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馬來西亞那麼多潮汕人
『壹』 馬來西亞一座美麗的小島,居民全講潮汕話,至今保留著潮汕的風俗
「旁聽」潮汕話
蔡少銘
香港同行說要去吉膽島的時候,我問吉膽島有什麼特點?回答是:海產鮮美。沒想到,在距離汕頭千里之外的地方,品嘗到的卻是醇厚的「鄉愁」。
馬來西亞巴生港碼頭正前方有一個巨大的螃蟹雕塑,通體漆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原來,「吉膽」是馬來文螃蟹的意思。我們上了氣墊船,當地人叫「飛機船」。沿著海岸線往北走,水面漸漸寬闊,岸邊的紅樹林越來越茂密,船劃開波浪,平穩前行。同伴們只顧聊天,沒有留意旁邊的乘客。後來發現座位前後都有人在講潮汕話,心想:湊巧啊!今天來自潮汕地區的遊客這么多。
船停靠在吉膽島的一個碼頭靠岸,看見有人起身,我們也跟著拎起了行李。這時,前排一位60歲左右的婦女跟我們說:「還沒到,這是五條港村。」潮汕話!「你們是來過這個島?還是?」「我們是這里人。」「這里的人全都講潮汕話?」「是啊。」她丈夫在旁邊笑著點了點頭。我的好奇心立即被點燃起來。
下了船,我顧不上細看路旁的中文招牌,迫不及待沿著高腳路上觀光自行車的路標往吉膽村裡走,要實地驗證一下。
第一站:雜貨店。只見老闆一人,我在門口停下腳步,等人來。一會,一個送貨的伙計進來,老闆在吩咐什麼。隱隱約約聽到:「他家拜祖公要辦50桌,你先把這些飲料送過去。」像閩南語,也像潮汕話!第二站:小食攤。剛剛油炸好的春卷、油粿吸引了很多顧客,有人喊:「給我兩條。」檔主喊:「哎。」話語短促,語調像潮音!第三站:大排檔。幾個青年圍坐在一起,准備午餐。我蹭著蹭著靠了過去。一個人正侃侃而談:「無論出去打工,還是在家賣蟹。還是那句老話『老實終久在』」。是潮汕話,帶澄海口音,又不全像。
繼續「旁聽」下去還是不清楚,也不是很禮貌,吃過以螃蟹為主菜的午餐後,我開始提起兩個嘴角,主動找人搭訕。
看到一個青菜檔口擺的就是潮汕常見的芥藍和通菜,我便用普通話問檔主:「這些蔬菜都是島上種的嗎?」檔主知道我是遊客:「不是,島上種不出好吃的蔬菜。」「與潮汕種的一樣啊。」
聽我說到潮汕,檔主改用潮汕話問:「你們從汕頭來的?」我點了點頭,忍不住問:「你是潮汕人吧?」「不是,我祖先是客家人。」「那你會講潮汕話?」檔主說:「這里潮汕人多,要做生意,就得學講潮汕話。」看來,潮汕話在這島上通行無阻啊。
可能是防潮抗風的緣故,島上的房子大都是高腳屋,二、三層,牆壁大都漆上橙色、綠色、紅色,有的還有牆繪,鮮艷醒目。
在一幢畫著「李小龍」的房子外面停下,我看到房屋的主人。
原來,是船上遇到的那對夫婦。這家人戶主姓陳,是第三代華人,祖籍澄海,現在從事螃蟹批發生意。他說,一百多年前,這里盛產螃蟹,先是客家人過來,後是大批潮汕人越海到這里捕蟹,捕魚,人口曾經有2萬多,現在大概剩下六千人左右,在這里落地生根的潮汕人保留著家鄉的習俗,荒島也就成了「潮汕鄉村」。我問:「回去過澄海嗎?」陳先生搖了搖頭。
聽說我們是潮劇院的,陳先生說:「這里以前也有演潮劇啊,戲台就在東邊,我帶你們去看看。」
戲台已經十分破舊。台上堆滿了雜物,蛛絲垂掛。牆壁剝落,牆角雜草叢生。戲台的後面有一條海汊,潮水退去,一個用紅樹林的林木搭建的簡易碼頭孤零零地佇立在岸邊。
「當時,運載劇團服飾的船就停靠在這里卸貨。」聽陳先生介紹,每年六月,吉膽村裡捕蟹賺了錢的大戶都會出錢請泰國的潮劇團過來演謝神戲。近年因為馬幣一再貶值,村裡已經請不起劇團來演出,潮聲潮樂也漸漸被人遺忘了。
我環視了一下空空盪盪的觀眾席,一時無語。想起戲台上曾經出現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急驟的鼓點、尖銳的頭弦,還有聚光燈熾熱的照射。那種熱烈,那種喧囂,與現在的落寞形成鮮明對比,讓人感慨,也讓人感到無奈。
跟陳先生一家告辭的時候,估計他們一定目送著我們。我突然覺得:潮汕話在吉膽島不僅僅是通行證,還是一種牽掛。
傍晚,我要先行返回,香港的同行們在島上留宿,他們要開一場小型的演唱會,彈奏潮樂,唱潮劇。
吉隆坡和鄰近地方的潮樂潮劇愛好者都會聞訊而來,聚集到這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嶼上,盡情抒發。
我特別想知道吉膽島夜晚的情景,叮囑他們拍照片給我,把漲潮後高腳屋浮在水面的景象拍下來,把從大洋深處歸來的漁船上的燈火拍下來,把居民看潮語電視、聽潮樂潮曲的場面拍下來……
入夜,不知道來自祖居地由遠及近的琴聲、笛聲、潮曲聲,在這個漂浮於馬六甲海峽附近的「潮汕鄉村」會引起什麼樣的共鳴和遐思。
『貳』 潮州人的主要分布
潮州人主要分布:
原潮州府的潮州市(湘橋區、楓溪區、潮安區、饒平縣)、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澄海區、金平區、龍湖區、濠江區、南澳縣)、揭陽市(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惠來縣、普寧市)、豐順縣(留隍鎮、湯南鎮、湯坑鎮)。
相關信息
國內潮州人約一千五百萬,海外潮州人約一千五百萬。旅居海外的潮州華僑、華人很多,主要是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越南、澳洲澳大利亞、以及北美的加拿大,歐洲的法國。
其中集中最多的地方是泰國曼谷的唐人街,在這里,幾乎處處可通潮州話,此外還影響了泰語的不少詞彙。備註:廣東梅州地區的大埔、豐順縣等地舊屬潮州府,至今豐順南部的留隍鎮、湯南鎮、湯坑鎮仍說潮州話,傳承潮州文化禮俗,屬於潮州民系潮州人。
『叄』 如今的潮汕地區的人是屬於馬來人種嗎
潮汕地區的人的祖先,一半是遠古當地的原住民(應該屬於越人!!),一半是來自古代中原地區的移民。。所以是遠古當地的原住民+自古代中原地區的移民融合在一起就是你的祖先咯,還有不少的福建人遷入(古代)。如果要說親戚,我認為和福建南部更親一些。。。
說粵語的祖先也是古越人。粵字即是越。
遠古東南沿海地區的人種(被成為東夷或南蠻)確實屬於馬來人種!!! 那應該是春秋時期了之後就慢慢的融合 ,史書有記載的,這些人喜歡紋身,身高很矮(較當時的中原人矮很多)喜歡用貝殼魚骨作為飾品掛在身上。打魚為生等等,和當時的中原人差異很大等等
『肆』 潮汕人為什麼那麼有「錢」
說起潮汕人,大家對他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有錢。李嘉誠、林百欣、劉鑾雄、馬化騰等這些身家上千億的大富豪的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而他們都是來自潮汕的人。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潮汕人那麼有錢呢?
最後要說的一點,就是潮汕的商人做生意十分誠實守信,能夠很好地遵守契約精神。所以要說潮汕人“富有”,他們的“富有”不僅僅表現在經濟實力上,潮汕人做生意時的誠實守信才是他們更加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不論是書面協議,還是商人們之間的口頭協議,潮汕商人都能夠很好地遵守,也正是因為潮汕人遵守契約精神的這一寶貴品質,才能讓他們在做生意的道路上更加順風順水。
大家的身邊有這樣會做生意、吃苦耐勞、團結互助、誠實守信的潮汕人嗎?他們是不是也很有“錢”呢?
『伍』 馬來西亞有個「潮汕租界」
End
潮汕話里有句俗語「平安當大賺」,意思是指一個人如果身體健康、家裡平安,那麼他就得到極好的本錢,不用破財,也就等於賺錢了。
在物慾橫流的國內,或許已經很少能感覺到「平安當大賺」的心態,但意外地,南洋這一條僅百米長的「潮汕租界」里的潮汕店主們,倒把這四個字演繹得淋漓盡致。
文字:魏水華
圖片:Pixabay
『陸』 潮汕人只有中國廣東東部有嗎潮汕人還分布哪些國家
廣東的汕頭市揭陽市潮州市是潮汕人的故鄉
深圳有超過300多萬的潮汕人
廣州約200多萬
上海在70-90左右
北京大約是60萬
江浙地區在義烏比較多也差不多有60萬
海外最集中的國家是泰國,大約有近500萬潮汕人
歐洲則集中在法國十三區,將近30萬人
新加坡三分之一人口是潮汕人
『柒』 潮汕人在海外的那個國家比較多
按血統,泰國擁有幾百萬的潮汕人,當然現在的泰國第三四代潮汕人基本講不了潮州話了,其次就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捌』 潮汕人移民到馬來西亞最有錢叫什麼名字
你的回答太籠統了。馬來西亞的華人主要以三大類,廣東移民,海南移民,福建移民。其中,廣東人主要大多數現在居住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和雪州地區(其他地區也有,相對較少)和怡保,廣東移民一般日常多講廣東話,廣東移民里又有潮汕人和非潮汕人之分,潮汕人除了說廣東話之外,還說潮汕話;然後有一部分潮汕人還是客家人,所以他們除了講廣東話,潮汕話之外,又講客家話。福建移民和客家人現在基本居住在檳城為主,東馬也有不少,他們多講客家話和閩南語(台灣人也多講閩南語,而不是叫台灣話)。海南人是移民三大族裡人數最少,也是分布最廣的,各州都有一些。其實每個州都有來自中國不同省份的移民,但是在吉隆坡和雪州地區,廣東話多過閩南和客家,而在檳城,就是閩南和客家多過廣東。華人多會講廣東話和普通話,馬來語和英語。少數部分人除了本族語言外還,會講外簇語言。這主要是因為馬來西亞的商業經營基本於華人為主,而出於生活需要和商場往來很多人除了本語言之外都掌握了其它的語言。
『玖』 馬來西亞碼有什麼姓林的潮汕人
馬來西亞雖然小,馬來西亞華僑而且姓林的潮汕人很多很多,沒有確定的名字跟詳細的資料不容易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