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李姓馬來西亞哪裡人

李姓馬來西亞哪裡人

發布時間: 2023-05-29 17:51:51

Ⅰ 李宗偉是哪人,怎麼說國語,怎麼又是馬來西亞呢

他是馬來西亞人,而且祖籍是在中國福建
馬來西亞的小孩從小就接受正規的華語教育,
所有進入華文小學受教育的孩子都能掌握聽、說、讀、寫華語的能力。
所以會說國語不奇怪。

Ⅱ 中華姓氏大資源中,李氏最初發祥於哪一帶

李姓最初發祥於河南省鹿邑一帶。

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四川、山東、游喊河北、廣東、湖南、湖北等省市,在海外幾乎遍布全球。主要分布在越南、朝鮮、新加坡、神虛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譽拆亞、菲律賓、泰國、緬甸、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模里西斯等國家。

Ⅲ 馬來西亞運動員李宗偉是那裡人

馬來西亞運動員李宗偉是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是馬來西亞人

李宗偉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原馬來西亞男子羽毛球運動員,世界羽毛球界四大天王之一。他多次登上羽毛球世界排名第一,曾獲得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總決賽男單冠軍並在之後獲得三連冠,也獲得過赫拉特勒斯獎之十傑華裔運動員獎,還受封拿督威拉稱號。2019年6月13日正式退役

2006年1月,李宗偉的世界排名來到第一,成為自1980年代設立官方排名以來,繼拉希德·西德克與羅斯林·哈欣之後,馬來西亞第三位世界排名第一的男單球手9月,在馬德里羽毛球世錦賽上,李宗偉在四分之一決賽中輸給了中國選手鮑春來,之後便陷入生涯的低潮期。

12月的多哈亞運會前夕,李宗偉卻不幸出了車禍,頭部受傷縫了6針。而從亞運會鎩羽而歸後,將他從一個普通球員帶到世界第一的李矛教練又換成了米斯本·西德克教練。此後,李宗偉也在訓練上更加投入,在速度和進攻上面又有了質的飛躍

Ⅳ 馬來西亞姓李的是中國人嗎

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國籍是馬來西亞。
李宗偉都是二代華人了,生在馬來西亞,長在馬來西亞的~

Ⅳ 李宗偉母親是哪國人

父親母親都是馬來西亞華人。。。信啟我是馬來西亞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都是以前祖先從中國南下而滑姿如來的。冊漏。。

Ⅵ 李氏家族起源在哪裡

李姓人起源於北方,以甘肅陝西河南三省為多。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漸增多。

李姓的由來

李姓的郡望以後發展到30多個,以隴西與趙郡的歷史最久,聲望最高,人口最多,除賜姓李氏及部分少數民族李姓外,李姓其他各分支幾乎都是從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中分衍出來的,占據了世界上1億以上的人口。追根溯源,他們的根在一個共同的地方是河南鹿邑。

今天,不僅福建廣東浙江台灣的李氏家族大多是李火德的裔孫,甚至遠在美國加拿大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印度緬甸,新加坡及歐洲各國的李姓華僑,也大都歸於李火德門下。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多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省。

Ⅶ 羽毛球李宗盛是哪裡人

李宗盛,1958年7月19日出生於台北,歌手、音樂製作人。
打羽毛球的是馬來西亞人李宗偉。
李宗偉,耐悔蔽1982年10月21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州,馬來西亞羽毛球男子單打運動員。被譽為馬來昌州西前態亞羽球一哥。

Ⅷ 請問:南陽陸營村7 8組十字路上 李姓輩份怎樣排 我所知道的:寅-勤-澤-

李姓淵源概述 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源遠流長,人數眾多。據1984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李姓占漢族人口的7.9%,將近八千萬人。 中國古代姓氏的主要來源有幾種:以氏族圖騰為姓,以先祖的名字、排行為姓,以官名、爵位、謚號為姓,以世代所從事的職業為姓,等等。從它的發展史來看,分為原生姓和衍生姓兩大類。李姓是中華原生姓之一,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氏族社會時期。據專家考證,李姓的最早來源是原始社會中崇拜李樹、奉李樹為圖騰的氏族。李,本是一個氏族的徽號,後來就成為該氏族的姓。 中華的原生姓,到了文明的時期,大都追奉一位古聖先賢為自己的始祖。天下李姓,都說顓頊帝高陽氏是他們的始祖。顓頊是遠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事跡不詳,但是後世尊他為先祖的倒不少。例如戰國時代的屈原就自稱是「帝高陽之苗裔。」究竟高陽氏怎樣衍生出一個李氏來的呢?那時還未有文字記載,後世誰也拿不出證據來證明兩者之間的血緣關系。因此,後世對於李氏如何得姓就產生了許多傳說。唐朝人林寶撰寫《元和姓纂》,其中敘述李氏的淵源說:顓頊的曾孫皋陶在堯帝時為理官(或稱為大理,是司刑獄的官),因以職官為氏,始姓理。他的裔孫理徽生活在殷末,因為得罪了商紂王,其子理利貞逃難伊侯之墟,因食李得保全生命,遂改理姓為李姓。這個說法,宋代已引起史學家鄭樵的懷疑。近代姓氏學研究者指出,在傳說中的堯舜時期,根本還沒有理或大理的官職。治獄之官稱為「理」,在周代特別是戰國時期才普遍出現,故此時以官職為氏得姓理,又因理李同音改姓李,都是可能的。不過,從理姓改過來的李姓,已不是原生姓而是衍生姓了。即是說,它是後起的李姓而不是原始的李姓了。 中國李姓,無論南方或是北方,都奉先秦道家創始人李耳為祖先。李耳在族譜中稱伯陽公,在哲學史上稱老子。他生活在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他的身世淵源史無記載,只知道他曾任周王朝管理藏書的史官,叫柱下史,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有廣泛影響。但李耳生活時代後於皋陶已有1500年以上,其間,李氏支派繁衍不止一派,所以中國李姓中的某一支派與春秋時期的李耳有淵源關系是無疑的,但並非所有李氏都跟老子有血緣關系。磨毀後代李氏同奉老子李耳為祖先是因為唐王朝創始人李淵奉李耳為祖先,封他為太上老君,尊崇道教,令得天下李氏都以李耳的後裔為榮的緣故。 以上所述,以顓頊、皋陶、李耳瞎枝備為遠祖的李氏,被姓氏學研究者稱為北方李氏,是中國李氏的一大來源。 中國李氏的另一來源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古代巴人以虎為氏族圖騰,巴語方言中稱虎為「李」,他們以圖騰為姓,漢化後又因同音而稱李姓。這一支李姓被姓氏學研究者稱為南方李氏。現代,被認作是古代巴人搭襪後裔的土家族(湘鄂川地區)、僳僳族(川滇地區)中還有大量李姓人。顯然,南方李氏跟北方李氏並無血緣關系,甚至缺乏文化和社會交往的關系。但是,這兩支生活在不同地域、屬於不同民族的李,其姓氏來源均出於同一文化現象:氏族圖騰(李樹或與李同音的「虎」 )。這又證實了李姓和其他許多大姓一樣,都是多源復合的結果。 在李姓族群幾千年的發展史上,不斷發生分衍:幾個兄弟分別遷往不同地區各自發展,他們的子孫繁衍起來,形成許多的房,許多的支派。這種情況是講之不盡的,本只能介紹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分衍:秦末漢初,北方李氏分衍為趙郡李氏和隴西李氏兩大世系。 史載,秦朝有御史大夫李曇。李曇生四子:崇、辨、昭、璣。長子李崇在漢初任隴西郡守(秦代始設隴西郡,其地在今甘肅東南部),舉家遷往隴西,成為隴西的望族,其後裔以隴西為郡望,堂號隴西堂。四子李璣任趙郡守,舉家遷往趙郡(今河北省趙縣),其後裔以趙郡為郡望,稱趙郡堂。趙郡李氏自兩漢經南北朝至唐初,由始祖李璣傳至李羲之,李真融時,歷時800餘年,共傳25世,分衍出10房。魏晉至唐初,趙郡李氏列為山東氏族六大著姓之一(此山東非指今之山東省。秦漢時以關中地區為政治中心,凡函谷關和崤山以東地區,即今天之華中、華北、華東皆統稱為山東。),社會地位一直在隴西李氏之上。隴西李氏由始祖李崇至唐高祖李淵,共傳30餘世,先後分衍出13房。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隴西李氏日趨活躍,十六國的西涼,就是隴西李氏的李暠所建。李暠的後裔、李淵的祖父李虎,曾幫助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權,受封為八柱國之一。由宇文泰、李虎等開始組成的關隴集團,在西魏、北周、隋朝政治生活中處於支配地位。至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王朝以後,李姓成為皇姓,其優越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帶來了該族群急劇膨脹的興盛局面。在李姓內部,隴西派的勢力也就開始超越趙郡派了。 在唐代處於統治地位的李姓,成為具有強烈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社會標識,許多內附的外姓異族都心甘情願地聚集在李姓的門庭之下,以姓李為榮。針對這一情況,李唐王朝採取了「廣賜國姓」的政策來籠絡人心。皇帝賜臣下姓李以示榮寵,對於歸附的外族有安撫懷柔作用,對於功臣則有褒揚嘉獎的意義。 李唐王室賜姓的對象,主要是內附的少數民族和出身寒微的有功之臣,而對於前朝王室(北周、隋)、魏晉以來的世家大族(郡姓),一般都不予以賜姓。這種做法表明,李唐王室的廣賜國姓,適應了不斷更換的官宦新貴要求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的願望,是唐朝統治者調整新興貴族社會等級的一種補充手段。皇帝賜姓,受賜者多為一人獲賜舉族姓李,特別是內附的少數民族,往往因為酋長的獲姓,整個部族都改從漢姓。所以,唐王朝賜一人姓李,常常牽引一大血緣家庭或部族集團加入到李氏族群中來。從這個角度看,唐代李姓的發展史也就是北方少數民族漢化、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李姓族群在唐代的急劇膨脹,正是各少數民族新鮮血液注入華夏民族軀體,華夏民族和中華文化繁榮興旺的象徵。 在唐代300年間,李氏族群迅速繁衍,並在政治上社會上取得極高地位,除原有的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外,還分衍出柳城李氏(來自契丹和奚族)、武威李氏(來自安息國安氏)、高麗李氏、雞田李氏、范陽李氏、代北李氏(原為沙陀部落,本姓朱邪氏)。終唐一代,除王室姓李之外,趙郡李氏任宰相的有17人,隴西李氏任宰相的有10人,其他各分支李氏還產生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7人、三師(太師、太傅、太保)2人,李氏人物被列入正史列傳的共453人。有專家作過統計分析:在中國古代史(自周秦至清代)的2600年間,李姓人才被列入正史的共1567人,每百年平均有近60人入傳。無論總數或百年平均數都高於其他大姓。而唐朝(618—907年)只佔古代史不足八分之一時間,卻涌現出李氏人才總數的三分之一(占人才數453,百年平均數為156)。李唐王朝,確實是李姓人才輩出的高峰期。從五代至明清的千餘年間,繼唐代的興盛之後,李姓長期處於持續發展狀態,並進入廣泛和四外散播的時期。唐王朝十分重視族譜的修纂。宋代以後,由於李氏族群已經十分龐大,分支繁多,在整體發展線索上呈現出繁復、散亂狀態,要修纂一部包羅所有李姓人的族譜越來越困難了。但是,各分支、各房的族譜、家譜還是不斷出現的。根據這些資料可以知道,原北方李姓人口擴散的流向有四個方面:(1)由北而南。唐宋以後,隨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北方李姓大量遷徙到長江流域,甚至遷到嶺南以至海南。主要原因有三種:一是貶謫、充軍。如唐朝宰相李德裕在「牛李黨爭」中失敗後,被貶為崖州(今海南省瓊山縣東南)司戶,死於貶所。現瓊山縣有一個數百人家的李家村,相傳就是李德裕的後裔。武則天即位後,打擊唐宗室,許多皇族子弟被貶逐閩粵,其後代便定居南土。第二種是因官遷徙。封建社會因拜爵封官造成人口流動,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一次拜爵封官,往往導致某姓一個分支或分房的出現,最典型的例子莫如李光弼家庭。李光弼之父為契丹酋長後裔,附唐後改姓李。光弼盡忠唐室,謀勇能戰,與郭子儀齊名。平定安史之亂,光弼被推為「中興第一功臣」 ,受封臨淮王,舉族遷居金陵,子孫繁衍為金陵李氏。唐以後,「由金陵而徙洪、徙閩、徙粵、生齒愈長」 ,成為江南李姓的重要支派。第三種是因避戰亂而大規模南遷。這事發生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之時,北方李姓許多家族曾舉族南遷,由豫及楚,子孫輾轉流徙,散布於南方各地。(2)由東而西。元明清三朝,大規模移民的流向發生變化:由於政府的引導,東部人口向西部遷移,即所謂「湖廣填四川」 。舉例來說,宋末金兵南下時,北方李姓的一支遷到江西,定居豫章,稱為豫章李氏。後分衍成三房,其中一房由豫章再遷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在元末明初的移民浪潮中,李雄攜這一族人西遷入川,定居川東巴渝。明末張獻忠起義,李雄的後人為避兵亂遷居貴州思南府安化縣。亂平後,復歸巴渝,子孫繁衍,遍布川東長江嘉陵江沿岸。這一支李姓人,經數百年之後,仍視重慶江北縣富家沖李家灣為「祖宗締造、子孫發派之所」 ,尊奉李雄為始祖。(3)從大陸遷往台灣。李姓人遷台灣開始於清朝前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出於政治原因,部份李姓人追隨鄭成功、鄭經入台抗清;二是移民墾荒。自康熙至道光鴉片戰爭前,經政府批准,閩粵兩省李姓遷台者綿延不斷,入台後多聚族而居,形成侯賓李氏、蒲坂李氏等大族。至今,李姓在台灣人口數量中位居前列,世俗流行「陳林李許蔡,天下佔一半」的說法。(4)下南洋、赴西洋。清代以來,以出國當傭工為主流,伴以出洋經商等其他因素的移民,匯成一股遠赴南洋的移民浪潮。閩粵沿海居民到南洋當傭工始於明代,但作為契約華工出國(俗稱「賣豬仔出洋」 )則是19世紀以後的事,到19世紀50—60年代達到高潮,至20世紀30年代才告一段落。李姓華僑多分布在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一帶。1848年,加利福尼亞州發現金礦,美國人到中國東南沿岸招募華工前往開采,並隨之建造橫貫美國東西的大鐵路,造成華人遠赴西洋開礦築路的高潮。李姓子弟不少人遠涉重洋移民美洲,其中以僑居美國三藩市及紐約為最多。 李姓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原生姓之一,經過幾千年的繁衍、開拓,今日已成為遍布天下的中華第一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上文簡單勾勒了他的發展輪廓,目的是讓讀者知道李姓的根之所在。 陳山李姓入遷經過 陳山李氏是隴西的支派。南宋度宗咸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李子周從新寧(今台山)沖程鄉來陳山村開居,至今已有720多年,子孫傳承有25代左右。 李子周,字肖集,曾任太常寺丞。他和本縣祿洞二世祖李子皋、古蠶開居祖李子壽(一作受)是兄弟。 現查陳山村有三部族譜:龍頭里李氏族譜、龍門里李氏族譜、松園里李氏族譜,都是兄弟分房後所編。各譜對於他們先世來源的記載略有出入,對於陳山李氏從何處遷入的問題存在四種說法。 龍門里族譜載:南宋有李鑾(一作聯)、李垣(一作源)父子先後任監軍御史和平崖先鋒,率部屯營於陽江地面,死後安葬於廣海陽渠(地屬新寧縣境),祖孫居留新寧(即今台山)三代。李鑾有孫李友聞,友聞生子李子皋、李子周、李子壽。李子皋遷祿洞,奉友聞為一世祖;李子周遷陳山,為陳山開居祖;李子壽遷古蠶。 《松園里李氏族譜》載宗支圖與龍門里族譜所記相符。 現綜合幾部族譜,整理出陳山李氏先世的宗支圖如下:鑾 垣 楹 楚 純 軒(居新寧守墓)(聯) (源) 子善 柱 碩 (遷往龍門、從化)(石) 子才司 道(遷往河塘)(師) 子皋 (居祿洞)友 聞 子周 (居陳山)子壽 (居古蠶)禧 任 棠 侃 徇 西隅(居金華,後世遷堯溪)佁 瑞麟(居廣州,後世遷麗水)族譜又加文字說明如下: 「李友聞,河南籍,宣和間以右選出身,授忠翊郎,御前干辦。諫和議失官,流南雄府。子時集由南雄徙新會祿洞鄉。」 「始祖子周,字肖集,號胖庵,友聞祖之次子,享壽八十六歲,妣馮氏。公為始遷陳山鄉之祖。殿笙翁前編松園族譜(引者按:指族人李奇碩於同治十一年編修松園李氏族譜)雲:「子周祖,本祿洞鄉友聞祖之次子,與祿洞二世子皋為兄弟。瓦崗村(引者按:今屬新會)有明[朝]時刻[印]本族譜,載之甚明。祿洞族譜亦載及之……且祿洞子皋祖字時集,我子周祖字肖集,名同班字同派,又彼時皆宋時人,其為兄弟無疑,況有別派及祿洞兩族譜可據乎?」 龍門里族譜於「友聞祖」名下附記雲:「祿洞子皋、古蠶子壽為二世。」又於「李子周」名下附記:「子受、子周兄弟不睦,子周翁帶庶母褟氏,由新寧沖程鄉遷往新會岡州陳仙鄉。」子壽、子受應是同名異寫。如此看來,祿洞、陳山、古蠶三村李姓,本是兄弟分支。 陳山李姓來自何地?僅龍門里族譜中就有三種不同說法:《族譜序》中說:「我祖世居河南省開封府祥符縣」 ,《族譜小引》中說:「我始太祖遷自南雄珠璣巷,建居岡州陳仙村。」「李子周」名下附記雲:「子周翁帶庶母由新寧沖程鄉遷居新會岡州陳仙鄉。」此外還有第四說。 陳山人李筠友生前說過:「陳山李姓的先祖是從浙江金華搬到珠璣巷的。廣州市的浙江會館曾給遷到廣東的李姓各房子孫分配一個小房間,門口用雲石刻上該房人遷往何處的地名。其中陳山李姓分得一間,出租給小販,每年租金三兩銀,積攢起來作為回金華祭祖的經費。」 綜合上述,陳山李姓來源地共有四說:開封祥符說、浙江金華說、南雄珠璣巷說、新寧沖程鄉說。看似紛紜,實不矛盾。只要結合上一節介紹過的李姓衍遷的歷史來考察,就可以理出頭緒:北宋年間,原住開封府祥符縣的李姓的一支開始南遷,先遷到浙江省金華縣;南宋初隨著一大批逃難的人群,再遷到廣東南雄珠璣巷,定居下來。南宋後期,李鑾一家因為擔任地方官職的關系客寄新寧、新會一帶,其子孫就近遷來祿洞、陳山、古蠶各村(那時三個村都還屬新會縣轄治)。他們的祖先在開封、金華、南雄居留時間長,所以後人把這三個地方都看作自己的祖居地,而新寧只是因為任職的關系而客居一時的地方,故不把它看作是自己的故鄉。他們在講到宗族來源時,講近一點是南雄,講遠一點是金華,最遠追溯到開封,再往上溯則講不清了。以上結論,既有族譜的斷續記載為內證,又符合李姓自北向南衍遷的歷史走向。 陳山李姓開支至今有700餘年。以李子周為一世祖,傳承至20世紀90年代初,繁衍了20多代人。著名畫家李鐵夫(1869—1952),號昭龍,為21世孫,離休幹部李超為21世孫,退休幹部李景為20世孫,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李汝洪為21世孫。目前並存於世的還有22世、23世、24世、25世、26世共五輩人。 為了分別輩份以序長幼,陳山李姓跟中國大部分姓氏一樣,曾給各代子孫定出字派(同一輩男丁取名都有一個相同的字眼)。但由於年代久遠,現在要理清所有字派已有困難。根據族譜資料,一至五世的字派是清楚的:子、光、仲、堂、春;六至十五世字派較混亂;十六世至二十三世也較清楚:輝、紹、開、奇、仁、昭、義、立。近人又給二十四世以下的子孫預排了字派;崇(24世)、儉、恭、敬、孝、友、德、協、福、壽、康、寧(35世)。現在,潖珍、小江二村李姓班輩和陳山相同。 給祖先立祠祭祀,是家族禮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可惜子周公有祠無祠已沒有遺跡及資料可供查考了。村人記憶清楚的最古老的祠堂是三世祖仲華公祠,建在龍門里,後用作崇德學校校址,現改建為陳山小學。見龍里有五世祖敬福公祠,龍頭里有六世祖明道公祠,松園里有七世祖懿佑公祠(現用作文化室),均保護完好。 根據縣志及族譜記載,清代在沙坪圩有李氏三大祖祠,門額題為棣萼堂,俗稱三李祠:堯溪李西隅祠、祿洞李友聞祠、麗水李瑞麟祠。三李祠一直保存到本世紀30年代,現在已湮沒無存(舊址在今掛車廠附近),它表明鶴山李氏有三大來源。但這三個支派同是李鑾(聯)的後裔,只是遷入鶴山的時間先後不同,定居地方不同而已。李鑾原籍河南開封府,生於宋高宗紹興十七年丁卯(1147),終於宋理宗寶慶四年戊子(1228),他是李子周的曾祖父,也是陳山李氏族譜所能追溯到的直系血統的最早的一位祖先。 陳山李姓人口的歷史狀況 李子周在陳山定居後,子孫繁衍,到現在全村人口達到2000人。由於該村人口的歷史資料不全,在全國人口普查之前尚無全面統計數字,舊族譜又以記男丁名字為主,部份附記「妣某氏」 ,且不齊全。現在只能根據部分資料簡述其歷史狀況如後。 跟絕大多數姓氏族群發展規律一致。陳山人口數量也呈快速遞增趨勢。李子周生四子:光宗、光佑、光輔、光弼。其中光宗、光佑留居本村,各生三子。光宗生仲華、仲榮、仲賢,光佑生仲興、庚祖、百達。李子周享年84歲,在他晚年,陳山的男丁已由1人發展到11人以上。 但是它的發展並非封閉式的,而是散發式的。其發展不僅表現為單純的人數增多,而且表現為居住地繼續擴展,子孫後代不斷四散流播。李子周的另外兩個兒子就離開陳山另謀發展:光輔遷九江七坑村,光弼遷排陳(潖珍)。類此情況,幾乎每代都有發生。在李姓入遷陳山的最初一二百年內(相當於元朝和明朝前期),總人數無多,外遷的主要原因並非地力不足以承受,而是當時嶺南地區依然地廣人稀,有大量土地可供開墾,入遷的農民有較大的選擇空間的緣故。同時也反映出,從外地入遷的農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未穩定下來,以致一遷再遷。現將李姓各代子孫從陳山外遷情況列後: 二世 光輔遷九江,光弼遷潖珍。 六世 緣長、觀養遷九江、陽江。 八世 子晚等三人遷陽春、小江、那水。十一世 崇業遷從化。十二世 犖標、懷卓遷下四府、東莞厚街。十三世 璧煥、麗生、元翰、式欽遷佛山普君圩、陳村、東莞石龍、河南、陽東。十四世 揚鵬、喜然等四人遷佛山、陳村、廉州、廣州。十五世 厚度遷柳州。十七世 述彭二人遷英德、篁村、新會。十九世 五人遷澳門、美國。二十世 仁廣等三人遷沙河、澳門、南洋。二十一世 九人遷廣州、澳門、香港、越南、石叻、庇能、南洋、菲律賓、加拿大。二十二世 寶綿遷南洋。二十三世 汝坦、女提遷香港。 以上的所列,是一個極不完全的統計,但已可以證實李子周後代的繁衍呈散發式狀態的判斷。同時還可以看出:二世至十八世陳山李姓部分族人的外遷流向是四散的,無規律可言;而自十九世以後,主要流向是出國到南洋、北美洲一帶。陳山李氏十九世人生當公元十九世紀後期,即鴉片戰爭以後。例如陳山名人李鐵夫屬於二十一世一代,他於1885年隨堂叔到英屬加拿大謀生。這個記載確鑿的實例,與上述表列的內容反映的規律相符。因此這故,陳山村到近代之後,便發展成為著名僑鄉。 至於李姓的陳山村內的人口繁衍史,由於資料不齊,現在已無法作出全面的統計與分析,僅能以陳山村六個里之一的松園里為例,作一典型介紹,從一斑窺全豹。 在明朝中期,陳山李氏七世李懿佑一支從龍懷里遷往東南800米開外的地方開居,該地初名蟠龍里,後改稱松園里,至今傳承19代人,歷時500餘年,另編一部自成體系的《松園里族譜》。該譜經過四次修訂增補,比較完整。這四次修訂分別是:①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九世族人李奇碩(名華平,號殿笙)主筆首撰,其子李人龍(名鳳元,字桐初)助修,所記世系從七世祖懿佑起始。②民國十八年(1929年),二十一世族人李錫恆(字昭屏)增訂。③民國三十七所(1948年),二十世族人李柏春(字人龍)增補,補記至二十三世。④1986年,二十二世族人李燦鎏增補(補記至二十五世)、整理及出版。據該譜所載,松園里自建村至1986年的500餘年時間內,共傳19代,生男丁共607人(平均每年生一丁左右),按世代分別統計如下表:世代19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丁數607 1 3 4 4 5 9 17 21 38 43 35 55 72 78 78 67 57 34 2 以上僅列出松園里歷代男丁數,不包括婦女,當然也不是全村人數。製表者李柏春在1959年為此寫了《松園里李氏族譜評》和《觀松園里之既往及測其將來》兩篇文章,對該里人口發展規律提出以下三個觀點:(一)「人口之增減,系乎國家之治亂。凡國家昇平則人口日增,國戰亂則人口日蹙」 。他對本里人口進行分析說:「當十二世至十九世,是前清康熙至道光時代,國家盛平,故人口日增。二十、二十一兩世,是道光至光緒時代,雖有戰亂而非甚劇,故人口尚能維持原狀。二十二、二十三兩代,是光緒至最近時代,國家連年兵結,民不聊生,人口安得不蹙也。」 (二)「地方之容人,視地利之生產能力而定」 ,「容量有定額,過多則溢流」 。他認為,松園里之境界狹小,既無餘地可以開墾,又無工業可以為生,年中地利之生產不足供百人之生活,所以造成許多人出外謀生藉以贍養家口。松園里人口最盛時在十八世紀下半世紀,其時全村男女老幼共一百四五十名,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降到112人,「仍苦人口過多」 ,因此一部分溢流於外,在鄉人口不增反降是勢所必然的。至1940年統計,居外之人數已與居鄉人數相等。其後,居外人數必定要超過居鄉人數的。(三)觀念的轉變。十八世紀後半紀全里人口鼎盛,並非地力所能承擔,主要原因是外出謀生者出力維持。那時候外出者對故鄉眷念深切,只是個人出外,家室仍留在故鄉,家庭經濟主要來源靠外頭接濟,全村純農業戶僅四五戶而已。十九世紀以後社會風氣大變,不僅外遷人數增多,而且外出謀生者動輒攜眷而去,其年青未娶者往往就地娶妻而居。其能致富者固然不願回鄉,其不能致富者又有欲歸歸不得之苦。(引者註:本段所寫「十八世紀」 、「十九世紀」 ,是照李柏春原文抄錄,按歷史常識推之,疑所記有誤,可能把十九世紀算成十八世紀,把二十世紀當作十九世紀。) 李柏春提出關於人口發展規律的觀點是從歷史事實中概括出來的,基本符合實際的。不單適用於松園里,也適用於整個陳山村。但是還需補充說明兩點:(1)人口繁衍的速度,固然與國家的治亂密切相關,但同時與國家的人口政策有直接關系。陳山李氏自宋末遷入,元明兩代發展速度較慢,只是到了清康熙以後才迅速增長,這和全國人口發展情況是一致。中國的人口在清代以前長期在幾千萬的數字徘徊。到了「康乾盛世」增長迅速,除了有100多年的社會安定環境外,更與康熙獎勵人口增長的政策有關。康熙五十年(1711年),清政府頒布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至乾隆朝中國總人口數便首次突破一億大關。這個增長在松園里人口資料中有明顯的反映。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隨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但是陳山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卻呈下降趨勢,鄉居人數相對減少,這是由於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緣故。(2)進入近代社會以後(19世紀下半期以後),社會結構復雜化,因此影響人口增減的因素也復雜多了。隨著封建的閉關政策被打破,海內外溝通渠道拓寬了,自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出國務工經商者大增,陳山逐步變成了僑鄉,且進一步影響到人們鄉土觀念的淡化,外出者許多一去不返。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四個現代化政策的實施,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但是國家的大治,又帶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它對陳山人口的直接影響卻是使鄉居人口繼續減少。雖然李姓族人的絕對數仍在增加,但陳山一村的鄉居人口沒有相應增加。現居外地祖籍陳山的人數已與在鄉人口數持平,故有「外地也有一個陳山」的說法,這正表現出僑鄉人口的特點。

Ⅸ 尋李氏家譜

有點多...

始祖:李利貞
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據《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子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其後代分出兩支,一支在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為隴西房;一支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西南),為趙郡房前帆。後來,隴西房又分為三十九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三組。
兩漢、三國時期,李姓人又在許多地方開辟出新的聚居點。西漢時,李姓有徙居今山東、旅知江西者。到東漢、三國時,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東北發展至今遼寧一帶,向西北發展至今寧夏一帶,如東南發展至今江蘇,向南發展至今廣東、湖南、湖北,向西南發展至今雲南。十六國時,先後出現了兩個李姓政權——大成國和西涼國,提高了李姓聲望。隋唐時期,李姓隨陳化父子入閩留
居當地,子孫散處龍溪、漳浦諸縣。武周時因避禍,宗室李姓部分人從長安、洛陽逃到比較安靜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亂」時,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難。隨後,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亂」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於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唐宣宗時,因「牛李黨爭」,李派首領李德裕被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瓊慧鎮雹山東南)司戶,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地,成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間,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潮兄弟入閩,定居於莆田、晉江,後又分支寧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進而又向西發展,分布於廣東、廣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特別是宋代「靖康之變」後,中原人大規模南遷,有的追隨宋高宗趙構,有的則自找去處,總的流向是長江以南地區。遷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多,其次還有遷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者。
明清時,李姓已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除大陸地區外,李姓還是少數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歷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劇擴充,成為越南的大姓。在朝鮮,自1392年起,李氏朝鮮歷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佔為止。李姓發展為朝鮮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國第一位。
炎黃子孫,華夏一統。天下李氏,同宗隴西。海外李氏華人與中華李氏同出一源,血濃於水,情系大唐。他們秉承著盛唐帝王之血脈,施展著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稱王海外,延續著李唐盛世的帝王霸業。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部周邊國家,如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其次歐、美、澳洲等國家和地區;非洲則是李氏人口相對較少的地區。

Ⅹ 馬來西亞李姓男歌手有哪些

馬來西亞李姓男歌手列表如下;
李桀漢/李吉漢
李志清
李逸
李俊傑
李嵐風
李順/李順利
李承運
李詩斌
李心潔
李佳薇
李幸倪
李采霞
李俐青
李欣怡
李小薇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5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6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