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馬來西亞是一個什麼樣的
A. 馬來西亞與中國的文化有什麼異同
一、馬來西亞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同點:
1、家庭觀念不同。
馬來人一般早婚,男人的結婚年齡在二十二至二十五歲之間,女人的結婚年齡在十八至二十二歲之間。中國人的結婚年齡較晚。此外,在法律上,馬來人允許一夫多妻制,一個男人可以娶四個妻子。而華人在法律上只允許一夫一妻制,
2、飲食習慣不同。
雖然兩個族群的主食都是米飯,但是和米飯配搭的菜餚口味就大相徑庭。馬來人喜歡吃咖哩,中國人的飲食口味變化較多,有鹹的,有辣的,也有酸甜的。
3、用餐習慣不同。
馬來人用餐時僅用手抓取食物,而且只能用右手,用餐時也不坐在椅子上,而是把食物放在席子上,圍坐而食,席上備有"水盂",以便用餐時隨時洗涮手指;中國人則使用筷子。
4、穿戴打扮不同。
馬來婦女一定要裹頭巾,不能露出手臂和大腿,不能穿無袖上衣、短褲和短裙,平日一般穿傳統服裝和可巴雅;中國人人平日很少穿旗袍等傳統服裝,一般只會在新年或壽宴等吉慶場合穿,可以穿無袖上衣、短褲和短裙,服飾的選擇較多。
5、對顏色的喜好不同。
馬來人普遍喜愛綠色,並視綠色為吉祥之色;中國人則喜愛紅色,一般送禮的包裝和居家裝飾都會以紅色為主。
二、馬來西亞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相同點:
中國文化在馬來西亞的紮根與傳承始於近代,中華文化通過華文刊物、華文學校、古典小說、中華戲曲等途徑在馬來西亞傳播和發揚。
1、華文教育:
為了華人接受華文教育的權利,董總和教總在1977年開始推動獨中復興運動。現今在馬來西亞有1200餘所國民型華文小學、60所獨立中學和3所私立多元媒介大專院校。是目前兩岸三地以外中文教育體系最完善的國家。
2、華文報刊:
早期的華文報刊內容多以中國新聞為主。但在獨立後,馬來亞政府開放讓僑民入籍以及第二代馬來西亞華人的誕生,華文報刊也慢慢地轉變編輯方針,同時加強華人社群與政府及其他民族之間的訊息交流,扮演著橋梁的角色。
B. 馬來西亞華人是個怎麼樣的存在尷尬獨立悲壯
於是,我突然有一個想法,想有意識地運用校內的這種影響力,讓大家更好地認識馬來西亞華人這個群體。當然,以下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我的朋友,請幫忙轉載,當幫我一個忙;大馬同胞,也請幫忙轉載;不認識的朋友,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稍有可取之處,也請幫忙轉載~謝謝大家啊!
先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歷史背景來做開場白。
1840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動亂的時期。一方面,好些中國人想往外逃竄;另一方面,西方列強想捉苦力到東南亞地區為他們服務。於是,大量的中國人(尤其是福建、廣東一帶)就散布到東南亞各個地區,其中就包括了馬來西亞。尷尬的存在
從遷居到馬來西亞,我們的先賢就特別重視中文的教育,通過私塾、宗祠等單位教授三字經、四書五經等教材,後來隨著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而改革。這個時期,我們的祖先基本上還是以中國人自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華僑、抗日戰爭時期全體華僑出錢出力、著名的華僑陳嘉庚創辦廈大、集美大學。。。。。。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
後來,隨著居住馬來西亞日久,我們的命運漸漸在這片土地上生了根。從馬來西亞(大馬)方面來看,我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大馬的政治,與馬來族、印度族聯手爭取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中獨立。從中國方面來看,周恩來總理提出:華僑應在其居住地生根發芽。但是,不變的是:我們始終堅持自己的母語教育。
在印尼,由於當地華僑沒有組成統一的陣線,於是他們不能擁有中文名字、不能慶祝農歷新年;在中國人普遍認為完好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總理主動地消滅了中文教育,關閉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南洋大學,全體人民學習英文,於是目前多數新加坡人的母語是英語。如今,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文的經濟價值日益提高,許多東南亞國家才掀起了漢語熱。唯一的例外是馬來西亞,因為我們的先賢從頭到尾就沒有以經濟作為考量,而是從民族文化出發。
那麼,難道馬來西亞就沒有遭遇當地政府的阻撓嗎?有!而且很大!馬來西亞教育終極的目標是:以馬來語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換言之,華語、淡米爾語的中小學遲早都得消滅。60年代,大馬政府規定:只有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才能獲得政府的津貼,於是許多中文中學紛紛改制,變為政府中學。這時,我們的先賢,以林連玉先生為代表,明確地提出:學習母語是每個民族的天賦人權,即使不要一分錢的津貼,我們也要辦獨立中學!
於是,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保留了下來,華小以及民辦的獨立中學、學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體系,甚至創立了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統一考試,受全球各高校承認(除了馬來西亞的大學),我們基本上就是以這張文憑為基礎考進北大的。在這個過程中,多少先賢拋頭顱、灑熱血,林連玉先生被褫奪公民權、好多人被大馬政府關押、無數的民眾以自己的血汗錢支持獨立中學。
當我來到北大的圖書館文學圖書時,看著滿目的美國文學、印度文學。。。。。。當我看到新加坡文學,而沒看到馬來西亞文學時,我更感到十分凄涼,以至於諷刺。我們浴血抗戰,創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有完整的馬華文學,而這一切在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是得不到承認的。反倒是曾經廢除過南大的新加坡,由於其更為強大的國勢,反而被認為是在海外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國家。
尷尬之處就在於此:努力地捍衛中華文化,不為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亦不為世人所知,里外不是人。這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第一種存在:尷尬的存在。
第二、獨立的存在
獨立的存在,另一個說法是孤立的存在。馬來西亞華人這個詞兒意味著:我們是馬來西亞人,但不是馬來人(中國朋友最大的誤會~囧);我們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於是,一種特殊的群體和文化產生了,獨立於世界之林。
我們跟其他馬來西亞人(例如馬來人、印度人)的差別很明顯,黃皮膚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額外顯眼,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相處得十分融洽-------馬來人其實真的是很好相處的,什麼種族沖突全是政府搞出來的-------整個群體都受到馬來族極大的影響,這就鑄成了我們好多的共同點,而與他們的這些共同點恰恰就是我們和中國人的相異之處。
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口頭表達。首先是口音,我朋友總說:看你的時候一點都不像外國人,但你一說話我們就馬上知道了。在辯論賽場上時,我的一口馬來腔更是顯得極為突兀。所謂馬來西亞口音,大概就是廣東腔+福建腔,翹舌少、輕聲較少(個人認為)、沒有兒化、語調趨平。其次是詞彙,以中文詞彙為主體,再加上各種方言、馬來語、英語的詞彙,各種語氣詞啦、咯、哄層出不窮。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網路打馬來西亞VS中國,馬上就能找到許多具體的例子。
但是,我以為:更深層的差距不在嘴巴,而在腦子里。有一次,中文系的徐藝峰師兄領著我們留學生辯論隊討論一個辯題,他最感嘆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國學生討論,第三個衡量標准一定是『何者更有利於社會主義的建設』。看看中國同學的課就知道,什麼思修、毛概、鄧小平思想、軍事理論,這些似乎都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很遠。冷戰時期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分家就決定了我們意識形態上的不同。
撇開這個問題不談,即使同樣都繼承了中華文化,兩地的繼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這里,大部分的人都信仰無神論。但是,我們那裡好多人都還信仰觀十八羅漢、觀音娘娘、關公、濟公、齊天大聖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廟,我們還保留了大量的宗祠、會館,並且還在華人社區發揮著一定的作用。由於我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還算有一定的了解,以上這些還不足以讓我驚訝,真正讓我吃驚的是中國風氣的開放。校內校外,情侶相擁親吻的情況無所不在,這還真不是我想像中的中國。當然,我們那裡也有很開放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普遍上要比中國人保守得多(嗯~至少跟我的家鄉相比)。
此外,許多大馬華人一致公認的是:中國學生真的很多學術牛人,大體上比我們那兒的人要勤勞的多。中國人多競爭大,我所認識的每位同學一個個都是從高考的腥風血雨中殺出來的英雄豪傑,他們那股永不言倦的沖勁著實讓我們折服。相較而言,馬來西亞人則比較慵懶,更傾向於做自己喜歡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們玩起來比較放浪形骸,比較不顧形象,大聲吵、大聲笑、大聲鬧。
既不是馬來人,也不是中國人,我們彷彿就是另一種程度上的混血兒,所以或許我們有點孤單。但是,這或許就是我們獨特的優勢:既
C. 馬來西亞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為什麼,人名字,和中國人名字一樣
馬來西亞是一個擁有多個民族共存的國家。而其中主要的民族有馬來族,華族以及印族。馬來族是最大的民族,佔了總人口的六成左右,而華族則是第二大民族,佔了總人口大概百分之二十四、五左右。印族則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而馬來西亞國民登記姓名的時候,只能夠以馬來語拼音的方法來登記,但不限制名字的格式,也就是說如果是華人的話,孩子取名「林大大」,那名字登記上就寫上「LIN DA DA」就可以了。並不想印尼政府一樣,強制所有種族都必須取個印尼名字。所以到現在,馬來西亞幾乎所有的華人都還是在使用中文名字。而且說到底,馬來西亞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怕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了。所以,別以為中國人才是中國人,文化意義上,馬來西亞華人也是道道地地的「中國人」。
D. 馬來西亞是一個什麼樣民族的國家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民族國家。建國於1957年,在1963年邀請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和汶萊加入組成馬來西亞,後來汶萊臨時退出。然後1965年新加坡也退出。
因為受英國殖民地統治,所以大量帶進中國人和印度人在那裡工作,進而定居。馬來西亞成立以後,加上沙撈越的伊班族和沙巴的卡達山族,加上馬六甲的葡萄牙跟當地人混血兒後裔及跟泰國邊境地區的泰裔,造成馬來西亞擁有多元民族的存在,也造成當地多元文化社會的人文景觀。
不過按照人口的比率,馬來人占國家總人口約六成五,華人二成六、印度人不到一成加上其他少數民族。
因此馬來民族佔主導地位。不過按照人種學的角度,其實並沒有「馬來族」的存在。
馬來族是東南亞一個大族群的總稱,當中包括爪哇族、亞齊族、武吉斯族等。所以馬來西亞憲法規定,只要是說馬來語、日常生活奉行馬來民俗及信奉伊斯蘭教者,經國家登記局的認定,就是馬來人。
華人主要是中國人的後裔,祖先絕大部分來自中國南方的省份如福建、廣東、海南等。因為馬來西亞的法律規定娶嫁穆斯林者皆強制入教,因此鮮少有異族通婚現象。當地華人自力更生建設了華文教育,尤其是華文小學,得到政府部分的資助,其他都是華社自身贊助。
印度人主要是來自印度南方省份的泰米爾人。不過他們之間也有種姓之分而沒有華人社會那麼團結。至今大部分印度人屬於馬來西亞社會中貧困階級。
E. 馬來西亞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好象華人與馬來人還有印度人關系很微妙
華人老是被欺負。
馬來人最沒水準,但地位最高。
印度人稍微沒水準,中等地位。
華人水準最高,地位最低。
所以在馬來西亞水準高低跟社會地位成反比。
F. 馬來西亞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Malaysia),首都吉隆坡,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國家。馬來西亞由十三個州組成,共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連接新加坡;另一個是東馬來西亞,位於加里曼丹島的北部,南部接印度尼西亞,而汶萊國則位於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馬來西亞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
G. 馬來西亞的華人,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馬來西亞華人,又稱馬來西亞華裔或為華裔馬來西亞人,簡稱大馬華人、大馬華裔及馬華,是馬來西亞籍的華族,大多自稱為華人或唐人,馬來西亞華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國時期數百年來從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一帶遷移而來的移民。馬來西亞華人古代多自稱唐人、華人,中華民國成立後開始自稱中國人、華人及華僑,馬來西亞獨立後開始改稱華人、華裔,近代自稱「中國人」與「華僑」的大馬華人已經減少很多。
大部分華人都信仰佛教和道教,其中馬來西亞的佛教還有細分,如:小乘(上座部),大乘 (禪宗與凈宗為主),金剛乘等等的,除此之外,華人信仰的宗教就以基督教和天主教
為主了,當然還有些信仰伊斯蘭教和其它的。
大部分華人所祭拜的神明都是早期南來時從中國帶入馬來西亞的,如媽祖信仰及觀音信仰。其中有些神明與當地神明融合,形成了拿督公信仰。拿督公被認為是當地類似中國土地神的存在。一般在早期金礦地區可以發現。
馬來西亞華人是屬於非土著身份 (Non-Bumiputra),這也包括峇峇娘惹,印度族等等。馬來族人及馬來西亞土著是Bumiputra,也包括葡萄牙族,印尼族人等等,都有馬來西亞土著特權(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款和馬來人至上)。 馬來西亞華人可以通過同化的方式獲取土著特權,也即是 (Bumiputra) 身份,這必須要與馬來族或馬來西亞土著通婚,改變信仰伊斯蘭教和把原有的姓名改為馬來伊斯蘭名字, 同化後的子孫就有馬來西亞土著特權。根據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NEP),由於馬來西亞有馬來人至上(馬來語:Ketuanan Melayu) 也既是種族主義信條,此信條的用意是要貶低非馬來人的身份讓他們無法享有馬來西亞土著特權,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等級制度,此信條把馬來西亞華人和其他非馬來人的身份往下推成為『第二等公民』。(註明:所謂的第二等公民,是因為非土著受到明顯不公平的對待,故出現的用詞)。
H. 馬來西亞是屬於是中國嗎
不屬於。馬來西亞是選舉君主制、君主立憲制和議會民主制並存的聯邦制國家。
馬來西亞(馬來語:Malaysia;英語: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議會民主制、選舉君主制和君主立憲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從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
全國有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馬來西亞隔南中國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國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
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首都位於吉隆坡,是馬來西亞人口最密集和最繁榮的地區,聯邦政府所在地則位於布城。西馬的人口密集度比東馬高許多,也是首都和聯邦政府所在地。
(8)中國的馬來西亞是一個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早期,印度文明支配和主導著馬來西亞,印度教和佛教文化輸入該國。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國、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
從7世紀到14世紀,三佛齊的影響力也延伸至馬來半島和婆羅洲的大部分地區。直到14-15世紀,三佛齊覆滅後不久,10世紀傳入的伊斯蘭教才在馬來半島奠定根基。這個地區分裂成眾多以伊斯蘭教為主的蘇丹國,其中最突出的是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馬六甲王國。
馬六甲王國覆滅後,末位蘇丹兒子建立了柔佛王國。當時馬來群島分裂為眾多小國家,包括亞齊、汶萊、柔佛、霹靂、萬丹、日惹、吉打、雪蘭莪、蘇祿和登嘉樓等。
16世紀末以後,歐洲商人在馬來西亞發現發現了不同的資源,如錫礦、胡椒和金礦等,歐洲殖民勢力繼續在這個區域擴張。各蘇丹國國勢虛弱為從其它地區人民移入這些馬來故土創造了條件。布吉人在1699年刺殺了柔佛末位馬六甲血統蘇丹,控制了柔佛和雪蘭莪,
米南加保人也遷入馬來亞並建立了森美蘭。柔佛的覆滅在馬來半島上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霹靂成為蘇丹國中的領導者。暹羅的大城王國將北部的吉打、吉蘭丹、北大年、玻璃市和登嘉樓變成自己的屬國。
I. 請權威人士詳細回答 馬來西亞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國家和美中關系怎麼樣整個國家對中美是什麼樣的態
英聯邦國家,肯定親歐美,還有這也是個世襲王國組成的聯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