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姜叫什麼
⑴ 求印尼、馬來的各種蔬菜名翻譯,如馬鈴薯,還有大蒜、生薑......
樓主,您好!我是馬來西亞土生華人,對於一些普遍的菜名還算非常熟悉~再加上我父親是名20多年經驗的菜販~
馬鈴薯在馬來語叫做:kentang
生薑:halia
(在馬來西亞我們沒有叫大蒜的菜,但有蒜米、大蔥等)
蒜米:bawang putih
大蔥:bawang besar
另外,馬來語和印尼語基本上是一樣的。就像台灣和中國~
兩地都說馬來語,但是腔調不同~
印尼比較偏僻的地方也有自己的語種,目前不知名。
越南有自己的語言,泰國也是,緬甸的官方語言為緬甸語和英語~
所以中文在東南亞的部分國家幾乎說是一種天外語言~不能作生意上的溝通或者是文字上的來往用途~
除非是當地的華人,就是祖先來自中國而自己又在當地生長的人。
也能和從中國、台灣、香港等地過來東南亞行商的人用中文溝通。
請問菜名方面,還有其他的疑問嗎?
我的回答就到這里,如有不圓滿希望樓主和廣大網民多多包涵。
希望能被採納,謝謝樓主!
祝:身體健康、事事順心~
⑵ 馬來西亞文冬姜是明俞大成梁智引進的嗎
是的呀,是梁總響應國家一帶一路號召,跟馬來西亞相關部門簽署合作協議,引入的文冬姜。希望通過文冬姜,幫助國人趕走體寒。
⑶ 馬來西亞黃志明(馬來西亞華人學種姜綠化家居)
中國僑網4月28日電 據馬拉西亞光華網報道,姜是一種常見的食材,亦是具有醫療作用的食療佳品,功能甚多,但種姜文化受到時代的沖擊而漸漸流失,年輕人對於種姜完全沒有概念。為了傳承種姜文化,馬來西亞客家文化協會檳城分會於日前首辦一場集體種姜活動,近50人現場共同學習種姜。
農民每年都在清明前後種姜,直到冬至之後,整片園的地底下都會長滿姜。(馬來西亞光華網)
該協會會長紀京華說,姜不僅是山上客家人不可或缺的東西,家家戶戶都會存有姜,姜也不分種族,幾乎所有菜市場檔口及雜貨店都會售賣姜,其用途良多,包括製成葯物、保健品、作為烹調的調味品等,也會在腳底及身體按摩後送上一杯姜水以調理血液循環。
紀京華指出,檳城山上種姜的農民當中,高達95%都是客家人,普遍上,一位專門種姜的農民平均一年需種出大約3000塊姜,才足以養活全家。農民每年都在清明前後種姜,直到冬至之後,整片園的地底下都會長滿姜。
他坦言,種姜過程並不容易,用時約8個月,期間需細心照料,現今幾乎沒有年輕人要學習種姜。
他續說,山上的姜種類繁多,包括老薑、黃姜等,有些甚至說不出名稱。在此次種姜活動上,該會推廣的是最常用的老薑,也盼能藉此推廣環保綠意,鼓勵民眾在屋前屋後栽種植物。
為傳承種姜文化,馬來西亞客家文化協會檳城分會於日前首辦一場集體種姜活動,近50人現場共同學習種姜。(馬來西亞光華網)
清明前後是唯一耕種期
檳州果農公會主席黃志明解釋,山上客家人有一種說法叫作「清明姜」,意思是清明一定要種姜,因為一年只有一次耕種適期,即清明(4月5日或6日)的前後半個月,農民必須趕緊在這時候下苗,才能獲得收成。
黃志明說,農事講究二十四節氣,因為二十四節氣是農民的日歷,農民若根據農歷,農作物肯定種不成。此外,6月芒種,若在那時期栽種,同樣什麼都種不了。
他續說,種姜、芋頭、番薯類等,都需要約一年的耕種期才能有收成,不像種植蔬菜泥那麼快。
明年或辦大型種姜活動
籌委會主席黃慧嫻表示,由於該會有意在明年舉辦一場大型的集體種姜活動,目標是3000位參與者,因此今年在舉辦小型的「試驗」。
黃慧嫻說,種姜不是3天的事,活動當天只是教導參與者把姜苗種植在塑料容器,之後參與者將帶回家照料直到年底收成為止,主辦單位透過社交平台創立群組,陸續發布資訊、跟進進展、保持聯系。
她坦言,由於母親是客家人,本身對客家文化也感興趣,而種姜文化讓人感覺是一種傳統、守舊的觀念。當然,她也希望藉此活動能吸引更多客家人參與。
姜從「眼睛」部位發芽
活動當天,參與者只須把老薑的姜種放在塑料容器的泥土表層,並蓋上一層火燒土,再澆上300毫升的水,就完成了。不過,他們仍須依據主辦單位發出的完整流程表 ,照料他們帶回家的姜苗,直到今年冬至就會有收成,屆時也可召集他們製作一些姜製品。
紀京華解釋,姜種就是「眼睛」部位,因為姜是從「眼睛」部位發芽,而每個姜種只能發2個芽。
此外,火燒土是通過收集落葉、樹枝樹干、野草、雞糞等,與泥土摻在一起,並從中心點火燃燒,以確保過程中火不易熄滅,讓它熏一個晚上,直到清晨5時許盤開土堆冷卻後,讓樹枝重燒至早上9時許,就會100%燒成黑色,確保成為一種有機肥料。
年輕人不懂得種姜概念
「傳承者」主席葉翰輝說,種姜文化已流傳幾千年,不過近期已沒有單位推廣此類活動,所以現代年輕人都不懂得種姜的概念與學問,也不知道原來在住家也可以種。此外,主辦單位十分用心,善用科技的發達來聯系彼此。
葉翰輝認為,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希望繼續擴大,以分享給更多人,並呼籲家家戶戶在家裡種姜,同時能綠化家居環境。同時,他也希望本地政府鼓勵農作物,給予農民支持與協助。
參與者只須把老薑的姜種放在塑料容器的泥土表層,並蓋上一層火燒土,再澆上300毫升的水,就完成了。(馬來西亞光華網)
帶動參與檳城客家文化
馬來西亞客家文化協會(檳城分會)文化組主席房鋑華說,從小在山上(浮羅山背)長大的孩子,尤其70、80年代之後的,在學成畢業後都會選擇往外跑,留在農業領域的少之又少,漸漸的,山上的文化開始流逝,新一代已完全不懂這些文化。
他表示,這次的種姜活動,也算是帶動檳城的客家文化,希望將來有更多人來參與。
他也說,其先輩在浮羅山背種植水果,傳到他已是第四代,若他沒有扮演傳承的角色,在這一代斷層,實在可惜。因此,他都會抽空於周末回來幫忙其爸爸照顧果園、收成等。
「祖先空手來,有了一片祖業,如果沒有繼續維持,被收購賣掉,真的很可惜。」
種姜文化受到時代的沖擊而漸漸流失,年輕人對於種姜完全沒有概念。
⑷ 南姜是什麼姜
南姜(Alpinia galanga (Linn.) Willd.)又稱為蘆葦姜,是姜科植物,台灣鄉間尤其是接近山區的人家都會種幾棵供使用,在腌制桃李時,取根莖打碎後加入以增添風味之用,台灣特有的番茄切盤所用的沾醬除了醬油膏、糖粉之外,還要加入南姜細末才有最地道的風味。
長環境編輯
不耐寒,喜冬季溫暖、夏季濕潤環境,抗旱能力差,生長初期宜半陰,生長旺盛
期需充足陽光。土壤宜肥沃,保濕力強。
分布范圍編輯
原產亞洲熱帶。分布於中國南部、西南部。越南、印度、馬來西亞至澳大利亞也有
分布。
主要價值編輯
葯用價值
風麾全世界的著名漢葯 二天油、驅風油、清涼油、萬金油相信大家都用過,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些葯油的最主要原料是蘆葦姜素,而這種蘆葦姜素提取自中葯材蘆葦姜,也就是南姜。
【性味歸經】辛,熱。歸脾、胃經。 味辛,性溫。具強烈辛辣氣味。
【功能主治】溫胃散寒,消食止痛。有溫脾胃、祛風寒、行氣止痛的作用。用於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等。
【主要成分】根莖含有蘆葦姜素(Galangin)、山柰素(Kaempferide)、擗皮素(Quercetin)及揮發油。油的主要成分為1,8-桉葉素(1,8-Cineole)和桂皮酸甲酯(Methyl cinnamate)。蘆葦姜的辛辣成分為蘆葦姜酚(Galango1)。
【用法用量】 3~6g 。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摘錄】《中國葯典》
食用價值
南姜
南姜(5張)
烹調用途:除葯用外, 還大量用作調味料(如鹽焗雞粉等)、香料、葯酒及驅蟲劑等等。南姜粉為「五香粉」原料之一。
潮汕地區也常用於去除魚腥,鹵鴨、鵝都會使用南姜來去腥味、提味;潮汕傳統的小吃橄欖糝,南姜也是最重要的佐料;街頭的一碗牛雜粿條也會灑上一縷南薑末調味;南姜是潮汕地區不可缺少的食材。古埃及時代,南姜被用作為煙熏材料。中古世紀時在歐洲,被做為葯材與辛香料使用。直至今日,南姜僅餘潮汕地區及東南亞地區仍在使用,其他各地已經極少得見。
栽培技術編輯
生長初期宜半陰,生長旺盛期需充足陽光。土壤宜肥沃,保濕力強。姜花有清新的香味,放於室內可作天然的空氣清新器。
分株繁殖
採用分株繁殖法繁殖速度也快。姜花對土壤適應性強,栽培土質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之壤土或砂質壤土最為適宜,但土壤應經常保持濕潤或靠近水源,則生育更旺盛。春、夏、秋三季均可種植,但以春季2、3月份種植
最好,分株種植當年即可獲取高產。
所以若是喜歡姜花,可能在「清明」種下,「立秋」就可開花,到第二年開花最盛,第三年後根莖開始老化,開花就逐漸省了,屆時將要重新再種。
室內盆栽
至於家庭盆栽,常因泥少肥缺,株高根多,生態環境不宜而難以獲得大花。
剛栽植時不宜澆水過多,以免根莖切口腐爛。生長期需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夏季花期應適當遮陰,可延長開花期。冬季將莖枝剪除,以便翌年萌發新枝。寒冷地區,冬季挖取根莖放室內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