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勢力對馬來西亞有什麼影響
㈠ 請祥述一下馬來西亞的局勢 特別是政治方面.(經濟,環境都有涉獵最好)
馬來西亞又稱大馬,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
經濟:
上世紀70年代前,以農業經濟為主,依賴初級產品出口。
70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出口導向型經濟,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
80年代中期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下滑。
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馬經濟遭受嚴重打擊,馬貨幣林吉特對美元匯率下跌幅度曾達46%,股市綜合指數下挫過半。1998年,馬經濟出現13年來首次負增長(-7.5%),失業率和通膨率上升。
1999年2月,馬政府以徵收撤資稅取代對短期外資的管制,外資開始迴流。
1991年馬哈迪在位期間提出「2020宏願」的跨世紀發展戰略,旨在2020年將馬建成發達國家。
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因歷史原因,沙撈越州和沙巴州擁有較大自治權。
以巫統為首的執政黨聯盟國民陣線(簡稱「國陣」)長期執政,馬來人占政治主導地位,政局穩定。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安華事件曾對馬政局造成沖擊。1999年第十屆全國大選中,國陣雖繼續保持國會三分之二以上議席,但在馬來人中支持率有所下降;反對黨回教黨勢力上升,在吉蘭丹和登嘉樓兩州執政。「9·11事件」後,回教黨的極端宗教色彩受到質疑,處境被動。國陣在三次地方補選中獲勝,凝聚力增強,執政地位得到鞏固。
2003年10月31日,馬哈迪辭去黨政職務,副首相巴達維接任總理及國陣、巫統主席,政權平穩過渡。巴達維延續馬哈迪既定的內外政策,同時加強政府機構整頓和廉政建設,強調全民分享政治權力和經濟發展成果,受到民眾普遍歡迎和支持。
2004年3月,馬來西亞提前舉行第十一屆全國大選,國陣創下歷屆大選最好戰績,贏得219個國會議席中的199席和505個州議席中的452席。巴達維蟬聯首相,領導地位進一步鞏固。2005、2006年,馬來西亞政局繼續保持穩定,國陣執政基礎穩固。馬來西亞馬來民族統一機構新任主席納吉布2009年4月3日宣誓就任馬來西亞總理。
憲法
1957年頒布馬來亞憲法,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後繼續沿用,改名為馬來西亞聯邦憲法,後多次修訂。憲法規定: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選舉產生,任期5年。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解散國會等權力。1993年3月,馬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了各州蘇丹的法律豁免權等特權。1994年5月修改憲法,規定最高元首必須接受並根據政府建議執行公務。2005年1月,馬議會再次通過修憲法案,決定將各州的水供事務管理權和文化遺產管理權移交中央政府。
統治者會議
由柔佛、彭亨、雪蘭莪、森美蘭、霹靂、登嘉樓、吉蘭丹、吉打、玻璃市9個州的世襲蘇丹和馬六甲、檳州、砂拉越、沙巴4個州的州元首組成。其職能是在9個世襲蘇丹中輪流選舉產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審議並頒布國家法律、法規;對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問題有最終裁決權;審議涉及馬來族和沙巴、砂拉越土著民族的特權地位等重大問題。未經該會議同意,不得通過有關統治者特權地位的任何法律。內閣首相和各州州務大臣、首席部長協助會議召開。
議會
也稱國會,最高立法機構。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2003年5月,國會通過重新劃分國會和州議會選區的動議,國會下議院議席從194增至219個,除砂拉越以外的12個州議席從422增至505個。議員任期5年。本屆國會於2004年3月第十一屆全國大選後組成。以巫統為首的國陣擁有199席,超過議席總數的90%。反對黨擁有19席,其中民主行動黨12席,回教黨6席,人民公正黨1席。無黨派獨立人士1席。下議院議長丹斯里·拉姆利·雅·塔利布(Tan Sri RAMLI Ngah Talib),2004年11月22日任職。上議院有70名議員,由全國13個州議會各選舉產生2名,其餘44名由最高元首根據內閣推薦委任,任期3年。上議院議長丹斯里·阿卜杜爾·哈密德(Tan Sri Dr. ABDUL HAMID bin Pawanteh),2003年7月7日任職。
㈡ 馬來西亞政界動盪,根本原因在哪裡
馬來西亞的總理突然宣布要辭職。
如果在國會中提出對新總經理的不信任,而且這個提議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那麼這個經理就必須要辭職,國會議員將重新推選出一個新的總理。實現雙贏的方式是讓馬哈蒂爾和安瓦爾都回到理性並利用這一機會表達對穆希丁的支持,這對於已經已經老了的前總理來說,是一個培養新一代繼任者的機會。而安瓦爾可以利用這次機會來培養自己的勢力,爭取在下一次選舉上大放光彩。
㈢ 新加坡和馬共,馬華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新加坡獨立,有兩種說法,新加坡的說法是因為馬來西亞的種族歧視,被迫獨立,這個過程新加坡歷史說得很清楚。第二種說法就是因為李光耀在馬來西亞聯邦內倡導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不是馬來人的。這樣引起爭執。下面介紹第二種說法,也就是樓主的疑惑。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告成立,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沙勞越和北婆羅州(即今天的沙巴)正式加入該國。只是汶萊王國,因得天獨厚的石油利益便拒絕並入,並在菲律賓與印尼的支持下得以獨立。 分析這段歷史,需要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是時,美蘇稱霸在即,而馬來西亞合並,就是出於美國反華反蘇的戰略需要。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反華包圍圈,既要防止東南亞華人輸進革命,又要孤立新中國。同時,在美國策劃下組建了東南亞條約組織,類似北約性質。 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是渴望加入「大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因為在他心裡有更美的政治構想需要實現。 遺憾的是,合並後不到兩年,新加坡被逐出聯邦。原因是: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在馬來西亞國會倡導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引起首相東姑的極度不滿。接著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又指責聯邦政府正推行「種族沙文主義政策。 本來,東姑等馬來西亞高層一直認為華人是他們國家的負擔,華人占居聯邦高達42%的人口後,使馬來西亞開始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所以,在即將全國大選的政治形式下,決定把新加坡正式踢出聯邦! 這個決議,對躊躇滿志的李光耀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他在電視台的鏡頭前無奈地宣布獨立的那刻放聲大哭!……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街道上的馬來人已經憋得難受,開始放鞭炮慶祝同新加坡的脫離,股市翻番。 更不可思議的是,李光耀沒有放棄努力,居然還爭取議會支持投票,哭著鬧著要求馬來西亞聯邦收回決議!……
兩相比之,十分吊詭。我們都在疑問:獨立是件好事,李光耀為何悲痛欲絕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冷靜地分析。 從新加坡的國土資源上來看,獨立後的新加坡,只是一個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國,在世界地圖上只是一個小紅點兒。簡單的算術就會知道,二十公里乘以三十公里,還沒有半個北京市區大!而且,新加坡沒有任何自然資源,連水都沒有!以後拿什麼生存?筆者料想,當年的李光耀一定是心裡茫然一片! 再者,彈丸之地,兵力虛空,進攻無力,防禦不足,國力如此薄弱,隨時有傾覆之可能。李光耀的心理傷痛,最大的可能是為安全憂慮。 再再者,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鄰國羨慕它,大國覬覦它,美英日垂涎於此已非一日。李光耀從民眾福祉出發,不斷尋求馬來西亞庇護,乃人之常情。 再再再者,與馬來人分家了,以後他們間摩擦勢必也會加劇的,兩國能和平共存嗎?這些擔憂,也正如李光耀在《風雨獨立路》寫道: 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馬來亞只隔著柔佛海峽,由新柔長堤連接起來。兩地向來是由英國當作一個地區統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國的行政和商業中心。現在我們分了出來,一切都得靠自己。馬來西亞政府正准備教訓我們。他們可能不再讓我們扮演傳統的角色,繼續成為他們出入口貨物以及為他們提供種種服務的中心。所有新興國家都在推行民族主義經濟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干,直接同歐洲、美國和日本的主要買客和賣客打交道。在這樣的世界裡,新加坡沒有腹地,就連我們的飲用水也來自柔佛州,該怎麼生存下去? 李光耀還補充強調當年被驅逐的感覺: 那天,東姑是在副首相敦拉扎克提出一項議案一讀之後發言的,該項議案要求立即對1965年憲法與馬來西亞(新加坡修正)法案進行辯論。到下午一點半,二三讀辯論完畢,法案送交上議院。上議院的一讀從兩點半開始,到四點半三讀通過。最高元首當天就批准,完成了憲法所規定的程序。新加坡被正式逐出馬來西亞。 按照馬來穆斯林的風俗,丈夫可以宣布「塔拉克」(我休了你)三次,做妻子的卻無權這樣。這期間我們可以重歸於好,他可以娶回我。不過,在他講了三次「塔拉克」之後,就不能再娶我了。馬來西亞「休」了新加坡的時候,國會上下兩院三讀法案,等於宣布「塔拉克」三次! 李光耀的這種強烈地想返回馬來西亞的想法,在2007年舊事重提。當然,馬來西亞再次以時機尚未成熟,委婉予以拒絕。 不過,想一想馬來西亞的做法,還是值得稱道的。雖然他歷史上逼迫華人選民占絕大多數的新加坡脫離聯邦獨立,但終比那些對華人實行種族清洗的東南亞國家好多了,譬如印尼。再說回來,馬來人如果當時不這么做的話,也很可能李光耀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資政了,那樣由主體華人主政的國家可能與現在的歷史大不同了(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好在獨立後的新加坡華人,每當面對不利局面時,共同的生存危機意識都能夠把全體新加坡人團結起來。他們勤儉高效,廉潔奉公,最終打造出為全球矚目的現代化國家。 寫至此,忽然想起在課堂上講課的時候,有學生問筆者的問題:新加坡既然與我們同文同宗同種,為什麼不讓新加坡與中國建立親密關系,或直接並入中國領土? 這樣的想法,思索起來讓人凄涼。因為國際關系的基本常識就純粹利益關系,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很多國人總有種模模糊糊的感覺,覺得全世界猶太人都向著猶太人,那全世界華人也該都向著華人。新加坡是華人為主的國家,就應該並入版圖。 如果這樣的分析,朝鮮、越南早該回歸中國了。它們過去才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而新加坡與中國沒有淵源,它並不是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新加坡,她只是個世界上除兩岸四地以外,華人人口佔大多數的唯一國家罷了。 也正因如此,雖然兩國人民有同祖同文的認同感,但新加坡與中國存在親華與反華的雙面性. 其親華性表現在人性方面.在筆者看來,單憑聯合早報就能看出,該報總是對中國內地的報道,以正面為主。而且每天都登載著中國政治和經濟建設成就的消息,這一點,公平地說,比台灣做的好多了。 人性化的親華色彩,新加坡並不輸於世界上任何一地的華人。台灣的9。21大地震,中國大陸百年未遇的洪水災害,汶川5.12特大地震,新加坡人對母親國的感情與行動,都是感人肺腑的。 而其反華性,完全是出於其歷史上被英帝國殖民統治的西化心態.為此,她政治上與台灣保持互動關系,可以疏遠大陸.新加坡早就聲稱,自己要當東南亞最後一個跟中國建交的國家,1990年建交後仍然跟台灣保持軍事合作關系。且,李光耀、吳作棟在各種場合的講話都喋喋不休提到中國的增長是世界最大的挑戰,將來亞洲的穩定取決於美國如何對待中國的崛起之類的話。 這些憂慮,也在李光耀的《風雨獨立路》所反映出: 新加坡是個小島,退潮時,面積只有214平方英里。它是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心臟地帶,所以繁榮發展起來。隨著新馬分家,它變成了一個沒有軀體的心臟。 那時,讓李光耀特難過的是:眼下是一條不知去向何方的坎坷之路,因為他們幾乎一無所有。北面是剛剛翻臉不認人,把人一腳給踹了的馬來西亞,南面是想把整個馬來西亞包括新加坡一起吞並的、充滿敵意的印尼。而當時的中國,被西方國家敵意封鎖,四顧茫茫,惟有痛哭!
㈣ 馬來西亞和印尼為什麼仇視華人
第三,海外排華勢力的影響。在印尼和馬來西亞,華人曾遭到嚴重的歧視,在印尼的600百萬華人境況尤其悲慘。印尼人視中華文化為「毒品」,極端仇視華人,禁止華人用漢語,強迫華人改姓。入境印尼的華人都會發現,關稅宣誓表格上依然是白紙黑字的列明中文刊物等同毒品和槍械,一概禁止攜帶入境。許多到印尼旅遊或經商的華人也有特殊遭遇,移民廳官員總愛諸多刁難,最後必須花錢消災才能順利過關。印尼有50多項法律存在歧視性條文,劣待華人。最嚴重的是華裔身份證有特別編號,這猶如在他們的額頭上烙下永不磨滅的印記,帶來一生厄運。在印尼和馬來西亞,華裔子弟經常受限制於族群的學額分配製,許多天資聰明的華人子弟盡管成績優秀也無法被大學錄取。
從文化方面看,主要是華人融入當地社會不夠。一方面,一些國家在制定社會合理移民政策方面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華商在主動融入當地社會方面也有欠缺。華人的社會特性決定了他們在海外往往會自我孤立,再加上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他們不太容易融入當地社會。
其一,他們缺乏與當地社會的文化認同感,僅僅關注自己的經營狀況,不太關注所在社區整體發展狀況和其他族群的經濟利益。其二,華商還缺少跨文化管理的意識,也不習慣分權,不信任外來管理者。相反,日本、韓國等在歐企業敢於嘗試跨文化管理,能夠很快融入當地社會。其三,一部分海外華人素質偏低。目前中國在國外的華人華僑素質參差不其,有高水平的經商者和留學生,也有偷渡出國的打工者。少數人缺乏道德素養,不尊重當地社會公德和風俗習慣,甚至違法犯罪、賄賂官員、結識當地黑社會,自招禍患,嚴重影響華人的形象。最後,海外華人現代公民意識薄弱,缺乏自主意識,更不能融入當地社會。一個封閉而又沉默的群體很容易遭受其他族群的攻擊。
這種封閉性和無為觀念還導致華人社會在大眾傳媒話語領域的失語狀態,成為當地主流媒體妖魔化的對象,從而導致社會形象的扭曲和邊緣化。發生的索羅門群島事件可見一斑,在歐洲也是如此。而其他少數族裔雖然也是弱勢群體,但善於利用各種手段來保護自己。就拿歐洲的少數族裔來說,歐洲的摩洛哥移民和土耳其移民非常善於「發出自己的聲音」,爭取自己的權益,所在國政府在考慮少數族群的政策上自然會對他們有所傾斜。又如,在德日本人就有德國政府資助的日語電視台。
歐洲華人雖然吃苦耐勞,但也許是由於文化傳統的原因,性格普遍謙和、沉默,使自己處於一個「弱勢族群」的地位。華人利益在歐洲各國政府考慮少數族群的政策時,大多排在最後一位。同是華裔,菲利賓的華裔一般具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但卻不願意直接參政,他們通過向政客提供資金支持等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因為他們深知:華人政治上的無權和真空狀態,直接導致經濟上成為任人宰割的對象。所以華人總體在當地社會都非常需要能傳達他們意願、保護他們權益的代言人。
㈤ 馬來西亞的文化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總人口大約有二千二百萬。其中馬來人約佔50%,華人約佔30%,約600餘萬華人,是世界上除中國和新加坡以外華人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印度人約佔10%,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如伊班人、卡達山人及混種人約佔10%。馬 來 語、英 語、華 語(普通話\廣東話\客家話\福建話) 都 相 當 流 行。
華人約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30%,以廣東人、福建人居多,也有廣西人及海南人。大多數華人通曉馬來語、華語和英語三種語言。華人多聚居於城市,並以經商者居多,而且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商界、政界都享有一定的聲譽和地位。華人社會中有鄉會社團組織,也有各行業工會。馬來西亞華人工會(MCA)是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最大政黨
中國的文化對新加坡影響很大,並且新加坡大部分是華人,可以說新加坡文化是中國的子文化。對馬來西亞文化的影響相對小些。
馬來西亞是個以農立國的民族,因此維持著許多原始信仰,特別是各民族濃厚的宗教色彩。其宗教融合了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其中以印度教影響尤為深遠。由於多民族的長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種多元的文化特色。
馬來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馬來人在政治上勢力很大,伊斯蘭教也成為馬來西亞的國教,全國各地的主要清真寺無不雄偉壯麗。除伊斯蘭教以外,馬來人還保留著原始宗教,其代表性的儀式是稱作昆德利的共食儀式。這種共食儀式起著維持社會連帶關系的重要作用。可以說馬來人的社會組織是由伊斯蘭教規范和傳統習慣二者合一共同維系的。
住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有代表性的佛教寺院有吉隆坡的觀音寺、三寶洞、霹壢洞;馬六甲的青雲寺;檳榔嶼的極樂寺、白雲寺等。寺院規模多宏偉壯觀,大多成為名勝之地,充分反映了支撐馬來西亞經濟的華人的社會力量。佛道混合是這些寺院的特徵,一個寺院里往往同時供奉著福德正神、玉皇大帝和釋迦牟尼、觀音菩薩。
住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多為印度南部的泰米爾族。其代表性的宗教當然是印度教,這是印度人特有的宗教。印度教的特點是一無教祖,二無教會組織,三無至高無上的經典,人們崇拜村鎮神、家族神和個人神三種神氏。印度教有許多外國人很難理解的地方,比如作為社會基本制度的種姓制度。印度教終極理想是達到梵我如一,而要達到這種至高的境界需要做瑜珈等種種苦行。供奉的神有維鳩奴神、濕婆神。
http://www.e-chn.com/newsadmin/htmlnews/962005/10000140418160.html
㈥ 在馬來亞獨立前或成立前的政治社會情況
歐洲統治
奧斯曼帝國終結了歐洲與亞洲之間的陸上連接,而與印度的貿易又被壟斷在阿拉伯商人手中,這迫使歐洲國家尋找通向印度的海路。1498年被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派出的瓦斯科·達·伽馬發現了繞過好望角通向印度的海路。1511年阿豐索·德·歐布蓋克帶領遠征隊來到馬來亞,經過一個月的圍攻後他佔領了馬六甲。馬六甲成為葡萄牙東方領土的首府。
馬六甲的最後一位蘇丹的兒子逃到民丹島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柔佛蘇丹國。馬六甲的統治消失後馬來亞分裂為眾多互相之間爭戰不停的小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亞奇、汶萊、柔佛和霹靂。其它國家有萬丹、日惹、吉打、雪蘭莪、蘇祿和丁加奴等。16世紀末歐洲商人在馬來亞北部發現了錫礦,通過出口錫霹靂富強起來了。但是歐洲殖民勢力還要不斷在這里擴張。葡萄牙獲得了對盛產香料的馬魯古群島的控制。1571年西班牙佔領馬尼拉。
1596年荷蘭人到達這個地區。出於宗教原因和作為貿易上的對手荷蘭與葡萄牙矛盾非常大,荷蘭致意要將葡萄牙驅逐出富饒的東印度群島。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領導下他們很快就占據了爪哇島上比較弱的蘇丹國。1619年他們建立巴達維亞為他們的首府。從這里他們向群島進發。他們與柔佛聯盟來對付馬六甲的葡萄牙人和強大的亞奇蘇丹國。1641年,在數次嘗試後荷蘭與柔佛的聯盟終於占據了馬六甲,打破了葡萄牙的統治。只有葡屬帝汶還屬葡萄牙。在荷蘭的支持下柔佛得以在馬來亞獲得一個霸權地位,只有霹靂得以通過周旋於柔佛和暹羅之間保持其獨立。
這段時間里馬來亞國家的虛弱為從其它地區到來的移民創造了條件。從印度尼西亞東部來的海盜經常襲擊馬來亞海岸地區,1699年他們刺殺了柔佛最後一位馬六甲血統的蘇丹,控制了柔佛,其他海盜控制了雪蘭莪。從蘇門達臘來的米南加保人也移居馬來亞並建立了他們自己的國家森美蘭。柔佛的覆滅在馬來半島上留下了一個勢力真空。暹羅的阿育他耶王國部分佔據了這個真空,將北部的五個馬來國家——吉打、吉蘭丹、巴塔尼、玻璃市和丁加奴——變成自己的附屬國。柔佛覆滅後霹靂成為馬來亞的領導國家。
18世紀馬來亞對歐洲的重要性劇增。尤其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茶的貿易以及對馬來亞的高質量的錫的需求大增。馬來亞的胡椒在歐洲也享有盛譽。在吉蘭丹和彭亨有金礦發現。錫礦和金礦及其附屬工業的發展導致了第一批移民湧入,一開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後來則是華人。他們在城市內居住下來並很快就在經濟生活中占支配作用。此後200年裡這個分布對馬來亞來說是典型的:馬來人主要生活在農村,並越來越強地受到富的城市移民社團的控制,就連蘇丹們也無法抵擋這些城市移民的力量。
從17世紀開始英國商人到達馬來亞水域,但直到18世紀中基於英屬印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才開始對馬來亞真正感興趣。由於該公司與中國貿易的增加,它需要在這個地區設立基地。雖然英國使用過不少不同的島嶼作為基地,但是一直到1786年它從吉打的蘇丹租借了檳城才擁有了第一個長久的基地。此後英國又在檳城對面的大陸上租借了一系列地區。1795年在拿破崙戰爭時期英國佔領了荷占馬六甲來防止法國在此立足。1815年英國將馬六甲交還荷蘭時,英國總督斯坦福·萊佛士欲在當地尋找一個取代,1819年他從柔佛蘇丹手中獲得了新加坡。檳城和新加坡,加上荷蘭作為海上勢力的不斷沒落使得英國成為馬來亞的支配勢力。英國使用馬來亞來抵擋暹羅的擴張。19世紀里馬來亞的蘇丹們稱為英帝國的忠誠附屬。
英屬馬來亞
1824年英國與荷蘭簽署協議最終確立了英國對馬來亞的霸權,同時也決定了今天馬來西亞的雛形。荷蘭撤出馬六甲並放棄所有在馬來亞的利益,而英國則承認荷蘭對東印度剩餘地區的利益。這個瓜分在馬來亞地區劃了一條人為的界限,這條界線遺留至今。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聯合組成了海峽殖民地,由新加坡總督管理。在19世紀里英國與馬來亞的其它國家簽署協議,在這些國家中設立代辦,幫助這些國家的蘇丹管理其國事,這些代辦很快就成為這些國家的真正統治者。對英國來說,擁有錫礦的霹靂的政治穩定是最重要的,因此霹靂也是第一個與英國簽署協議同意英國管理的國家。柔佛是最頑強的一個國家,一直到1914年才放棄其獨立性。1909年被削弱的暹羅同意將吉打、吉蘭丹、玻璃市和丁加奴讓給英國。暹羅保留了對巴塔尼蘇丹國的控制。使得今天泰國的南部依然有一個小的穆斯林少數民族,這個少數民族的獨立運動給後來的泰國政府造成了不少麻煩。
19世紀後半部英國還獲得了對荷蘭從未立足的婆羅洲北岸的控制。這個地區的東部(今天的沙巴)則由受西班牙屬菲律賓控制的蘇祿蘇丹的名義統治。餘下部分則是汶萊蘇丹的統治地。1841年英國探險家詹姆士·布魯克從蘇祿蘇丹手中租借了古晉並稱自己為沙勞越的「白拉者」。此後他不斷入侵汶萊,擴張他的領土。婆羅洲的東北部被英國商人殖民。1881年英國北婆羅洲公司被允許控制這塊地區,理論上他們受新加坡總督監督。西班牙屬菲律賓從未承認蘇祿蘇丹對這些領土的喪失,這是後來菲律賓稱擁有沙巴主權的理由。1888年剩餘的汶萊部分成為英國保護國,1891年英國又一次與荷蘭達成協議確定兩國在婆羅洲的邊界。這樣今天馬來西亞的邊界就在殖民勢力完全不顧種族和語言因素的瓜分下形成了。
1910年英國對馬來亞的統治范圍成形。海峽殖民地成為一個英國海外領地,由一個總督在倫敦的殖民地事務大臣的監督下管理。這個領地的居民中半數是華人,但是不論他們的種族他們均是英國國民。最早接受英國代辦的四個國家,霹靂、雪蘭莪、森美蘭和彭亨組成了馬來聯邦。名義上它們依然獨立,但是從1895年開始他們受一個英國總代辦管理,實際上它們已經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未加入聯邦的國家享受比較大的獨立性。不過它們也無法抵抗英國代辦的意願。英國最緊密的馬來盟國柔佛享受擁有自己的憲法的特權,其中規定蘇丹有任命內閣的權利。不過實際上每次蘇丹均首先必須與英國討論他的任命。
㈦ 入侵馬六甲的外來勢力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這個地區其中一個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方。
大約50,000年前,東馬砂勞越州的古老尼亞(Niah Cave〕洞里,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了。在西馬,內陸山區的原住民比馬來人更早就在這里居住了。
到了第七世紀,蘇門答臘的室里弗遜(Sri Vijaya)王朝則在南中國海的區域崛起成為最大的王朝。第十三世紀後半期,滿者伯夷(Majapahit〕王朝取代室里弗遜,馬來半島也跟著落入滿者 伯夷王朝的掌控中。
室里弗遜王朝的王子拜里米蘇拉,於大約1403年逃出滿者伯夷王朝的勢力范圍後,落腳在馬來半島的馬六甲,並在這里建立了歷史上聞名的馬六甲王朝。也是在這個時候,大約於十五世紀初,回教被引進馬六甲王朝。
馬六甲王朝在全盛時期,是個聞名於世的港口及經貿中心。中國明朝的鄭和就曾在七度下南洋的時候,到過馬六甲。為了促進兩國之邦交,明朝的公主漢麗寶更是被遠嫁到馬六甲來。
西方列強於十六世紀相繼而來,葡萄牙人於1511年消滅了馬六甲王朝,開始了馬來半島的殖民史。葡萄牙統治馬六甲到1641年,被荷蘭人所擊敗,馬六甲又 由荷蘭人所統治。英國人於十八世紀開始展延它對馬來半島的控制。1786年,萊特首登檳城,1819年萊佛斯佔領新加坡,1819年英國人和荷蘭人的交換 殖民地,使到英國人也獲得了馬六甲,並於較後成立了馬六甲海峽殖民地。
馬六甲王朝步向衰落的因素:
馬六甲王朝在全盛時期,是個聞名於世的港口及經貿中心。由於其位置處於航海及經貿的中心,又有良好的深水港口,東去資源豐饒的東方文明古國,西接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歐洲西方列強,使到馬六甲不僅成為繁榮一時的商業中心,它也同時成為東西方多種文化互相碰面及交流的地方。中國明朝的鄭和就曾在七度下南洋的時候,到過馬六甲。為了促進兩國之邦交,明朝的公主漢麗寶更是被遠嫁到馬六甲來。
西方列強於十六世紀相繼而來,葡萄牙人於1511年消滅了馬六甲王朝,開始了馬來半島的殖民史。葡萄牙統治馬六甲到1641年,被荷蘭人所擊敗,馬六甲又由荷蘭人所統治。英國人於十八世紀開始展延它對馬來半島的控制。1786年,萊特首登檳城,1819年萊佛斯佔領新加坡,1819年英國人和荷蘭人的交換殖民地,使到英國人也獲得了馬六甲,並於較後成立了馬六甲海峽殖民地。
英國人和馬來蘇丹於1895年簽署的邦咯島協約,使到英國人的勢力進一步從馬六甲海
峽殖民地延伸到內陸的馬來州屬。通過律政司(ResidentSystem〕的制度,英國人逐漸全面的控制了整個馬來半島及新加坡。
在英國人殖民的時期,英國人為了大量開發錫礦及樹膠園,從中國及印度大量的引進勞工,使到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的社會特徵開始形成。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入侵馬來亞,把英殖民政府擊潰並統治了馬來亞三年零八個月。日本投降後,英軍回歸馬來亞繼續其殖民。1948年,英殖民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況以對付馬來亞共產黨。
1940年代末期及1950年代所掀起的爭取獨立運動,終於使到英殖民政府讓馬來亞於1955年進行了第一次的全國選舉,由代表馬來人的巫統、代表華人的馬華公會及代表印度人的印度國大黨所組成的聯盟(現在稱為國陣〕,橫掃了52議席中的51席。
1957年8月31日,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獨立。馬來文成為國語,回教成為國教。東姑阿都拉曼出任第一屆的首相,並被稱為國父。
在北婆羅洲方面,沙巴從1882年就被英北婆羅公司統治,直到日本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攻入佔領為止。砂勞越則是英人查爾斯布洛克和汶萊蘇丹協議下所建立起來的白人拉惹布洛克的天下。從1840年直到1942年,它都由布洛克家族所控制。在世界大戰過後,沙巴及砂勞越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
1963年,馬來亞聯同新加坡、沙巴及砂勞越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但1965年,由於東姑阿都拉曼及李光耀的政治分裂,新加坡宣布退出馬來西亞。
1969年的全國大選成績,顯示人民對聯盟的支持急劇下降,反對黨所獲得的席位劇增。雖然聯盟仍然控制聯邦政府,但失去了吉蘭丹州政權,並在多個州議會裡面對強大的反對黨勢力。1969年5月13日,反對黨的勝利遊行在不同種族的相互嘲諷及挑釁的過程中,演變成種族沖突及流血事件,造成百多人喪失生命,無數財產被摧毀。此歷史事件被成為513事件。
1970年,馬來西亞宣布實施為期廿年的新經濟政策,其目的是要消除貧窮,重組社會,以拉近貧富的鴻溝。但這項政策所實行的固打制,也使到非馬來人社會非常不滿。
1972年,第二任首相敦拉薩改變了外交政策,開始和共產國家接觸,並致力使東南亞成為和平、自由及中立的區域。1974年,敦拉薩訪問中國,兩國的邦交自此一直密切發展至今。
1970年代,馬來西亞開始其工業化計劃。新經濟政策廿年的成果,已經使到馬來人的經濟地位大大提升。1991年,第四任首相馬哈迪醫生宣布推行為期三十年的2020宏願計劃,致力使馬來西亞在2020年成為先進國。
直到目前為止,馬來西亞仍然以每年超過8%的成長率發展,成為其中一個世界上成長得最快的國家。目前馬來西亞共有十三個州,兩個聯邦直轄區。其首都為吉隆坡,是其中一個聯邦直轄區。
㈧ 馬來西亞民族文化的馬來西亞歷史
馬來西亞歷史是歷史悠久的馬來亞-印度尼西亞歷史的一個近代分支。從文化上和語言上一直到近代今天的馬來西亞與馬來群島沒有多少區別。出於外部的影響這個地區今天分為六個國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汶萊和東帝汶。
地理上馬來西亞位於重要的文化中心之間,在其西部是印度教的印度、伊斯蘭教的中東和基督教的歐洲,在其東北則是中國和日本。從印度、中東和歐洲去往中國的船隻必須經過馬來西亞地區,而最直接的海路就是經過馬六甲海峽。因此馬來西亞自古是各個文化相交的地區,是重要的商路,這個地理位置為馬來西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使得當地人一再淪入外國勢力的影響和支配。
馬來西亞獨立前馬來亞地區的歷史可以按照外界影響的主要因素分為四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中從印度來的印度教文化占支配作用,從蘇門答臘起家的三佛齊是這個階段的頂峰階段,從7世紀至14世紀它統治著 馬來文化的大部分地區。
第二階段從伊斯蘭教的到達開始。伊斯蘭教是於10世紀到達馬來亞地區的,並逐漸擴散到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的大多數地區。三佛齊覆滅後這個地區分裂為眾多小的蘇丹國,其中最重要的是馬六甲蘇丹國。伊斯蘭文化對馬來人影響深刻,但是同時也受到馬來人的影響。
第三個階段是歐洲殖民勢力的入侵。1511年葡萄牙佔領馬六甲,荷蘭和英國繼踵而至,建立了檳城和新加坡等基地。1824年的英荷條約分割英國與荷蘭在馬來亞地區的勢力圈,人為地將英屬馬來亞與荷屬東印度分開,後來荷屬東印度成為印度尼西亞。
歐洲殖民勢力同時也引入了第四個影響勢力:為了滿足其殖民經濟的需要大量中國和印度勞工移居到英佔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中國和印度移民成為經濟和職業上的支配勢力,對當地的馬來人(祖先也是外來民族)造成巨大的威脅,馬來人(祖先也是外來民族)甚至面臨在馬來半島上成為少數民族的危險。
1942年至1945年日本佔領這個地區,給英國在東亞的勢力與以致命打擊。雖然日本佔領的時期相當短,但是它激起了馬來亞和其它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馬來人的民族主義又激起了華人的反對。華人怕馬來人和伊斯蘭教的支配地位,許多華人因此參加馬來亞共產黨。在英國軍方的強烈鎮壓和馬來人和華人政治領袖的協商退讓下共產黨暴動被撲滅,1957年獨立的、多民族的馬來亞聯合邦成立。
1963年英屬的新加坡和北婆羅洲加入聯邦,馬來亞更名為馬來西亞。1965年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被迫獨立(因為當時的馬來精英懼怕星加坡的華人人口會進一步的削弱馬來人佔大多數的人口比列)。馬來西亞克服了這個危機,也克服了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沖突的危機,但其內部的矛盾導致了1969年的種族沖突。馬來西亞進入緊急狀態,政治生活和國民自由受到限制,這個措施維持至今。從1970年開始馬來西亞全國巫人統一機構在華人和印度人領袖的協助下組成國民陣線,在馬來西亞幾乎達到一黨制的地步。
在巫統的統治下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巨大,1990年代幾乎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經濟的發展有助於削弱政治上的不和,但也掩蓋了政治上權利轉向馬來人的趨勢。在巫統不停的統治下華人對經濟的壟斷和印度人對職業的壟斷皆被巫人有系統地以行政權力打破。馬來人的商業和職業階層建立。馬來語成為學校里必修語言,系統的反歧視運動也對馬來人有利。雖然這些措施也導致了許多不滿,但是總的來說在這些偏向單方面的措施下一個只對某種族更有利的、一步一步邁向通化的社會產生了。
㈨ 馬來西亞政府為什麼要驅逐朝鮮駐馬來大使
在3月4日晚,馬來西亞外交部長阿尼法·阿曼發表聲明稱,馬來西亞外交部擬於3月4日下午6點召見朝鮮駐馬來西亞大使姜哲,但無論是該大使還是朝鮮使館官員均未能出席。因此,3月4日當晚,馬外交部通過一則發給朝鮮使館的外交照會,以此通知朝鮮政府,馬方已經宣布朝鮮駐馬來西亞大使姜哲為不受歡迎的人。他被要求在預定會見時間的48小時之內離開馬來西亞,也就是從2017年3月4日下午六點開始的48個小時之內。
據悉馬來西亞曾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無需申請簽證,即可入境朝鮮的國家。
朝鮮與馬來西亞於1973年6月30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2008年4月,朝鮮在吉隆坡投資開辦了首家餐館,名為「朝鮮平壤館」。金正男遇害後,餐廳大門緊鎖,保安人員將前來光顧的客人請離餐廳。
㈩ 殖民統治時期,馬來西亞分別受到哪幾個國家的統治
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在太平洋戰爭中還被日本佔領,解放後還曾經被英國繼續殖民統治。
1、葡萄牙佔領期
1511年,葡萄牙艦隊攻佔馬六甲,建立殖民地。麻六甲末代蘇丹馬哈茂德沙輾轉流亡於馬來半島與廖內群島,聯合各地數度意圖收復馬六甲不果,1641年,荷蘭聯合柔佛攻下馬六甲。
2、西班牙佔領期
在17世紀初,荷蘭建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在摩鹿加群島的貿易,隨後占據了爪哇島上的蘇丹國,1619年建立巴達維亞,隨後從巴達維亞擴展勢力到馬來群島。
3、英國佔領期
英國人於18世紀開始向東南亞擴張,1786年英國佔領檳榔嶼,1819年佔領新加坡和馬六甲,1826年英國將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合並成一個省,總稱馬六甲海峽殖民地。
4、日本佔領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雖然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的頑強抵抗,但日本在兩個月內就占據了馬來西亞。
(10)外國勢力對馬來西亞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16世紀,西方海上霸權興起,馬六甲因其交通及戰略地位重要,引起西方列強覬覦和入侵,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
1867年4月海峽殖民地脫離英屬印度管轄,成為皇家殖民地,到20世紀初,馬來西亞完全淪為英國殖尼地,英國在侵佔馬來半島的同時,還入侵沙撈越和沙巴。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馬來亞經濟呈現明顯的畸形發展,為了大量開發錫礦及橡膠園,英國從中國及印度大量的引進勞工,使得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的社會特徵開始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英國又恢復對馬來亞的殖民統治,一年後,英國組成馬來亞聯盟。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正式宣布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