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哪個國王引進橡膠樹
1. 天然橡膠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及其生產概況
天然橡膠起源於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的熱帶雨林中,稱之為巴西橡膠樹。1876年,英國人魏克漢從巴西亞馬孫河的中下游採集了野生橡膠種子7萬粒運到英國倫敦邱植物園(Kewgarden),育成苗木2397株,其中的1900株運往斯里蘭卡,一部分送往新加坡,2株運往印度尼西亞茂物植物園。此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國家的橡膠種植園大多是由魏克漢采種的第二代橡膠種子建立起來的。1888年,英國人鄧祿普(J.B.Dunlop)發明了氣胎,1895年開始生產汽車,1900年開始橡膠價格急劇上升,由野生橡膠樹採集的橡膠遠遠供不應求,於是,植膠業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崛起,遍及亞、非、拉許多熱帶國家。我國於1904開始引入橡膠樹,1952年起在華南大面積植膠。迄今世界植膠主要分布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中國、越南、象牙海岸、斯里蘭卡、賴比瑞亞、巴西、菲律賓、喀麥隆、奈及利亞、柬埔寨、瓜地馬拉、緬甸、迦納、剛果、巴布亞紐幾內亞、孟加拉國、加彭等20多個國家。2001年,世界天然橡膠總植膠面積962.03萬hm2。2004年世界天然橡膠總收獲面積830.90萬hm2,年總產干膠845.55萬t。
巴西是天然橡膠的原產國,1900年以前,世界需求的橡膠幾乎全部來自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的野生橡膠樹。此後由於汽車工業的崛起,橡膠需求量猛增。一些大輪胎公司如法斯通公司、固特異公司在巴西發展大膠園,但由於橡膠南美葉疫病,由Dothidella.ulei病原菌引起的大流行,植膠業受到嚴重威脅,長期來一蹶不振。設在亞馬孫河口瑪瑙斯(Manous)的巴西橡膠研究所在發現對南美葉疫病具有免疫力的少花橡膠種的種質資源後,培育出了抗南美葉疫病高產品系,植膠業才開始回升,但迄今產膠量仍不能滿足本國需要。
種植橡膠最多的卻是亞洲國家,總面積884.87萬hm2,佔世界總種植面積的91.97%,按種植面積大小依次為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中國、印度、越南、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孟加拉國等國家。非洲國家種植面積共52.6萬hm2,為世界總面積的0.55%,種植國家按面積依次為奈及利亞、利比利亞、象牙海岸、巴布亞紐幾內亞、剛果(金)、喀麥隆、加彭。南美洲的總面積共24.56萬hm2,佔世界總面積的0.25%,依次為巴西、墨西哥、瓜地馬拉等國家。
在亞洲,泰國、中國、越南3個國家的橡膠種植面積發展最快。
天然橡膠的產量在近5年來泰國已躍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年產干膠282.25萬t,佔世界總產量的33.38%;印度尼西亞200.01萬t,佔世界總產量的23.65%;馬來西亞119.35萬t,佔世界總產量的14.11%;印度74.57萬t,佔世界總產量的8.82%;中國48.6萬t,佔世界總產量的5.75%;越南40.8萬t,佔世界總產量的4.83%。這6個亞洲國家年產橡膠之和為765.58萬t,佔世界年總產量845.55萬t的90.54%。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五產膠大國。
2. 天然橡膠的歷史
1492年遠在哥侖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前,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當地居民已開始利用。
1736年直到1736年,法國才在世界上首次報道有關橡膠的產地、採集膠乳的方法和橡膠在南美洲當地的利用情況,使歐洲人開始認識天然橡膠,並進一步研究其利用價值。
1839年此後又經過了100多年,直到1839年美國人固特異(C.Goodyear)發現了在橡膠中加入硫黃和鹼式碳酸鉛,經加熱後制出的橡膠製品遇熱或在陽光下曝曬時,才不再像以往那樣易於變軟和發粘,而且能保持良好的彈性,從而發明了橡膠硫化,至此天然橡膠才真正被確認其特殊的使用價值,成為一種其重要的工業原料。
1888年英國人鄧錄普(J.B.Dunlop)發明了充氣輪胎,促使汽車輪胎工業飛躍地發展,因而導致耗膠量急劇上升。
1876年英國人威克姆(H.Wickham)從巴西馬遜河口採集橡膠種子,運回英國皇家植物園播種,並在錫蘭(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試種,均取得成功。此即為巴西橡膠樹在遠東落戶的開端。從此,栽培橡膠業發展非常迅速。1997年世界天然橡膠產量已高達624.7萬噸。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農墾科技工作者通過科學實踐,打破了國外近百年來所謂15°以北是巴西橡膠樹種植「禁區」的定論,成功地在北緯18°以北至北緯24°的廣大地區種植巴西橡膠樹,並獲得較高的產量。1996年天然膠產量已達到42萬噸,成為世界第五大天然膠生產國。 國務院辦公廳於2007年印發了《關於促進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07]10號),進一步明確了'天然橡膠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和工業原料'的戰略定位,肯定了我國天然橡膠產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指出了當前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提出了今後發展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具體措施。
《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我國國內天然橡膠年生產能力要達到80萬噸以上,境外生產加工能力達到60萬噸以上的目標。《意見》為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明確了前進的方向、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開辟了廣闊的工作空間,這是新時期指導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的一部劃時代的綱領性文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橡膠樹原產於巴西亞馬遜河流域馬拉岳西部地區,現已布及亞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面積較大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中國、印度、越南、奈及利亞、巴西、斯里蘭卡、賴比瑞亞等。我國植膠區主要分布於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此外台灣也可種植,其中海南為主要植膠區。
常綠喬木,有乳狀汁液。直根系,三出復葉,革質全緣。花單性,雌雄同株,圓錐花序。果實為蒴果,種子橢圓形。巴西橡膠樹有較大的變異性和適應性。適於年平均溫度26~27℃,而且沒有15℃以下絕對最低溫度;年降雨量2500mm以上,分布均勻;年平均相對濕度80%以上;土層深1m以上,表層20~30cm含有機質3%以上,土壤pH5~6,土壤質地以壤質土最好,地下水位1.5~2m以上;海拔高度一般300 m以下,無大風的地區種植。
天然橡膠采自植物的汁液,雖然世界上有2000多種植物可生產天然橡膠,但大規模推廣種植的主要是巴西橡膠樹。采獲的天然橡膠主要成分是順式聚異戊二烯,具有彈性大、定伸強度高、抗撕裂性和耐磨性良好、易於與其它材料粘合等特點,廣泛用於輪胎、膠帶等橡膠製品的生產。巴西橡膠樹喜高溫、高濕、靜風、沃土,主要種植在東南亞等低緯度地區。受自然條件制約,我國僅海南、廣東、雲南等地氣候條件可以種植,可用面積約1500萬畝,已種植1400萬畝左右,年產量在60萬噸左右。 L A T E X T E S T R E P O R T
天 然 膠 乳 檢 測 報 告
Subject : The quality test report of natural rubber latex 60% DRC H.A.
標題 : 高氨濃縮天然乳膠質量檢測報告
Items
項目 Test result
實測結果 International standard
國際標准
Total solid content總固含量 61.53 61.5 min
Dry Rubber Content干膠含量 60.19 60 min
Non rubber solid非橡膠固體含量 1.49 2.0 max
Ammonia content (on total weight)氨含量 0.74 0.6 min
Ammonia content (on water PH.)水溶氨含量 1.92 3.0 max
PH of latex酸鹼值 10.58 11.0 max
KOH number氫氧化鉀含量 0.48 1.0 max
V. F. A. 揮發脂肪酸值 0.014 0.03max
Mechanical Stablity Time(S) 機械穩定率(秒) 860 650 min
Magnesium Content (on solids),PPM鎂含量 32.5 80 PPM
Color of latex乳膠顏色 White白 White 白
All tests a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I.S.O. 2004 – 1979 (E) Specification
Tested by SGS International Inspecting Co., Ltd. Bangkok branch
由SGS國際商檢機構曼谷分公司檢驗
3. 此人花費巨資引進一種樹,並用十年栽培,後來怎樣
橡膠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作物,少了它的存在,可能就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事實上,現在中國很多地方就以橡膠種植作為經濟的支柱產業,可是你知道橡膠的原產地是在哪裡嗎?
東南亞的各個國家知道自己的橡膠資源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所以一再提價,使得中國蒙受了不少不必要的損失。身在東南亞的華僑們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自然十分不滿,但是個人之力終究難敵國家之力,許多人只能忍在心中。
但是「橡膠大王」錢仿周卻不打算任憑自己的祖國蒙受這樣的損失,他花費巨資將大量優質的橡膠樹樹苗運到了中國的雲南,之後更是又花了將近十年時間培育出了適合中國土地的高產橡膠樹。之後「橡膠大王」和中國政府聯手,在我國南部的不少土地上都種上了橡膠樹。
從此,中國也可以自產橡膠這一稀缺資源了。也多虧了錢仿周的愛國之心,我國雲南、廣西、海南一帶的不少居民都憑借種植橡膠成為了富翁。
4. 普吉府的歷史
「普吉」這名字的歷史可以回溯到1025年時,該島當年的舊名「Manikram」在泰米爾語中是「水晶山」的意思。但是,普吉還有另一個更知名的舊名(尤其是在西方文化領域)「Junk Ceylon」,卻是源自於3世紀亞利山卓圖書館中著名學者托勒密,他曾在著作中提及如果想要從中南半島一帶(當時他稱為Souwannapum)前往馬來半島時,會經過一個叫「Jang Si Lang」的驛站,是西方文獻中最早提及普吉的一份。
對於普吉島最初的住民,有幾種不同的說法,部分認為有可能是屬於舍曼族(Semang)一系的矮黑人(Negrito),部分認為可能是屬於莫坎族(Mokken)的海洋吉普賽人(Sea Gypsy),也有說法認為可能是起源於緬甸勃固(Pegu)地區的孟王國(Mon)之移民。
約在4世紀左右時,一群因為不堪侵擾而逃離原居地印度的泰米爾人(Tamil)開始在整個馬來半島西岸殖民,殖民范圍包含了普吉島。在7世紀至13世紀期間,普吉與鄰近的地區都是由一以蘇門達臘為根據地的馬來王國室利佛逝(Srivijaya)所控制,當時該王國以普吉島北方、今日泰國攀牙府的港埠竹古巴(Takua Pha)作為附近地區的商業與文化中心。相比之下,普吉則因為缺乏可以作為航運用途的河口港埠,再加上人口稀少,整體發展可說是一灘死水。
普吉首次納入泰國的版圖里,是在13世紀末素可泰王國時代的藍甘亨國王(King Ramkhamhaeng)在位時,當時竹古巴被劃分在洛坤府(Nakhon Si Thammarat)的管理區域內,使得普吉也連帶地被劃入其范圍。那時的普吉的環境還非常原始未開化,人們主要是居住於滿布全島的黑森林邊緣之溪流低地,而叢林中則還有野生的老虎、犀牛、象、鱷與熊等獸類穿梭。雖然只是一個小島,但普吉擁有非常豐富的物產礦藏,包括象牙、寶石、天然珍珠、毛皮、香料與龍涎香。這些資源很早以前就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外來族群虎視眈眈,包括馬來海盜、阿拉伯商人、泰米爾屯墾者、中國的絲綢交易商與遠來自葡萄牙的冒險家全想要染指。因此自17世紀時第一座錫礦礦坑在島上開挖後,就註定了此島日後必然的經濟與政治重要性。
1626年時,來自荷蘭的商人獲准在普吉設立一個交易站,而在積極拓展外交的暹羅王納賴(King Narai)在位的1656年到1688年間,當時的法國駐暹羅大使也開始留意到普吉錫礦在全球貿易市場的潛力。因此,在法國的爭取下,納賴在1681年時指派法籍的傳教士黑內·商博諾神父(Brother Rene Charbonneau)治理普吉島,並將行政中心設於他朗(Thalang)。而在同時,納賴也將普吉島的管理,直接規劃在暹羅的經濟與外交事務部門之下。 1767年帕馬(即今日的緬甸)擊敗了泰國的阿瑜陀耶王朝(Ayutthaya),使得馬來人得以趁亂進占普吉。緬甸軍當時組織了龐大的遠征船隊,在1785年時進攻普吉,以便試探在曼谷新成立的卻克里(Chakri)王朝之態度軟硬。雖然當時英國的法蘭西斯·萊特船長(Captain Francis Light,馬來西亞檳城的建立者)曾去信警告普吉總督,但3000緬甸遠征軍仍然長驅直入佔領了攀牙和竹古巴(Takua Pah)與竹古童(Takua Thung)兩城,並繼續進擊普吉島上的他朗城(Thalang)。
當時,他朗城內的氣氛非常低迷,普吉府尹已陣亡,領軍的府尹遺孀庄(Chan)是吉打蘇丹的孫女。由於普吉積欠了皇家國庫好一筆債務,因此曼谷的泰皇拉瑪一世派軍馳援的機會可說是頗為渺茫。普吉方面據守的巴帕堡壘隨時有陷落的可能,但庄並沒有在還來得及逃離時離開。庄與她的姊妹穆(Mook)將他朗的人民聚集起來,當時由於大部分的男人都已戰死人數有限,她們召集了500名婦女,手上拿著用煙煤塗抹過的椰樹枝偽裝成武器來充數。這計謀的湊效使得緬甸人不敢貿然全面進擊,而泰軍則是在挽濤灣(Bang Tao bay)附近的山丘上突擊緬軍得手。過了一個月的苦撐後,緬甸大軍終於1785年3月13日撤退。
為了嘉勉兩位女性的英勇,拉瑪一世頒贈她們帖卡撒堤(Thao Thep Kasat Tri)與席順通(Thao Si Sunthon)的稱號,其中前者通常是只保留給皇家成員的貴族稱號。她們的青銅塑像今日仍是普吉島上非常著名的觀光重點,也就是他朗市區里碼頭廣場圓環正中央的女英雄紀念碑。除此之外,聯接普吉島與泰國本土攀牙府之間的跨海大橋,也被命名為帖卡撒堤大橋藉以紀念英雄業績。
後來緬甸在1809年到1812年、拉瑪二世初登基時,又趁泰國國力薄弱,軍備鬆懈之機襲擊了普吉三次。在他們的掠奪下竹古巴與竹古童兩城曾再度毀城,而他朗與呈娘港(Tha Rua port)也被攻陷,但是由於普吉和其他府的泰國人民抗擊不休,一直苦戰到曼谷方面的大軍開到,才使得該地區免於進一步的屠殺。當戰塵飄落之後,普吉被規劃到泰王國的國防部下作為戰略前線直接管理,後來被隸屬於洛坤府下。
緬甸在1824年遭到英國佔領,這件事徹底的終止了緬軍對泰國的侵略動作。當初逃到攀牙的許多普吉人終於得以回到家鄉重建他朗,但此時他朗的光芒早已被島上另一個後起之秀的城鎮給遮蔽——由於大批來自馬來西亞檳城地區的華人來到此地開發錫礦,而促成了普吉城的興起。華人勞工的進駐雖然帶來興盛的經濟活動,但也帶來新的紛擾,1876年時兩群華人礦工發生糾紛,這事件瞬間轉變成激烈的血斗,暴動擴及全島失控的暴民開始四處屠戮與搶劫。當地泰人聚集在普吉城的查隆寺(Wat Chalong),寺中的主持僧人除了救助傷患外,也鼓勵民眾團結以對抗暴民,因此才得以在暴民集團抵達時抵抗成功,並在僧人的斡旋下平息暴動。 對於整個普吉的發展歷史來說,最有貢獻者莫過於1890年到1909年間治理著普吉的拉斯達爵爺(Phraya Rasdanupradit Mahissara Phakdi),「Phraya」是泰王朱拉隆功大帝後來賜給他的尊號,直譯為佛爺,或相當於英國的爵爺(Sir),原先僅由泰王賜予王公貴族和大將。
在拉斯達爵爺的治理下,普吉府修築了大批的歐式建築和新的寬闊道路,貧窮的人們則被鼓勵去畜養牲畜帶到新市場上去進行交易以改善收入。在他的特許下,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在普吉設立了第一個泰國據點,當時泰國南方的第一所現代化醫院也在府城區(เมือง ภูเก็ต,Muang Phuket)落成。
在1901年,他首度自馬來西亞檳榔嶼引進橡膠樹到普吉落戶,在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後,泰國是今日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橡膠出口國。
朱拉隆功大帝在位期間, 因為他看到拉斯達爵爺的豐功偉績,將附近盛產礦石的六府——攀牙、甲米、拉廊、董里、沙敦以及竹古巴——聯合在一起,歸屬在普吉的管轄下,稱為「普吉道」(มณฑล ภูเก็ต,Monton Phuket)。而拉斯達爵爺則升任為普吉道的道台總督,其道台總督職位與爵位采世襲制,但實際上僅世襲了一代。
1933年,隨著泰國的國家體制由絕對王權轉向君主立憲政體,普吉也像泰國其他府份一般,改為自立的郡府,由泰國內政部指派的府尹進行治理。
2004年12月26日,一場發生在印尼蘇門答臘附近海域的海底地震引起了嚴重的海嘯,海嘯席捲泰國西岸,包括普吉島,根據統計在災難中普吉一帶共有250人喪生,其中包含不少在冬季期間前來亞洲度假的歐美遊客與其他亞洲國家遊客。經過海嘯侵襲後島西的幾個主要海灘,例如巴東海灘(Patong)、喀倫海灘(Karon)與喀塔海灘(Kata)都受到極其嚴重性的破壞。
浩劫之後,泰國政府十分重視受災地區的重建工作,大力推行各項政策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許多商業如巴東海滂的海洋百貨公司(Ocean Department Store)皆已很快地在2005年初期間被重建並恢復營運。
2006年初,東南亞地區第一套海嘯預警系統在普吉設立,該系統在遊客集中地區(如巴東海灘等地)能以英語、泰語、華語、日語、德語等不同語言的廣播警示遊客海嘯的來臨。
5. 橡膠從哪裡來的
我們都有這樣一個體驗,上體育課時會換上球鞋,因為球鞋底耐磨、有彈力、防滑,不僅能提高我們的體育成績,還能有效保護我們的膝蓋。也許你會問,那汽車有沒有鞋子呢?答案是有的。汽車的四個輪胎就相當於汽車的鞋。更有趣的是,汽車的鞋和我們的球鞋是由同一種材料做成的—對了,橡膠。
天然橡膠來自於自然。自然界裡面,含有橡膠的植物多達2000種,但是真正具有採集價值的並不多,目前已經從500種植物裡面提取出來橡膠,這裡面有我們熟悉的蒲公英。不知道大家小時候試過沒有,把蒲公英的桿掐斷以後,裡面會分泌一些白色的液體,用手摸一摸,感覺黏糊糊,這就是橡膠。還有一種高大的喬木—杜仲樹。有人熟悉它是因為它是葯用植物,除此之外,它的種子、樹葉、樹皮里都可以提膠。但是這些植物的膠產量比較低,真正能滿足世界工業98%乳源的植物另有他物。是什麼呢?這就是三葉橡膠樹。
三葉橡膠樹又叫巴西橡膠樹,或簡稱橡膠樹,大戟科橡膠樹屬植物。與其他含膠植物相比,橡膠樹具有兩大優勢:一是樹木高大,含膠量多;二是壽命長,一棵樹可以持續不斷地為人類提供橡膠長達三四十年。
橡膠樹原產巴西亞馬遜河流域。回到1000多年前,橡膠樹默默地生長在南美洲亞馬遜的密林深處,樹皮被割破以後,白色的乳膠會一滴一滴地往下淌,就像眼淚一樣。所以,在古印第安語中它被稱作「會哭的樹」。古印第安人已經學會用一些原始的辦法提膠並製作一些產品,比如說玩的彈力球,有彈性的瓶子,甚至把它塗在衣服上或腳上起到防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