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為什麼這么多廟
『壹』 馬來西亞介紹及旅遊特色
【概況】國名
馬來西亞聯邦,簡稱馬來西亞或大馬(Malaysia),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國家。馬來西亞由十三個州組成,共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連接新加坡;另一個是東馬來西亞,位於加里曼丹島的北部,南部接印度尼西亞,而汶萊國則位於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馬來西亞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主體部分由14道紅白相間、寬度相等的橫條組成。左上方有一深藍色的長方形,上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14道紅白橫條和14角星象徵馬來西亞的13個州和政府。藍色象徵人民的團結及馬來西亞與英聯邦的關系——英國國旗以藍色為旗底,黃色象徵國家元首,紅色象徵勇敢,白色象徵純凈,新月象徵馬來西亞的國教伊斯蘭教。
國徽
中間為盾形徽。盾徽上面繪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盾面上的圖案和顏色象徵馬來西亞的組成及其行政區劃。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劍,它們分別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蘭丹州和丁加奴州。盾面中間部分繪有紅、黑、白、黃4條色帶,分別代表雪蘭莪州、彭亨州、霹靂州和森美蘭州。盾面左側繪有藍、白波紋的海水和以黃色為地並繪有3根藍色鴕鳥羽毛,這一圖案代表檳榔嶼。盾面右側的馬六甲樹代表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邊代表沙巴州,圖案中繪有強健的褐色雙臂,雙手緊握沙巴州州旗。盾面下端右邊繪有一隻紅、黑、藍3色飛禽,代表沙撈越州。盾面下部中間的圖案為馬來西亞的國花——木槿,又稱大紅花,當地人稱「Bunga Raya」。盾徽兩側各站著一頭紅舌馬來虎,兩虎後肢踩著金色飾帶,飾帶上書寫著格言「團結就是力量」。在盾徽上還繪有一彎新月和一顆14角星,新月代表國教,14角星代表各州。
國歌
《我的國家》(馬來文:Negaraku)
國花
木槿花(又稱大紅花)Bunga Raya
首都
吉隆坡(kuala lumpur) ,人口約120多萬。具有觀光和通訊兩大功能的吉隆坡雙子塔,高達466米,是亞洲最高塔之一,如兩柄銀色利劍直插雲端。吉隆坡還是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的縮影,市內清真寺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寺廟隨處可見,基督教的教堂也有20多座。
新首都:布特拉再也(布城,putrajaya)位於吉隆坡以南35公里處,總理府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於1999年6月遷入,2005年前搬遷完畢,人口約7000。
官方語言
馬來語
貨幣
林吉特 RM
人口
27,170,000人(2007年)(世界第43名)。人口密度:69/km2(世界第97名),其中馬來人及其他原住民佔66.1%,華人佔25.3%,印度人佔7.4%。砂撈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為主,沙巴州以卡達山族為主。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自然地理
面積330257平方公里。位於東南亞,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全境被南中國海分成東馬來西亞和西馬來西亞兩部分。西馬來西亞為馬來亞地區,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西瀕馬六甲海峽,東臨南中國海,東馬來西亞為砂撈越地區和沙巴地區的合稱,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海岸線部長4192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獨立日
1957年8月31日
國慶日
8月31日
重要節日
馬來西亞節日很多,全國大大小小的節日約有上百個。但政府規定的全國性節日只有10個,其中除少數有固定日期外,其餘的具體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統一公布。主要節日有:元旦、開齋節(穆斯林)、春節(華人)、哈芝節(穆斯林)、屠妖節(印度人)、「五一」節、聖誕節、衛塞節、現任最高元首誕辰。8月31日為馬來西亞國慶(又稱獨立日)。
災難意識日:12月26日(2005年馬來西亞政府決定設立。選擇這一天作為全國「災難意識日」,是因為馬來西亞過去在這一天多次遭受自然災難的襲擊。1996年這一天,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遭受強烈熱帶風暴襲擊,有100多人死亡,許多房屋和財產被毀;2004年12月26日,馬來西亞北部檳榔嶼等州部分地區遭到印度洋海嘯襲擊,共有60多人死亡)
國家格言
團結就是力量(馬來文:Bersekutu Bertambah Mutu)
國家政要
國王叫米贊·阿比丁,2007年4月26日加冕;總理阿卜杜拉·艾哈邁德·巴達維(Abllah Ahmad Badawi),2003年10月就任,2004年3月連任。
簡史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州,包括西馬的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城、霹靂、玻璃市、雪蘭莪、丁加奴以及東馬的沙巴、沙撈越,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首都吉隆坡、納閩和布特拉再也(Putra Jaya,聯邦政府行政中心)。
【馬來西亞的旅遊資源】沙巴可以是馬來西亞深藏未露的絕妙旅遊地,見識了沙巴,你就會驚訝馬來西亞豐富的旅遊資源。世外桃源邦咯島(PangkorLaut)尋找小丑魚。
在馬來西亞的邦咯島(PangkorLaut)上,你只要潛入蔚藍的海里,慢慢靠近大片的白色珊瑚和色彩斑斕的海葵,尼莫和他的朋友就會熱情地歡迎你。
生活在馬來西亞婆羅洲的普南族是一個神秘的民族,他們生活在熱帶雨林里,保持著許多有趣的風俗傳統。
馬來西亞的風格就像這兒的天氣——熱情。無論是看到一張張友善的笑臉,聽到一句句濃濃的馬來音普通話「你好!(Apa khabar?)」
亞庇是馬來西亞砂撈越的首府。在砂撈越里有個叫「古晉」的城市。在馬來語中,「古晉」(Kuncing)就是「貓」,因此這座城市也被稱為「貓城」。據,這里是世界上唯一崇拜貓的城市。
中國人來,馬來西亞不是個陌生的國度。盡管是異域,但隨處可見的華文招牌以及通用的廣州話,會讓來自廣東的我們產生了在省內某個都市觀光的錯覺。
檳城,當年英國商船來此躲避風浪的時候,他們給這個美麗的海島起名為喬治市,華人則稱之為檳榔嶼。這里最讓人著迷的是各種文化的交融聚集,既有南海姑娘的輕柔韻律,也有安娜與國王的感傷情懷。即使你沒有出境游的經驗,即使你外語只會yes,bye-bye,thankyou,檳城依然。
砂撈越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州,分散著27種部落民族,是一個多文化的地域。在沙撈越,每公頃的樹林種類比整個北美洲還多,一棵參天大樹上有上千種昆蟲。
吉隆坡的夜生活充滿動感,到處是多姿多彩的娛樂,爵士樂、鄉謠和西方音樂縈繞酒吧、的士高舞廳,一派大都會的繁華景象.。吉隆坡住宿選擇相當多,高檔的諸如馬來王宮風格的伊思塔那大飯店,機場附近的高爾夫休假區等,主要供遊客和商務客人使用。在吉隆坡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名菜,除了馬來菜、中國菜、印度大餐、西餐外,還有巴基斯坦餐飲和日本料理。吉隆坡各種商品薈萃,從古董到最具當地特色的手工藝品,從世界名牌時裝到物美價廉的電子產品……
雲頂(Genting Highlands)高原是馬來西亞新開發的旅遊和避暑勝地,位於鼓亨州西南吉保山脈中段東坡(蒂蒂旺沙山脈),吉隆坡東北約50公里處.
在首都吉隆坡,最引人注目的建築就是位於市中心丹也大樓面的國家清真寺(Natlonal Mosque),以獨特的現代設計表達出傳統回教的藝術,裝飾和設計都十分精美,最大特色是傘形的屋頂,象徵一個獨立國家的抱負.
吉隆坡是世界上節假日最多的地區之一。在馬來西亞,伊斯蘭教的節日是當地進行重大慶典活動的日子,聖誕節也是全國性的節假日,一年一度的中國春節在這里更是熱鬧非凡.
吉隆坡是一個碩大無比的「世界建築博覽館」,外形別致風格各異的建築遍布全城。
馬來西亞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陽光充足,氣候宜人。
馬來西亞是個以農立國的民族,因此維持著許多原始信仰,特別是各民族濃厚的宗教色彩。其宗教融合了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其中以印度教影響尤為深遠。由於多民族的長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種多元的文化特色.
【馬來西亞旅遊景點】
馬六甲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馬六甲州的首府。它位於馬六甲海峽北岸,馬六甲河穿城而過。該城始建於1403年,曾是馬六甲素丹國(滿剌加王國)的都城。從16世紀起,歷受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殖民統治。數百年來,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暹羅人及爪哇人相繼來到馬六甲,經過長期的交流,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匯成特有的文化風貌。這里有中國式的住宅,荷蘭式的紅色樓房和葡萄牙式的村落。市內古代修建的街道,至今依然保存較好,街道曲折狹窄,屋宇參差多樣,很多住房的牆上鑲著圖案精美的瓷磚,木門上裝著瑞獅門扣,窗上鑲龍嵌鳳,古色古香,處處顯示出馬六甲這個歷史古都的獨特風貌。
青雲亭
青雲亭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中國廟宇,位於馬六甲市西南,始建於1645年,後經重新裝修,成為一座用馬來西亞楠木建造的木結構廟宇。門口的匾額上寫著「南海飛來」四個大字。廟內主要供奉的是觀音菩薩,因此也稱「觀音亭」。
青雲亭是優美的中國式建築的典範,廟堂里陳設的木雕和漆器,全是從中國運來的精品。寺內只有一塊石碑,上面銘刻著紀念中國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於1406年訪問馬六甲的事跡。鄭和是到達馬六甲最早的中國人。
寺內香火甚盛。廟門口有一金色的獅子,周身金光耀眼,只有獅子的頭頂部,金色已脫落,原來信徒們認為走過獅子身旁,撫摸它們的頭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運。
中國山
中國山又名三保山,是馬來西亞為紀念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而命名的。此山位於馬六甲市郊。關於中國山,流傳著「一位中國公主和一口神奇的井」的故事。相傳在15世紀60年代,馬六甲的統治者是一個年 輕而聰明過人的蘇丹,曼斯國王。有一天,一艘中國船駛抵馬六甲,船的內部到處插滿了金針,船長給蘇丹送去一封信,聲稱他奉中國天子之命詔告蘇丹 「每一根金針代表我的一個臣民,要是你能數得清有多少根,你就會知道我的權力有多大。」蘇丹接到信後,派了一艘船去送回信,船上裝了好幾袋穀米,信中道「要是你能數得清這艘船上的穀米,你就能准確地猜到我有多少臣民,也就會知道我的權力有多大。」
荷蘭紅屋
跨越馬六甲河橋,到了河的東岸,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整潔的廣場,廣場上有一座紅色的鍾塔和維多利亞時代所建的噴水池。廣場周圍都是荷蘭式的紅色建築物。面廣場最大的一座建築物就是古老的荷蘭式惹蘭叻參紅屋。它建於17世紀,是東南亞地區現存的最古老的荷蘭式建築物。300多年來,它一直是政府機關所在地,直至1980年才改為馬六甲博物館。荷蘭式惹蘭叻參紅屋有厚厚的紅磚牆,笨重的硬木門,門前是寬闊的石級。館內保留了馬六甲各個時期的歷史遺物,包括荷蘭古代兵器,葡萄牙人16世紀以來的服裝,馬來人婚嫁服飾,金、銀、珠寶手工藝品以及在馬六甲港口停泊的各類古代船隻的圖片等。館內還收藏有稀有的古代錢幣和郵票。
葡萄牙城山
在馬六甲市西南,接近馬六甲河口,有一座山,是馬六甲蘇丹拜里米蘇拉將中國明成祖贈送的金龍文箋勒石樹碑之處,明成祖曾封此山為「鎮國山」,後名聖保羅山。山的東南麓有一座「沒有牆的城門」,那是馬來西業歷史遺跡。
『貳』 齊天大聖廟在馬來西亞遍地開花,為何當地人如此崇拜他
說起孫悟空這個人物,沒有一個中國人是不清楚的。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想必每個人小的時候都已經看過無數次了,孫悟空這個人物非常的正義,但是卻是師徒四人之中最調皮的一個。其實我們崇拜孫悟空,更多的原因是因為這個人武力非常的高強,而且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但是除了中國之外,馬來西亞也十分崇拜我們中國的孫悟空,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是為什麼。
而且這些下西洋的人多數都是廣東地區的。他們到了馬來西亞的時候,就把這樣的故事帶給了當地的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把對齊天大聖的這份崇拜帶去。
『叄』 馬來西亞最特別寺廟,為啥建築都採用少女粉
隨著我國實現大國崛起夢,國內經濟高速發展,我國國人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後,人們就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需求,其中旅遊已然成為人們閑暇之餘,休閑娛樂的最佳選擇之一。更有很多的小夥伴看慣了國內的風景,選擇國外游。去過馬來西亞旅遊的小夥伴應該是有聽說過馬拉西亞的布特拉清真寺,又被稱為粉紅清真寺,這座寺廟寺如其名,整體建成粉紅色,吸引了大量的遊客,成為一個網紅旅遊打卡地。為什麼要把這個寺廟建成粉紅色,小編以為應該和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有關系吧。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另外去布特拉清真寺參觀,對於遊客的著裝是有要求的。對於這一要求,很多遊客也是非常認可的,畢竟要入鄉隨俗,尊重當地的文化。進入布特拉清真寺,男式要穿長衣長褲,女式則需要穿寺廟指定的長袍,可以在門口免費領取,而且頭發必須要遮起來。
『肆』 馬來西亞有哪些歷史建築物
獅城是新加坡。。。 -_-|||
馬六甲:
聖保羅教堂 - 在荷蘭城處有一個階梯,攀登上去就是聖保羅山,聖保羅教堂就座落在此。 1521 年時,一位葡萄牙將軍 DUARTE COELHO 在此興建一座小教堂,他希望它會是這座城市中最先進的天主教堂。當荷蘭人接管馬六甲後,它被改稱為聖保羅教堂。 1753 年 CHRIST 教堂建造完畢,聖保羅教堂就被棄而不用。後來,荷蘭人將它改為埋葬有名望的人之墓園。聖保羅教堂里有一座聖法朗西斯的墳墓,他生前經常到訪這間小教堂。 1553 年時,他被埋葬於此,後來,他的遺體才被移往印度的 GOA 。這里豎立了一座聖法朗西斯的大理石雕像,為紀念他 400 多年前曾經到此居留,並作出他的貢獻。站在山丘的教堂上,可以俯瞰整座城市。在此還可以觀賞到許多很有特色的荷蘭墓碑。
THE STADHUYS 荷蘭城- 位於城市廣場上,這座荷蘭城有著厚重的木門、深紅色的牆壁及鍛鐵鑄成的鉸鏈,它是荷蘭殖民統治者所遺留下來最重要的遺跡。建於 1641 年至 1660 年之間,荷蘭城被認為是東方世界最古老的荷蘭建築物。它是荷蘭磚瓦砌工及木工技藝的最佳呈獻之其中一個例子。整棟建築粉刷成橙紅色,向來是荷蘭總督的官邸。如今荷蘭城內包含了馬六甲歷史博物館、人種博物館及文學博物館。
峇峇娘惹古跡博物館- 海峽華人或峇峇娘惹是吸取了馬來文化的華裔貴族後裔。在郭陳禎祿路上,有著一整排 19 世紀海峽華人的店屋及古老屋子,這里儼然是小型的峇峇娘惹博物館。這些巴羅克風格的建築物是典型富裕華人的住家。長型的屋子,屋內又非常寬敞,里邊有一個天井,可以容許陽光及雨水進入屋內。那些厚重的木製家私,皆是以中國的紅木製成的,其設計則融合了中國、英國維多利亞及荷蘭風格。有些家私擁有豐富的珍珠母鑲嵌了盛開的櫻桃花及各種鳥類。屋裡的陶瓷則是這些海峽華人特地向江西省及廣東省,要求定製而進口的。
青雲亭 - 此廟建於 1646 年,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華人廟宇,廟內有碑銘紀念明朝大使鄭和將軍第一次到訪馬六甲。
青雲亭里有許多厚重的木門。廟宇的屋頂是以玻璃及瓷土作成的中國神秘動物來作裝飾。廟內的裝飾同樣庄嚴,主要的祭拜大廳供奉著三座祭壇,佛、儒、道各一座。所有的建築材料及工匠,皆是從中國引進來的。
三保廟 - 三保廟就在三保山的山腳下,這座廟是為鄭和而建,後人已經將這位明朝的大使當作神明來崇拜。此廟建於 1795 年。
檳城:
舊關仔角的康華麗堡,俗稱炮台,無疑是檳城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自英殖民地時代,檳城歷史的發源點。
217年前,經與吉打蘇丹訂立割讓檳榔嶼條約後,東印度公司的萊特上校於1786年8月11日帶領水兵,登陸今舊關仔角。他正式宣布檳榔嶼為威爾斯太子島,並以紀念當時英王喬三世之名命後來迅速發展起來的市鎮為喬治市。
為了防禦荷蘭、法國、海盜等威脅,東印度公司就在最尖角建了四角星形保壘。起初的木柵堡壘是以Ms Nibong Palm所築構,並以當年的印度總督Lord Cornvalis取名為康華麗堡。1793年,靠印度囚犯的輸入,萊特重新建造一座和原來一模一樣的磚造棱堡。我們在平地上,其實很難看出棱堡有何特別,除非從高處往下看,才會明了棱堡的形狀和意義。
所謂棱堡,是海洋貿易的殖民地時代帝國主義者所建的港口要塞堡壘。最基本的是個四方型,在四角處凸出稜角以架大炮,平面看來像個星形。
康華麗堡就是屬於這基本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早年的康華麗堡同時是東印度公司的軍事和行政中心,內部擁有軍火庫、營房、辦公室及小教堂等。現只遺存庫房及小教堂。圍繞康華麗堡一周,原有27尺寬,6尺深的濠溝。東西面各有引橋銜接堡門。自從1816年英法對抗結束後,康華麗堡已失去其軍事防禦意義。之後,隨著喬治市的發展而被擺置一旁。1923年,濠溝被填平為草坪,南邊的在戰後被辟成停車場。
2005年,國家博物館在康華麗堡的四面嘗試挖掘,恢復一段濠溝,唯沒有再盛水。作為檳城,甚至是新馬重要的歷史遺存,康華麗堡在1977年是首批被法定為國家古跡。然而奇怪的是,當局卻在堡內操練場建了很不協調的現代露天劇場。
90年代還私營化,經過一段很不適當的經營管理。
萊特街的街頭,起自土庫街、炮台路、King Edward Place的十字路口,也是舊關仔角鍾樓和圓環的所在地。
我們現在所看到舊關仔角鍾樓,並非許多人認為中的非常古老。它其實是20世紀初的1902年才建立起來,至今剛好101年。
1897年適逢英女王維多利亞登基之60周年,各英殖民地皆舉行盛大的鑽禧紀念慶典。為了永久紀念,據鄺國祥的檳城散記寫道,當地政府特示意檳城富紳鄭景貴和謝增煜,建大鍾樓一座。
而48歲的百萬富翁謝增煜來個自請獨承。唯這件事卻拖到1900年才簽合約,將耗資3萬5千元的鍾樓於1902年建竣並交給地方政府時,維多利亞女皇已逝世了。(見Penang Past and Present 1786-1963)。
謝增煜太平局紳乃巨賈胡泰興太平局紳的女婿,不僅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檳榔嶼富豪,大園主,還練得一手好書法,以「臂窠大字」著名。可惜鍾樓沒留下他的手跡,而只是刻印著英文字體,「This Clock Tower was Presented to Penang by Cheah Chen Gok Gsyn is commemoration of her Mejasty Queen Victoria\'s,意此鍾樓為謝增煜贈與檳城,以志維多利亞女王登基鑽禧紀念——1837-1897」。
鍾樓高60英尺,象徵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年。鍾塔外觀分為4層,每一層有不同的立面處理,並逐層縮小平面。地面底座是個八角形平面。朝土庫街的那面為正方,門口有個八字開階梯。第二層實為兩樓,中間四面皆凸半圓露台,台底收錐形,窗頭設馬蹄拱。第三層亦是四方形四面各設一面大時鍾。頂屋重復八角平面,由八根短柱撐頂一個底盤出檐的大蔥頂。
這殖民地——蒙兀兒(Colonial-Mogul)或「Raj」式樣顯然受到當時吉隆坡政府大廈如高等法庭(The Sultan Abl Samad)建築的影響。那是一種試圖將印度回教建築與歐洲古典建築結合,以便體現回教地域政治的色彩,不過檳城的公共建築物就只一列。其他還是走新古典主義路線。
由於鍾樓的造形別致,獨然矗立,又與四周如炮台、政府機關大樓構成優美的都市景觀,自建成後不只成為喬治市的地標之一,更是明信片最受寵愛攝取的景物。唯戰後周遭的改變使它漸失色。80年代一棟馬來商會大樓龐然大物一蓋,鍾樓便被比矮成微物了。
塗成淺橙色,蔥頂銀色,70年代樓身油上黃配白邊框,蔥頂亦塗上黃色。90年代樓身改塗淺灰底白框。最近一個月,鍾樓又剛一番油漆,蔥頂塗的是一種輕浮的艷橙色。
其實如果比較1905年左右鍾樓剛建成的明信片,就可知道歷來改塗的多不正確色彩。原有的樓身是灰白色,二層似乎是淺\的紅磚色。而大蔥頂正確的是黑色!
卧佛寺 (Wat Chaiya Mangkalaram),建於19世紀的卧佛寺,位於車水路。該佛寺融合了中國、泰國和緬甸的建築風格,華麗且精雕細琢。寺內供奉著一尊長達33公尺,排名世界第叄大的卧佛像,僅次於緬甸和泰國的大佛。
檳城蛇廟,建於1873年,原是一間清水師祖廟,名為「清雲岩」。蛇廟的稱呼,是在廟建好後,來了數條青蛇在里頭居住。而每當清水祖師寶誕時,更有無數的青蛇從後山湧入廟,成為一大奇景,因此「蛇廟」就享譽各地。蛇廟距離檳城國際機場3.2公里。
張弼士故居- 張弼士故居被稱為藍屋, 是在1897年動工興建的,用了整整七年才完工。張弼士是客家人, 他不同於他在檳城的客家朋友,其他人選擇建比較時髦的屋子,藍屋是根據風水而建立的。工匠在中國引入,材料是從蘇格蘭輸入。動工那年,張弼士任清政府駐新加坡總領事,兼轄檳城、馬六甲及附近英國殖民地事務。因此,他經常往返新檳兩地。藍屋竣工,他已升任商務考察大臣,光緒皇帝曾接見他,並授予太僕寺正卿銜(位列二品,當時滿清官階分九品,一品最高。縣令列七品,州官也不過四品),在獲得清政府授予官銜的南洋富商中,數張弼士的地位最高。
張弼士是19世紀末華人發財致富,亦官亦商,權力與財富相結合的一個典型。張弼士才16 歲,便隻身從中國來到南洋, 開創他的大業。曾被中國清政府任命為駐檳城首任領事、新加坡總領事、侍郎(相當於副部長)、任命他為考察外埠商務大臣,兼檳城管學大臣等職,被當地譽為清朝最後的官員。他於1916 年過世時, 顯赫一時, 英國政府亦為他下半旗致哀。張弼士學語言的天分很高,除了南洋通行的各種華族方言外,他還能講英語、荷蘭語與馬來語。他晚年還經常穿洋服,偶爾也吃西餐。藍屋外觀雖是很中國,但內部陳設卻是華洋融合,體現了中西合璧。
科林回教堂- 坐落在椰腳街的科林回教堂,是檳城最古老及最大的回教堂。該回教堂建於1883年,原本屬方形並附設長廊及斜脊屋頂,後來再經過擴建。1926年,由回教和印度教徒捐贈及禮聘而來的建築師將它髹上摩爾式建築色彩。科林回教堂是以印度南方柯林部落首領的名字命名的。該首領是當年追隨法蘭西•萊特的印度雇傭兵。回教堂的乳白色外表及金黃色圓頂更是一大特色。
馬里安曼印度廟- 這座位於皇後街的印度古廟建於1833年,具有傳統的南部印度達羅毗荼建築風格,是檳島最早建立的印度神廟。其大門入口和四壁都塑有巧奪天工的神像,生動且逼真。寺內富麗堂皇,放置了很多印度教神像,其中以蘇伯馬廉神像最為矚目。它是以金、銀、鑽石和翡翠所裝飾,是一件價值不菲的寶物。寺廟入口處有一座高塔,上面刻有形態生動、色澤絢麗的各式人物,可謂金碧輝煌。每逢大寶森節,信徒們都會用花車載著神像遊街。
吉打:
古丁古梅故居(KU DIN KU MEH)- 1848年生於吉打州的ANAK BUKIT,他14歲就擔上吉打州獄長。除了是名馬來文和泰文學家,KU DIN也是1894年法律書藉編寫人。 1897年,吉打蘇丹阿都哈密(SULTAN ABDUL HAMID HALIM SHAH)委任古丁為色都(SETUL)最高專員。當時,色都、加映和普吉島都是在泰國管轄的吉打縣內。 由於古丁對色都的政經農教發展,使他被譽為色都開創之父。1902年,古丁開始被譽為色都王,並且允許使用東姑哈魯汀(TENGKU BAHARUDDIN BIN TUNKU MEH)的稱號。 1909年,在曼谷條約(PERJANJIAN BANGKOK)下,色都被納人泰國版圖。在古丁的管理期間,色都港口與檳榔嶼及RAGOON有密切的貿易關系。古丁本身也有幾艘船隻從泰南出口燕窩、木 材、椰子等等到檳島。 古丁後來與一名檳城女子結婚,他們的辦公室兼住家就在檳榔律路。暹羅(今泰國)政府一直保留古丁的職權直至他1916年退休。古丁在1932年逝世,並且 安葬在色都。
古丁有一本關於色都(SATUN)的政治生涯日記,這本手寫記載是用爪哇文記錄,如今收藏在泰國曼谷的國家檔案局裡。
華盍街大教堂- 1786年抵達檳榔嶼立後,萊特引進了首批來自吉打港口的羅馬天主教徒到來定居。這批歐洲人和緬甸或暹邏人通婚的後裔,之前由於政治迫害而從普吉島遷至吉打。大教堂是由加諾神父在1786年所創,在1857年它從教堂街遷至華盍街。現今教堂旁建築物是由馬尼蘇神父所建辦。1861年,這座教堂可容納一千二百人,在1955年被格升為檳城主教教區之後,大教堂就被翻新重修,以便迎接檳城第一任教主Kanan Mongsignor Francis Chan神父。以前,教徒聚集在教堂建築後巷(Lorong Argus)一帶,如今剩下的寥寥無幾。其中,有一間建築是建於19世紀的英印混合式特色洋屋。
其實馬來西亞的歷史建築物真的多不勝數,你自己看看吧!
http://www.itravelkaki.com/place.php?p=3
『伍』 馬來西亞三寶廟所反映的是哪一位名人的歷史事件這一歷史事件的最根本目的是什
三寶廟是為了紀念七下西洋的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而建的。此廟建於1646 年,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華人廟宇,用從中國運來的建築材料建成。廟內有碑銘紀念明朝大使鄭和將軍第一次到訪馬六甲。廟的大門繪有兩個身披戰袍、手執刀斧的將軍的畫將,威嚴英武。門柱兩旁寫著一副對聯:"五百年前留勝跡,四方界內顯英靈"。廟內中央一尊戎裝佩劍的鄭和像,上掛"鄭和三保公"橫幅。廟宇的屋頂是以玻璃及瓷土作成的中國神秘動物來做裝飾。廟內的裝飾同樣庄嚴,主要的祭拜大廳供奉著三座祭壇,佛、儒、道各一座。
『陸』 最恐怖的寺廟,廟內到處都是青蛇,為何遊客還很樂意去
馬來西亞的清水廟(又名蛇廟),由於這里有很多青蛇自由地活著而吸引很多遊客的到來,雖然青蛇很恐怖在早上不會攻擊人,自然會吸引很多人的到來。馬來西亞到處都充滿了宗教以及神秘色彩的地方,而這里彷彿有靈性的蛇廟則是當地的特色地方,每年都會吸引很多遊客到此感受蛇廟的魅力。
馬來西亞的蛇廟雖然很恐怖,但當地居民這些蛇都是有靈性的動物,反而會覺得這里祈禱會更加靈驗,自然樂意去。
『柒』 馬來西亞有什麼好玩的馬來西亞必去的10個地方
馬來西亞正在迅速成為東南亞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其中馬來西亞必去的十個地方分別是浮羅交怡島,吉隆坡,馬來西亞極樂寺,登嘉樓清真寺,黑風洞,仙本那珍珠島,婆羅洲,馬六甲海峽清真寺,甘清雨林瀑布,卡梅隆茶園,之前我為大家講解過馬來西亞家庭十大真實生活,感興趣的不妨一起往下看!
馬來西亞必去的10個地方
一、浮羅交怡島
浮羅交怡島為遊客提供獨特的感覺,白色的長灘、公園、湖泊、樹木和溫暖的陽光,遊客還可以沿著海灘散步。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附屬島嶼世界地位,遊客可以從吉隆坡通過渡船進入該島,或者乘坐國內航班。
二、吉隆坡
吉隆坡是一個高度多樣化的地區,旅遊業在吉隆坡以服務為導向的經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城市有許多不同的全球連鎖酒店,吉隆坡是世界上第六大遊客最多的城市,平均每年接待遊客890萬人次。
三、馬來西亞極樂寺
寺廟有許多佛教相關的圖標,這是一個融合了中國、泰國和馬來西亞風格的建築,是馬來西亞和東南亞獨特的文化和宗教特色之一。寺廟為遊客們提供了壯麗的景色,廟宇建築群還有一個獨具特色的大鈴鐺。
四、登嘉樓清真寺
由玻璃和鋼鐵建造的,使它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建築之一。清真寺還納入了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基礎設施,這座清真寺有黃色、藍色、粉紅色和綠色的燈光,在夜間呈現出一個壯觀的景象。
五、黑風洞
特別是在節慶期間十分吸引遊客,在洞窟的入口處可以找到一尊大雕像,這座神廟是相對著的。在這座建築群中有三個主要的洞穴,它們都承載著與之相關的宗教信仰。
六、仙本那珍珠島
這座火山島嶼以享受壯觀的景色而聞名於世,該島是珊瑚礁、暗礁和鷹等物種的家園,一個淺淺的海峽把小島和海岸公園中最大的島嶼隔開,形成了一個深度達25米的大型水層。
七、婆羅洲
它佔地面積驚人,是亞洲最大的島嶼,也是世界上第三大島嶼。具有獨特的自然生境,是多種動植物的家園。河流包括東岸的幹流河,全長610英里的幹流河,以及延伸550英里的南部幹流河。
八、馬六甲海峽清真寺
這座建在人造島上的清真寺有一個美麗的景觀,有著獨特的伊斯蘭風格,獨特的建築和室內裝飾。當水位升高時,清真寺似乎浮在水面上,另外清真寺裡面還有祈禱廳、圖書館和學習區。
九、甘清雨林瀑布
位於吉隆坡的北部,來到這里,你會看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熱帶雨林,沿路走著,不同的瀑布呈現出不同的景觀,幸運的話,你還可以看到可愛機靈的猴子。
十、卡梅隆茶園
位於卡梅隆附近的茶園是馬來西亞最美麗的地方之一,它提供了一個自然的開闊視野,遊客在享受種植園自然環境的同時,也可以參加採摘茶葉。
『捌』 馬來西亞雲頂高原一座寺廟,與福建安溪縣的極為相似,這是為何
導讀:
素有「南方蒙地卡羅」之美譽的雲頂高原,是馬來西亞 旅遊 的新開發的 旅遊 和避暑勝地,也是東南亞最大的高原避暑勝地。其位於馬來西亞里距離吉隆坡58公里處一座高約1800米的烏魯加里山,這里全年平均氣溫在22 左右,而且這里 娛樂 設施齊全,酒店配套設施完善,是馬來西亞最大、最著名的的 娛樂 中心和避暑勝地。
雲頂高原,作為東南亞最大的高原避暑地,對於國內外遊客來說並不陌生,也是中國遊客去東南亞旅行熱門打卡目的地之一。去過雲頂高原的遊客都知道,雲頂的建築群位於海拔1772米的鳥魯卡里山,而這些建築時常被雲霧籠罩其中,猶如雲海中的「蓬萊仙閣」。
在雲頂高原眾多的現代化建築當中,有一座建築相當的醒目,便是位於海拔1402米的清水岩廟。雲頂高原,作為馬來西亞最大、最著名的的 娛樂 中心和避暑勝地,這里的建築和 娛樂 設施都相當的現代化,當我們乘坐雲頂纜車來到海拔1402米處時,會發現幾處醒目的建築矗立在熱帶雨林當中,便是清水岩廟的所在地。
依山而建的清水岩廟,距離雲頂世界只需10分鍾的車程。坐落在風景如畫的雲頂高原的半山腰,置身於寧靜的廟宇之中,俯瞰著鬱郁蔥蔥的熱帶雨林,遠離城市的喧囂,在這里尋找到一份寧靜。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清水岩廟富麗堂皇,但是它的建造過程卻是相當艱辛的,畢竟不是在平地上起高樓,而是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原半山腰建造,難度可想而知。清水岩廟,是從1975年正式開始動工,但是其所處的地形相當的陡峭、險峻,建設工程相當之艱巨,甚至連打樁等基本工作都無法使用機械來完成。但是,憑著雲頂集團創始人丹斯里林梧桐的決心並且親自監督,前前後後總共歷經18年,才得以在1994年3月29日建成,成為馬來西亞著名 旅遊 景點。
對於中國遊客來說,清水岩廟會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尤其是對於來自福建的遊客。雲頂高原清水岩廟供奉的清水祖師來自中國福建省,一向以祈雨驅邪著稱。而雲頂集團創辦人,也是清水岩廟的建造者,是已故華裔丹斯里林梧桐,他於1918年出生於中國福建,20歲來到馬來西亞謀生,是個木匠出身的建築商,成功創辦了雲頂集團。
華裔老闆林梧桐在建造開墾通往雲頂世界的道路時,在雲頂高原到半山腰發現了這處環境清幽的地方,這里四周被原始的熱帶雨林包圍,而且常年雲霧繚繞,宛若仙境般,這里剛好與丹斯里林梧桐的故鄉中國福建省安溪縣的清水岩非常相似,所以按照福建安溪縣的清水岩廟建造了雲頂高原的清水岩廟,而且這里供奉的清水祖師就是來自中國福建省,所以兩者之間如出一轍。馬來西亞雲頂高原一座寺廟,與福建安溪縣的極為相似,這是為何?
『玖』 佛教在馬來西亞的歷史背景及其發展概況[快回!]
馬來西亞佛教的傳播
根據歷史記載,第一個在馬來西亞建立的佛教國家是狼牙修(Langkasuka),又稱狼士須。狼牙修的建國大約是在西元二世紀,興盛時,領土有吉打與吉蘭丹二州,以吉打城作為貿易港,中印交通非常密切。直至西元十三世紀,狼牙修一直是受到印度文化影響的佛教王國。
一般而言,佛教傳入馬來西亞,可分為早期與近期兩個時期。最早自西元二世紀至十五世紀, 在印度文化、宗教、藝術、政治的輸入和影響下, 馬來西亞陸續建立了許多邦國,並且信奉婆羅門教或佛教,但都不統一。 由於麻六甲( Malacca )海峽自古即是中印海路交通要道,因此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就成了各國的貿易中心。中印兩國僧侶由海路往來的,也必須經過此地。例如西元五世紀,東晉法顯大師從斯里蘭卡航海回中國,途中遇到風浪,漂流抵達印尼,後來到馬來西亞弘法。西元七世紀,唐朝義凈大師到印度取經,回程時也到過馬來西亞。因此,在十五世紀以前,馬來半島各邦國的宗教信仰普遍是以佛教或婆羅門教為主。
十四世紀,回教初入馬來西亞;西元十五世紀初葉,麻六甲王朝興起,太子伊斯干達沙( Iskandar Shah )迎娶回教國家巴散的公主為妻, 回教勢力因此快速發展。伊斯干達沙太子深受公主影響,繼位後,即運用強大的政權,下令全國人民一律改信回教。回教興盛,早期的佛教就此趨向衰亡。
西元十七世紀中,大批中國人渡海到南洋謀生,佛教才再度傳入馬來西亞。中國僧侶接踵而至,佛教寺院到處林立,佛教又在馬來西亞繁盛起來,雖然直接傳自印度的佛教早已沒落,但從中國傳來的佛教卻在此落地生根。
1二、馬來西亞佛教概況
馬來西亞目前的佛教團體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全國性團體、區域性團體以及寺院庵堂。
2第一類:全國性的佛教團體
一、馬來西亞佛教總會,簡稱「大馬佛總」或「馬佛總」。馬來西亞的佛教徒佔全國宗教人口的第二位(次於回教),一九五九年,佛教界有識之士在檳城極樂寺正式成立「馬來亞佛教會」。一九六三年,因東馬沙巴、砂□越的加入,改稱為「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成為馬來西亞華人佛教寺院及各地佛教團體的代表機構,首任會長竺摩法師。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成立之初,除了組織弘法團巡迴全國弘法外,也在一九六二年成功地向政府爭取將「衛塞節」列為國定假日。另一方面,為了保障佛教徒的權益,馬佛總也時常與政府對話,包括首相署、內政部、教育部、外交部與國家電影檢查局等。多年來,一直積極地向國家電影檢查局爭取禁映誣蔑佛教的影片及刪除侮辱佛教的劇情。此外,該會設立有施診所、佛教圖書館、文物流通處、檳州弘法會、佛學函授班,以及創立歷史長達三十餘年的馬來西亞佛學院,並與佛青總會成立考試委員會,每年在全國各地舉辦中、英文佛學考試,出版《無盡燈季刊》,定期舉辦佛學講座等。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在檳城建有規模宏大的佛總大廈,在首都吉隆坡也有佛教大廈,各州成立州分會或區域 二、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簡稱「馬佛青」,成立於一九七○年,是大馬唯一的佛教青年組織,目前擁有近三百個團體會員,在全國各州設有聯絡委員會,是一個活躍於全國的組織,曾主辦多項活動,如佛青訓練營、聯誼會、座談會、工作營、短期出家,贊助外國講師巡迴全國講學,參加國際青年交換計劃、各種佛教學術會議,舉辦文物展覽、園游會等。在出版工作上,編印中、英文對照的會訊以及出版《佛教文摘季刊》,也成立馬來西亞佛教基金會來推廣佛教弘法工作。
三、馬來西亞佛光協會,簡稱「馬佛光」,一九九二年成立,在全國十三個聯委會的群策群力下,佛光會通過主辦各種活動,將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理想,無遠弗屆地傳遍各個角落。一九九五年,《傳燈——星雲大師傳》一書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掀起一股搶購的熱潮,本書因而躍居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佛光協會與當地著名的華文報《星州日報》聯辦《傳燈》萬元徵文比賽,也獲得讀者熱烈回響。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一日, 星雲應邀在莎亞南體育館( Stadium Shah Alam )舉行一場「人間佛教人情味」的佛學講座,有八萬人參加,兩萬人皈依三寶,佛教在此以回教占優勢的國家有如此突破性的創舉,實屬不易,也為佛教寫下輝煌的歷史。
四、馬來西亞僧伽會,簡稱大馬僧伽會,是大馬唯一包括南北傳佛教僧眾的總機構。一九九二年籌備成立,一九九五年獲准注冊。
五、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佛教會( Sasana Abhinurdhi Wardhama Society ),簡稱大馬蘭卡佛教會。一八九四年,由大馬斯里蘭卡佛教徒發起,是大馬南傳佛教歷史最久的組織,會員多屬斯里蘭卡裔的佛教徒。在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佛教會的初期,建立了十五碑斯里蘭卡佛寺,作為弘法中心,後成為大馬南傳佛教的中心。
一九六二年, 該寺住持達摩難陀上座創立大馬佛教弘法會( BMS ),定期弘法,開辦周日學校,舉行短期出家修道等活動。由十五碑斯里蘭卡佛寺出版與流通佛教書籍、小叢書及定期刊物,尤其聞名全球的佛教之音( Voice of Buddhist),對馬來西亞受英文教育的佛教徒具有莫大的影響。
六、馬來西亞泰裔佛教會( MIBO ),簡稱泰僧總會,成立於一九六八年,是大馬泰裔僧伽唯一的僧團,會員都是出家人,嚴謹地奉行原始佛教的生活及修持,其宗旨是協調馬來西亞七、八所泰國佛寺的活動,並統理泰僧事務。
2第二類:區域性佛教團體
區域性佛教團體大概可分為四種,以州、縣、地區及佛教教義命名。
在馬來西亞,上述佛教團體大約有五、六百個,其中比較知名的團體有: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檳城分會,除了代表世界佛教會之外,也是大馬各佛教團體聯合慶祝衛塞節的聯絡中心。此外尚有三慧講堂、馬來西亞禪坐中心、慧音社、北海佛教會、雪蘭莪佛教會、迦瑪噶舉教會、慈航佛學社、菩提佛學院等。
華裔以供養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為最多,歷史最悠久的是在明末清初麻六甲的青雲亭。建於一九八五年的檳城極樂寺是大馬規模最大的寺院,寺中有一座綜合中、泰、緬三國型式的大佛塔,現在已成為檳城建築物的象徵,也是大馬建築物的象徵。檳城另有一些寺院如瑪興達錫蘭佛寺、平萬安泰佛寺、竺摩法師住持的三慧講堂、佛光山派下的佛光學舍,都有相當的影響力。在吉隆坡方面,覺蓮苑泰佛寺、甘榜暹佛寺、觀音亭、鶴鳴寺及佛光山派下的南方寺、青蓮堂、東禪寺、佛光文教中心、六里村念佛會、東禪佛學院,都是非常活躍的佛教道場。
佛教徒、寺院庵堂在不斷增加中,因此政府對寺廟建築有所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