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復工是什麼時候
❶ 馬來疫情導致博世部分晶元八月後「斷供」何小鵬發文「喊苦」
馬來西亞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封測生產重鎮和被動元件生產國,但在疫情發酵下,部分晶元廠「癱瘓」,將加劇「缺芯」問題。
8月17日,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徐大全在朋友圈寫道,由於馬來西亞疫情日趨嚴重,某半導體晶元供應商的馬來西亞Muar工廠繼之前數周關廠,再度被當地政府要求關閉部分生產線至 8月21日,這將導致博世ESP/IPB、VCU、TCU等晶元受到直接影響,預計8月份後續基本處於斷供狀態。而Muar工廠受波及的員工有3000多人。
據悉,馬來西亞目前有超過50家半導體廠在當地設廠,其中不乏英特爾、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德州儀器、安森美等國際半導體巨頭,當地封測產能約佔全球封測產能的13%。另一方面,車用MLCC、晶元電阻、固態電容、鋁質電容等晶元產能均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馬來疫情「重創」封測廠
當前,馬來西亞正面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嚴峻的形勢。
馬來西亞6月1日起實施的全面行動管制(MCO 3.0),多數產業中僅有具備高產值優勢的半導體產業不受限制。
其中,半導體封裝測試通常是指將通過測試的晶圓按照產品型號及功能需求加工得到獨立晶元的過程,東南亞地區佔全球27%的半導體封測產業份額,而馬來西亞全球佔比高達13%。隨著疫情的加重,部分工廠的關閉對於產能緊張的封測產業鏈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英飛凌在本月初發出預警,受到馬來西亞疫情影響,本季車用晶片、工業電力控制晶片產量仍維持在上季水平。英飛凌CEO普洛斯表示:「在供應吃緊的情況下,任何類似馬來西亞這樣因疫情而追加的限制只會更加打擊生產。我們正盡全力提升整體價值鏈。」
全球封測龍頭日月光COO吳玉田也在7月底的財報會議上預計,封測行業最早的供需平衡會在2023年的某個時候,該公司可能會繼續提高整個產品線的價格。他透露,很多客戶將長期服務協議從 2022 年延長到 2023 年。
安靠總裁兼首席執行官Giel Rutten也表示,在當前的市場條件下,與客戶達成的多項協議超出了此前的常規協議,包括預付款等,「客戶願意支持這些不斷變化的商業條款並與我們合作。」
Giel Rutten提到,目前在供應鏈方面遇到挑戰,一方面,設備交貨時間延期,「我們看到新設備的交貨時間從過去六到八個月到現在翻了一番。」另一方面,材料供應,基板和引線框架面臨更大挑戰。
7月30日,意法半導體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ean-Marc Chery在2021第二季度財報會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世界面臨的挑戰。在第二季度,在新變種病毒的傳播下,該公司位於印度和馬來西亞的工廠運營收到影響,並採取暫時關閉位於馬來西亞的封裝廠。
意法半導體CFO Lorenzo Grandi表示,馬來西亞工廠停工將對第三季度收入造成影響,「工廠關閉肯定會對我們為客戶提供服務的能力產生影響。」他表示,這也將拉高產品價格。
波及的不止 汽車 產業鏈
最近兩周時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幾乎都以日增超 2 萬例確診病例的速度蔓延疫情,這些地區的製造業紛紛癱瘓,進而影響半導體以及 汽車 商品的全球供應。
小鵬 汽車 董事長何小鵬此前在接受第一 財經 采訪時表示:「我們跟中國、海外都在合作,一輛車現在有差不多1700顆晶元,需要非常多的晶元,將來小鵬在晶元的合作會做很多的事情。」即使在晶元上有許多合作商,但何小鵬對當前的情況並不持樂觀的態度,他在朋友圈中提到,對於 汽車 供應鏈來說,2021年8月可能是2020年疫情以來最有挑戰的一個月,其理由是繼電芯、晶元短缺之後,多地疫情又暴發將增加供應鏈的壓力。
根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數據,截至8月9日,全球范圍內因晶元短缺導致的 汽車 產量損失已達585.3萬輛,其中北美和歐洲地區損失最大,分別為187.4萬輛和174.6萬輛,其次是中國,達112.2萬輛。AutoForecast Solutions預測,全球全年 汽車 產量最終損失可能會進一步上升到700萬輛。
不僅僅是 汽車 產業鏈,多個行業將會受到馬來疫情的持續沖擊波,手機等消費電子產業首當其沖。
第三季度,蘋果將推出新品,iPhone與Macbook Pro的MLCC主要供應商村田、太陽誘電與京瓷將在第三至第四季逐漸迎來需求高峰,但受到馬來西亞政府延長全國行動管制(MCO3.0)影響,全球被動元件(MLCC)市場供貨將面臨挑戰。
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調查,目前高端MLCC最為吃緊,主要緊缺品項對應的終端產品包含手機、筆電、網通、伺服器及5G基站。在部分MLCC將可能無法順利出貨的壓力下,ODM廠後續整機出貨恐將受沖擊。
從產能來看,包括MLCC日廠太陽誘電 、石英晶體(Crystal)日廠NDK & Epson、電解電容大廠日本松下、晶元電阻(R-Chip)廠華新 科技 等,在當地的生產和貨運排程皆持續受阻。盡管太陽誘電於馬來西亞的廠房已於6月14日復工,並依當地政府規定調配60%的出勤人力,使其產能稼動率逐漸恢復至80%,然受到七月延長管制影響,整體產能應無法再往上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旺詮在馬拉西亞廠的月產能約有150 170億顆,華新科在該地產能為150 160億顆,僅僅是這兩家台廠位於馬來西亞的電阻產能就占據了全球7.5%的份額。
集邦咨詢表示,目前六月起各供應商的中、低端MLCC庫存已回升至60天的安全水位,然日廠的高端MLCC庫存仍低於30天。在馬來西亞封城管制持續延長的壓力下,其他在日本設廠的業者如村田制所、京瓷與韓廠三星將因此成為此波轉單效應中的受惠者。
❷ 在疫情下的馬來西亞,現在的經濟狀況如何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全球的油價也因為疫情的緣故暴跌、美國400多家大型企業宣布破產。而馬來西亞也不例外,多數馬來西亞企業對於2020年馬來的經濟狀況持有較為悲觀的態度,不過很多的馬來企業對於明年的馬來的經濟狀況還是比較樂觀。不過現在馬來西亞經濟可能會面臨再次的沖擊,因為在全球針對新冠病毒的益苗還在持續研製的時候,馬來西亞確診了四名新冠病毒變異毒株的病例,這無疑對馬來西亞復工狀況有所影響,馬來西亞民眾可能為了保證生命安全而繼續減少出門消費的次數。雖然相比於美國馬來西亞的疫情還不是特別嚴重,但是馬來西亞經濟GDP大跌超過了很多周邊國家。這跟其主經濟很依賴貿易有關,而且馬來西亞復工時間也相對晚一些,所以大部分馬來企業並不看好2020年的國內經濟。
❸ 2021馬來西亞幾月份才能解封
中新社吉隆坡8月24日電 (記者 陳悅)馬來西亞總理伊斯邁爾·沙必里24日宣布,該國納閩聯邦直轄區26日起進入「國家復甦計劃」第四階段,即生活恢復完全正常化前最後一個階段。這是馬來西亞首個獲准進入該階段的地區。
伊斯邁爾指出,目前納閩已有逾九成成年人完成疫苗接種,已連續12天單日確診病例保持在個位數且納閩醫療機構重症監護病房床位使用率目前已降到零。納閩已達到進入「國家復甦計劃」第四階段的各個指標。
納閩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成為馬來西亞的自由港和離岸金融中心。據宣布,在進入「國家復甦計劃」第四階段後,納閩將允許所有經濟部門按標准作業程序復工。各種會議、課程以及節慶、餐會、婚禮等社交活動也重新獲准舉行,但參與者不得超過舉辦場地容量的50%並要保持社交距離。伊斯邁爾並強調,雖然社會經濟活動得到開放,但所有相關活動都要遵守防疫標准作業程序。
「國家復甦計劃」是伊斯邁爾的前任穆希丁政府今年6月宣布的「解封路線圖」和社會經濟復甦規劃。馬政府根據各州(聯邦直轄區)疫情狀況允許各地分批進入國家復甦計劃各個階段。目前,包括首都吉隆坡以及雪蘭莪州等多個馬來西亞州屬還處於防疫限制措施最嚴格的「國家復甦計劃」首階段。
截至24日中午12時,在過去24小時馬來西亞新增確診病例超過2萬例,此前疫情最嚴重的吉隆坡、雪蘭莪地區24日確診病例近6000例,較高峰期佔全國確診病例六成已大幅下降。納閩24日新增確診病例4例,這意味著當日納閩每10萬人確診病例在4例左右,這一比例也是目前馬來西亞各州屬最低的。
截至目前,馬來西亞累計確診病例已超過159萬例。
❹ 為什麼叫馬東鐵路
因為是中國和馬來西亞之間的鐵路。
這個東海岸鐵路項目可謂是命途多舛。它是由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合作建設的,主要是由中方提供資金。馬東鐵項目是中馬兩國之間最大的經貿合作項目。早在2017年8月9日,這個項目就在馬來西亞的關丹正式開工了。
然而,這個項目在2018年7月被馬來西亞新上台的總理馬哈迪暫停了,因為他覺得馬方財政支持不了這樣大規模的建設。於是這一停就停到了2019年7月,中間整整一年。2019年7月25日,馬來西亞交通部長陸兆福在馬來西亞龍運東海岸鐵路隧道工地主持東鐵計劃重啟儀式,標志著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自2018年7月停工一年後正式復工。
這中間雙方也是經歷了多輪談判,最終中馬雙方同意將東鐵第一和第二階段的造價,從上屆政府時期簽署的655億馬幣(約1069億人民幣)降低至440億馬幣(約711億人民幣),並且線路方面也有所變動。重啟後的工程全長約640公里,較原定的路線縮短約40公里。亦即,每公里鐵路的建造成本,則由此前的約人民幣1.67億元,降至約人民幣1.1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