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毒蛇長多少米
㈠ 世界十大毒蛇
世界毒性最強的十大毒蛇排名
第十名:響尾蛇
響尾蛇是一種管牙類毒蛇。它的毒液屬於血循毒。體長一般約1.5~2米。身體呈黃綠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質環,為多次蛻皮後的殘存物。遇到敵人會迅速擺動尾部的尾環,發出響亮的聲音,致使敵人不敢近前,因此,故稱為響尾蛇。
大多數的響尾蛇的毒素都是具有破壞血液組織的,少數如小盾響尾蛇的毒液還包含了能攻擊神經系統的功能。而響尾蛇最為可怕之處在於其死後一小時內,仍可以彈起施襲。這種蛇即使已經被人擊斃,甚至頭部切除後,仍有咬噬的能力。
第九位:眼鏡蛇
眼鏡蛇是眼鏡蛇科的一屬,其成員大多被統稱為眼鏡蛇。雖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類的名字包含「眼鏡蛇」,例如眼鏡王蛇、水眼鏡蛇、唾蛇等等,但它們因演化親緣性不足而並不歸為此屬。甚至眼鏡王蛇還會撲殺眼鏡蛇為食。
多數眼鏡蛇體形很大,可達1.2-2.5米長眼鏡蛇的毒液是高危性混合毒液。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徵是其頸部皮褶。該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眼鏡蛇被激怒時,會將身體前段豎起,頸部皮褶兩側膨脹,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同時發出"呼呼"聲,藉以恐嚇敵人。
第八:莽山烙鐵頭
莽山烙鐵頭蛇是中國特有的巨型毒蛇種,1990年才為學術界發現而被命名加以科學記載。截止到2013年僅知分布於中國湖南省宜章縣境內莽山自然保護區幾千公頃的狹小范圍內。
它是目前已知中國的毒蛇類里的最大型蛇種,迄今發現的莽山烙鐵頭蛇的活體,最重的為8.5公斤。該蛇類逐漸稀少以瀕臨滅絕。每條莽山烙鐵頭蛇的價格一度被炒到100多萬元。它屬於國家特級保護動物,可以說比大熊貓更加珍貴。
第七: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又稱山萬蛇、過山峰、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雖稱為「眼鏡王蛇」,但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它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於獨立的眼鏡王蛇屬。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
第六:銀環蛇
銀環蛇俗稱過基峽、白節黑、金錢白花蛇、銀甲帶、銀包鐵等。毒性極強,為陸地第四大毒蛇。銀環蛇毒腺雖然很小,但毒性卻極為猛烈,是環蛇屬中毒性最強的。事實上,它不僅是陸地上毒性最猛烈的第四大毒蛇,在世界上最毒的毒蛇綜合排位(含海蛇)中也在前六之列。分布在中國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中國之外分布於緬甸、越南北部等。
第五:黑曼巴
黑曼巴為眼鏡蛇科的一員,它是非洲最長的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毒蛇,有死神之稱。它的爬行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蛇,速度可達16~20km/h,是全世界最致命的蛇。平均全長為2.4m,最大可達4.48m,僅次於亞洲的眼鏡王蛇,是世界第二長的毒蛇。
第四:虎蛇
虎蛇分泌強烈的神經毒素、凝固劑、溶血素及蛇類特有的肌肉毒素,虎蛇攻擊性強,含劇毒液,是致人死亡的主要蛇種棲。其毒性能躋身世界最強烈的蛇毒之列。被虎蛇所咬後,除了傷口劇痛之外,從傷口附近延伸的毒素更會令足部及頸部出現痛楚,身體感到麻痹、出汗,隨即開始呼吸困難及局部肢體癱瘓。即使有有效的抗蛇毒素,但如果不立即治療的話,致命率仍高達45%。
第三:太攀蛇
太攀蛇又名普通太攀蛇或海岸太攀蛇,是一種大型的太攀蛇屬成員,亦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毒蛇。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及北部沿岸一帶,另也出沒於新幾內亞的島嶼。
根據數個毒理學報告的實驗白鼠皮下注射數據,每咬一口釋出的毒液已足夠殺死100人,本種蛇也是新幾內亞南部蛇吻致死的主要元兇。此物種的毒性在陸棲毒蛇中位列第三。這種太攀蛇曾今創造過100%的臨床致死率。
第二位:鉤鼻海蛇
海蛇的毒液屬於最強的動物毒。鉤嘴海蛇毒液相當於眼鏡蛇毒液毒性的兩倍,是氰化鈉毒性的80倍。海蛇毒液的成分是類似眼鏡蛇毒的神經毒,然而奇怪的是,它的毒液對人體損害的部位主要是隨意肌,而不是神經系統。海蛇咬人無疼痛感,其毒性發作又有一段潛伏期,被海蛇咬傷後30分鍾甚至3小時內都沒有明顯中毒症狀,然而這很危險,容易使人麻痹大意。
實際上海蛇毒被人體吸收非常快,中毒後最先感到的是肌肉無力、酸痛,眼瞼下垂,頜部強直,有點像破傷風的症狀,同時心臟和腎臟也會受到嚴重損傷。被咬傷的人,可能在幾小時至幾天內死亡。
第一:內陸太攀蛇
內陸太攀蛇學名為細鱗太攀蛇,以前叫做內陸盾尖吻蛇,還有沙漠猛蛇、兇猛太攀蛇、大斑蛇等別名。 它是全世界最強毒性的陸棲蛇種,這里沒有之一。其一次釋放的毒液就可殺死20萬只老鼠。但是,形體比普通太攀蛇要小,成蛇也僅為2米左右。
細鱗太攀蛇是陸地上最毒的蛇。比響尾蛇毒性強300倍,約相當於眼鏡王蛇的20倍,但是眼鏡王蛇的注射量彌補了這點。細鱗太攀蛇與鉤鼻海蛇的致死情況不相上下,在動物毒素學上足以排到前十位。其一次排出的毒液能在24小時內毒死20噸的獵物,這相當於25萬只小白鼠、100個成年人或兩頭非洲大象的重量。殺死兩名成年人僅僅需要1毫克的毒液量。
㈡ 毒蛇比一般蛇長還是短
大部分毒蛇都比一般蛇短,但有些例外,比如眼鏡王蛇,最長的毒蛇,當然比那些蟒蛇類短。。。眼鏡王蛇可以長到約5米,已經很長了。。體形最修長的蛇是非洲的黑曼巴蛇,世界第二長的毒蛇,可以長到約4米
㈢ 世界七大毒蛇是哪些
世界十大毒蛇排行榜專題簡介
有毒的蛇,頭部多為三角形,有毒腺,能分泌毒液。毒蛇咬人或動物時,毒液從毒牙流出使被咬的人或動物中毒。蝮蛇、白花蛇等就是毒蛇。毒液可供醫葯用。
第一名 白唇竹葉青
白唇竹葉青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白唇竹葉青
[學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分類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態特徵] 體長60--75厘米,尾長14--18厘米,體重約60克.頭呈三角形,其頂部為青綠色,瞳孔垂直,呈紅色,頸部明顯,體背為草綠色,有時有黑斑紋,且兩黑斑紋之間有小白點,最外側的背鱗中央為白色,自頸部以後連接起開形成一條白色縱線,有的在白色縱線之下伴有一條紅色縱線.有的有雙條白線,再加紅線.亦有少數個體為全綠色.腹面為淡黃綠色,各腹鱗的後緣為淡白色,尾端呈焦紅色.
白唇竹葉青的毒液致命嗎? - 精華知識
中國有哪十大毒蛇?
竹葉青是世界上最毒的青蛇嗎?
第二名 白眉蝮
白眉蝮 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
白眉蝮
[學名]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分類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態特徵] 全長1米,重達1.5公斤.頭比較大,與頸區分明顯,吻短寬圓.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於吻部上端.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習性]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區.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區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帶活動,炎熱時喜歡棲息在蔭涼通風處.受驚時並不逃離,而是將身體盤捲成圈,並發出呼呼的出氣聲,身體不斷彭縮,持續半小時之久.以鼠,鳥,蜥蜴為食,採用突襲方式,軀干前部先向後曲,猛然離地再向前沖並咬住獵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傷人畜較多,是我國劇毒蛇類之一.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約為200毫克.屬於卵胎生,7--8月份產仔,每次產仔十幾條左右.
[分布] 福建,廣東,廣西;國外見於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泰國等地.
珍稀毒蛇(中國10大毒蛇)是叫什麼?
世界上什麼蛇厲害?
第三名 灰藍扁尾海蛇
灰藍扁尾海蛇
Hydrophis cyanocinctus
[形態特徵] 體型細長,體長可達200厘米,體重0.5--1.5公斤.身體前部為圓形,後部至尾部逐漸變成側扁.體背部青灰色,從頭至尾有51--68個青灰黑色的寬橫紋環繞蛇體.腹部黃色或橄欖色.
[生活習性] 生活在近海處,特別喜歡河口的地方.善游泳,離開水則笨拙,呼吸時投身出水面,換入新鮮空氣後又潛入海水中,有趨光習性.主要以鰻類魚為食.卵胎生,每次產仔蛇3--5條.海蛇是一種神經性毒蛇,主要含神經毒素,能麻痹被咬動物的橫紋肌,人咬傷嚴重時可以致死.
[分布 ] 產於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沿海;國外見於印度半島沿海等地.
海蛇是什麼?
哪種海蛇最危險?
被海蛇咬了怎麼辦?
第四名 金環蛇
中文學名:金環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眼鏡蛇科
中文屬名:環蛇屬
中文俗名:黃節蛇、金甲帶,佛蛇,黃金甲,金報應,金包鐵,玄南鞭,金蛇等
拉丁文名:Bungarus fasciatus
英文名:Banded krait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Schneider,1801
形態特徵 頭呈橢圓形.尾極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鈍圓而略扁,通身呈黑色與黃色相間的少數明顯的棱骨,黑色環紋和黃色環紋幾乎等寬,黃色環紋在體部有23~28環,在尾部有3~5環,背鱗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1行鱗片特別大,肛磷完整,尾下鱗片為單行,腹部為灰白色,體長100~180厘米.
生態習性 棲息於丘陵,山地,常見於潮濕地區或水邊,怕見光線,白天往往盤著身體不動,把頭藏於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躍,捕食蜥蜴,魚類,蛙類,鼠類等,並能吞食其它蛇類及蛇蛋,性溫順,行動遲緩,其毒性十分劇烈,但是不主動咬人,卵生,5月底產卵,每產多達11枚.
分布 廣西省,廣東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雲南省,湖北省;國外分布於越南,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寮國,緬甸等國
金環蛇全長1200一1800mm,是具有前溝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較寬的金黃色環紋,體尾共有19—27環,黑黃二色寬度約相等。頭背黑褐色,枕部有淺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軀干橫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圓鈍。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頭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鱗片,背鱗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
金環蛇是一種具前溝牙的劇毒蛇,與眼鏡蛇、灰鼠蛇合稱「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種。金環蛇分布於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雲南南部,在東部向北可達江西南昌。國外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棲息於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金環蛇夜晚活動。金環蛇吃蛇,偶爾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動物。卵生,5—六月產卵6—14枚於腐葉下或洞穴中。金環蛇數量野外已極稀少。金環蛇是著名食用蛇之一,蛇體浸酒及蛇膽也被用來入葯,長期以來大量被捕殺內銷或出口。由於此蛇分布范圍較銀環蛇狹窄,數量本來就不多。
瀕危信息:⒈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
金環蛇位於哪個洲?
金環蛇的毒有多可怕?
第五名 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英文名King cobra、Hamadryad
學名:Ophiophagushannah
眼鏡王蛇是眼鏡蛇科,分布在我國雲南、貴州、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江西、西藏、湖南等地。
眼鏡王蛇又稱山萬蛇、過山風波、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
眼鏡王蛇屬劇毒蛇類,體長120-400厘米,體重2-8千克。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樹木中,常在山區溪流附近出現,林區村落附近也時有發現。一般隱匿在岩縫或樹洞里,有時也能爬上樹,往往是後半身纏繞在樹枝上,前半身懸空下垂或昂起。晝夜均活動。
眼鏡王蛇有劇毒,又是我國性最兇猛的一種毒蛇。它受驚發怒時,頸部膨扁,能將身體前部1/3豎立起來,突然攻擊人畜。毒性為「混合性毒」,一條成年蛇依次排毒量為300多毫克,對人畜危害極大。
眼鏡王蛇有溝牙,頭部成橢圓形,頸部能膨大,但無眼鏡蛇狀斑紋;其與眼鏡蛇的明顯區別是頭部頂鱗後面有一對大枕鱗。眼鏡王蛇體色烏黑色或黑褐色,具有40-54條較窄而色淡的橫帶,唯部為土黃色,腹部為灰褐色,有黑色線狀斑紋。
眼鏡王蛇為卵生,一般在6月產卵,每次為21-40枚,多者可達50多枚。
眼鏡王蛇的肉具有通經絡、祛風濕等功能,且又體大味美,深受美食家們的青睞。而且,眼鏡王蛇的皮可製革,製作高級工藝品。因此是我國的重要經濟蛇類之一
眼鏡王蛇介紹
眼鏡王蛇的出沒地在哪?還有它的資料!
眼鏡王蛇的主食是什麼?
「眼鏡王蛇」是「眼鏡蛇之王」嗎?
第六名 銀環蛇
中文學名:銀環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眼鏡蛇科
中文屬名:環蛇屬
中文俗名:白帶蛇、白節蛇、吹簫蛇、寸白蛇、洞簫蛇、金錢白花蛇、雨傘蛇、竹節蛇
拉丁文名:Bungarus multicinctus
英文名:Narrow-banded krait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Blyth,1860
物種信息:
中國銀環蛇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腹鱗203~221,軀幹部環紋31~50個,尾部8~17個,分布於中國華中、華南、西南地區和台灣,以及緬甸、寮國;銀環蛇雲南亞種,腹鱗213~231,軀幹部環紋20~31個,尾部7~11個,僅產於中國雲南西南部。全長1米左右,通身背面具黑白相間的環紋。腹面全為白色。背鱗通身1行,正中1行鱗片(脊鱗)擴大呈六角形。尾下鱗全為單行。棲息於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處;傍晚或夜間活動,常發現於田邊、路旁、墳地及菜園等處。捕食泥鰍、鱔魚和蛙類,也吃各種魚類、鼠類、蜥蜴和其他蛇類。卵生。5~8月產卵,每產5~15枚,孵化期1個半月左右。幼蛇3年後性成熟。銀環蛇毒性很強,上頜骨前端有1對較長的溝牙(前溝牙)。人被咬傷後,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銀環蛇成體供葯用。孵出7~10天的幼蛇干制入葯,稱「金錢白花蛇」,有怯風濕、定驚搐的功效,治風濕癱瘓、小兒驚風抽搐、破傷風、疥癬和梅毒等症。銀環蛇膽可治小兒高燒引起的抽搐。
飼養環境:
銀環蛇喜歡陰暗潮濕,飼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通風、水的清潔和提供衛生的食物,否則會得口腔潰瘍和皮膚疾病。銀環蛇晚上非常活躍,在箱中往往會用頂箱應該用吻端,所以很多用箱養的銀環蛇會出現吻端破損的情況,應該注意。建議用較大的飼養箱,箱的長度最好與它體長同等或以上,較穩定的個體可以用其體長三分之二的飼養箱。
配合其喜愛陰暗潮濕的酸性低材環境,可以在飼養箱中放置沉木或石塊供起躲藏,或者鋪少許落葉苔蘚保持潮濕,並提供其游泳的水容器。酸性底材對銀環蛇極其重要,也是引誘它開食的關鍵之一,當然,也有人鋪報紙照樣開食,但銀環蛇討厭報紙的油墨味,可能不久會出現突然拒食,所以不建議單一用報紙做底,應該在報紙上面加上乾落葉,再添加一個保濕盒的方式讓它在不同天氣情況下自己選擇干或濕。
活動頻率/溫度:
銀環蛇夜晚活動,白晝則隱匿於石下或洞中。4月出蟄,11月進入冬眠。銀環蛇適合溫度23——30度,有冬眠習性,此時提供半切花盆或掛盆作為隱蔽的地方供其冬眠,窩內鋪上厚的落葉,水盆也是必須的,天氣溫暖時候可能會出來喝水,也可以保持窩內有一定的濕度。
餵食:
餵食時間應選擇在晚上,一星期喂1—2次,排便後一天喂最好。新到的蛇應該讓它有兩到三天的適應期。食物方面,乳鼠是首選,其次是泥鰍,銀環蛇非常神經質,吃飽後2天內不能騷擾,否則嘔吐的機率非常高。開食後可以提供不同的食物,例如黃鱔、小蛇、蛙(不建議喂蛙,太多寄生蟲)
基本的安全措施:
銀環蛇是我國毒性最強的毒蛇,危險性極高,而且平時看似很溫順,使人放鬆警惕,但銀環蛇咬人時從不警告。
1.無論它們顯得多溫順,都不建議直接用手去抓弄它們。
2.盡量避免它的頭部正對你的手,它可能會突然一口。
3.工具:一把蛇鉤, 一隻蛇夾, 一副厚厚的皮手套, 及一個牢固的飼養箱,如果有條件應該備有抗蛇毒血清。使用蛇鉤時, 手務必在蛇攻擊范圍之外。
銀環蛇有什麼特點 - 精華知識
「銀環蛇」是什麼蛇? - 精華知識
被銀環蛇咬能活多久?
銀環蛇葯性及泡酒應配哪些葯?
銀環蛇咬後最先怎麼處理? - 精華知識
第七名 原矛頭蝮
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中文俗名:烙鐵頭、原矛頭蝮、老鼠蛇(福建德化)、龜殼花(閩南及台灣)、惡烏子(四川西南)、筍殼斑(四川西南、福建建陽 )、野貓種(浙江)、蘄蛇蓋(浙江)、龜殼花蛇。
英文俗名:Pointed-scaled pit viper。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Cantor, 1839)
模式產地:印度阿薩姆。
巨型矛頭蝮是什麼蛇?
原矛頭蝮蛇生蛋嗎?
矛頭蝮蛇有沒有毒?
第八名 圓斑蝰
圓斑蝰 Vipera russelii
食鼠類的小型哺乳動物 卵胎生30--40 最高的記錄為63仔..
棲息於丘陵地帶 多見於稻田 在通風涼爽或陰暗處...
頭呈三角形,體粗尾短,頭背有三塊圓斑,體背有三縱行大圓斑,背脊一行圓斑與兩側交錯排列,圓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鑲以黃白色邊,性兇猛
俗名: 金錢豹, 百步金錢豹, 金錢斑, 古錢窗 。
定名人:(Shaw et Nodder) 年代:1797。
模式產地:印度。
海拔上限:2100 。
國內分布:福建(詔安, 泉州, 惠安, 仙游, 南安), 台灣(花蓮, 瑞穗, 台東, 高雄, 恆春, 成功, 屏東, 台北), 廣東(韶關, 廣州), 廣西(南寧) 。
國外分布:巴基斯坦, 印度, 斯里蘭卡, 孟加拉國, 緬甸, 泰國。
圓蝰蛇台灣亞種(V.r. formosensis):模式產地:台灣。國內分布:台灣。年代:1931。定名人:Maki。
圓斑蝰泰國亞種(V.r. siamensis):模式產地: Samkok, 泰國。定名人:Smith。 年代:1917。國內分布: 廣西, 廣東, 福建。國外分布: 緬甸(中部, 南部), 泰國(中部) 。
什麼蛇是劇毒的?
中國當前發現有多少種蛇?最毒的是什麼蛇(包括別名)?
珍稀毒蛇(中國10大毒蛇)是叫什麼?
第九名 舟山眼鏡蛇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脊索動物門 Chordat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爬行綱 REPTILIA =>有鱗目 SQUAMATA =>蛇亞目 SERPENTES =>新蛇下目 Caenophidia =>眼鏡蛇科 Elapidae =>眼鏡蛇亞科 Elapinae =>眼鏡蛇屬 Naja => 舟山眼鏡蛇 Naja atra
中文俗名:
白頸烏,包呼,蝙蝠蛇,扁頸蛇,扁頭蛇,扁子頭,薄殼蛇,吹風鱉,吹風蛇,飯鏟頭,飯匙倩,飯匙槍,黑炭撲
英 文 名:Chinese cobra、Taiwan cobra
地理分布:中國大陸南部,台灣島,越南北部
保護等級:CITES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級,「三有」名錄舟山眼鏡蛇 Naja atra
[識別特徵]全長1000~20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沒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黃白色窄橫紋,在幼體較為明顯。受驚擾時,前半身豎起,頸部扁平擴展,顯露出項背特有的白色眼鏡狀斑紋或此斑紋的各種飾變。腹面污白色,頸腹具灰黑色寬橫斑及其前方的兩個黑點。頭呈橢圓形,與頸區分不十分明顯,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沒有頰鱗;上唇鱗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鱗後入眶。第四、五兩枚下唇鱗之間嵌有一枚小鱗。背鱗平滑,中段21(19)行;腹鱗162~182,肛鱗完整或二分,尾下鱗38~53對。
[分布] 我國特有種。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西至廣西東北部、貴州、重慶東南部,包括台灣、海南及香港。
[生物學] 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 700 m左右的平原、丘陵與山區,見於灌叢、竹林、溪澗或池壙岸邊、稻田、路邊、城郊,甚至進入花園或住房。白晝與夜晚均見活動。捕食魚、蛙、蜥蜴、鼠、鳥及鳥蛋、蛇等。每年5月前後出蟄,11月進入冬眠。卵生,5~6月交配,7~8月產卵7~19枚,卵徑42~54 mm×26~31 mm;約經50天孵出仔蛇,全長約200 mm。
[估計數量] 無研究資料。
[馴養繁殖狀況] 許多動物園均飼養少量供觀賞,但多不能越冬,翌年又從野外捕來。一些養蛇場也飼養眼鏡蛇,但很少有能順利繁殖下一代,長期養下去,以人工繁殖居群供利用的。一般都是收購從野外捕回來的加以利用。
[現有保護措施] 將眼鏡蛇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安徽與海南,將蛇類所有種都列為省級保護動物的有上海、湖南及貴州。
[應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 建議凡有本種分布的省及自治區,都將舟山眼鏡蛇列為該省(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在野生動物普查的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有限制地允許捕捉利用。
我想養一隻舟山眼鏡蛇,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建議?
福建十大毒蛇是哪些?
第十名 尖吻蝮
尖吻蝮屬(學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屬下只有尖吻蝮(D. acutus)一個品種。尖吻蝮俗名甚多,又稱白花蛇、百花蛇、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及東南亞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特徵:成年的尖吻蝮能達91至121厘米長,目前最長紀錄是154.5厘米。它們的頭部尖端呈突出狀,被形容為短小的鱗角,這枚鱗角根據各蛇體質之異而長度不一。尖吻蝮的頭部長有頰窩,即紅外線感受器。紋理結構方面,尖吻蝮的身體多以灰色或棕色為主要基調,再配合較淺色的呈三角形棕灰色紋案,深淺各異的三角紋錯落相繼,組成節理分明的軀體。[2]尖吻蝮具備大而長,且形狀倒鉤的管狀毒牙。
地理分布:
尖吻蝮主要分布於中國南方地區,包括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廣東等省份,與及台灣、越南北部和寮國。其標准產地未有明確的記載,但學者皮禮特(Pratt)及邦普(Pope)曾先後提出應為「中國湖北省」。在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目錄中,則列明此蛇種的產地為「九江廬山」。
習性:
尖吻蝮多出沒於山坡地帶,喜歡棲息於多岩石的地貌之中,能存活於海拔100米至1,400米之間。它們多於晚間或清晨活動,其它時候則會蜷伏於岩石縫或樹葉堆里,以其狀似亂石的體紋掩藏自己的行蹤。受到攻擊或騷擾時,它們的反應一般比較遲緩,但仍能對敵人施以准確的咬擊。尖吻蝮主要以小型的哺乳類動物、鳥類及蛙類為食糧。 尖吻蝮的幼蛇繁殖方面,尖吻蝮屬於卵生蛇種,母蛇每次能誕下多至24枚的蛇卵,並會對蛇卵進行孵育的工作(以身體磨擦蛇卵以提升溫度)。尖吻蝮的幼蛇顏色明顯較淺,紋理比較明亮清晰,不過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其紋理將會逐漸變暗。
毒性:
尖吻蝮其中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類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腳下踏出一百步內必然會毒發身亡,以顯示尖吻蝮的咬擊實在奇毒無比;有些地方更稱尖吻蝮為「五步蛇」,進一步誇大其毒素的威力。該蛇種的毒液的單位上的毒性(對小白鼠之LD50值)並不強烈,但並不妨礙該蛇種在事實上具有較大的危險性。根據長年調查資料顯示,由尖吻蝮的咬擊所導致的危險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國大陸地區確實是較為常見的(參見趙爾宓、黃美華等主編《中國動物志 爬行綱 第三卷》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390頁及以下)。這一方面是由於該蛇種個體較大,性格兇猛,毒牙較長,咬傷的情形較為嚴重,一方面也由於該蛇屬於排毒量較大的蛇種。台灣方面就有專門對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根據美軍報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質構成的溶血毒素,而這種毒素更是強烈出血性的。被尖吻蝮咬過後,受害者會出現傷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時現象,繼而會腫大、起泡、組織壞疽以及潰瘍,隨後更會感到暈眩及心跳加速。
大眾文化:
尖吻蝮在台灣的排灣族有著特殊的圖騰意義,它們被排灣族人奉為祖先及守護者,也是這個民族雕刻成品中的常見物種,往往具備代表整個民族的高尚神格。[7]中國古代文獻中亦有被認為是描述百步蛇的片段,如《太平廣記》所述:「山南五溪黔中,皆有毒蛇,烏而反鼻,蟠於草中。其牙倒勾,去人數步,直來,疾如激箭。螫人立死,中手即斷手,中足即斷足,不然則全身腫爛,百無一活,謂蝮蛇也。」與及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名篇《捕蛇者說》所述:「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
另外,在一些台灣餐廳里,有售賣以「百步蛇」為主要烹調材料的食物。他們把尖吻蝮肉製成各式食品,並以少量蛇毒製成飲料,另一方面又將抗蛇毒的葯丸放在蛇肉及蛇汁中,讓客人進食。
㈣ 世界蛇有哪些種類哪個國家的最多
蛇與某些類蜥蜴同屬於爬行動物。按自然界動物的分類,它屬於爬行綱、有鱗亞綱、蛇目。蛇類在世界上分布極為廣泛,其種屬隨地域、氣候、環境而各異。已知世界上現有蛇類2200 多種,分別隸屬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種,而對人有致命危險的主要毒蛇有 195 種。 馬來西亞是世界上蛇最多的國家
㈤ 一般蛇有多長
動物園里展出的大蟒蛇往往特別吸引人。這種蛇生活於印度及東南亞地區,在我國南方的一些省(區)也有它的蹤跡。大蟒蛇的最長記錄可達10米。現在英格蘭紐克廈郡的那瑞斯波羅動物園里飼養的一條大蟒蛇,其長度達8米以上,是1972年在馬來西亞捕獲的。人們常認為大蟒蛇是蛇中之「王」,其實大蟒蛇並不是世界最大的蛇。在南美洲的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蓋亞那等國的沼澤和河流中,生活著一種蛇,叫水蟒,它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蛇。它們一般有8~9米長,最長的據記錄可達12.3米。
水蟒身體綠褐色,背面有兩排黑色橢圓形的斑紋交錯排列,腹部白色,有黑色的小斑點。它是水棲的巨型蛇類,偶爾也爬到樹上,但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水中,把頭露出水面一點點,昂首等待著食物。它主要在夜間捕食。
雌水蟒一般長到5.5米左右達到性成熟。剛孵出的幼蛇就有73厘米長。這類蛇一般很難獲得最大的個體,1944年報道在哥倫比亞東部的奧里諾庫河上游捕獲一條長11.42米的大水蟒,後來該蛇傷愈遁逃;另外,1956年11月,在哥倫比亞東南瓜比亞瑞河的下游捕殺了一條10.24米的大水蟒。美國紐約動物學會,曾願以5000美元的高價收購9米以上的活大蟒,至今尚未獲得。
世界上最短小的蛇是蠕蛇屬中一種非常珍稀的細盲蛇(Laptoty Phlopsbilineata),它僅存在於西印度群島的馬丁尼克島、巴貝多島和聖露西亞島上。1965年,生物學家理查?托馬斯測量了他所獲得的8個標本,其中最長的兩條才108毫米,這樣大小的細蛇能穿過一個直徑3毫米的通道。
另外,非洲還有些蠕蟲狀的盲蛇(Typhha)也是非常小的,長度一般在150~400毫米;形狀象蚯蚓,從頭到尾粗細相似,整個身體裹著一件由許多平滑鱗片組成的「蓑衣」;眼睛藏在眼鱗之下,故得「盲蛇」雅號。口較小,位於頭部的腹面,一般僅在上頜骨上長有幾顆牙齒。它們的生活習性也跟蚯蚓相似,喜歡穴居掘土,也可潛伏於磚石缸缽之下,雨後及晚上可到地表活動,但它們卻以蚯蚓為食,還吃些多足類動物、白蟻等。我國南方分布著同一屬的3種盲蛇。上海自然博物館兩棲爬行動物陳列室中,與大蟒蛇一起陳列著一條普通盲蛇。如果你參觀時只是匆匆一瞥的話,根本不會感到它的存在。
關於非洲盲蛇還有一個小小的趣聞,據有個叫勞弗里基的人報道說,有種蟻可把盲蛇成群地包圍起來,並象牧人趕牛群一樣驅趕蛇群,這種奇異關系的原因至今還沒有得到解釋。
世界上最小的毒蛇當推西南非洲的小蝰蛇,它身上有著可怕的花斑,成熟個體的平均體長僅為228毫米,雌體短於雄體。
㈥ 世界上最大的毒蛇是什麼
眼鏡王蛇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之一,身長為3-4米,最長的可6米。眼鏡王蛇的頭頸背面沒有眼鏡蛇那麼迷人,不戴眼鏡,而是抹了兩撇「白鬍子」,象個倒寫的V字。眼鏡王蛇發怒時,也會豎起前半身,但是它不會噴射毒液。這種蛇行動迅速,在草地上爬行疾走如飛,嗖嗖作響,有人稱之「過山風」生性兇猛,碰上人或動物,會主動攻擊,被攻擊對象,很難逃脫。眼鏡王蛇對環境氣溫的要求較高,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分布地域較窄。所以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少見它的蹤跡。主要分布在雲南和兩廣的邊境地區,福建和貴州部分山區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