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什麼時候換首相

馬來西亞什麼時候換首相

發布時間: 2023-06-09 00:41:36

⑴ 馬來西亞歷屆首相列表

1、東姑阿都拉曼1963年9月16日至1970年9月22。

於1903年2月8日出生於吉打州亞羅士打的皇宮。他父親是吉打州第24任統治者蘇丹阿都哈密哈林沙。

1954年,東姑阿都拉曼成為了英屬馬來亞的首席部長。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獨立時,他被推選為第一任首相。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成立後,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他被尊稱為「獨立之父」、「馬來西亞國父」。

2、阿都·拉薩k,1922年3月11日–1976年1月14日。

巫統在阿都·拉薩的領導下,採取了一連串的新政策,積極推動國民教育政策,倡議關於實現東南亞中立化的《吉隆坡宣言》。此外,他宣布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俾在20年內建立起一個馬來人的經濟社會,讓馬來族享有特權,如公司股權、大學學額等,以提高馬來族的經濟地位,這給巫統帶來了新的面貌。

3、胡先·翁(馬來語:Hussein Onn,1922年2月12日-1990年5月29日),又譯海珊·奧恩,是第三任馬來西亞首相(1976年至1981年),被稱為「團結之父」。

胡先翁於1922年2月12日出生在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是馬來西亞巫統首任主席拿督翁惹化的兒子,母親是拿汀·哈麗瑪·胡先。

4、馬哈蒂爾·穆罕默德(Mahathir),1925年12月20日出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亞羅士打市。全名為馬哈蒂爾·穆罕默德(Mahathir bin Mohamad)。任期:1981年7月16日至2003年10月31日

5、阿都拉·阿末·巴達威(馬來語:Abllah Ahmad Badawi),又譯阿卜杜拉·艾哈邁德·巴達維,1939年11月26日出生在馬來西亞檳城州,是第五任馬來西亞首相(2003-2009),簡稱阿都拉。

⑵ 馬來西亞紙幣上的頭像是誰

是東姑阿都拉曼。

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l Rahman,1903年2月8日 - 1990年12月6日),又稱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全名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

1954年,東姑阿都拉曼成為了英屬馬來亞的首席部長。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獨立時,他被推選為第一任首相。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成立後,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他被尊稱為「獨立之父」、「馬來西亞國父」。


(2)馬來西亞什麼時候換首相擴展閱讀:

個人經歷

東姑阿都拉曼於1903年2月8日出生於吉打州亞羅士打的皇宮。他父親是吉打州第24任統治者蘇丹阿都哈密哈林沙;母親是吉打蘇丹的第四位王妃Che Manjalara(née Nueng Nonthanakorn)。

東姑的兩個兄長和一個姐姐也因霍亂而去世。而東姑本身也患上了瘧疾,一直到他在1920年離開馬來西亞前往倫敦求學時才完全痊癒。

東姑阿都拉曼16歲時獲得了一筆獎學金,這使得他可以去劍橋大學聖凱瑟琳學院學習。東姑設法在一艘只能載客12人的9000噸的小型貨船上獲得了一個座位,隨後在新加坡登上了這艘輪船。

1920年元旦,當船航行到Tilbury時還沒有完全復原。不過在那裡,一位叫Eccles的代表接待了他,並把他帶到杭廷頓附近Little Stukeley的臨時新家。當時那個教區的資深牧師是Edgar Vigers牧師,住在一個三層高的磚房中。

⑶ 我想要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的資料(馬來文版) 現在急需

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 (8 Februari 1903 - 6 Disember 1990) merupakan Ketua Menteri Persekutuan Tanah Melayu dari 1955, dan Perdana Menteri pertama sejak kemerdekaan pada tahun 1957 sehingga 1970. Pembentukan Malaysia pada tahun 1963 merupakan salah satu daripada pencapaiannya yang teragung. Biasanya dikenali sebagai "Tunku", beliau juga dikenang sebagai "Bapa Kemerdekaan" dan "Bapa Malaysia".

Pendidikan
Tunku bermula pendidikannya pada 1909 di sebuah sekolah rendah Melayu di Jalan Baharu, Alor Setar. Biasa berbahasa Siam di rumah, beliau belajar bahasa Melayu di sekolah itu. Seorang guru pula datang ke rumahnya untuk mengajar bahasa Inggeris. Tunku kemudian berpindah ke sebuah sekolah kerajaan bahasa Inggeris yang kini dinamakan Kolej Sultan Abl Hamid. Di sini, beliau belajar di sekolah pada waktu siang dan membaca Al-Quran pada waktu petang.
Pada tahun 1913 sewaktu berumur 10 tahun, Tunku dihantar ke Bangkok untuk menetap bersama Tunku Yusuf ibni Sultan Abl Hamid, abang sulungnya, dan belajar di Sekolah Thebsirintrawat (Debsirindir School). Pada tahun 1915, Tunku pulang dan meneruskan pendidikannya di Penang Free School. Antara gurunya ialah HR Cheeseman dan SM Zainal Abidin. Seorang yang aktif, beliau menyertai Pengakap dan Kor Kadet.
Pada tahun 1919 ketika berumur 16 tahun, Tunku menerima Biasiswa Negeri Kedah untuk melanjutkan pendidikannya di Kolej St Catharine di Universiti Cambridge. Beliau merupakan penuntut pertama untuk menerima pendidikan di United Kingdom dibawah tajaan Kerajaan Negeri Kedah. Ketika Tunku tidak dibenarkan tinggal di asrama St Catharine kerana dasar aparteid ('kulit berwarna') masih diamalkan, beliau membantah kepada William Peel, Penasihat British kepada Kedah. Akhirnya, pengetua sekolah itu terpaksa meminta maaf.
Dari segi berpakaian, Tunku agak kebaratan. Semasa beliau dihantar ke England, tiada sepasang pun baju Melayu yang dibawa. Tunku dan keluarganya hanya menempah pakaian Barat di kedai Pritchards di Pulau Pinang. Ketika di England, Tunku amat berlainan dengan Sultan Perak yang berbaju Melayu, siap dengan tengkolok.
Mula-mulanya, Tunku mengambil jurusan undang-undang bersama rakannya, Ivor Jenning (Sir), H.V. Davies dan George Brown, tetapi kemudian bertukar kepada jurusan sastera (Sejarah). Beliau suka bersiar-siar dengan motosikal Riley Sport dan kereta mewah, dan melakukan 28 kesalahan trafik jalan raya semasa berada di Cambridge. Tunku tidak dapat menki peperiksaan akhir Ijazah Sarjana Muda Sastera kerana terlupa jaal waktu peperiksaan. Dengan bantuan dan kerjasama daripada sahabatnya, Taib Andak, beliau memperolehi ijazahnya pada tahun 1925.
Pada tahun 1927, Tunku dihantar semula ke England untuk belajar undang-undang di Universiti Cambridge kerana keluarganya tidak berpuas hati dengan keputusannya yang lalu. Beliau lulus semester pertama dalam jurusan undang-undang di Inner Temple pada tahun 1930. Selepas pemulangannya, Tunku bertugas sebagai Pegawai Latihan di Pejabat Penasihat Undang-Undang Kedah pada tahun 1931, dan dilantik sebagai Pegawai Jajahan untuk Kuala Nerang pada tahun berikutnya. Beliau dipindahkan ke Pulau Langkawi pada tahun 1935 oleh Clayton, Penasihat British sewaktu itu. Pada tahun 1937, Tunku bertugas sebagai Pegawai Jajahan di Sungai Petani bersamping bertindak sebagai hakim daerah dan Pengerusi Lembaga Kebersihan Sungai Petani. Sebuah masjid di Sungai Petani telah dinamakan Masjid Rahmaniah sempena nama Tunku.
Pada tahun 1938, Tunku pergi semula ke England buat kali yang ketiga untuk menyambung pelajaran undang-undangnya. Antara temannya ialah Sardon Haji Jubir. Beliau kembali ke Kedah pada tahun 1939 kerana terdapatnya berita bahawa perang akan meletus di Eropah. Pada 1940, beliau dilantik sebagai Timbalan Pengarah Perkhidmatan Pasukan Kawalan Am Selatan Kedah.
Pada 9 Disember 1941, Tunku menyorokkan Sultan Abl Hamid Halim Syah, ayahandanya yang ketika itu berumur 80 tahun, sewaktu pegawai British hendak membawanya ke India. Bagi beliau, tidak wajarlah seseorang sultan melarikan diri daripada tanah airnya sewaktu peperangan. Berpakaian Tentera Utara Australia, Tunku menculik ayahandanya yang ketika itu bersama dengan Syed Abu Bakar al Idrus, seorang Merinyu Kesihatan Kedah dan menyembunyikannya di Sedim, dekat dengan Kulim, di bawah jagaan Penghulu Wahab. Tunku Badlishah, Pemangku Raja Kedah, tidak berpuas hati dengan tindakan Tunku yang membelakangkannya sebagai bakal pengganti Sultan Kedah.
Pada 19 Disember 1941, Sultan Abl Hamid dibawa semula ke Alor Star. Jepun mengiktiraf baginda sebagai Sultan Kedah tetapi pentadbirannya diletakkan di bawah Gabernor dan Tentera Jepun. Sultan Abl Hamid meninggal pada tahun 1943. Semasa Jepun memerintah, Tunku kekal sebagai Pegawai Jajahan Kulim tetapi ditemani oleh Ohata, seorang pegawai Jepun yang pernah menjadi tukang gunting di pekan Alor Star.
Tunku menyambung semula pendidikannya di Inner Temple pada tahun 1947. Sewaktu tempoh itu, Tunku bertemu dengan Abl Razak Hussein. Beliau dipilih sebagai presiden untuk Persatuan Pelajar Melayu Britain, dan Abl Razak, yang berumur 26 ketika itu, dipilih sebagai setiausaha. Semasa itu, Tunku menyertai "Persatuan Pelajar India Islam" yang menuntut kemerdekaan India. Beliau juga berkempen untuk Lyold George Jurith, seorang calon Parti Liberal. Tunku akhirnya dilayakkan menjadi peguam pada tahun 1949. Setelah belajar 25 tahun , barulah Tunku layak menjadi peguam.[1]
Seorang yang bersemangat kesukanan, Tunku memulakan pertandingan bola sepak antarabangsa yang digelar "Pesta Bola Merdeka" pada tahun 1957. Pada tahun berikutnya, beliau dipilih sebagai presiden pertama untuk Konfederasi Sepak Bola Asia (AFC), sebuah jawatan yang beliau memegang sehingga 1976.

Kerjaya politik
Selepas pemulangannya ke Malaya pada tahun 1949, Tunku ditugaskan untuk bekerja di sebuah pejabat Pegawai Undang-undang di Alor Star. Beliau kemudian meminta perpindahan ke Kuala Lumpur di mana beliau menjadi Timbalan Pendakwa Raya dan selepas itu, dilantik sebagai Yang Dipertua Mahkamah Sesyen.
Pada tempoh itu, semangat nasionalisme bertambah hebat di kalangan kaum Melayu di tengah-tengah pengisytiharan penubuhan Malayan Union oleh Britain. Datuk Onn Jaafar mengetuai Pertubuhan Kebangsaan Melayu Bersatu (UMNO) untuk menentangi Malayan Union (sila lihat: Sejarah Malaysia) dan Tunku menyertai partinya. Pada Ogos 1951, suatu krisis di dalam UMNO memaksakan Datuk Onn meletakkan jawatan sebagai presiden parti dan Tunku dilantik sebagai presiden yang baru. Beliau memegang jawatan itu selama 20 tahun.
Laluan ke kemerdekaan
Fail:TunkuandDonaldMacGillivray
Tunku bersama Tuanku Abl Rahman dan Sir Donald MacGillivray semasa Pilihan Raya Umum 1955.
Pada tahun 1954, Tunku mengetuai sekumpulan perwakilan ke London untuk memperolehi kemerdekaan Malaya. Bagaimanapun, percubaan sulung itu tidak berjaya. Pada tahun yang berikut, pilihan raya persekutan yang pertama diadakan. Parti Perikatan yang pada saat itu merupakan parti campuran UMNO dengan MCA memenangi 51 daripada 52 kerusi yang ditandingi. Tunku dilantik sebagai Ketua Menteri Malaya yang pertama. MIC yang mewakili kaum India kemudian menyertai Parti Perikatan pada tahun 1955.
Pada tahun 1955, Tunku membuat lagi satu perjalanan ke London untuk berunding tentang kemerdekaan Malaya. Pada kali ini, beliau berjaya, dan 31 Ogos 1957 diputuskan sebagai tarikh kemerdekaan. Sewaktu bendera British diturun di Kuala Lumpur pada hari kemerdekaan, Tunku mengetuai orang ramai untuk menyorak "Merdeka!". Gambar-gambar Tunku dengan tangan yang diangkat naik, dan perakaman-perakaman suaranya yang penuh emosi tetapi berazam mengetuai sorakan, kini merupakan lambang kemerdekaan Malaysia yang biasa.

⑷ 馬來西亞的歷任首相(全部)經歷過的歷史,我趕著做project@@~

第一屆
姓名:東姑阿都拉曼
任期: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22日
尊稱:國父 或 獨立之父
簡介: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是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同時亦被視為「馬來西亞國父」。1954年, 東姑阿都拉曼成為了馬來亞的首席部長。馬來亞在 8月31日,1957年馬來亞獨立時,他成為了馬來亞的第一任首相。他在1970年時辭職,阿都拉薩就成為第二任首相 。1990年因病逝世,享年87歲。

第二屆
姓名:阿都拉薩
任期:1970年9月22日 - 1976年1月14日
尊稱:發展之父
簡介:敦阿都拉薩(Tun Ab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1922年3月11日-1976年1月14日)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自從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統主席職位之後,阿都拉薩便出任巫統副主席。長期以來,他是為人所熟知的東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繼人。獨立後,他出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一直到1970年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後,他乃坐上巫統主席之職位,並且出任首相之職位。

第三屆
姓名:胡先翁
任期:1976年1月15日 – 1981年7月16日
尊稱:團結之父
簡介:敦胡先翁(1922年2月12日——1990年5月29日),又譯做敦胡申翁,是一名馬來西亞政治家,也曾經是一名律師。胡先翁曾於1976年1月15日至1981年7月16日任職馬來西亞第三任首相,被稱為「團結之父」。由於胡先翁生在一個富有民族主義與政治思想的政治世家,深受其家族影響,所以在擔任公務員的同時,他也積極地投入了政治活動。1972年,胡先翁在巫統代表大會中獲選為巫統副主席。1973年8月8日,被巫統最高理事會任命為代理署理主席(即第一副主席),以接替8月2日逝世的副首相敦伊斯邁醫生。13日,晉升為副首相兼貿易與工業部長。1976年1月14日,首相阿都拉薩在倫敦病逝。15日,胡先翁在國家皇宮宣誓,就任馬來西亞第三任首相。17日,在巫統最高理事會的緊急會議中受確定為巫統代主席。1978年,在巫統黨選中不勞而獲,成為巫統主席。

第四屆
姓名:馬哈迪·莫哈末
任期:1981年7月16日 – 2003年10月31日
尊稱:現代馬來西亞之父
簡介:敦馬哈迪·莫哈末(1925年12月20日—)生於吉打州的亞羅士打,曾任於1981年至2003年間擔任馬來西亞首相一職,後於2003年10月31日正式把首相的職務轉交於阿都拉·巴達威。1964年,馬哈迪·莫哈末以醫生的專業身份代表巫統競選國會議員,競選獲勝後進入國會,歷任各種內閣職位,1976年擔任副首相,1981年出任首相。2003年,他在舉行巫統大會上,宣布退休。馬哈迪·莫哈末是一名深具爭議性的政治領袖,他在擔任馬來西亞首相期間,被認為是馬來西亞現代化的工程師。無論如何,他也備受批評,特別是他的權威式的領導方式及其裙帶作風。擁有「Dr. M」之稱的馬哈迪·莫哈末,在國際舞台上也非常積極,特別是以熱切推動「亞洲價值觀」著稱。

第五屆
姓名:阿都拉·巴達威
任期:2003年10月31日 -
尊稱:廉潔先生
簡介:阿卜杜拉·艾哈邁德·巴達維(Abllah bin Haji Ahmad Badawi,1939年11月26日-),馬來西亞第五任首相。1999年1月8日,前任首相馬哈迪改組內閣,委任原外交部長阿都拉·巴達威為副首相兼內政部長,中止了外界對副首相人選的猜測,也使阿都拉一躍而為萬眾注目的政壇明星。阿都拉作為巫統元老及資深內閣部長,的確具備了出掌這兩個重要職位的資格;而且,基於政治現實,馬哈迪也有必要盡快委任一名副手,以填補權力真空;溫文爾雅,形象清廉的阿都拉,遂成為馬哈迪的選擇。

⑸ 2022馬來西亞大選時間安排

2022年11月19日20:00開始,馬來西亞大選的結果陸續公布。

11月20日凌晨,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發布2022年全國大選票數統計結果。結果顯示,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或政黨聯盟在本次選舉中贏得總共222個議席中的簡單多數議席(即達到或超過112席)。由此,馬來西亞新一屆政府將如何組建尚有待觀察。

雖然我們不是馬來西亞的公民,但我們享受到了這里的小假期~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馬來西亞的選舉!

馬來西亞大選
2022年馬來西亞大選是2022年11月19日舉行的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第15屆選舉。此次共有222個國會議會席位(除巴東色海),其中三州(霹靂州、玻璃市州和彭亨州)及布加雅補選亦於同日舉行。上屆第14屆國會於2022年10月10日解散,根據《馬來西亞聯邦憲法》,馬來西亞需要每隔5年舉行一次選舉,除非首相向最高元首提出提早解散國會,抑或是對首相的不信任動議通過。

01:大選選什麼?

本次投票將選出222名國會議員,獲得簡單多數的政黨將組建新政府。

若投票人所在的州屬同步舉行州選,則也會投選州議員。

02:大選投票方式

首先,從2021年12月開始,凡18歲以上的公民,他們的名字會自動納入選民冊。選民冊會每月更新。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馬來西亞的公民在大選之際返回家鄉當地進行投票。高校放假也是讓一些年滿十八歲的學生有時間回到家鄉去進行大選投票。

第一,投票人只能在投票日當天親自投票。

第二,如果投票人是一名公務員和軍警人員,在投票日當天執勤,可能符合資格提早投票。但也必須親自投票。

第三,如果投票人是選委會職員,或者是在投票日當天工作的新聞從業員,或者是不能提早投票的軍警人員伴侶,是可以申請成為郵寄選民的。

最後,如果投票人旅居海外,也可以申請成為郵寄選民。

在投票前,投票人可以考量候選人或其政黨的政策立場。也應該關注候選人的生活方式是否超出其收入能力,因為這是涉貪的指標。在網站中,投票人被允許看到候選人很多官方信息。

03:投票人如何投票?

前往你獲分配的投票中心,一般是距離你住址最近的學校或社區禮堂

帶上你的身份證,切勿穿戴任何帶有政黨標志的衣物或飾品

按照指示排隊領取選票

選委會書記會把你的名字從選民冊劃掉,接著遞上一張選票,同時把你的手指塗上墨水

在劃票處,你可以在所支持的候選人名字旁畫「X」

劃票後,將選票置入投票箱

投票注意事項:投票前要上交手機,選票上不可以寫自己的名字,否則被視為作廢。在手指上塗不褪色墨水是為了標記他們領過選票,以避免他們重復領票和投票。選票也不可以帶回家,會觸犯法律。當然,公民也有不投票,也就是棄權的權力。

知識科普
01、什麼是國會?

國會是聯邦立法機構,負責制定、廢除與修訂國家層級的法律。州議會則在各州層次扮演類似的功能。

02、國會議員職責是什麼?

大馬全國分為222個國會選區,而國會議員最基本的角色是代表他所屬選區的選民,在國會辯論與表決草議中的法令(法案),或者提議國會應該採取的行動(動議)。

國會議員也可以扮演其他角色,例如出任首相、內閣成員(以部長身份輔助首相)、國會遴選委員會成員(由國會議員組成、關注特定課題的小組)。

個別議員可在國會挑起討論議程,或者推動新法的設立(議員私人法案)。

03、政黨與政治聯盟是什麼?

政黨是由擁有共同價值觀的政治人物所組成。政黨往往會在選舉之前結合為聯盟,以相互吸納盟友的支持者,增加勝算。

04、什麼是州務大臣、首席部長、總理?

這些職務等同於州政府的「首相」,或稱州務大臣(menteri besar),或稱首席部長(chief minister),只有砂拉越稱之為總理(premier)。

05、什麼是內閣?

內閣由國家元首委任,以協助他履行職責。

國家元首首先委任首相,隨後在首相的建議下,委任其他內閣成員。

內閣成員必須是國會議員(國會下議院議員)或上議員(國會上議院議員)。

馬來西亞有哪些政黨?
根據馬來西亞1981年選舉條例,任何有意參與馬來西亞選舉的政黨必須向選舉委員會注冊方可參與選舉。選舉委員會目前共有63個在冊政黨。

在馬來西亞署名的活躍政黨聯盟共有6個,被稱為馬來西亞的「六大政黨聯盟」。有些政黨聯盟的成立是因為馬來西亞政治危機發生後而組成。

政黨:國民陣線、希望聯盟、國民聯盟、祖國行動聯盟、沙巴人民聯盟、砂拉越政黨聯盟

⑹ 東姑阿都拉曼的生平事跡

馬來西亞第一位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東姑)在1903年2月8日出生,他是蘇丹阿都哈密第六任妻子仄孟查拉惹的第六個孩子,仄孟查拉惹是暹羅州首領的女兒。在吉打,同胞們的關系與暹羅人非常息息相關;當時東姑出生後吉打仍提供貢物於暹羅。直到1909年,暹羅政府與英國簽署了曼谷合約後,吉打轉由英國統領。東姑的家庭中總共擁有45名孩子,在眾多兄弟姐妹中,身為小男孩的他受到父親的特別關注。他也受到他兩位哥哥,東姑莫哈默仄瓦與東姑尤索夫的關心,他們負起教導年輕和易受影響的東姑。東姑尤索夫和東姑被送往曼谷的一所學校就讀,在那裡他們與身為暹羅王養子的東姑莫哈默仄瓦在曼谷同住。然而,因為東姑尤索夫在曼谷逝世,東姑被送回吉打,接著轉移至檳城的大英義校求學,較後被送往英國劍橋的聖凱特琳娜學院。當他完成他的文學學士學位歸來,他的哥哥東姑莫哈默仄瓦再次送他回英國修讀法律。東姑在1957年為馬來亞宣布獨立東姑被父親取名為博特拉。他被馬來西亞人民稱為國父或獨立之父,是因為他把馬來西亞從英國統治中爭取到獨立。在馬來西亞取得獨立後﹐東姑阿都拉曼當上了首相﹐直到1970年。阿都拉薩成為第二任首相。1990年12月6日因病逝世,享年87歲。

⑺ 馬來西亞的建國英雄

1.敦李孝式
2.東姑阿都拉曼
3.敦阿都拉薩
4.敦依士邁
5.拿督哈芝阿都華合
6.拿督烈阿末卡馬
7.拿督莫哈末錫
8.阿都阿茲
9.敦陳禎祿
10.敦善班丹
11.敦朱家
1956年2月20日,在馬六甲,東姑阿都拉曼率領的獨立談判代表團,成員也包括馬華的敦李孝式,從英倫凱旋歸來,就在馬六甲這里,宣布獨立談判成功,宣布馬來亞將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殖民地統治。

敦阿都拉薩, 或者敦拉薩 或者阿卜杜拉·拉扎克 (Tun Ab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 ,3月11日, 1922年–1月14日, 1976年)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自從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統主席職位之後,阿都拉薩便出任巫統副主席。長期以來,他是為人所熟知的東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繼人。獨立後,他出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一直到1970年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後,他乃坐上巫統主席之職位,並且出任首相之職位。

阿都拉薩出生於彭亨州,少年時期曾在著名的霹靂州江沙馬來學院就讀。較後獲獎學金在新加坡萊佛土學院攻讀。1950年在英國考獲法律學位,是一名合格的律師。

他於1950年參加巫統,並且被選為巫統青年團團長。1951年出任巫統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參加我國首次全國立法議會之大選。1956年,聯盟代表團前往英國談判獨立,他是代表團的成員之一。除了副首相職位之外,他亦曾兼任鄉村發展部長,國防部長之重要職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發生後,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阿都拉薩出任國家行動理事會主任。一九七0年九月廿二日,東姑阿都拉曼退休,他乃接任首相之職位,並且署理國防及外部長。

巫統在阿都拉薩的領導下。採取了一連串的新政策,積極推動國民教育政策,宣布新經濟政策,俾在20年內建立起一個馬來人的經濟社會,這給巫統帶來了新的面貌。

這一路來,原本由巫統,馬華和印度國大黨組成的聯盟,在1969年大選中受挫,損失了許多席位。敦拉薩進行活動之下,最先在砂勞越與人民聯合黨,較後則檳城民政黨,霹靂州人民進步黨,以及泛馬回教黨,組成了州和中央聯合政府。於是,國民陣線組織便正式成立。

在外交關系方面,阿都拉薩積極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1974年五月,率領馬來西亞代表團,官式訪問北京,正式簽署馬、中兩國建立邦交之協定。而在7月,馬來西亞舉行第四次之全國普選。

這次之大選,國民陣線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在154個國會席位中,贏得了135個席位。而在州議會方面,全國360個席位中,國陣贏得了215個席位。於是,便產生了一個強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這可說是阿都拉薩的一項輝煌的成就。

在應付五一三事件以後的國內動湯局面,阿都拉薩所採取的策略,是盡量減少政黨的政治活動手段,去促進各政黨之間的合作。國民陣線的成立,乃基於這一精神,而國陣取得的成就,也說明此一策略獲得了成果。同時,也更進一步的鞏固了巫統的地拉。

在巫統里頭,當東姑擔任主席,阿都拉薩乃擔任署理主席,當阿都拉薩任主席後,署理主席乃由敦依斯邁醫生擔任。但敦依斯邁醫生於1973年8月突然去世。於是,胡申翁出任署理主席阿都拉薩於1976年1月,在探白血病治療白血病時在倫敦逝世。

阿都拉薩的長子納吉在阿都拉薩逝世後,積極參政,並在政壇上一路青雲直上, 2003年, 馬哈迪從政治退休後,納吉就出任馬來西亞第九任的副首相。

任職: 馬來西亞第2任首相
任期: 9月 22, 1970年 -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日期: 3月 11日, 1922年
死亡日期: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地: 北根, 彭亨
死亡地:點 倫敦, 英國
妻子: 拉哈諾雅
職業 律師
政黨: 巫統
副首相:
-依斯邁拉曼 (1970 - 1973)
-胡申翁 (1973 - 1976)

敦依士邁:著名醫生

已退休前警方高級助理總監拿督哈芝阿都華合

東姑阿都拉曼與各族群代表聯合組成的代表團,准備和英國人談判獨立事宜。左起拿督聶阿末、依斯邁、拿督阿都華合、拿督莫哈末錫、李孝式、拿督阿都哈茲和拿督阿都拉薩(圖發不上來)。

陸軍首長阿都阿茲,調升國防衛隊首長
投稿: KSLim_AW
2007-01-31
(吉隆坡訊)副首相兼國防部長拿督斯里納吉宣布,原任陸軍首長丹斯里阿都阿茲再納,將從今年2月1日起擢升為國防衛隊首長,以填補原任國防衛隊首長丹斯里莫哈末安華。

莫哈末安華將於今年1月31日正式退休。

他披露,原任陸軍副首長拿督莫哈末伊斯邁,將於2月1日獲得擢升為陸軍首長職位,填補阿都阿茲所遺留下的空缺。

他在文告中指出,陸軍副首長的空位,則由陸軍戰場首長拿督馬索再納替代。

「原任馬六甲區陸軍分隊第三基地少將拿督祖基菲,則擢升為陸軍戰場首長一職。」

他說,砂拉越州古晉區分隊第一首長拿督莫哈末阿芬迪少將,則擢升為中將,由去年10月24日生效;此外,國防部衛生服務局總監拿督蘇萊曼阿都拉,則擢升為中將,由今年1月1日生效。

另一方面,莫哈末安華(57歲)在梳邦再也空軍基地一項為他而設的歡送會上建議說,海陸空三軍首長的職位任期應該定於3年,即「2+1」共3年的任期。

他個人認為,三軍首長可以在首年探討本身計劃落實的目標,第二年便著手實行,接著在第三年加以鞏固,從而提升國防衛隊的形象和人力資本的發展。
(星洲日報·2007/01/31)

敦陳禎祿(1883-1960)是馬華公會的締造者,創會第一任總會長。

他是飽讀詩書的學者,成功的商人,卓越的政治家,獻身人群的愛國主志士,始終以身為馬來亞人民為榮,堅持自己是馬來亞華人,更是馬來亞華人公民地位的奠基者。

他是第一位鼓吹與發揚種族和諧合作,以建立一個馬來亞人的馬來亞國家的政治先知先覺者;與國父東姑合作,領導爭取馬來亞獨立建國,為馬來亞各族公認的開國元勛。
敦陳禎祿1883年4月5日出生於馬六甲。

從他的高曾祖陳觀夏開始,敦陳家族便定居馬六甲,前後200多年。

陳觀夏是於清乾隆年間,從中國福建南來馬六甲發展,事業有成,富甲一方。

敦陳出生時,陳家雖仍擁有龐大財富,但因為他的父親陳恭安未獲繼承祖業,僅能從祖業收入中,分得固定的生活費,家庭經濟並不富裕。

敦陳早年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曾做過6年校長。1908年他回到馬六甲,投身於橡膠工業。初時當一名膠園襄理,其後,得岳父的支持,拓展商業,商途順遂,很快就風生水起,一身兼任20多家工商機構的董事職位。

事業有成,他也積極從事社會與社團的活動,歷任馬六甲中華總商會及他創立的《海峽殖民地英籍華人公會》的主席副主席。他關心馬來亞本土居民的利益,主張生活在馬來亞本土的馬來人、華人居民應擁有與歐人同樣的平等權利。

由於工商業方面的輝煌成就,和在社會上的積極活動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馬來亞華人領袖,也深受英殖民地官員另眼相看。1912年受封為太平局紳;1916年委為馬六甲鄉村局委員。第1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後,由於他在馬六甲鄉村局委員任內,勤於發言,意見精闢,且積極參與當時有限度的政治活動,因而受到英殖民政的重視,1922年起受委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議員,至1933年,更升任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執行委員。任內,他對當時英殖民官員和歐人對華人的種種歧視行為表示不滿,提出抗議。1932年12月23日,他發表一份呈給英殖民部的備忘錄,刊登在當時的《英文海峽時報》,指出英殖民政府歧視華人的政策,使永久定居本邦,以本邦為家鄉的華人,對自己在馬來亞的安全,將來及子孫的前途,感覺嚴重不安與憂懼,並指出歧視華人的政策將在巫人與華人(也包括印度人)之間,造成明顯的裂痕,歷久之後更可能擴大為兩者之間的互相猜疑、仇視。他更以立法委員的身份在議會上慷慨陳辭,要求增加亞籍人士的非官方議員席位;他為馬六甲河沿岸的貧窮馬來漁民請命,吁請殖民政府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此外,他極力促請英政府准許非英籍民加入馬來亞民事服務,華人婚俗合法化;提倡民選制度並建議執行議會延攬亞籍人等。

日本人佔領馬來半島期間,陳禎祿避難流寓印度。但是,他仍然心系馬來亞本土華人和所有離開中國的海外華人的未來前途,1943年9月4日,他在印度孟買宣布成立「海外華人協會」。目標是:「保護海外華人的利益;團結華人,確保生存與自衛。」馬來亞光復後,敦陳返馬,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47年10月,他領導華人總罷市反對馬來亞聯合邦憲制。1948年,他被選為「民族聯絡委員會」的委員,他以成熟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奉獻給該會。他成功地使該委員會一致同意接受經些少修正的「出生地法」(Jus Soli) 的公民原則。這個決定,意味著為了民族的團結和合作,巫人和非巫人雙方都要持容忍的態度和讓步的精神。

1948年6月,因馬共發動武裝反叛,政府宣布實施緊急法令,當時華人成為英軍與馬共戰爭的夾心人,處境非常惡劣。許多華人被英軍扣禁,被驅逐出境,甚至被英軍和馬共槍殺;幾十萬鄉區華人被趕出他們生活了幾代人的村子,他們的屋子連同生產工具、財物,很多時候就這樣被英軍一把火燒掉。英政府的高官還恫言,要把這些鄉區華人集體遣送出境。為了拯救水深火熱中的華人同胞,陳禎祿提出組織「馬華公會」的建議,立刻得到全馬各州華團的響應,各州華團紛紛召開聯席大會支持成立馬華公會。其中1949年2月19日,由雪蘭莪州中華總商會發起的聯席大會,共有超過50個華團的近200名代表出席,議決參與發起成立馬華公會,並已徵求超過3千名華人加入馬華公會。當時,擔任聯邦立法議會議員的16位華籍議員也全力支持,並成為發起人。1949年2月27日馬華公會正式成立,陳禎祿被選為總會長。

馬華成立後,首要任務是阻止英政府驅逐華人返中國的計劃,接著是設法籌款,包括發行18期福利彩票,從盈餘中,籌集數百萬元(註:當時的數百萬元,幾乎等於現時的一億令吉),用來協助那些被集中在新村的同胞,蓋搭棲身的木屋,提供糧食、醫葯和金錢的援助,並為他們爭取一些最基本的民生設施,如食水供應、流動診療所和設立華文小學、民眾會堂、圖書館等。

敦陳由1949年至1958年領導馬華,與巫統合作,從結成華巫聯盟參加全國各州的市議會選舉開始,進而召開9次圓桌會議,探討聯合邦選舉細則、為爭取英國上下議院支持馬來亞的獨立鋪路,制定召開全國國民大會、成立委員會負責考慮及修改聯合邦憲法,以至召開第1、2次全國國民大會,通過《立法議會選舉細則》與《修改憲法報告書》。

1954年2月25日,英殖民政府欽差大臣宣布不同意立法議會選舉及修改憲制報告書,拒絕自治大選,不願交出政治權力。

同年5月,華巫聯盟代表團赴英倫與英談判,要求舉行立法議會自治民選,失敗而歸。

華巫聯盟為此於6月13日召開緊急會議,通過杯葛各級議會,所有縣、市、州、聯合邦的各級華巫議員辭職抗議,也發動遊行示威施壓。

當時已屆71歲高齡的馬華總會長敦陳奮不顧身,領導馬華與華社參與抗議!

正由於敦陳勇者無懼領導馬華,不屈不撓,堅定立場與東姑領導的巫統共同奮斗,不懈努力,馬來亞終於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英殖民統治,獨立建國;也正由於敦陳始終堅持民族平等,互相關懷、合作的理想,運用智慧,不亢不卑,通過與友族領袖理性談商,終於使百萬華人在獨立年,取得公民權,確保了華人在這個國家的公民地位,並確立華人參與國家的公共決策,共享政權的憲法保障。

敦陳在1960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77歲。為了表揚他對國家的貢獻,聯盟政府給予他國葬的殊榮,全體內閣一齊送殯。國父東姑阿都拉曼1960年12月21日在下議院發表哀悼辭指出:「如果沒有敦陳當時給我那種巨大的支持,我必須承認,我所領導的爭取獨立的使命,將無法完成,或者須付出流血和不安的代價…。無論從任何角度看,敦陳禎祿是一個傑出的人,他是一個飽學之士,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能乾的政治家,一個獻身社會人群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卓越的愛國主義者。」籠牙皇家陵墓

東姑阿都拉曼,一位亞羅士打的王子及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於1991年逝世。終年87歲。他的遺體葬在吉打州籠牙皇家陵墓,與他的父親及至親兄弟一起。

⑻ 馬來西亞的首相 (達人請進)

東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 是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

1954年, 東姑阿都拉曼成為了馬來亞的高任部長。馬來亞在 8月31日,1957年馬來亞獨立時,他成為了馬來亞的第一任首相。他在1970年時辭職,阿都拉薩就成為第二任首相 。1990年因病逝世,享年87歲。

出生日期:1903年2月8日
出生地:馬來亞(今馬來西亞)吉打州阿羅士打
逝世日期:1990年12月6日
逝世地: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吉隆坡
妻子:第三任妻子諾扎克·巴拉克巴哈

馬來西亞首相

任: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16日

馬來西亞聯邦首相

任: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1963年9月16日 - 1970

⑼ 馬來西亞的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出生於哪裡) 我要做集錦簿,謝謝!

出生日期:1903年2月8日,出生地:馬來亞(今馬來西亞)吉打州阿羅士打,逝世日期:1990年12月6日,享年87歲。逝世地: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吉隆坡

⑽ 馬來西亞的首相

馬來西亞的首相
國父東姑阿都拉曼。
出生日期 1903年2月8日
出生地區
馬來亞(今馬來西亞)吉打州阿羅士打
逝世日期 1990年12月6日
逝世地區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吉隆坡
妻子
第三任妻子諾扎克·巴拉克巴哈
馬來西亞首相

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 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16日
馬來西亞聯邦首相

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 1963年9月16日 - 1970年
東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 是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

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不顧家人及朋友的勸告,辭去政府法律部門的職位,出任巫統全國主席,接下領導巫統的重任。

1954年, 東姑阿都拉曼成為了馬來亞的首席部長。獨立前,東姑阿都拉曼在已故陳禎祿及敦李孝式合作下,提出「聯盟」的理想,即是巫
統、馬華及印度國大黨的合作協約。
那時起,東姑開始竭力為爭取馬來亞獨立而奮斗,之後東姑率領我國獨立代表團赴英國,與英國政府談商馬來亞獨立問題,經過談判後,雙方達致協議,馬來亞
終於在不流1滴血的情況下,取得獨立。
領導獨立成功的東姑阿都拉曼,從此成為馬來西亞國父,並且出任我國第1任首相。國父於1990年在吉隆坡中央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9歲。
東姑阿都拉曼在位13年期間,對各民族一視同仁的政策,促進各族和諧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的大馬子民愛戴與尊敬。他在1970年時辭職。
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敦拉薩
任職: 馬來西亞第2任首相
任期:1970年9月22日 - 1976年1月14日
出生日期: 1922年3月11日
逝世日期: 1976年1月14日
出生地點: 北根, 彭亨
逝世地點: 倫敦, 英國
妻子:拉哈諾雅
職業:律師
政黨:巫統
敦拉薩於1970年9月22日從國父兼第1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手中接棒,成為我國第2任首相,但於1976年1月14日病逝。
敦拉薩在位時,宣布實行為期20年的新經濟政策,主要是不分種族提高人民收入及增加就業機會,尤其是改善貧苦人民的生活素質,並且極力通過聯絡土地發展計劃( FELDA)及他惠民計劃,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發展國家經濟,因此被喻為「發展之父」。
在國民團結及穩定政治方面,敦拉薩也功不可沒;在外交方面,敦拉薩的努力令馬來西亞在國際上「冒起」。

1972年,敦拉薩改變大馬的外交政策,開始與共產國家接觸,並致力促進東南亞成為和平
、自由及中立區域。1974年5月,敦拉薩訪問中國,促使馬中邦交關系一直持續至今。
馬來西亞第三任首相-敦胡申翁
馬來西亞第3任首相
任期
1976年1月15日– 1986年7月16日
出生 1922年2月12日
馬來西亞柔佛
逝世 1990年5月29日
美國舊金山
政黨
巫統
專業領域
律師
敦胡申翁於1976年出任我國第3任首任,直到1981年7月16日以健康為理由卸下首相一職,將這重要棒交給敦馬哈迪。
敦胡申翁上任後,除了繼續完成敦拉薩生前未完成發展我國的一些重大計劃,同時也採取多項措施,使我國經濟和社會穩定繁榮。
敦胡申翁較著重國民團結,他認為,人民團結是國家發展的基石。
因此,當敦胡申翁在位時的國慶日主題,總離不開「團結」,如1977年的「團結進步」主題、1979年的「團結守紀」主題等。
在敦胡申翁領導期間,馬來西亞的經濟與政治更加成熟;盡管不同種族和多元文化,全民與敦胡申翁達致共識,共同朝向團結道路。
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敦馬哈迪
敦馬哈迪於1925年12月20日,在吉打州亞羅士打誕生,50年後,他成為我國第4任首相,並領導大馬邁向先進國,成為備受尊祟的政治家。

1981年以前,很多外國人並不認識馬來西亞。然而,自馬哈迪於1981年出任首相後,馬來西亞廣為全球注目。
如今,大馬不僅在經濟的傑出表現,更因為成功克服種族的障礙,成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國家的典範。

1991年2月28日,馬哈迪提出了劃時代的宏願∶馬來西亞將在2020年成為先進工業國。

1970至1990年的「新經濟政策」結束後,馬哈迪在國家經濟展現蓬勃力量時,提出在2020年先進工業國宏願,擬定了國家未來30年的發展藍圖。
這個宏願以實際條件為基礎,而且是1項超越種族、政治和宗教的國家發展大計劃。
馬來西亞第五任首相-阿都拉巴達威
我國第5任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巴達威(昵稱Pak』lah),親民形象深入民間。
阿都拉深受父親的影響,生長在1個政治世家,由於父親的關系,年輕時的阿都拉對宗教及政治產生濃厚興趣,為日後政治旅程的輝煌成,奠下穩固基礎。
阿都拉性格冷靜、溫和及親民形象,深受人民愛戴,無論在外交平台及平時出席民間活動,都顯露其領導人的風采,人民堅信他能發揮所長,帶領馬來西亞邁向另一高峰。
上任後,阿都拉馬上採取肅貪行動,他曾說:「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努力(肅貪),因為沒有人要和1個貪污的國家接觸
。」贏得全國人民的喝彩。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5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5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