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牧師叫什麼
⑴ 馬來西亞有沒有一個叫大祭司教會
馬來西亞有一個叫大祭司的教會。
大祭司教會是一間以中文為主,位於馬來西亞砂勞越的古晉的獨立的教會,屬於NECF, ECCM及SECA的會員。
大祭司教會成立於二零零八年四月一日,並且深信耶穌是他們的大祭司。
上圖從左至右: 黃詩婷執事(教會運作經理),蔡祥輝先生(顧問),陳福和先生(法律顧問),林添明長老,李晉光先生(顧問),林詩雅牧師,李小剛主任牧師,黃琬婷牧師,邱嬿如牧師,林恩豐執事,傅自政執事,黃愛琦執事及黃琩耀執事。
⑵ 馬來西亞紙幣上的頭像是誰
是東姑阿都拉曼。
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l Rahman,1903年2月8日 - 1990年12月6日),又稱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全名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
1954年,東姑阿都拉曼成為了英屬馬來亞的首席部長。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獨立時,他被推選為第一任首相。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成立後,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他被尊稱為「獨立之父」、「馬來西亞國父」。
(2)馬來西亞牧師叫什麼擴展閱讀:
個人經歷
東姑阿都拉曼於1903年2月8日出生於吉打州亞羅士打的皇宮。他父親是吉打州第24任統治者蘇丹阿都哈密哈林沙;母親是吉打蘇丹的第四位王妃Che Manjalara(née Nueng Nonthanakorn)。
東姑的兩個兄長和一個姐姐也因霍亂而去世。而東姑本身也患上了瘧疾,一直到他在1920年離開馬來西亞前往倫敦求學時才完全痊癒。
東姑阿都拉曼16歲時獲得了一筆獎學金,這使得他可以去劍橋大學聖凱瑟琳學院學習。東姑設法在一艘只能載客12人的9000噸的小型貨船上獲得了一個座位,隨後在新加坡登上了這艘輪船。
1920年元旦,當船航行到Tilbury時還沒有完全復原。不過在那裡,一位叫Eccles的代表接待了他,並把他帶到杭廷頓附近Little Stukeley的臨時新家。當時那個教區的資深牧師是Edgar Vigers牧師,住在一個三層高的磚房中。
⑶ 趙世光的人物功勛
趙世光在第二次南洋佈道返上海後,1942年成立「靈糧堂」和「靈糧世界佈道會」。先借學校禮堂聚會,1945年,在地豐路嚴家宅建簡陋教堂。1947年,信徒增至1085人,於是購得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187號,先建一臨時聚會所,1956年信徒奉獻興建新堂。此外又在南京、蘇州成立分堂。並且開辦華東神學院、靈糧中學等機構。
香港
趙世光牧師於1949年10月1日逃難到香港,借娛樂戲院聚會,兩年間受洗的信徒超過1400人。1951年落成九龍靈糧堂(九龍城嘉林邊道1號),趙世光自那天晚上起,一連舉行了一百晚的佈道會。
世界各地
至今世界各地共有83家靈糧堂:香港14家、台灣23家、美國7家、加拿大2家、新加坡1家、泰國1家、澳洲1家、法國1家、印尼9家、菲律賓9家。
二十世紀中國一位偉大佈道家趙世光牧師 趙世光牧師的蒙召與佈道事奉
趙世光牧師可堪稱為二十世紀中國的一位偉大佈道家,他的蒙召和事奉,與他在上海的生活環境是息息相關的。趙牧師生長在不信的家庭,但由於讀書的關系,自小學到中學都有機會接觸到教會,在主日中聽聞福音真理,並於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在上海監理會慕爾堂(現稱沐恩堂)受洗歸主。信主後心□火熱,渴望追求真道,並參加上海宣道會守真堂所開設的聖經學校課程,常抽暇參加在滬上禮拜堂舉行的奮興會和培靈會,靈命大大增長。中學畢業後留校任教《聖經》科,於一九二八年七月被上海宣道會守真堂聘請為傳道。趙牧師當年得力於禱告和謙遜的個性,常被邀請擔任佈道會講員,他的佈道恩賜致被教會賞識和重用,期間曾參加「中華國內佈道團」在廬山牯嶺舉行的宣教會議,從中獲益不少:一九三二年被上海宣道總會按立牧師聖職;一九三六年蒙翟輔民牧師安排作首次南洋佈道,首途經香港,主持兩晚的佈道會,其後往馬尼拉(Manila )、孟加錫(Makassar )、婆羅洲(Borneo )、Bali、爪哇(Java )、安南(即越南舊稱)等地作為期五個半月的佈道工作;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期間亦曾作過一次長期的南洋佈道;一九四九年因往美國(UnitedStates of America )參加宣教會議,趙牧師被邀往世界各地主持佈道會;一九五二年七月二日離開香港,趙牧師作一次遠東區的佈道之行,包括印尼(Indonesia )、馬來西亞(Malaysia )、泰國(Thailand )、印度(India ),日本(Japan )、韓國(Korean )、台灣等地;一九五五年後,曾被邀在美國、英國(UnitedKingdom )、德國(Germany )、瑞典(Sweden )、荷蘭(Netherlands )、法國(France )、瑞士(Switzerland )、南斯拉夫(Yugoslavia )等地主持佈道會,成為一位國際知名的佈道家。
趙世光牧師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神學訓練,但佈道和講道均以《聖經》詮釋真理、傳揚福音,他所出版的《聖經寶藏》更可以說明他是一位中國本色化的佈道家。趙世光牧師是一位有屬靈能力和有佈道恩賜的佈道家,在他准備講道時,以八分作祈禱的准備、二分作講道的准備。他講道時,不但富有講道的技巧和動作,聲音清澈洪亮、扣人心弦,而他全情投入,貫注於上帝真道之中,對聽道者有真誠逼切的期望,顯現出一種屬靈的感染力,使人毫不抗拒地接受神的道。所以他談到傳道的經驗時說:「傳道人需要全心傳道!當我們傳達神信息的時候,我們需要如同哈拿禱告那樣,傾心吐意地把神的信息灌注入人的心裡,使許多人的心靈得到意外的滿足。傳道人需要隨聖靈的引導傳道:傳一篇信息是容易的,但是要得著從神那裡來的信息,卻需要等候和長時期的祈禱。傳信息的時候,不可依靠所預備的講章,乃要隨著聖靈的引導,將神的信息傳達出來。當我們在真理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新亮光時,是何等的喜樂,並要滿心贊美主啊!」趙牧師佈道的地點有在會友的客廳、百多人的小型教堂、數千人的大教堂,更有在可容納十多萬人的大球場。特別當趙牧師到香港之後,因為沒有聚會的地方,故在一九五○年九月一日開始借用香港娛樂戲院舉行佈道聚會,開創香港戲院佈道的先河,使許多人在戲院聽道信主,成為神的兒女。趙世光牧師是一位樂於佈道的佈道家,他一生的成就和貢獻與他的佈道事奉是一致的。
⑷ 請問華人知名的牧師有誰
第一個華人牧師
牧師,是基督教(新教)的一種神職人員。在鴉片戰爭以前,隨著西洋牧師進入我國,中國才有了本土的職業牧師。第一個華人牧師是梁發。
梁發(1789-1855),又名梁亞發和阿發,號學善者,別號善學居士,廣東高明(今高鶴)人,1804年(嘉慶九年)到廣州當雕版印刷工。他從1810年起,受雇於來華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刻印《聖經》的中譯本。1815年又被英國傳教士米憐所雇,前往馬六甲印書,次年受洗入基督教。馬禮遜和米憐在馬六甲主辦第一份近代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梁發擔任刻印和發行工作,而且以「學業」的筆名為該報撰文。1819年他回到家鄉,編寫《救世錄撮要略解》,鼓動中國人崇信基督教。
1823年(道光三年)底,梁發在澳門被馬禮遜派任為華人牧師。1827年,梁發又當上了傳教士,先在高明、廣州等地傳教,後又在新加坡、馬六甲和華僑中進行傳教活動,著有許多宣傳小冊子,借廣州舉行府試機會散發給考生。洪秀全在廣州應試時曾獲得其《勸世良言》等,這對後來的拜上帝會所訂教義有一定影響。
摘自《聯合日報》高舉美等/文
孤兒出身的佈道家——專訪唐崇榮牧師
唐崇榮博士生於中國福建省,長在南洋島國印度尼西亞,自幼好學,資質聰穎。雖曾受過唯物思想的影響,但由於神的眷顧,加之他准確的鑒別力,終於認定了基督聖道,並以事奉主為終身之志。他從事神學教育十數年,創辦神學院並親任院長,頻繁組織世界范圍的佈道活動。此外,在建築、音樂、美術及科學領域中,神均賦予他恩賜,使他多有建樹。由於唐牧師有令人欽佩的學識、才幹、魄力與現代視野,並對神的呼召有深切感悟,在其孜孜不倦的、創造性而成功的佈道中,常以其自身對信仰的成長體驗,使原本艱澀的神學理論很平實地被聽眾理解。他總是頻頻發出挑戰,激發思想,進而使聽眾在聖靈大能感動下接受神的救恩。他這種將「體系縝密的神學」與「挑戰激發的佈道」融匯結合的佈道理論和實踐,對於華人基督教社會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四十多年來,神借著唐牧師主領了無數次大型佈道聚會,赴會聽眾總數達百萬之巨,許多場次超過萬人,因聽他佈道而決志信主者之眾,即使在西方教會中亦屬罕見。無怪乎,唐牧師被譽為繼宋尚節博士之後當代最偉大的華人佈道家。
唐崇榮牧師自述見證
我是在中國大陸廈門出生的。兩歲時,我的家人接受福音。一年後,我的父親離開世界,我成為孤兒了。我六歲讀書時,曾經問媽媽,「為什麼別人有爸爸,我沒有?」「他早就走了!」「到哪裡去?」「很遠的地方!」「什麼時候回來?」「永遠不回來!」「為什麼?」「因為他死了!」感謝上帝,照他自己的應許成為孤兒的父親,成為寡婦的憐恤者。
我記憶很深的是七、八歲的時候,每天早上起來,最先聽見的總是忠心敬虔的母親向上帝禱告的聲音。我八、九歲的時候,她就要孩子們每天先與她一同禱告一個鍾頭,然後再放我們到學校去讀書。九歲半時,我母親感受到主的帶領,就把所有的孩子盡可能地帶到南洋去。當時她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到了南洋幾個月後,中國大陸便落入共產黨的手中。當我十二歲時,領受了特別的感動,就在一次奮興會中,把自己奉獻給上帝,立志一生做主的工作。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常常讀聖經,在學校裡面做見證,把耶穌基督介紹給別人,帶領人到教會和主日學去。
但到了十七歲時,無神論、進化論、辯證唯物論、共產主義的思想侵蝕了我的基督教信仰,使我整個年輕時代,嚮往著振奮人心的共產主義。就在那個我幾乎要脫離基督教信仰的最危險時刻,我在上帝面前說:「主啊,如果你是真的上帝,你的道是真理的話,你解答我問題,使我解脫、使我肯定,重新接受你是基督,接受你的道是真理;否則的話,我就永遠離開你。如果你解答我的問題,我就立志到世界各地,在你的引導下,去解答別的青年人的問題。」如今我在聚會中解答很多問題,原因是當時我對上帝的承諾。上帝感動我、呼召我,使我痛哭流淚,深深感到我是罪人,耶穌基督為我死在十字架上,我應當接受他做我個人的救主。但是,真覺悟到他是我的主和我應當真心歸向他的時刻,卻不是在聚會中,而是在路途中。當時我應該回到蘇拉巴亞城去,從火車站下來走回家的半路上,我覺悟到基督是我的救主。當我把頭抬起來,我發現這宇宙是上帝所造的,基督是天地的主。當我從上看到下的時候,一個很清楚的觀念浮現出來——他為我死,為我流血捨命,為我受了咒詛,為我領受神的審判,為我被釘在十字架上。我的心完全被改變過來,感到基督是為我唐崇榮而死的,那我活在世界上是為什麼?
當我看見一切都這么美的時候,突然間發現,在路上行走的人是最可憐的,因為他們在世界上忙忙碌碌,卻不知道死了以後要到哪裡去?誰把福音傳給他們?就在這件事發生後的第三天,我聽見上帝在我心中的感動,叩我心門的聲音,我知道這是從天上來的呼召,就把自己奉獻給上帝做傳道人。那是1957年1月9日,是43年以前的事情。從那天開始直到今天,同樣的信心、同樣的心情、同樣的負擔、同樣的火熱,從沒有衰退和減弱,從沒有失去從天上來的異像和感動。
作者:本人 2004-10-12 03:03 回復此發言
--------------------------------------------------------------------------------
2 孤兒出身的佈道家——專訪唐崇榮牧師
文化使命之佈道
唐崇榮博士的講道,本於聖經真理,又深具文化使命感,他的信息以批判性、思想性與時代性見稱。
唐牧師看到華人教會一方面受著外界屬世文化的沖擊,另一方面亦面對內部種種偏差的困擾。因此他對當今的教會愛深責切,勇敢地按著正意分解聖經真理,直言不諱,成為基督教界難得的諍友。雖然唐牧師的講道常給人受到嚴厲責備的感覺,讓聽眾感到扎心,但他仍不枉使命而大聲疾呼:人必須明白真道,堅守信仰,而不要跟隨世界的潮流、學說和運動盲目奔跑。所以,他總是仗義執言,直述胸臆,對那些不合聖經真理的假道理多有批評,為的是「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2),以至「凡事受了責備,就被光明顯出來。」(弗5:13)
唐牧師多年來一貫認為,華人教會一直在持守屬靈與屬世分割的世界觀,輕視思想與知識的功用,以致今日的中國教會在整個文化界、知識界、科學界、哲學界不能發揮力量,更遑論能成為文化的領導者了。唐牧師的佈道會經常吸引大批的知識分子與專業人士參加,在談到向知識分子傳福音的工作時,唐牧師說,「我個人認為知識分子常常左右整個時代,雖然知識分子在讀書的時候,不一定有這么大的影響力,但普通人一生之中受知識分子影響的可能性,較其它任何階層的人士更大。所以,要得著群眾,不能不注重知識分子,這是我感到福音應當在知識分子中間廣傳,我們應為此共同努力的原因。」
質與量並重之佈道
過去幾十年來,唐崇榮牧師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香港、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歐洲、南美洲各地巡迴佈道,往往使得萬人空巷,人山人海。在這些聚會中,唐牧師帶給人的不僅是知識性的滿足,更是一波接一波的生命挑戰。唐牧師喜歡在這些聚會中呼喚迷失生命意義的現代人回歸生命的本源——上帝。對於基督徒,他也發出挑戰,鼓勵信徒獻身事主。因著他的影響而改變人生方向,重獲生命意義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唐牧師所帶領的聚會,不單注重量的要求,也注重質的講究。他說,「耶穌基督說的話很簡單,卻包含了世界上最深奧的智慧。所以,我相信深入淺出是可能的。如果我們弄通了上帝的話,又能夠清楚表達的話,就可以使許多人認識這偉大的信仰與深奧的智慧。所以,要普及這些知識,便要擴充大型的講座,乃是為著叫更多人同得祝福。基督徒應是不自私的人,願意讓更多的人與我們同得福音的好處。」
「主必興旺,我必衰微」
唐崇榮牧師近年數度肝病發作,並且需要一直接受心臟科醫生之定期觀察。但是,面對日益迫切的普世與中國佈道的挑戰,雖然有著日積月累之身體軟弱,他卻喜歡引用約翰韋斯利的墓誌銘:「上帝埋葬了他的僕人,卻繼續他的工作。」唐牧師說,上帝不靠你,也不靠我,當你自以為是教會的支柱,或以為一旦教會沒有你便不能繼續的時候,也就是你應該停止作工的時候了。這位上帝的僕人是如此的胸襟寬闊,他活出了「主必興旺,我必衰微」的真典範。但願我們多為上帝之僕人禱告,求神施恩保守唐牧師之身體健康,能更多被上帝使用,帶領更多人歸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