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膽在馬來西亞的名稱叫什麼
A. 蛇的葯用價值都有哪些
不要肆意捕蛇
三、蛇肉有哪些葯用價值以及加工方法
中醫認為蛇肉具有祛風濕、散風寒、舒筋活絡的功效,並有止痙、止癢作用。臨床應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癱瘓、類風濕性關節炎、麻風、癮疹、小兒驚風、疥癬等病。值得一提的是,蛇肉葯用不同於使用。蛇類一旦作為葯用,應重視產地品種、加工泡製方法和採集季節等,並且在用量上頗有講究。是否所有蛇種具有同等的葯效,尚缺乏科學性的論述報告,有待進一步探討。
蛇肉的葯用基本加工方法,可直接用鮮蛇肉加工製成葯物,如純蛇粉膠囊、蛇肉注射針劑、蛇葯酒、各種蛇乾等。以鮮蛇肉入葯,一般認為可保留較多的生物活性物質,葯效要略勝於干製品。
盡管很多蛇都有著很好的作用,但是如果本身沒有經驗就不要去捕捉,以免發生危險。而且很多蛇的數量已經不多,所以不要再肆意地捕捉。
B. 馬來西亞十大名特產
馬來西亞十大名特產
到馬來西亞旅遊,不帶點特產回去怎麼行?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馬來西亞十大名特產,去馬來西亞旅遊的小夥伴可要記住啦!
一.錫製品
錫有銀灰色的金屬光澤,它擁有良好的伸展性能,它在空氣中不易氧化,它的多種合金有防腐蝕的性能,因此它常被用來作為其它金屬的防腐層。錫的主要來源是它的一種錫石,盛產於中國雲南、馬來西亞等地。錫是最早被發現的超導體之一。錫是質軟的金屬,延展性好,熔點度低,製成茶葉罐或杯子又保鮮保溫的功能喔!
二.肉骨茶
是馬來西亞華人的創意料理,清末,華人離鄉背景遠赴南洋掏金尋求另一片天地,英國人在巴生建立了深水碼頭運送錫礦及香料。華人在巴生地區以勞動換取薪資,在巴生河谷採挖「錫米」,為了維持體力和適應熱帶氣候,便用豬骨和中葯及家傳的偏方一起熬成湯,因湯和茶顏色相近,所以又稱之肉骨茶。肉骨茶不但美味、營養豐富,還提供所需能量,並且能抗風濕耐飢餓,馬上在勞工間流傳起來。肉骨茶就成了新馬兩地人人喜愛的美食。 肉骨茶分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馬來西亞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有較重胡椒味,而福建肉骨茶有較重葯材味。任君挑選!!
三.咖哩粉
味道香濃,常用椰漿去減低辛辣和提升香味。可運用多種香料,如羅望子、月桂葉以及香芋等拌煮,充滿南洋風味。價錢非常便宜喔!
四.冬革阿里
在馬來西亞名稱則叫做(Tonqkat Ali)(意即阿里的柺杖),越南名稱則是(Cay Ba Binh)(意即能治百病的草),生長范圍遍及印支半島、馬來半島、印尼的深山野嶺之間。在過去當地居民用它作為治療一些疾病如皮膚搔癢、消化不良、驅蟲、腰骨酸軟、瘧疾…等等。19世紀時,抵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馬來西亞人民,在沼澤瘴氣的山林間,躲避英軍追捕及迂迴抵抗的時候,就是把這種被稱為東革阿里的植物,作為醫療之用。當年的馬來西亞抗英英雄末基勞(Mat Kilau),享年124歲,據說也是拜此聖葯之效所賜,令人嘖嘖稱奇,東革阿里為馬來西亞的國寶葯草,實至名歸。東革阿里還可以分成口服及外用2種,外用的可以搭配其他草葯製成葯油,用來按摩與促進血液循環;至於口服的,不但具有防虐、防毒、防高血壓的功效;更可以改善身心、增強癒合系統。最重要的是,他的`壯陽效果更是驚人,據說其療效比人參強五倍,婦女也用來滋補養身!
五.巧克力
馬來西亞巧克力~是世界上相當有名的,因為馬六甲盛產的美味可可是製作巧克力很重要的原料,你可以在馬來西亞買到多種口味的巧克力,個人推薦堤拉米蘇口味及椰子口味的巧克力!
六.千里追風油
乃選用中國名貴地道葯材提煉而成,功能卓著,遠近馳名,功效快、氣味純,促進血液循環、迅速恢復健康,居家旅行常備良葯。
七.白咖啡
低溫烘焙的白咖啡是馬來西亞獨特的技術,因為顏色淡,所以被叫做「白咖啡」,沒有高溫烘焙的焦苦酸澀,這有點像拿鐵奶香味較重的感覺。這是一定要買上幾包在家好好享受!
八.馬蹄酥
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 相傳是唐朝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後回陜西省探親的隨身禮物。這種宮廷點心後來傳入閩南。 製作過程是將餅貼在熱爐壁上烘烤,餅呈馬蹄形,故稱馬蹄酥。後這種制餅技術隨著移民到了馬來西亞發揚光大 。
九.蠟染布
一般蠟染的圖案結構,是四面均齊和上下對稱、多樣統一、滿而不亂;追求整體的裝飾效果,馬來西亞的蠟染,圖案富有南洋風、鮮艷感,構成了瑰麗多姿、清新明快、富有魅力的藝術效果。您可以選購穿上,讓自己感受熱情的渡假風!
十.豆蔻(Nutmeg)
是馬來西亞最有名的香料,種子顆粒會散發出令人興奮的芳香味。以前豆蔻用於做酒、咖啡和烘製糕餅,增添風味。
豆蔻具有使人情緒開朗,有抗精神失調功能,並對失眠、咳嗽、氣喘、發燒、陽萎、早泄和消化系統等毛病有一定的功效!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C. 關於蠎蛇的信息有哪些
蟒編輯[mǎng]
蟒,本義是巨蛇。又是蟒蛇、蟒科、蟒屬。蟒蛇,又稱琴蛇、蚺、梅花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體長3—7m,重數十公斤。頭小,吻端扁平,通身被覆小鱗片,腹鱗窄,尾短。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雲南南部、福建、海南、香港、四川等地。屬於世界瀕危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文學名
蟒蛇
拉丁學名
Python molurus
別 稱
南蛇、琴蛇、蚺、巴蛇、大麻蛇、埋頭蛇、梅花蛇、金花大蟒、尾蟒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目
有鱗目
亞 目
原蛇下目
科
蟒科
亞 科
蟒亞科
屬
蟒屬
種
蟒種
分布區域
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印度尼西亞等
目錄
1形態特徵
2生活習性
3生長繁殖
4棲息環境
5分布范圍
6人工養殖
7保護級別
8致危因素
9常見種類
10葯用價值
▪ 蟒蛇膽
▪ 蟒蛇油
▪ 蟒蛇肉
▪ 蟒蛇血
▪ 蟒蛇皮
▪ 蟒蛇蛻
1形態特徵編輯
蟒蛇為中國產最大的蛇,體長3—7m,重數十公斤。頭小,吻端扁平,通身被覆小鱗片,腹鱗窄,尾短,肛孔兩側有爪狀的角質物,為後肢痕跡,雄性更顯著。頭背有對稱的大鱗片,吻鱗及前兩枚上唇鱗具唇窩,尾下鱗大部為雙行。體背及體側有雲豹狀的大斑紋,頭背黑色,頂部有一條黃褐色斑,眼後下方有大黑斑,喉下黃白色。體鱗光滑,在頸部約56—64行,體中部64—71行,肛前40—44行,腹鱗250—262枚,尾下鱗63—70對。[1]
蟒蛇的主要特徵是體形粗大而長,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具有腰帶和後肢的痕跡。在雄蛇的肛門附近具有後肢退化的明顯角質距,但雌蛇較為退化,很容易被忽略。另外,它有成對發達的肺,較高等的蛇類卻只有1個或1個退化肺。蟒蛇的體表花紋非常美麗,對稱排列成雲豹狀的大片花斑,斑邊周圍有黑色或白色斑點。體鱗光滑,背面呈淺黃、灰褐或棕褐色,體後部的斑塊很不規則。蟒蛇頭小呈黑色,眼背及眼下有一黑斑,喉下黃白色,腹鱗無明顯分化。尾短而粗,具有很強的纏繞性和攻擊性。[1]
2生活習性編輯
蟒蛇食性常以小麂、小野豬、兔、松鼠和家禽等為食;胃口大,一次可吞食與體重相等重或超過體重的動物。[2] 消化力強,除獵獲物的獸毛外,皆可消化,但飽食後可數月不食。[3]
蟒具有纏繞性,常用體後攀纏在樹桿上,也善於游泳。喜熱怕冷,最適宜溫度25—35℃,20℃時少活動,15℃時開始麻木狀態,如氣溫繼續下降到5—6℃即死亡;在強烈的陽光下曝曬過久亦死亡。[4] 蟒取食在25℃以上,冬眠期4—5個月,春季出蟄後,日出後開始活動。[5] 夏季高溫進常躲陰涼處,於夜間活動捕食。以突然襲擊咬住獵獲物,用身體緊緊纏住,使獵物體內心臟壓迫停止心跳、血液不能流動而死亡(蟒纏繞獵物是因為使獵物血液停止流動而死亡,它有這樣的能力,而不是普遍認為的窒息而死)。
3生長繁殖編輯
人工養殖條件下蟒蛇的繁殖習性與野外相似,雌蟒每次產卵為15—42枚,多數是42枚。可將性成熟個體,產出前的卵分為三
蟒蛇
期:第一期卵,直徑10毫米以下,卵數30—100枚以上,白色圓形;第二期卵,卵徑15—57毫米,卵呈圓形,黃色或淡紅色,卵數6—26枚,待次年成熟產出;第三期卵,當年可產出,卵長徑57—94毫米,短徑37—62毫米,重54—101克,已進入輸卵管,呈乳白色橢圓形。卵產出時胚胎已是器官形成期或已有幼蟒的雛形。養殖時可根據蟒蛇的性成熟者卵不同時期的發育程度,進行養殖產卵護理。養殖飼喂時,要根據其習性、食量投食。
蟒蛇繁殖期短,為每年4—6月。繁殖率高峰為4月下旬至5月下旬,卵生,雌性每次產卵8~32枚,其卵白色,重80克左右。雌蟒有蜷伏卵堆上的習性,此時不食,體內發熱,體溫較平時升高幾度,有利於卵的孵化。[6]
4棲息環境編輯
蟒蛇屬於樹棲性或水棲性蛇類,生活於熱帶及亞熱帶的森林中,或溪間附近的土山常綠闊葉林和石山常綠闊葉藤本灌叢區;氣候溫和濕潤,最低平均氣溫在9℃以上,野生動物豐富的場所,為蟒蛇的良好棲息環境。[7]
5分布范圍編輯
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福建等省(區)。廣西的南寧、百色、玉林、梧州、欽州等地區各
蟒
縣廣泛分布;柳州地區的忻城、融安、武宣、象州、金秀等縣;河池地區的宜山、都安、巴馬等縣;梧州地區的賀縣;桂林地區的平樂、陽朔、臨桂等縣均有。其中以南寧地區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百色地區次之。雲南紅河州的金平、屏邊、元陽等縣;文山州的富寧、馬關、西疇、文山、麻栗坡等縣都有分布。貴州的望謨、羅甸等縣也有分布。[1]
國外分布於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1]
6人工養殖編輯
新引進的蟒蛇有一個熟悉、適應環境的過程。剛入場的蟒蛇對活雞、活兔、活鼠、鳥雀等完全拒食,此時不要急於強行人工填喂。對體質弱且日漸消瘦的蟒蛇,可在10—15天後採取人工填喂。體重在20—25千克的,每次可[8]
紅尾蚺
喂精牛肉1—1.5千克。填喂前,要先將瘦牛肉剔去筋骨和皮膜,然後切成小的條狀或塊狀,肉塊的具體大小應視蟒蛇形體大小而定。切好的肉塊需投入沸水鍋里滾一滾後撈出,可起到消毒去腥的作用。待肉塊完全涼透後,就可以用來填喂蟒蛇。強行填喂會使蟒蛇經受很大的刺激,故填喂前可將2—3個雞蛋塗抹於肉塊上,使其潤滑而順利吞下。大部分蟒蛇會在1周後自行取食。蟒蛇體大性惰,行動遲緩。大多情況下,它是處以靜止棲息的狀態中捕食獵物的。一旦獵物靠近時便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咬住,並用身體將其纏繞致死,然後從獵物的頭部開始吞食。蟒蛇晝夜均有活動,但在飼養中大多見其夜間捕食,這可能與夜晚環境安靜有關。另外,蟒蛇嗜食鼠類和蛇類,飼養時不妨投其所好。它以此可以吞食與自身體重相當或超過自身體重的大型動物,如山羊、穿山甲、果子狸和家禽、家畜等,應盡量滿足供應,讓其早日適應新環境。蟒蛇喜熱怕冷,尤喜在濕熱交加的環境中生存。一般說來,活動期最適宜的溫度范圍是20—30℃,飼養最佳溫度是25—28℃;韓國相對濕度為50%—80%。若溫度過低,蟒蛇不願活動;溫度過高,又易造成死亡。因此,在盛夏季節來臨之前,要提前落實好遮陽設施,避免陽光直接暴曬。因蟒蛇有在樹蔭下盤成一團或橫躺在陰涼處靜止不動的習慣,所以要給予滿足。此外,蛇場、蛇窩的濕度不宜過大,否則會引起蟒蛇周身性水皰疹和局部皮膚潰爛,應加以預防;但也不能過於乾燥,使之不能正常蛻皮,影響正常的生長和增重。[8]
7保護級別編輯
1988年12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頒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定為一級保護動物。[1]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易危[1]
瀕危等級:瀕危[1]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1]
8致危因素編輯
①蟒蛇常在夜間進入村莊,獵獲家禽,家畜,有時也入河中獵食魚類,飽食後未立即返回隱蔽所時,常被人捕捉。
②在國內,蟒蛇已成為外貿收購站的收購對象,長期以來,對蟒蛇採取濫捕,不分季節和大小,任意收購和捕殺,導致數量大減。
③有些產地森林的開伐,致使蟒蛇的棲息環境范圍縮小。
④產地的耍蛇人以蛇營利,長期使蛇脫離野生環境,影響其繁衍增生。因上述種種原因,蟒蛇數量日趨減少,處於瀕危狀態。
9常見種類編輯
名稱
拉丁學名
亞馬遜森蚺 Eunectes murinus
網紋蟒 Reticulated python
緬甸蟒 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非洲岩蟒 Python sebae
紫晶蟒 Morelia amethystina
印度蟒 Python molurus
泰坦蟒 Titanoboacerrejonesis
紅尾蚺 Boa constrictor ssp
黃水蚺 Eunectes notaeus
地毯蟒 Morelia spilota
血蟒 Python curtus
球蟒 Pythonregius
黃金蟒 Patteraless
10葯用價值編輯
蟒蛇膽
蛇膽是中國具有悠久葯用歷史的名貴中葯材,蟒蛇膽入葯最早記載於南北朝《名醫別錄》 ,在《本草綱目》中也被收載於蛇膽項下。其中記載「蚺蛇膽,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匿痛,下腹匿瘡,目腫痛 。」[9]
現代葯理研究發現, 蛇膽汁中的牛磺膽酸(taurocholicacid,TCA)及牛磺去氧膽酸(taurodeoxycholic acid,TDCA)具有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蟒蛇膽中除含有TCA及TDCA外,還含有蟒蛇科類動物特有成分蟒膽酸(pythochol—icacid,PCA)和牛磺蟒膽酸(tauropythocholate,TPCA)。楊健等通過葯理研究發現 ,牛磺蟒膽酸類物質也具有一定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 。[9]
蟒蛇油
蟒蛇油又名蟒蛇脂、蟒蛇膏,取蟒蛇的脂肪加工而成。《名醫別錄》謂 :「蟒蛇油,主皮膚風毒、婦人產後腹 痛余疾」。《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蟒蛇脂功效描述為「蛇脂綿裹塞耳聾,亦傅腫痛,摩著物,皆透也」。[9]
蛇油的主要化學成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對皮膚黏膜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和滲透性,易被皮膚吸收。蟒蛇油中除了含量高的油酸、棕櫚酸、亞油酸外,還含有14種氨基酸和非皂化部分鯊烯。[9]
蟒蛇肉
蟒蛇肉在《名醫別錄》就有記載,其味甘,性溫,有小毒。除手足風痛,殺三蟲,去死肌,皮膚風毒癘風,疥癬惡瘡。具祛風活絡,殺蟲止癢功效,用於風痹,癱瘓,癘風,疥廨,惡瘡。[9]
蟒蛇血
研究證明,蛇血不但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強身健體,促進人體細胞的活化及養顏美容的作用,還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9]
蟒蛇皮
蟒蛇皮有獨特的構造特點及質量特性,用於製作二胡、手鼓等民族樂器,音質出色,性能穩定。是一種珍貴、稀有的樂器製作原料。僅用於二胡、手鼓等樂器的製作原料,蟒蛇皮的開發就有極為可觀的經濟利潤,這也是帶動蟒蛇人工養殖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動力。[9]
蟒蛇蛻
蛇蛻,又名龍子衣、蛇符、龍子單衣、弓皮等。指蛇蛻下的皮膜。蛇蛻具有祛風濕,定驚,消腫,殺蟲,明 目的功效。王彩芳用蛇蛻治療小兒風癇驚熱,咽喉腫痛,疥癬,疔瘡,目翳等症,有一定療效。鄭艷青等認為蛇蛻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流行性腮腺炎、麥粒腫、中耳炎、乳腺增生、濕疹、腦囊蟲病、皮膚感染性炎症、淋巴結核、腰腿痛等病症 。[9]
D. 金環蛇是什麼
中文學名:金環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眼鏡蛇科
中文屬名:環蛇屬
中文俗名:黃節蛇、金甲帶,佛蛇,黃金甲,金報應,金包鐵,玄南鞭,金蛇等
拉丁文名:Bungarus fasciatus
英文名:Banded krait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Schneider,1801
形態特徵 頭呈橢圓形.尾極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鈍圓而略扁,通身呈黑色與黃色相間的少數明顯的棱骨,黑色環紋和黃色環紋幾乎等寬,黃色環紋在體部有23~28環,在尾部有3~5環,背鱗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1行鱗片特別大,肛磷完整,尾下鱗片為單行,腹部為灰白色,體長100~180厘米.
生態習性 棲息於丘陵,山地,常見於潮濕地區或水邊,怕見光線,白天往往盤著身體不動,把頭藏於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躍,捕食蜥蜴,魚類,蛙類,鼠類等,並能吞食其它蛇類及蛇蛋,性溫順,行動遲緩,其毒性十分劇烈,但是不主動咬人,卵生,5月底產卵,每產多達11枚.
分布 廣西省,廣東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雲南省;國外分布於越南,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寮國,緬甸等國
金環蛇全長1200一1800mm,是具有前溝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較寬的金黃色環紋,體尾共有19—27環,黑黃二色寬度約相等。頭背黑褐色,枕部有淺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軀干橫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圓鈍。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頭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鱗片,背鱗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
金環蛇是一種具前溝牙的劇毒蛇,與眼鏡蛇、灰鼠蛇合稱「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種。金環蛇分布於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雲南南部,在東部向北可達江西南昌。國外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棲息於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金環蛇夜晚活動。金環蛇吃蛇,偶爾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動物。卵生,5—六月產卵6—14枚於腐葉下或洞穴中。金環蛇數量野外已極稀少。金環蛇是著名食用蛇之一,蛇體浸酒及蛇膽也被用來入葯,長期以來大量被捕殺內銷或出口。由於此蛇分布范圍較銀環蛇狹窄,數量本來就不多。
瀕危信息等級:瀕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