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有什麼蜥蜴
㈠ 壁虎有沒有毒
--------壁虎肉和尿都無毒---應該保護----
一、把蝌蚪放在壁虎的尿中
我們將一隻麻醉後的壁虎固定在解剖盤上,用小剪刀將腹部的皮膚和肌肉剪開,找到膀胱,用針管吸了半毫升尿,倒入小燒杯,在注入3毫升的水,然後將一隻小蝌蚪放入燒杯的溶液里。我們在旁邊整整觀察了一節課,蝌蚪安然無恙。是不是時間太短呢?我們又讓這只蝌蚪在小燒杯里呆了一晝夜,它仍然沒有死。我們懷疑濃度太小,又從8隻壁虎的膀胱里吸了2毫升尿,又吸了2毫升水,倒入另一隻小燒杯,再放入一隻小蝌蚪。過了一晝夜,這只小蝌蚪仍然生活得很好
二、用壁虎尿塗抹皮膚
壁虎尿對蝌蚪沒有什麼影響,對其他動物皮膚有沒有毒害呢?我們把壁虎的尿塗在剪了毛的小白鼠皮膚上。兩天後,它的皮膚沒有爛,也沒有其他反應。
壁虎的尿對動物無害,對人是否有毒呢?我們將透明的帶有黏性的壁虎尿塗在自己的前臂上,只感覺皮膚有些涼,沒有其他反應。
三、用壁虎的皮、肉喂養動物
我們把壁虎的皮剝下來,搗碎後加10毫升水,攪拌過濾,然後,在過濾液體中放入一隻蝌蚪,一晝夜以後,蝌蚪沒有死。
我們又把皮膚過濾喂給小白鼠吃,小白鼠也沒有任何反常表現,仍然活潑地在籠子里東奔西跑。
我們還將兩只壁虎搗爛,大約有5克,再加上少量的飼料,小白鼠抱著一塊塊肉津津有味地吃著,沒有異常反應。
看來,壁的尿、皮膚、肉都沒有毒。後來,我們又到圖書館和上網查閱了一些資料,知道了壁的尿是新陳代謝的產物,主要由尿酸組成;皮膚由角質鱗表皮和真皮組成,都沒有毒。
壁虎無毒,又能大量消滅農作物的害蟲,我們應該很好地保護它
-----結論----
無毒 ,,肉很美味。但是應該給予保護
古代人居然把壁虎分為五毒之一,太離譜了
㈡ 這是什麼動物在馬來西亞的班戈島看見的,像蜥蜴,能在海里游泳。
是水巨蜥,有在島嶼,沼澤,淡水河。不但會游泳還會爬樹,快速奔跑。
㈢ 地點位於馬來西亞,池塘里這是個什麼動物像是蜥蜴,具體是什麼蜥蜴
你好,你在馬來西亞池塘里看見的動物就是蜥蜴,蛛斤蜥蜴的種類很多,要想一一了解蜥蜴的種類我們這些普通人很難,你只需要它是一隻蜥蜴就行了!
㈣ 馬來西亞有很多巨蜥嗎
真的有~~在蘭卡威、亞庇都看到了~
他們並不怕人,也不會主動攻擊人的,看見了躲著點兒就行了~
㈤ 壁虎是屬於昆蟲還是動物類
壁虎是屬於動物類。
壁虎是蜥蜴的1種,又稱"守宮"。西南地區稱「四腳蛇」、「巴壁虎」,"巴壁蜥"等。體背腹扁平,身上排列著粒鱗或雜有疣鱗。指、趾端擴展,其下方形成皮膚褶襞,密布腺毛,有粘附能力,可在牆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
壁虎吻斜扁,吻長約為眼徑的2倍;吻鱗長方形,上緣與一對較大的鼻間鱗及其中間一片小形鱗片相聯;鼻孔圓形,位於吻端,上唇鱗9~11片,由前往後逐漸變小;
頦鱗五角形,前寬後窄;後頦鱗3對,外側一對最小;耳孔小,卵圓形,內陷體背自額、頂、顳、枕部至尾基被以粒鱗,粒鱗間散以少量扁平而較大的疣鱗,
過體中邵粒鱗交錯成12~14縱行:腹面鱗較大,呈覆瓦狀排列;尾背鱗片多少排成環狀,每隔9~0排為一排整齊而略大鱗片;尾腹面有一列橫向擴大的鱗片;尾基部膨大,每側有大疣鱗3動;指趾間無蹼跡,筆1指、趾無爪,具單行趾下瓣雄性有肛前窩6~8個;體形中等,頭體與尾幾等長,體全長110~122毫米。
生長繁殖:卵生。
(5)馬來西亞有什麼蜥蜴擴展閱讀:
壁虎養殖不需要太多的紫外線。壁虎一般也不需要使用日光燈來飼養,因為大多數壁虎都是夜行性動物。但也有人用日光燈來提供自然日夜環境,試想雖然它們不會在日間活動,但也可給它知道在日間是休息的時間。切記要提供山洞給壁虎躲藏,否則會給壁虎造成很大的壓力。
壁虎主要食物為昆蟲(如蟋蟀、麵包蟲等),成體壁虎可給小老鼠以補充蛋白質。壁虎的飼養箱不用太高,因為壁虎不太喜歡向上爬,但最好還是用通風蓋頂。壁虎一般都是從食物里吸取所需的水分,在飼養箱里放一個小小的水盆便可,
壁虎會自動去喝水,也可輕微噴水在飼養箱的牆壁上。每天輕微噴一次水在壁虎飼養箱內來保持濕度,可防止濕度不夠而造成壁虎脫皮困難。山洞內放草苔也可增加濕度。在瓦片下壁虎生長得較快。
㈥ 壁虎的外貌
壁虎吻斜扁,吻長約為眼徑的2倍;吻鱗長方形,上緣與一對較大的鼻間鱗及其中間一片小形鱗片相聯;鼻孔圓形,位於吻端,由前往後逐漸變小;頦鱗五角形,前寬後窄;後頦鱗3對,外側一對最小;
耳孔小,卵圓形,內陷體背自額、頂、顳、枕部至尾基被以粒鱗,粒鱗間散以少量扁平而較大的疣鱗,過體中邵粒鱗交錯成12~14縱行,腹面鱗較大,呈覆瓦狀排列;尾背鱗片多少排成環狀;
每隔9~0排為一排整齊而略大鱗,腹面有一列橫向擴大的鱗片;尾基部膨大,每側有大疣鱗3動;指趾間無蹼跡,筆1指、趾無爪,具單行趾下瓣雄性有肛前窩6~8個;
(6)馬來西亞有什麼蜥蜴擴展閱讀:
生活習性
壁虎是晝伏夜出的動物。它潛伏在壁縫、瓦檐下、櫥拒背後等隱蔽的地方,夜間則出來活動。夏、秋的晚上,壁虎常出現在燈光照射的牆壁上、屋檐下或電桿上,捕食蚊、蠅、飛蛾和蜘蛛等。
壁虎在受到驚嚇或者當你去捕捉它的時候,只要一碰到它,它的尾巴就會立即折斷,壁虎也就乘機逃跑了。這種現象,在動物學上叫做「自割」,也稱為「自切」、「自殘」和「自截」。
因為折斷的一段尾巴里有許多神經,它離開身體以後,神經並沒有馬上失去作用,所以還會擺動,起了嚇唬作用,有時能夠達到自衛的目的。
㈦ 壁虎是動物類還是昆蟲類
壁虎
(phelsuma
edwardnewtoni)
壁虎外貌像蜥蜴,對人完全無害,屬壁虎科。全世界大約有750種壁虎,分別屬於大約80個屬。壁虎個體小,多數都是夜行性爬行動物。皮膚柔軟,身體短而結實。頭大,肢體細小,足趾大都伸展且有吸盤。多數壁虎體長大約在3—15厘米之間,包括佔去體長一半的尾巴。壁虎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從沙漠到叢林都有它們的足跡。不少種類的壁虎和人往在一起。壁虎的食物主要是昆蟲,這一點對人類來說很有價值。
壁虎足趾的吸盤上長有許多像頭發一樣細小的小鉤。
憑借這些生理結構,壁虎可以在垂直平滑甚至光滑的天花板上爬行。大多數壁虎的眼睛都有一層透明的保護膜。普通夜行性壁虎的瞳孔是豎起來的。呈橢圓形。它們的尾巴可能又長又尖,也可能短而鈍,也可能是球狀的。有些壁虎的尾巴也是它閃的營養儲存室,沒吃沒喝的時候,可以從裡面提取營養。壁虎的尾巴很容易斷開,而且能重新長出來,這也是它們被捉住以後脫身的妙計。
壁虎的顏色以土褐色、灰色為主。不過,馬達加斯加有一種日行性壁虎呈明亮的綠色。大多數壁虎都會發出聲間,這一點和其他爬行類動物不同。
一般來說,壁虎是卵生動物,但紐西蘭有些壁虎是直接生下小壁虎。
壁虎廣泛地分布於全世界的溫暖地區,每一塊陸地起碼都有好幾種。環壁虎是在北美洲分布最廣的一種,成年的環壁虎體長可達到15厘米,呈微紅色或微黃色,上面有深色的環和斑點。
產於馬來西亞的大壁虎是壁虎中最大的一種,又叫家蜥蜴,體長可長到15—35厘米。身體呈灰色,有紅色和白色的環和斑點。寵物市場常有大壁虎出售。
日壁虎非常罕見,屬瀕危動物,蛇島壁虎亦屬瀕臨絕種之列。
㈧ 水巨蜥適不適合新手養該怎麼養
水巨蜥別名五爪金龍,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別名五爪金龍,主要分布廣東、廣西、雲南、海南等地,最長可達2-3米,全身密布細小鱗片,頭窄長,吻較長,尾側扁如帶,四肢粗壯。背面為黑色,夾雜著黃色斑紋。
水巨蜥
身長一般超過1米。水巨蜥是我國蜥蜴中最大的一種,也是世界第二蜥蜴,僅次於科莫多龍。長可超過2米,馬來西亞曾經有2。7米的記錄。尾長約佔五分之三。全身密被細小鱗片,頭窄長,吻較長,尾側扁如帶,四肢粗壯。鼻孔在近吻端處。舌較長,前端分叉較深。尾背鱗片突起形成兩列嵴。背面為黑色,雜有黃色斑紋。腹面為淡黃色或灰色,散有少數黑色斑紋。尾部則為黑黃相間的環紋。
水巨蜥是體型最大、分布最廣的巨蜥之一。它們的肉和皮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而每年大量慘遭捕殺。盡管
水巨蜥據稱能到達3米,馬來西亞出現的最大個體為2.5米,野生個體能達到25公斤。泰國也是聚集水巨蜥的國家,發現的最大個體是2.1米,斯里蘭卡的為2米,蘇門答臘島的為2.03米,其他地方還有少於1.5米的。在大多數地方雌性在1.2米達到性成熟,雄性1.3米,印尼的個體為1米。
在熱帶地區,廢棄的食物成為水巨蜥一整年的食物來源。在雨季開始時繁殖期到了。大體型的雌性典型的一般下15個蛋。巢穴包括洞穴、樹洞。
水巨蜥
幼體有鮮亮的斑紋,並且大多數時間棲息於樹上。水巨蜥比大多數其他巨蜥體溫低,小環境使得它們能保持相對恆溫。它們的代謝也比其他巨蜥慢,一天的大多數時間都躺在水岸附近並且在清晨活動。晚上躲藏在樹洞、洞穴或厚植被中。水巨蜥的洞穴到處可見,不同地方的水巨蜥有不同的活動習慣。
水巨蜥在寵物市場中很常見,但它們的大體型使得它們成為很難飼養的物種之一,成年個體應當被提供最小為6.2米的空間,大水池不是必要的,但盡量能讓它們浸沒身體。良好的飼養下,水巨30個月便能達到成體。食物多樣化但要注意別使得它們太胖。人工飼養的食物依次為:蟹、魚、軟體動物、雞肉、牛肉、大昆蟲、鳥、老鼠、飼料蟑螂等。
㈨ 什麼小壁虎皮膚是灰色,而且呈半透明有毒嗎知道的麻煩說下,謝了
未成年的小壁虎皮膚是灰色且呈半透明,成年後會改變,壁虎是沒有毒的。
㈩ 請教這蜥蜴叫什麼名字
一定不會是綠鬣蜥。
綠鬣蜥產自中南美洲,廣西根本不可能有。
綠鬣蜥圖:
http://www.aquarticles.com/images/Vancouver%20Aquarium/p-37%20Green%20iguana.jpg
你所說的一定是綠長鬣蜥。
確認圖:
http://www.pxtx.com/bbs/UploadFile/200311241331522230.jpg
綠長鬣蜥的外表和美洲綠鬣蜥相似,可以由美洲綠鬣蜥的兩腮有大型的圓形鱗片,而綠長鬣蜥沒有此特徵來簡易區別。
綠長鬣蜥
學 名:Physignathus cocincinus
英 名:Green Water Dragon、Chinese Water Dragon
別 名:水龍、綠水龍、中國水龍、馬來西亞水龍、馬鬃蛇
科 名:飛蜥科(Agamidae)
分 布:東南亞和東亞的中國南部、越南、高棉、柬埔寨和泰國。生活在溪流附近的闊葉林中。
生態習性:棲息於熱帶低海拔濕熱河谷的樹上,和灌木叢上,屬於樹棲性的蜥蜴,但是偶爾也會在水中活動,夏季夜間常伏於水邊的竹葉上,有群居的習性。本種在野外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食,也會取食青蛙、小蜥蜴、鳥類及果實。性情溫和,不會主動攻擊人,幼體於兩年可達性成熟,繁殖期通常在春秋兩季,卵生,每次產約8~12枚卵,一年內可繁殖5次,卵的孵化期約為60天,本種壽命平均可達20~30年(有個別記錄達50年)。
型態特徵:體長約80~100公分,本種的體色是由不同色調的綠色及黃綠色所組成,側扁的尾巴則是黑白環紋交錯,而下巴處的大鱗片為白色。其頸子上有圓形的針狀脊突,背上有一列膨大的鋸齒狀脊椎突由身體延伸到尾巴半部。在受到驚擾時全部豎起,並會以後腳支撐身體站立,然後奮力奔跑,而尾巴此時則負責維持平衡,而其鋸齒狀的脊椎類似馬頭部的鬃毛,因此又有馬鬃蛇之稱。
※保育狀態:綠長鬣蜥於中國大陸方面已被列為備受威脅(中國雲南省珍稀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