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四邑人有多少
㈠ 黃姓氏的起源
1、遠祖可追溯到帝舜時代的東夷部落首領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其後裔中有黃氏者,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所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2、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後裔台駘,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
3、遠祖可追溯到遠古掌火之官吳回(祝融)之子陸終。陸終後裔在周代時,被封於黃地,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以國名為氏,稱黃姓。
4、出自遠古伏羲下屬之官黃龍師。黃龍師,亦稱黃龍、黃師、黃中官、龍師等,是伏羲設置的官名,為中官。黃龍師之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黃龍氏,後簡稱為單姓黃氏、龍氏等。
(1)馬來西亞四邑人有多少擴展閱讀
遠古時期,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一帶,為黃姓發源地之一,族人後跟隨顓頊遷至中原地區。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戰國至秦漢時期,黃姓已經大批播遷到湖北地區,逐漸形成江陵、江夏兩個黃氏郡望,以此為基地向江南發展,「浮諸江南,以實海濱」,黃姓的足跡已經西達陝西和四川,東臨東海,南入湖南和江西。東晉末,中原的林、黃、陳、鄭四大姓率先進入了福建。
隋唐時期,黃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發展的行動。一支由江夏向東南遷移,穿過江西,進入浙江,在金華地區形成了金華黃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遷河南固始,再向南經安徽、江西,抵達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黃氏。
由湖北遷到廣西的黃姓與土著結合形成了今壯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黃姓先民;一部分進入了越南,成為當地的大姓。黃姓進入台灣地區是在明末時期。
由於黃姓主力在秦漢時期已遷離了北方,所以受中國北方幾次戰亂的傷害較輕。黃姓在中國南方得到穩定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宋、元、明時期,在贛浙閩粵四省繁衍最盛,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朝時期,黃姓大約有1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6%,排在第9位。黃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黃姓總人口的27.5%。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和福建,這兩省黃姓大約佔全國黃姓總人口的53.5%;其次分布於浙江、四川、廣東、河南,這四省的黃姓又集中了24.5%。全國形成了以贛浙、閩粵、四川、河南為中心的四大塊黃姓聚集地。
㈡ 在馬來西亞有多少台山人居住
搜狐網
10
我想說~
馬來西亞華人尋根成功,老家叔公已於四個月前離世:還是晚了一步
墨落尋煙
原創 · 2022-08-21 15:39 · 歷史領域創作者
關注
1916年,鄧如輔在廣東省台山縣四區密沖鄉出生。台山是著名的僑鄉,在下南洋、闖五洲的鼎盛時期,台山話在海外部分地區甚至被視為中國的「國語」,稱「小世界語」,與「大世界語」英語相對。
鄧如輔定居的檳州,是馬來西亞華裔人口密度最大的州屬,這里的多數華人祖上是從福建閩南地區過番而來的,閩南話也是當地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方言)。身為台山人的鄧如輔,依然堅持說最熟悉的「四邑話」,保存著一個台山人的驕傲和鄉愁。
鄧家是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為了生計四處奔波。20世紀上半葉,中國南方沿海地區掀起了「下南洋」熱潮,鄧如輔與父親、兄長也跟隨這一股熱潮,搭船前往馬來西亞謀生。
和絕大部分華裔勞工一樣,鄧如輔和父兄做著最苦最累的活計。他們割橡膠、從事搬運工作,把辛苦掙來的錢通通寄回老家。在那個年代,外出打拚的華人都有一個衣錦還鄉的願望。後來,這個願望在鄧如輔這里卻成了一家三代認祖歸宗的奢望。
父親和兄長先行回鄉置地,鄧如輔繼續留在南洋打拚。1949年這一年,中國國內日月換新天,南洋地區還在與殖民主義進行轟轟烈烈的斗爭。
後來,鄧如輔在南洋紮根,娶妻成家,育有1兒3女,定居在馬來西亞檳州的北海。
在通訊、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鄧如輔只能通過寫信和遠在台山老家的父親聯系。這些古早的書信沿用豎排行文的格式,以繁體字書寫,字跡蒼勁有力。直至今天,盡管信紙已經泛黃,但能看出來被主人保存完好。一封封家書寫滿了無盡的惦念:
如輔小兒:收閱啟者惟望汝全家旅外安康,諸事順遂,欣以為慰。現家中各人安好,見字勿念……
鄧如輔離開老家時,弟弟鄧如新剛出生沒多久。鄧如新長大後,他學寫的第一封信就是寄給馬來西亞哥哥的。
遺憾的是,天不假年,鄧如輔沒等到機會返鄉,因病早逝於南洋,離世時兒子僅5歲。但那些「抵過萬金」的家書卻被子孫代代珍藏,成了馬來西亞鄧家人尋根覓親的重要線索。
2021年9月23日,鄧如輔之孫鄧煜堅聯絡頭條尋人華人尋根項目尋親。頭條尋人根據這些珍貴的信件,在廣東台山地區發布了尋親文章《 廣東江門籍華僑鄧如輔因病早逝,馬來西亞孝孫代他尋找故鄉親人 》,向當地民眾及網友征詢尋親線索。
兩天後,頭條尋人的郵箱收到一位陳健揚先生寄來的郵件。陳健揚是廣東開平人,目前在內蒙古上學。他表示自己的外公就是鄧如輔的弟弟鄧如新。
「幾天前,我媽媽看到你們發布的尋親文章,發現是找外公的,特別激動。」陳先生的外公鄧如新已於今年6月離世,生前住在台山密沖鄉,「外公以前告訴媽媽,他有個哥哥去了南洋,後來沒有了消息。」
鄧如新的遺物中有好幾封馬來西亞親人的來信,海外侄兒女的姓名也被他悉心記錄在筆記本上。
鄧如新因為某些緣故,曾改姓了「李」。因此信件上的收信人也被塗寫成了「李」,但被遮擋的「鄧」(鄧的繁體)依舊可以辨認出來,血脈的印記依然可見。
「畢竟都是同宗同源,知道彼此的存在還是相當開心!」鄧煜堅和陳健揚都是年輕一代,對家族往事不甚了解。但面對這么多共同記憶,兩國親屬決定建立起聯系,慢慢認識,慢慢了解,慢慢把家族斷了的親情重新聯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