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柔佛蘇丹負責什麼
① 馬來西亞南部州是否等於柔佛呢
柔佛州,馬來文(官方): Johor;或為 Johore(非官方),是馬來西亞十三個州之一,首府為新山(Johor Bahru)。位於馬來西亞西部(馬來西亞半島)的最南端,也是亞洲大陸最南端的陸地
東面是南中國海,西面是馬六甲海峽,南面隔著柔佛海峽與新悄嫌昌加坡毗鄰。 柔佛州以下分八個縣 新山,Johor Bahru,土地面積 1817.8 km²
人口: 1
064
881 。 峇株巴轄,Batu Pahat,土地面積 1878 km²
人口: 335
368。 麻坡,Muar,土地面積 2346.12 km²
人口:365
325。 居鑾,Kluang,土地面積2851.8 km²
人口:254
631。 哥打丁宜,Kota Tinggi, 土地面積3488.7 km²
人口:192
220。 昔加末,Segamat,土地面積2851.26 km²
人口:178
620。 笨珍,Pontian,土地面積919.5 km²
人口:143
729。 豐盛港,Mersing,土地面積2838.6 km²
人口:67
557。 目錄[隱藏] 1 歷史 2 旅遊名勝地 3 美食 4 柔佛大水患 [編輯] 歷史 柔佛州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6世紀。蘇丹馬末沙原是馬六甲的蘇丹,但1511年馬六甲被葡萄牙人佔領後,他就逃到柔佛,並創立了一個新的王國。雖然如此,但蘇丹馬末還是作出努力,企圖從葡萄牙人的手中奪回馬六甲。 1885年,天猛公阿布巴加被稱為柔佛蘇丹。有「現代柔佛之父」稱號的的蘇丹阿布巴加,對柔佛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首先,他把新山由一個漁村發展成一個市鎮,接著將發展計劃逐一延伸到其它的小地方。 蘇丹阿布巴加採用了稱之為「柔佛 *** 文職機關」的西方制度來管理內政的工作,也將這先進的管理制度提倡給公眾。蘇丹阿布巴加是柔佛州第一位憲法條規的設立者。 今日的柔佛州,是一個繁榮、富裕的州屬。它的經濟迅速發展,其來源自農業、製造業和旅遊業,而當中的農業和製造業則是州內最主要的經濟活動。 [編輯] 旅遊名勝地 丹絨比亞 (馬來語 Tanjong Piai) 丹絨是馬來語海角的意思
名副其實丹絨比亞是處在亞洲大陸最南端的海角。馬來西亞旅遊局曾經大力的促銷,但是收效不大,難得有外國旅客慕名而來。這里有馬來西亞保護的最好的紅樹林,整個林區被規劃為保護區。 四灣島 (Sungai Rengit),迪沙魯(Desaru) 柔佛州著名的海岸線旅遊區,每逢周末或新加坡公假,這里都會吸引大量愛好騎單車新加坡旅客到此郊遊。四灣島有間老字型大小餠店賣的豆沙餠特別美味。 [編輯] 美食 烏達(Otak-otak) 烏達是一種由海鮮(魚、蝦、墨魚)、雞蛋、辣椒與椰漿混合,再用棕櫚葉包裹後烘烤的美味小食。Otak 在馬來語是腦的意思,因為烏達的原料混合時看起來類似腦,因而得名。別讓它的名給唬了,它的確是非常美味的風味小吃,尤其以麻坡啟扒產的為最。 [編輯] 柔佛大水患 2006年12月19日
柔佛州發生了一場百年大水災.幾乎各大城市都發生了水患.其中哥打丁宜
昔加末
麻坡的水患最為嚴重.大越有七萬多災民被疏散.好些地者褲方水深達十餘尺
是柔佛州百年以來如此大水災.許多地方的水供
電供都被切斷了
交通幾乎癱瘓.連綿細雨更加懼了水災情況.這次水患造成了許多財務損失
設施的破壞.
參考: zh. *** /wiki/%E6%9F%94%E4%BD%9B%E5%B7%9E
馬來西亞分為東馬和西馬。 西馬稱為馬來半島。 馬來半島分為北馬、南馬、中馬和東海岸。 南馬有三個州屬分別是森美蘭、馬六甲和柔佛。 柔佛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也是亞洲最南端。是南馬的一部分。 南柔佛和新加坡只是隔著一條海峽--柔佛海峽。 柔佛州有八個省份--Segamat,Muar,Batu Pahat,Mersing,Kluang,Kota Tinggi,Pontian和Johor Bahru。 Johor Bahru在華語稱為新山。 新山是柔佛的最南端。也可稱為南柔的一部分。 (南柔沒有具體性的地方規劃,只是當地人的簡稱) 新山是省份名也是城市名。 新山是柔佛最大城市。 馬來西亞>馬來半島>南馬>柔佛
② 李光前的輝煌人生的事跡
李光前生前是世界十大華人富商之一,尤其是他所創立的橡膠王國,對世界橡膠業有特別重要的影響。李光前為當代新馬、以至整個東南亞地區傑出的華人企業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李光前曾被授予馬來西亞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1962年,新加坡政府聘請他為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
1967年6月2日,獅城新加坡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氣氛中,似乎失去了所有的神采,同時市民們全部出動,自發為一位老人送行。商界人士驚聞一代巨賈離世,教育界痛悼喪失了一個好的教育家,全世界的華人都為沒有了一位領導者而落淚。新加坡共和國總理李光耀也在唁電中深表哀痛和惋惜。李光前生前引起了特別多的驚訝,聲名遠揚的華人實業家。這位一生熱心於文化教育事業的橡膠大王的逝世,不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損失,也是新加坡華人社會的一大損失。
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縣梅山芙蓉鄉,原名李玉昆。在他小時候,他的家境特別的貧寒,但是,難得可貴的是父親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雖然經濟困難,沒有多少錢,但是仍要自己節衣縮食,也要供孩子讀書。
1903年秋天,李光前只有10歲,就跟隨父親從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謀求生計。開船不久,氣溫變得特別的低。當時船上多是福建人,而且還大多都是來自窮鄉僻壤,去南洋謀生。因此,穿的都比較少衣,凍得直打哆嗦。
陳嘉庚當時也在船上,他是著名的愛國華僑,當他看到大家被凍成那樣,就吩咐倉庫保管員:「你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陳的,每人發一條毛毯。」船上旅客不管張三李四都報名說自己姓陳,實在是被凍壞了 ,於是,便先拿一條毛毯禦寒再說。
之後,陳嘉庚到各船艙巡視,看到大家都領到毛毯,就放心了。可是當陳嘉庚走到船艙的一個角落時,看到一個小孩子在那裡直打哆嗦,覺得很奇怪,就問:「為什麼沒去領毛毯。」這個小孩子說:「我不姓陳,不敢冒領。」這個小孩子就是李光前,他這種誠實的舉動,給陳嘉庚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李光前來到新加坡,就進入了當地英印學堂就讀。他銘記父親的教導,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時,還堅持去養正學堂學習中文。
1909年,李光前由於學習勤奮、成績出色,得到當地中華總商會主席吳壽珍資助回國,繼續在暨南學堂學習。兩年後,他考入北京清華學堂(預科),之後轉到唐山路礦專門學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局非常的動盪,李光前的學業由此打斷。他只好回到新加坡,不久又考上當地政府辦的測量專科學校,同時攻讀美國一所大學的函授工程課。3年後,因生活所迫,再次中斷學業,開始謀生計。
李光前精通中文、英文,經朋友介紹,他來到愛國華僑庄希泉創辦的中華國貨公司擔任英文文書及涉外工作,由此便開始進入商界。
當時民國初立,中國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分別出版了新型的「共和版」課本和「中華版」教科書,東南亞各地都有許多華僑學校,但採用的仍是清末的舊課本。李光前目光敏銳,感到機不可失,於是與國內出版社聯系,買入大批新教科書轉售給各僑校,為公司贏得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1916年的一天,天正下著雨,李光前下班,在街邊大攤檔吃飯。這時,陳嘉庚也冒著雨來買食物。當陳嘉庚買完食物包好後,雨越下越大。陳嘉庚的汽車停在附近,他沒帶雨具,無法去駕車,正在著急,李光前認得陳嘉庚,忙遞去一把雨傘,陳嘉庚性子比較急,拿了雨傘頭也不回說:「明天到我的橡膠公司去取回吧。」
第二天傍晚,李光前下班後,便到陳嘉庚辦公室來取雨傘。陳嘉庚忙招呼他坐下,並感謝他借傘之情。兩人在辦公室內邊喝茶邊聊天,李光前才談起他當年由廈門來新加坡的輪船上,陳嘉庚贈毛毯幫他禦寒之事,至今感激不盡。陳嘉庚這才想起來,大笑起來。
閑談之中,陳嘉庚了解李光前熟悉中英文,正好自己的公司目前正處於發展階段,於是他便請李光前到自己的橡膠公司內服務。
李光前來到陳嘉庚的謙益公司,主要負責的是處理中、英文函件及對外聯絡工作,這一次「跳槽」成為他商業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至此之後他便開始在商界嶄露頭角。
李光前在工作期間,不恥下問,勤奮好學,很快的就掌握了橡膠生意的知識,而且還打通歐美市場。因為辦事干練精明、業務熟練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榮升為謙益公司橡膠貿易部經理,甚得陳嘉庚器重。
陳嘉庚的長女陳愛禮芳齡17歲,她看到李光前年輕有為,之後,陳嘉庚便有意把長女許配給他,經人提親後,李光前覺得陳愛禮雖是名門之後,但是她卻端莊賢惠、平和穩重,而自己已經27歲了,該是成家的時候了。於是他便答應了這門親事。
從這之後,李光前為謙益公司的事業更加盡心盡力了,陳嘉庚也盡量讓他的才華得以充分發揮。他在謙益公司前後工作了11年,在這期間,他學到許多工商貿易及經營管理的知識,積累了大量經驗,並與中外貿易界保持著良好的關系。這一切,為他日後開創自己的事業鋪平了道路。
1927年,李光前准備開始建立自己的事業,但是他沒有足夠的資本,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英國商人准備回國,想把麻坡的1000英畝膠園以10萬元價格出售,這在當時的價格已經很低了,李光前調查之後決定購買。
可是,陳嘉庚是非常謹慎的,因此極力反對,他認為膠園價格之所以這么低,是因為園內經常有猛虎傷人。現在買下來,如果工人都不敢去割膠,即使膠園再便宜,也會荒蕪。
但是李光前有著自己的想法,之前他曾在英文報刊看到報道,政府有意在這附近開公路,發展麻坡的事業,只要公路一開,車來人往,老虎到時候便會自然絕跡,到時膠園價格將會倍增,他堅持己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籌錢把膠園買了下來,並取名為「芙蓉園」,以紀念他的出生地福建省南安縣芙蓉鄉。
不久,李光前的預言變成了現實。政府在此膠園附近修建公路,膠園價格暴漲了2~3倍。1928年,李光前把這片膠園以大約40萬元的高價售出。這樣,在短短一年內,李光前就凈賺了30萬元左右。李光前正是用這筆錢,終於在麻坡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企業——南益橡膠公司,他的膽魄和眼光甚至讓陳嘉庚都為之稱贊。
公司開業的第3年,正逢世界經濟大蕭條,生意特別的難做。李光前在資本薄弱、慘淡經營的情況下,他憑著在謙益公司時與工商界建立的良好關系,勉強支撐,始終沒有在同行的激烈競爭中被擠垮。
1931年,經濟危機即將過去,李光前看準各國經濟開始復甦的機會,擴大資金,將公司改為南益橡膠有限公司,並出任董事長。他一面不斷擴大經營渠道,發展對外貿易;一面又不失時機地開展多種經營,除經營橡膠製造、種植、運送膠片和膠液外,還進行黃梨的種植與生產。幾年後,李光前的企業擴展到泰國和印尼。到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家喻戶曉的橡膠與黃梨大王了。
李光前雖然在商業界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繼續進軍金融業。他先是投資與人合辦華商銀行。
1933年,華商銀行又與華僑銀行、匯豐銀行合並,以華僑銀行命名。合並後的華僑銀行是新加坡4家華資創辦的銀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該銀行董事會副主席,後又接任主席。
李光前把自己多年的經驗帶入了金融界,憑著敏銳的眼光和精明的頭腦,在他的主持下,華僑銀行業務得到空前的發展,先後在新加坡設立了20多家分行,東京、大阪、馬來西亞、香港、上海等地也設有分行。華僑銀行成為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也成為李氏集團最重要的企業。
新加坡華僑銀行如今更是國內銀行業的龍頭,在新加坡設有25家分行,在馬來西亞設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到了二戰時,李光前已經是海內外著名的華人實業家和金融家。
二戰結束後,李光前的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日本鐵蹄下的新加坡幾乎是一片廢墟,尤其是華僑的事業更是損失嚴重,從美國回來的李光前看到這一切,特別的難過,立即著手進行南益橡膠企業的恢復與重建,使之適應戰後市場的巨大需求;與此同時,他也竭盡全力協助當地恢復經濟,為重建戰後新加坡做出了貢獻。
戰後的市場,需要新生力量去填補。李光前不斷地挖掘潛在的市場,兼並、創辦了一個又一個企業。到60年代末期,他的橡膠園總面積已達1.85萬畝,南益橡膠有限公司附屬機構多達35家。除橡膠企業外,他還先後經營了黃梨廠、油廠、彩色印刷廠、火具廠、木材廠、南益餅干廠、南益種植、南益聯合橡膠等等,共23家有限公司,再加上華僑銀行與東方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等,可以說是聲名遐邇的大富豪了,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錢財。
用心辦教育
陳嘉庚對於李光前而言是此生最大的良師益友,在陳嘉庚先生身邊工作的10年,李光前親眼目睹、親身感受陳先生崇高的愛國精神:不顧個人安危,為華僑抗日運動奔波勞累;關注家鄉和當地文化教育狀況,投資社會福利事業。
同時,李光前還想到了自己年少時之所以能夠有受教育的機會,也是因為好心人士的捐助,自己的求學之路走得如此艱辛,再也不能委屈下面的一代人了。李光前決心把賺來的金錢用來支持教育,興辦文化事業。
1934年,他接任別人擔任南洋中學的董事長,負責學校每年的經費、建築費等,修建校舍,新建國專圖書館。同時,他還兼任著南益學校、道南學校、導僑學校、光華學校、僑南學校等9所中學和十幾家會館的董事,他這樣做不是為了名利,只要能夠幫忙教育,他從來在所不辭。
抗日戰爭時期,李光前在故鄉南安梅山創辦「國專小學」。
1943年,又創辦「國光中學」。
1952年,他為家鄉捐資數百萬元,用於擴建梅山學村。除了恢復他於1939年創建的國專小學外,又擴建國光幼兒園、國光中學、國專醫院和國專影劇院。梅山學村由此一躍成為名聞中外的學村,擁有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各種福利設施齊全。讓他特別感到欣慰的是,國專中學和國專小學先後成為福建省重點學校,國專醫院也已成為福建晉江地區著名的腫瘤醫院。
195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議建立東南亞第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李光前馬上積極響應並給予贊助。他一再強調南洋大學辦學的目的是為了繼承和發展優秀的中華文化,給馬來西亞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辦學過程中,困難重重,而且還有很多的流言,李光前全不理睬,繼續給予強有力的支持。
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財產設立了「李氏基金會」,積極捐助文教及社會公益事業。直到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後,基金會依然遵照他「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意願,捐款支持各項科技文教活動。
無論是內地還是海外,只要有關華人的事,有關教育的事,李光前都是竭盡全力,散盡錢財。他對教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博得海內外一致高度稱贊。1957年,馬來西亞柔佛蘇丹授予他「拿督」榮銜。次年,馬來西亞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62年1月,新加坡政府《憲報》正式公布聘任李光前先生為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榮譽。在就職典禮上,他說,「吾人對國家貢獻莫大於教育青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
1985年10月22日,新加坡福建會館在南僑中學李光前紀念亭中豎起了一尊他的銅像,以紀念他做出的巨大貢獻,同樣,今天我們走進著名的「僑鄉第一校」——福建南安國光中學,也會見到李光前先生的銅像,雖然他已經離開了人世,但他的教育理念,創業精神依然還會在他培植的地方生長、發芽,並發揚光大。
③ 馬來西亞的政治體制是什麼
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議會內閣制。君主,即最高元首,是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名義上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
議會是馬來西亞的最高立法機構,但不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在涉及統治者身份、特權和地位,以及馬來語作為國語地位等方面的立法權受到一定限制。
馬來西亞議會由三部分組成,即最高元首、上議院和下議院。議會在最高元首的召集下舉行會議。通常,會議召開的間隔時間最長不能超過半年。
(3)馬來西亞柔佛蘇丹負責什麼擴展閱讀:
君主是馬來西亞的權力的形象,武裝力量的總司令,但這些僅是象徵意義。馬來西亞聯邦君主由統治者議會輪流選舉產生,任期為5年。
統治者議會是由馬來西亞柔佛、彭亨、雪蘭莪、森美蘭、霹靂州、登嘉樓、吉蘭丹、吉打、玻璃市9州世襲蘇丹或拉惹,還有馬六甲、檳城、砂拉越、沙巴4個州的州元首組成。
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雖然是世襲,但是由於是聯邦制,所以輪流做東,非常特殊。這有點像瑞士的聯邦委員會制度,只不過聯邦委員會成員並不是世襲。
④ 馬來西亞的歷史沿革
早年的印度文明支配著馬來西亞。從印度輸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導了早期馬來西亞的歷史。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
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從7世紀到14世紀,在蘇門答臘的三佛齊文明達到高峰,其影響力延伸至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和婆羅洲的大部分地區。
伊斯蘭教早在10世紀傳至馬來西亞,但直到14世紀和15世紀,三佛齊覆滅後不久,伊斯蘭教才在馬來半島奠定根基。這個地區分裂成眾多以伊斯蘭教為主的蘇丹國,其中最突出的是馬六甲蘇丹王朝。伊斯蘭文化對於馬來人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同時它也受到馬來民族的影響。 馬六甲蘇丹王朝最後一位蘇丹的兒子逃到馬來半島南端的民丹島,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柔佛蘇丹王朝。馬六甲的統治消失後,馬來群島分裂為眾多互相爭戰不停的小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亞齊、汶萊、柔佛和霹靂。其它國家有萬丹、日惹、吉打、雪蘭莪、蘇祿和登嘉樓等。
16世紀末,歐洲商人在馬來亞北部發現了錫礦,透過錫的出口,霹靂變得富強起來。歐洲殖民勢力繼續在這個區域擴張。葡萄牙控制了對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的貿易。1571年西班牙佔領馬尼拉。
1607年,亞齊蘇丹國興起,成為馬來群島最強盛富裕的國家。在伊斯干達.穆達(Iskandar Muda)統治下,這個蘇丹國控制的范圍延伸到蘇門達臘與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他征服馬來半島的錫礦產地彭亨,並將彭亨蘇丹擄往亞齊。他所向披靡的艦隊在1629年攻打馬六甲的戰役中瓦解,依據葡萄牙史書記載,當時葡萄牙與柔佛的聯軍設法摧毀他的所有船艦,殺掉19,000名戰士。然而,亞齊的軍力並未被摧毀,因為在同一年亞齊征服了吉打並把許多吉打人民遷到亞齊。這位蘇丹的外甥Iskandar Thani是彭亨的王子,後來成為他的繼承人。在Iskandar Thani統治期間,亞齊專注於鞏固內部及宗教上的統一。
這段期間,馬來亞各蘇丹國的虛弱,為從其它地區人民移入這些馬來故土創造了條件。從印度尼西亞東部來的布吉人海盜經常襲擊馬來亞海岸地區。1699年他們刺殺了柔佛最後一位馬六甲血統的蘇丹,控制了柔佛,其他布吉人控制了雪蘭莪。從蘇門達臘來的米南加保人也遷入馬來亞,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森美蘭。柔佛的覆滅在馬來半島上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暹羅的大城王國部分填補了這個空缺,將北部的五個馬來國家——吉打、吉蘭丹、北大年、玻璃市和登嘉樓——變成自己的屬國。柔佛覆滅也讓霹靂成為馬來亞蘇丹國之中的領導者。
18世紀馬來亞對歐洲的經濟重要性快速成長。尤其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茶貿易,增加了對馬來亞的高質量的錫的需求,錫用在茶葉箱的內襯,具防潮作用。馬來亞的胡椒在歐洲也享有盛譽,而且在吉蘭丹和彭亨有金礦。錫礦和金礦及其附屬工業的發展,導致了第一批外來移民湧入馬來人的世界,一開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後來則是華人。華人定居在城鎮並很快掌控了經濟活動。這建立了往後200年的馬來亞。 1942年至1945年日本佔領這個地區,馬來亞被日本佔領。雖然日本佔領的時期相當短,但是它激起了馬來亞和其它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馬來人民族主義又激起了華人的反對。華人懼怕馬來人和伊斯蘭教的支配地位,許多華人因此參加馬來亞共產黨。在英國軍方的強烈鎮壓,以及馬來人和華人政治領袖的協商退讓下,共產黨暴動被撲滅,1957年多民族的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
1963年8月31日,英屬的新加坡和北婆羅洲(沙巴)宣告獨立,1963年7月22日,砂拉越宣告獨立,並與馬來亞聯邦以同等夥伴身份(即國家身份)於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聯邦。隨著以華人為主導的新加坡的加盟,整個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數量也持續增長,當時華族約占馬來西亞人口的42%,和馬來族人口的比率不相上下。後來「馬來人至上」的觀念越來越強烈,他們認為馬來族是馬來西亞或馬來亞的主人或特權者,華人和印度裔被認為是承蒙馬來族的恩惠。馬來族精英也開始懼怕以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會削弱他們佔多數的人口比例,並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
1965年8月8日,以巫統為首的國陣執政聯盟利用其國會優勢通過決議,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馬來西亞獨立建國。 政府的目標是「2020宏願」,讓馬來西亞在2020年成為先進國家。然而,這留下了未解的問題,究竟馬來西亞會在何時且如何充分實現第一世界的政治體系(多黨民主制、自由的媒體、獨立的司法審判,並恢復公民與政治自由),以齊頭趕上它的經濟成熟。
⑤ 在馬來亞獨立前或成立前的政治社會情況
歐洲統治
奧斯曼帝國終結了歐洲與亞洲之間的陸上連接,而與印度的貿易又被壟斷在阿拉伯商人手中,這迫使歐洲國家尋找通向印度的海路。1498年被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派出的瓦斯科·達·伽馬發現了繞過好望角通向印度的海路。1511年阿豐索·德·歐布蓋克帶領遠征隊來到馬來亞,經過一個月的圍攻後他佔領了馬六甲。馬六甲成為葡萄牙東方領土的首府。
馬六甲的最後一位蘇丹的兒子逃到民丹島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柔佛蘇丹國。馬六甲的統治消失後馬來亞分裂為眾多互相之間爭戰不停的小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亞奇、汶萊、柔佛和霹靂。其它國家有萬丹、日惹、吉打、雪蘭莪、蘇祿和丁加奴等。16世紀末歐洲商人在馬來亞北部發現了錫礦,通過出口錫霹靂富強起來了。但是歐洲殖民勢力還要不斷在這里擴張。葡萄牙獲得了對盛產香料的馬魯古群島的控制。1571年西班牙佔領馬尼拉。
1596年荷蘭人到達這個地區。出於宗教原因和作為貿易上的對手荷蘭與葡萄牙矛盾非常大,荷蘭致意要將葡萄牙驅逐出富饒的東印度群島。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領導下他們很快就占據了爪哇島上比較弱的蘇丹國。1619年他們建立巴達維亞為他們的首府。從這里他們向群島進發。他們與柔佛聯盟來對付馬六甲的葡萄牙人和強大的亞奇蘇丹國。1641年,在數次嘗試後荷蘭與柔佛的聯盟終於占據了馬六甲,打破了葡萄牙的統治。只有葡屬帝汶還屬葡萄牙。在荷蘭的支持下柔佛得以在馬來亞獲得一個霸權地位,只有霹靂得以通過周旋於柔佛和暹羅之間保持其獨立。
這段時間里馬來亞國家的虛弱為從其它地區到來的移民創造了條件。從印度尼西亞東部來的海盜經常襲擊馬來亞海岸地區,1699年他們刺殺了柔佛最後一位馬六甲血統的蘇丹,控制了柔佛,其他海盜控制了雪蘭莪。從蘇門達臘來的米南加保人也移居馬來亞並建立了他們自己的國家森美蘭。柔佛的覆滅在馬來半島上留下了一個勢力真空。暹羅的阿育他耶王國部分佔據了這個真空,將北部的五個馬來國家——吉打、吉蘭丹、巴塔尼、玻璃市和丁加奴——變成自己的附屬國。柔佛覆滅後霹靂成為馬來亞的領導國家。
18世紀馬來亞對歐洲的重要性劇增。尤其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茶的貿易以及對馬來亞的高質量的錫的需求大增。馬來亞的胡椒在歐洲也享有盛譽。在吉蘭丹和彭亨有金礦發現。錫礦和金礦及其附屬工業的發展導致了第一批移民湧入,一開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後來則是華人。他們在城市內居住下來並很快就在經濟生活中占支配作用。此後200年裡這個分布對馬來亞來說是典型的:馬來人主要生活在農村,並越來越強地受到富的城市移民社團的控制,就連蘇丹們也無法抵擋這些城市移民的力量。
從17世紀開始英國商人到達馬來亞水域,但直到18世紀中基於英屬印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才開始對馬來亞真正感興趣。由於該公司與中國貿易的增加,它需要在這個地區設立基地。雖然英國使用過不少不同的島嶼作為基地,但是一直到1786年它從吉打的蘇丹租借了檳城才擁有了第一個長久的基地。此後英國又在檳城對面的大陸上租借了一系列地區。1795年在拿破崙戰爭時期英國佔領了荷占馬六甲來防止法國在此立足。1815年英國將馬六甲交還荷蘭時,英國總督斯坦福·萊佛士欲在當地尋找一個取代,1819年他從柔佛蘇丹手中獲得了新加坡。檳城和新加坡,加上荷蘭作為海上勢力的不斷沒落使得英國成為馬來亞的支配勢力。英國使用馬來亞來抵擋暹羅的擴張。19世紀里馬來亞的蘇丹們稱為英帝國的忠誠附屬。
英屬馬來亞
1824年英國與荷蘭簽署協議最終確立了英國對馬來亞的霸權,同時也決定了今天馬來西亞的雛形。荷蘭撤出馬六甲並放棄所有在馬來亞的利益,而英國則承認荷蘭對東印度剩餘地區的利益。這個瓜分在馬來亞地區劃了一條人為的界限,這條界線遺留至今。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聯合組成了海峽殖民地,由新加坡總督管理。在19世紀里英國與馬來亞的其它國家簽署協議,在這些國家中設立代辦,幫助這些國家的蘇丹管理其國事,這些代辦很快就成為這些國家的真正統治者。對英國來說,擁有錫礦的霹靂的政治穩定是最重要的,因此霹靂也是第一個與英國簽署協議同意英國管理的國家。柔佛是最頑強的一個國家,一直到1914年才放棄其獨立性。1909年被削弱的暹羅同意將吉打、吉蘭丹、玻璃市和丁加奴讓給英國。暹羅保留了對巴塔尼蘇丹國的控制。使得今天泰國的南部依然有一個小的穆斯林少數民族,這個少數民族的獨立運動給後來的泰國政府造成了不少麻煩。
19世紀後半部英國還獲得了對荷蘭從未立足的婆羅洲北岸的控制。這個地區的東部(今天的沙巴)則由受西班牙屬菲律賓控制的蘇祿蘇丹的名義統治。餘下部分則是汶萊蘇丹的統治地。1841年英國探險家詹姆士·布魯克從蘇祿蘇丹手中租借了古晉並稱自己為沙勞越的「白拉者」。此後他不斷入侵汶萊,擴張他的領土。婆羅洲的東北部被英國商人殖民。1881年英國北婆羅洲公司被允許控制這塊地區,理論上他們受新加坡總督監督。西班牙屬菲律賓從未承認蘇祿蘇丹對這些領土的喪失,這是後來菲律賓稱擁有沙巴主權的理由。1888年剩餘的汶萊部分成為英國保護國,1891年英國又一次與荷蘭達成協議確定兩國在婆羅洲的邊界。這樣今天馬來西亞的邊界就在殖民勢力完全不顧種族和語言因素的瓜分下形成了。
1910年英國對馬來亞的統治范圍成形。海峽殖民地成為一個英國海外領地,由一個總督在倫敦的殖民地事務大臣的監督下管理。這個領地的居民中半數是華人,但是不論他們的種族他們均是英國國民。最早接受英國代辦的四個國家,霹靂、雪蘭莪、森美蘭和彭亨組成了馬來聯邦。名義上它們依然獨立,但是從1895年開始他們受一個英國總代辦管理,實際上它們已經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未加入聯邦的國家享受比較大的獨立性。不過它們也無法抵抗英國代辦的意願。英國最緊密的馬來盟國柔佛享受擁有自己的憲法的特權,其中規定蘇丹有任命內閣的權利。不過實際上每次蘇丹均首先必須與英國討論他的任命。
⑥ 馬來西亞王室為什麼叫蘇旦
蘇丹(阿拉伯語:سلطان,Sulṭān,阿拉伯語發音: /ˈsulˈtˤɑːn/))指一個在伊斯蘭教歷史上一個類似總督的官職。是阿拉伯語中的一個尊稱,歷史上有好幾種含義。這詞最初是阿拉伯語中的抽象名詞「力量」、「治權」、「裁決權」,後來變為權力、統治。最後,它變為對一個特殊統治者的稱號,被這種蘇丹統治的地方,一般都對外號稱擁有獨立主權或完全主權。被蘇丹統治的地方,無論是王朝還是國家都可以被指為「蘇丹國」。
馬來西亞伊斯蘭教為國教,不過國家元首是國王,被稱為最高元首,不是蘇丹。只是在馬來西亞,至今仍存在八個「蘇丹國」:柔佛蘇丹國,吉打蘇丹國,吉蘭丹蘇丹國,彭亨州蘇丹國,霹靂州蘇丹國,雪蘭莪蘇丹國,登嘉樓蘇丹國,玻璃市蘇丹國。在這些蘇丹國內有蘇丹。
⑦ 殖民統治時期,馬來西亞分別受到哪幾個國家的統治
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在太平洋戰爭中還被日本佔領,解放後還曾經被英國繼續殖民統治。
1、葡萄牙佔領期
1511年,葡萄牙艦隊攻佔馬六甲,建立殖民地。麻六甲末代蘇丹馬哈茂德沙輾轉流亡於馬來半島與廖內群島,聯合各地數度意圖收復馬六甲不果,1641年,荷蘭聯合柔佛攻下馬六甲。
2、西班牙佔領期
在17世紀初,荷蘭建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在摩鹿加群島的貿易,隨後占據了爪哇島上的蘇丹國,1619年建立巴達維亞,隨後從巴達維亞擴展勢力到馬來群島。
3、英國佔領期
英國人於18世紀開始向東南亞擴張,1786年英國佔領檳榔嶼,1819年佔領新加坡和馬六甲,1826年英國將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合並成一個省,總稱馬六甲海峽殖民地。
4、日本佔領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雖然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的頑強抵抗,但日本在兩個月內就占據了馬來西亞。
(7)馬來西亞柔佛蘇丹負責什麼擴展閱讀:
16世紀,西方海上霸權興起,馬六甲因其交通及戰略地位重要,引起西方列強覬覦和入侵,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
1867年4月海峽殖民地脫離英屬印度管轄,成為皇家殖民地,到20世紀初,馬來西亞完全淪為英國殖尼地,英國在侵佔馬來半島的同時,還入侵沙撈越和沙巴。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馬來亞經濟呈現明顯的畸形發展,為了大量開發錫礦及橡膠園,英國從中國及印度大量的引進勞工,使得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的社會特徵開始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英國又恢復對馬來亞的殖民統治,一年後,英國組成馬來亞聯盟。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正式宣布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
⑧ 馬六甲王朝
馬六甲蘇丹王朝是於1402年由拜里米蘇拉在馬來亞半島所建立的王國,中國明史中稱為滿剌加國,其王城即是如今的馬六甲市,王朝全盛時期的國土范圍覆蓋泰國南部至蘇門答臘西南部。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對蘇丹王朝進行侵略,並在1528年殖豎鏈民馬六甲,直接促使王朝滅亡。其後,王朝的法定繼承者蘇丹阿拉烏丁沙二世在今柔佛地區建立了柔佛蘇丹王朝。
拜里米蘇拉原為室利佛逝,巨港(現今印尼蘇門答臘)東南區域的王子。因當時室利佛逝被滿者伯夷國攻佔,王子由巨港逃至淡馬錫(現今新加坡),因某緣故而刺殺當地酋長,後被追捕而逃往北方,在途中一棵滿剌加樹下休息時,看見一條獵狗將一隻小鼠鹿逼到絕境,小鼠鹿為了自衛,將狗踢進河裡。如此覺得這是一塊吉祥讓纖啟之地,於是將此地命名為滿剌加(現今馬六甲)並定居在此。
初期的滿剌加必須交納每年的40兩黃金給暹羅國,而南面又有滿者伯夷國的威脅。在永樂元年,拜里米蘇拉隨京官尹慶到大明國拜見明成祖,正式向大明國進貢,當年明成祖正式封拜里迷蘇剌為滿剌加國王,並贈予詔書和浩印。
在盤陀訶羅敦霹靂的領導下了馬六甲王朝達到了空前絕後黃金時期。當時的馬六甲王朝的領土涵蓋了馬來西亞半島,一部分的泰國南部(今北大年地區),印尼蘇門答臘島的一大部分。馬六甲海峽更是由此政權單一管制。當時的馬六甲港口是當時的國際貿易中心。當時也有許多來自附近島嶼的政府自願接受馬六甲王朝的管制。也有許多周邊國家對馬六甲王朝進貢。
後期王朝因敦霹靂與世長辭後,缺乏人才而沒落下來。國際港口地位也被許多周邊港口坦如取代。人民分裂,貪污普遍,稅收過高(在當地經商的人所繳交的稅收),使得使得此政府失去公信力,商人也紛紛撤離此處。除此之外,他們的士兵也較西方國家落後。葡萄牙攻擊此國的導火線是最初航海抵達馬六甲要求讓該國的商人在此經商,但被奸臣指該國要謀取馬六甲的財富。馬六甲國王也聽信奸臣所說捉拿葡萄牙軍隊,並且焚燒葡萄牙船隻。後來葡萄牙軍隊領導人阿不奎及其幾位手下成功逃離馬六甲,回國後,帶來了更強大的軍隊並要求釋放原先軍隊,讓葡國商人在此經商,並且讓葡國在此建立葡國的堡壘。結果所有要求都被馬六甲國王拒絕。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攻佔馬六甲,素丹國解體。素丹·馬哈茂德(1488~1511)退居賓當島,繼續抗擊葡萄牙侵略者。後其子分別建立柔佛和霹靂小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