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種子課程是什麼意思

馬來西亞種子課程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5-12 14:55:47

Ⅰ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說漢語了為什麼美國西部各州和夏威夷州也說漢語呀

從地理角度講:中國處於東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處於東南亞.位於中國的南邊,熱帶雨林的島國(馬來半島之上,加里曼丹島上)新加坡更處於一個黃金海峽*馬六甲*旁邊.馬來西亞面積比較大,經濟一般(反正比中國好).新加坡是獅子國,面積很小,靠轉口貿易發展成了一個相當發達的過家.

民族的形成要沖歷史來說,清朝後期,20世紀初.馬來亞相繼在被荷蘭,葡萄牙殖民後,被英國殖民,從中國販賣華人到兩國做勞工.從此有很多華人在兩國定居.1946年英國當局分而治之的政策把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60年代的世界國家獨立浪潮中獨立了.三大民族是1:當地土著馬來人,2:華人,3印度人..
語言方面:
新加坡的國語為馬來語,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為官方語言..

這三個國家所佔的華人相當於一個台灣省,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亞。而他們也是中華民族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群人,三個國家的華人同屬一塊地方,同屬一種環境,絕大部分是源自中國的漢人,其次是一些滿族人或者中國的其它民族,最早來的華人可追溯到漢朝,其次是鄭和艦隊的七下西洋,而最近來的這批則是清末以及戰火紛飛的二戰時期,大躍進時期也來了不少,逐漸形成了這些國家的少數民族,但他們卻過著不同的生活,有著不同的命運。他們都被伊斯蘭世界包圍著,但是號稱正統回教國家,被馬來民族鐵碗統治的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卻對西方文化愛不惜手,真不能想像回教國家也會過聖誕節(基督教節),再做一下聖誕子夜彌撒簡直就是錦上添花,基回一家親!而馬來族的文字也是歐洲人留給他們的重要遺產,而不是中東的阿拉伯文字,所以很多中國人到這些國家旅遊的時候總會看到一些看不懂的「英文」。
一九六五年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的新加坡共和國,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發展得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富裕,國家定立的各種系統也步入了正軌,每個人都在這個鋪好的軌道里行走。新加坡領導人好比一個快速運轉的馬達,而新加坡人就像掛在馬達的皮帶,形象一點的說就是抽新加坡人一鞭他才動一下,雖然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統治的國家,但國土小,小的只是中國一個小城市裡的一個區的面積。然而新加坡人因為某些原因選擇了英語作為自己的語言,老一輩的華人幾乎不懂的說漢語,更不懂的寫,年青一代有一小部份人曉得說,但不懂的寫。但是隨著中國的崛起,讓新加坡的精英階層大跌眼鏡。另外,新加坡領導人靈敏的嗅覺意識到了學習漢語的重要性以及緊迫性(但不知道有沒有民族情意結),為了讓新加坡盡快踏上懸磁浮中國列車的經濟艙,現在新國政府鼓勵國人積極學習漢語,奠定了沉睡已久的漢語種子在新加坡的重新萌芽,但是有一部份新加坡的「英文原教旨保守派」在作英勇頑強的最後抵抗,只可惜如此浩大的浪潮誰人可擋。

新加坡人總是跟我說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沒有辦法不以英語交流,我也很理解新加坡,但是華族與華族之間用華語交流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難不成英國人與英國人之間用刀叉進食還要感到害羞?以前我記得新加坡有位叫陽陽好好(在這里稱您為陽先生)的網友跟我說過,因為父親在中國家鄉的時候是個獨子所以常常受人欺負,你本人也是獨子所以也被人欺負,既而陽先生對中國家鄉沒有多大好感,那麼我想請問陽先生,假設你在新加坡遭受搶劫,您是否會疼恨新加坡?你在人權美國遭受白人的調戲是否會敵視美國?然而您還跟我說過,父親告訴您即使在新加坡被馬來西亞停水的時候中國也會運水來新加坡,其實中國連印尼這樣的國家遭遇災難的時候,中國主席以及總理都用自己的專用飛機搭載救濟品送給當地的災民,更何況是兩國長期友好的新加坡。另外,中國很明白與新加坡的關系,新加坡有小偷中國不可能派公安去抓,這已不是純粹的干涉內政,而是等同把新加坡納入了中國的統治,希望你能明白!

英語是目前的世界性語言,不單止要學,更要把它學好,但是在掌握英語的同時更因該要保護好母語,胸懷母語才去放眼世界,母語乃民族之靈魂也,人與動物的分水嶺就是語言,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構成也是語言還加個文化加點五官。

相信新加坡政府現在最頭疼的問題是怎樣有效的推廣漢語

Ⅱ 馬來西亞的雙聯課程是什麼意思

馬來西亞實行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雙聯課程。馬來西亞的高等教育最著名的就是這種雙聯課程和學分轉移課程,它是一種獨特的國際化水平很高的教育方式,即馬來西亞眾多的高等院校實行與英、美、澳、新大學聯校的教育體制。實際上就是將英、美、澳、加、新等國的著名大學的課程部分或全部(2+1、3+0)轉移至馬來西亞分校或合作院校,畢業時獲得由英、美、澳、加、新等國的著名大學頒發的學歷文憑或學位證書。這種文憑不僅為中國承認,更為國際公認。特別是在商務、酒店與旅遊管理、管理學、電腦科學、大眾傳播學、工程與應用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具有世界和亞洲領先水平。雙聯課程跟現在中國正在開展的一些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非常類似。但是跟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所不同的是,馬來西亞的雙聯課程畢業之後可以獲得英美等本校頒發的國際公認的文憑。這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馬來西亞院校的國際課程大多圍繞如何運用專業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設置的,並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習機會,因此馬來西亞院校的畢業生以具有高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強而著稱。
雙聯制課程是馬來西亞首創的高教制度,也就是常說的聯合辦學,不過在馬來西亞是指當地私立學院與外國大學的聯合辦學,雙聯課程在馬來西亞的歷史長達二十多年,它幫助成千上萬的學生完成了外國學位。 1997 年金融風暴席捲東南亞,許多馬來西亞居民兜里的錢瞬間貶了不少,特別是華人,如何幫助出不起錢的孩子完成學業,馬來西亞政府採取積極的措施,允許雙聯的課程轉為 3 + 0 ,無需出國留學在當地完成學業,為家長省下了大筆教育經費。
目前,近 60 所英國學校在馬來西亞參與聯合辦學項目,其中 27 所英國高校在馬來西亞舉辦 3 + 0 課程, 31 所英國高校舉辦 2 + 1 課程,兩所英國大學在馬來西亞設立了分校(有一所是中國人熟悉的諾丁漢大學), 30 多所澳大利亞大學在馬來西亞舉辦雙聯課程。
總結起來,有六大優勢:
1. 馬來西亞實行一種獨特的國際化教育方式-課程轉移。實質就是將美、英、澳、紐西蘭等國著名大學的課程部分(2+1)或全部(3+0)轉移至馬來西亞分校或合作學校,畢業時獲得的是由美、英、澳、紐西蘭等國著名大學頒發的學歷文憑和學位證書,並為國際公認。
2. 留學生轉簽第三國手續簡便,是各國學生進入世界著名高等學府的最佳途徑。馬來西亞多所院校與美、英、加、澳、紐西蘭等國著名大學建有雙聯課程或學分轉移制,可以方便地轉入第三國大學學習。
3. 健全的教育監督機制。馬來西亞學術鑒定局(LAN)、海外合作大學及教育監督機構定期對學校的教學質量進行監察、審核,以確保優質的教學質量。
4. 純正的英語教學,優越的教育體制,國際化的教學方式,清馨美麗的自然環境吸引了大量中國、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印度等三十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同時也是中國政府推薦和鼓勵中國學生選擇自費留學的國家。
5. 費用低廉、無需經濟擔保。在馬來西亞就讀美、英、澳、紐西蘭等國著名大學學士學位的費用(包括學費及食宿)約為人民幣4-7萬元/年;而赴美、英、澳、紐西蘭等國攻讀同類課程所需費用約為人民幣10-30萬元/年;學生可節省留學費用50%-70% 。
6. 學業完成後可繼續深造美、英、澳、加、紐西蘭等國著名大學碩士或博士學位;作為國際人才,你也可以選擇在世界范圍就業;同時可以更輕松的移民英、澳、新、加等發達國家。

Ⅲ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你已經做了些什麼,以後打算怎麼做在小組中和同學交流,

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在家中,怎麼與父母相處的,體現孝的過程!
一個人做的沒有對錯,只有先後矣!沒關系以前不知道,但現在至少,明白就好,古人說未論行善,先須改過錯!祝你好運,如果想知道最好的幫忙,就找找這個人的文章,蔡禮旭老師,最好是視頻!
下面介紹一個
中華經典網
2009年幸福人生講座企業營

家和萬事興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09/3/13檔名:52-356)

•家和萬事興(第一集)
•家和萬事興(第二集)
•家和萬事興(第三集)
•家和萬事興(第四集)

•家和萬事興(第一集)

諸位長輩、朋友,大家好。我們一開始向孔子的聖像行三鞠躬禮,其實一個人的德行,最重要的大根大本是孝親尊師。一個社會它之所以亂,根源也亂在這里,就是《孝經》提到的,「要君者無上」,對於自己的領導不尊重,對自己的長官不服從,這團體它倫理就亂。「非聖人者無法」,對聖賢人講的話,覺得是糟粕沒用,批評,甚至是把它破壞,那人就不懂得做人的這些道理,就無法。「非孝者無親」。我們看到社會現象,再來看夫子、看聖賢人留下來這些經句,就覺得很有分量。兩千多年前,孔子就點出來社會亂會亂在哪?非孝者無親,他連父母都不孝,這個家就不可能和、不可能安定。非聖人者無法,這個社會已經失去是非善惡的判斷,好像講話大聲的、有權利的,他說了就有力量,就變成似是而非。所以假如能夠尊重父母、尊重老師、尊重領導者,那很多家庭、單位的問題,就能夠解決掉。所以聖人看事情,他都是從根本去解決問題,不是從枝末。
一個二、三歲的孩子,當他遇到他不能解決的問題,請問他會找誰?你一定會聽到一個孩子在那裡哭,而且哭的音調裡面,都是媽、媽,叫媽。有沒有叫爸、爸、爸的有沒有?有!這個父親有智慧,他也是爸,都是找他的父母。現在我們冷靜下來,當一個民族出現承傳問題,出現了延續的問題,這個時候這個民族要找誰?你們不能無辜的看著我,這是我們面對的問題。那一定是找祖宗,找老祖宗,所以這確實是我們認祖歸宗的時候。因為說實在的,我們很努力,我們人生努力的程度,不亞於我們的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大家很冷靜看,教育孩子這個時代辛苦,還是上一、二代辛苦?這個時代!你看以前少說生個五、六個,有實力的話生一打都有。現在呢?生一個、生兩個,管得一個頭兩個大。那個時候十二個,還不出敗家子,而且還懂得孝順;現在生一、二個都變小皇帝,花的時間多是吧?努力有結果,但不一定會有好結果,這個努力要是正確的方向才會有好結果。所以聖賢人他們很謙卑,我們從讀過的這些古文裡面感覺到,古人很能夠從天地萬物當中,學習做人的態度。
像一開始我們周主秘談到的一段話,就是我們高中的時候讀的,「諫太宗十思疏」,勸諫唐太宗,這是忠臣魏徵寫的一篇文章,勸諫唐太宗要從十個角度,去反省自己的德行。一開頭就講到,「求木之長者」,一個樹木要讓它長得枝繁葉茂,「必固其根本」,它的根要扎得牢。我曾經聽說ㄧ個樹,它的樹蔭有多寬廣,它的根也差不多那個樣子,它才扎得牢,所以閩南話講的「樹頭站得穩,不怕樹尾刮台風」。假如這個德的根基不牢,他有才華、他有錢,會變成禍患。所以《老子》才強調「禍福相倚」,他根基不好又有錢那麻煩,誘惑一來吃喝嫖賭,比沒有錢的時候更慘。他一有才華,德行根基不牢,他非常的貢高我慢,很可能會引來很多不必要的障礙、沖突。甚至於因為自己才華高,自視甚高,下錯了決定,他假如是官員,他影響的一片人;他假如是企業的重要領導者,他可能會毀了這個企業的前途。所以德是本,我們都重視德是本,但說實在的,當我們真正看到一個員工的時候,或者一個新進的人員,我們常常會被他的才華給吸引,標准答案是德重於才,可是真正用的時候,往往還是用才多。我們假如沒有對德有很深入的認知,抉擇的時候還是會把這些道理放在一旁,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放下急功近利,急於先看到成績,那就得用才華的人。所以我們對這些道理不夠明白,不夠冷靜,很難用這些理智去下判斷。
我自己是五年多前到了海口,推展《弟子規》、推展傳統文化。五年多以前,我是先教了兩年的小學,教了之後感覺一屆不如一屆,這不能袖手旁觀,可是自己的語文程度又很差,文化基礎都不夠。因為我以前看子曰、子曰,頭都很大,你們笑什麼?metoo是吧?「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吞不下去,吞不下去就是沒領會!還私底下要給它改成不亦苦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還亂改,睡得真舒服,不想寫作業。這沒體會的時候這些東西叫知識,記得愈多忘得愈干凈,為什麼?它沒有跟我們的心靈產生共鳴,時間一久全還回去了。大家相不相信,我們現在發下去,把所有的朝代背一背,OK,NO。孔老夫子的教誨當中說,不要強人所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的老師們,有沒有傳遞讀書的樂趣?我們為人父母者,有沒有把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精神傳遞出來?假如沒有傳遞,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當一個人考完大學聯考,他就會在三樓、四樓,把他的書包跟書,他在試驗自由落體是不是真的。我們當老師的人比較敏感,教育是什麼?「教也者長善」,這句話太重要,它把一個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長一個人的善心,這點抓住綱領就抓到。不管做任何的活動、任何的課程,目的在長善;假如沒有抓到長善,很多活動辦完,增長的可能是虛榮、是傲慢。比方說國家社會發生災難,孩子捐款,學校表揚表揚誰?表揚捐最多的人。結果這個小孩只有兩百塊他全捐了,回去跟媽媽講我捐兩百,你同學捐多少?我同學有捐五百的。你怎麼捐那麼少?你看家長有沒有感覺到孩子的心?沒有。孩子受委屈,他是傾全力去做這件善事。可是老師跟父母體會到他的心境沒有?而很可能那個捐一千的,是回去給他媽媽要來的,不是他的錢,然後我們又表揚他,所以以後他做善事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滿足他的虛榮心。假如我們老師、父母不去掉虛榮心,真的能教好我們的孩子嗎?而虛榮心給了我們人生快樂了嗎?累死!全都是做給別人看的,不是從內心去感悟助人為樂。所以經典不讀,我們有時候真的繞了半天,什麼是教育,可能我們自己教了幾年書,還談不出來;可是經典幾千年來的智慧,一講就講到核心點。
諸位朋友,什麼是教育?說我又不是小學老師,我這一句話回答不出來,沒關系。但是我們很冷靜,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說我們不懂教育,結果孩子現在十二歲、十五歲!這十幾年我們把他帶到哪裡去了?所以我們希望家庭和樂,希望家道綿延,它最重要的在我們自己,懂不懂得教育?懂不懂得什麼是學問、智慧?我們看到那個小孩子,五、六歲以前開口閉口,就是「我爸爸說、我媽媽說」,父母的話的分量是很重的。所以為什麼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父母給他的觀念、習慣,很可能成為他一輩子做人的准繩。所以我們要很冷靜、很謹慎,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引導我們下一代的未來,他的人格健不健康,跟我們給予他的教育是相輔相成。諸位朋友們,大家有沒有想過,您的家族要綿延多少代不衰?諸位朋友,這個你們要自己考慮,我也幫不上忙。你看我們基金會叫千代基金會,大家聽完這個基金會有沒有受到啟發?要定位。我的家族可以傳千秋萬代,我們有這樣的志氣,這一分對家族的使命感,潛移默化就傳給孩子。孩子可能走在我們後面會問,「爸爸、媽媽,您要去哪裡?」假如我們一回頭,「你問我,我問誰?」那下一代一定是活一天算一天。說到這里我也很慚愧,我還沒學習傳統文化以前,感覺每一天就是把二十四小時給它填滿,人生沒有志向,時光是很容易流失掉的。
范仲淹先生他在世的時候,他們家種了兩棵松樹在門前,叫君子樹。他們家的堂,要進房子,房子上面寫著歲寒堂,建築物裡面統統在教育孩子,古人懂!為什麼?不斷熏習、提醒,這個德行才能紮根。絕對不是考試寫得出來就能紮根。而且我們要了解一個客觀現象,「學好終年不足」,比方讓孩子學個孝順,他可能學個半年、一年才有點感覺,學好終年,花一年以上的時間都不一定夠。「學壞一日有餘」,學壞可能一天跟狐群狗黨,去了以後就麻煩,吃喝嫖賭沾上是一下子,戒掉不容易。所以為什麼《易經》裡面講蒙卦,童蒙、童蒙,孩子小時候叫童蒙,這個蒙卦裡面最強調的,就是讓孩子保存他本有的赤子之心,保護好。讓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變成他天性的延續,自自然然就提起來,終身保持,這就是教育最重要。要讓他防止污染,把最好的道理在他小時候都能領納,怎麼領納?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做給他看。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教育是長善救失,而在《說文解字》裡面講,「教」字是這么寫的。我們現在對於很多事物認知,在心態上假如錯了,這些道理我們就很難利益。比方說我們曾經跟企業界的人交流管理,我們傳統文化有哪些很好的管理思想,那時候是他們公司的比較高階的主管。我跟他們一開始就交流到,我說「今天大家一起來交流管理,請問大家的腦海里覺得管理是管誰?」管誰呢?假如管理是管別人,再怎麼學,心態錯了,心就好像一顆種子,這個種子是惡的、錯的,它不可能開出善果來。再怎麼努力只要心態不對,都不會有好結果;我們現在領會道理,心態一定要對。
曾經有一次課程結束的時候,好多朋友都會跑來,他說我聽完課,感覺到很後悔,因為沒有把我先生找來,沒有把我兒子拉來,沒有把我媳婦、沒有把我太太找來。所以他感覺到整個聽課的過程,身邊的人都需要聽,就一個人不需要聽。假如是這個心態,大家想想,聽回去好不好?怎麼會不好?我最起碼抄了一百句經句。不見得好,一百句經句干什麼?回去桌子一拍,「先生,我告訴你,我可是去培訓過四天《弟子規》課,從今天開始教孩子的事都要聽我的。」先生馬上去打聽上課的人是誰?何許人也?聽說姓蔡的。下一次天母我就不敢來,為什麼?剛好走在路上,有一個彪形大漢跑過來說「你是不是蔡禮旭?」我一看他臉上這么憤怒,俗話又講「好漢不吃眼前虧」,所以我會說「對不起,我是他弟弟。」結果他說「蔡先生說他有兩個姊姊沒有弟弟。」他也調查這么清楚,我說「我是他堂弟。」所以這個心態不對適得其反,學了《弟子規》,人家親朋好友一看到我們,「那個人又要來說道理!」我們一坐下來,人家馬上站起來,「對不起,我想上廁所。」孔夫子講,在《中庸》裡面講到,怎麼樣經營無怨的人生,人要活到自己不怨,人家也不怨我們,不容易!「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正己化人。
諸位朋友們,我們有沒有背過杜甫一首詩,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潤物細無聲感覺好不好?很好,那個感覺叫化。所以當我們在感動別人就是這個感覺,而不是強迫、而不是要求,強迫、要求人家不好受。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想人家強迫你,我們也不應該去強迫別人。而且說實在的,自己不正而求人,為什麼會有怨?這人之常情。我們要求人,他說你自己又沒做得多好,你五十步還笑我百步,人家心裡不服。所以我之前的心態不對讀《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坦盪盪」,一讀到君子就想到誰?君子、君子;「小人常戚戚」,小人的同而不和,一讀到小人想到誰?小人。怎麼讀都讀不出智慧來,還讓人家心裡很不服,好人都是你,壞人都是我們。所以老祖宗講的一個心態非常重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樣的心態坐標才對,X、Y軸才擺正,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用這樣的心態,學一句就有一句的受用,因為是要求自己,馬上可以「德日進,過日少」,而身邊的人離我們最近,我們的改變,他們是最敏銳,所以根本不急著去要求他們,一輩子都是親人。反而最急的是什麼?自己的提升這最重要。當然提升也急不來,得真下功夫,對治自己的壞習慣,所以孟夫子才講「學問之道無他」,學問最重要的「求其放心」,把迷失的真誠,迷失的平等、謙卑、仁慈的心找回來;把虛偽、把貢高我慢、把自私自利、把污染的心、習慣放下,學問最重要的就修這顆心。
剛剛我們提到的「教」字,我們有晚輩、有孩子。我自己在教小學的時候,常常會聽到家長有一句話,他說「我都講了多少次了,他就是不聽。」這句話有沒有道理?你看我們現在人講起話來,一聽都是別人錯有沒有?他就是不聽,自己有沒有責任?沒有。現在的功夫了得,怎麼講話就是天下的人錯,就沒自己錯,可是老祖宗沒教這一句;老祖宗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對己。老祖宗的禮儀當中都是在啟發人的善心、啟發人的學問。剛剛也跟大家講到,你看范仲淹先生他家的家族,都是啟發孩子,他的堂叫歲寒堂,就想起孔子說的「歲寒然後知松柏」,松柏,台灣念柏。我最近常要換頻道,回到台灣要叫垃圾,回到大陸要叫拉基;回到台灣要叫秦檜,回到大陸要叫秦會。可是現在又很麻煩,你一個字念錯,他們說怎麼學問這么差,有時候頻道要常常換來換去,所以我假如念錯了,請大家多多包涵。他們家的,你看每天進來都看到歲寒堂,范公的後代估計超過七十個頂樑柱,當過部長級以上的官員。他有這個精神承傳下去,他的後代真有出息!那我們每天用什麼精神來教育我們的後代?我們都讀過《義田記》,給了我們生命什麼啟發?
君子樹種的就是松樹,而且他在君子樹上旁邊題字,「清蔭大庇,期與千年」。范公立定什麼?我自己這一生的所做所為、風范,能夠讓我的後代效法千年不衰,而且這個陰德要庇蔭他們超過千年。「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范公可以做得到,我們能不能做到?學貴立志,我們要學得好,首先志向要出來。雖然我了解大家都比較謙虛,但高遠的志向很重要。你看我們念《弟子規》,念到哪一句話聲音特別高昂?「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大家念《弟子規》,念到這一句特別受鼓舞有沒有?聲音特別大有沒有?有!是因為終於念完了嗎?當然不是。這句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人有這一分志向可以成聖成賢。我們對自己、對家族、對民族,我們都有這一分高遠的志向,志立了,學問、德能自然就有動力去提升、去成長。我到大陸看一些古跡,它門口刻的是四君子,就代表人一出門交朋友就要交君子;門口牆壁上刻了一個扇子,出門記得怎麼樣?行善,多多益善;家裡面後門刻了一個葉子,落葉歸根。祖堂上可能刻的,就是「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善為玉寶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假如每天家裡的人看的都是這些對聯,潛移默化,而且自己為人長輩父母又行善給孩子看,這個家都是太和之氣,哪有不興盛的道理!所以這些都是表法,運用這些生活的物品,甚至於是一些文房四寶,都起到教化的作用。
我到馬來西亞去,看到幾百年前從大陸移過去的一個家族,但是因為幾百年過後,後來馬來西亞又有荷蘭人、又有西方去統治。等於是它的建築物是中國式建築,但是他們已經不會講華文,可是它那個房子每天還可以收入,因為是古跡。所以這一代老祖宗留很多福報給我們,可是我們不一定去承傳那個文化。結果它有一個地方擺的是祖宗留下來的,另外一個是西方進來時候留下來的一些物品。我ㄧ進去看那個整個從大陸過去的,一進門就是看到鏡子,看到花瓶,代表什麼?治家要心平氣和。家裡面不平,只要有爭、有沖突禍患就開始了。所以家裡不是講道理的地方,有理都要懂得「和為貴,忍為安」;更何況無理,那就更不能趾高氣昂。這些家裡面的裝飾都在提醒修養,鏡子是反觀自省。可是走到一些舶來品的地方,也是入門擺什麼?右邊擺一隻狗熊,左邊擺一隻老鷹,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意思?英雄。我走進去感覺這個家裡的氛圍有點殺氣,因為那隻狗熊是這樣,那個給人內心的影響一不一樣?不一樣,他從小就是要英雄。所以我是因為初中的時候看電影,都看好萊塢的rocky,看席維斯史特龍的「第一滴血」,那個片子裡面都是答答答,然後咯咯咯一堆人倒下來,然後他是什麼?假如學過《孝經》,就不會覺得這樣好,ㄧ個人倒下來,他的父母、他的親人一輩子怎麼樣?都活在黑暗當中。我們假如能去感同身受,就不會去覺得這樣是英雄。可是那個時候沒有遇到聖賢教誨,所以我的書桌前面貼著一張第一滴血的劇照,大家就可以知道,我的國中三年是怎麼過來的。你看人的目標,崇敬的人不一樣,給他人生的影響也會很大。假如我國中一年級,貼的就是孔老夫子的聖像,我的人生就差很多,這一段彎路就不用繞那麼久!
所以我們的祖宗制禮,都是恩澤後代、啟發後代的智慧,所以有射禮,射箭。我們讀過《論語》,「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而且射箭切磋大家的能力,切磋完了下來承讓、承讓,而且還倒一杯酒敬他,承讓、承讓,對方是鼓舞我們、提醒我們,進而讓我們見賢思齊。而不是像球場一樣,打打打然後打輸人家,翻臉,不高興了還跟人家打架,不是這樣子的。而在射箭當中,孔子在《中庸》裡面講,射箭好像君子之風,「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射箭,箭射出去,沒有射好,旁邊還有人看,我們可能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很沒面子,沒射好。可能我們下一句就說,「我昨天熬夜沒睡好,我平常的水平不是這樣的。」或者一射出去,這面子掛不住,「這一支箭是哪裡生產的?質量不大好,這只弓箭可能是南部生產的,質量不是很好。」一遇到事情責任都是別人,這個慣性不好!
為什麼?《弟子規》講的「倘揜飾,增一辜」,一個人不好了又要掩飾,罪上加罪,可是他可能成為習慣。比方說公司開會遲到,下一個念頭是什麼?假如我們是恭恭敬敬站在台上九十度鞠躬,「對不起,我來晚了。」可能帶動團體的是另外一種風氣;假如一進來「都是那個交通,大家又不是不知道台北的狀況。」這個風氣到時候大家都找借口!所以《論語》裡面也講,「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每個人的言語,都在影響他的家庭、影響他的團隊,甚至於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所以孔子在《中庸》這段提醒我們,箭射不好,馬上反省我自己的技術不夠,這個心性形成,一遇到事情先反省自己。這個心態雖然好像看起來是很渺小的,只是一個念頭,可是走出來的人生,卻是千差萬別,天壤之別都有。比方說今天孩子德行上出了問題,老師打電話到家裡來,這個父親一聽到,兩個夫妻坐在一起,先生馬上點個頭、鞠個躬,給太太講「對不起,我沒有花時間好好照顧孩子,這是我的錯,來,我們來好好看,危機是轉機,現在孩子這樣,我們怎麼樣攜手來幫幫孩子。」這個太太一聽完「對不起,是我錯,是我錯,我哪裡哪裡都疏忽了。」這個氛圍兩個人更同心,反求諸己。可是假如同樣的情況,這個先生馬上桌子一拍,「你怎麼搞的,孩子帶成這樣?」太太馬上站起來「你好哪裡去了?」你看一個心念不同,整個家的風氣判若兩個境界!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一個心態,那是最重要的功夫。
所以孔夫子才說誠意正心才修得了身,從心下手。「心者後裔之根」,未有根不植,沒有扎得很深,「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它扎得不深,風一吹就連根拔起,不可能,所以要靠心耕!我們對於教育,這講到我們體會的心態對不對?這一個教字,它沒有嘴巴,大家看這個字。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從字當中,把人生智慧含攝在其中的,這沒有高度的智慧是辦不到的,從字當中就開出人生的道理出來。你看老祖宗提醒我們,錢怎麼寫?左邊一個金,右邊兩支刀,大家有沒有感覺到,現在的新聞常常看到,兄弟為了爭父母留下來的房子,告上法庭,家在爭,團體都在因為名利而爭,這都是先提醒我們。我們看怒怎麼寫?上面一個奴,下面一個心,一個人發怒的時候,就是他的心變成什麼?被壞習慣奴隸!所以諸位朋友,我們常常說我要自由,什麼是自由?我想怎麼干就怎麼干是自由嗎?我們現在太多東西都是似是而非的認知,都只是一個概念,可是這個概念的實質,很少有人深入去思考。比方說自由,一個人都我想怎麼干就怎麼干叫自由,他根本就變成他壞習慣的奴隸,他連理智都掌握不住提不起來,他哪有真自由?不會被自己的習性所左右的人,這得大自在,大自由。所以老祖宗就提醒我們不要發怒。

Ⅳ 種子課,怎樣達到深度學習俞正強

你要在一上午接見10個人,你先接見了一個很重要的人,進行了細聊兩小時,深度交換了意見。然後接見了4位有相同特徵的人,一共接見了30分鍾。後來又接見三個相同特徵的人15分鍾。現在到時間了,另外兩個人表示歉意後就不再接見了。

對於教學,你細聊的,慢慢談的這個人就叫種子課;一起接見的4個人和另外三個人就叫單元整合;而不接見的那兩個人就叫學生自主課。

形象直觀,立刻明晰其意。而原來對於種子課可以顧名思義理解,但是什麼是整合課,為什麼整合不太清楚。現在明白了把特徵或者類似的一部分的課程進行合並「接見」即課程整合;而對於不太重要的課程可以不進行深度研究,以學生自主學習即可。

Ⅳ 教學案例《種子裡面有什麼》

科學課是一門「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課程,它以引導學生「動手做」為靈魂,從讓學生「親身經歷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入手,追求學生的「真情實感」「親身體驗」。
在深入學習新課程理念和長期一線教學實踐中,我深切體會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的中心是發展學生對科學的志趣,培養進行科學思維的方法和掌握探索科學奧秘的技能。那麼,在科學的課堂活動中如何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機會、創造舞台呢?我認為首要的是教師做到「尊重主體,開放思維」。
一、進行教學設計時,認真准確了解學生主體知識的現狀和學習的需要,開放教師自己的思維。教師既不要把學生看成是一無所知,也不要高估學生的知識水平,以不限制學生思考的方向,引導學生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為導向,並盡可能將探究活動設計為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
二、實際教學中,需要遵循學生學習發展規律,認識到學生個體的學習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主嘗試、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鼓勵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真情流露,才能為開放學生思維服務,讓全體學生都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價值。
下面就我在漳州市教育局於2005年4月舉辦的漳州市小學課改風采展示經驗總結交流活動中,現場執教的《種子裡面有什麼》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進行介紹。
[教材與學生現狀分析]
《種子裡面有什麼》是蘇教版《科學》課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單元的第一課。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有關植物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已經知道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並且對種子的作用也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對種子內部的構造基本上沒有具備知識。同時,由於三年級學生知識結構的原因,在描述種子內部各部分的結構會出現表達上的困難和用詞不恰當等現象。
[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我以了解種子內部的構造的教學重點和形象描述種子內部的各部分的教學難點,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現狀,採取 「學生的問題提出-組織猜想-設計研究的方案-展開研究-交流收獲」的科學探究過程,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感受多樣的種子世界後,針對研究對象種子提出各種科學問題,再在問題提出後,讓孩子們預測其結果可能是怎樣的,還在動手做之前先想一想,自主選擇實驗方法,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種子的內部結構。

[教學准備]
學生准備:收集各種種子,並將收集到的一部分種子在課前一至兩天泡水,觀察種子泡水後的變化。
教師准備:一些外形特殊的種子,實物投影儀,放大鏡。
[教學過程的設計與效果評析]
一、導入
1、學生展示匯報,教師及時將學生匯報收集的各種種子放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
2、教師補充展示一些外形特殊的種子。
(評析:教師補充學生收集種子種類的不足,一方面增強教學效果,形成師生互動,另一方面有利於學生感受到多樣的種子世界。通過直觀對比,形象認識種子的外型差異,學生和教師展示課前收集種子的成果,通過對這些成果進行評價,激發學生課外主動研究科學的平台,使學生的活動在充滿成就的喜悅中展開。)
3、明確這節課的研究對象——種子。
(評析:有結構的材料補充,豐富學生對研究對象的感性認識,也激起了學生對種子的更高的熱情,自然而然的導入了新課的學習。)
二、認識種子外形的多樣性
1、對比發現種子的不同:
談話:觀察這些種子,能發現什麼呢?大家找一找這些種子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學生根據自己不同比較點表述自己的不同發現。
(評析:一個小小的問題卻因學生的認真與投入引出了超乎教師想像的眾多答案,我的內心在驚訝之餘,更多的是為學生觀察角度的多樣喝彩。)
談話:同學們發現的種子間的差異可真多,誰把大家的發現合起來說說看。
學生概括,有的學生給予補充。
(評析:概括,對於一群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我認為是很有難度的,當我提出『誰把大家的發現合起來說說看』的要求時我並沒有期望學生能說得多好,只是把它當成一種思維的訓練,沒想到在相互的補充下學生竟概括得那麼全面。)
2、了解種子間的共同點:
談話:這些種子有這么多的不同,它們的相同之處在哪呢?
學生討論匯報自己了解的種子的多種用途及都可繁衍的基本特點。
3、針對種子提問題:
談話:關於種子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邊提問題,教師邊將學生的問題簡要板書在一塊小黑板上。
(評析:一群被激起了的學生,在教師開放的要求下盡情釋放著自己的探究意願,大大小小的問題竟提了近二十個。)
談話:剛才同學們提出了很多的關於種子的問題,可以從幾方面歸納一下呢?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後匯報。
(評析:有了前面學生自己概括種子間差異的經歷,此處我大膽的改變了原先的教學設計,放手讓學生對大家提出的眾多問題進行梳理,為學生的思維訓練提供了多一次的機會,而效果也是令人滿意的。)
小結學生的匯報情況,提出課題——種子裡面有什麼。

Ⅵ 請問從馬來西亞進口植物種子到中國來需要什麼手續

正常的手續要提前到檢驗檢疫部門申報,得到相關審批後才能放行。但豆子的話好像不行。在進境的郵包檢疫時是通不過的

Ⅶ 課文荔枝的資料

六年級上冊語文荔枝-六年級上冊語文荔枝-六年級上冊語文荔枝教案-六年級語文上冊《荔枝》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荔枝》一文以荔枝為線索貫穿全文,贊揚了母親的偉大,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念念不忘母親的恩情。本文描寫十分細膩感人,如寫母親洗沙果的事時,一方面寫出了母親勤儉朴實、節約持家的優秀品質,另一方面也寫出了母親對兒子無比關愛的品質,字里行間包含著對母親的贊美、熱愛與懷念之情。再如母親第一次吃荔枝時,課文細致地描寫了她的動作,從中可以體會到母親對荔枝的喜愛,還可以體會到母親看到荔枝,就猶如看到了兒子的一片孝心,心裡特別的高興。再如,課文寫母親利用上茶的機會端走沙果的事情,體會到母親時時處處為兒子著想,盡管那盤荔枝是她自己買的,她把它就勢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兒子的尷尬,維護了兒子的自尊心。還體會到了母親的機智。在課文中,這樣描寫細致的地方有很多,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細微處,抓住一些重點詞句與段落讓學生讀讀想想,讀讀悟悟,深刻地領會文章中母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一、教學目標
1、學會課文中10個生字,認識「荔、棠、疤」等生字。能准確讀寫下列詞語:「工資、安慰、筋脈、剝開、妥帖、慰藉」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母親對兒孫的深厚的愛,喚起自己關愛父母的心。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體會母親的慈愛及作者思念母親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准備
1、學生搜集歌頌母親的名言和詩歌。
2、教師准備文中插圖。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1、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了什麼?
2、課文中重點所寫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嗎?
3、讓我們認真讀課文,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自學課文
1、練習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課文圍繞荔枝寫了哪幾件事?選一件說說你的體會。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認真思考後仍不能理解的問題。
三、交流自學
1、用按自然段輪讀的形式,互相檢查朗讀情況。
2、交流第二題,讓小組成員結合具體事例充分說出自己的感受。
3、小組討論哪件事最感人後,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4、討論解決不懂的問題。
四、全班交流討論
1、各小組同學商量一下,看你們對哪個問題解決得最好,就向大家匯報。
2、小組選派代表交流匯報。
五、識記生字,書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
1、今天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六課《荔枝》,教師板書課題。
2、本課以荔枝為題,是否主要在寫荔枝,那它主要寫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借物思人,托物寄情。從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體現了母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3、結合第一單元習作命題談談命題的方法。
二、選舉典型,全班讀悟
1、結合具體的句子談談自己的體會,同一個句子每個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讀,那就會有不同的體會。(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
2、出示句子。
母親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捨不得吞下。
學生讀句,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母親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歡荔枝)
(這樣細致的動作描寫,可以體會到荔枝在母親的眼裡是格外的珍貴,她像對待一個小生命一樣認真細致地剝開,仔仔細細地欣賞,像個孩子一樣高興,也可以說體會到了母親對荔枝的一種無比的喜愛,母親彷彿看到了兒子的一片孝心,心裏面是特別的高興。)
三、自選內容,全班交流品讀
站在荔枝攤前,腳挪不動步
(表現出作者對年近70 歲的老母親的拳拳孝心)
每個沙果都顯得晶光透亮,沾著晶瑩的水珠,果皮上紅的紋絡顯得格外清晰。
(母親買處理的沙果一事,可以看出生活的困苦和母親的勤儉。)
(這樣的細節描寫可以讓我們體會到老母親為了讓兒子吃上水果,只能去買處理水果,而後又認真地細致地付出極大的耐心和勞苦,才將那些劣質的、別人不願吃的沙果變得如此漂亮。)
母親端上茶來,笑吟吟順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經意,然後回過頭來對客人說:「快嘗嘗荔枝吧!」說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親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體會到母親處處為兒子著想,盡管那盤沙果是她買的,她就勢端了下去,留給兒子買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兒子的尷尬,維護了兒子的自尊心。這兒也可以體會到了母親的機智。)
母親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親臨終前一直捨不得吃一顆荔枝,都給了她心愛的太饞嘴的小孫子吃了。
(母親臨終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體會到母親把捨不得吃的、最愛吃的荔枝都給了兒子和孫子,那種殷殷的舔犢深情。)
(還可以體會到作者因母親臨終前不能吃上荔枝,而產生的深深的遺憾和無法彌補的痛楚。)
(也可以說是因小孫子的年幼無知,給父親留下了終生的遺憾。)
四、隨文小練筆
1、根據課文結尾「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體會作者飽滿的情感,在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幾句作者沒有說出的話。
(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而我慈愛的母親卻再也看不到、嘗不到荔枝了。我真希望在另一個世界裡,也有鮮嫩的荔枝,讓母親好好地享受一番。)
2、學生交流小練筆。
五、語言積累,布置作業
1、把你最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2、摘抄喜歡的詞句。

板書設計:
6、荔枝
借物思人
母親-----------------------------「我」
托物寄情
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
六年級語文上冊《荔枝》教學設計

《荔枝》
課文簡析
《荔枝》是新選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復興。乍看題目,文章似要介紹荔枝,細讀會發現,作者是在通過第一次買荔枝、與母親吃荔枝以及母親臨終前為母親買荔枝等幾個細節的回憶,表達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十分重視朗讀,要還朗讀以正當的地位,而不能僅看作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對於高年級同學來說,作者要傳達的意圖也不難體會,況且,孩子們已儲備了相當的能力與經驗。因此,可完全採取朗讀與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或稱參與式)進行學習。
教學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小組討論時,要求每位同學都要發言,都要傾聽同學的發言並有自己的思考。討論時,還要把組內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及答案簡要記錄在小卡片上。
2.匯報討論結果,並提出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也可將小卡片貼於教室四壁,組員對其予以介紹,其他組可要求對一些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解釋或幫助解答該組未解決的問題。通過這一過程,篩選出共性的問題,便於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下一步教學。
二、深入閱讀
教師根據上述討論的實際情況提出進一步的學習要求:
1.細讀課文,想一想:
課文講了什麼故事?
北大荒在什麼地方?你能講講有關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嗎?
課文不是在寫荔枝,而是在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從哪些語句可以體會出來?你覺得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寫得好?讀一讀,說說為什麼。
你能說說「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的話外之音嗎?
從這篇課文中,你還了解到了些什麼?
2.分組討論上述問題,每組發給大白紙和彩筆,要求同學將討論結果寫到紙上。
3.展示討論成果,要求同學將討論結果貼於教室牆壁上,組內推薦一名同學向大家講述(或輪流講)。這一過程相當重要,也是對教師素質的考驗。教師要視具體情況進行必要講解,引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一些詞句,學習某些生字,糾正學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 三、朗讀悟情
上一步的討論、學習,可能有點瑣碎,以至於造成孩子們對課文整體印象的模糊,因此,通過朗讀將零碎的印象整合起來,是很必要的。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同學認真體會,怎樣讀,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現出來?
2.朗讀比賽。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互相評價,互相啟發,達到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
四、讀後反思
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本文學習的得與失。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機會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所反思,溫故而知新,有利於進一步的學習。
五、課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寫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閱讀,最好,讓他們自己去收集,並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寫下來。
2.為父母做一件事,並把它寫下來。

6《荔枝》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6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0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49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8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3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79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0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29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6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