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排華死了多少

馬來西亞排華死了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2-05 18:41:31

1. 從「豬仔」到「主宰」,進擊的東南亞華人


2020年9月,金龍魚被批准在創業板上市。


人們猛然發現,我們做飯用的這桶油, 年營收竟然是妖股茅台的2倍。


更讓人驚訝的是,金龍魚的老闆郭鶴年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位馬來西亞華人,而且 他已經連續20年穩居馬來西亞首富。


一個華裔,怎麼就成了馬來西亞首富,還連續坐了20年?


仔細挖下去,你會感到更加震驚,因為根據福布斯2019的評選, 馬來西亞前50的富豪中,有37位是華人,而前10的富豪中,有9位是華人



馬來西亞並不是個例,在整個東盟五國中,除了新加坡外,幾乎都是這種情況:


福布斯2019菲律賓前10大富豪中, 華人佔了8席;


泰國10大富豪中, 有6位是華人


2019印度尼西亞前10大富豪中, 有7位都是華人;


這些並不是個例,在某種程度上,華人幾乎控制著東南亞許多國家的經濟命脈,根據維基網路的數據:


在印尼,3%的華人掌握了印尼70%的財富;


在泰國,5%的華人掌握了泰國70%的財富;


在馬來西亞,25%的華人掌握了馬來西亞70%的財富;


他們的產業遍布各行各業,甚至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成千上萬的華人會移民東南亞?為什麼占據總人口比例並不大的他們能占據這么大的財富比例?華人憑什麼?


01


全世界有23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超過1億的,只有13個,不到6%;


人口超過3300萬的國家和地區,只有41個,不到18%。


而3348萬,是東南亞的華人華僑總數。


沒錯,這是移民東南亞的中國人及他們的後代總數。


移民,聽起來是一個特別美好的詞。


但對東南亞的大部分移民來說,並非如此。


如今,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詞: 下南洋。



南洋,早期的定義比較精細,現在主要指東盟十國為主的東南亞廣大區域。


下南洋指的便是中國人到東南亞打工、經商,乃至遷徙到東南亞等。


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便是「契約華工」,也就是「賣豬仔」。


說來,這是一段無比辛酸的 歷史 。


1840年後,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均以失敗告終。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 條約規定,列強可以販運華工出洋。



於是,很多人成為了「契約華工」。也就是說,他們用出國後的工資作抵押,換取出國費用。


然而,彼時奴隸制相繼廢除,東南亞的種植園和錫礦需要大量工人,這些自願出國的工人根本不夠。 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擄掠和拐賣華工到東南亞。


這些被賣身的華工,日子慘極了。



他們要面臨著自然的危險。


有人在橡膠園里割橡膠,日代叢林里,出沒著老虎、蠍子等有巨大威脅性的動物。



但更大的威脅,來自於人,也來自於他們不被當做「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那個說出來極度難聽的詞: 豬仔。


一個叫劉亞平的華工曾被賣身到煙草種植園,他這樣描述在那裡的生活:



短短幾百字,道盡了日復一日的艱辛,這就是東南亞「契約華工」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們不能遲到早退,一旦發生便會被工頭打罵;


他們工作的時候不能穿衣服,只能圍一條浴巾遮羞;


他們每天要沖涼,有人用硫磺水沖涼後會感冒。一旦生病,沒有人幫忙醫治,種植園主礦主只會看著他們死去。


因為在這里,死掉一個,有十個來;死掉十個,便會再來一百個。


真正的命如草芥。



他們活在這里,唯一的盼望就是早點還完契約里的錢,為自己贖身。


但大部分時候,這是個奢望。


因為那裡的薪資實在太過微薄,有人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而在這種最絕望的環境下,一些人沾染上了惡習,那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不嫖不賭,飯碗跳舞 (不給飯吃)。


把微薄的薪資花在這些惡習上,還款就不可能。


絕大部分人的生命,就這樣在種植園、錫礦里因為勞累、疾病而終結。


據1902年清政府的文件,在東南亞的華人已經達到400萬。


他們有早期自己下南洋的中國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賣豬仔」。


這是早期「華工」的艱苦生活。


02


19世紀70年代,一位旅居新加坡的英國人,留下來這樣的日記:


大約在大清早四點半鍾,皎潔的月光還在照耀著,當我沿路行走時,我很驚奇地看到,一個華人在路邊,在他那一小塊馬鈴薯地里,用鍬子猛力地挖著;


不久,又看到一個華人憑著月光,用鍬子翻土做壟。



聽起來很辛苦,但這已經是那些在種植園、錫礦上日復一日用生命勞作的華工中的幸運兒。


因為他們堅持到了為自己贖身,而今雖辛苦,卻是自由的,是在為自己工作。



其實也不止是他們,中國前往東南亞的大規模移民,有三波。


不同於「賣豬仔」的契約華工,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自願出國。


早在17世紀初,「契約華工之前」,尚處於明朝的中國,已經開始了第一波東南亞移民。那時,歐洲的殖民者四處征討,征服了一個又一個東南亞國家。



他們帶去了嚴苛的殖民,也帶去了繁榮的商貿。


春江水暖鴨先知,離東南亞最近的南方人看到了這一切,紛紛乘船前往東南亞淘金。


而繼「契約華工」之後,20世紀初,剛剛結束封建統治的中國積貧積弱,而被西方殖民300年的東南亞卻嘗到了一點工業革命的果實,電力、鐵路、港口、製造業...東南亞比中國富。


不同於先輩的被迫,無數年輕人開始帶著淘金夢前往東南亞。


曾經,他們做苦力、采礦、在種植園里幹活。


而今,他們在這里用中國人的精明和勤勞,開啟了不同於那些華工的生活模式。


他們帶來了中國人的手藝, 在這里做木工、理發師、金銀匠;


也有人做種植園主,以及販貨郎。



他們走街串巷,很多客戶像他們一樣,也並沒有錢。


華人的智慧在此時派上了用場,彼時的東南亞,「仙」是最小的貨幣單位,但是在他們這里可以買半仙;一盒香煙你買不起,沒關系,可以只買一根;你實在沒錢,還可以賒賬,反正下次還來。


就這樣,許多人從做苦力脫身,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店主。


他們穿梭於十里八鄉,街頭巷尾,構建了東南亞一個又一個國家早期的商貿形態。


在沒有被殖民的國家裡,比如泰國,對華人的接受度極高,他們和當地人結婚生子,迅速融入了當地。


而在一些殖民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他們則被迫成為了殖民者和當地土著之間的中間商, 這個身份在一定階段給他們帶來了經濟上的好處,同時卻還有往後日子裡的一場場災難。


19世紀後半葉,荷蘭開始在印尼推行新的殖民政策,廢除強迫種植制,發展私營企業,推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一部分華人開始如前所述那樣經營小商品,他們穿梭於印尼各地,收購原住民種的土產品賣給荷蘭人,讓他們運到歐洲去賣;又把從荷蘭和歐洲進口的其他工業品,賣給印尼的土著。



靠著這樣的勤奮、節儉、精明...許多華人從中賺了錢。


然而,這一切,印尼的荷蘭殖民者都看在眼裡。


作為殖民者,荷蘭並不想和他們統治下的當地居民「硬碰硬」,他們樂於看到華人成為這個「中間商」。


為此,他們甚至專門打壓當地土著,強迫他們從事種植業,讓華人從事商貿。這讓不少華人跟著荷蘭人富了起來,而當地居民則日益貧困。


荷蘭統治下的當地土著,自然十分痛恨殖民者。


可在轉移矛盾上面,荷蘭人有辦法。


他們決定「分而治之」,實行稅收承包制,通過競標,讓華人去收稅,從當地人身上榨取利潤,從而把當地土著對統治者的憎恨,轉移到華人身上。


荷蘭人把當地人分成了三個等級:歐洲人、華人、土著。


明明最富有的是荷蘭人,剝削當地人的也是荷蘭人,然而在這樣的境況下,華人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替罪羊,當地人發泄怒火的焦點。


在很長時間里,印度尼西亞都是東南亞最排華的國家之一。因為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一次又一次挑起這樣的矛盾。當然,這是後話。


就這樣, 歷史 的車輪滾滾而下,曾經在錫礦、種植園賣命的華人們,總算翻身,成為了一個又一個小小的店主。



此時,距離成為巨富,還有些許遙遠,但曙光已經初顯。


03


一群漂洋過海的華人,也許未曾想過控制哪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但小富即安絕不可能是他們的終點。


大家想一想,這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他們或者無法忍受家鄉的貧困,毅然決然割捨下那片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漂洋過海來到了異國他鄉,只為尋求新的生機;


他們或者被從家鄉販賣、擄掠到這片土地,干過這世間最艱辛的工作,忍受過最非人的待遇,然後從那裡死裡逃生;


他們時不時就要被當地人仇視,被殖民者防範,甚至屠殺...


他們必須付出一切努力,來給自己的生活創造一份保障。


就是靠著這份勁頭,他們中的很多人在當地白手起家。


他們從零開始,從販貨郎開始,有了一間小小的店鋪;


然後從一間小小的店鋪開始經營,日後成為東南亞各個國家的商業巨賈。


用很多人可能略顯誇張的話來說:控制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命脈,並且成為了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穿針引線的人。


比如菲律賓首富、SM集團創始人施至成。



1924年,施至成出生在福建晉江龍湖鎮一個叫洪溪的村莊。12歲那年,也就是中國戰亂的那些年代,他跟著父親去了菲律賓馬尼拉。


他們一家人在那裡開了個小雜貨店,賣一些日用品:肥皂、大米、沙丁魚等。


從那時開始,施至成就跟著爸爸賣貨,但他還是想上學,爸爸答應了。


12歲的施至成不會講英語,也不會說本地語言 ,他不得不再次從一年級上起。為了給爸爸省錢, 他買最便宜的紙、用二手教材


四年級時,施至成每門課都考90分以上,還和老師申請跳級成功。


只可惜,二戰臨近結束時, 他們家的雜貨店一家毀於一場大火,其他的雜貨店被洗劫,一夜間一無所有,父親幾欲回國。


但施至成決定留下來,他最初從美國販賣鞋子到菲律賓,漸漸地開了一家鞋店,品類從鞋子擴張到衣服和其他紡織品。


1958年,這家店取名ShoeMart;14年後,鞋店升級成了百貨商場;又過了2年,施至成進軍房地產;



又2年後,為了給商場的供貨商提供金融服務,他買下了一家銀行。後來,這家銀行成為了菲律賓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菲律賓金融銀行。


施至成的產業遍及各行各業, 2008年,84歲的施至成榮登菲律賓首富寶座,此後便穩居首富。


直至2019年,施至成去世。這一年的首富寶座終於易主,因為施至成的產業分給了各個兒女,但他們卻牢牢霸佔著菲律賓富豪榜的第八、第九、第十。



不同於施至成,如今印尼富豪榜上的第一二位黃惠忠、黃惠祥被認為是富二代。


他們的家族企業是針記集團,是印尼最大的企業之一。


但其實,這個企業也是他們的父親黃維源從零開始創辦的。


黃維源研發出了一種具有緩解疼痛功能的丁香煙,在印尼市場廣受歡迎。1950年,丁香煙在印尼的銷量已經排名第二。


但可惜,十多年後,煙廠毀於一場大火,黃維源也離開人世。


悲痛的黃家兩兄弟在廢墟中建立起了如今的新針記集團。


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同樣是富二代,他就是金龍魚的幕後老闆。



但他的父親也是福建人,是第一代馬來西亞移民。初到馬來西亞謀生時,他從最普通的店員做起,一路開咖啡館、辦公司、做米糧和糖的生意。


父親去世時,沒有留下遺囑,法院要求公司必須清盤。 他和七位兄弟姐妹平分了財產,扣除一切費用,他拿到了150萬元。


後來,他們成立了家族企業郭氏兄弟(馬來西亞)有限公司。從經營米糧生意開始,郭鶴年一路成為了「亞洲糖王」、香格里拉酒店的老闆、香港傳媒大亨、嘉里物流的老闆, 並蟬聯馬來西亞首富20多年。


大家可能會發現,在一代倒下後,許多二代都在廢墟上重建了基業,並守業至今。


這當然有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加倍努力的結果, 但很大程度上,也許要歸功於教育。


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寫過:「在印尼的華人社區里,不過走到哪,中國人都對知識的獲取保持著一種敬畏,盡管早期那些中國人中的大多數都是不識字的。」


在馬來西亞,1960年代, 華人數量占人口總數也不過35%,但華裔學生在工程專業拿到的文憑數量竟然以100:1超過了馬來西亞學生。


很多華人創業致富後,把孩子送到世界各地去學習。



即使是沒上幾年學的施至成,在白手起家把生意做起來後,還跑到馬尼拉的遠東大學學習一個商業相關的專業。


當然,最後因為生意太忙,只上了2年就退學了。


就是靠著這樣的精神, 華人以極少數的人口,占據著東南亞國家巨額的財富比例,他們的產業遍布各個領域:


小到民生,麵粉、糧油;大到國家的關鍵性產業,工業、金融、銀行業等等。


東南亞各地,都上演著諸如此類的華人史詩。


他們富甲一方,霸佔了各國的富豪榜,也為推動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當初背井離鄉的他們,也許不會想到,日後他們還會回歸故土,成為東南亞和中國之間穿針引線的人。


04


40年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為東南亞富豪們資金的回歸,打開了一扇大門。


彼時,剛剛經歷十年動亂、貧困、走 社會 主義的中國,不被很多人看好,吸引資金困難重重。


但東南亞的華人們,成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


郭鶴年砸下5.3億美元,在彼時荒涼的「大北窯」,建起了北京的CBD國貿;



三林集團在中國投資15億美元;金光集團投資20億港元;正大是第一個來中國投資的東南亞華人企業,也是在中國投資最大的東南亞華商。 類似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


很難說他們是顧念血脈,亦或是看到了中國的機會,又或是投資可能帶來的利益,但總之在中國急需資金的那個年代,他們的錢來了。


在那個年代,中國共引進了307億美元外資,其中有70%是華僑、港澳台同胞和外籍華人投資的。


國務院特區辦公室主任何春霖曾經感慨地說: 華僑、港澳台同胞及外籍華人是投資中國大陸的先驅,是聯系中國與外國經貿關系的「紅娘」。


而40年後的今天,昨天的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情況暨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等情況舉行發布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表示, 今年東盟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而中國,已經連續十年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沒有人能忽略那些曾經背井離鄉的東南亞華人,在這其中所起的作用。


他們是真正穿針引線的人。


但還有一些華人,他們回來的身份,甚至都不是「華人」,而是「華僑」。


有人可能不知道「華人」和「華僑」的區別,華人是已經加入別國國籍的有中國血統的人, 而華僑雖然生活在國外,但仍然是中國國籍。

比如印尼富豪林文鏡, 他從始至終保持著中國國籍,為此還放棄了加入印度尼西亞內閣的機會。


但要說愛國華僑之首,當屬陳嘉庚。


他不在任何一個富豪榜上,但絕對可以排到愛國華僑榜前列。


他出生在福建廈門集美區。1891年,17歲的他前往新加坡謀生,在父親開的米店工作。



此後,他一路做菠蘿種植、橡膠種植加工、米業、航運業等等。


但他一生賺的錢,幾乎全花在了中國。


1910年,36歲的他就開始支援辛亥革命和福建省財政;


抗日戰爭時期,他帶領華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他帶領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等等組織。短短3年多,這個組織為中國籌了4億多元;


打仗的時候,寒衣、葯品、卡車,前線缺什麼,他就送什麼。他甚至專門投資建立了葯廠,直供前線。


但他最令人振奮的成就也許是教育。


早在1894年, 20歲的他就把父親給他成親和家用的2000銀元省下來,創辦了「惕齋學塾」。


後來,清朝統治被推翻。1912年,他又回到家鄉集美創辦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師范、集美學校水產科、商科等等。這些學校共同組成了集美學村。



他創辦和資助的學校有足足118所,最出名的是廈門大學。


1921年,他親自選址,並拿出400萬元籌建廈門大學,此後仍然不停地為學校提供經費。


與此同時,他的公司不斷地遇到危機,1926年,橡膠價格暴跌,1929年經濟危機,陳嘉庚的公司幾乎面臨破產。但他仍然在為這些學校提供經費,沒有錢他就去變賣產業。


1932年, 一家外國大企業找到陳嘉庚,說願意幫他拯救公司,條件是他停止資助廈大、集美等學校。


陳嘉庚拒絕了。


他說: 寧使企業收盤(倒閉),絕不停辦學校。


廈門大學


1934年,陳嘉庚算過一筆賬,他做實業30年,減去虧損,凈盈利1320萬元,但他創辦廈大、集美等學校卻花了1300萬元。


20萬元,這是這個富翁全家人30年的總花費。


去世時,他在遺囑中這樣寫道:


像陳嘉庚這樣的東南亞華僑還有很多,他們雖為了生活出走,但自始至終心中都裝著故土。


他們將星星點點的能量匯聚到他們曾經生活過的這片土地上,和我們一樣支撐幫助著它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


尾聲


有人說,人類的 歷史 就是一部遷徙流動史。


大約4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走出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最終演化出了這個星球的主宰——人類。


此後,自然災害、戰火、工業革命、城市化進程...因為種種原因,人類從一個國家遷徙到另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遷徙到另一個地區,一個城市遷徙到另一個城市。


這背後,不過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生存和繁衍。


時至今日,全球的華人華僑大概有4543萬, 而東南亞的華人華僑足足有3348萬,佔了全部華人華僑的73.5%。



因為這3348萬華人華僑放在整個東南亞,其實並不算顯眼,只佔總人口的6%。



那些曾背井離鄉的東南亞華人們,他們其中的一部分人永遠地留在了東南亞,和當地人結婚生子,融入當地的文化,成了他們所處國家的一分子,再也沒有踏上回國這條路。


但他們中還有一部分人,在當地生活工作,以華人華僑的身份時刻關心著中國的發展,他們會回來尋根,會在中國遇到問題的時候施以援手:或資金,或發聲。



他們中也有一部分人,即便身處東南亞,卻從沒有一天忘記過自己是中國人。他們把自己掙的錢,全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


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沒有體會過他們的生活,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去還原,背井離鄉做苦力,沒有什麼文化的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付出了怎樣的艱辛,才闖出了今天這片天。


我只希望,留在東南亞的他們,能被所在國溫柔以待;


想要回來的他們,我們同樣舉雙手歡迎。

2. 想問一下,馬來西亞排華嗎適合中國人過去居住生活嗎

整體來說華人的力量還是比較大的,排華又怎樣?但是適合中國人呆的基本上都是大城市比如吉隆坡檳城新山馬六甲這些,反正就是城市,如果鄉村的話基本上你就不用考慮了,你也不懂馬來文,他們也英語有限,交流障礙不小。

3. 馬來西亞曾擁有700萬華人,為何如今卻「人去樓空」了

馬來西亞曾擁有700萬華人,現在卻是人去樓空了,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馬來西亞的人專政獨裁,有福利只想著本地人,對其他國家的人都不重視。


是馬來西亞想專政獨裁,他們只把馬來人當作自己國家的公民,為馬來人提供了許多的便利,但是這些便利,其他民族的人們確實沒有辦法享受的,所以他們所做的種種讓人寒了心,這也是導致華人離開馬來西亞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4. 中國女留學生馬來西亞遇害案破了嗎

【星島網訊】中國女留學生英國倫敦遇害案日前做出判決,兇手馬來西亞籍妓女諾阿祖拉被判謀殺罪名成立,坐牢15年。

中新社引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在8女3男組成的陪審團裁定22歲的諾阿祖拉和她的26歲男友龍江(譯音),在兩人共住的倫敦南部一所房子內謀害謝荇荇有罪後,舊貝里(OldBailey)中央刑事法院法官弗里斯特作出判決,諾阿祖拉被判謀殺罪名成立,坐牢15年。

外號「公主」的諾阿祖拉聞判後幾乎昏倒在被告欄中,她哭得近乎崩潰,必須由旁人攙扶才能站穩腳步。龍江是在北愛爾蘭出生的越南裔,由於他擁有兩項暴力罪行的前科,因此這次被重判22年監禁,此外,由於他丟棄謝荇荇的屍體屬於妨礙司法公正罪,被另判5年監禁,惟刑期同時執行。

23歲的謝荇荇生前居住在蘭柏特,她已在英國求學5年,為一名著名中國詩人的孫女。她的無頭無手屍體,是於2007年4月19日在南倫敦洛特-加龍省思特的泰晤士河碼頭,被一對婦女在一個洗衣袋內發現;死者頭顱及雙手被砍,包裹頭部的垃圾袋是於6月8日在浮屍處附近被發現,被肢解的雙手至今未尋獲。

此案共審訊25天審訊,弗里斯特在判刑時考慮到了諾阿祖拉其實已表現出悔意,即當她被警方拘捕時,承認她曾掌摑及毆打謝荇荇,並表示謝荇荇的死是一個「錯誤」。

法官也考慮到諾阿祖拉的良好行為及沒有犯罪前科。諾阿祖拉的辯護律師彼得卡特對判決感到失望,他可能會提出上訴。

在審訊中,英國檢察官指出,諾阿祖拉是一名佔有欲強的妓女,一直當龍江為自己的「丈夫」,平時以「龍江的妻子」自居,她對於男友擁有其它女人萌生醋意,她曾經轉手機短訊對謝荇荇作出死亡恐嚇。檢察官指出,諾阿祖拉是因為妒忌龍江與謝荇荇的關系而將她殺害。

諾阿祖拉與龍江矢口否認殺害謝荇荇,惟控方表示,雖然屋子已被清理一番,但警方仍在他們住家的浴室內找到謝荇荇的血跡,而有力的證據是,包裹謝荇荇屍體的床單曾於嫌兇住家的米黃色的地毯有接觸。

5. 關於五邑華僑的歷史

江門市俗稱「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五邑華僑歷史故事節選如下:

1.馮如,廣東恩平人,我國從事飛機研製、設計、製造和飛行的第一人,被美國報紙稱為「東方萊特」。12歲隨父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他目睹美國先進工業,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藝的發達,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非學習機械、發展工藝不可。

於1912年8月25日,在國內作飛行表演時,馮如因飛機操縱系統失靈,失事犧牲。彌留之際,他仍支撐著把失事原因告訴助手,並勉勵他們「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級。」

(5)馬來西亞排華死了多少擴展閱讀: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

江門市俗稱「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是展示五邑華僑歷史文化的重要平台,於2010年全面落成開放。

步入其中,「根在五邑」4個大字映入眼簾,厚重的歷史感和沉重的故土情撲面而來。館內展覽以時間為線,分金山尋夢、海外創業、碧血丹心等六個部分,全面展現五邑籍華僑華人在海外的艱辛創業及回報家鄉的感人歷程。

6. 馬來西亞華人

文 |小皮咖

前幾天看中國新歌聲的時候,有一名選手叫古潔瑩。牙齒不怎麼看,但是歌唱的很好聽。當她說她這是第一次來到中國,我突然間對她的國籍產生了興趣,查了一下,發現她原來是馬來西亞人。

世上華人的海外僑胞,總共有3000多萬。其中群體最大,經濟上最成功的是東南亞華人。印度尼西亞有兩億人口,有一千萬華人。馬來西亞有2500萬人,約有600萬華人,泰國有6500萬人,有900萬華人,新加坡300多萬人,華人佔90%。

海外華人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華人,一種是海峽華人。這兩種華人的典型代表是馬來西亞華人和新加坡華人。

1965年之後,新加坡成立,隨著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西化政策,以及南洋大學的沒落,新加坡的華文教育,目前已經所剩無幾。新加坡的現況是很多華人會說華語,但看不懂漢字,有的甚至連華語都不會說,只能說英語。雖然李光耀推崇的是精英教育,新加坡目前所取得的成績歸功於他的政策,但是這種為了與西方大國一些經濟來往交流,學習英語,藐視華語,漠視中國傳統文化,丟失的卻是祖先們一千多年文化精髓的傳承!

馬來西亞呢,則更好的傳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馬來西亞有一套從小學到大學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這一切都源自於馬來西亞華人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奮斗。

馬來西亞華人在馬來西亞,就相當於我國的朝鮮族。他們在遠方有一個自己的祖國中國,在馬來西亞相當於少數民族。但華人的處境卻沒有朝鮮族在中國的處境那麼好。華人勤勞,拼搏,奮斗,在馬來西亞也積累了很多財富,但是在馬來人看來卻是華人掠奪了他們的財富,侵佔了他們的工作機會。因此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地位並不高。

在馬來人佔多數的馬來西亞的華人,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政治話語權。馬來人規定,馬來西亞以馬來語為官方語言,全國的學校推行馬來語教學。推行馬來語教學的,可以享受政府全額的津貼,推行馬來語教學,並以華文為一門學科教學的享受政府部分津貼。而以華文為主教學的學校,不享受任何津貼。甚至一些大學學位在官方上不予承認。

但是到目前為止,馬來西亞全國有華小一千兩百多所,在校學生60多萬人,華文獨立中學60多所,在校學生6萬多人,華文大專學院三所,學生一萬多人。這些學校的經營經費源自於華人的捐款,在如此不好的外界環境中屹立了這么多年。所以馬來西亞華人會說英語,也會說馬來語,也會說華語,更有的會說自己的家鄉話如客家話和廣東話。

馬來政府規定,國家土地歸馬來人所有,所以華人擁有的土地都被馬來人強制以以低價收購。雖然中國人經商在當地擁有很多財富,但是在馬來西亞的處境卻不怎麼好。因此很多華人,當自己的小孩在國內上完華文學校的中學之後,便送往外國讀大學。有的還在國外發展。例如著名歌手梁靜茹,曹格等。

馬來西亞的排華政策,使得馬來西亞華人的人口中佔比從37%降到目前的25%,馬來西亞華人正在逐步的減少。這些政策也導致了馬來西亞的一些人口流失和精英的散失,不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的長遠發展。

雖然馬來西亞,對馬來西亞的華人不怎麼友好,但是馬來西亞華人卻深深的愛著這個國家。你問馬來西亞華人--馬來西亞跟中國踢足球,他會支持誰,他肯定毫不猶豫的說會說"馬來西亞啊"。他們討厭的只是馬來西亞的政客,他們愛這個國家,愛這個國家的風情,愛這個國家的風景,因為——這里畢竟是生他養他的地方!!

7. 馬來西亞一九六九年的 513 事件是怎麼回事

在並不遙遠的1969年,那時候馬來西亞正在舉行第三次大選,反對勢力都是華人,當時獲得了超過半數的選票,第一次超過了聯合政府,事情發酵升級,反對派於5月11日進入吉隆坡慶祝勝利和遊行。在這個時候馬來西亞的一些思想較為激進黨員被激怒了,並上演了反示威活動。

不過有一種說法不知道是真是假,說當時大選後大選國陣輸了檳城政權,當時內部有排華勢力趁機利用這次機會,想藉此推翻原先的政權,其實裡面的排華勢力很復雜,當時策劃這個事件的人最後被他的上級當做嚴打對象處理掉了,而他的上級卻做了首相,不過沒多久這位首相就病死了。

這個事件對馬來西亞的政治有著深遠影響,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政治事件而已。可以說是馬來西亞政權改變的分水嶺,不過當時的是是非非誰也說不清,事實的真相如何只有當事人才清楚吧。

8. 21世紀初,東南亞有排華事件嗎

2006年,已改任新加坡內閣資政的李光耀公開批評馬來西亞和印尼兩國歧視當地華人,使當地的華人被邊緣化,結果引發新馬兩國政府的激烈辯論。

2010年8月23日,馬尼拉發生退休警察劫持香港遊客事件,事後一些菲律賓警察和學生甚至趕到事發地拍照留念,被外界認為體現了菲律賓人對華人的漠視甚至仇恨心態。
2014年5月13日,越南部分地區的反華示威演變成大規模暴力事件,上千家中港台及日韓投資企業被打砸搶燒,造成人員死傷。

9. 馬來西亞和印尼為什麼仇視華人

第三,海外排華勢力的影響。在印尼和馬來西亞,華人曾遭到嚴重的歧視,在印尼的600百萬華人境況尤其悲慘。印尼人視中華文化為「毒品」,極端仇視華人,禁止華人用漢語,強迫華人改姓。入境印尼的華人都會發現,關稅宣誓表格上依然是白紙黑字的列明中文刊物等同毒品和槍械,一概禁止攜帶入境。許多到印尼旅遊或經商的華人也有特殊遭遇,移民廳官員總愛諸多刁難,最後必須花錢消災才能順利過關。印尼有50多項法律存在歧視性條文,劣待華人。最嚴重的是華裔身份證有特別編號,這猶如在他們的額頭上烙下永不磨滅的印記,帶來一生厄運。在印尼和馬來西亞,華裔子弟經常受限制於族群的學額分配製,許多天資聰明的華人子弟盡管成績優秀也無法被大學錄取。
從文化方面看,主要是華人融入當地社會不夠。一方面,一些國家在制定社會合理移民政策方面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華商在主動融入當地社會方面也有欠缺。華人的社會特性決定了他們在海外往往會自我孤立,再加上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他們不太容易融入當地社會。
其一,他們缺乏與當地社會的文化認同感,僅僅關注自己的經營狀況,不太關注所在社區整體發展狀況和其他族群的經濟利益。其二,華商還缺少跨文化管理的意識,也不習慣分權,不信任外來管理者。相反,日本、韓國等在歐企業敢於嘗試跨文化管理,能夠很快融入當地社會。其三,一部分海外華人素質偏低。目前中國在國外的華人華僑素質參差不其,有高水平的經商者和留學生,也有偷渡出國的打工者。少數人缺乏道德素養,不尊重當地社會公德和風俗習慣,甚至違法犯罪、賄賂官員、結識當地黑社會,自招禍患,嚴重影響華人的形象。最後,海外華人現代公民意識薄弱,缺乏自主意識,更不能融入當地社會。一個封閉而又沉默的群體很容易遭受其他族群的攻擊。
這種封閉性和無為觀念還導致華人社會在大眾傳媒話語領域的失語狀態,成為當地主流媒體妖魔化的對象,從而導致社會形象的扭曲和邊緣化。發生的索羅門群島事件可見一斑,在歐洲也是如此。而其他少數族裔雖然也是弱勢群體,但善於利用各種手段來保護自己。就拿歐洲的少數族裔來說,歐洲的摩洛哥移民和土耳其移民非常善於「發出自己的聲音」,爭取自己的權益,所在國政府在考慮少數族群的政策上自然會對他們有所傾斜。又如,在德日本人就有德國政府資助的日語電視台。
歐洲華人雖然吃苦耐勞,但也許是由於文化傳統的原因,性格普遍謙和、沉默,使自己處於一個「弱勢族群」的地位。華人利益在歐洲各國政府考慮少數族群的政策時,大多排在最後一位。同是華裔,菲利賓的華裔一般具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但卻不願意直接參政,他們通過向政客提供資金支持等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因為他們深知:華人政治上的無權和真空狀態,直接導致經濟上成為任人宰割的對象。所以華人總體在當地社會都非常需要能傳達他們意願、保護他們權益的代言人。

10. 中越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越南的領土野心,它想要獲取更多的領土。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