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哪裡種瓜

馬來西亞哪裡種瓜

發布時間: 2022-04-12 12:18:15

⑴ 陝北人稱之為木瓜,學名不知!!請問是什麼中葯,功效是什麼!

木瓜素有百益果王的稱號,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中,木瓜性溫,平肝和胃,舒筋絡,活筋骨,降血壓,多吃是有好處的。不過市場上的木瓜,是有3個品種的。如果你想要的木瓜是很香的那種,那麼應該是一尺瓜,也稱作香港瓜。

木瓜營養豐富,幫助改善身體健康,具有一定舒筋活絡的作用。除含有豐富的糖分外,還有有機酸,蛋白質、脂肪、維他命A和C,以及其他多種維生素。富含有17種以上氨基酸,在幫助抗炎抑菌上也有不錯效果。平時女孩子多吃木瓜,還可以豐胸美容~


⑵ 馬來西亞的特產是什麼

馬來西亞特產 特產推薦一:錫製品 特產推薦二:黃金飾品 吉隆坡還是一個購買黃金飾物的好去處,這里的黃金飾物不但純度高,造型設計新潮,而且售價比較合理,但購買時最好到馬來西亞觀光協會推薦的指定商店,那裡信譽可靠。 特產推薦三:馬來西亞蝴蝶 馬來西亞蝴蝶,種類多達幾千種,吸引著大批遊客。本地人將絢爛多彩的蝴蝶製成栩栩如生的標本和裝飾物出售,成為馬來西亞一大特產。 特產推薦四:風箏 馬來西亞的風箏五彩繽紛,令人愛不釋手。馬來西亞航空的標志,也是採用風箏圖案。有的遊客購買馬來西亞風箏,作為室內裝飾物,可謂別具一格。 特產推薦五:香水 馬來西亞盛產蘭花,當地產的"蘭"系列香水,品質甚佳,不亞於法國香水,但價格比法國香水便宜得多。 特產推薦六:蠟染 是一種蠟染的印花布,有新加坡產品、馬來西亞產品、印尼產品,各具特色,其中以新加坡產的最便宜最時髦,它由機器印染,花色相同的較多。馬來產品以花和蝴蝶圖案居多,色彩艷麗,價格適當,為饋贈佳品。如果自用的話,可買印尼蠟染,它的別名「紗麗」更為世人所知,設計相互多用條紋及黑、黃色調,手繪製品更是出色。 特產推薦七:無籽西瓜 馬來西亞無籽西瓜售價比國產西瓜高,但因其皮薄、甜度均勻,常年供應,已成國內賓館、酒樓采購量最大的一種瓜。 特產推薦八:豆蔻膏 特產推薦九:熱帶水果 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有大量的熱帶水果生產能力,想吃榴槤、山竹、荔枝等熱帶水果的人有口福了。 特產推薦十:娘惹食品 「娘惹」原本是指華人與馬來人婚配的後代子裔,尤其是指女性,爾後演變成泛指華人與馬來人相融的文化,這也包含飲食在內,因此在馬來西亞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醬豬蹄、煎豬肉片、竹筍燉豬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由椰漿、香蘭葉、糯米和糖精製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適中,嚼頭兒足著呢。

⑶ 客家人是身什麼意思

什麼是客家人
生生不息的客家人,你的根在哪裡?尋找理想家園的客家人,何處是你的樂土?莽莽中原,滔滔黃河,驚濤拍岸,奔騰咆哮;煌煌中華,泱泱大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黃河水,在客家人的血脈里澎湃、奔流。中原是客家人的故土,那裡有客家人的根!客家人的樂土就在自己的腳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客家人,無論走到何處,都能開拓出嶄新的天地!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客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客家先民,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從唐宋時期開始,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大量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以後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現在已有千萬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常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
民族和民系。民族是泛指歷史上形成的、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們共同體,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現代民族等。同時還有其他廣泛的用法,如中華民族、阿拉伯民族等。民系這一概念,是客家學研究專家羅香林先生在30年代為研究客家而自創的一個新術語。它的內涵是同一民族內部的各個獨立的支系或單元。今天,漢民族內部各民系的概念幾乎已成為學術界約定俗成的一個專業術語。
今天,國內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廣西、台灣等省區;國外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客家先民及其後裔對長江流域和閩、粵、贛三角地帶的開發,對華南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對漢民族大家庭的發展、壯大和漢文化及中原文明的傳播、發揚,都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近代以來,客家先民對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發揮了重大作用。在中國近代史上,客家優秀兒女英才輩出,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進行了英勇卓絕的斗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篇章。在當今世界發展浪潮中,客家人風采依然,卓有建樹,功勛可嘉。
客家民系並非自古就有的。從客家被稱之為「客」而又自稱為「客」的情況,可以看出客家民系是歷史移民的產物。遷徙—僑居—再遷徙—再僑居,客家先民歷盡艱辛。客家人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與頑強的生命力,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廣大的社會區域,從而成為漢民族一支人口眾多、分布廣闊、英才輩出的特殊民系。
那麼,什麼是客家人呢?可以這么說,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漢民系的獨特而穩定的群體;客家人的聚集地為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區(這里有二十九個純客縣,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客家話是客家人的獨特語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習俗;客家人具有獨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說,客家人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漢民族的獨特穩定的一個民系,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獨特穩定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態(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穩定特徵的人,可以稱為客家人。

(二)

客家人,這是一個充滿顛沛流離、飽經風霜的苦難的代名詞,客家人遷徙過程充滿血淚和辛酸;客家人,這又是一個富有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光輝的代名詞,客家人歷經磨難,創造了著名的客家精神和文化——其光榮和輝煌值得客家人引以為自豪。
當客家先民輾轉奔波,最後找到閩、粵、贛交界地區這片大本營時,被周邊的其他民系視為「客人」,即「外來人」。「時時為客,處處為客」的客家人,不單被稱為「客」,而且也自稱為「客」,表現出客家人的大度和豁達。正是有這種大度和豁達的精神素質,客家人才能做到「身入他鄉即故鄉」,才能把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的土著居民融合進來,最後「反客為主」,形成獨特而優秀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也就是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和壯大的過程。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優秀成員。學習和了解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有助於客家後代更加深刻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足跡,有助於客家後代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

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客家稱謂的由來
什麼是客家民系
在過去千百年的漫長歷史歲月里,客家先民 總是處於流動的狀態。遷移,再遷移,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特徵,而且當其它民系基本上定居下來的時候,客家民系依然輾轉遷徙,為尋找理想家園而腳步不停。正是背負中原文明的大遷徙,形成了一個獨特而優秀的民系。
那麼,什麼是客家民系呢?所謂客家民系,就是漢民族共同體內部的一支,經過長期的遷移,最後到達並定居在閩、粵、贛交界地區,並形成有別於周邊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習俗和其他文化事象的群體。
客家民系形成的標准。其一,客家方言。客家人之所以區別於非客家,其中一個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語言。客家方言不僅是客家之成為客家的標志,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認同的內聚紐帶。具體來說,一個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個客家人認同為自己的屬群,其最直接也最簡單的道理是因為雙方都講一樣的客家話,而不是因為共同的地域、血緣之類的東西。其二,大本營地區的重要文化現象。所謂文化現象,是指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直接或間接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的那種深層性的文化事物。如民俗、宗教、生活理念、價值取向、心理情感等等。當代的文化人類學研究成果表明,人類不同團體(群體、屬群等)之間的自我認同,除了種族、血統等這些先天性的因素之外,主要的就是文化現象。

客家人的大本營
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大本營地區交通阻塞,滿 三角地帶 目丘陵、山脈,是東南丘陵的集中地。這里武夷山脈和南嶺山脈相交接,形成中原大地與東南沿海相隔離的天然屏障。正是在這天然屏障的心臟里,孕育出養育東南大地人民的贛江、汀江和梅江三條大江。在這三條江及其眾多支流的兩岸,小盆地星羅棋布。客家先民由北而南遷移,終於找到了較為理想的落腳地。這里一個個小盆地,經過客家人世世代代的辛勤開發、建設,形成了一連串車水馬龍的集鎮和炊煙裊裊的村莊。
在客家人來到之前,贛閩粵三角地帶是人煙稀少、野畜出沒的原始森林。在這荒野的山嶺中,居住著百越、畲族、瑤族等當地土著。這些少數民族文化落後,處於刀耕火種的蠻荒時代,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客家人的大量南遷,給這片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客家人從中原地區帶來農作物的種子、先進的農耕技術和建築技術。他們伐木墾荒,築壩造田,把一個個小盆地或低緩的坡地開墾成片片井田或層層梯田,並修渠築坡,引水灌田,使寂靜的群山阡陌縱橫,如詩如畫。昔日荒涼閉塞的山野,變得人聲喧鬧,雞犬相聞,生產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客家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個個村寨有盤山小徑或通衢大道相通。一些人口集中的較大村寨形成了集貿市場。就這樣,客家人把熱鬧帶進了千溝萬壑,把繁榮帶進了窮鄉僻壤,把文明帶進了荒巒山野。客家先民對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的開辟,表現了他們勤勞勇敢、刻苦耐勞的精神,表現了他們敢於戰天斗地、敢於跟險惡環境作斗爭的勇氣。正是靠這種精神,靠這種勇氣,才錘煉出一個剛強弘毅的優秀民系。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鄉」。客家人沒有遺忘中原漢族文化。第一,他們堅持講「阿娓話」(中原母語),並吸收、融會當地土語,形成了保存中原音韻的而又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客家方言。第二,他們繼承、發揚儒家以仁義治天下的仁愛精神,化解當地土著的戒心和敵意,教化、同化他們使當地土著融入客家民系之中。第三,他們積極傳播中原文化。他們積極辦學堂,發展教育,山溝溝里走出一批批土生土長的客家知識分子。
客家先民扶老攜幼,背負中原文明,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戰激流天塹,渡黃河長江,越武夷南嶺,紮根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男耕女織,發展生產,安居樂業,播種文明,展現出一幅生動而精彩的自給自足的耕讀文化圖。至此,一個在語言、民情、風俗、文化等方面與中原漢族既有割捨不斷的淵源而又相對獨立的具有顯著特徵的客家民系形成了。接著,客家又藩衍湘川雲貴,橫渡海峽,遍布五洲四海,發展成一個世界上人口眾多、影響深遠的優秀民系。晚清著名詩人黃遵憲詩雲:「篳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詩中指的就是客家先民離開中原故土、歷盡艱辛和苦難,遷居閩粵贛,進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發展的史實。

客家稱謂的由來
客家民系在贛、閩、粵三角地帶的形成,使赤縣東南一隅光華炫目,生機盎然。充滿神奇奧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營驕傲地向世人宣告:這里有一群血脈里奔流著炎黃熱血的人,在辛勤播種、耕耘著華夏文明,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那麼,客家的稱謂怎麼來的呢?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漢語韻學》中認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可見,客家是相對於「主」(土著)而言的一種對稱,客家的「客」,即外來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鄉,並以之為家者,即謂客家。
「客家」一詞在總體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時時為客、處處為客的歷史際遇和「以客自謂」的大度和豁達。「人稟乾坤志四方,任君隨處立常綱。年深異境猶吾境,身入他鄉即故鄉。」這是一首在客家地區流傳很久的歌謠。這首歌謠反映了客家人遠離故土、遠走他鄉的歷史際遇,表現了客家人隨遇而安、心胸寬廣的精神面貌。「人稟乾坤志四方」的大度,「身入他鄉即故鄉」的氣概,表現出客家人「客吾所客、以客自謂」的豪邁氣概。如果沒有這種豪邁氣概,客家人怎麼可能會因被稱或自稱為「客」而自豪呢?
客家人,這個響亮的名字,讓客家子孫後代為之驕傲和自豪。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讓人們清晰地看到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過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明光彩。神奇多彩的客家精神文化,需要我們去繼承、發揚和光大
--------------------------------------------------------------------------------
(三)

中華文化光輝燦爛,源遠流長,猶如一部規模宏大、氣魄非凡的交響樂,而客家文化是其中扣人心弦的華彩樂段。過去,客家傳統文化造就一批又一批客家優秀人才;今天,閃爍著人文理想光輝的客家文化,哺育新一代客家兒女茁壯成長。

客家文化
客家傳統文化的根基 「客系何來?本黃裔漢胄(zh怽plainu),三代遺民,世居河洛,自晉初、戰亂兵凶,衣冠南下,經唐災、歷宋劫,籍寄遐荒,篳路藍縷創四業,溯淵源、千年稱客實非客;家鄉哪處?數遠祖先賢、中原舊族,轉徒粵閩,從宋末、居安業定,駐足梅州,復明播、繼清遷,群分邊郡,瓜瓞(di哱plain)綿延遍五州,同根柢(d媆plain),四海為家就是家。」(黃火興:《長聯一副》摘自《客家文化研究》總第1期)
在歷史上空前的民族大遷徙中,無數次的磨難,淬煉出堅忍剛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聖火,在顛沛流離的遷徙中四處點燃;在漂泊苦難中熊熊燃燒。也許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客家人背負中原文明輾轉南遷,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維系與延續,華夏文明就可能中斷甚至覆滅。可見,客家人是華夏文明最古老的負載者,是古漢族的「活化石」。
那麼,什麼是傳統文化呢?傳統文化通常是指屬於過去的穩定存在的,流傳至今並現在仍起作用的文化要素。客家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源遠流長,歷史上的遷徙和僻處山地的環境條件,使之形成了既是漢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傳統。因此,客家文化是漢文化下屬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徵的一種亞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也是客家文化的根。河洛文化產生於黃河、河洛地區的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象徵。河洛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最為成熟的一支主脈,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中軸、搖籃和聖地。河洛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河洛地區居住與從事生產活動,河洛文化即從此產生。到了新石器時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發展。河洛在全國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中國文明的核心。中國文字首先產生於河洛地區。中國學術思想上的道、佛、儒、理四大流派,追其淵源,仍在河洛。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雕版印刷術,發端於洛陽。張衡在洛陽製作「渾天儀」和「地動儀」;三國的馬鈞在洛陽發明翻車。文史上里程碑式的漢魏文章、西晉文學、唐代詩歌、史地巨著及名家書畫,歷代皆盛於洛陽。洛陽是千年古都,人文薈萃,物華天寶,地上地下都留存有無數的文物古跡,文化堆積層豐厚,在國內名列榜首。
大本營地區的贛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地域。客家學研究專家把近代客家傳統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概括為「三江文化」(即贛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表明了客家傳統文化的形成與大本營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有密切的聯系。
「三江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其一,贛江文化:主要是宋代文化,以贛南客家人聚居地形成的文化特色,其代表人物有客家人歐陽修、王安石等。其二,汀江文化:隨著客家人南徙到福建汀州府,經歷了元明清的戰亂,形成了汀江文化的特色,其代表人物有李世熊、劉坊等。其三,梅江文化: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南徙到嘉應州形成粵東客家大本營之一,成為文化之鄉,孕育成梅江文化,它的代表人物有黃遵憲、丘逢甲等。
客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猶如一棵枝青葉茂的參天大樹。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國溫暖的陽光里;她發達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層中。這是一棵屹立於東方聖土的參天大樹!這是一棵綠映五洲四海的參天大樹!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徵
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內在穩定性和外在規范性的生活方式,是人類因自然環境(即人地關系)和社會環境(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產物。任何一個民系或民族的文化,它的生成和流變都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客家文化的生成和發展也是如此。下面就客家文化意識及其基本特徵進行初步的概括和分析。
客家文化意識是客家人在漫長的遷徙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精神產物。
所謂文化意識,是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一種觀念形態,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經驗與智慧的積淀,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一種精神力量。它對於人們的思想、行為、心理、語言、道德觀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著主導、調節和規范的作用。客家文化意識既帶有濃厚的人文理想色彩,又富於求實的精神,其重名節、薄功利;重孝悌,薄強權;重文教,薄無知;重信義,薄小人等為人處世的道德價值觀念,是近代客家文化意識的基本內容。
客家文化意識的基本內容(即客家人價值觀念的具體表現)是:「四重」、「四薄」。第一、「重名節、薄功利」。客家人視個人名節比錢財更為重要。對個人的不仁不義,對祖先、父母的不敬不孝,對夫妻之間的不忠不節,對國家民族的背叛,以及男盜女娼、懶惰、賭博等行為都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有辱祖先、有損人格和氣節的。客家人常言:「人帶面目樹帶皮」、「莫做虧心事,莫貪不義財」、「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第二、「重孝悌,薄強權」。遷徙的苦難,出洋的冒險,使客家人強烈企盼和衷共濟、平等友愛,使客家人強烈憤恨為富不仁、待人不平等。這一價值觀跟客家人的歷史處境和社會地位密切相關。第三、「重信義,薄小人」。客家人把信義視為社會交往中為人處事的基本品德,並把它作為判別朋友或「小人」的價值標准。流落他鄉謀生,為求生存立足,客家人首先是以信義取信於人。客家人把一切損人利己、欺詐、蒙騙、陷害、背信棄義的行為看作是「小人」之舉。客家人常言:「無信非君子,無義不丈夫」、「親君子、遠小人」。第四、「重文教,薄農工」。客家人認為讀書才能識理、明志,才能有出息。尤其是近代,客家人所在地區人口膨脹,山多田少,生產力落後,經濟不發達,人們為了擺脫貧困,大量往外地和海外謀生,文化知識成為他們謀生的主要手段。客家民間有句口頭禪:「有子不讀書,不如養大豬。」客家童謠中唱:「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冇老婆……」客家人「薄農工」的觀念在今天看來是不足取的。
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來,有三個基本特徵:一、質朴無華的風格;二、務實避虛的精神;三、反本追遠的氣質。
第一、質朴無華的風格
大本營地區簡單、小規模的農業耕作,使客家人的現實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較簡單的、粗放的、低下的狀態。「山多田少,樹藝無方。土地所出,不給食用。走上川,越重洋,離了井,背父母,以蘄補救。未及成童,既為遊子,比比皆是」(民國《大埔縣志》)。這是很多客家人所經歷的共同生活。尚「簡」崇「拙」,貶「奢」抑「侈」,長期以來不僅成為客家人固執的生活態度,而且發展成為他們持久、強勁的人生理念和審美時尚。如「歲時燕享不廢,亦鮮兢於汰奢。少長服飾尚新,未嘗流乎侈潛」、「質直好儉,不務浮靡」、「民性質直,氣習勁毅」;再如「冠婚喪祭尚儉,居服飲食器用不求華侈」、「民善治生有勤儉風,士知務學無浮靡習」;又如「齊民居不求華,服不求侈,飲食不求異,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區,從日常的飲食起居,到年節歲時,大到民居建築,小到衣著物用,無不流露出這種崇拙尚簡的風骨。客家人尚簡崇拙的審美意識,在客家婦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體現。「日暮女郎來打水,長裙赤腳鬢堆鴉」、「早出勤勞暮始還,任它風日冒雲鬢。過客莫嫌容貌丑,須知妾不尚紅顏。」在客家地區流傳的詩句中體現出客家婦女這種審美觀念。
第二、務實避虛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歡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他們認為,說空話無補於事,做實事必有收獲。「隨分耕鋤收地利,他時飽暖謝蒼天」、「百般武藝,不值鋤頭落地」,這是客家地區流傳的歌謠,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務實的精神。「士恥虛務實,鮮以標榜為事」,即便是大本營地區的傳統士大夫和文人學士,也崇尚這種求真務實的為人處世態度。這種根植於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務實精神,不僅體現在客家人的現實生活中,而且還牢固地植根於客家人的深層意識之內。
第三、反本追遠的氣質
客家人有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這種由反本追祖而產生的濃厚的歷史意識,使客家地區的各種文化事象,無不帶有古風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縣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較,並生動地描述:比起吳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荊湘文化的神秘來,客家文化執著的是一種民族歷史的深沉和凝重。它沒有吳越的靈秀,沒有中原的雄渾,也沒有荊楚的浪漫,但卻熔鑄了民族文化的歷史縱深感,凝煉了民族歷史遺產的博大氣派和精深氣質。

浸染「鄉土情結」的客家文化
「鄉土情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徵之一,更是客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在農業社會里,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對自己的鄉土有無限的眷戀之情。不少客家人,遠離鄉土數十載,盡管兒時生活是那麼貧困,但對故土的思念又是那麼甜蜜。鄉土情結,灌注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滲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遷徙,背井離鄉,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念念不忘的是故鄉的土地和親人。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輾轉遷徙是被迫的,被迫離開家鄉、失去家鄉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鄉故土的可愛呢?怎能不更珍惜鄉土情誼呢?
反映鄉土情調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在客家傳統文化中,反映鄉土情調的莫過於客家山歌。俗語雲,「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鬆口(地名,諧「從口」)出。」這種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歌使人頓生思鄉懷鄉之情,在中國民歌中獨樹一幟。客家山歌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學百花園中一朵色彩艷麗的奇葩,也是東方詩歌大園里出類拔萃的妙詩。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區民間文學的瑰寶。它直接從人民群眾中產生,盡情抒寫客家人的生產與生活、歡樂與憂愁,情深景真,質朴優美,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千百年來,客家山歌廣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傳,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現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除了客家山歌外,還有廣東漢劇、採茶戲、花朝戲、提線木偶戲和山歌劇等地方戲劇。這些地方戲劇,除漢劇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調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客家傳統文化中,流傳最廣,淺顯易懂,客味特濃的是民間諺語。尤其是那些懷鄉思親的諺語,更讓人銘刻在心。如:「命長不怕家鄉遠」、「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湯也甘甜」……具有鄉土氣息的民間雕刻、繪畫、民間工藝品和風味小吃,都浸染著濃濃的鄉土情誼。
客家人!你無論從中原遷徙到東南陰霾不開的蠻荒之地,還是從故土遷徙到異邦的荊天棘地,你總是那麼昂揚奮發,那麼堅忍不拔,你的心中寫著「成功」兩個大字,你的心中找不到「失敗」兩字的影子。客家人,你究竟為什麼這樣猶如鋼鐵般堅強?這是因為你的心裡懷著一塊采自中原地層深處的傳統文化的黑煤塊——燃燒著人文理想的沖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兒女前行的路。這沖天烈焰散發出來的熱力,使神州大地溫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溫暖如春。是的,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能開僻出嶄新的春天來。
客家文化是古老漢族文化老樹上綻出的新枝,在這鬱郁蔥蔥的新枝上,已經掛滿了色彩斑斕的果實。

附錄:客家土樓民居——一曲自然而舒展的交響曲
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一座座奇特的土樓星羅棋布,它是居住在那裡的客家人所創造的一種用土夯築的巨型的民居建築,它無意炫耀自己的風采,但世界卻為之而驚嘆!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顧問贊嘆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近年來,前往考察客家土樓的國內外專家遊客絡繹不絕,他們稱贊客家土樓是「中國古建築的奇葩」、「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財富」。日本一位教授在閩西客家地區考察土樓民居,他飽覽一座座結構厚實的、高峻雄偉的圓形和四方形土樓居,贊嘆:「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一曲自然而舒展的交響曲」。
客家土樓建築形式內涵——揭示客家精神與客家人獨特的心理特徵。她是「中國南方山中的傳奇」,她是中國民俗文化的珍貴的「活化石」,她是世界民居建築中絕無僅有的瑰寶。

(四)

「客家腹地」人文秀,崇文尚學蔚成風。以「世界客都」梅州為中心的十幾個縣是「客家腹地」即客家中心地區,這里的教育特別發達,素有「文化之鄉」、「足球之鄉」、「華僑之鄉」的美譽。梅州史稱「文化之鄉」,體現客家人以人為本、以文為骨、倚重知識、崇尚教育的精神。古人雲:「梅人無殖產,恃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所至以書相隨」。清代知州王之正曾說:「士喜讀書,多舌耕,雖窮困不肯輟業。」在梅州,私塾、社學、書院遍地都是,昔日先輩科舉考試入選而金榜題名者眾多,可謂「光宗耀族」。近代梅州教育引人關注,1925年,周恩來第二次東徵到梅州時曾說:「梅縣教育之發達,恐匪特為粵省各處縣城,如縣立師范、東山中學、縣立中學、學藝中學。辦理頗有精神,其餘各校成績亦佳,教育尤為普及,即至貧之家,亦令其子弟入學。」今日梅州,高揚客家優秀傳統文化的旗幟,正與教育現代化接軌,努力再創嶄新的「文化之鄉」。
法國天主教神父賴里查斯,曾在梅縣傳教二十餘年。1901年著有《客法詞典》,在自序中說:「在嘉應州(今梅州),這個不到三四十萬人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隨處都是學校,一個不到三萬人的城中,便有十餘間中學和數十間小學,學生的人數,幾乎超過城內居民的一半。在鄉下每一個村落,盡管那裡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亦不過三五千人,便有一個以上的學校。因為客家人的每一個村落都有祠堂,那就是他們祭祀祖先的所在,而那個祠堂也就是學校。全境有六七百個村落,都有祠堂,也就有六七百個學校,這真是一樁駭人聽聞的事實,按人口比例來說,不但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較,就是較之歐美各國也毫無遜色。為什麼梅縣的教育會這樣的發達呢?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由於它的環境所促進,因為這地方,山多田少,糧食不夠,男子必須出外謀生,而學習謀生技能,自必先知書識字;況其祖先原由北方遷來者,皆為門戶清高的人物,都存有讀書為貴的觀念,因此,他們便極力想法設立學堂。他們的祠堂都有許多公產,並將公產所收入用來辦學,學生大抵免費,所以雖屬乞兒子弟,亦有讀書求學的地方,而不致成為文盲,此即所謂教育機會均等者是也。」四十年代末,梅縣就有三十四所中學,普及中學教育為全國之冠。
客家先民來自人文薈萃的中原、河洛,紮根贛閩粵山區後,他們秉承中原遺風,以耕讀傳家。崇尚文化,重視教育,以興學為樂,以讀書為本,以文章為貴,以知識為榮,在客家社會里蔚然成風。

⑷ 怎麼判斷客家人

從習俗上分辨

客家禮儀,習俗

(一)傳統婚嫁習俗

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傢俱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徵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最後是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後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一隻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壁合珠聯」,「觀音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 (此禮儀在梅州地區亦已不常見,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鍾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 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二)傳統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標志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岳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面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面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周歲 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 (現在好像已經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3.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面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貼外,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餚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三)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採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如余興未了,可再來一組或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和對方協商,,徵得對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還有出手指點數字斗酒,做法是席間指定一人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總數,算到誰,誰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從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為喝酒者。另外也有「轉湯匙」斗酒的,桌中擺一個湯匙,由一人旋轉湯匙,待湯匙停止轉動時,湯匙柄指向誰,誰就得喝一杯。除外還有「猜單雙」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兩枚硬幣,讓別人猜單、雙,輸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酒令、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游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睏倦,直至盡歡盡醉。

(以上資料參考互聯網)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習俗禮儀都是傳統禮儀,現在有些禮儀已經簡化,甚至不再舉行

(四)客家人好客多禮

客家人不但好客而且多禮,在狹窄的路上相遇,會主動讓路,年輕的讓年老的,男的讓女的,大人讓小孩,空手的讓挑擔的,挑輕擔的會讓挑重擔的,挑重擔的會讓給扛抬的,相互禮讓是客家人的美德。

人與人相遇,會打招呼,並相互問好,即使是陌生人,也會以親人稱呼對方,比如遇到與自己年紀相似的人,男的稱之謂「老撥」(「撥」是方言,是哥哥的意思)女的則稱之謂「大嫂」、「大姐」。如果對方年齡比自己大,男的一般稱之謂「大伯」,女的稱之謂「嬸婆」,如果對方年齡比自己小,則稱之謂「老弟」、「老妹」。對開店經商者,男的稱之謂「老闆」,女的稱之謂「老闆娘」或「老闆嫂」。對工藝人一般都稱之謂「師傅」,對醫師則稱之謂「醫生」。小孩稱與自己父母年紀相似者謂「伯伯」、「叔叔」、「阿姨」,如果和自己爺爺、奶奶年紀相似者,則稱之謂「老爺爺」、「老奶奶」。

客家人很注意人際往來的禮節。「上家過來下家客」,也就是說,上家人到下家來,就會被當作客人一樣對待。親戚朋友之間,每遇喜慶,都會登門相賀。客家人一向熱情好客,注重禮節。凡是宴請或吃便飯,都有一定的禮節,如按輩分入席,男女不同席。筵席中來客,依次是首席舅公太(曾祖母外家),其次是舅公(祖母外家),再次為舅父(母親外家),民間稱之為「三代親」。城裡男家結婚宴請時,首席為舅父,其次為舅公太再次為舅公。若首席不到一般不開筵,如果是因故或對主人有成見,不願到席,主人應把席位留下,讓它空著,方可開筵。除「三代親」為上賓外,姻親次之,親屬同族則以輩份及年齡分次入座。朋友可以左右隨便入座。如果是建房上樑請客的,其首席應是工匠和地理先生,其次為上述的「三代親」,席次由宴請的主人安排,遲到的要飲酒表示歉意,中途離席要向主人說明原因,並向同席者表示歉意,宴席中間,主人來謝客敬酒時,客人要起立表示禮貌。

平時,如逢客人來到,主人會很有禮貌地打招呼,並請客人進屋坐,同時以煙茶相待。無論是城裡或鄉下的客家人,屋裡都建有小浴室並配備有浴盆,客人來到後,女主人會客氣地燒一大鍋開水,用水桶裝著,拿進浴室,同時還會提進一桶冷水,讓沐浴者對滲著洗,使水溫不會過熱或過冷。讓客人痛痛快快地洗個澡,消除旅途的疲勞。「一家來客,四鄰接待」這是山村客家人的風俗。無論是誰家來客,左右鄰居一般都會炒煮幾碟菜餚,溫熱一壺糯米酒,端到來客人的鄰居家裡,擺上餐桌,並親為來客斟上一碗酒,請客人品嘗自己的家釀和自己烹調的的菜餚。即使鄰里之間曾發生過口角,也會不計舊時怨恨,照樣提著酒壺端著菜餚,到鄰居家款待客人,這樣一來,鄰里之間便會和好如初。

如逢年節,親友之間都會互相拜年,拜年時往往會包一個紅包,並且帶一包如冰糖、紅糖等之類的食品做為禮物,主人必定會留客人飲酒並佐以各種臘味,在和親戚朋友飲酒時,主人會夾一塊雞肉或鴨肉放進客人的碗里(每頭雞、鴨一般切成9至11塊),另加二個圓蛋,以示敬重,如果是稀客,要以雞腿或鴨腿相待。客人回家時,主人會把紅包(另添點錢)及禮物退回,表示敬重。客人辭別時,主人應讓客人先行,如客人年老體弱,出門時主人會小心攙扶,或讓小輩送他(她)歸回家中。

(五):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准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 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

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⑸ 生物地理會考提綱(初一、二生物地理重點知識) 特別容易考的重點的那種!!!!拜託啦~

人教版初中生物會考復習提綱
1. 生物的基本特徵:①生物體都需要營養物質。②生物體都能夠運動。③生物體都會由小長大。④生物體有遺傳和變異現象。⑤生物體對生命活動具有調節功能。
2. 顯微鏡各部件的名稱及作用: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件。
鏡臂——握鏡的部位。 鏡筒——上端安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
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
轉換器——可以轉動的圓盤,上面安裝物鏡。
粗准焦螺旋、細准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使物更加清晰。
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做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對准通光孔,可以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一面是平面鏡(光線強時用),一面是凹面鏡(光線弱時用)。
顯微鏡的使用:(1)取鏡和安放。一手握住鏡臂,一手托住鏡座,將顯微鏡放在實驗台上略偏左的地方。
(2)對光。要用低倍物鏡正對通光孔,直到目鏡里看到圓形的亮圈,叫做視野。
(3)觀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像是倒像。
(4)收鏡。
細胞膜:具有保護細胞內部和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進出。
3. 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質:具有流動性。
細胞核:具有遺傳作用。
植物細胞所特有的結構細胞壁、葉綠體、液泡。(要會對照圖填空P22)
例:(1)切西瓜時流出的汁液是( )
A水 B細胞液 C細胞質 D糖水
(2)先用低倍鏡觀察找到物象,再換高倍鏡觀察,這時看到的細胞特點( )
A體積大、數目少 B體積大、數目多
C體積小、數目少 D體積小、數目不變
4. 組織:許多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的細胞群。
器官: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聯合起來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
系統:在大多數動物體和人體中,一些器官進一步有次序地連接起來,進行一項或幾項生理活動。
2006生物會考-七年級生物復習提綱(上冊)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徵: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二、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三、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

探究的過程、對照實驗的設計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5、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6、生態系統的組成: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7、如果將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中的所有生物分別稱重,在一般情況下數量做大的應該是生產者。

8、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9、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

10、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1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課本26頁。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一、 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於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准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准焦螺旋。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准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二、顯微鏡的使用

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3、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

三、觀察植物細胞:實驗過程

1、切片、塗片、裝片的區別 P42

2、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液泡內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分)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細胞液

3、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4、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動物細胞沒有。

四、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

五、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六、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七、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並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二者聯系: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二者區別: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線粒體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八、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

九、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3、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5、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恆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6、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十、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一體。

十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2、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十二、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1、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2、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並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3、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系統。

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4、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5、植物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6、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7、植物的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

十三、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2、草履蟲的結構見課本70頁圖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2、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1、 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2、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3、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於: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葯;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4、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5、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9、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葯上使用

10、種子的結構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子葉(1片)、胚乳

11、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12、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種子的萌發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

3、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4、幼根的生長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5、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

6、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氮、磷、鉀

7、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8、花的結構(課本102)

9、傳粉和受精(課本103)

10、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胚珠——種子 子房壁----果皮(與生活中果皮區別)。

11、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4、葉片的結構

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

5、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於被灼傷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1、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澱粉等有機物,並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澱粉),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3、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4、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用來構建之物體;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5、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6、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

第五章 綠色植物是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見課本131)

5、光合作用(130頁)和呼吸作用(125頁)公式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2、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植被覆蓋率低,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

3、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
4、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5、熱帶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綠色工廠」----綠色植物。
初 中 生 物 會 考 復 習 提 綱
第一冊
1. 生物的基本特徵:①生物體都需要營養物質。②生物體都能夠運動。③生物體都會由小長大。④生物體有遺傳和變異現象。⑤生物體對生命活動具有調節功能。例如,為什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什麼播種時能隨手播灑?
2. 顯微鏡各部件的名稱及作用: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件。
鏡臂——握鏡的部位。 鏡筒——上端安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
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
轉換器——可以轉動的圓盤,上面安裝物鏡。
粗准焦螺旋、細准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使物更加清晰。
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做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對准通光孔,可以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一面是平面鏡(光線強時用),一面是凹面鏡(光線弱時用)。
顯微鏡的使用:(1)取鏡和安放。一手握住鏡臂,一手托住鏡座,將顯微鏡放在實驗台上略偏左的地方。
(2)對光。要用低倍物鏡正對通光孔,直到目鏡里看到圓形的亮圈,叫做視野。
(3)觀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像是倒像。
(4)收鏡。
細胞膜:具有保護細胞內部和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進出。
3. 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質:具有流動性。
細胞核:具有遺傳作用。
植物細胞所特有的結構細胞壁、葉綠體、液泡。(要會對照圖填空P22)
例:(1)切西瓜時流出的汁液是( )
A水 B細胞液 C細胞質 D糖水
(2)先用低倍鏡觀察找到物象,再換高倍鏡觀察,這時看到的細胞特點( )
A體積大、數目少 B體積大、數目多
C體積小、數目少 D體積小、數目不變
4. 組織:許多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的細胞群。
器官: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聯合起來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
系統:在大多數動物體和人體中,一些器官進一步有次序地連接起來,進行一項或幾項生理活動。
5. 根尖的結構:
成熟區:細胞分化完成,形成根毛(增大根與土壤的接觸面積)。
伸長區:是分生細胞分裂的產物,是根向下生長的動力。
分生區:很小一部分,終身保持分裂能力,不斷提供細胞補充根冠。
根冠:保護幼嫩的分生區。
6. 細胞失水或吸水取決於細胞液濃度和細胞周圍水溶液濃度之間的大小。即:
內﹤外 失水;內﹥外 吸水。
根吸水經過根毛細胞的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滲入液泡,最後進入導管。
例:用鹽腌菜,菜發生的變化是( )
A細胞吸水、菜變硬 B細胞吸水、菜變軟
C細胞失水、菜變硬 D細胞失水、菜變軟
7. 植物生活中需要大量的含氮、磷、鉀的無機鹽,這些鹽通過根從土壤溶液中吸收。
8. 植物的光合作用:
公式:二氧化碳 + 水 有機物 + 氧氣

場所:葉綠體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產物:有機物和氧氣
實質:把無機物變成有機物,把光能轉化為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
9. 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其中只有糖類、蛋白質、脂肪能為人類進行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含糖較多的是谷類、豆類;含蛋白質較多的是瘦肉、魚、蛋等;含脂肪多的是豬肉、蛋黃等;齒齦經常出血的缺維生素C。
佝僂病缺鈣,貧血症缺鐵,甲狀腺腫大(大脖子病)缺碘。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10.人體的消化系統
消化腺:唾液腺、肝臟、胰腺、胃腺、腸腺等,其中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
口腔中初步消化,使部分澱粉轉化為麥芽糖;胃內初步消化蛋白質;小腸是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
鼻:鼻毛能濾去灰塵;毛細血管溫暖空氣。
呼吸道 喉:既是呼吸的通道又是發聲的器官。
11.人體的呼吸系統 氣管、支氣管
肺:呼吸的主要器官,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第二冊

1. 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有機物的運輸是通過韌皮部中的篩管。
血漿: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主要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
紅細胞:數量最多,無細胞核,具有運輸氧的功能。
2. 血液 血細胞 白細胞:數量少,有細胞核,具有防禦和保護作用。
血小板:量最少,無核,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人類的ABO血型包括A型、B型、O型、AB型四種,在輸血時一般應以輸同型血為原則,若血型不同,輸血後紅細胞會凝結,阻礙血液循環。在緊急情況下,O型血可以熟給各類血型,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
2. 血管和心臟:血管是血液流通的管道,心臟是推動血液流動的「泵」。
動脈:把血液從心臟送到身體各部分,管壁厚、彈性大。
血管 靜脈:把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手臂的「青筋」是靜脈。
毛細血管:血液和細胞間物質交換的場所。

適當參加體育鍛煉能促使心肌發達,增強心臟功能。飲酒對心臟和血管有害。
3. 人體的血液循環:
體循環:左心室 主動脈 全身動脈 毛細血管網
靜脈 上、下腔靜脈 右心房
雙循環 體循環中毛細血管是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
肺循環:右心室 肺動脈 肺部毛細血管網
肺靜脈 左心房
正常人的脈搏與心率基本一致。約為75次/分,正常變動范圍每分鍾60~100次。
4. 桃花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花葯、花絲)和雌蕊(柱頭、花柱、子房)組成的。花冠是桃花最顯著的部分,雄蕊和雌蕊稱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受精後,子房將來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
5.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雙受精。
卵細胞 受精卵 胚

子房 胚珠 極核(2個) 受精極核 胚乳 種子 果實

珠被 種皮
子房壁 果皮
6. 種子的胚是由子葉、胚芽、胚根和胚軸組成,胚是種子的主要部分。
需要的自身條件:完整的活著的胚。
種子萌發
外界條件:空氣、水分、適宜的溫度。
種子萌發時最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將來發育成葉和芽的是胚芽,發育成主根的是胚根。
第三冊

1.人體的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和它們所發出的神經組成。腦和脊髓是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叫中樞神經系統。由腦和脊髓所發出的神經是神經系統的周圍部分,叫周圍神經系統。
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神經元,神經元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體和突起,突起可分軸突和樹突。
大腦:人的大腦最發達。大腦半球的表層叫做大腦皮層,由灰質構成。
腦 小腦:小腦的作用在於調節全身肌肉的活動,用以維持的身體的平衡。
腦干:有「生命中樞」之稱。
2.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弧是參與反射活動的神經結構,是在反射過程中神經沖動所經過的傳導途徑。
例:人類特有的神經中樞是( )
A身體感覺中樞 B聽覺中樞 C視覺中樞 D語言中樞
3. 視覺的形成: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經過角膜、房水、瞳孔進入眼球內部,再經過晶狀體和玻璃體的折射落在視網膜上,形成物象。物象刺激了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產生神經沖動,經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物象落在視網膜前方——近視——戴凹透鏡;
物象落在視網膜後方——遠視——戴凸透鏡。
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甲狀腺功能亢進;不足——呆小症。
4. 激素的調節作用: 胰島素:我國在1965年用人工方法合成,世界第一次。
不足——糖尿病
生長激素:不足——侏儒症;過多——巨人症。
5. 動物的行為有:覓食行為、爭斗行為、防禦行為和繁殖行為等。
6. 科學研究證實,每種生物的細胞核中都含有一定數量的染色體,在它的上面具有一種叫做脫氧核糖核酸的化學物質,簡稱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7. 變異的意義:可分為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
例:能夠產生新的生物類型的直接原因是( B )
A不遺傳的變異 B遺傳的變異 C 有利的變異 D不利的變異
8. 酵母菌:做饅頭、釀酒等時用到,有氧時能將葡萄糖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無氧時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
9. 細菌的三種形態:球形、桿形和螺旋形。
10. 病毒的三種形態:球形、桿形和蝌蚪形。
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沒有細胞結構,由蛋白質和裡麵包裹的遺傳物質組成。
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它生物的活細胞里才能生存。

⑹ 這是什麼瓜

變色瓜也稱彩瓜、白粉瓜,因其兩頭小中間大,俗稱其老鼠瓜,是葫蘆科栝樓屬一年生攀援性草本植物,原產印度、馬來西亞一帶,是一種非常新奇的瓜菜,特別適宜在科技園區和院種植,觀賞食用兼得。變色瓜依瓜皮條紋分青皮白條和白皮青絲二種,根系特別發達,蔓長6-8米,生長勢特別旺盛,葉深綠色,兩面密生茸毛,掌狀,葉脈放射狀。雌雄同株異花,因此結瓜率特強,瓜形奇特,兩頭尖中段粗,瓜皮以白綠為主,間有綠色細條紋,果肉白色,單瓜重200-300克,嫩瓜食用味道好,炒菜或做湯,口味清香。留種成熟的種瓜色彩紅艷,經久不落,非常美麗。變色瓜產量奇高,單株可結果200-300個,種上2-3株全家食之不盡,結果期長達4-5個月。變色瓜適應性強,對光照要求不嚴,耐高溫,耐乾旱,我國南北均可種植,每年2-6月均可播種,對土壤適應性很廣,但以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粘壤土為宜。需搭高架棚種植,畝栽300株,畝產萬斤以上

⑺ 什麼是客家人是漢族嗎有哪些民族給漢族同化消失了

生生不息的客家人,你的根在哪裡?尋找理想家園的客家人,何處是你的樂土?莽莽中原,滔滔黃河,驚濤拍岸,奔騰咆哮;煌煌中華,泱泱大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黃河水,在客家人的血脈里澎湃、奔流。中原是客家人的故土,那裡有客家人的根!客家人的樂土就在自己的腳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客家人,無論走到何處,都能開拓出嶄新的天地!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客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客家先民,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從唐宋時期開始,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大量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以後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現在已有千萬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常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
民族和民系。民族是泛指歷史上形成的、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們共同體,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現代民族等。同時還有其他廣泛的用法,如中華民族、阿拉伯民族等。民系這一概念,是客家學研究專家羅香林先生在30年代為研究客家而自創的一個新術語。它的內涵是同一民族內部的各個獨立的支系或單元。今天,漢民族內部各民系的概念幾乎已成為學術界約定俗成的一個專業術語。
今天,國內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廣西、台灣等省區;國外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客家先民及其後裔對長江流域和閩、粵、贛三角地帶的開發,對華南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對漢民族大家庭的發展、壯大和漢文化及中原文明的傳播、發揚,都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近代以來,客家先民對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發揮了重大作用。在中國近代史上,客家優秀兒女英才輩出,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進行了英勇卓絕的斗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篇章。在當今世界發展浪潮中,客家人風采依然,卓有建樹,功勛可嘉。
客家民系並非自古就有的。從客家被稱之為「客」而又自稱為「客」的情況,可以看出客家民系是歷史移民的產物。遷徙—僑居—再遷徙—再僑居,客家先民歷盡艱辛。客家人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與頑強的生命力,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廣大的社會區域,從而成為漢民族一支人口眾多、分布廣闊、英才輩出的特殊民系。
那麼,什麼是客家人呢?可以這么說,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漢民系的獨特而穩定的群體;客家人的聚集地為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區(這里有二十九個純客縣,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客家話是客家人的獨特語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習俗;客家人具有獨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說,客家人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漢民族的獨特穩定的一個民系,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獨特穩定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態(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穩定特徵的人,可以稱為客家人。

(二)

客家人,這是一個充滿顛沛流離、飽經風霜的苦難的代名詞,客家人遷徙過程充滿血淚和辛酸;客家人,這又是一個富有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光輝的代名詞,客家人歷經磨難,創造了著名的客家精神和文化——其光榮和輝煌值得客家人引以為自豪。
當客家先民輾轉奔波,最後找到閩、粵、贛交界地區這片大本營時,被周邊的其他民系視為「客人」,即「外來人」。「時時為客,處處為客」的客家人,不單被稱為「客」,而且也自稱為「客」,表現出客家人的大度和豁達。正是有這種大度和豁達的精神素質,客家人才能做到「身入他鄉即故鄉」,才能把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的土著居民融合進來,最後「反客為主」,形成獨特而優秀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也就是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和壯大的過程。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優秀成員。學習和了解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有助於客家後代更加深刻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足跡,有助於客家後代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

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客家稱謂的由來
什麼是客家民系
在過去千百年的漫長歷史歲月里,客家先民 總是處於流動的狀態。遷移,再遷移,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特徵,而且當其它民系基本上定居下來的時候,客家民系依然輾轉遷徙,為尋找理想家園而腳步不停。正是背負中原文明的大遷徙,形成了一個獨特而優秀的民系。
那麼,什麼是客家民系呢?所謂客家民系,就是漢民族共同體內部的一支,經過長期的遷移,最後到達並定居在閩、粵、贛交界地區,並形成有別於周邊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習俗和其他文化事象的群體。
客家民系形成的標准。其一,客家方言。客家人之所以區別於非客家,其中一個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語言。客家方言不僅是客家之成為客家的標志,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認同的內聚紐帶。具體來說,一個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個客家人認同為自己的屬群,其最直接也最簡單的道理是因為雙方都講一樣的客家話,而不是因為共同的地域、血緣之類的東西。其二,大本營地區的重要文化現象。所謂文化現象,是指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直接或間接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的那種深層性的文化事物。如民俗、宗教、生活理念、價值取向、心理情感等等。當代的文化人類學研究成果表明,人類不同團體(群體、屬群等)之間的自我認同,除了種族、血統等這些先天性的因素之外,主要的就是文化現象。

客家人的大本營
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大本營地區交通阻塞,滿 三角地帶 目丘陵、山脈,是東南丘陵的集中地。這里武夷山脈和南嶺山脈相交接,形成中原大地與東南沿海相隔離的天然屏障。正是在這天然屏障的心臟里,孕育出養育東南大地人民的贛江、汀江和梅江三條大江。在這三條江及其眾多支流的兩岸,小盆地星羅棋布。客家先民由北而南遷移,終於找到了較為理想的落腳地。這里一個個小盆地,經過客家人世世代代的辛勤開發、建設,形成了一連串車水馬龍的集鎮和炊煙裊裊的村莊。
在客家人來到之前,贛閩粵三角地帶是人煙稀少、野畜出沒的原始森林。在這荒野的山嶺中,居住著百越、畲族、瑤族等當地土著。這些少數民族文化落後,處於刀耕火種的蠻荒時代,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客家人的大量南遷,給這片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客家人從中原地區帶來農作物的種子、先進的農耕技術和建築技術。他們伐木墾荒,築壩造田,把一個個小盆地或低緩的坡地開墾成片片井田或層層梯田,並修渠築坡,引水灌田,使寂靜的群山阡陌縱橫,如詩如畫。昔日荒涼閉塞的山野,變得人聲喧鬧,雞犬相聞,生產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客家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個個村寨有盤山小徑或通衢大道相通。一些人口集中的較大村寨形成了集貿市場。就這樣,客家人把熱鬧帶進了千溝萬壑,把繁榮帶進了窮鄉僻壤,把文明帶進了荒巒山野。客家先民對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的開辟,表現了他們勤勞勇敢、刻苦耐勞的精神,表現了他們敢於戰天斗地、敢於跟險惡環境作斗爭的勇氣。正是靠這種精神,靠這種勇氣,才錘煉出一個剛強弘毅的優秀民系。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鄉」。客家人沒有遺忘中原漢族文化。第一,他們堅持講「阿娓話」(中原母語),並吸收、融會當地土語,形成了保存中原音韻的而又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客家方言。第二,他們繼承、發揚儒家以仁義治天下的仁愛精神,化解當地土著的戒心和敵意,教化、同化他們使當地土著融入客家民系之中。第三,他們積極傳播中原文化。他們積極辦學堂,發展教育,山溝溝里走出一批批土生土長的客家知識分子。
客家先民扶老攜幼,背負中原文明,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戰激流天塹,渡黃河長江,越武夷南嶺,紮根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男耕女織,發展生產,安居樂業,播種文明,展現出一幅生動而精彩的自給自足的耕讀文化圖。至此,一個在語言、民情、風俗、文化等方面與中原漢族既有割捨不斷的淵源而又相對獨立的具有顯著特徵的客家民系形成了。接著,客家又藩衍湘川雲貴,橫渡海峽,遍布五洲四海,發展成一個世界上人口眾多、影響深遠的優秀民系。晚清著名詩人黃遵憲詩雲:「篳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詩中指的就是客家先民離開中原故土、歷盡艱辛和苦難,遷居閩粵贛,進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發展的史實。

客家稱謂的由來
客家民系在贛、閩、粵三角地帶的形成,使赤縣東南一隅光華炫目,生機盎然。充滿神奇奧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營驕傲地向世人宣告:這里有一群血脈里奔流著炎黃熱血的人,在辛勤播種、耕耘著華夏文明,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那麼,客家的稱謂怎麼來的呢?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漢語韻學》中認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可見,客家是相對於「主」(土著)而言的一種對稱,客家的「客」,即外來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鄉,並以之為家者,即謂客家。
「客家」一詞在總體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時時為客、處處為客的歷史際遇和「以客自謂」的大度和豁達。「人稟乾坤志四方,任君隨處立常綱。年深異境猶吾境,身入他鄉即故鄉。」這是一首在客家地區流傳很久的歌謠。這首歌謠反映了客家人遠離故土、遠走他鄉的歷史際遇,表現了客家人隨遇而安、心胸寬廣的精神面貌。「人稟乾坤志四方」的大度,「身入他鄉即故鄉」的氣概,表現出客家人「客吾所客、以客自謂」的豪邁氣概。如果沒有這種豪邁氣概,客家人怎麼可能會因被稱或自稱為「客」而自豪呢?
客家人,這個響亮的名字,讓客家子孫後代為之驕傲和自豪。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讓人們清晰地看到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過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明光彩。神奇多彩的客家精神文化,需要我們去繼承、發揚和光大
--------------------------------------------------------------------------------
(三)

中華文化光輝燦爛,源遠流長,猶如一部規模宏大、氣魄非凡的交響樂,而客家文化是其中扣人心弦的華彩樂段。過去,客家傳統文化造就一批又一批客家優秀人才;今天,閃爍著人文理想光輝的客家文化,哺育新一代客家兒女茁壯成長。

客家文化
客家傳統文化的根基 「客系何來?本黃裔漢胄(zh怽plainu),三代遺民,世居河洛,自晉初、戰亂兵凶,衣冠南下,經唐災、歷宋劫,籍寄遐荒,篳路藍縷創四業,溯淵源、千年稱客實非客;家鄉哪處?數遠祖先賢、中原舊族,轉徒粵閩,從宋末、居安業定,駐足梅州,復明播、繼清遷,群分邊郡,瓜瓞(di哱plain)綿延遍五州,同根柢(d媆plain),四海為家就是家。」(黃火興:《長聯一副》摘自《客家文化研究》總第1期)
在歷史上空前的民族大遷徙中,無數次的磨難,淬煉出堅忍剛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聖火,在顛沛流離的遷徙中四處點燃;在漂泊苦難中熊熊燃燒。也許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客家人背負中原文明輾轉南遷,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維系與延續,華夏文明就可能中斷甚至覆滅。可見,客家人是華夏文明最古老的負載者,是古漢族的「活化石」。
那麼,什麼是傳統文化呢?傳統文化通常是指屬於過去的穩定存在的,流傳至今並現在仍起作用的文化要素。客家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源遠流長,歷史上的遷徙和僻處山地的環境條件,使之形成了既是漢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傳統。因此,客家文化是漢文化下屬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徵的一種亞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也是客家文化的根。河洛文化產生於黃河、河洛地區的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象徵。河洛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最為成熟的一支主脈,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中軸、搖籃和聖地。河洛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河洛地區居住與從事生產活動,河洛文化即從此產生。到了新石器時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發展。河洛在全國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中國文明的核心。中國文字首先產生於河洛地區。中國學術思想上的道、佛、儒、理四大流派,追其淵源,仍在河洛。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雕版印刷術,發端於洛陽。張衡在洛陽製作「渾天儀」和「地動儀」;三國的馬鈞在洛陽發明翻車。文史上里程碑式的漢魏文章、西晉文學、唐代詩歌、史地巨著及名家書畫,歷代皆盛於洛陽。洛陽是千年古都,人文薈萃,物華天寶,地上地下都留存有無數的文物古跡,文化堆積層豐厚,在國內名列榜首。
大本營地區的贛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地域。客家學研究專家把近代客家傳統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概括為「三江文化」(即贛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表明了客家傳統文化的形成與大本營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有密切的聯系。
「三江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其一,贛江文化:主要是宋代文化,以贛南客家人聚居地形成的文化特色,其代表人物有客家人歐陽修、王安石等。其二,汀江文化:隨著客家人南徙到福建汀州府,經歷了元明清的戰亂,形成了汀江文化的特色,其代表人物有李世熊、劉坊等。其三,梅江文化: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南徙到嘉應州形成粵東客家大本營之一,成為文化之鄉,孕育成梅江文化,它的代表人物有黃遵憲、丘逢甲等。
客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猶如一棵枝青葉茂的參天大樹。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國溫暖的陽光里;她發達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層中。這是一棵屹立於東方聖土的參天大樹!這是一棵綠映五洲四海的參天大樹!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徵
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內在穩定性和外在規范性的生活方式,是人類因自然環境(即人地關系)和社會環境(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產物。任何一個民系或民族的文化,它的生成和流變都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客家文化的生成和發展也是如此。下面就客家文化意識及其基本特徵進行初步的概括和分析。
客家文化意識是客家人在漫長的遷徙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精神產物。
所謂文化意識,是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一種觀念形態,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經驗與智慧的積淀,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一種精神力量。它對於人們的思想、行為、心理、語言、道德觀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著主導、調節和規范的作用。客家文化意識既帶有濃厚的人文理想色彩,又富於求實的精神,其重名節、薄功利;重孝悌,薄強權;重文教,薄無知;重信義,薄小人等為人處世的道德價值觀念,是近代客家文化意識的基本內容。
客家文化意識的基本內容(即客家人價值觀念的具體表現)是:「四重」、「四薄」。第一、「重名節、薄功利」。客家人視個人名節比錢財更為重要。對個人的不仁不義,對祖先、父母的不敬不孝,對夫妻之間的不忠不節,對國家民族的背叛,以及男盜女娼、懶惰、賭博等行為都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有辱祖先、有損人格和氣節的。客家人常言:「人帶面目樹帶皮」、「莫做虧心事,莫貪不義財」、「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第二、「重孝悌,薄強權」。遷徙的苦難,出洋的冒險,使客家人強烈企盼和衷共濟、平等友愛,使客家人強烈憤恨為富不仁、待人不平等。這一價值觀跟客家人的歷史處境和社會地位密切相關。第三、「重信義,薄小人」。客家人把信義視為社會交往中為人處事的基本品德,並把它作為判別朋友或「小人」的價值標准。流落他鄉謀生,為求生存立足,客家人首先是以信義取信於人。客家人把一切損人利己、欺詐、蒙騙、陷害、背信棄義的行為看作是「小人」之舉。客家人常言:「無信非君子,無義不丈夫」、「親君子、遠小人」。第四、「重文教,薄農工」。客家人認為讀書才能識理、明志,才能有出息。尤其是近代,客家人所在地區人口膨脹,山多田少,生產力落後,經濟不發達,人們為了擺脫貧困,大量往外地和海外謀生,文化知識成為他們謀生的主要手段。客家民間有句口頭禪:「有子不讀書,不如養大豬。」客家童謠中唱:「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冇老婆……」客家人「薄農工」的觀念在今天看來是不足取的。
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來,有三個基本特徵:一、質朴無華的風格;二、務實避虛的精神;三、反本追遠的氣質。
第一、質朴無華的風格
大本營地區簡單、小規模的農業耕作,使客家人的現實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較簡單的、粗放的、低下的狀態。「山多田少,樹藝無方。土地所出,不給食用。走上川,越重洋,離了井,背父母,以蘄補救。未及成童,既為遊子,比比皆是」(民國《大埔縣志》)。這是很多客家人所經歷的共同生活。尚「簡」崇「拙」,貶「奢」抑「侈」,長期以來不僅成為客家人固執的生活態度,而且發展成為他們持久、強勁的人生理念和審美時尚。如「歲時燕享不廢,亦鮮兢於汰奢。少長服飾尚新,未嘗流乎侈潛」、「質直好儉,不務浮靡」、「民性質直,氣習勁毅」;再如「冠婚喪祭尚儉,居服飲食器用不求華侈」、「民善治生有勤儉風,士知務學無浮靡習」;又如「齊民居不求華,服不求侈,飲食不求異,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區,從日常的飲食起居,到年節歲時,大到民居建築,小到衣著物用,無不流露出這種崇拙尚簡的風骨。客家人尚簡崇拙的審美意識,在客家婦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體現。「日暮女郎來打水,長裙赤腳鬢堆鴉」、「早出勤勞暮始還,任它風日冒雲鬢。過客莫嫌容貌丑,須知妾不尚紅顏。」在客家地區流傳的詩句中體現出客家婦女這種審美觀念。
第二、務實避虛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歡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他們認為,說空話無補於事,做實事必有收獲。「隨分耕鋤收地利,他時飽暖謝蒼天」、「百般武藝,不值鋤頭落地」,這是客家地區流傳的歌謠,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務實的精神。「士恥虛務實,鮮以標榜為事」,即便是大本營地區的傳統士大夫和文人學士,也崇尚這種求真務實的為人處世態度。這種根植於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務實精神,不僅體現在客家人的現實生活中,而且還牢固地植根於客家人的深層意識之內。
第三、反本追遠的氣質
客家人有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這種由反本追祖而產生的濃厚的歷史意識,使客家地區的各種文化事象,無不帶有古風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縣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較,並生動地描述:比起吳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荊湘文化的神秘來,客家文化執著的是一種民族歷史的深沉和凝重。它沒有吳越的靈秀,沒有中原的雄渾,也沒有荊楚的浪漫,但卻熔鑄了民族文化的歷史縱深感,凝煉了民族歷史遺產的博大氣派和精深氣質。

浸染「鄉土情結」的客家文化
「鄉土情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徵之一,更是客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在農業社會里,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對自己的鄉土有無限的眷戀之情。不少客家人,遠離鄉土數十載,盡管兒時生活是那麼貧困,但對故土的思念又是那麼甜蜜。鄉土情結,灌注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滲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遷徙,背井離鄉,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念念不忘的是故鄉的土地和親人。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輾轉遷徙是被迫的,被迫離開家鄉、失去家鄉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鄉故土的可愛呢?怎能不更珍惜鄉土情誼呢?
反映鄉土情調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在客家傳統文化中,反映鄉土情調的莫過於客家山歌。俗語雲,「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鬆口(地名,諧「從口」)出。」這種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歌使人頓生思鄉懷鄉之情,在中國民歌中獨樹一幟。客家山歌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學百花園中一朵色彩艷麗的奇葩,也是東方詩歌大園里出類拔萃的妙詩。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區民間文學的瑰寶。它直接從人民群眾中產生,盡情抒寫客家人的生產與生活、歡樂與憂愁,情深景真,質朴優美,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千百年來,客家山歌廣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傳,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現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除了客家山歌外,還有廣東漢劇、採茶戲、花朝戲、提線木偶戲和山歌劇等地方戲劇。這些地方戲劇,除漢劇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調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客家傳統文化中,流傳最廣,淺顯易懂,客味特濃的是民間諺語。尤其是那些懷鄉思親的諺語,更讓人銘刻在心。如:「命長不怕家鄉遠」、「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湯也甘甜」……具有鄉土氣息的民間雕刻、繪畫、民間工藝品和風味小吃,都浸染著濃濃的鄉土情誼。
客家人!你無論從中原遷徙到東南陰霾不開的蠻荒之地,還是從故土遷徙到異邦的荊天棘地,你總是那麼昂揚奮發,那麼堅忍不拔,你的心中寫著「成功」兩個大字,你的心中找不到「失敗」兩字的影子。客家人,你究竟為什麼這樣猶如鋼鐵般堅強?這是因為你的心裡懷著一塊采自中原地層深處的傳統文化的黑煤塊——燃燒著人文理想的沖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兒女前行的路。這沖天烈焰散發出來的熱力,使神州大地溫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溫暖如春。是的,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能開僻出嶄新的春天來。
客家文化是古老漢族文化老樹上綻出的新枝,在這鬱郁蔥蔥的新枝上,已經掛滿了色彩斑斕的果實。

附錄:客家土樓民居——一曲自然而舒展的交響曲
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一座座奇特的土樓星羅棋布,它是居住在那裡的客家人所創造的一種用土夯築的巨型的民居建築,它無意炫耀自己的風采,但世界卻為之而驚嘆!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顧問贊嘆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近年來,前往考察客家土樓的國內外專家遊客絡繹不絕,他們稱贊客家土樓是「中國古建築的奇葩」、「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財富」。日本一位教授在閩西客家地區考察土樓民居,他飽覽一座座結構厚實的、高峻雄偉的圓形和四方形土樓居,贊嘆:「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一曲自然而舒展的交響曲」。
客家土樓建築形式內涵——揭示客家精神與客家人獨特的心理特徵。她是「中國南方山中的傳奇」,她是中國民俗文化的珍貴的「活化石」,她是世界民居建築中絕無僅有的瑰寶。

(四)

「客家腹地」人文秀,崇文尚學蔚成風。以「世界客都」梅州為中心的十幾個縣是「客家腹地」即客家中心地區,這里的教育特別發達,素有「文化之鄉」、「足球之鄉」、「華僑之鄉」的美譽。梅州史稱「文化之鄉」,體現客家人以人為本、以文為骨、倚重知識、崇尚教育的精神。古人雲:「梅人無殖產,恃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所至以書相隨」。清代知州王之正曾說:「士喜讀書,多舌耕,雖窮困不肯輟業。」在梅州,私塾、社學、書院遍地都是,昔日先輩科舉考試入選而金榜題名者眾多,可謂「光宗耀族」。近代梅州教育引人關注,1925年,周恩來第二次東徵到梅州時曾說:「梅縣教育之發達,恐匪特為粵省各處縣城,如縣立師范、東山中學、縣立中學、學藝中學。辦理頗有精神,其餘各校成績亦佳,教育尤為普及,即至貧之家,亦令其子弟入學。」今日梅州,高揚客家優秀傳統文化的旗幟,正與教育現代化接軌,努力再創嶄新的「文化之鄉」。
法國天主教神父賴里查斯,曾在梅縣傳教二十餘年。1901年著有《客法詞典》,在自序中說:「在嘉應州(今梅州),這個不到三四十萬人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隨處都是學校,一個不到三萬人的城中,便有十餘間中學和數十間小學,學生的人數,幾乎超過城內居民的一半。在鄉下每一個村落,盡管那裡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亦不過三五千人,便有一個以上的學校。因為客家人的每一個村落都有祠堂,那就是他們祭祀祖先的所在,而那個祠堂也就是學校。全境有六七百個村落,都有祠堂,也就有六七百個學校,這真是一樁駭人聽聞的事實,按人口比例來說,不但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較,就是較之歐美各國也毫無遜色。為什麼梅縣的教育會這樣的發達呢?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由於它的環境所促進,因為這地方,山多田少,糧食不夠,男子必須出外謀生,而學習謀生技能,自必先知書識字;況其祖先原由北方遷來者,皆為門戶清高的人物,都存有讀書為貴的觀念,因此,他們便極力想法設立學堂。他們的祠堂都有許多公產,並將公產所收入用來辦學,學生大抵免費,所以雖屬乞兒子弟,亦有讀書求學的地方,而不致成為文盲,此即所謂教育機會均等者是也。」四十年代末,梅縣就有三十四所中學,普及中學教育為全國之冠。
客家先民來自人文薈萃的中原、河洛,紮根贛閩粵山區後,他們秉承中原遺風,以耕讀傳家。崇尚文化,重視教育,以興學為樂,以讀書為本,以文章為貴,以知識為榮,在客家社會里蔚然成風。
走進客家山

⑻ 馬來西亞特產有什麼

馬來西亞的物美價廉特產有榴槤膏,沙嶗越黑胡椒,豆豉,馬來咖喱,也有些人推薦錫製品,但是價格昂貴不適合購買饋贈親友 相對而言黃金飾品比中國價格低可以購買自己佩帶 吉隆坡還是一個購買黃金飾物的好去處,這里的黃金飾物不但純度高,造型設計新潮,而且售價比較合理,但購買時最好到馬來西亞觀光協會推薦的指定商店,那裡信譽可靠。 馬來西亞蝴蝶 馬來西亞蝴蝶,種類多達幾千種,吸引著大批遊客。本地人將絢爛多彩的蝴蝶製成栩栩如生的標本和裝飾物出售,成為馬來西亞一大特產。 風 箏 馬來西亞的風箏五彩繽紛,令人愛不釋手。馬來西亞航空的標志,也是採用風箏圖案。有的遊客購買馬來西亞風箏,作為室內裝飾物,可謂別具一格。 香 水 馬來西亞盛產蘭花,當地產的"蘭"系列香水,品質甚佳,不亞於法國香水,但價格比法國香水便宜得多。 蠟 染 是一種蠟染的印花布,有新加坡產品、馬來西亞產品、印尼產品,各具特色,其中以新加坡產的最便宜最時髦,它由機器印染,花色相同的較多。馬來產品以花和蝴蝶圖案居多,色彩艷麗,價格適當,為饋贈佳品。如果自用的話,可買印尼蠟染,它的別名「紗麗」更為世人所知,設計相互多用條紋及黑、黃色調,手繪製品更是出色。 :無籽西瓜 馬來西亞無籽西瓜售價比國產西瓜高,但因其皮薄、甜度均勻,常年供應,已成國內賓館、酒樓采購量最大的一種瓜。 豆蔻膏 豆蔻膏是馬來西亞特產,功能類似於中國的萬金油和風油精。因為它奇特的功效而在東南亞及香港台灣等地深受歡迎。 熱帶水果 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有大量的熱帶水果生產能力,想吃榴槤、山竹、荔枝等熱帶水果的人有口福了。 紅茶那裡的金馬侖高原特產。 咖喱粉。那裡的馬來式咖喱粉風味別具一格 當地水果加工特製成小包裝的小... 電腦罐頭食品玩具都比馬來西亞本地製造的來得便宜。 想的時候再加。 娘惹食品 「娘惹」原本是指華人與馬來人婚配的後代子裔,尤其是指女性,爾後演變成泛指華人與馬來人相融的文化,這也包含飲食在內,因此在馬來西亞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醬豬蹄、煎豬肉片、竹筍燉豬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由椰漿、香蘭葉、糯米和糖精製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適中,嚼頭兒足著呢。]

⑼ 去過馬來西亞的朋友請進。感謝!

1. 馬幣在大馬,我們令吉,就是Ringgit(RM)(Ringgit Malaysia)面值有100、50、10、5和1令吉,再有就是仙(sen),一令吉等於一百仙。(RM1.00=100sen)
人民幣1塊錢等於2.20令吉。

2.在市區可以直接刷卡或者是用美元。如果你想換馬幣的話可以在機場用美元換。一定是用美元換啊,人民幣是不行的。

但是我朋友說旅遊用港幣也是很劃得來的。在那邊也可以使。你就都准備一點兒帶著吧。

3. 抽煙沒有特別的規定,但是絕對禁止喝酒。如果你要買煙的話不要在免稅店買啊,貴的。

4. 特別值得買的我個人覺得沒有什麼。但是那邊喝的東西都挺好的,可能是因為我比較喜歡吃吧,呵呵。你可以買那邊的紅茶帶回來,就是那種茶包似的。還有那邊巧克力超贊!還有那個肉骨茶包,可以帶回來煲湯!(但是提醒你,肉骨茶懷孕的話不可以喝的喲~~~)

再有就是錫杯,花刻得都很漂亮很漂亮,夏天的時候都不用冰箱飲料會一直涼涼的!大馬特產呢。不過回來以後人家跟我講說泰國好像便宜。。。你自己定奪啦,我反正是買了。

恩,還有就是你可以買馬來西亞人參回去給公公婆婆討他們歡心啦,嘻嘻。那個貌似叫「冬革阿里」什麼的。你去了就知道的。

上檔次衣服鞋子之類的也蠻便宜的。雙子星百貨一層有個專櫃不知道現在還有不,V開頭,你去看看,東西很好的樣子,超多外國人買。

化妝品的話就在機場買歐萊雅,便宜到吐血。

再有就是首飾,金銀在大馬都比較便宜。

暫時就想到這么多,祝你蜜月愉快,旅行愉快啊!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1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3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4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3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