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和馬來西亞的海深多少米
『壹』 當年的亞洲四小虎是哪些地方,現在發展的如何了
亞洲四小虎是指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國。這四個國家的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都像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因而得名。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發展吧。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疆域沿克拉地峽向南延伸至馬來半島,與馬來西亞相接,其狹窄部分居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從地形上劃分為四個自然區域:北部山區叢林、中部平原的廣闊稻田、東北部高原的半乾旱農田,以及南部半島的熱帶島嶼和較長的海岸線。國境大部分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原。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但於「九八經濟危機」中受重大挫折,之後陷入衰退和停滯。
『貳』 馬六甲海峽有多大
馬六甲海峽全長約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千米,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
馬六甲海峽,又譯做麻六甲海峽(英語:Strait of Malacca;馬來語:Selat Melaka):是位於馬來半島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漫長海峽,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管轄。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近代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交通港埠,國際上習慣用它稱呼該海峽。區別:新加坡海峽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海峽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段屬緬甸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海峽全長約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的新加坡海峽里最窄處只有37千米,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
(2)泰國和馬來西亞的海深多少米擴展閱讀:
馬六甲海峽有悠久的歷史。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商人就開辟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中東的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隻,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開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線。馬六甲是馬來西亞近代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交通港埠,國際上習慣用它稱呼該海峽。
1869年,蘇伊士運河貫通,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到東方的航路。馬六甲海峽的通航船隻急劇增多。過往海峽的船隻每年達10萬多艘,成為世界最繁忙的海峽之一。
沿岸的新加坡港,是世界著名大港,吞吐量為世界第四。港內碼頭岸線長達三四千米,可同時容納30餘艘巨輪停泊。擁有40萬噸級的巨型船塢,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超級油輪。
『叄』 世界上最大的海灣及地理概況
世界上最大的海灣
孟加拉灣,墨西哥灣,幾內亞灣其次
孟加拉灣,印度洋北部一個海灣,在赤道之上,西臨印度半島,東臨中南半島,北臨緬甸和孟加拉國,南在斯里蘭卡至蘇門達臘島一線與印度洋本體相交,經馬六甲海峽與暹羅灣和南中國海相連。寬約1600公里,面積217萬平方公里;水深2000-4000米,南部較深;鹽度30-34‰。沿岸國家有印度、孟加拉國、緬甸、泰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孟加拉灣地理概況
孟加拉灣屬於印度洋的一個海灣。西嵌斯里蘭卡(錫蘭),
北臨印度,東以緬甸和安達曼-尼科巴海脊為界,南面以斯里蘭卡南端之棟德拉高角與蘇門答臘西北端之烏累盧埃角的連線為界。南部邊界線長約為1609千米。寬約1600千米,面積217.2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為2586米,最大深度5258米。總容積為561.6萬立方千米。它是世界第一大海灣。近海有大量浮游生物。灣內有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Nicobar)群島。
安達曼-尼科巴海脊露出海面的部分,北有安達曼群島,南為尼科巴群島,把孟加拉灣與東部的安達曼海分開。灣頂有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巨型三角洲。流入該灣的其它河流有印度的默哈納迪河,哥達瓦里河和克里希納河。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通道。水溫25-27℃。鹽度30-34‰。沿岸有多種喜溫生物,如恆河口的紅樹林、斯里蘭卡沿海淺灘的珍珠貝等。
它在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之間,深度在2000-4000米,南半部較深。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河流注入北部大陸棚,寬160千米,南部較窄。尼科巴-蘇門答臘島附近南-北走向的印尼海溝是它主要海底特徵之一,最深近4510米。其他有無底峽谷、安德拉(Andhra)峽谷、克里希納(Krishna)峽谷、馬德拉斯峽谷、本內爾(Pennar)峽谷等。近海區域水溫四季不變,向北逐漸下降。水流因季節而變化,東北季風使海水順時針方向迴流,東南季風時相反。
孟加拉灣地理特徵
它的深海盆大致呈"u"字形,深度達4500米。盆底有兩個特徵:東部有很直,長達5000千米的東經90度海脊,以及由陸架沉積物沖積而成的恆河三角洲。東經90度海脊的頂峰,水深約為2134米,其北端覆蓋著恆河三角洲的沉積物。三角洲分布著樹枝狀的溝渠(扇谷)。
向環流。由於它的地形效應,導致了各種作用力的聚焦,因而,潮差、靜振和內波等現象均較顯著。它沿岸貿易發達,主要港口有:印度的加爾各答、馬德拉斯、本地治里、它的吉大港、緬甸的仰光、毛淡棉、泰國的普吉、馬來西亞的檳榔嶼、印度尼西亞的班達亞齊、斯里蘭卡的賈夫納等等。
陸架
孟加拉灣的陸架,寬為161公里,以北部和東部為較寬,向海一側陸架的平均深度為183米。陸架大部分由砂組成,向海一側多為粘土和軟泥,有好幾處被一些海底峽谷切割。其中有恆河峽谷,位於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的外方,深達732米;安得拉、克里希納和馬哈德范等峽谷分布於該灣的西邊緣。
盆底特徵
孟加拉灣的深海盤大致呈"u"字形,深度達4500米。盆底有兩個特徵:北部有很直,長達5000公里的東經90。以及由陸架沉積物沖積而成的恆河三角洲。東經90。海脊的頂峰,水深約為2134米,其北端覆蓋著恆河三角洲的沉積物。三角洲分布著樹枝狀的溝渠(扇谷)。藉此,沉積物可以運移到較遠的深海盆。
表層環流
孟加拉灣的表層環流,受季風的強烈影響。春、夏兩季,潮濕的西南風引起順時針方向的環流3秋季和冬季,受東北風的作用,轉變為反時針方向環流。
孟加拉灣水文特徵
注入河流
印度和緬甸的一些主要河流均流入它,著名的大河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克里希納河等等。它中著名的島嶼包括斯里蘭卡島、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普吉島等。
降水
印度洋的降水量以赤道帶最豐富,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風盛行的夏季,而東北風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較少,是熱帶季風分布區。紅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約100-200毫米,為熱帶荒漠氣候區。南印度洋的廣大海域,全年降水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
氣溫
印度洋氣候具有明顯的熱帶海洋性和季風性特徵。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亞熱帶范圍內,南緯40°以北的廣大海域,全年平均氣溫為15-28℃;赤道地帶全年氣溫為28℃,有的海域高達30℃。比同緯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氣溫高,故被稱為熱帶海洋。印度洋氣溫的分布隨緯度改變而變化。赤道地區全年平均氣溫約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氣溫為25-27°C,冬季氣溫為22-23℃,全年平均氣溫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島東西兩側的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而索馬里沿岸一帶的氣溫最熱季節一般不到25℃,前者與周圍乾熱陸地的烘烤有關,後者乃西南風吹走表層海水,使深層冷水上泛,降低氣溫的結果。在印度洋南部,夏季氣溫:在南緯20°附近為25-27℃,南緯30°附近為20-22℃,南緯40°附近約15℃,南緯60°附近在0℃左右;冬季氣溫:南緯20°附近22-23℃,南緯30°附近15-17℃,南緯40°附近為12-13℃,南緯60°附近低達零下10℃。
氣壓系統
對印度洋氣候影響最大的氣壓系統有:印度低壓、赤道低壓、蒙古高壓和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冬季(1月),在蒙古高壓影響下,印度洋北部吹東北季風,風向與東北信風一致,這時印度洋北部氣溫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東南信風,東北季風和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強烈多雨的熱帶輻合帶。夏季(7月),太陽直射點北移,蒙古高壓被印度低壓所取代,來自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的東南信風,經過高溫高濕的赤道海域,進入印度洋北部時轉為西南季風,氣溫增高,降水量也大大增加。
熱帶風暴
孟加拉灣是熱帶風暴孕育的'地方。一般認為,這種風暴大多發生在南、北緯度5度-25度的熱帶海域。產生在西在太平洋,常常襲擊菲律賓、中國、日本等國的叫台風;產生在大西洋,常常襲擊美國、墨西哥等國的叫颶風。每年4-10月,即當地夏季和夏秋之交,猛烈的風暴常常伴著海潮一真情以來,掀起滔天巨浪,呼嘯著向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河口沖去,風急浪高,大雨傾盆,造成了巨大的災害。1970年11月12日,孟加拉灣形成的一次特大風暴襲擊了了孟加拉國,30萬人被奪去生命,100多萬人無家可歸。2005年9月19日和20日襲擊印度南部的暴雨,致使位於沿海的安得拉邦引發洪水,導致近10萬人無家可歸,並造成當地居民大量傷亡。由於暴雨造成兩條主要河流缺堤,通往城市的鐵路路軌和主要公路被水浸,至少23班連接印度北部及南部的火車要取消,另有12班要改行其他路線。在安得拉邦,100個鎮和1300個村莊的電力已被切斷,大風把數千棵樹和電線桿連根拔起,鐵路、公路、交通也嚴重受阻。據當地媒體透露,大部分死者均死於電擊或房屋倒塌。港口城市維薩卡帕特南的機場跑道由於積水,仍處於關閉狀態。
有超過35000名居住在低窪地區的居民已疏散到在政府建築物及學校臨時搭建的收容所。路透社援引孟加拉國災害應對中心辦公室的話說,由孟加拉灣熱帶低氣壓所引起的狂風在孟加拉國沿岸掀起了巨浪高達1.3米,致使12000人被迫逃離家園。辦公室官員說:"一些河流發生決堤事故,暴漲的河水還沖垮橋梁。另至少有1000個家庭已經從受災最嚴重的諾阿卡利地區遷往高地。"據當地氣象官員表明,上周末暴風雨登陸南部海岸時至少有40艘漁船失蹤,船上大約有300名漁民。一名漁業部官員說:"這個捕魚船隊趁漁期出海進入孟加拉灣,顯然忽視了惡劣天氣的警告。"海岸警衛隊和漁民組織隨後也在南部受災城市博杜阿卡利展開搜索和救援行動。據漁業部官員表示,這些失蹤的漁民可能仍有生還希望,因為照以往經驗,"以前在暴風後一部分失蹤漁民還能安全返回"。孟加拉國政府官員尚未就此消息發表評論。但當地氣象部門說,每年九、十月間在孟加拉灣形成的風暴和龍卷風,都會襲擊孟加拉及印度東部海岸。正趕上月圓之時,月球引力的作用和一系列輕微地震使得這場洪災來勢更加兇猛。
『肆』 世界著名海灣【泰國灣】所屬什麼洋面積有多少平方千米
所屬《太平洋》面積:239000平方千米
『伍』 大海有多深多少米
海洋的平均深度約為3800米,其中最大深度為11034米,即著名的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
馬里亞納海溝,又稱"馬里亞納群島海溝",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溝,該海溝地處北太平洋西部海床,靠近關島的馬里亞納群島的東方。
馬里亞納海溝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度遠遠超過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馬里亞納海溝位於北緯11°20′,東經142°11.5′,即於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之間,北起硫黃列島、西南至雅浦島附近。
其北有阿留申、千島、日本、小笠原等海溝,南有新不列顛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溝,全長2550千米,為弧形,平均寬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處在斐查茲海淵,為10924米,是地球的最深點。
海洋的對人類的重要性:
1、海洋是地球上真正的生命搖籃,最早的生命即產生於海洋。
2、海洋是到達地面的太陽能的主要接收者和蓄積者。
3、海洋藉助自己與大氣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過程,間接影響氣候和受氣候影響的各種自然現象。
4、海洋是氣溫的重要調節者。
5、海洋化學資源、礦產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重要影響。
6、海水表面蒸發,吸收熱量。海水有流動,利用波浪、潮汐、海流把熱量散布到整個水體。
7、海洋可以作為陸地上空水汽的來源。地面上談水的主要來源是空中水汽,這水汽大部分由海洋供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海
『陸』 世界上五個最大的海
海洋總是給人以無邊無際的美的享受,廣闊的海也成為當代旅行出遊的一大選擇。我們都知道海很大,但要說到世界上最大的海,卻罕為人知了吧。接下來我告訴你。
世界上五大海
世界上最大的海第一名:珊瑚海 面積479萬1千平方公里
珊瑚海(英語:Coral Sea),又稱所羅門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面積479萬1千平方公里,相當於半個中國的國土面積。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珊瑚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景色也很迷人,看到圖片你們就會驚訝它們這么美!珊瑚海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平均深度2243米,最深處新赫布裏海溝深達9175米。
南緯20°以北的海底主要為珊瑚海的海底高原,高原以北是珊瑚海海盆。南所羅門海溝深7316米(24002尺),新赫布里底海溝深達7540米(25134呎)。此外,還有北部的塔古拉堡礁,東南部的新喀里多尼亞堡礁為澳大利亞東部各港往亞洲東部的必經航路。亞熱帶氣候,有台風,以1~4月為甚。經濟資源有漁業和巴布亞(Papua)灣的石油。
海水相當潔凈,珊瑚海海水的含鹽度和透明度很高,水呈深藍色。在珊瑚海的周圍幾乎沒有河流注入、這也是珊瑚海水質污染小的原因之一。又由於受暖流影響,大陸架區水溫增高,珊瑚海地處赤道附近,因此,它的水溫也很高,全年水溫都在20℃以上,最熱的月份甚至超過28℃。這些都有利於珊瑚蟲生長。珊瑚堡礁以位於澳大利亞東北岸外16~241公里處的大堡礁為最大,長達2012公里;珊瑚礁為海洋動植物提供了優越的生活和棲息條件。 珊瑚海中盛產鯊魚,還產鯡、海龜、海參、珍珠貝等。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也位於珊瑚海;上有珊瑚海群島。西側是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州;東側是新喀里多尼亞島和萬那杜;東北為索羅門群島;北為新幾內亞。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日珊瑚海海戰而聞名世界。
大堡礁及其島嶼和珊瑚礁屬於昆士蘭州,而以東的大部分珊瑚礁和小島是珊瑚海群島的一部分。此外,新喀里多尼亞西部的一些島嶼也是珊瑚海群島的一部分。
世界上最大的海第二名:阿拉伯海 面積386萬平方公里
阿拉伯海(阿拉伯語:بحر العرب)為印度洋的一部分。位於亞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島同印度半島之間。北部為波斯灣和阿曼灣,西部經亞丁灣通紅海。面積為38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性交通要道。
阿拉伯海處熱帶季風區,氣溫高。中部海域6月、11月表層水溫常在28℃以上;1月、2月溫度轉低,為24~25℃。臨近阿拉伯半島海面由於陸地乾熱氣流的“烘烤”,水溫可達30℃以上。
11月~翌年3月吹東北季風,降水稀少,為乾季;4~10月吹西南季風,降水豐沛,為雨季,夏秋之交常發生熱帶氣旋,伴有巨浪、暴雨。海流隨季風變化,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呈順時針方向,冬季受東北季風作用呈反時針方向。海水鹽度一般在雨季小於35‰,在旱季大於36‰。
世界上最大的海第三名:南海 365萬平方公里
中國東南方號稱南海的區域,有兩種不同的范圍和名稱。
1、南中國海:
國際通稱:South China Sea。面積:365萬平方公里。
范圍:位於中國東南方的陸緣海,被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泰國半島、柬埔寨、越南所環繞,東北至台灣,西南至新加坡海峽,南至印尼的巴東島和勿里洞島(通往爪哇海)。
命名規則:東亞南亞的海域冠某國名,是國際地理標識:日本海、東中國海、菲律賓海、南中國海、孟加拉灣、印度洋。
主權:周邊多國所有,有的區域是公海。
群島:九段線內的四大群島,和線外的印尼納土納群島、阿南巴斯群島、淡美蘭群島、巴東島群島、馬來西亞雕門島群島、越南崑山群島等。
2、中國南海:
名稱:The South Sea of China,或China’ South Sea 。面積:210萬平方公里。
范圍:U型九段線內的海域都屬於中國(的)南海。
主權:中國確立九段線內群島及其附屬海域的中國主權(有的地方是公海)。
群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漢代和南北朝時稱南海為漲海、沸海,清代以後逐漸習稱南海。漢武帝時期起中國開始較大規模地利用南海,宋代以來中國海事發達、南沙群島進入中國版圖。明清時期經營的層次更深,中國漁民甚至在中業島等一些島上建房建水井而它國所無。
2015年10月28日公布的英美海軍航海舊記錄,以第三方立場證明:清代和民國時期,只有中國漁民遍布南中國海各島礁,並在有的島上常年生活 。
南海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東南亞國家對南海有不同的稱呼,如越南稱其為東海(越南語:Biển Đông/㴜東),菲律賓則稱其為呂宋海(他加祿語:Dagat Luzon)或西菲律賓海(Dagat Kanlurang Pilipinas)。中國漢代、南北朝時稱其為漲海、沸海,清代以後逐漸改稱南海,並延續至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及英殖民時期的香港等從國際上通用的英語名稱“South China Sea”稱之為南中國海(馬來語:Laut China Selatan;印尼語:Laut Tiongkok Selatan)。
南海海域其中有超過200個無人居住的島嶼和岩礁,這些島礁被合稱為南海諸島。除了是主要的海上運輸航線外,南海據信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南海海域牽涉到許多國家的利益,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地區。
世界上最大的海第四名:威德爾海 280萬平方公里
該海以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威德爾海命名,他曾經在1823年在威德爾海探險,並達到了南緯74度。1902年至1904年,英國航海家威廉·布魯斯首次全面對該海進行了探測。
威德爾海(Weddell Sea)是南極洲的陸緣海之一,位於大西洋的極南部,是南冰洋的一部分。
威德爾海位於科茨地(Coats Land)與南極半島之間,南部有非爾希內爾陸緣冰(Filchner Ice Shelf),為一北寬南窄的三角形海灣,總面積約280萬平方公里。北部海洋很深,其中南桑德韋奇海溝(South Sandwich Deep)最深處達8428米。威德爾海自象島以南的南半部全年冰封。
世界上最大的海第五名:加勒比海 270萬平方公里
加勒比海(英語:Caribbean Sea;西班牙語:Mar Caribe;法語:Mer des Caraïbes;荷蘭語:Caraïbische Zee)是位於西半球熱帶大西洋海域的一個海,西部與西南部是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和中美洲諸國,北部是大安地列斯群島,包括古巴,東部是小安地列斯群島,南部則是南美洲。
加勒比海歷史
整個加勒比海海區、西印度群島諸島及海域沿岸被合稱為“加勒比地區”。加勒比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之一,面積達到近2,754,000平方公里(1,063,000平方英里),最深點是開曼群島和牙買加之間的開曼海溝,深度低於海平面7,686米(25,220英尺)。加勒比地區沿岸包括許多海灣,例如戈納夫灣、委內瑞拉灣、達連灣、帕里亞灣和宏都拉斯灣等
“加勒比”一詞來源於加勒比人,在15世紀末歐洲人來到這一地區時,加勒比人是此時主要的美洲原住民種群之一。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西班牙語名稱“安的列斯”便被用來稱呼這些島嶼,而由此“安的列斯海”便成為了一些歐洲語言中加勒比海的替代名稱。在此後的一個世紀內,西班牙掌握著絕對的霸權。
長期以來,加勒比對於歐亞大陸文明來說都是一片完全未知的海域,直到1492年哥倫布在試圖發現亞洲航路的過程中駛入這一海區。在此時,西半球大部分對於歐洲人都是未知的。在哥倫布發現加勒比群島之後,這一區域迅速被西方文明殖民(最初為西班牙,此後為葡萄牙、英格蘭、荷蘭共和國、法國和丹麥)。由此,加勒比海成為了歐洲海運和海上貿易的要地,也最終引來了海盜。
今日的加勒比海區域有22個島嶼國家或領地,濱臨12個大陸國家。由於陽光充足,全年溫暖加上信風調節,以及諸多風景名勝,在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加勒比海成為了頗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