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為什麼會有佛教傳入
Ⅰ 馬來西亞佛教的介紹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宗教與文化的社會,同時也是一個君主立憲的法治國家 ,雖然回教是國教,但其他宗教如佛教、耶穌教、印度教與錫克教等,都能和平共處。每個宗教也能自由宣揚教義,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國家憲法明文規定,全國人民享有宗教自由,包括內閣部長在內的國家重要人物,皆常應邀參加佛教法會,並大力資助各佛教團體舉辦活動。政府更將「衛塞節」(佛誕節)頒定為國定假日,使全國佛教徒能歡慶此一神聖節日。
Ⅱ 佛教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上面)歷史背景及其發展
這是馬來西亞佛教總會的網站,裡面有大事記還有發展。
http://www.mybuddhist.com/MyBuddhism/Links/MainFrame-LocalWebLinks.htm
Ⅲ 馬來西亞的宗教和民族是什麼
馬來西亞與其它東南亞國家一樣,是一個多宗教並存的國家。馬來西亞的國教是伊斯蘭教,其它宗教還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原始宗教。 伊斯蘭教——從7世紀到17世紀,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擴張和傳播延綿了1000年。作為東南亞信奉伊斯蘭教的主體——馬來人的重要國家,馬來西亞憲法規定,所有的馬來人都是穆斯林,在全國人口中,穆斯林占將近55%。伊斯蘭教在馬來西亞有很深的影響。馬來人取阿拉伯名字,按伊斯蘭教的訓言生活。清真寺遍布馬來西亞城鄉,寺內每天都有信徒作祈禱。星期五是馬來西亞的主禱日。 其它宗教:佛教——佛教在馬來半島上曾一度盛行,15世紀以後逐漸衰落。19世紀,大批華人的到來使得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得以恢復和發展。吉隆坡和華人集中的檳城是馬來西亞佛教中心。馬來西亞佛教總會設在檳城,該會還辦了馬來西亞佛學院。 印度教——印度教在進人馬來半島時,被稱為婆羅門教。15世紀,伊斯蘭教在馬來半島盛行後,印度教徒大多改信伊斯蘭教。現在,信奉印度教的只有印度人,印度教徒實行嚴格的種姓制度。 基督教——基督教是隨著葡萄牙、荷蘭、英國的入侵而傳人馬來西亞的。由於這些國家的殖民者屬於不同的教派,他們帶來的基督教也有不同的分支,主要是天主教、新教。馬來西亞的基督徒多為菲律賓移民、土著少數民族和一部分華人。 原始宗教——馬來人的原始宗教崇拜的是多種神仙和原始拜物教。現在馬來西亞信仰原始宗教的主要是一些土著少數民族。
Ⅳ 東南亞國家大多信仰佛教,為何馬來西亞卻選擇了伊斯蘭教
華人普遍信仰從中國東南沿海帶過去的傳統民間信仰,印度移民普遍信仰印度教。
斯里蘭卡的代表是無畏神廟和大神廟,大聖殿派後來得到政府的支持,並用武力摧毀了真棒山聖殿派。結果,在斯里蘭卡形成了以斯里蘭卡佛教為主體的宗教模式。東南亞佛教分布的特徵主要是印度支那半島上的上座部佛教和島國所控制的大乘佛教,這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島國佛教的挫折。不同實踐方法的規模和規模使它們在深度上與特定種族的習俗有所不同。 Theravada佛教僧侶不生產任何東西,僅靠乞討為生,追求自己的解放,也不強調普渡眾生。
Ⅳ 馬來西亞華人的信仰
大部分華人都信仰佛教和道教,其中馬來西亞的佛教還有細分,如:小乘(上座部),大乘 (禪宗與凈宗為主),金剛乘等等的,除此之外,華人信仰的宗教就以基督教和天主教為主了,當然還有些信仰伊斯蘭教和其它的。
大部分華人所祭拜的神明都是早期南來時從中國帶入馬來西亞的,如媽祖信仰及觀音信仰。其中有些神明與當地神明融合,形成了拿督公信仰。拿督公被認為是當地類似中國土地神的存在。一般在早期金礦地區可以發現。
Ⅵ 馬來西亞佛教什麼意思作何解釋
馬來西亞,原名馬來亞,梵名 Malaya,音譯摩賴耶,意譯山。摩輪笑敗賴耶一詞轉用於馬來半島上,至遲在十三世升橘紀,惟至英人勢力入侵,組馬來聯邦(1895)後,才出現馬來臘顫亞、馬來半島之名稱。西元前四、五世紀,印度人已向東南亞各地經商,輸入和移植文化,阿育王時佛教大興,派佛教徒向各地傳教,據傳所遣須那、郁多羅二僧布教之金地國,即今下緬甸迄馬來亞一帶。梁書卷五十四扶南傳、舊唐書卷一九七盤盤傳、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等所載虔信小乘之盤盤國疑即今馬來半島。此外,另有丹丹、羯荼、佛羅安、吉蘭丹、蓬豐等諸內外典中所記盛行佛教之地區,亦均在今馬來半島上。
Ⅶ 馬來西亞信仰什麼教
問題一:馬來西亞信仰的宗教是什麼? 馬來西亞是個以農立國的民族,因此維持著許多原始信仰,特別是各民族濃厚的宗教色彩。其宗教融合了 *** 教、印度教、佛教,其中以印度教影響尤為深遠。由於多民族的長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種多元的文化特色。
馬來人信仰 *** 教。由於馬來人在政治上勢力很大, *** 教也成為馬來西亞的國教,全國各地的主要 *** 寺無不雄偉壯麗。除 *** 教以外,馬來人還保留著原始宗教,其代表性的儀式是稱作昆德利的共食儀式。這種共食儀式起著維持社會連帶關系的重要作用。可以說馬來人的社會組織是由 *** 教規范和傳統習慣二者合一共同維系的。
住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有代表性的佛教寺院有吉隆坡的觀音寺、三寶洞、霹壢洞;馬六甲的青雲寺;檳榔嶼的極樂寺、白雲寺等。寺院規模多宏偉壯觀,大多成為名勝之地,充分反映了支撐馬來西亞經濟的華人的社會力量。佛道混合是這些寺院的特徵,一個寺院里往往同時供奉著福德正神、玉皇大帝和釋迦牟尼、觀音菩薩。
住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多為印度南部的泰米爾族。其代表性的宗教當然是印度教,這是印度人特有的宗教。印度教的特點是一無教祖,二無教會組織,三無至高無上的經典,人們崇拜村鎮神、家族神和個人神三種神氏。印度教有許多外國人很難理解的地方,比如作為社會基本制度的種姓制度。印度教終極理想是達到梵我如一,而要達到這種至高的境界需要做瑜珈等種種苦行。供奉的神有維鳩奴神、濕婆神。
問題二:馬來西亞是什麼教 *** 教是馬來西亞的主要宗教,共有61.3%信奉 *** 教。除此之外,19.8%的人信奉佛教,9.2%的人信奉基督教,6.3%的人信奉興都教,1.3%的人信奉華人傳統宗教或道教,0.4%的人信奉其他宗教,0.7%的人沒有宗教信仰,1.0%的宗教不明。
問題三:東南亞主要是信仰什麼宗教 中南半島以佛教為主,馬來半島及馬來群島以 *** 教為主,菲律賓是天主教
東南亞中,泰國,寮國,柬埔寨,緬甸,越南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其中泰,老,柬,緬主要是小乘佛教,而且還是國教,教徒分布全國,很少有其它宗教如 *** ,基督教,印度教的流傳,但是在泰國的南部也有部分的馬來人信仰 *** 教,但人數不是很多。越南既有小乘也有大乘。也有基督教, *** 教,印度教的流傳,由於特殊的地理和歷史原因,越南各宗教之間的分野不清,宗教的相互演變、融合現象比較普遍。新加坡的宗教以佛教為主,但也有印度教,基督教, *** 教和道教的流傳。另外印尼,馬來西亞和汶萊主要是 *** 教,但也有佛教及其它宗教的流傳。教徒分布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以民族聚居情況而定,如華人多的地方主要是佛教,印度人多的地方主要是印度教,馬來人就自然是 *** 教了。菲律賓和東帝汶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具有很大的影響。菲律賓的南部棉蘭老島大部分居民信仰 *** 教。
泰國的宗教沖突主要是位於泰南的 *** 教和佛教的糾葛,泰國的南部靠近馬來西亞的地方主要信奉 *** 教,當地的 *** 教徒經常襲擊佛教徒,造成大量佛教徒傷亡,曾經就發生過佛教徒被 *** 教徒活活燒死的慘劇。
菲律賓獨立以後,南部棉蘭老島的 *** 分離主義勢力和 *** 之間進行了長達20年的武裝沖突,約有12萬人在沖突中喪生。菲律賓兩大宗教集團天主教和 *** 教的對立由此而產生。並由此對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問題四:馬來西亞的宗教和民族是什麼? 馬來西亞與其它東南亞國家一樣,是一個多宗教並存的國家。馬來西亞的國教是 *** 教,其它宗教還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原始宗教。 *** 教――從7世紀到17世紀, *** 教在東南亞的擴張和傳播延綿了1000年。作為東南亞信奉 *** 教的主體――馬來人的重要國家,馬來西亞憲法規定,所有的馬來人都是 *** ,在全國人口中, *** 占將近55%。 *** 教在馬來西亞有很深的影響。馬來人取 *** 名字,按 *** 教的訓言生活。 *** 寺遍布馬來西亞城鄉,寺內每天都有信徒作祈禱。星期五是馬來西亞的主禱日。其它宗教:佛教――佛教在馬來半島上曾一度盛行,15世紀以後逐漸衰落。19世紀,大批華人的到來使得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得以恢復和發展。吉隆坡和華人集中的檳城是馬來西亞佛教中心。馬來西亞佛教總會設在檳城,該會還辦了馬來西亞佛學院。印度教――印度教在進人馬來半島時,被稱為婆羅門教。15世紀, *** 教在馬來半島盛行後,印度教徒大多改信 *** 教。現在,信奉印度教的只有印度人,印度教徒實行嚴格的種姓制度。基督教――基督教是隨著葡萄牙、荷蘭、英國的入侵而傳人馬來西亞的。由於這些國家的殖民者屬於不同的教派,他們帶來的基督教也有不同的分支,主要是天主教、新教。馬來西亞的基督徒多為菲律賓移民、土著少數民族和一部分華人。原始宗教――馬來人的原始宗教崇拜的是多種神仙和原始拜物教。現在馬來西亞信仰原始宗教的主要是一些土著少數民族。
問題五:馬來人的宗教信仰 馬來人的宗教信仰是 *** 遜尼派沙斐儀(Shafii)教派的教義,遵守 *** 宗教節日。某些印度教禮儀依然存在,如婚禮的第二部分和國家各種慶典活動之中,猶有其遺風。農村地區的馬來人也保持了土地、叢林有靈的古舊信仰,部分可溯源於印度教;他們常靠巫醫或薩滿教徒治病。居住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汶萊和其他國家仍以馬來人為族稱的居民。多為新馬來人的後裔,社會、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馬來人之間也開始出現差異,各具民族特點。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自稱馬來由人。主要分布在馬來半島中南部和沙撈越地區。多混有 *** 、印度人、泰人和 *** 人的血統。使用馬來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有多種方言。原用 *** 字母文字,後改用拉丁字母。原信印度教、佛教和萬物有靈,15世紀末大多改信 *** 教,屬遜尼派。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
問題六:馬來西亞屬於 *** 教信仰,有何禁忌? 這個宗教最大的禁忌就是不能吃豬肉,血。
最好也不要在信教的人面前提豬肉。因為是人家禁忌的。
關於宗教的你隨便網路一下就能找到詳細的禁忌,但如果是日常的接觸就注意別提人家禁忌的東西就行了。
如果是去旅遊的話建議你最好看看當地的民俗。和宗教沒關系,就是人家當地的一些東西。比如行為舉止的。
問題七:馬來人為什麼信仰 *** 教 地理位置的原因,古代 *** 人通過印度洋過來做生意。 *** 最早都是在這幾個國家的沿海地區傳播,後來深入內地。
大概15世紀這兩個國家建立了 *** 王朝,現在馬來西亞政教合一的 *** 國家,印尼宗教不參與政治,但 *** 人口全世界第一。
問題八:馬來群島的人種是什麼,信仰什麼教 馬來群島國家多為南島語系的民族屬於蒙古人種南方亞種(混有澳大利亞棕色人種的蒙古人種),馬來群島的居民多信仰 *** 教。也信仰佛教。人口超過3億,人口密度最高的島為爪哇島。 主要民族是馬來人。
居住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汶萊和其他國家仍以馬來人為族稱的居民。多為新馬來人的後裔,社會、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馬來人之間也開始出現差異,各具民族特點。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自稱馬來由人。主要分布在馬來半島中南部和沙撈越地區。多混有華人、印度人、泰人和 *** 人的血統。使用馬來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有多種方言。原用 *** 字母文字,後改用拉丁字母。原信印度教、佛教和萬物有靈,15世紀末大多改信 *** 教,屬遜尼派。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家庭組織除南部森美蘭州母系制占優勢外,一般都為雙系制。馬來人以農業為主,種水稻、橡膠、椰子、咖啡、金雞納樹和油棕等,有卓越的蔬菜栽培技術。漁業和航海業發達。
問題九:馬來西亞華人的信仰 大部分華人都信仰佛教和道教,其中馬來西亞的佛教還有細分,如:小乘(上座部),大乘 (禪宗與凈宗為主),金剛乘等等的,除此之外,華人信仰的宗教就以基督教和天主教為主了,當然還有些信仰 *** 教和其它的。大部分華人所祭拜的神明都是早期南來時從中國帶入馬來西亞的,如媽祖信仰及觀音信仰。其中有些神明與當地神明融合,形成了拿督公信仰。拿督公被認為是當地類似中國土地神的存在。一般在早期金礦地區可以發現。
問題十:馬來西亞信仰的宗教是什麼? 馬來西亞是個以農立國的民族,因此維持著許多原始信仰,特別是各民族濃厚的宗教色彩。其宗教融合了 *** 教、印度教、佛教,其中以印度教影響尤為深遠。由於多民族的長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種多元的文化特色。
馬來人信仰 *** 教。由於馬來人在政治上勢力很大, *** 教也成為馬來西亞的國教,全國各地的主要 *** 寺無不雄偉壯麗。除 *** 教以外,馬來人還保留著原始宗教,其代表性的儀式是稱作昆德利的共食儀式。這種共食儀式起著維持社會連帶關系的重要作用。可以說馬來人的社會組織是由 *** 教規范和傳統習慣二者合一共同維系的。
住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有代表性的佛教寺院有吉隆坡的觀音寺、三寶洞、霹壢洞;馬六甲的青雲寺;檳榔嶼的極樂寺、白雲寺等。寺院規模多宏偉壯觀,大多成為名勝之地,充分反映了支撐馬來西亞經濟的華人的社會力量。佛道混合是這些寺院的特徵,一個寺院里往往同時供奉著福德正神、玉皇大帝和釋迦牟尼、觀音菩薩。
住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多為印度南部的泰米爾族。其代表性的宗教當然是印度教,這是印度人特有的宗教。印度教的特點是一無教祖,二無教會組織,三無至高無上的經典,人們崇拜村鎮神、家族神和個人神三種神氏。印度教有許多外國人很難理解的地方,比如作為社會基本制度的種姓制度。印度教終極理想是達到梵我如一,而要達到這種至高的境界需要做瑜珈等種種苦行。供奉的神有維鳩奴神、濕婆神。
Ⅷ 馬來西亞人信仰什麼宗教
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國家,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聯邦制國家,首都吉隆坡,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
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馬來半島(西馬)和加里曼丹島北部(東馬)。馬來西亞人口3268萬,其中馬來人69.1%,華人23%。
(8)馬來西亞為什麼會有佛教傳入擴展閱讀
華人遷居馬來西亞數百年,其祖居地大多位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是以各種方言,也隨著祖先南來,且在馬來西亞繼續流傳。仍為人們所使用的方言,依據祖居地由北而南排列,包括閩清話、興化話、閩南語、客家語、潮州話、粵語、海南話、廣西粵語等等。
在鄉村地區,同一方言群聚居較多,會有較單一的方言。在市鎮地區,雖有一到兩種強勢方言,但人們中多通曉各種方言,能夠快速轉換對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來西亞
Ⅸ 佛教在馬來西亞的歷史背景及發展概況!!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的移民國家。漢傳佛教隨著華人移民傳入,歷史可模世清追溯到明代。南傳佛教則在錫蘭(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族群中盛行。不過,馬來西亞畢竟是個回教(伊旦前斯蘭叫)國家。可上「馬來西亞佛教返春總會」網站做進一步的了解。http://www.mba.net.my
Ⅹ 佛教為什麼能在東南亞盛行
佛教為何能在東南亞盛行;自秋蓉;201251406213;2012級對外漢語;摘要:佛教在東南亞的盛行以及在東南亞盛行的原因;關鍵詞:大小乘佛教、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一、東南亞的佛教佛教傳入東南亞,最早的地區應在今;公元10世紀以後,由於南傳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東;二、東南亞佛教盛行的原因;東南亞佛教盛唯返行局面的形成有長期的歷史積淀;1、東南亞的地理
佛教為何能在東南亞盛行
自秋蓉
201251406213
2012級對外漢語
摘要:佛教在東南亞的盛行以及在東南亞盛行的原因。
關鍵詞:大小乘佛教、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一、 東南亞的佛教
佛教傳入東南亞,最早的地區應在今日下緬甸之卑寮或泰國中部之佛統。古代東南亞佛教,小乘和大乘彼此興廢交替,以南傳上座部勢力較大。西元七世紀末,下緬甸、泰國中部信仰上座轎前部;爪哇、蘇門答臘則在婆羅門教支配下。十二世紀,錫蘭大力改革佛教,統歸為大寺之上座部佛教。此後二百年,緬甸、泰國、高棉、寮國均弘揚以錫蘭為傳承之上座部佛教。越南受中國文化影響,受傳大乘佛教。至於馬來西亞、爪哇、蘇門答臘則始終婆羅門教、大乘、小乘佛教並行。
東南亞佛教是以南傳上座部為主的佛教。信教群眾主要分布於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區。據記載,公元紀年前後,南傳上座部佛教已經在東南亞地區流行。公元2世紀到6世紀,南傳上座部佛教已經成為東南亞地區最主要的宗教。但不可否認的是,比佛教傳入更早的婆羅門教,在經過與佛教文字並存和融和閉山清的階段之後,雖為佛教所取代,但對佛教的影響仍然存在。在東南亞佛教中,很多的佛教名勝和佛教儀式都帶有一定的婆羅門教的影子,譬如婆羅浮屠、吳哥寺、薄甘王朝的塔寺等。
公元10世紀以後,由於南傳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東南亞國家封建領主的推崇和提倡,佛教也被尊為國教,上座部佛教流傳的地區幾乎都是全民信教的地區。同時,南傳上座部佛教也為東南亞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各地信教群眾根據巴利語音序創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寫定音譯巴利三藏典籍。從公元18世紀到現代,以泰語、緬甸語、高棉語和寮國語為主的的巴利三藏音譯編纂工作逐漸完備,使的東南亞佛教得以更加廣泛地流傳。
二、東南亞佛教盛行的原因
東南亞佛教盛行局面的形成有長期的歷史積淀。
1、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優勢為佛教的傳入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東南亞地區處在印度洋與太平洋的交接地帶與印度半島隔海相望,交通便利,經濟文化交流來往密切。因而佛教得以從印度傳入斯里蘭卡,再從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國。東南亞的佛教以南傳上座部佛教為主。越南的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佛教約於公元2世紀由中國傳入越南,公元10世紀至14世紀是越南佛教發展史上的鼎盛期。公元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羅門叫一度流行與寮國南部。14世紀中葉,柬埔寨的兩名高僧將上座部佛教傳入寮國,當時的寮國國王法昂王尊奉佛教為國教,寮國的佛教得到了廣泛的流傳。柬埔寨在公元前1世紀稱為扶南國,而在公元初印度教和上不座佛教就已傳入扶南。公元3世紀左右,從中印兩國傳入大乘佛教,到6世紀時,扶南已成為東南亞佛教中心。公元前3世紀前後,佛教傳入緬甸、泰國等中南半島地區。公元4至11世紀,大乘佛教在泰國北部、中部盛行。公元前7世紀至13世紀,大乘密教曾在泰國流傳。公元11世紀,緬甸和斯里蘭卡的上座部佛教先後傳入泰國。11世紀中期,蒲甘王朝統的阿奴律陀統一緬甸後,從斯里蘭卡引入了上座部佛教,並尊崇佛教為國教,緬甸開始成為清一色的上座部佛教的國家。
2、歷史上東南亞各國家統治階級對佛教的推崇是其在東南亞興盛的重要原因。例如,越南在公元16至17世紀,越南出現了南北封建割據的局面北方的鄭氏與南方的阮氏試圖重建佛教以贏得民心,佛教開始復興。16世紀中期寮國,在國王昭塞塔羅多的扶持下,寮國成為東南亞佛教中心之一。17世紀中葉,國王蘇里亞旺薩在位期間,寮國佛教進入全盛時期。13世紀泰國素可泰王朝第三代國王蘭摩甘亨確立上部座佛教為國教。14世紀後,阿瑜陀耶王朝和曼谷王朝的歷代統治者都篤信佛教,以不同的方式扶持佛教的發展。朱拉隆功國王執政後,繼續推進宗教改革制度。1902年《佛教制度法》出台,新的佛教制度在泰國被正式的確定下來。緬甸,在11世紀至13世紀的蒲甘王朝是緬甸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經過幾代王朝的悉心護法,傳教長老的竭力弘法上座部佛教在全面發揚光大。13世紀後期至19世紀中葉時期是緬甸佛教大發展的時期。上部座佛教經過蒲甘王朝的輝煌後繼續蓬勃發展。13世紀後,佛教上部座在東南亞大陸確立為佔主導地位的宗教表現形式,穿橘色袈裟的僧侶在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普遍存在。
3、近代東南亞地區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推動了小乘佛教的發展。例如,20世紀初,尤其在1930年後,隨著寮國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的到來,寮國佛教開始復興。20世紀初期,柬埔寨人民在反抗法國殖民主義的解放運動中,雖然許多佛寺收到破壞,但佛教仍有一定的發展。成立於1933年的泰國佛家協議,現在全國已有70多個分會,該會以弘揚佛法為宗旨,專門成立自願的弘法團,到全國各地宣揚佛法。
綜上所述,東南亞地區佛教的盛行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受到內外各因素的影響,但佛教最終還是在這一地區得以繼續存在並發展。佛教在東南亞盛行也是諸多因素綜合的結果。佛教文化也是東南亞人民傳承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同時也促進了佛教文化的傳播。
參考資料:《東南亞概論》中國出版集團 祁廣謀、鍾智翔主編
三億文庫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文獻、外語學習資料、生活休閑娛樂、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各類資格考試、文學作品欣賞、高等教育、專業論文、39佛教為什麼能在東南亞盛行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