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和馬來西亞哪個更厲害
① 你認為趙括與方仲永有比較的價值嗎
沒有價值,從各方面來講都沒有.
從現代人的角度來講,趙雖然是紙上談兵的典型,但他至少還可以誇誇其談,他如果活在現在,是非常有市場的.
方只是一介文士,而又趨於常人,他在現代社會沒有一點市場的
② 讓趙括和馬謖打一仗,誰厲害
趙括更厲害。
③ 趙括與方仲永有比較的價值嗎
沒有,趙括好歹對秦戰爭也差點讓白起歇菜,也就差那麼一點點,挺為這丫惋惜的,一個軍事天才,就是實戰太少。紙上談兵這個典故把趙括寫的有點太那個了。我們要尊重歷史,趙括其實是個很有才的人。
方中永這孩子,也只不過是王安石他老人家根據實際情況寫的一篇感慨,也就是說這孩子沒成年就碌碌無為了,所以和趙括不能比。不是一個檔次的。
④ 趙括和馬謖誰更厲害
目前兩人都是有爭議的,實際上白起打贏了長平之戰,只是後期切斷了趙軍的退路,趙括在前面的接戰中都取得了優勢,也有人說這個是誘敵深入之計,但白起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比趙括強。馬謖個人能力沒有問題,只是沒有堅決執行軍令,如果是最後贏了,或許就不一樣了,有時候就是一口氣,如果長平之戰趙軍沒有失去士氣,或者趙括沒有盲目冒進,歷史也就重新改寫了。
⑤ 趙括與方仲永的比較
一;天生方面 其實這兩人天生方面沒什麼比較性 仲永是屬於先天聰慧的 用現在的話說叫天才 而趙括是自小熟讀兵書屬於後天努力型人才
二;中期方面 仲永是因為他父親目光短淺 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 不讓他學習 是貪圖到了一時之利 而趙括中期有著和他相似的經歷 其實趙括早年熟讀兵書且能言善辯 其父也自覺不如 特別是趙括幫助其父親打下著名的'麥丘之站'(可以說是趙括全權出謀劃策的) 以及救閼與之戰中 趙括表現出的果敢與智謀令很多人都誠心佩服
三;後期方面 仲永最終淪為普通人 正所謂傷仲永...而趙括在長平之戰的失敗讓他背了一生臭名 什麼紙上談兵 不知變通 我感覺對他很不公平的 白起是坑殺了40萬趙軍 但從歷史統計上看 秦失六十萬 趙失七十萬(其中包括未戰而被坑的40萬)白起見昭王亦說到;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 傷亡過半 才全殲此軍 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 腹中無食 以人充飢而鬥志不懈 這是趙括的本領 而趙括死 吾存 可謂大勝 可見當年的戰神白起對他評價也如此之高 所以可以說仲永是後期頹廢了 而趙括是夭折的.(其實我老感覺是趙孝成王錯了 因為趙括在此戰之前從未單獨在小戰役鍛煉過他 而一起用就讓他對戰當年的戰神白起 你叫他怎麼贏 況且派趙括去前 趙括就對趙孝成王說了如果秦不換主將王齕我戰勝應該沒問題 如果是白起就困難了 可見他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並非驕傲自滿之輩 所以我很覺得趙括是歷史上一個悲劇的軍事人才)
⑥ 阿斗和趙括誰強
這兩個的方向不一樣,並不好比較。
阿斗是政治方向上的,其行政能力其實並沒有很弱。權術、制衡那一套玩的可以,諸葛亮死後蜀國才進入經濟大發展的時期,人口、糧食等等增產非常明顯,雖然與蔣琬、費禕有相當關系,但總歸來說向劉表一樣是個能治世的人。但是一個能治世的人在一個亂世就是一隻羔羊嘛。一個搞政治、權術的人,在軍事上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不怎麼懂的,而且蜀國國力比起魏國來差遠了,別說一個蜀國,四個也比不上一個魏國,這體量上的事壓也能給壓死,贏是不存在的。阿斗很明智的選擇了投降而不是硬抗。當然東吳的也是投降了。其實阿斗被人覺得無用除了投降主要還是樂不思蜀和誰誰誰教我說的。但是這其實是很正確的做法,不然像李煜那樣,「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就被咔嚓了。
趙括有一定的政治頭腦,但總歸還是個將軍。他不懂管理,但是大王叫你去做的你必須得去做,不做就得完蛋,這點認識的很清楚。首先,在長平之戰以前他不是沒打過仗,也不是沒帶過兵,一個新手不可能只靠老爸很牛逼就當上三軍總司令的,而且之前乾的也都還不錯,是個新興的將領新星,但就跟秦國的李信那樣,經驗不足,打的還是太少,尤其是沒打過大仗,處理起來還是不行。但要是行了才奇怪,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韓信那樣,王翦、廉頗也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所以等他到了長平,首先要做的是推翻廉頗那一套,那樣干趙國會被廉頗給拖垮,是必敗的策略,拼一拼總還有一線生機,而且大王等著你干一架,不打就等著換人讓趙括回去蹲大牢,所以趙括出擊了一下。按照小仗的正確方法,一鼓作氣,然後45萬人就全賠進去。大仗不是這么打的。而且對面是白起,就算廉頗也只能拖,你上誰不是一個輸?
⑦ 一直被說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究竟實力是強還是弱
中華成語“紙上談兵”是指只會誇誇其談,不會將理論用於實踐;意在表明空談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此典故的主角是趙國將軍趙括,他是名門之後自幼熟讀兵策,其父是聲名遠播的“馬服君”趙奢。
公元前259年,在決定中華統一局勢的長平之戰中,趙括敗於秦將白起命喪疆場,並使趙國四十萬精兵被坑殺,此後趙國一蹶不振。
後世有人說是趙括的空談論導致了趙國在長平戰場的大敗;而也有人說趙括是軍事天才,長平之戰的失利不能歸罪於他;那麼趙括到底是天才還是名庸才呢?
趙括是天才還是庸才?長平之戰趙國的失利是否歸責於趙括?由於此時年代久遠,現如今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肯定會有不同的理解,重要的是我們能從“紙上談兵”這個典故中去吸取教訓,從而改善自身的不足,這才是歷史帶給我們的意義。
⑧ 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實戰一無是處嗎
現代人經常用紙上談兵來形容一個人誇誇其談、空談理論沒有任何實踐,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那麼這個紙上談兵的原型是誰呢?戰國時期有一個趙括率領了趙國的四十萬大軍於秦國在長平之戰戰可以說是一場慘敗的戰役。趙括在這場戰爭中有沒有起到作用呢?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他的紙上談兵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害死了趙國的幾十萬大軍。
趙括一直背負著紙上談兵的這樣一個不太好的名聲,但是他在戰役的指揮上也展現了他的實力,只是在缺少了實戰經驗的時候同時遇到了更強大的對手。
⑨ 趙括和馬謖比誰更會紙上談兵
一、當然是趙括。
二、趙括的長平之戰殘敗,40萬趙軍投降!趙國元氣大傷,從此再沒有恢復;而馬謖的失街亭,只不過是場戰役。
趙括,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大決戰,因趙孝成王想打破僵持保守戰法的命令,不聽各方勸阻,堅決的使用趙括為主將,率軍五十多萬,對陣王齕。沒想到,秦國換來了最令人恐懼的白起。即使這樣,趙括依然不懼,以馬革裹屍還的必死信念,沖鋒在第一線。直到彈盡糧絕沒有外援46天後,依然率領都已經士卒相食的趙軍,不顧一切地向秦軍發動進攻,最終戰死沙場。在46天血戰中,趙軍25萬人喪生,秦軍近20萬人喪生。兩軍血戰,必定要分出勝負,總會有人要輸,當勢均力敵之時,那就要上天的眷顧了,秦軍後援來了,秦軍勝了。趙括戰死後,剩餘的趙軍投降了,竟達40萬眾。
三、人物簡介:
1、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急於求勝,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餘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
2、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1]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