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大選一共多少席位
Ⅰ 馬來西亞第15屆大選選元首嗎
不是。馬來西亞第15屆大選不是選擇元首,選出的議員任期至2023年結束。馬來西亞(馬來語、英語:Malaysia),簡稱大馬,是君主立憲聯邦制國家,首都吉隆坡,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里。
Ⅱ 馬來西亞政治,東南亞毒品
大馬國會分成上議院跟下議院兩院。下議院的議員是通過選舉由人民一人一票分區選出。下議院選舉完成後就由擁大多數議席的政黨或陣線組織政府。上議院的議員是委派的。委派有兩種,第一是由每一個州的政府派兩個代表擔任,另外是由聯邦政府委派一定數量的人士擔任,表面上說是委派社會各階層的代表性人物擔任,不過通常都是委派他們政黨里的朋黨擔任。
在國會里投票選首相是只限下議院議員投票而已,當然是一人一票。其中有一個固定的程序,不過都是手續而已,最重要是有足夠的下議院議員支持。去年霹靂州政府被推翻的案件是靠全部公務員系統加上州君主幫忙用偷雞摸狗式偷來的,不算。
一,相反,在馬來西亞毒品販賣不但不合法,而且以重刑伺候,例如任何人只攜帶超過十五公克的海洛因入境被查獲就會被控上法庭,罪成一定是死刑。
二,馬來西亞首相是由國會下議院選舉中贏取最多席位的政黨或者是陣線的領導人擔任。
現今大馬有兩大陣線,一為國民陣線,簡稱國陣,由以巫統為首的十四個政黨組成,從大馬獨立至今已經執政聯邦政權五十二年了。另外一個剛在二零零八年大選結盟的人民陣線,簡稱民聯,由大馬人民公正黨,大馬民主行動黨及泛馬回教黨組成。
三、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汶萊、越南、菲律賓等國的毒品販賣都沒有合法化,其他的國家就不清楚了。
Ⅲ 馬來西亞歷代首相對國家所做出的貢獻
第一任:
東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是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同時亦被視為「馬來西亞國父」。
1954年,東姑阿都拉曼成為了馬來亞的首席部長。馬來亞在 8月31日,1957年馬來亞獨立時,他成為了馬來亞的第一任首相。他在1970年時辭職,阿都拉薩就成為第二任首相 。1990年因病逝世,享年87歲。
第二任:
敦阿都拉薩,或敦拉薩或阿卜杜拉·拉扎克(Tun Ab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1922年3月11日-1976年1月14日)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自從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統主席職位之後,阿都拉薩便出任巫統副主席。長期以來,他是為人所熟知的東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繼人。獨立後,他出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一直到1970年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後,他乃坐上巫統主席之職位,並且出任首相之職位。
阿都拉薩出生於彭亨州,少年時期曾在著名的霹靂州江沙馬來學院就讀。較後獲獎學金在新加坡萊佛土學院攻讀。1950年在英國考獲法律學位,是一名合格的律師。
他於1950年參加巫統,並且被選為巫統青年團團長。1951年出任巫統副主席。1955年,參加馬來西亞首次全國立法議會之大選。1956年,聯盟代表團前往英國談判獨立,他是代表團的成員之一。除了副首相職位之外,他亦曾兼任鄉村發展部長,國防部長之重要職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發生後,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阿都拉薩出任國家行動理事會主任。1970年9月22日,東姑阿都拉曼退休,他乃接任首相之職位,並且署理國防及外部長。
巫統在阿都拉薩的領導下。採取了一連串的新政策,積極推動國民教育政策,宣布新經濟政策,俾在20年內建立起一個馬來人的經濟社會,這給巫統帶來了新的面貌。
這一路來,原本由巫統、馬華和印度國大黨組成的聯盟,在1969年大選中受挫,損失了許多席位。敦拉薩進行活動之下,最先在砂勞越與人民聯合黨,較後則檳城民政黨,霹靂州人民進步黨,以及泛馬回教黨,組成了州和中央聯合政府。於是,國民陣線組織便正式成立。
在外交關系方面,阿都拉薩積極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1974年五月,率領馬來西亞代表團,官式訪問北京,正式簽署馬、中兩國建立邦交之協定。而在7月,馬來西亞舉行第四次之全國普選。
這次之大選,國民陣線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在154個國會席位中,贏得了135個席位。而在州議會方面,全國360個席位中,國陣贏得了215個席位。於是,便產生了一個強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這可說是阿都拉薩的一項輝煌的成就。
在應付五一三事件以後的國內動盪局面,阿都拉薩所採取的策略,是盡量減少政黨的政治活動手段,去促進各政黨之間的合作。國民陣線的成立,乃基於這一精神,而國陣取得的成就,也說明此一策略獲得了成果。同時,也更進一步的鞏固了巫統的地位。
在巫統里頭,當東姑擔任主席,阿都拉薩乃擔任署理主席,當阿都拉薩任主席後,署理主席乃由敦依斯邁醫生擔任。但敦依斯邁醫生於1973年8月突然去世。於是,胡申翁出任署理主席。阿都拉薩於1976年1月,在治療白血病時在倫敦逝世,終年54歲。
阿都拉薩的長子納吉在阿都拉薩逝世後,積極參政,並在政壇上一路青雲直上。2003年,馬哈迪從政壇退休後,納吉就出任馬來西亞第九任的副首相。
Ⅳ 馬來西亞的建國英雄
1.敦李孝式
2.東姑阿都拉曼
3.敦阿都拉薩
4.敦依士邁
5.拿督哈芝阿都華合
6.拿督烈阿末卡馬
7.拿督莫哈末錫
8.阿都阿茲
9.敦陳禎祿
10.敦善班丹
11.敦朱家
1956年2月20日,在馬六甲,東姑阿都拉曼率領的獨立談判代表團,成員也包括馬華的敦李孝式,從英倫凱旋歸來,就在馬六甲這里,宣布獨立談判成功,宣布馬來亞將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殖民地統治。
敦阿都拉薩, 或者敦拉薩 或者阿卜杜拉·拉扎克 (Tun Ab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 ,3月11日, 1922年–1月14日, 1976年)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自從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統主席職位之後,阿都拉薩便出任巫統副主席。長期以來,他是為人所熟知的東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繼人。獨立後,他出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一直到1970年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後,他乃坐上巫統主席之職位,並且出任首相之職位。
阿都拉薩出生於彭亨州,少年時期曾在著名的霹靂州江沙馬來學院就讀。較後獲獎學金在新加坡萊佛土學院攻讀。1950年在英國考獲法律學位,是一名合格的律師。
他於1950年參加巫統,並且被選為巫統青年團團長。1951年出任巫統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參加我國首次全國立法議會之大選。1956年,聯盟代表團前往英國談判獨立,他是代表團的成員之一。除了副首相職位之外,他亦曾兼任鄉村發展部長,國防部長之重要職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發生後,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阿都拉薩出任國家行動理事會主任。一九七0年九月廿二日,東姑阿都拉曼退休,他乃接任首相之職位,並且署理國防及外部長。
巫統在阿都拉薩的領導下。採取了一連串的新政策,積極推動國民教育政策,宣布新經濟政策,俾在20年內建立起一個馬來人的經濟社會,這給巫統帶來了新的面貌。
這一路來,原本由巫統,馬華和印度國大黨組成的聯盟,在1969年大選中受挫,損失了許多席位。敦拉薩進行活動之下,最先在砂勞越與人民聯合黨,較後則檳城民政黨,霹靂州人民進步黨,以及泛馬回教黨,組成了州和中央聯合政府。於是,國民陣線組織便正式成立。
在外交關系方面,阿都拉薩積極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1974年五月,率領馬來西亞代表團,官式訪問北京,正式簽署馬、中兩國建立邦交之協定。而在7月,馬來西亞舉行第四次之全國普選。
這次之大選,國民陣線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在154個國會席位中,贏得了135個席位。而在州議會方面,全國360個席位中,國陣贏得了215個席位。於是,便產生了一個強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這可說是阿都拉薩的一項輝煌的成就。
在應付五一三事件以後的國內動湯局面,阿都拉薩所採取的策略,是盡量減少政黨的政治活動手段,去促進各政黨之間的合作。國民陣線的成立,乃基於這一精神,而國陣取得的成就,也說明此一策略獲得了成果。同時,也更進一步的鞏固了巫統的地拉。
在巫統里頭,當東姑擔任主席,阿都拉薩乃擔任署理主席,當阿都拉薩任主席後,署理主席乃由敦依斯邁醫生擔任。但敦依斯邁醫生於1973年8月突然去世。於是,胡申翁出任署理主席阿都拉薩於1976年1月,在探白血病治療白血病時在倫敦逝世。
阿都拉薩的長子納吉在阿都拉薩逝世後,積極參政,並在政壇上一路青雲直上, 2003年, 馬哈迪從政治退休後,納吉就出任馬來西亞第九任的副首相。
任職: 馬來西亞第2任首相
任期: 9月 22, 1970年 -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日期: 3月 11日, 1922年
死亡日期: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地: 北根, 彭亨
死亡地:點 倫敦, 英國
妻子: 拉哈諾雅
職業 律師
政黨: 巫統
副首相:
-依斯邁拉曼 (1970 - 1973)
-胡申翁 (1973 - 1976)
敦依士邁:著名醫生
已退休前警方高級助理總監拿督哈芝阿都華合
東姑阿都拉曼與各族群代表聯合組成的代表團,准備和英國人談判獨立事宜。左起拿督聶阿末、依斯邁、拿督阿都華合、拿督莫哈末錫、李孝式、拿督阿都哈茲和拿督阿都拉薩(圖發不上來)。
陸軍首長阿都阿茲,調升國防衛隊首長
投稿: KSLim_AW
2007-01-31
(吉隆坡訊)副首相兼國防部長拿督斯里納吉宣布,原任陸軍首長丹斯里阿都阿茲再納,將從今年2月1日起擢升為國防衛隊首長,以填補原任國防衛隊首長丹斯里莫哈末安華。
莫哈末安華將於今年1月31日正式退休。
他披露,原任陸軍副首長拿督莫哈末伊斯邁,將於2月1日獲得擢升為陸軍首長職位,填補阿都阿茲所遺留下的空缺。
他在文告中指出,陸軍副首長的空位,則由陸軍戰場首長拿督馬索再納替代。
「原任馬六甲區陸軍分隊第三基地少將拿督祖基菲,則擢升為陸軍戰場首長一職。」
他說,砂拉越州古晉區分隊第一首長拿督莫哈末阿芬迪少將,則擢升為中將,由去年10月24日生效;此外,國防部衛生服務局總監拿督蘇萊曼阿都拉,則擢升為中將,由今年1月1日生效。
另一方面,莫哈末安華(57歲)在梳邦再也空軍基地一項為他而設的歡送會上建議說,海陸空三軍首長的職位任期應該定於3年,即「2+1」共3年的任期。
他個人認為,三軍首長可以在首年探討本身計劃落實的目標,第二年便著手實行,接著在第三年加以鞏固,從而提升國防衛隊的形象和人力資本的發展。
(星洲日報·2007/01/31)
敦陳禎祿(1883-1960)是馬華公會的締造者,創會第一任總會長。
他是飽讀詩書的學者,成功的商人,卓越的政治家,獻身人群的愛國主志士,始終以身為馬來亞人民為榮,堅持自己是馬來亞華人,更是馬來亞華人公民地位的奠基者。
他是第一位鼓吹與發揚種族和諧合作,以建立一個馬來亞人的馬來亞國家的政治先知先覺者;與國父東姑合作,領導爭取馬來亞獨立建國,為馬來亞各族公認的開國元勛。
敦陳禎祿1883年4月5日出生於馬六甲。
從他的高曾祖陳觀夏開始,敦陳家族便定居馬六甲,前後200多年。
陳觀夏是於清乾隆年間,從中國福建南來馬六甲發展,事業有成,富甲一方。
敦陳出生時,陳家雖仍擁有龐大財富,但因為他的父親陳恭安未獲繼承祖業,僅能從祖業收入中,分得固定的生活費,家庭經濟並不富裕。
敦陳早年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曾做過6年校長。1908年他回到馬六甲,投身於橡膠工業。初時當一名膠園襄理,其後,得岳父的支持,拓展商業,商途順遂,很快就風生水起,一身兼任20多家工商機構的董事職位。
事業有成,他也積極從事社會與社團的活動,歷任馬六甲中華總商會及他創立的《海峽殖民地英籍華人公會》的主席副主席。他關心馬來亞本土居民的利益,主張生活在馬來亞本土的馬來人、華人居民應擁有與歐人同樣的平等權利。
由於工商業方面的輝煌成就,和在社會上的積極活動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馬來亞華人領袖,也深受英殖民地官員另眼相看。1912年受封為太平局紳;1916年委為馬六甲鄉村局委員。第1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後,由於他在馬六甲鄉村局委員任內,勤於發言,意見精闢,且積極參與當時有限度的政治活動,因而受到英殖民政的重視,1922年起受委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議員,至1933年,更升任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執行委員。任內,他對當時英殖民官員和歐人對華人的種種歧視行為表示不滿,提出抗議。1932年12月23日,他發表一份呈給英殖民部的備忘錄,刊登在當時的《英文海峽時報》,指出英殖民政府歧視華人的政策,使永久定居本邦,以本邦為家鄉的華人,對自己在馬來亞的安全,將來及子孫的前途,感覺嚴重不安與憂懼,並指出歧視華人的政策將在巫人與華人(也包括印度人)之間,造成明顯的裂痕,歷久之後更可能擴大為兩者之間的互相猜疑、仇視。他更以立法委員的身份在議會上慷慨陳辭,要求增加亞籍人士的非官方議員席位;他為馬六甲河沿岸的貧窮馬來漁民請命,吁請殖民政府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此外,他極力促請英政府准許非英籍民加入馬來亞民事服務,華人婚俗合法化;提倡民選制度並建議執行議會延攬亞籍人等。
日本人佔領馬來半島期間,陳禎祿避難流寓印度。但是,他仍然心系馬來亞本土華人和所有離開中國的海外華人的未來前途,1943年9月4日,他在印度孟買宣布成立「海外華人協會」。目標是:「保護海外華人的利益;團結華人,確保生存與自衛。」馬來亞光復後,敦陳返馬,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47年10月,他領導華人總罷市反對馬來亞聯合邦憲制。1948年,他被選為「民族聯絡委員會」的委員,他以成熟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奉獻給該會。他成功地使該委員會一致同意接受經些少修正的「出生地法」(Jus Soli) 的公民原則。這個決定,意味著為了民族的團結和合作,巫人和非巫人雙方都要持容忍的態度和讓步的精神。
1948年6月,因馬共發動武裝反叛,政府宣布實施緊急法令,當時華人成為英軍與馬共戰爭的夾心人,處境非常惡劣。許多華人被英軍扣禁,被驅逐出境,甚至被英軍和馬共槍殺;幾十萬鄉區華人被趕出他們生活了幾代人的村子,他們的屋子連同生產工具、財物,很多時候就這樣被英軍一把火燒掉。英政府的高官還恫言,要把這些鄉區華人集體遣送出境。為了拯救水深火熱中的華人同胞,陳禎祿提出組織「馬華公會」的建議,立刻得到全馬各州華團的響應,各州華團紛紛召開聯席大會支持成立馬華公會。其中1949年2月19日,由雪蘭莪州中華總商會發起的聯席大會,共有超過50個華團的近200名代表出席,議決參與發起成立馬華公會,並已徵求超過3千名華人加入馬華公會。當時,擔任聯邦立法議會議員的16位華籍議員也全力支持,並成為發起人。1949年2月27日馬華公會正式成立,陳禎祿被選為總會長。
馬華成立後,首要任務是阻止英政府驅逐華人返中國的計劃,接著是設法籌款,包括發行18期福利彩票,從盈餘中,籌集數百萬元(註:當時的數百萬元,幾乎等於現時的一億令吉),用來協助那些被集中在新村的同胞,蓋搭棲身的木屋,提供糧食、醫葯和金錢的援助,並為他們爭取一些最基本的民生設施,如食水供應、流動診療所和設立華文小學、民眾會堂、圖書館等。
敦陳由1949年至1958年領導馬華,與巫統合作,從結成華巫聯盟參加全國各州的市議會選舉開始,進而召開9次圓桌會議,探討聯合邦選舉細則、為爭取英國上下議院支持馬來亞的獨立鋪路,制定召開全國國民大會、成立委員會負責考慮及修改聯合邦憲法,以至召開第1、2次全國國民大會,通過《立法議會選舉細則》與《修改憲法報告書》。
1954年2月25日,英殖民政府欽差大臣宣布不同意立法議會選舉及修改憲制報告書,拒絕自治大選,不願交出政治權力。
同年5月,華巫聯盟代表團赴英倫與英談判,要求舉行立法議會自治民選,失敗而歸。
華巫聯盟為此於6月13日召開緊急會議,通過杯葛各級議會,所有縣、市、州、聯合邦的各級華巫議員辭職抗議,也發動遊行示威施壓。
當時已屆71歲高齡的馬華總會長敦陳奮不顧身,領導馬華與華社參與抗議!
正由於敦陳勇者無懼領導馬華,不屈不撓,堅定立場與東姑領導的巫統共同奮斗,不懈努力,馬來亞終於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英殖民統治,獨立建國;也正由於敦陳始終堅持民族平等,互相關懷、合作的理想,運用智慧,不亢不卑,通過與友族領袖理性談商,終於使百萬華人在獨立年,取得公民權,確保了華人在這個國家的公民地位,並確立華人參與國家的公共決策,共享政權的憲法保障。
敦陳在1960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77歲。為了表揚他對國家的貢獻,聯盟政府給予他國葬的殊榮,全體內閣一齊送殯。國父東姑阿都拉曼1960年12月21日在下議院發表哀悼辭指出:「如果沒有敦陳當時給我那種巨大的支持,我必須承認,我所領導的爭取獨立的使命,將無法完成,或者須付出流血和不安的代價…。無論從任何角度看,敦陳禎祿是一個傑出的人,他是一個飽學之士,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能乾的政治家,一個獻身社會人群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卓越的愛國主義者。」籠牙皇家陵墓
東姑阿都拉曼,一位亞羅士打的王子及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於1991年逝世。終年87歲。他的遺體葬在吉打州籠牙皇家陵墓,與他的父親及至親兄弟一起。
Ⅳ 馬來西亞大選各政黨得的席位
馬來西亞5月9日舉行第14屆全國選舉,朝野各黨共角逐國會下議院222席,以及12州的505席州議席(不包括東馬的沙勞越州)。
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官方計票顯示,現年92歲的前總理馬哈蒂爾所帶領的反對黨「希望聯盟」(PH)勝選,終結執政聯盟「國民陣線」(BN)60年的執政。選委會數據顯示,「希望聯盟」共獲得113席。其中,公正黨贏得104席(包括盟黨以藍眼旗幟參選的議席),民主行動黨9席(只包括東馬行動黨以自家黨徽上陣的議席)。「國民陣線」則贏得79席。
其他政黨方面,伊斯蘭黨奪得18席,「希望聯盟」的盟友政黨沙巴民族復興黨8席,國家團結黨1席,獨立人士3席。
Ⅵ 馬來西亞大選結果
希望贏了,納吉帶領的國陣輸了,第7任的首相是93歲的馬哈迪(他也是第5任的首相)
Ⅶ 關於馬來西亞的知識
馬來西亞啊,沒有四季,都是夏天,30°C 左右,這個不怎麼變。近來幾乎每天都有雨,偶爾傾盆而降,偶爾灑灑小雨。但是天氣還是悶熱啊,要呆到晚上天氣才涼爽些,今晚有點兒冷,我都穿外套了。呵呵~
這里的國語是馬來語,是馬來人的語言,注意,是馬來人,不是馬來西亞人。但是後來為了要讓各大民族團結起來,就改稱馬來西亞語。年輕的一輩固然會講,國語畢竟是必修的,管你是華人還是馬來人。長輩們,就算沒念過書,也能說上一兩句不那麼正統的,打招呼八卦八卦沒問題,要談深入的話題就不行了。至於英語能力呢,只能說水準不一吧,但是一般會比中國人好些,因為實踐機會比較多。從小就學,而且數理科用英語教,大學也是英語授課,但是大部分人都不能學的很出色。
馬來西亞有3大民族,馬來人(至少60%),華人(30%左右),印度人(少過10%)。剩下的就是一些少數民族,他們和馬來人一樣是土族,但是待遇實在差很多。就如我所說,馬來人講馬來語,但是馬來語,好像漢語一樣,分成普通話和方言。華人呢,基本上都會講華語,加上一兩種華人方言,有些華人呢是因為祖先是潮州來的,所以他會說潮州話,有些則是因為地方關系,所以會說某種方言,例如住在首都吉隆坡的都會說粵語,住在檳城州的都會說福建話。很少華人只會說馬來語和英語,但是還是有的。印度人就印度話啊。不少旅行,是念書,工作嗎?我想應該沒問題吧,我看我那些中國朋友自在的很,沒什麼約束。
環境呢,還好啦。只是我覺得掠奪匪太多了,這個真的是…我也不知道怎麼說…馬來西亞國教是回教,馬來人全是回教徒,所以這里6成以上是穆斯林,每天的5次祈禱都在各個清真寺用大喇叭播出,而且沒什麼地方你是看不見清真寺的了,所以我覺得有點兒不體諒。這里有種族紛爭的問題,華人老是埋怨政府偏袒馬來人,什麼獎學金,津貼,工作機會,都是馬來人的,怎麼華人繳稅最多,反而都沒份。馬來人就說,你們是二等公民,非土族,讓你們來住都要感恩了,還吵。無奈~但是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老一輩的,當年從中國來馬來西亞的,都離開了,都成為歷史了,我們年輕的,只能說都沒受過苦啊,都不是太極端,不是太在乎,沒獎學金嘛,爸媽肯給就好了,沒津貼嘛,我錢夠用啊,就是沒想這問題太多,可是爸媽那一倍還是會有些意見的。只是政治家經常圍繞在這些話題上,但是有時候他們說的也未嘗不是道理。
消費嘛,要跟地區了,鄉間小鎮還是可以吃到便宜到笑的東西,城市呢,也不會要命啦,一般吧,不稱得上是高消費的國家,這樣吧,咱們比麵食吧,首都一碗叫價4元馬幣左右,小鎮2元,略有裝潢的餐館8元,再高級點的16元,有些實在難得你會看見20多元的,但是這些都是賣氣氛多過賣食物的。就是這樣。還有,一份報紙1元3毛馬幣,搭一次公車5毛到4元不等。你自己看看兌換率好好想吧。對,馬幣是Ringgit Malaysia,簡稱RM,華語是「令吉」,1令吉馬幣大概,我是說大概噢,2元人民幣吧。
好了,就這樣。
Ⅷ 馬來西亞什麼時候舉行第14屆全國大選投票
5月9日是馬來西亞第14屆全國大選的投票日,近1450萬名合格選民將接踵投票。各地的投票站於當地時間9日上午8時開放,至傍晚5時關閉。
上屆大選,國陣贏下133國席,民聯則取得89國席。不過,隨著伊黨與民聯分裂,誠信黨另起爐灶,團結黨與沙民興黨成立,加上多場補選,朝野議席數量已有更動。
在國會解散前,國會下議院有132名國陣議員、行動黨36人、公正黨28人、伊斯蘭黨13人、誠信黨7人、沙民興黨2人、社會主義黨和團結黨各1名議員,無黨籍議員2人。
Ⅸ 2022馬來西亞大選時間安排
9月1號。馬來西亞是遵從英國殖民遺留下來的選舉制度。這種制度與美國的選舉有所不同,美國是直選總統制,但馬來西亞是議會選舉制。根據多方查詢其2022年大選在9月1號安排最終投舉,選出國家領導人。
Ⅹ 馬來西亞大選得票率
百分之73。通過選委會消息得知,在馬來西亞主要政黨聯盟中,希望聯盟在各陣營中擁有最多議席,獲得82席稍微領先,馬來西亞本次大選的得票率為百分之73。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聯邦制國家,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中國南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島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