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馬來西亞警曹
⑴ 曹格其實是中國人還是馬來西亞人
曹格,本名曹佰豪,客家人 ,祖籍廣東,1979年7月9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沙巴州=
是馬來西亞人.
梁靜茹(祖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也是出生於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
⑵ 有朋友叫我去馬來西亞工作,有工作簽證,說是推廣APP,安全嗎
我建議不要去,推廣APP這種工作,為什麼一定要去馬來西亞呢?又是推廣什麼APP,需要特意做成全職工作從國外招人,我覺著是不安全的。
⑶ 關與「曹」姓問題,急!!!
你好 前面是簡介 後面是詳解 遷徙在最後面
曹姓是中國傳統的一個姓氏,百家姓中排第26。
關於來源有六種。
起源一:賜受曹官 以官為氏
起源二:受封曹國 以國為氏
起源三:出自姬姓。
起源四:曹姓黃帝後裔
起源五:古曹國人
起源六:少數民族漢姓
【曹】姓郡望堂號
「清靖堂」,又稱「無為堂」:西漢曹參,在蕭何死了以後,繼蕭何為宰相。他一本蕭何時的辦法,所謂「蕭規曹隨」。「省刑法,薄稅斂,無為而治」。老百姓因此歌頌他說:「載以清靖,民以寧一」。
關於「曹」姓:
曹語發生遠古,是漢語原始語根之一。
原始語稱具有空間容納性的物體為曹。夏代商國國君叫曹圉(Yǔ,音語,謂養馬的地方),是昌若之子,繼昌若而立。曹圉亦作糧圉。曹圉,可能指糧庫或馬圈,說明夏代商國國君是管糧庫或馬圈的官,並以之為氏的。後世仍叫在樹上作窩棲息的遠古人為有巢氏。盛牲畜飼料的長條形器具叫豬槽、馬槽,盛飲料或液體的器具叫酒槽、水槽。兩邊高起中間凹下的物體,凹下的部分叫槽。漕河,是運糧草的河道。漕糧,指漕運的糧食。漕運,舊時指國家從水道運輸糧食。槽,也指房子。槽坊,舊時稱釀酒的工場。毋庸置疑,「曹」語的原始義是指有空間容納性的物體。
曹同古代的法官攀親始於奴隸社會。相傳在夏芬(槐)時「作圜土」(今本《竹書紀年》),「圜土」,據東漢時的經學家鄭玄解釋:「圜土,獄城也」(《周禮·大司寇》注),也就是監獄。因這種監獄是用土築成一個圓形,將罪人囚禁在其中。因佔地面積較大,故稱之為「獄城」,這是古代畫地為牢的最早監獄。因監獄具有空間容納性,原始語當呼之為「曹」。我國夏朝所在的河南中原為乾燥的黃土地,在黃土地挖個深洞或用黃土築成「圜土」用以關押供奴隸主役使的犯人,不使其逃跑,這是簡便易行的設施。
原始人的語言簡單貧乏,常用一個語音指代與之相關的許多事物。既然具有空間容納性的物體叫做曹,那麼把掌管囚禁奴隸和罪人於「圜土」之中的職官稱為「曹」,並以之為官名。
後世對曹的原始義既有繼承,也有引申。許慎及之後的文字學家說曹之本義指古代之訴訟(即古代的法官),亦引申為官吏分科司職治事之組織曰曹。漢置尚書五人,一人僕射,四人分四曹,東漢尚書六人,分五曹;一曹與後世之一部同。其後官制迭更,晉及南北朝多至數十曹,直至清代始無曹名。
(二)、曹姓來源有六:
1、賜受曹官 以官為氏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們與自然的斗爭最艱巨的是和水患的斗爭。相傳在遠古時代,我們祖國大地是「水浩洋而不息」,因此曾出現過「積蘆灰以止淫水」的著名女神女媧。居住於共(今河南省輝縣)的共工氏族是世代相傳的治水世家。據說在顓頊時,共工曾與顓頊爭「帝位」,發生了戰斗,共工企圖放水來淹顓頊,結果被顓頊殺掉。但是共工的後世子孫仍作水官,在部落聯盟中擔任治水的職務。到了「華夏部落聯盟」時期,又出現了治水英雄鯀和禹。鯀雖然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治水卻未取得成功。其後,禹總結了鯀用築堤堵流的方法而致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通河川、開導阻滯(疏川導滯)使洪水暢流無阻地由小歸大、流人大河的方法,終於治住了洪水,變水害為水利。
在大禹治水時,陸終第五子(另說為第六子)安正逢其時,他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賜曹官。曹官也就是「圜土」為牢,看押奴隸的官,這在當時以鎮壓奴隸為主要職能的奴隸主政權中並非小官。安後來以官為氏。這是曹姓得姓之始。
曹安始居於今河南靈寶縣曹水,此地是曹安受姓之地。曹安曾為夏代國君,附近有曹陽坑、曹陽墟。
曹安後來曾被禹所攻。禹為什麼攻曹呢?原因是炎黃部落聯盟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將東夷族大部分融合了,禹是三族聯盟的最後一位首領,相傳他在晚年曾舉薦東夷族首領伯益做繼承人,但暗中卻為傳子著想,竭力為其子啟培植羽翼勢力。三年後伯益把政權讓給了禹的兒子啟。大概由於從堯到舜、從舜到禹,都是實行禪讓制,惟獨從禹到啟是傳子,因此引起曹、有扈、魏、屈驁等氏的不滿和反對,於是禹攻曹。曹因被攻,被迫遷於河南滑縣之曹,即《詩序》所謂「衛國有狄人之敗,出處於漕」。
到商滅夏後,曹姓又常與商朝對抗,成為方國,稱做曹方。因被商討伐,而東遷於山東定陶縣。河南滑縣曹故地於西周初年成為衛國的曹邑。公元前660年,衛國被翟擊敗,漕(同曹)邑也就被翟佔領,原來衛國被封在漕邑的後代就用祖先的封邑名「漕』』作為自己的姓氏。在漢代有游俠漕中叔、漕少游。《千家姓》雲:西河族(今河南省浚縣、滑縣及其迪南、迪北一帶)。漕氏又演化為糟氏,《續通志·氏族略六》載:明嘉靖主事糟土奇。
2、受封曹國 以國為氏
出自顓頊帝的後裔。相傳顓頊帝有曾孫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女嬇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五子名安,曹姓,封在曹國。周時,武王改封曹安的後裔曹挾於邾國(今山東省曲阜東南)。戰國時,邾國被楚宣王所滅。之後,邾人有的以國為氏,改為朱氏;有的仍以曹為氏,是為曹氏。
3、出自姬姓。
相傳周武王克商後,為了鞏固周王朝的政權,便實行大分封,在封商舊臣曹挾於邾的同時,把自己的弟弟振鐸封於曹邑,為曹伯,建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故地在今山東省菏澤、定陶、曹縣一帶,都於陶丘(今山東省定陶西南,北齊時以定陶為曹州,今有曹縣)。公元前487年為宋景公所滅,振鐸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曹振鋒即為曹姓的受姓始祖。
曹國共26任君,10伯16侯,立國636年。其世系為:
曹叔姬振鐸,西周曹國始封之君,父姬昌,兄姬發。卒,子太伯脾立。
曹太伯姬脾,曹國國君。曹叔振鐸子,繼曹叔而立。卒,子仲君平立。
曹仲君曹平,曹國國君,太伯脾子,繼太伯而立。卒,子宮伯侯立。
曹宮伯曹侯,曹國國君,仲君平子,繼仲君而立。卒,子孝伯雲立。
曹孝伯曹雲,曹國國君,宮伯侯子,繼宮伯而立。卒,子夷伯喜立。
曹夷伯曹喜,曹國國君,孝伯雲子,繼孝伯而立。卒,弟幽伯疆立。
曹幽伯曹疆(公元前?—公元前826),曹國國君,孝伯雲子,夷伯喜弟。繼夷伯而立。前835一前826在位。周宣王二年(曹幽伯九年,公元前826),其弟鮮(一作蘇)殺幽伯自立,是為戴伯。
曹戴伯曹鮮(公元前?—前796),一作蘇。曹國國君。孝伯雲子,幽伯疆弟。殺幽伯而自立。前826一前796年在位。周宣王三十二年(曹戴伯三十年,公元前796)卒,子雉(一作兕)立,是為惠伯。
曹惠伯曹雉(公元前?—前760),一名兕。西周春秋之際曹國國君。戴伯鮮子,繼戴伯而立。前796一前760年在位。周平王十一年(曹惠伯三十六年,公元前760)卒。子石甫立。
曹君曹石甫(公元前?—公元前760),春秋曹國國君。惠伯雉子,繼惠伯而立。公元前760年在位。既立,其弟武殺而代之,是為穆公。
曹穆公曹武(公元前?—公元前757),春秋曹國國君。惠伯雉子,石甫弟。殺石甫而代立。前760一前757年在位。周平王十四年(曹穆公三年,公元前757),卒,子終生立,是為桓公。
曹桓公曹終生(公元前?—公元前720),春秋曹國國君。穆公武子,繼穆公而立。前757一前702年在位。周桓王十八年(曹桓公五十五年,公元前702),卒。太子射姑(一作夕姑)立,是為庄公。
曹庄公曹射姑(公元前?—公元前671),一名夕姑。春秋曹國國君。桓公終生子,繼桓公而立。前702一前671年在位。周惠王六年(曹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71),卒,太子羈立。
曹君曹羈,春秋曹國國君。庄公射姑子,繼庄公而立。前 671一前670年在位。既立,戎(我國古代稱西方的民族)伐曹。羈奔陳。曹赤(一作夷,赤為戎之外孫)歸曹,是為僖公。
曹僖公曹赤(公元前?一公元前662),一名夷。春秋曹國國君。繼曹羈而立。公元前670一公元前662年在位。周惠王十五年(曹僖公八年,公元前 662),卒。子班立,是為昭公。
曹昭公曹班(公元前?—公元前653),春秋曹國國君。僖公赤子,繼僖公而立。公元前662一公元前653年在位。周惠王十八年(曹昭公二年,公元前659),赤狄攻邢,邢潰。乃與齊、宋之師救之,敗赤狄。邢遷於夷儀(今山東聊城西南)。又與齊、宋之師為之築城。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參與齊桓公會諸侯與周太子鄭盟,以定周太子之位。二十四年(公元前653)卒。子共公襄立。
曹共公曹襄(公元前?—公元前618),春秋曹國國君。昭公班子。繼昭公而立。公元前653一公元前618年在位。周襄王八年(曹共公七年,公元前645),與齊、宋、魯、陳、衛、鄭、許之君盟於牡丘(齊邑,今山東省聊城東北)。謀救徐伐楚。與齊師伐厲(楚與國,今湖北隨縣東北)以救徐。十一年(前642),與衛、邾助宋襄公平齊亂,以納齊太子昭。十二年(公元前641),不服宋,宋師圍之。十六年(公元前637),晉公子重耳出亡在外過曹,公欲觀其駢脅(肋骨相連如一骨)。曹大夫僖力諫,不聽。二十一年(公元前632),晉伐曹,執公。後釋之。公乃會諸侯於許。周頃王元年(公元前618)卒。子壽立,是為文公。
曹文公曹壽(公元前?—公元前595),春秋曹國國君。共公襄子,繼共公而立。前618一前595年在位。是時,晉楚爭霸,多次參與晉會諸侯之盟。周定王十二年(曹文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95),卒。子廬(一作疆)立,是為宣公。
曹宣公曹廬(公元前?—公元前578),一名疆。春秋曹國國君。文公壽子,繼文公而立。公元前595一公元前578年在位。周簡王八年(曹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78),晉謀伐秦,征師於諸侯。晉、齊、宋、衛、魯、鄭、曹、邾、滕之君會於京師。晉率諸侯伐秦時,廬卒於師。庶弟(一作庶子)負芻殺太子自立,是為成公。
成公曹負芻(公元前?—公元前555),春秋曹國國君。宣公廬庶弟 (一說為庶子)。繼宣公而立。前578一前555年在位。是時晉、楚爭霸,曹屢參與晉會諸侯,隨晉而征戰。周靈王十七年(曹成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5),晉以衛石買、孫蒯違盟擅取曹重丘(今山東省茌平西南),執之。晉平公會諸侯伐齊,圍臨淄,負芻卒於伐齊軍次,子滕(一作勝)立,是為武公。
武公曹滕(公元前?—公元前528),一名勝。春秋曹國國君。成公負芻子,繼成公而立。前555一前528年在位。既立,屢次參與晉會諸侯之盟及征戰。周景王十七年(曹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28),卒。子湏(或作頃)立,是為平公。
曹平公曹湏(公元前?—公元前524),或名頃。春秋曹國國君。武公滕子,繼武公而立。前528一前524年在位。周景王二十一年(曹平公四年,公元前524),卒。子悼公午立。
曹悼公曹午(公元前?—公元前515),春秋曹國國君。平公湏子,繼平公而立。前524一前515年在位。周敬王五年(曹悼公九年,公元前515),朝於宋,宋囚之。曹立其弟野,是為聲公。悼公卒於宋,歸葬之。
曹聲公曹野(公元前?—公元前510),春秋曹國國君。平公演子,悼公午弟。繼悼公而立,前515一前510年在位。周敬王十年(曹聲公四年,公元前510),乎公之弟通殺公而自立,是為隱公。
曹隱公曹通(公元前?—公元前506),春秋曹國國君。武公滕子,平公湏弟。繼聲公野而立。前510—前506年在位。周敬王十四年(曹隱公四年,公元前506),參與晉於召陵(今河南省郾城東)會諸侯之盟,謀伐楚。是年,聲公之弟露殺公自立,是為靖公。
曹靖公曹露(公元前?—公元前502),春秋曹國國君。平公湏子,聲公野弟。殺隱公通而自立。前506一前502年在位。周敬王十八年(曹靖公四年,公元前502),卒。子伯陽立。
曹伯曹陽(公元前?—公元前487),春秋曹國末代國君。靖公露子,繼靖公而立。公元前502一公元前487年在位,既即位,好田獵之事。曹鄙人公孫疆亦好田獵,獲白雁而獻給曹陽,且言田弋之說,曹陽便喜歡上了他,並與他商討政事,使為司成。公孫疆說服曹陽背晉伐宋。周敬王二十二年(曹伯陽三年,公元前498),衛伐曹,克郊(今山東省菏澤境)而還。三十二年(公元前488),鄭大夫以宋人有曹,乃鄭之患,不可不救。冬,鄭師救曹,侵宋。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宋破曹,俘君而殺之,曹亡。
國的後裔都姓曹,以曹伯為始祖。舊時定陶故城之北有大阜,名仿山,上有曹伯廟,額曰「西周舊國」,地方官歲時祀之。因曹姓是上古皇姓著姓,舊時菏澤、定陶二邑,凡曹姓納糧,每升較他姓減三文。《縣志》載,定陶為古曹國,曹伯墓在北門外,十七世皆葬於此。
4曹姓黃帝後裔 源自山東南移
對於曹姓的姓源,《姓纂》是這樣說的:「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安為曹姓,周武王封之於邾,為楚所滅,遂復曹氏。周文王第13子振鐸封曹,亦為曹氏,為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由此看來,曹姓,最初是顓頊嬴姓的後代,雖然也是黃帝一系的血統,但在宗繫上卻跟黃帝隔得遠了些。後來由周文王的兒子振鐸所創的曹氏,則是黃帝的姬姓嫡系後裔,跟黃帝的關系,算起來近得多,不過,殊途同歸,天下曹姓都是發源於黃帝,卻是個不爭的事實。
曹姓跟朱姓的關系,顯然也十分密切,朱姓是發源於周代的邾國,邾國則是由曹姓之人所建立。根據《姓纂》的記載,當時的情形很可能是這樣的;周武王把顓頊的玄孫陸終的第五個兒子安封在邾國,後來邾國為楚所滅,於是,安的子孫有的復姓為曹,有的則以國為氏,改姓了朱。如果真是如此,則姓曹的人當中,應該有一部分跟姓朱的人是同宗。
這兩支曹姓的發源地,當然也有不同。傳自顓頊嬴姓的一支,是發源於現在山東省鄒城市的東南一帶;傳自黃帝姬姓的一支,則是發源於現在山東省的定陶縣一帶。兩支曹姓的發源之地雖然不同,卻相距不遠,都在山東省境內。所以,曹姓可以說最早全是來自山東。
5、少數民族曹姓
1)匈奴族曹姓。《晉書》載記有匈奴右賢王曹轂屯馬蘭山。又載有貳城胡曹寅獻馬3000匹,以寅為鎮北將軍、並州刺史。公元413年,北魏初吐京胡首領曹龍、張大頭等率部眾兩萬人,入蒲子(今山西省隰縣),推曹龍為大單於。公元416年6月,並州胡人數萬落叛逃後秦,人平陽,曹弘被推為大單於。《晉書·世祖紀》有山胡曹仆渾,是投降漢人的匈奴族,演變為步落稽胡。
2)滿族曹姓。索佳氏改曹氏、索氏,分布於鄂爾坤、俄漠和、界凡、長白山、馬爾敦、大凌河等地。鄂托氏,後改為曹氏,分布於赫圖阿拉、葉赫、烏喇地方。
3)蒙古族曹姓。曹光明,鎮江人。曹。春林,法庫人。曹都,巴林右旗人。曹里鷹,原為民勤漢人,遷阿拉善族,起蒙古各察來台。
4)藏族曹氏。大通縣大通川土千總戶曹通溫布,番族,以曹為姓,清乾隆九年以功授職。
5)瑤族曹姓。泰國德伊兌村十二姓之一,原住南京,遷潮州府河楊河。元末大亂,又遷貴州,再轉遷泰國北部山區。
6)阿昌族曹姓。曹老莘,隴川縣芒東寨經師。曹秉薄,原為漢人,明洪武二年遷騰越,又到綺羅、羅文沖關璋,娶阿昌族女哄氏而成為阿昌族。一支遷路西縣高埂田為阿昌族。一支遷蘿卜壩成為傣族。一支到隴川縣小新寨成為景頗族載瓦支。
7)布朗族曹姓。勐臘縣倚邦土千總曹當齋,清雍正七年(1729年)從征普思逆夷,殺賊有功,給土千總。
遷徙分布
早期的曹氏誕生於山東,長期在山東居住和繁衍。至於遷徙山西、陝西、河北、安徽等地,則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三國以後,原本單純的曹姓混亂了,不但被曹操冒姓(待考),還有被康國之後冒姓的記錄。
漢時,曹姓已經廣布於北方及安徽等地。這是曹姓一個非常重要的繁衍時期。
唐代末年,曹氏大規模南遷江南。久居北方的曹氏先人為躲避黃巢起義,舉家南徙,有的一直展轉入閩,遷居漳州一帶。後在福建南部也出現曹氏蹤跡,都是這次南遷的曹之後代長期繁衍、播遷的結果。
福建南部的這些曹氏族人,後來又遷居台灣。現在,台灣的南投、彰化和台北三縣是曹姓最多的地區。
宋代以後,曹姓已經廣布於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了。
秦漢時期:
漢時曹姓已廣布於北方及安徽等地,其中出自姬姓的邾國曹氏,後人多居於譙郡,漢相曹參即屬此支。這時,曹姓是以今天的山東、安徽、河南、江蘇北部等地分布最為集中,以至後來曹姓家族的主要郡望均分布於這些地區。東漢時,已有曹姓移居浙江,安徽等地。
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連年戰亂,曹姓開始大舉南遷,於唐初遷漳州(今屬福建省),後漸至福建的同安、南安、安溪、芹山等地。
東晉時期曹彥家族南遷
西晉後期,歷時16年的「八王之亂」,使司馬氏政權勢力耗盡,西晉滅亡後,司馬睿於次年3月自稱晉王,在江南建立政權。公元318年,愍帝司馬鄴死訊傳到建康,遂接皇帝位,定都建康(即今長江以南的南京市年),仍以晉為國號,史稱東晉。公元383年,氐族貴族政權前秦以87萬大軍南下,企圖攻佔江南,東晉以8萬軍隊抗擊,大敗秦軍於安徽省境內的淝水。在戰亂中,曹姓被迫大遷徙。
安徽青陽縣墩頭曹姓是三國時曹爽的後人,據《墩頭曹氏宗譜》(清曹氏族人修)載,建業十七世祖曹彥(乳名漢)以孝聞世。大興三年(320年)被大臣王導和周(凱-幾+頁)推薦任南朝翰林中書,他任官後的第二年(321年)為避戰亂,率家眷宗族1300多人渡江南下,居京口(即今江蘇省鎮江市)。在連年戰亂中,曹姓又從京口四散遷徙,有的往扶蘇,有的往丹陽(今陝西、河南兩省間丹江以北地區),有的往洪都(江西省南昌府的舊稱),有的往浙(即今浙江省),有的往閩(即今福建省),有的往新安(今江蘇省睢寧縣),有的轉往江北(指今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及大別山以東地區,近代多指今江蘇長江以北地區),分居18處。
安徽省青陽縣墩頭之曹姓以十九世孫曹沛為一世祖。曹沛於東晉太和(367—371年)間,任廣陽(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令,當時掌握長江上游兵權的桓溫專擅朝政,遂辭官並隱居青陽縣城之東喻山約10里的涇陽鄉墩頭里(村)。曹沛孫曹轂出守並家居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三十五世祖曹翔復居安徽青陽縣墩頭故里。
唐朝時期 唐高宗總章年間(668-670)陳政,陳元光奉命入閩,曹姓也從此開始遷入福建。唐末黃巢起義時,河南固始曹氏又有一批人遷徙到福建。
兩宋時的遷徙:
北宋末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舉南侵,攻破宋都汴京。北宋滅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後渡江南下,遷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是為南宋。北宋開國宰相曹彬在朝為官的後代子孫也隨南宋王朝南遷。
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金兵南侵,河北真定曹彬之後裔子孫很多遷徙外地,多數是南渡遷往淮河泗水流域的江蘇和浙江一帶。曹彬後人有四支十八房南遷。曹姓佔了江蘇、浙江人口的一半。今上海市上海縣、青浦縣曹姓,今上海市松江縣西曹姓,今江蘇省泰興縣曹姓,今江蘇省金壇縣曹姓,今江蘇省江陰縣曹姓,永嘉(治所今浙江省溫州市)曹姓等都是南遷十八房中曹氏。
宋曹彬子孫南渡時由汴徙吳(今屬江蘇省),居常熟州(今屬江蘇省)之祿莊裡者,號福山曹氏,並為旺族。南宋寶佑元年(1253年)曹彬子曹瑋之五世孫「孝慶公」,因官由河北靈壽縣遷往豫章(今屬江西省),為豫章曹氏之祖,曾任瑞州府和隆興府(今均屬江西)知州;其子善翁與美翁又遷去了山東。
南宗理宗(1225—1264年),曹彬十二世孫友聞任沔州知州,友萬為武翼大夫,兄弟二人在與元兵的兵戰中全軍覆滅。友萬子名「祖七公」,見宗族中人大多死去,便由河北真定靈壽縣遷江西都昌縣之石壁山,之後又遷湖南湘鄉縣,生子三人,長子曹庚一居磨河,二子曹庚二居斗鹽,三子曹庚三居西亭。
★★★天津靜海沿庄村曹姓★★★
天津靜海沿庄曹姓於明洪武年間在山西洪桐縣遷出,先到山東,後到河北在靜海沿庄定居,現有約三千人.歷史人物,曹福田,清末義和團著名首領之一,後被清政府殺害。
明清時常寧市勝橋鄉曹姓的遷徙:
常寧市勝橋鄉曹姓是曹操的子孫,入常始祖曹志道原居江左(今蕪湖市、南京市長江河段以東地區)之衛馬船,明初洪武間(1368—1398年)任省祭,奉命祀九嶷(今寧遠縣九嶷山)的路上經過常寧,覺得楚南尤其是常寧土沃人醇,於是在解職離任後攜其族兄弟志通與志松、志柏徙居常寧,至今已有600多年。
常寧勝橋鄉曹氏人口發展很快,這支曹氏一修譜為清雍正七年(1729年),此時距鼻祖道公12代,據庠生三益序說「數百人之身。」道光十年(1830年)曹子鈞序說這支曹姓「棋羅星布,繁衍不下數千人」。百年間竟增加人口幾倍甚至十倍。今有人口一萬余。
始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的曹志道家族已遷布常寧市內的洋泉、板橋、黃桐、塔山等鄉鎮。因生活計,曹國球、國瑞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遷往湘潭、湘鄉縣。這支曹姓今已分布於湖南省內的衡陽市、祈陽縣、長沙市、零陵市、株洲市等地。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遷住四川的有曹三極、三綱、三恪和三景。康熙年間(1662—1722年)遷往四川的有曹三川、三揖、三德、三蘇、三晉、曹庚、曹弼、曹陶、曹思、曹巽等。清代遷住四川的還有曹陌、曹里、曹隅、曹昌、曹鈞、曹佚、曹伯、曹俯、曹位、曹傑、曹佐、曹仕、曹僻、曹佑、曹子寶、曹子貞、曹子貴、曹子貫等。
遷居台灣:
曹安支曹姓於商周時有一支南遷台灣,成為高山族的一支曹人。 後世也時有曹人遷徙台灣。雍正年間(1723—1735年),福建曹氏部分移居台灣。台灣省據1978年的統計,在當地100大姓中曹姓排第58名。
移居海外:
雍正年間(1723—1735年),福建曹氏部分移居台灣,後來有的又徙居海外。 緬甸曹氏。曹風英,仰光《中華商報》董事長。曹纘卿,仰光《中華時報》董事長。曹思羨,廣東人,仰光華僑光復會會員。
越南曹氏。曹達策,《中華時報》總編。
馬來西亞曹氏。曹行,創辦和豐廣西會館。
韓國曹氏。曹薰鉉,世界著名圍棋運動員。
秘魯曹氏。曹鉅聲,《民醒日報》社長。曹棲梧,秘名埃米略·曹·馬,廣東人,生於秘魯卡亞俄,創社會考古學,著有《秘魯華人的奴隸生活》、《十七世紀的進化論》、《拉美人與文化起源之析》。
葡萄牙曹氏。曹其峰,著名企業家。
澳大利亞曹氏。曹繼業,獲澳大利亞研究食用菌獎。
法國曹氏。曹奎源,法國上海聯誼會會長。
美國曹氏。丹尼·曹,紐約海洋宮海鮮酒店經理。曹志源,益陽人,浸禮會大學教授。曹桂林,作家。曹文彥,溫嶺人,德伯渥大學中國文化教授。
⑷ 馬來西亞警曹什麼意思
馬來西亞皇家警察階級:普通警員--一巡伍長 (Lance Corporal) --伍長 (Corporal-二巡)--曹長(警曹=police sergeant-三巡) --高級曹長 (Sergeant Maj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