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為什麼有農業
㈠ 馬來西亞推行都市農業的社會背景
目前已形成較大規模的都市農業型社區。
當地城市居民很早就開始利用房屋周圍的空間進行耕種,將閑置場地用於發展城市農業。目前馬來西亞已擁有約1.1萬個都市農業型社區。
城市農業是在城市或周邊地區種植、加工和銷售農產品的產業,不僅能充分利用現有空間,還有利於保障農業供給。
㈡ 馬來群島的農業生產有何特點
馬來群島又叫東南亞島嶼區,地形高峻破碎,火山、地震活動非常強烈。氣候類型多為海洋性赤道多雨氣候,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植被主要為熱帶雨林,在海拔400米以下地區多為棕櫚、椰子和橡膠等經濟作物,沿海濕地多紅樹林,海拔400到900米之間多為櫟、桃金娘等常綠闊葉林,900米以上主要為針葉林。由於火山運動頻繁強烈,多火山灰堆積的肥沃土壤,往往成為重要農業種植地。
㈢ 馬來群島上為何可大力發展熱帶種植業農業
因為馬來群島是熱帶雨林氣候,適合熱帶經濟作物生長 如油棕
㈣ 馬來西亞的天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曾是世界產錫大國,但近年來產量逐年減少,2004年錫產量為3500噸。截至2005年1月1日,馬來西亞石油和天然氣總儲量為194.9億桶,可供分別開采19年和33年。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
礦業
以錫、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為主,2005年礦業總產值估計為176.32億林吉特,增長0.8%。近幾年礦產品產量如下:
2004 2005 2006
石油(萬桶/日) 76.23 70.4 70
液化天然氣(萬噸) 2072.9 2194.8 2300
錫(萬噸) 0.27 0.29
耕地面積約414萬公頃,占可耕地面積的30.6%。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油棕、橡膠、熱帶水果等。稻米自給率為60%。2005年農、牧、漁、林業總產值為221.42億林吉特,增長4.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45%。近幾年主要農、林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2004 2005 2006*
棕油 1345.0 1496.07 1588
橡膠 116.87 112.6 126
水稻 226.4 224
原木(千立方米) 22039 22119 21180
* 為估計數字。
(資料來源:馬來西亞統計局)
盛產熱帶林木。漁業以近海捕撈為主,近年來深海捕撈和養殖業有所發展。2001年水產產量估計為122.58萬噸,2002年同比減產1.7%。
㈤ 馬來西亞的農業特色
熱帶種植園農業和季風水田農業。大部分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適合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生長
㈥ 馬來西亞並沒有什麼厲害的產業,為什麼人均GDP可以達到這么高
馬來西亞Malaysia,大家又稱作「大馬」,東南亞國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位置靠近赤道,濕熱的氣候,綿長的海岸線,秀麗的風光,多元而包容的文化,豐富的物產(盛產橡膠可可木材棕櫚油等),人口密度還行,結合這獨特的優勢,經濟發展快,人均GDP高也是情理之中的。具體分析的話,原因可就太多了,簡單大概的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說吧:
首先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應該是氣候了;大馬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終年無明顯四季之分,一年之中的溫差變化小,白天平均氣溫在31-33攝氏度之間,夜間平均氣溫在23-28攝氏度之間,高原地區的夜間氣溫可低至16-18攝氏度。全年降雨量充沛,(想像一下我們的春城昆明,氣候非常宜人)宜居地帶。在現代旅遊業發展的今日,這一點很吸引世界的旅遊達人前往,大馬本國自然也大力發展旅遊經濟產業以及周邊了。
雖然乍看大馬並沒有特別厲害的產業,但看其整體發展策略,多產業協同發展,計劃明確,領導有力,又順應現代網路發展的潮流,趁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之東風,大馬經濟水平一路飄升。 作為東南亞扼守馬六甲海峽的花園國度,純凈的海灘、奇特的海島、原始的雨林以及現代化的都市組合成了馬來文化的發源地。馬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馬來西亞常年溫度在21--33度之間,沒有自然災害,空氣質量好,森林覆蓋率高達70%,其中有接近60%都是原始森林,常年藍天白雲,空氣質量非常好,可以讓您遠離霧霾,放心呼吸,已經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大家有沒有發現近年的東南亞旅遊至熱??對中國來講,自2016年3月1日起,馬對中國大陸公民推出電子簽證與免簽政策,最快24小時出證,大家有多少人已經蠢蠢欲動了?一起來講講東南亞你最喜歡哪個國家呢?
㈦ 馬來西亞處於十分有利的地理位置
馬來西亞地處兩大洲、兩大洋相交的十字中心。南北連接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則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處於十分有利的地理位置。特畢答別是馬來半島西臨著名的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上重要通道,從北緯6度延伸到北緯1度。北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南與太平洋的南海相連,全長1000公里。這里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有利於船隻航行,是世界基兄上通航歷史最悠久、航運量最大、最繁忙的海峽之一,平均每日輪船穿行量至少在200艘以上,其中約50%為載油輪。可以說,馬來西亞所處的位置正好是扼兩大洋之間交通的咽喉,所以不僅有利於其經濟的發展,而且在戰略上也處於極其有利的位置。 馬來半島地勢北高南低。中部是山脈,山脈東西兩側逐漸降低,沿海是平原。8條大體平行的山脈呈西北至東南走向,縱貫馬來半島。其中以吉保山脈(又稱中央山脈)為主,有5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峰聳立其上。東部的大漢山海拔約2190米,是西馬的最高峰。這里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錫礦資源,據稱這里是世界上錫的最大成礦帶。錫礦的開采是馬來西亞最早期的工業之一,在國民經濟生產中曾居極為重要的地位。很長一段時間,錫的產量雄居世界第一位,最高年產量曾達768萬噸,是最大的錫出口國,被譽為“錫的王國”。如今“錫的王國”的稱號已成為歷史。近年來,馬來西亞的錫礦業一直在走下坡路,由最大的錫出口國,變成了錫的進口國。據報道1991年的錫產量是207萬噸,1993年下降到104萬噸,1995年又下降到6402噸,1996年為5174噸,到了1997年則為5070噸,而馬來西亞本國的錫需求量為6586噸,供不應求,還需進口一些。自1993年起,錫的價格在節節下跌,這也是馬來西亞錫礦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至此,馬來西亞已步出世界主要錫生產國的行列。不少昔日的采礦場已變成廢礦湖,有的已被開發建設成為休閑游樂場所,有的仍棄置那裡無人問津。
西部沿海是深厚的沖積平原,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地下水位高,是主要的農作物產區。全境河流以吉保山脈為分水嶺,分別向東西兩側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
西側河流又稱為馬六甲海峽水系,以霹靂河為最長,約350公里,流域面積15萬平方公里。東南亞最大的明歌水壩和歷史較長的珍德羅水壩就建在該河上游。東側河流又稱南海水系,以彭亨河為最長,它是西馬最大的河流,全長434公里,流域面積29萬平方公里。
東馬地勢以伊班山脈和克羅克山脈為中心,從內地往沿海逐漸降低。沙撈越地區北部是沖積平原,內地多是森林覆蓋的丘陵和山地。伊班山脈位於沙撈越東部,山峰多在海拔2000米左右。沙巴地區西部沿海為沖積平原,是重要的農業區,主要種植水稻。內地大多是森林覆蓋的山地。西部的克羅克山脈縱貫該區南北,其主峰基納巴盧山海拔4,101米,是馬來西亞最高峰,也是東南亞最高峰。
東馬河流非常多,水深量大,極具通航價值。主要河流有沙巴境內第一大河基納巴甘河,長手鋒慧560公里,流域面積一萬多平方公里,河口寬960米,水深10米,可通航距離為320公里。此外,還有盧帕河、拉讓河、巴蘭河等。其中,盧帕河是馬來西亞最寬的河流,河口以上50公里一段,河面寬度達4~5公里,再向上溯20公里,還可以行駛吃水2米深的輪船。拉讓河是馬來西亞第一大河,全長592公里,流域面積39萬平方公里,該河最顯著的特徵是支流多而長,特別是在下游,岔流如網,有4個較大的河口,海潮能倒灌60公里之遠,其景甚為壯觀。
㈧ 馬來西亞農作物生產第一的是什麼
棕油是馬來西亞農作物的第一生產。
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棕油及相關製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產量和出口量佔全球總量的45%左右。油棕主要品種是TENERA。
農業是馬來西亞重要產業部門,70年代以後,隨著工業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農業在馬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0年農業佔比18.72%,1995年銳減為10.27%,2006年實現農業產值499.3億令吉,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14%,農業就業人口138.7萬人。
2006年,馬來西亞農業耕種面積626萬公頃(不含林業),其中糧食作物佔地84.1萬公頃,棕油種植面積410萬公頃,橡膠種植面積125萬公頃,可可、胡椒等6.9萬公頃。
馬來西亞農業主要分支產業有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糧食及相關工業。主要產品有油棕、橡膠、可可、椰子、胡椒、木材等。
農產品是馬來西亞第三大類出口商品。2006年農產品出口464.1億令吉,同比增長了12.7%,占馬當年出口總值的7.9%。主要出口產品有棕油、橡膠、木材等。
種植業是馬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左右。主要產品為棕油、橡膠、可可、木材、胡椒。2001年以來,種植產品價格持續上漲,行業發展穩定。
㈨ 馬來西亞生產的主要經濟作物為 帶你了解馬來西亞文化的一角
1、經濟作物主要有棕櫚油、橡膠、熱帶水果等,大量出口棕櫚油、天然橡膠、棕櫚油仁等農產品。
2、從二十世紀開始,橡膠種植就受到政府的關注。1910年,馬來西亞的橡膠園面積為20萬h㎡,1914年種植面積翻倍,其後每年以4萬h㎡的速度遞增,到1930年,橡膠園面積佔全國可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此後,由於世界大戰的爆發,國際市場對橡膠的需求量減弱,橡膠價格下降,但是橡膠的種植面積依然以每年一萬h㎡的速度增加。二戰後,橡膠產業迅速恢復,成為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棕產業在馬來西亞國家的農業發展中擁有非常輝煌的歷史。19世紀末,馬來半島已經開始嘗試種植油棕,並於1917年開始實行商業種植。1997年,馬來西亞油棕種植面積達到289萬h㎡,年產約1000萬t棕櫚油,其中超過90%出口國外,當年馬來西亞的棕櫚油出口佔全世界產量的51.9%,成為全球最大的棕櫚油出口國。2005年,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達1500萬t。2007年,由於處於生物產量下降期,同時也因為年初西馬南部區域的洪水泛濫,天然棕櫚油產量出現21世紀以來的首次下滑。2014年,馬來西亞油棕種植面積達到485萬h㎡,棕櫚油產量達到1699萬t,其中1666萬t出口國外,創外匯約620億美元。 水稻是馬來西亞重要的糧食作物。雖然馬來西亞氣候宜人,適合水稻種植,但是長期以來,水稻產量只能滿足國內約60%的需要,差額需要從鄰國特別是泰國進口。政府為了增加水稻產量,採取了多種措施鼓勵農民種植水稻。
㈩ 東南亞的農業生產有哪些特點
把糧食生產作為國家穩定的基礎
泰國是東南亞著名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泰國一直注意發展稻米和玉米的生產。1981年以後,泰國一直保持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的地位,其稻米出口約佔全球稻米出口量的40%。
馬來西亞的糧食生產長期以來是薄弱環節。為了實現自給,馬來西亞農業部門投入大量資金,並通過興修水利、增加水稻灌溉面積等措施,使稻穀產量從1965年的68萬噸增加到1985年的176萬噸,1989年糧食的自給率達到70.6%。
糧食產值約佔印尼全部農業產值的60%。1965年以來,印尼十分重視糧食生產,政府頒布了「糧食價格支持計劃」,包括對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戶在生產上的投入給予補貼、發放糧食生產貸款等。這一計劃的實施以及政府大力推廣高產稻種、投資興修水利等措施的落實刺激了糧食生產的發展,稻米產量從1967年的118萬噸增加到1984年的259萬噸,增加了一倍以上,並在1985年實現了糧食自給。
菲律賓是傳統農業國,主要糧食作物是大米和玉米,約佔全部種植面積的25%。由於生產技術和耕作的落後以及水利灌溉設施不足,糧食的單位產量較低。為了發展糧食生產,菲律賓政府在1973年和1974年分別制定了「稻米99方案」(指每公頃平均收獲稻穀99袋,每袋44公斤)和「玉米豐收方案」,並採取了一系列提高稻穀和玉米產量的措施,諸如在農村推廣先進耕作技術、擴建水利設施、推廣良種和殺蟲劑等。由於措施比較實在,糧食單位產量從1965年每公頃1.3噸增至1986年的2.7噸,在1978年實現了糧食自給,1978年後的有些年份,還有少量的大米出口。
越南的糧食生產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已經從糧食進口國一躍成為糧食出口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家的糧食生產也不斷增長。
經濟作物走向多樣化
東盟多數國家不滿足於發展傳統的一兩項經濟作物,而是根據本國氣候、土壤等具體條件,適應國際市場變化的需求,開發新的收益較大的經濟作物。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東盟已是全球天然橡膠、油棕、椰子、馬尼拉麻等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和輸出地區。
馬來西亞長期保持全球最大天然橡膠和自胡椒生產國的地位,菲律賓在椰子生產和出口仍居世界第一,印尼的熱帶林木和橡膠出口在世界上仍占重要地位。橡膠是泰國主要的傳統作物,1979年後泰國成為全球主要橡膠生產國之一,產量約佔全球的15%,1989年泰國生產橡膠16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橡膠生產國。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起,馬來西亞政府規定了「四加一」的種植政策,把油棕、可可、椰子與橡膠並列為4項優先發展的經濟作物,將他們與大米的種植比例作了規定。1989年油棕的出口收入超過橡膠,成為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單項生產國。此外,可可、椰子、胡椒的生產發展也很快,1989年馬來西亞躍居全球第四大可可生產國。橡膠、咖啡和油棕是印尼的主要傳統經濟物,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橡膠、椰子、甘蔗等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1978年至1988年間,橡膠、油棕、咖啡、甘蔗、煙葉和椰子等經濟作物的產值占農業產值的88%。在菲律賓的經濟作物中,椰子、甘蔗和馬尼拉麻曾長期占壓倒優勢,但上世紀70年代以後,香蕉的生產異軍突起,另外,芒果、咖啡、棉花和橡膠的生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泰國在經濟作物多樣化的目標下,發展了木薯、甘蔗、豆類和熱帶水果的種植,其中木薯的生產和出口特別令人矚目。1979年起,木薯成為僅次於大米的第二大單項出口商品,每年出口均超過60萬噸,1989年木薯的出口增加到95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