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校出現什麼現象
『壹』 馬來西亞教育體制的問題
由於馬來西亞並不注重中文。所以導致許多華人忽略了學習中文,甚至有些華人直接放棄學習中文。馬來西亞的華人通常都是講華語(普通話)與自己的種族溝通。但是我們馬來西亞華人,通常都是習慣用英文在MSN里聊天。
原因是:
1. 英文是國際語言。
2. 打英文字快而准。
3. 除了馬來文之外,英文是馬來西亞第二必修的科目。
4. 馬來西亞的華人認為,英文比中文更容易學習。
5. 馬來西亞的視窗電腦(計算機)系統全都是英文版。
6. 馬來西亞的數學,高級數學,科學,理科都是用英文的。
馬來西亞中文教育制度。
小學 - 馬來西亞的華人可以選擇就讀華小,學習華文。
中學 - 到了中學,政府不提供華文。而國中(馬來文)只注重馬來文和英文。老師們都是在學校講馬來文,所以許多華人可以忽略學習中文。進入國中不用交學費,課本是向學校借的。
但是,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創立了獨立中學。獨立中學就是以華文,馬來文,英文三種語言為必修。老師和學生們在學校都是講華語。最主要的就是,課室裡面有空調。那些有錢的華人,都是進獨立中學。因為學生每個月要交學費,課本都是由中國入口,要自己買的。
大學 - 馬來西亞的大學有分為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問題就是, 馬來西亞的政府對我們華人有偏見。他們都是以馬來人為先。甚至有些華人的成績還比馬來人的成績優秀,但是無論如何怎樣申請還是進不到國立大學。我們華人都是進入私立大學修讀學士學位(Bachelor of Degree).
馬來西亞國立中學和私立中學的分別。
國立中學是修讀PMR和SPM.
教育階級 - 中1 -> 中5
而SPM過後,可直接上私立大學預備班(Foundation)修讀一年,後才上學士學位(Degree)一年級。
此外還可修讀STPM (就是國立大學的預備班)
中6 修讀一年半。
考了STPM後可直接上國立大學,學士學位(Degree)一年級。
私立中學除了修讀統考外,還要修讀PMR和SPM.
教育階級 - 初中1->3, 高中1->3
可選擇不讀高中三。讀到高中二即可離開獨中去大學修讀一年預備班(Foundation)後才上大學學士學位(Degree)一年級。
讀完中學高中三統考後,可直接上大學學士學位(Degree)一年級。
大學更高學歷:
此外,如果修讀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還能再更深入修讀碩士學位(MBA)和博士學位(Ph.D).
但是,現代馬來西亞的社會,出來工作的人至少必須讀到學士學位(Bachelor of Degree).也必須靠著這張文憑找工作了。而目前馬來西亞的公司不會接受碩士和博士大學生,因為他們的學歷太高了。沒有這么大的職位讓給他們。能讀到碩士出來就可以直接當CEO了。
『貳』 誰能告訴我馬來西亞哪間華校有收外國中學生
超多的,為什麼帶他來馬來西亞還讓他接受中文教育,如果有機會讓他接受英文教育會更好
『叄』 馬來西亞華校用什麼教材
華校的話,就像我以前讀書時,小學全是中文,還有英文和馬來文的課;中學的話,除了英文和馬來文課本之外,所有科目都是3語的,所以每本都很厚,不過上課時間,教師是用中文教學的。
『肆』 高手來!
肖復興,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當過大中小學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已出版50餘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近著有《肖復興自選集》3卷,《肖復興散文》藝術卷、情感卷等。
肖復興是中國八十年代以來創作較為活躍,收獲頗為豐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實無華,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看上去頗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這一系列似乎誰都可能經歷的故事中,作者寫出了他對生活的獨到觀感,寫出了人的處境,人的精神渴求,寫出了社會在其演進發展過程中的細微變化。
肖復興的散文創作涉獵范圍很廣,有有關風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樂藝術的記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筆細膩,意味雋永,寫出了水之經典、山之精魂、音樂之永恆,引導讀者漫遊於自由廣闊的藝術天地。
肖復興,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當過大中小學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已出版50餘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近著有《肖復興自選集》3卷,《肖復興散文》藝術卷、情感卷等。
鐵凝祖籍河北趙縣,1957年9月生於北京,1975年於保定高中畢業後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自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約150餘萬字。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描寫一個農村少女香雪在火車站用一籃雞蛋向一個女大學生換來一隻渴望已久的鉛筆
盒,表現了農村少女的純朴可親和對現代文明的嚮往,作品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它真實描寫一個少女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純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話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麥秸垛》獲1986~1987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1984年
鐵凝調入河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現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與事,特別是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內心,從中反映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矛盾與痛苦,語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後發表反省古老歷史文化、關注女性生存的兩部中篇小說《麥秸垛》和《棉花垛》,標志著鐵凝步入一個新的文學創作時
期。1988年還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它一改鐵凝以往那和諧理想的詩意境界,透過幾代女人生存競爭間的較量廝殺,徹底撕開了生活中醜陋和血污的一面。
祖籍河北趙縣,1957年9月生於北京,1975年於保定高中畢業後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自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約150餘萬字。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描寫一個農村少女香雪在火車站用一籃雞蛋向一個女大學生換來一隻渴望已久的鉛筆
盒,表現了農村少女的純朴可親和對現代文明的嚮往,作品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它真實描寫一個少女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純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話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麥秸垛》獲1986~1987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1984年
鐵凝調入河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現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與事,特別是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內心,從中反映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矛盾與痛苦,語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後發表反省古老歷史文化、關注女性生存的兩部中篇小說《麥秸垛》和《棉花垛》,標志著鐵凝步入一個新的文學創作時
期。1988年還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它一改鐵凝以往那和諧理想的詩意境界,透過幾代女人生存競爭間的較量廝殺,徹底撕開了生活中醜陋和血污的一面。
祖籍河北趙縣,1957年9月生於北京,1975年於保定高中畢業後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自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約150餘萬字。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描寫一個農村少女香雪在火車站用一籃雞蛋向一個女大學生換來一隻渴望已久的鉛筆
盒,表現了農村少女的純朴可親和對現代文明的嚮往,作品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它真實描寫一個少女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純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話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麥秸垛》獲1986~1987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1984年
鐵凝調入河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現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與事,特別是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內心,從中反映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矛盾與痛苦,語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後發表反省古老歷史文化、關注女性生存的兩部中篇小說《麥秸垛》和《棉花垛》,標志著鐵凝步入一個新的文學創作時
期。1988年還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它一改鐵凝以往那和諧理想的詩意境界,透過幾代女人生存競爭間的較量廝殺,徹底撕開了生活中醜陋和血污的一面。
舒婷
舒婷,原名龔佩瑜。
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
1969年下鄉插隊;
1972年返城當工人;
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
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
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
舒婷崛起於70年代末中國的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以迥異於前輩的詩風,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朦朧詩」大潮。她們的詩一改新詩明白如話、幾近分行散文式的傳統特點,意蘊深厚而不顯露,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闡述的餘地,使許多詩失卻傳統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層朦朦朧朧的氛圍。他們用朦朧詩表達了一代人對國家命運的反思,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審慎思索和批判。
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
劉墉,1949年生,號夢然,祖籍北京,現任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及副教授,著名的散文家及畫家。其作品以教導讀者如何面對人生為己任,行文穿插各種小故事及自己的人生體會,雖無特別的哲理智慧但卻頗有寓教於樂的功效,是較高雅的都市文化快餐。(宇慧撰寫)
作品年表:
文藝理論:
《中國繪畫的符號》(《幼獅文藝》·1972)
《詩朗誦團體的建立與演出》(聯合報1981)
《花卉寫生法The Manner of Chinese Flower Painting(中英文版)》(紐約水雲
齋·1983)
《山水寫生法The Thousand Mountains(中英文版)》(紐約水雲齋·1984)
《翎毛花卉寫生書The Manner of Chinese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中英文
版)》(紐約水雲齋·1985)
《唐詩句典(暨分析)》(紐約水雲齋·1986)
《白雲堂畫論書法Inside The White Cloud studio(中英文版)》(紐約水雲
齋·1987)(太平洋文化基金會獎助)
《林玉山畫論書法The Real Spirit of Nature(中英文版)(紐約水雲齋·1988)
(太平洋文化基金會獎助)
《中國繪畫的省思》(專欄系列)(中國時報·1990)
《藝林瑰寶(專欄系列)》(《財富人生雜志》·1990)
《內在的真實與感動》(聯合報·1991)
《中國文明的精神(三十集二十七萬字)》(廣電基金·1992)
《屬於這個大時代的麗水精舍》(太平洋文化基金專刊(1995)
畫冊及錄影:
《歐洲藝術巡禮》(中國電視公司播出·1977)
《芍葯畫譜》(水雲齋·1980)
《Th ReaI Tranquility(英文版錄影帶)》(紐約聖若望大學·1981)
《春之頒(印刷冊頁)》(紐約水雲齋·1982)
《真正的寧靜(印刷冊頁)》(紐約水雲齋·1982)
《The Manner of Chinese Flower Painting(英文版錄影帶)》(紐約海外電視25台
播出·1987)
《劉墉畫集(中英文版)》(紐約台北水雲齋·1989)
《劉墉畫卡(全套三十四張))(水雲齋·1993·1994·1995·1996·1997)
有聲書:
《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飛揚(劉墉·劉軒演講專輯)》(台甫德蘭啟智中心·只供義
賣·1994)
《這個叛逆的年代(劉墉演講專輯)》(馬來西亞華僑董事會聯合總會·只供義
賣·1995)
《在生命中追尋的愛(劉墉演講專輯)》伊甸社會福利基金·只供義賣·1996)
譯作:
《死後的世界(瑞蒙模第原著)》(水雲齋·1979)
《顫抖的大地(劉軒原著)》(水雲齋·1992)
詩、散文、小說:
《螢窗小語(第一集)》(水雲齋·1973)
《螢窗小語(第二集)》(水雲齋·1974)
《螢窗小語(第三集)》(水雲齋·1975)
《螢窗小語(第四集)》(水雲齋·1976)
《螢窗隨筆(詩畫散文集)》(水雲齋·1977)
《螢窗小語(第五集)》(水雲齋·1978)
《螢窗小語(第六集)》(水雲齋·1979)
《螢窗小語(第七集)》《真正的寧靜(詩畫散文小說集)》(水雲齋·1982)
《小生大蓋(幽默文集)》(皇冠·1984)
《點一盞心燈》《姜花》(水雲齋·1986)
《超越自己》《四情》(水雲齋·1989)
《創造自已》《紐約客談》(水雲齋·1990)
《肯定自己》〈愛就註定了一生的漂泊》(水雲齋·1991)
《人生的真相》《生死愛恨一念間》(水雲齋·1992)
《冷眼看人生》《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改寫·改寫·劉軒原著)》《離合悲歡總是
緣》(水雲齋·1993)
《沖破人生的冰河》《作個飛翔的美夢》《把握我們有限的今生》(水雲齋·1994)
《我不是教你詐》《迎向開闊的人生》《在生命中追尋的愛》(水雲齋·1995)
《生生世世未了緣》《抓住心靈的震顫》《我不是教你詐②》(水雲齋·1996)
《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殺手正傳》《在靈魂居住的地方》(水雲齋·
『伍』 緊急!!!!!!!!!!!!!!!!!!!!!!!!!!!!!!!!!!!!!!!!!!!!!!!!!!!!!!!!!!!!!!
史鐵生
史鐵生,祖籍河北琢縣,1951年1月生於北京,1967年於清華附中初中畢業,1969年1月來延川縣關庄公社關家莊插隊落戶。種了一年地,餵了三年牛,小疾成大患,雙腿癱瘓,1972年因病返京。1978年開始創作,發表了大量作品,出版了多部小說集,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983年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和「青年文學創作獎」。是以延川插隊為題材,經過十年凝思、琢磨,一氣呵成的佳作。著名文學評論家馮牧贊譽它是一篇洋溢著對我們土地和人民耿耿深情的短篇小說,並稱贊作品給我們帶來的激動和喜悅之情,是近年來在閱讀小說時很少出現過的。1986年1月《鍾山》文學刊物上發表以延川和陝北生活為背景的中篇小說《插隊的故事》。,1984年5月重返延川,在關家莊小住三天兩晚與鄉親們歡聚一堂。他深切地說:「我永遠忘不了這塊土地,忘不了這兒的親人,無論我們走到那裡,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不會忘記!」
近年來,他先後推出《務虛筆記》等若干佳作。史鐵生又將獻上新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該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將於12月面市。
史鐵生現為中國作協會員,北京作協理事。
張抗抗,1950年7月3日出生於杭州,祖籍廣東新會。
66年初中畢業於杭州第一中學(現杭州高級中學),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鄉,在黑龍江省鶴立河農場勞動,工作8年。72年開始發表作品,77年考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學習編劇專業。79年畢業後調入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至今。
現任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第六、七、八屆政協委員。
從事寫作以來,已發表短、中、長篇小說、散文共計400餘萬字。出版各類專集40餘種,代表作《張抗抗自選集》5卷。
曾出訪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俄羅斯、南斯拉夫、馬來西亞等國家,從事文學交流活動。
張抗抗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分界線》、《隱形伴侶》,小說集《張抗抗中篇小說集》、《夏》、《塔》、《淡淡的晨霧》等。
張抗抗的小說以對人的尊嚴和價值、人生的意義和人性結構的關注為主旋律。她善於展現特定時代的青年人從迷茫到躁動、到抗爭的心理歷程,人物的心理狀態在她細膩的筆下顯得活靈活現。
對生活獨特的思考和敏銳的感受,使她作品中的人物理性色彩濃厚,作品極具個性的銳氣和鋒芒。
發表於1986年的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與以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小說在人性探索方面達到了一定的深度。作者將筆鋒探入人性中深邃的層面,揭示了特定人性深處存在的「隱形伴侶」。小說打破了一般的故事結構,注重事件和外部行為所引起的心理反饋,熟練地運用象徵、隱喻手法,使得敘述方式具有明顯的現代意味。這部注重心理分析的小說,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藝術把握的新追求。
相關作品:
《赤彤丹朱》 《張抗抗》 《沙之聚》
《張抗抗散文自選集》 《情愛畫廊》 《永不懺悔》
《張抗抗知青作品選》
張曉風簡介
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他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餘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
三毛簡介
本名陳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縣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肄業曾留學歐洲,婚後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迦納利島,並以當地的生活為背景,寫出一連串膾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一九八四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大陸也有廣大的讀者,生平著作和譯作十分豐富。共有二十四種。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筆名,從三毛的《鬧學記》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個易經的卦。但又是什麼玄機,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說過:起初起此名,是因為這個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個原因就是說自己寫的東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錢。
三毛於1943年3月26日(農歷2月21日)生於四川重慶。幼年時期的三毛就表現對書本的愛好,5歲半時就在看《紅樓夢》。初中時期幾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學,由父母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堅實的基礎。並先後跟隨顧福生、邵幼軒兩位畫家習畫。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均先生的特許,到該校哲學系當旁聽生,課業成績優異。
1967年再次休學,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對她的人生經驗和語文進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國,受張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後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餘,再次離開,又到西班牙。與苦戀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與荷西公證結婚。在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她潛藏的寫作華,並受當時《聯合報》主編的鼓勵,作品源源不斷,並且開始結集出書。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潛水意外事件喪生,回到台灣。
1981年,三毛決定結束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國內定居。同年1月,《聯合報》特別贊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來後寫成《萬水千山走遍》,並作環島演講。之後,三毛任教文化大學文藝組,教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1984年,因健康關系,辭卸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生活重心。
1989後4月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並專誠拜訪以漫畫《三毛流浪記》馳名的張樂平先生,了確夙願。
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歲。
作品
背影
哭泣的駱駝
稻草人手記
夢里花落知多少
我的寶貝
傾城
撒哈拉的故事
送你一匹馬
隨想
談心
溫柔的夜
雨季不再來
鬧學記
萬水千山走遍
高原的百合花
玻利維亞記行
其它作品
我的寫作生活 三毛致賈平凹的信 赴歐旅途見聞錄 西北民歌大師王洛賓
著名作家劉墉簡介
劉墉,1949出生台北,號夢然,祖籍北京。1983出版「花卉寫生畫法」(中英文版)。1984出版「山水寫生畫法」(中英文版)。 幽默散文集「小生大蓋」由皇冠雜志社出版。1985出版「翎毛花卉寫生畫法」(中英文版)。 入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班。1986出版「點一盞心燈」散文集。 出版「唐詩句典」, 出版小說散文集「姜花」, 應聘為全美水墨畫協會年展主審。1997應中國大陸全國性刊物《中學生月刊》邀請撰寫專欄, 稿費捐贈希望工程。《殺手正傳》(摘錄)於中國時報連載。代表作為《殺手正傳》、《點一盞心燈散文集》、《不是教你詐》等。
『陸』 國際學校和華校有什麼不同
國際學校一般都採用雙語教育,而且接收的學生都是各個國家的,孩子的學習更加多元化,華校就是國內一般普通學校。
『柒』 關於馬來西亞華裔歌手的疑問
光良,是馬來西亞華人,馬來西亞有三大民族- 馬來人佔大多數,其次就是華人,還有印度人。雖然現在有少數的馬來人和印度人都有學華語,但他們大都支持馬來人歌手,聽馬來文的歌。
為什麼光良只唱華語歌呢?~ 因為馬來西亞的樂壇,馬來人比較多,相對的聽眾和支持者大多是馬來人。他在馬來西亞也有華人的歌迷,但華人在馬來西亞只有24 %人口,而且華人都喜歡台灣和香港歌手。
既然是這樣,那馬來西亞華人歌手想要在華語樂壇佔一席位,最好的做法就是沖出國外。也有很少數的馬來西亞華人在唱馬來語歌,但那隻是幾首而已,因為畢竟馬來文不是我們華人的母語,想要靠馬來歌而紅是滿困難的。
在馬來西亞樂壇,沒有比較誰地位高,各有支持者。只是華語樂壇以前不太活躍,但現在比較好了。像梁靜茹,得到馬來西亞華人和海外華人的支持。
華語對馬來西亞來說是不算是外國話,因為華人都可以選擇念華校,華人都會說馬來語 (國語),英文,粵語和其他方言。
光良不唱馬來語歌還能代言馬來西亞的旅遊,這是因為他在海外很紅,選個國外知名度比較大的歌星總比選個國外沒人知曉的馬來人歌星代表來的強。
希望能解答你的疑問。
『捌』 你現在在馬來西亞嗎孩子在那裡讀書嗎
我在馬來西亞呢。
馬來西亞小學有國際學校、私立學校、華校、馬來校、印度校。
馬來西亞中學有國際學校、私立學校、華校、馬來校。
馬來西亞的大學有本地大學、私人大學。
每個人對教育的需求不同。現在本地很多馬來人和印度人家庭都把孩子送到華校,從小接受中文教育。也有家庭環境比較好的家長,把孩子送去國際學校。
『玖』 剛去馬來西亞檳城就讀,有些困惑!希望能幫我下
也可以,你感覺呢,有就是感覺早晨起來答題有點餓了。
『拾』 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送小孩去華文學校
馬來西亞的公立學校一般都是馬來語授課,所以華人一般會選擇當地國際學校(雙語教學)或者是有漢語授課的學校,可以讓孩子在漢語和英語的學習上比較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