安森美等國際半導體巨頭,當地封測產能約佔全球封測產能的13%。
馬來西亞半導體工廠停產帶來的影響,已經傳導至整車廠的生產端。當地時間8月10日,日產汽車宣布,由於馬來西亞新冠疫情蔓延導致晶元短缺,其位於美國田納西州士麥那的大型工廠將從周一開始關閉兩周,預計8月30日恢復生產。這是自去年底晶元短缺開始影響全球汽車生產以來,美國大型汽車工廠中停產時間最長的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業界此前普遍認為,汽車晶元短缺二季度將達到最高峰,下半年情況開始緩解。目前來看,這一結論或言之過早。根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8月9日,因疫情導致的汽車產量損失已達585.3萬輛,其中,中國市場減產約112.2萬輛。
有企業相關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已無晶元現貨可掃」,晶元及供應鏈上游壓力,將持續傳導至中國汽車產業。近日,本田中國發布數據顯示,7月,本田在中國市場上終端汽車銷量為10.8萬輛,比去年同期的13.7萬輛下降20.9%。本田方面表示,是「受零部件供應緊張的影響。」
此次馬來西亞疫情引發的晶元停產斷供,或導致汽車「晶元荒」再度升級。初步調研結果顯示,僅博世公司一家預計將中國汽車市場8月近90萬輛汽車的生產,僅整車製造產業對GDP影響便達千億級。8-9月,國內汽車行業減產或將達到200萬台。
馬來西亞晶元停產將影響整個汽車工業產業鏈;預計晶元短缺對中國汽車工業的影響將持續到明年春季。這無疑是所有汽車企業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有業內人士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開展對汽車行業的「摸底」調查,了解晶元「缺口」,並引導上下游產業鏈協作,整合全球資源應對「晶元荒」難題。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