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馬來西亞華文報業厲害
㈠ 馬來西亞為什麼這么多華人,還都這么厲害
【馬來西亞華人多的原因】
華人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朝戰敗,中英簽署《南京條約》, 清廷承認國民前往海外謀生的權利,由於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大量的華工(或稱為苦力)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 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後,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此時到來的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為「新客」。這時期馬來半島的華人人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是因為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
到了1929年,全球開始經濟大蕭條,英殖民政府停止輸入中國勞工。此時,華僑婦女開始大量移民馬來亞,男女人口比例結構趨向平衡。而後,由於世界進入冷戰時代,英屬馬來亞正值馬共叛亂,移民條例收緊,中國來馬的移民潮逐漸減少甚至停止。此後,華人參與了馬來亞獨立運動與馬來西亞的建國運動,並在當地繁衍開來。
至於為什麼比較厲害,自然和成長環境有關。在政府推出保護土著權益的政策後,非土著(華人、印度人等)不得不更加努力,再加上馬來西亞官方語言是馬來語,所有族群都被硬性規定學習馬來語,因此形成馬來西亞華人會多種語言的社會結構。
㈡ 馬來西亞的風土人情
馬來西亞擁有永恆的夏天和永恆的陽光。人們稱它為旅遊天堂,也稱它是花園國家。當你踏上馬來西的土地,宛如進入一個熱帶花園...別開生面的開齋節
開齋節是馬來人新年,每逢伊斯蘭齋月,穆斯林都要實行一個月的白天禁食。齋月後的第一天就是開齋節。節日前夕,穆斯林都要進行捐贈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在外地的人紛紛趕回家和親人團聚。
開齋節早晨,穆斯林都前往教堂,舉行隆重的禱告儀式。儀式過後,人們互相熱烈祝賀,還相互登門拜訪。這一天,家家戶戶准備豐盛飯萊,主食有米飯、糯米糕點、馬來粽、咖喱牛肉、羊肉串、烤雞等風味萊餚。紅茶、咖啡等飲料,應有盡有。熱情招待客人。在吉隆坡馬來族的開齋節,馬來西亞國家元首在皇宮舉行開門迎賓活動。那天華族和土著族群朋友,形成數以千計的人潮,從四面八方湧向皇宮,熱烈地向國家元首祝賀開齋節。在古晉,開齋節那天清晨,我和夫人前往對面江的州元首府,向州元首和首席部長以及馬來族朋友祝賀開齋節。
別開生面的團拜歡慶活動持續兩三天,舞獅助興、美食佳餚待客,人人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小孩子更是高興萬分;喜得一個個的“綠包”,“綠包”就像華人的“紅包”一樣,長者將錢物放在綠色小信封內或由綠色紙包裝著,小孩進門逐個分發。
隆重熱鬧的豐收節
沙撈越州達雅族和沙巴州的卡達山族每年在5月底或6月初都過豐收節。舉行慶典數天至一周時間。沙撈越政府規定,每年6月1日和2日為豐收節。當地過豐收節就像華族慶祝春節一樣隆重熱鬧。節日的氣氛熱烈,通常在祭司主持傳統祈禱和感恩儀式後,各種舞蹈演出、娛樂活動、選美等,紛紛登場,熱鬧非常。並且,節日里不僅達雅人之間互相祝賀,馬來人、華人也紛紛應邀來到長屋和他們共慶節日。節日里達雅人披上艷麗的圍巾,戴上高貴的羽冠,穿上威武的獸袍,佩起祖傳的寶刀,歡迎四面八方的賓客。長屋沸騰起來,有盛宴、祭祀、歌舞演出,選美比賽、斗雞比賽,慶祝活動多姿多彩。長屋居民與來賓一直共舞至天亮。我們抵達時烈日炎炎似火燒。熱情的主人紛紛撐著傘為我們遮陽。腰間綴滿銀飾的少女為我們佩戴胸花,熱烈而隆重的歡迎儀式在長屋前舉行。當地議員主持祝福儀式,他把長矛戳穿豬兒的喉嚨,表示豐收和祝賀。然後屋長邀請來賓品嘗一杯芳醇的杜阿酒,這種酒是長屋達雅人自釀的米酒,來賓個個舉杯一飲而盡,表示共同祝賀節日。
祝福儀式結束後,客人登上獨木斜梯,邁進長屋長廊,出席更隆重的慶典。在長屋長廊里,賓客濟濟一堂。隨後屋長致熱情洋溢的歡迎詞,向來賓和居民祝賀節日,並介紹長屋達雅族和睦相處的情景,接著由主賓致辭答謝。賓主講話報之熱烈的掌聲和笑聲。講話完畢,晚宴開始,我們與主人邊攀談邊享用“因奈”(母親之意)細心准備的菜餚,獨特的烤魚塊,香噴噴的竹筒飯……人人鼓腹歡騰的樣子,令人難忘。左右手嚴格的禮儀分工
握手是一項很重要的禮節,在馬來西亞,握手可以說是目前最為常用的一種見面禮了,男女兩性都能接受。握手時目光一定要直視對方,面帶微笑,神情親切,友好。長輩、身份較高者、女士、主人等通常先伸手。
在馬來西亞見面時傳統的致意方式近似通常的握手。你伸出雙手,輕輕碰對方伸出的雙手,並接著將雙手放在胸前,表示“我真心祝福你”!
他們忌諱用左手同人握手,也忌諱用左手接物和遞送東西,認為左手是卑賤和不潔凈的,使用左手是對人的極大不敬。在馬來西亞,馬來人上衛生間,通常用左手及自來水潔身,也許這就是他們認為左手最臟的原因。
忌用食指指人、物體或方向,以右手的拇指與其他四指合並於掌心的指法,才是禮貌之舉。用右手抓飯。他們用餐習俗獨特,用右手抓飯進食,只有在高級餐館和西式的宴會上,馬來人才用刀叉和湯匙。送禮或收禮皆用右手。左右手有著嚴格的禮儀分工。世界華文報紙最多的國家
馬來西亞華文報業歷史悠久,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世界第一份華文報《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於1815年在馬六甲創刊。當時由兩位英國人和一位中國廣州人創辦。據記載,該報內容除了宣傳基督教義外,也兼載新聞、言論、知識等。華文報業見證兩個世紀,各時代特點不同。最早為宗教報章時代,到1880年至1919年為止的以《光華日報》等政論性報章為主流報章的時代,1920年至1941年商業報章崛起的時代,之後經歷抗日時期、馬來西亞爭取獨立年代,一直演變到今天網路化的時代。
在近兩個世紀期間,華文報紙在形式、內容、功能、辦報的宗旨和立場、硬體設備和軟體,以及經營方式上經歷了重大變革。現代時期,馬來西亞是世界華文報紙最多的國家。共約20多種,各報每天出數版至50-60版不等。發行量為數萬份至數十萬份。
㈢ 綜述西亞以外的亞洲新聞傳播的發展概況
亞洲國家報業
印度:
印度第一家英文報紙:《孟加拉報》
印度現在歷史最久的報紙:《孟買新聞》
羅易:在加爾各答用孟加拉文辦了周報《明月報》和《孟加拉使者》,宣傳民主思想,這才有了印度人自己辦的報紙,羅易被視為印度報業的先驅。
目前印度報業結構特滾寬點:
①種數很多,銷量不大。
②語種繁多。
③出版地集中。印度報業體制受西方的影響較大,報刊大多數是毀乎私營的。
目前最有影響的日報:《印度快報》、《印度時報》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新、馬地區最早的華文報刊:《察出谷每纖備悉月統紀傳》,1815年8月5日。馬六甲,英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
最早由華人創辦的華文報紙:《叻報》,1881年12月,薛有禮在新加坡創辦。
《南洋商報》:陳嘉庚創辦,1923年。《星洲日報》:胡文虎創辦,1929年。二報合並後為《聯合早報》,1938年。
馬來西亞最有影響的日報:英文《新海峽時報》。
㈣ 馬來西亞特色產業並不多,為何人均GDP可以達到這么高
一個社會的發展程度,可以通過社會生產力來判斷。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可以通過人均GDP來判斷。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的人均GDP很高,但是這個國家的佔地面積並不大,特色產業也不多,為什麼他能夠達到很高的GDP總值呢?首先,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的華人總數非常多,華人多拉動了馬來西亞的產業發展,所以大部分的錢都是華人賺的,而政府部門的人員大部分是馬來西亞人。
雖然馬來西亞沒有其他發達國家有特別強的產業,但是這個國家的資源豐富和經營模式也是比較先進,所以GDP才那麼高。馬來西亞是一個很美的國家,在馬來西亞也能感受到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平時沒事的時候可以去馬來西亞遊玩一下。
㈤ 馬來西亞人為什麼會說中文(為什麼馬來西亞人說中文那麼好)
來廈門大學留學已經2個月了,在這里很多人都會問我說:」為什麼你的中文說的那麼好啊?「,「馬來西亞人都會說中文嗎?」等等。許許多多類似這樣的問題不斷圍繞在我的耳邊。我相信其他馬來西亞華人都會被問過吧。以下就讓我們去了解吧。
馬來西亞地圖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由主要的3大民族組成。分別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華人占總人口大約30%。在清朝末年的時期,不平等《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人能出國工作來滿足西方國家在東南亞的人力需求。因此很多中國人都下南洋,主要在新加坡落腳。
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三大名族
二戰結束後,東南亞各國紛紛獨立,生在海外的華人對祖國的熱愛因此不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專心賺錢維持生計。就因為這個原因,華人掌握各國國家的經濟命脈,使當地人民的貧富差距大,最終導致很多的排華事件。華人為了自保只好入鄉隨俗與當地人融合,之後漸漸的不會中文了。
大馬政府強制將所有華人遷移至新村的情景
而馬來西亞及新加坡也遭遇了排華事件,但是基於馬來西亞獨立後的政治局勢穩定因此華人們的生活艱苦但不至於有生命危機。雖然當地政府一直不斷的打壓華人及華人文化但是華人始終堅持秉持著以母語教育為重,因此保住了許多華文學校,盡管大馬政府的打壓持至今日都為停止。
馬來西亞僅存的60+1所華文獨中校徽
馬來西亞華人小時候開始就會到華文小學讀書,主要學習 馬來文,華文,英文,數學及科學。到了中學就有一部分的學生繼續到華文中學讀書,因為華文中學是由華人們的捐款維持的獨立中學,因此學費較高。馬來西亞華人從小開始都以華文溝通,學習華文,因此說中文對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就是平常的事情。但是馬來西亞華人還必須會馬來文,英文以及一些方言(如:廣東話,福建話),因為各個種族或地區的需求。
我的班級照(高三仁班)
必須提醒馬來西亞華人的意思是指:清朝末年到馬來西亞工作的中國人的後代,比如我我就是第3代華人喲。當然也有少部分的華人會和其他種族結婚。
㈥ 問一下為什麼馬來西亞華人中文講得很不錯...
馬來西亞大約30%人口是華裔,所以還是有華小,獨中的。我們就算上國立中學,也有一個星期三節的華文課。考試也有中文科。華小大部分是中文教學,數學和科學有數華,數英,科華,科英。獨中也大部分是中文教學。我們也注重華文,不像新加坡注重英文,所以就算是華人也不一定能說得一口標準的華語。大馬華人之間溝通用的也是華文,也有大量的獨中生,所以華語說得好並不出奇。
㈦ 對南亞東南亞傳媒有影響的人物
張曉卿。張曉卿憑借自己能力,將瀕臨破產的華文報《星稿談洲日報》收入囊中,《星洲日報》重現生機,最終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大華文報紙。因此張曉卿影響力巨大。張曉卿,馬來西亞籍華人,現任世界中文報業協會會長、馬來西亞常青集團董事主席、中國海外交流純型協會顧問、中國僑商會常務副主席。常青集團曾被著名商業雜志《財富》推選為世界500強企業鍵褲碰。
㈧ 馬來西亞為什麼擁有除中國外最完整的華文教育
如今,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在東南亞甚至全球都舉世聞名,這是除了中國地區之外,全球唯一擁有最完整華文教育的國家,從幼兒園到大學,馬來西亞都有系統的華文教育。比如,馬來西亞有華小1280多所,華文獨立中學60所,華文大專院校3所。
眾所周知,華人遍布全球多個國家,在東南亞尤其多,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在國外華文教育上,為何是馬來西亞做的最好?而且,新加坡還是華人政權,為何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比新加坡做的還好?
其實,除了殖民者背景、當地“土人”對華人態度等之外,有一點可以肯定:馬來西亞的這一成果,是華人先烈爭取來了,其中最核心的人物就是“華教族魂”林連玉,一個鮮為人知的華人英雄!
對於東姑阿都拉曼(上圖)而言,對林連玉的答應,或許只是權宜之計而已。1960年,馬來亞政府進行教育改革,其實就是要求:華文中學立即改為英文中學。其中還暗藏一個禍心,七年之後英文不再是官方語文,華文學校就又變成了馬來語中學。
隨後,林連玉開始了又一輪斗爭。在此期間,林連玉說了一些話,相信能感動很多人。
我們的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我們的教育機關,就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堡壘......華文中學是華人文化的堡壘,津貼金可以被剝奪,獨立中學不能不辦。
這是何等的壓抑才讓他發出這樣的吶喊?文化沒了,一切全都沒有了,看一看如今“香蕉人”,新加坡華人、印尼華人等,除了長相之外,還有多少與中國人相同?其實,這就是“入夷則夷”,拋棄了中國的文化傳承,何談中國人?
當然,面對這樣的“刺頭”,東姑阿都拉曼和馬來政府肯定不爽。1961年,林連玉教師資格被取消,1964年公民權被剝奪,一直到1985年去世,林連玉因沒有工作而生活困頓,後來且又疾病纏身,但還在積極為華文教育吶喊。1985年,林連玉去世,靈柩萬人陪伴,護送他最後一程。
㈨ 在馬來西亞,華人在當地的地位是怎樣的
馬來西亞華人在當地的地位並不算是太高,甚至只能說是二等公民。雖然在馬來西亞華人非常的多。而且華人也是馬來西亞經繼領域的主力軍和佼佼者。然而,與奉行各族共榮的新加坡相反,在奉行「馬來人至上」的馬來西亞,華人處境尷尬。大馬華人雖然富有、受教育程度也高,卻處處受到不公對待,地位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其實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強盛,海外的華人也會多多選擇來到中國發展。很多馬來西亞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到中國,並且在中國進行投資為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一份很大的努力。當然我們也應該多多幫助這些在海外受到歧視的華人,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都留著炎黃子孫的血。
㈩ 馬來西亞政府官員一般看什麼報紙
【新海峽時報】(THE NEW STRAITS TIMES PRESS[MALAYSIA])。馬來西亞最大的英文報紙之一,也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英文報紙,成立於1845年。1972年8月收購新加坡《海峽時報》在馬來西亞的業務。1992年成立全資子公司IT PUBLICATIONS SDN BHD(ITP)。目前發行刊物包括日刊(《NEW STRAITS TIMES》、《THE MALAY MAIL》、《BERITA HARIAN》、《HARIAN METRO》、《BUSINESS TIMES》)、周刊和IT特刊。普遍被認為是政府喉舌。
【馬來西亞先鋒報】(UTUSAN MELAYU MALAYSIA)。 成立於1967年5月7日。20世紀90年代起有較大發展。1994年列入吉隆坡股交所第一板股。1996年成立多媒體部,是馬第一家在互聯網上刊載報道的馬來文報刊。該報有較強的政府背景,被認為反映執政黨巫統的聲音。
【星洲日報】(SIN CHEW DAILY)。《星洲日報》是由著名的虎標萬金油老闆,即胡文虎和胡文豹兄弟於1929年1月15日在新加坡創刊。日軍佔領期間,《星洲日報》一度停刊。 1966年該報在吉隆坡購報社館址。馬新分家後,政府切斷馬新兩地報章間的聯合運作,《星洲日報》便脫離新加坡的總社另起爐灶。1982年,馬來西亞政府頒布新令,不準外國人控制本地報紙。《星洲日報》的控制權遂由胡家轉到馬來西亞人拿督林慶金手中。1987年10月至1988年4月8日曾一度停刊。1988年,木材業巨子拿督張曉卿,投下巨資,終於使《星洲日報》復刊。
【南洋商報】(NANYANG SIANG PAU)。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報章之一,由陳嘉庚先生於1923年9月6日創辦於新加坡。在1975年,馬來西亞《南洋商報》脫離新加坡,成為一份馬來西亞本地化中文報章。1989年該報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家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掛牌的中文報章。在1991年,《南洋商報》加入豐隆集團,成為豐隆旗下的一員。目前發行量近20萬份,發行范圍遍布全國。2001年5月,馬華公會下屬公司與南洋報業集團達成收購協議,全面收購報業集團屬下的南洋商報與中國報。因擔心兩報被政黨收購後將變成政黨工具,無法反映華社心聲,馬華人社團普遍反對此項收購。
【中國報】(CHINA PRESS)。系馬來西亞發行量僅次於星洲日報的第二大華文日報。1946年創刊。二次大戰結束後,吉隆坡的商界和社團領袖李孝式感到當時的兩家華文報刊《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均在新加坡出版,而唯一在吉隆坡出版的《民生報》屬左派報紙,遂籌措資金創辦《中國報》。該報曾於1969年五一三事件期間因一則法庭新聞被迫停刊30天。目前該報發行量約22萬份,主要讀者群體是中下層華裔人士。主要發行范圍是吉隆坡及雪蘭莪地區。2001年5月被馬華公會下屬公司收購。
【光華日報】(KWONG WAH YIT POH)。於1910年由孫中山創刊。東南亞歷史最悠久的華文報紙。主要發行范圍為檳城和北馬地區。每天發行超過10萬份,目前是馬來西亞北部最暢銷華文報。光華日報的歷史傲視東南亞,同時也是世界僅存歷史最悠久的華文報。
【光明日報】(GUANG MING RIBAO SDN.BHD)光明日報其前身是星檳日報,占前由胡文虎、胡文豹兄弟創辦,與星洲日報同屬星系報業。1986年一度停刊。當時,被遣散的星檳日報員工獲得北馬華社領袖大力支持,並在民政黨全國主席拿督斯里林敬益醫生的協助下取得出版准證,光明日報便在1987年12月創刊,取代星檳日報繼續為北馬華人社會服務。常青集團於1992年出資收購,光明日報和星洲日報結為姐妹報。光明日報的發行范圍主要是北部馬來西亞,日發行量約10萬份。
【星報】(THE STAR )。1971創刊,發行量28萬余份,是馬來西亞發行量最大的英文日報。馬首任總理拉赫曼退位後曾任職該報集團董事會。該報原系北馬的一份地方性英文報,1976年開始向全國發行。1995年成為亞洲地區第三個發行網路版的報紙。目前該報由執政國民陣線成員黨馬華公會擁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