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最大的災難是哪個
1. 三萬馬來西亞人因為水災被疏散,水災會造成哪些損失
洪水災害直接淹沒受洪水災害影響的建築物倒塌,造成人員傷亡。同時,飢荒或疾病會導致受害者死亡。這是洪澇災害對人們最直接的危害。引起疾病的爆發和流行。由於洪澇、泄洪、家畜泛濫等原因,大量湘祁人需要搬遷。一方面是傳染源向非疫區轉移,另一方面是易感人群進入疫區。例如,流行性感冒、麻疹和瘧疾可以通過這種運動引起流行病。一些多發病,如紅眼、皮膚病,由於人群密度和接觸,也會增加傳播的機會。
疏散洪災時應注意關閉氣閥和總電源開關。家庭燃氣閥門、電源開關等在洪澇災害中易受外力影響,發生泄漏,容易造成燃氣爆炸、泄漏等事故,疏散時應及時關閉。自古以來,洪水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災難,如黃河和恆河下游。然而,一些河流洪水也給人類帶來了一些好處。例如,尼羅河的定期洪水在下三角洲平原的農田上沉積了肥沃的泥沙,有利於農業生產。
2. 馬來西亞
獨立日: 8月31日(1957年)
國慶日:8月31日(1957年)
災難意識日:12月26日(2005年馬來西亞政府決定設立。選擇這一天作為全國「災難意識日」,是因為馬來西亞過去在這一天多次遭受自然災難的襲擊。1996年這一天,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遭受強烈熱帶風暴襲擊,有100多人死亡,許多房屋和財產被毀;2004年12月26日,馬來西亞北部檳榔嶼等州部分地區遭到印度洋海嘯襲擊,共有60多人死亡。)
國歌:《月光》
自然地理: 面積33萬平方公里。位於東南亞,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全境被南中國海分成東馬來西亞和西馬來西亞兩部分。西馬來西亞為馬來亞地區,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西瀕馬六甲海峽,東臨南中國海,東馬來西亞為沙撈越地區和沙巴地區的合稱,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海岸線部長4192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人口:2500多萬(2005年12月)。其中馬來人及其他原住民佔66. 1%,華人佔25. 3%,印度人佔7. 4%。沙撈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為主,沙巴州以卡達山族為主。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組圖:馬六甲的唐人街
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 ,人口約120多萬。具有觀光和通訊兩大功能的吉隆坡塔,高達466米,是亞洲最高塔之一,如兩柄銀色利劍直插雲端。吉隆坡還是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的縮影,市內清真寺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寺廟隨處可見,基督教的教堂也有20來座。新首都:普特拉賈亞(putrajaya) 位於吉隆坡以南35公里處,總理府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於1999年6月遷入,2005年前搬遷完畢;人口約7000。
簡史: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 經濟: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七十年代以前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依賴初級產品出口。後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錫礦豐富,曾為世界產錫大國,但近年來產量明顯減少,2000年錫產量估計為6100噸。石油儲藏量約39億桶(1997年探明)。天然氣儲量2. 27萬億立方米(1998年探明)。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橡膠、油棕、胡椒、可可和熱帶水果等。稻米自給率為76%。七十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八十年代中期,因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出現困難。政府採取刺激外資和私人資本增長措施後,經濟明顯好轉。1987年以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年均國民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新興工業國之一。旅遊業為國家第三大經濟支柱,主要旅遊點有檳城、馬六甲、浮羅交怡島、刁曼島等。貨幣:林吉特。
3. 馬來西亞2014發生過多少災難
不清楚啊,只知道馬航事件。這對馬國來說是很大的災難了,如果事件處理不當將嚴重影響旅遊業甚至進出口貿易,這兩個可是馬國支柱產業。天災方面馬來西亞是沒什麼地質災害的,剛好躲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受到印尼庇護,海嘯地震全讓印尼挨了。
4. 馬來西亞會地震嗎會下雪嗎
馬來西亞處於太平洋地震帶之外,可以免受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特大自然災害的侵襲,但該國常受到雨季洪水、山體塌方以及濃霧等災難的干擾。近幾年來,馬來西亞所受災害如下:
1 1991年雙溪布洛煙火工廠爆炸造成22人死亡;
2 1992年巴生南港火災爆炸,造成10人死亡;
3 1993年呼盧克郎的高原公寓大廈倒塌,10人死亡;
4 1995年根廷高原塌方,20人死亡;
5 1996年8月29日在霹靂的波迪邦塌方,44人死亡,毀30戶住房;
6 1996年12月熱帶風暴光顧薩巴克寧奧,有238人喪生;
7 1997年森林大火引起濃霧給國家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
8 1999年2月2日,薩巴山打跟山崩造成17人死亡,4家住房。
馬來西亞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不會下雪。
5. 馬來西亞會有地震嗎
我是馬來西亞華人。讓我告訴你,在歷史上,馬來西亞從來沒有發生過地震。但只有餘震。因為馬來西亞是一直都是被印尼保護著。馬來西亞沒有活火山。在我生活在馬來西亞從小以來,在學校讀的"地方研究"都是說馬來西亞只遭遇過餘震,自古以來一向都沒有地震的,而餘震對我們影響並不大。通常我們都會感覺不到印尼有地震的。所以當我在小學的時候,老師都是常常告訴我們。馬來西亞的人民豐衣足食,沒有大天災,沒有打仗,沒有恐怖襲擊,比起外面的世界,我們馬來西亞的小孩幸福很多了。
6. 馬來西亞的kapalai島歷史上有沒有什麼大的災難
其實整個馬來西亞都極少有自然災害。所以不用擔心,中國人確實較少去卡帕來,因為太偏遠了。飛到吉隆坡之後再飛斗湖或亞庇。然後再坐車,坐快艇。麻煩
7. 幫總結05年至今的全球重大災難
■印度洋海嘯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波及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索馬里、塞席爾、肯亞等東南亞、南亞和東非十多個國家,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此次地震是近40年來全世界最強烈的地震之一,地震引發的海嘯也是印度洋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海嘯災難共造成約23萬人死亡或失蹤,其中包括數千名外國遊客,經濟損失超過100億美元。受災最重的印尼有近17萬人死亡或失蹤,其中亞齊省死亡人數達12萬,20萬人流離失所。
2005年8月罕見乾旱引發森林大火肆虐西南歐,入夏以來,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義大利和希臘中部遭受了極為嚴重的乾旱,特別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遭受了近60年來最為嚴重的乾旱。
8月份,由於乾旱的原因,葡萄牙、西班牙、法國3國陷於持續的大規模森林火災之中。其中受災最重的是葡萄牙,該國已經連續3年遭受嚴重森林大火的襲擊,今年到8月底為止火災已吞噬了13.4萬公頃森林,超過去年全年過火面積,共造成13人死亡。
■台風和暴雨
8月上旬,0509號台風「麥莎」影響中國東部,表現出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特點。「麥莎」共造成3145.9萬人受災,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80多億元。 「麥莎」於8月6日在浙江省登陸,登陸時近中心最大風速45米/秒,中心氣壓為950百帕;8月9日在遼寧省大連市再次登陸,登陸時減弱為熱帶低氣壓。它是繼1997年第11號台風之後,近8年來對我國東部沿海和華東地區影響嚴重的台風之一。
伊朗發生嚴重洪澇 8月10,伊朗北部局地遭遇洪水襲擊,洪水沖毀了數百棟房屋,造成至少18人死亡和12人失蹤。
泰國北部暴雨引發洪災 中旬,泰國北部連降暴雨,引發40年來最嚴重的洪災,洪災造成至少6人死亡、13人失蹤,44座大橋被沖毀,18條公路被沖斷,近兩萬畝農田被毀。 5、獅子山暴雨 旬末,獅子山南部暴雨引發洪災,造成至少20人死亡,上萬人受災,洪水還沖毀了大量房屋、公路和橋梁。
■「卡特里娜」颶風
2005年8月29日,五級颶風「卡特里娜」襲擊美國東南部,導致嚴重的人員財產損失。
「卡特里娜」颶風造成1800多人死亡,20多萬所住宅被摧毀,數百萬人無家可歸,80萬人重新安置和上千億美元的財產損失,美國東南部名城新奧爾良幾乎遭到「滅頂之災」,該市80%被洪水淹沒,災區總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一連串的損失數字,使這場颶風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害」。
■南亞大地震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發生里氏7.6級強烈地震並波及鄰近的阿富汗和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其中,巴基斯坦受災最為嚴重,死亡人數超過7.3萬,9000多人失蹤,10萬多人受傷,其中近7萬人重傷。地震還在巴基斯坦造成60萬座房屋等各種建築物的倒塌,350萬人無家可歸。
地震發生後,聯合國立即呼籲國際社會向巴提供3.12億美元的捐款。而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說,南亞地震造成的損失高達50億美元。
■熱浪
2006年5月,印度許多地區出現持續高溫天氣,其中新德里最高氣溫曾達44.5℃。印度北部和東部地區至少有14人死於高溫。
2006年7月,美國中西部、東北部和南部地區遭遇熱浪,其中加州最為嚴重,最高溫度高達51.6
■孟加拉國洪水
2006年6月,洪水襲擊孟加拉國;印度東北部遭遇嚴重洪水;紐西蘭遭遇強暴風雪襲擊;印度尼西亞東部發生洪水和泥石流;美國東北部遭遇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水災;中國南方頻遭暴雨襲擊
■我國台風
第4號台風「碧利斯」(2006年7月)
今年第四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造成800餘人死亡,死亡人數之多為近十年之最。
第5號台風「格美」(2006年7月)
今年第5號台風「格美」共造成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廣東等5省共795萬人不同程度受災,因災死亡28人,失蹤36人。
■高溫熱浪
2006年8月上旬初,東南歐一些國家出現罕見高溫熱浪,造成數十人死亡。歐洲各國也持續遭熱浪侵襲,造成至少80人死亡。
■印尼地震
印尼西爪哇省2009年9月2日下午發生7.3級強震,震中位於印尼首都雅加達南部不到200公里處
■菲律賓颶風
2006年12月,發生在菲律賓的颶風災害已造成1000多人遇難。這場颶風以每小時140公里的速度席捲菲律賓東部地區。
■索羅門群島
2007年4月,南太平洋島國索羅門群島附近發生里氏8級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至少30人死亡,超過5400人無家可歸,還有許多人失蹤。
■美國東南部大旱
今年席捲美國東南大部分地區的長期乾旱引起了美人的重視。人們從2007年的乾旱中得到的最大教訓是:水可能比能源或石油更加重要
■秘魯地震
2007年8月15日,8級地震襲擊南美洲國家的中西部海岸,導致500多人喪生,1366人受傷,並有5萬多所住宅被毀。
■美國颶風「費利克斯」
2007年9月4日,強度為5級(可能是最高的級別)的「費利克斯」颶風在尼加拉瓜登陸,風速高達每小時160英里。這次風暴還侵襲了宏都拉斯,並從加勒比海島擦身而過。在「費利克斯」颶風肆虐期間總共有101人死亡,這場災難將尼加拉瓜貧困的海岸社區夷為平地。但幸運的是,這次颶風經過濃密的森林地區,風力受阻減小。
■墨西哥大洪水
10月底,洶涌的洪水在墨西哥南部的塔瓦斯科和恰帕斯州泛濫成災。11月有大量農田完全被洪水淹沒,據估計,有段時間塔瓦斯科80%的陸地被洪水淹沒。有100多萬居民受到這次洪水的影響。墨西哥總統費利佩•卡爾德龍說:「這是該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錫德」風暴
2007年11月,孟加拉國受強熱帶風暴「錫德」襲擊,約4100人死亡,800多萬人受災,約120萬間房屋、近萬所學校校舍以及10萬公里左右的道路遭到破壞,經濟損失逾23億美元。
「錫德」是孟加拉國130多年來遭受的最強烈的風暴之一。其強度與1991年的另一場造成14.3萬人死亡的強熱帶風暴相當,由於孟政府提前作出預警並及時疏散人員,此次人員傷亡大幅減少。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紛紛向孟加拉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災民渡過難關。
■冰凍災害
2008年中國雪災是2008年1月10日起中國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19個省級行政區均受到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影響,死亡60人;失蹤2人,緊急轉移安置175.9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7270.8千公頃;倒塌房屋22.3萬間,損壞房屋86.2萬間;直接經濟損失537.9億元。其中湖南、湖北、貴州、廣西、江西、安徽等6省、區受災最為嚴重。
2008年1月中旬初,阿富汗遭遇罕見的全國范圍持續降雪並引發雪災,一些地區積雪深達200厘米,60多人死於山區雪崩和交通事故。
■緬甸強熱帶風暴
2008年5月2日,緬甸受罕有強烈熱帶風暴吹襲,死亡人數已增至超過2.2萬人,另外超過4.1萬人失蹤,無家可歸者多達100萬人。風暴在低窪地區伊洛瓦底三角洲捲起巨浪,大量村民遭巨浪吞噬,稻田到處都是屍體, ,聯合國稱緬甸全國近半人口受災。有救援組織指,災情後患可能較造成22萬人死亡的2004年南亞海嘯更嚴重。重災區博葛禮已有逾1萬人死亡,95%屋子被摧毀,19萬人無家可歸。緬甸軍ZF指,風速達190公里的「納爾吉斯」捲起3.5米高巨浪,沖走低窪地區村落半數房屋,大量災民在巨浪中溺斃。美國宇航局衛星圖片顯示,緬甸西南部沿海平原完全被水淹沒。聯合國稱,受災人口約2400萬人,接近全國一半人口。
■5.12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0秒,四川汶川縣發生7.8級大地震。
■暴雨洪水
6月以來,受季風雨影響,南亞多個國家遭遇洪災,出現了30年以來最嚴重的洪水,共造成至少2800人死亡,5000萬人受災。其中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受災最為嚴重。
8月上中旬,越南中部連降暴雨引發洪災,有74人死亡、9人失蹤。洪災還造成上百棟房屋倒塌,數萬戶居民房屋和數萬公頃農田被淹,多處道路、橋梁和堤壩被毀,部分地區交通中斷。 8月6日,菲律賓南部因持續暴雨引發泥石流,造成7人死亡,3人失蹤。
8月上中旬,朝鮮遭受暴雨襲擊並引發了10年來最嚴重洪災,至少有600人因災死亡或失蹤,約30萬人無家可歸,10萬公頃土地被毀,主要公路、鐵路和橋梁受損,大片區域電力供應和通信網路中斷。
8月5日,韓國暴雨引發洪水,有6人遇難。
8月上旬,保加利亞遭暴雨和洪水襲擊,造成至少8人死亡。
8月上旬,奈及利亞中部普降暴雨引發洪水,有14人死亡。
8月9-11日,肯亞西部持續暴雨引發泥石流,災害造成18人死亡,56人受傷。
8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的拉蒙岸,挑水的村民走在乾涸的水壩上。該地區已遭受持續三個月的乾旱,當地居民嚴重缺乏潔凈水。
9月3日,海地西北部城市戈納伊夫變成一片澤國。海地公共安全部門3日宣布,海地因熱帶風暴「漢娜」死亡的人數已升至90人,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戈納伊夫省有37人喪生。
■颶風艾克
2008年9月13日,颶風艾克侵襲了美國的加爾維斯頓和德克薩斯州,超過6000人死亡,城市成為廢墟。圖為一名被救居民擁抱美國空降救援隊隊員。
8. 馬來西亞概況有哪些
國名:馬來西亞獨立日:8月31日(1957年)國慶日:8月31日(1957年)災難意識日:12月26日(2005年馬來西亞政府決定設立。選擇這一天作為全國「災難意識日」,是因為馬來西亞過去在這一天多次遭受自然災難的襲擊。1996年這一天,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遭受強烈熱帶風暴襲擊,有100多人死亡,許多房屋和財產被毀;2004年12月26日,馬來西亞北部檳榔嶼等州部分地區遭到印度洋海嘯襲擊,共有60多人死亡。)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主體部分由14道紅白相間、寬度相等的橫條組成。左上方有一深藍色的長方形,上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14道紅白橫條和14角星象徵馬來西亞的13個州和政府。藍色象徵人民的團結及馬來西亞與英聯邦的關系--英國國旗以藍色為旗底,黃色象徵國家元首,新月象徵馬來西亞的國教伊斯蘭教。
國徽:中間為盾形徽。盾徽上面繪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盾面上的圖案和顏色象徵馬來西亞的組成及其行政區劃。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劍,它們分別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蘭丹州和丁加奴州。盾面中間部分繪有紅、黑、白、黃4條色帶,分別代表雪蘭莪州、彭亨州、霹靂州和森美蘭州。盾面左側繪有藍、白波紋的海水和以黃色為地並繪有3根藍色鴕鳥羽毛,這一圖案代表檳榔嶼。盾面右側的馬六甲樹代表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邊代表沙巴州,圖案中繪有強健的褐色雙臂,雙手緊握沙巴州州旗。盾面下端右邊繪有一隻紅、黑、藍3色飛禽,代表沙撈越州。盾面下部中間的圖案為馬來西亞的國花--木槿,當地人稱「班加拉亞」。盾徽兩側各站著一頭紅舌馬來虎,兩虎後肢踩著金色飾帶,飾帶上書寫著格言「團結就是力量」。
國歌:《月光》國花:木槿。馬來西亞人民用這種紅彤彤的木槿花朵,比喻熱愛祖國的烈火般的激情。
自然地理:面積33萬平方公里。位於東南亞,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全境被南中國海分成東馬來西亞和西馬來西亞兩部分。西馬來西亞為馬來亞地區,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西瀕馬六甲海峽,東臨南中國海,東馬來西亞為沙撈越地區和沙巴地區的合稱,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海岸線部長4192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人口:2626萬(截至2005年底)。其中馬來人及其他原住民佔66。1%,華人佔25。3%,印度人佔7。4%。沙撈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為主,沙巴州以卡達山族為主。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人口約120多萬。具有觀光和通訊兩大功能的吉隆坡塔,高達466米,是亞洲最高塔之一,如兩柄銀色利劍直插雲端。吉隆坡還是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的縮影,市內清真寺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寺廟隨處可見,基督教的教堂也有20來座。新首都:普特拉賈亞(putrajaya)位於吉隆坡以南35公里處,總理府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於1999年6月遷入,2005年前搬遷完畢;人口約7000。
簡史: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13個州,包括西馬的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榔嶼、霹靂、玻璃市、雪蘭莪、丁加奴以及東馬的沙巴、沙撈越,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首都吉隆坡、納閩和普特拉賈亞(Putra Jaya,聯邦政府行政中心)。
政治: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從馬來西亞9個州的世襲蘇丹中選舉產生,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同意解散國會等權力,任期五年。統治者會議由柔佛等九個州的世襲蘇丹和馬六甲等四個州的州元首組成。其職能是在九個世襲蘇丹中輪流選舉產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審議並頒布國家法律、法規;對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問題有最終裁決權;對涉及馬來族和沙巴、沙撈越土著民族的特權地位等重大問題進行審議。凡有關統治者特權地位的法律,未經該會議同意,不得通過。每次開會時,內閣總理和各州州務大臣、首席部長在旁協助。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但實權在內閣手裡。
經濟: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七十年代以前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依賴初級產品出口。後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錫礦豐富,曾為世界產錫大國,但近年來產量明顯減少,2000年錫產量估計為6100噸。石油儲藏量約39億桶(1997年探明)。天然氣儲量2。27萬億立方米(1998年探明)。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橡膠、油棕、胡椒、可可和熱帶水果等。稻米自給率為76%。七十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八十年代中期,因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出現困難。政府採取刺激外資和私人資本增長措施後,經濟明顯好轉。1987年以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年均國民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新興工業國之一。旅遊業為國家第三大經濟支柱,主要旅遊點有檳城、馬六甲、浮羅交怡島、刁曼島等。貨幣:林吉特。
軍事:陸軍的前身是1935年英國殖民地政府組建的馬來兵團。1958年馬從英國人手中接管原英殖民地海軍輔助部隊,1963年正式改為馬來西亞皇家海軍。1958年6月1日正式建立馬來皇家空軍。馬最高元首是三軍最高統帥。國防決策機構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總理任主席。武裝部隊總司令是最高指揮官。實行志願兵役制,服役期為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