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台風怎麼來的
⑴ 台風的名稱有哪些是怎麼來的
台風風的名字不是有了台風才取的,是事先確定了的。台風委員會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寮國、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提供。命名表按順序命名,循環使用。
⑵ 風是怎麼形成的台風的命名是怎樣來的
風是空氣的水平運動
簡單的說:當地表各地冷熱不均,就會形成近地面的冷高壓和熱低壓,空氣延地表從高壓區向低壓區流動,就形成了風.
國際上統一的台風命名法是由台風周邊國家和地區共同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復使用。
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 中國香港、日本、寮國、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以便於各國人民防颱抗災、加強國際區域合作。 這套由14個成員提出的140個台風名稱中,每個國家和地區提出10個名字。 中國提出的10個是:龍王(後被「海葵」替代)、悟空、玉兔、海燕、風神、海神、杜鵑、電母、海馬和海棠。
希望採納
⑶ 台風是怎麼形成的啊
台風
台風(typhoon)
台風和颶風都是產生於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范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台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台風。
台風經過時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天氣。風向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中心氣壓最低而氣溫最高。
台風分級
超強台風(Super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51.0米/秒,也即16級或以上。
強台風(S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級。
台風(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級。
強熱帶風暴(STS):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24.5-32.6米/秒,也即風力10-11級。
熱帶風暴(TS):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7.2-24.4米/秒,也即風力8-9級。
熱帶低壓(TD):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0.8-17.1米/秒,也即風力為6-7級。
台風路徑
台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於作用於台風的動力。動力分內力和外力兩種。內力是台風范圍內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風范圍愈大,風速愈強,內力愈大。外力是台風外圍環境流場對台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內力主要在台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台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台風基本上自東向西移動。由於副高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致台風移動路徑並非規律一致而變得多種多樣。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區台風移動路徑為例,其移動路徑大體有三條
①西進型台風自菲律賓以東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最後在中國海南島或越南北部地區登陸。
②登陸型:台風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台灣海峽,在中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登陸,並逐漸減弱為低氣壓。這類台風對中國的影響最大。近年來對江蘇影響最大的「9015」和「9711」號兩次台風,都屬此類型。
③拋物線型:台風先向西北方向移動,當接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時,不登陸而轉向東北,向日本附近轉去,路徑呈拋物線形狀。
台風形成後,一般會移出源地並經過發展、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一個發展成熟的台風,圓形渦旋半徑一般為5OOkm~1000km,高度可達15km~20km,台風由外圍區、最大風速區和台風眼三部分組成。外圍區的風速從外向內增加,有螺旋狀雲帶和陣性降水;最強烈的降水產生在最大風速區,平均寬8km~19km,它與台風眼之間有環形雲牆;台風眼位於台風中心區,最常見的台風眼呈圓形或橢圓形狀,直徑約10km~70km不等,平均約45km,台風眼的天氣表現為無風、少雲和乾暖。
台風編號
中國把進入東經l50度以西、北緯 l0度以北、近中心最大風力大幹8級的熱帶低壓、按每年出現的先後順序編號,這就是我們從廣播、電視里聽到或看到的「今年第×號台風(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
台風的編號也就是熱帶氣旋的編號。人們之所以要對熱帶氣旋進行編號,一方面是因為一個熱帶氣旋常持續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時可能出現幾個熱帶氣旋,有了序號,就不會混淆;另一方面是由於對熱帶氣旋的命名、定義、分類方法以及對中心位置的測定,因不同國家、不同方法互有差異,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氣象台之間也不完全一樣,因而,常常引起各種誤會,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亂。
我國從1959年起開始對每年發生或進入赤道以北、180度經線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風力大於或等於8級的熱帶氣旋(強度在熱帶風暴及以上)按其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行編號。近海的熱帶氣旋.當其雲系結構和環流清楚時,只要獲得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風力為7級及以上的報告.也進行編號。編號由四位數碼組成.前兩位表示年份.後兩位是當年風暴級以上熱帶氣旋的序號.如2003年第13號台風「杜鵑」,其編號為O313.表示的就是2003年發生的第13個風暴級以上熱帶氣旋。熱帶低壓和熱帶擾動均不編號。
台風命名
人們對台風的命名始於20世紀初,據說,首次給台風命名的是20世紀早期的一個澳大利亞預報員,他把熱帶氣旋取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藉此,氣象員就可以公開地戲稱它。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為台風命名始於1945年,開始時只用女人名,以後據說因受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從1979年開始,用一個男人名和一個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台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復使用。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 香港、日本、寮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等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O組,每組的14個名字.按每個成員國英文名稱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按順序循環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同時.保留原有熱帶氣旋的編號。具體而言,每個名字不超過9個字母;容易發音;在各成員語言中沒有不好的意義;不會給各成員帶來任何困難;不是商業機構的名字;選取的名字應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可,如有任何一成員反對,這個名稱就不能用作台風命名。
瀏覽台風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動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還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詞或美麗的傳說,如玉兔、悟空等。「杜鵑」這個名字是中國提供的.就是我們熟悉的杜鵑花:前一段在我國登陸的「科羅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種樹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國提供的,意為綠寶石:「伊布都」是菲律賓提供的名字,意為煙囪或將雨水從屋頂排至水溝的水管。
台風的實際命名使用工作由日本氣象廳東京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負責,當日本氣象廳將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熱帶氣旋確定為熱帶風暴強度時,即根據列表給予名稱,並同時給予一個四位數字的編號。編號中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熱帶風暴在該年生成的順序。例如,0704,即2007年第4號熱帶風暴。
根據規定,一個熱帶氣旋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無論加強或減弱,始終保持名字不變。如0704號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台風,其英文名均為「Man-Yi」,中文名為「萬宜」。為避免一名多譯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亂,中國中央氣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國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經過協商,已確定了一套統一的中文譯名。
一般情況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復使用,但遇到特殊情況,命名表也會做一些調整,如當某個台風造成了特別重大的災害或人員傷亡而聲名狼藉,成為公眾知名的台風後.為了防止它與其它的台風同名,台風委員會成員可申請將其使用的名稱從命名表中刪去,也就是將這個名稱永遠命名給這次熱帶氣旋,其他熱帶氣旋不再使用這一名稱。當某個台風的名稱被從命名表中刪除後,台風委員會將根據相關成員的提議,對熱帶氣旋名稱進行增補。
從2000年1月1日起,我國中央氣象台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除使用熱帶氣旋編號外,還使用熱帶氣旋名字。此前,我國一直採用熱帶氣旋編號辦法。
台風利弊
台風除了給登陸地區帶來暴風雨等嚴重災害外,也有一定的好處。從台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一是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台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二是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三是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保存在台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台風暖中心結構;四是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台風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據統計,包括我國在內的東南亞各國和美國,台風降雨量約占這些地區總降雨量的1/4以上,因此如果沒有台風這些國家的農業困境不堪想像;此外台風對於調劑地球熱量、維持熱平衡更是功不可沒,眾所周知熱帶地區由於接收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多,因此氣候也最為炎熱,而寒帶地區正好相反。由於台風的活動,熱帶地區的熱量被驅散到高緯度地區,從而使寒帶地區的熱量得到補償,如果沒有台風就會造成熱帶地區氣候越來越炎熱,而寒帶地區越來越寒冷,自然地球上溫帶也就不復存在了,眾多的植物和動物也會因難以適應而將出現滅絕,那將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情景。
台風災害。台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系統,但有時也能起到消除乾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個方面:①大風。台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一般為8級以上。②暴雨。台風是最強的暴雨天氣系統之一,在台風經過的地區,一般能產生150mm~300mm降雨,少數台風能產生 l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1975年第3號台風在淮河上游產生的特大暴雨,創造了中國大陸地區暴雨極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③風暴潮。一般台風能使沿岸海水產生增水,江蘇省沿海最大增水可達3m。「9608」和「9711」號台風增水,使江蘇省沿江沿海出現超歷史的高潮位。
台風的防治
加強台風的監測和預報,是減輕台風災害的重要的措施。對台風的探測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在衛星雲圖上,能清晰地看見台風的存在和大小。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可以確定台風中心的位置,估計台風強度,監測台風移動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風暴雨出現的地區等,對防止和減輕台風災害起著關鍵作用。當台風到達近海時,還可用雷達監測台風動向。還有氣象台的預報員,根據所得到的各種資料,分析台風的動向,登陸的地點和時間,及時發布台風預報,台風緊報或緊急警報,通過電視,廣播等媒介為公眾服務,同時為各級政府提供決策依據,發布台風預報或緊報是減輕台風災害的重要措施。
關於台風其它解釋:
◎ 台風 táifēng
(1) [typhoon;hurricane]
(2) 指亞洲太平洋海域的旋風。例:約瑟夫•康拉德小說中描述的台風
(3) 菲律賓或中國海地區發生的熱帶氣旋
(4) [stage manner of an opera actor]∶戲劇演員在舞台上表現出來的風度
台風的結構和能量
台風在低層主要是流向低壓的流入氣流。由於角動量平衡,在內區可產生很強的風速,在高層是反氣旋的流出氣流。上下層環流之間通過強上升運動聯系起來,這是台風環流的主要特徵。
台風中最暖的溫度是由下沉運動造成的,它正出現在眼壁內邊緣以內,這里有最強的下沉運動。在台風低層最大風速半徑處,輻合最強,最大風速值半徑的大小隨高度變化甚小,並位於眼壁之中。另外台風結構的不對稱性也是今年來人們注意的特點,分析表明,無論是在台風內區和外區都有明顯的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對於台風發展和動量及動能的輸送等有重要的作用。
天氣尺度的台風是大氣中很強的動能源,因而從能量上台風對大氣環流的變化和維持應有重要的影響,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在能量問題上今年來有人還指出,角動量的水平渦旋輸送在台風外區很重要;另外,在外區動量的產生和輸送也很重要,它們在台風能量收支中不應加以忽略,這些都與台風的不對稱性有關。
⑷ 台風是怎麼形成的
台風的形成原因:
台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台風。
延伸:
1、台風
台風(Typhoon),指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26℃以上廣闊海面上的熱帶氣旋。
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32.7~41.4m/s)的熱帶氣旋為台風(typhoon)或颶風(hurricane)。
日本氣象廳定義:中心持續風速118~156km/h(32.8~43.3m/s)稱之為台風。
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地區通常稱其為台風,而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地區則普遍稱之為颶風。每年的夏秋季節,我國毗鄰的西北太平洋上會生成不少名為台風的猛烈風暴,有的消散於海上,有的則登上陸地,帶來狂風暴雨,是自然災害的一種。
2、台風源地
台風源地,指經常發生台風的海區,全球台風主要發生於8個海區。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東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5個海區,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東部3個海區。從每年台風發生數及其佔全球台風總數的百分率的區域分布圖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發生62個台風,大洋西部發生的台風比大洋東部發生的台風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區為最多(佔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東南太平洋至今尚未發現有台風生成。西北太平洋台風的源地又分三個相對集中區:菲律賓以東的洋面、關島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台風,對我國華南一帶影響重大。
台風大多數發生在南、北緯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佔到了總數的65%。而在20°以外的較高緯度發生的台風只佔13%,發生在5°以內赤道附近的台風極少,但偶爾還是有的,如福建省氣象台就發現1970~1971這兩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個台風發生在5°N以南區域。據近十多年來衛星資料的分析,發展成台風的擾動雲團,在幾天前即可發現,所以實際上擾動的初始位置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認為發展成台風的初始擾動大多數產生在大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據雲圖分析,認為每年有三分之二台風的擾動起源於非洲大陸。這些擾動一般表現為倒V形或旋渦狀雲型,它們沿東風氣流向西移動,到達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時,便發展成台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台風的初始擾動位置,也要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
3、台風分類
過去我國習慣稱形成於26℃以上熱帶洋面上的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s)為台風,按照其強度,分為六個等級: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台風、強台風和超強台風。自1989年起,我國採用國際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劃分標准。
國際慣例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分為:
熱帶低壓(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風速6~7 級,(10.8-17.1 m/s);
熱帶風暴(Tropicalstorm),最大風速8~9 級,(17.2~24.4m/s);
強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風速10 ~11 級,(24.5 ~32.6m/s);
台風(Ty-phoon),最大風速12 ~13級,(32.7m/s~41.4m/s);
強台風(severe typhoon),最大風速14~15級(41.5m/s~50.9m/s);
超強台風(Super Typhoon),最大風速≥16級(≥51.0m/s)。
⑸ 台風的名字都稀奇古怪的,它們的名字都是從何而來的
其實台風的名字都是取好了的,就由台風委員會命名表規定的台風名字,因為在每天統一名字之前,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對某個台風的稱呼,這導致了在國際交流中的諸多不便,所以在這一情況下,當然是要有統一的名字啦,而且雖然台風的名字千奇百怪,但是也有著人們對它的些寓意嘛,畢竟關乎著許多人生命的台風怎麼能隨便命名呢?
雖然台風帶給了人類許多的危害,但是我們也需要看到台風好的一面,台風給人類送來豐富的淡水資源,在極大程度上緩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徑不算太大的台風,登陸時可帶來30億噸降水。而且它還使世界各地冷熱保持相對均衡。赤道地區氣候炎熱,若不是台風驅散這些熱量,熱帶會更熱,寒帶會更冷,溫帶也會逐漸地消失。
⑹ 今年第7號台風查帕卡正式生成,台風的命名方式是怎樣的
據相關消息報道,今年第七號台風,查帕卡正式生成。那麼大家是否知道,台風的命名方式是怎樣的呢?他是有一個既定的命名系統,他叫熱帶氣旋命名系統。也就是說,每一次台風的名字,都是根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而命名的。名字不同,代表他們的影響不一樣。但是無論哪種台風,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種災難。因為他會給我們的生命,給我們的財產,帶來嚴重的威脅。所以說,發生台風的時候,我們大家一定要注意,並且重視。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降低這方面的損失。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一下。
這種極端天氣,確實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危險。所以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只有我們真正重視起來。我們才能夠從根本上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慎重對待,並且予以一定的關注。
⑺ 台風莫蘭蒂是怎麼形成的
2016年第14號台風「莫蘭蒂」,英文名Meranti,名字來源馬來西亞,代表一種樹。
2016年第14號台風「莫蘭蒂」(超強台風級)的中心14日上午10點鍾位於中國福建省漳浦縣東南大約405公里的台灣以南海面上,就是北緯21.7度、東經120.6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7級(60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15百帕,七級風圈半徑280~350公里,十級風圈半徑120~180公里,十二級風圈半徑80~100公里。
2016年第14號台風「莫蘭蒂」已於9月12日凌晨加強為台風級,早晨8時其中心位於中國台灣花蓮東偏南方大約113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42米/秒)。
9月12日11時已經加強為超強台風級,14時其中心位於我國台灣花蓮東南方向大約102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緯18.3度、東經129.4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7級(5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25百帕,七級風圈半徑220-240公里,十級風圈半徑100公里,十二級風圈半徑60公里。
2016年第14號台風「莫蘭蒂」的中心今天(13日,北京時,下同)早晨5點鍾位於我國台灣花蓮東南方約69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緯19.4度、東經126.1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7級以上(6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10百帕,七級風圈半徑250-300公里,十級風圈半徑120公里,十二級風圈半徑80公里。
2016年第14號台風「莫蘭蒂」(超強台風級)的中心於13日上午10點鍾位於我國台灣省花蓮市東南方大約6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緯19.7度、東經125.2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7級以上(6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05百帕,七級風圈半徑250~300公里,十級風圈半徑120公里,十二級風圈半徑80公里。
今年第14號台風「莫蘭蒂」(超強台風級)的中心於14日上午10點鍾位於我國福建省漳浦縣東南大約405公里的台灣以南海面上,於北緯21.7度、東經120.6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7級(60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15百帕,七級風圈半徑280~350公里,十級風圈半徑120~180公里,十二級風圈半徑80~100公里。
台風最新路徑預測圖
預計,「莫蘭蒂」將在登陸廈門後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隨後轉向偏北方向移動,於16日凌晨到上午在江西境內減弱為熱帶低壓
⑻ 台風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台風的名字來源於第31屆台風委員會通過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即台風)命名表,該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日本、寮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等14個成員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里的14個名字(每個成員提供1個名字),按每個成員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命名表按順序、循環使用。根據規定,一個熱帶氣旋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無論加強或減弱,始終保持名字不變。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國或地區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等。中國提供的名字是:「龍王」、「玉兔」、「風神」、「杜鵑」、「海馬」、「悟空」、「海燕」、「海神」、「電母」和「海棠」。
⑼ 據報道,今年第7號台風查帕卡正式生成,查帕卡名命的由來是什麼
今年第7號台風查帕卡的英文名為CEMPAKA,查帕卡名命來源於馬來西亞,查帕卡台風的名字意義是形容一種植物,查帕卡最大風力為8級,可見這個台風的威力是多麼的大。預計查帕卡將緩慢向珠江口靠近,台風較大會於6月20日在我國珠海地區登陸。在台風來臨之前,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如果是當台風來臨時,正好自己駕車在路上,那麼一定要減速慢行,並且及時的觀察周圍的情況,一定要躲避大樹或者是有高空墜落風險的地區,也千萬要遠離坑窪地帶,因為台風來臨後,極有可能會帶來強大的降水,降水量過大的話,車輛如果處在坑窪地帶,很有可能會造成汽車被淹的情況,排氣管一旦進水就會影響到發動機,嚴重的時候就會影響到自身的安全。所以在台風來臨前或者是來臨時,一定要密切的觀察周圍的情況,及時的做出應對措施,以免讓台風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⑽ 台風是怎麼形成的呢
為了區分熱帶氣旋,有必要給它們單獨取個名字。最早是根據熱帶氣旋的位置(主要是熱帶氣旋中心所處的經緯度)來區分熱帶氣旋,這種辦法相當麻煩,往往難如人意。直到19世紀初葉,一些講西班牙語的加勒比海島嶼根據颶風登陸的聖歷時間命名颶風。例如,侵襲波多黎各的三個颶風:1825年7月26日的聖大安娜,1876年和1928年9月13日的聖費里佩。據報道,19世紀末,澳大利亞預報員克里門·蘭格用他討厭的政客的名字為熱帶氣旋命名。後來,軍事部門根據英文單詞的首字母順序(ABLE, BAKER, CHARLIE等)來命名熱帶氣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人用女性的名字給熱帶氣旋命名。20世紀70年代末,應美國女權運動組織的要求,擴充了命名表,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命名。在口語和書面交流中,特別在警報中,人們逐漸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優點。名字應當簡短、通俗、易記,便於向熱帶氣旋威脅區的千百萬群眾傳遞信息,以避免同一地區同時面臨一個以上熱帶氣旋影響時出現混亂狀況。這種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廣泛採用。
20世紀70年代,所有熱帶氣旋易發區都已使用命名系統。70年代末以後,在世界氣象組織各區域熱帶氣旋委員會協調下,熱帶氣旋的命名走向國際化。在大多數區域,熱帶氣旋命名表(通常是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由該區域的熱帶氣旋委員會制定,熱帶氣旋委員會更重要的任務是促進和協調本地區的熱帶氣旋減災行動。各區域的具體做法不盡相同。通常由指定的氣象中心負責按字母順序依次為熱帶氣旋命名。有的地區命名表循環使用,有的地區時常制定新的命名表,還有的地區命名表用完後再從頭開始使用。如果某個熱帶氣旋聲名狼藉,比如造成了嚴重傷亡或帶來巨大財產損失,則將該熱帶氣旋的名字從命名表中剔除,代之以同性別的另一個名字,並且第一個字母要相同。有的區域用4位數字來命名熱帶氣旋,前2位數字為年份,後2位數字為熱帶氣旋在當年的的順序號,有的還加上地理指示碼,例如:1991年孟加拉灣的第1個熱帶風暴命名為BOB 9109(BOB為英語孟加拉灣的縮寫,Bay of Bengal)。而1990年的第25個台風則命名為9025。有些國家制定了供本國使用的命名表,比如:美國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和中北太平洋命名表,菲律賓也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台風命名表。關島聯合台風警報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台風命名也常被該區域其它國家採納。
台風委員會的成員大部分來自受台風影響的國家及地區。多年以來,台風委員會有一個為台風編號的制度,即由東京區域專業氣象中心-台風中心負責對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進行編號。根據台風委員會第31屆會議的決議,從2000年1月1日起實施新的熱帶氣旋命名方法。該方法將用於台風委員會成員向國際社會發布的公報中。也供各成員用當地語言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使用。台風委員會仍將繼續使用熱帶氣旋編號。
我國一直採用熱帶氣旋編號辦法,對發生在經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的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達到8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按其生成的先後順序進行編號。如9608號熱帶風暴即是1996年在上述海域生成的第8個熱帶氣旋,當它發展成為強熱帶風暴時,就稱為9608號強熱帶風暴,繼續發展成為台風時,就稱為9608號台風。當然,當它又衰減成熱帶風暴時,它又稱為9608號熱帶風暴了。當熱帶氣旋衰減為熱帶低壓或變性為溫帶氣旋時,則停止對其編號。
從2000年1月1日起,我國中央氣象台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除繼續使用熱帶氣旋編號外,還將使用熱帶氣旋名字。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國香港舉行的台風委員會第30屆會議決定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名字的建議展開研究,並指派台風研究協調小組(TRCG)研究執行的細節。經過一年的努力,TRCG提出了關於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的建議。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台風委員會第31屆會議經過熱烈討論,同意TRCG提出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方案,決定新的熱帶氣旋命名方法從2000年1月1日開始執行。
台風委員會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日本、寮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提供。
台風委員會命名表將用於通過國際媒體以及向國際航空和航海界發布的預報、警報和公報中,也供各成員用當地語言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使用。這將有助於人們對逐漸接近的熱帶氣旋提高警覺,增加警報的效用。台風委員會仍將繼續使用熱帶氣旋編號。
為避免一名多譯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亂,中國中央氣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國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經過協商,已確定了一套統一的中文譯名。從2000年1月1日起,中央氣象台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除繼續使用熱帶氣旋編號外,還將使用熱帶氣旋名字。2000年的第1號熱帶氣旋名字為「達維」,由柬埔寨提供。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台風)命名
台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而熱帶氣旋是指熱帶地區形成的一種低壓。它不斷旋轉,並伴隨著大風和強降雨天氣。熱帶氣旋按其中心附近風力大小劃分為4種類型:中心風力在7級和7級以下的稱熱帶低壓,8到9級稱熱帶風暴,10到11級稱強熱帶風暴,12級和12級以上稱台風。這4種類型熱帶氣旋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相互轉化。
根據台風委員會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31屆會議的決議,從2000年1月1日起,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對西北大西洋和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旨在幫助人們對熱帶氣旋提高警覺,增強警報效果。同時,保留原有熱帶氣旋編號。該方法將用於台風委員會成員向國際社會發布的公報中。也供各成員用當地語言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使用。
第31屆台風委員會通過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日本、寮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等14個成員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里的14個名字(每個成員提供1個名字),按每個成員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命名表按順序、循環使用。
根據規定,一個熱帶氣旋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無論加強或減弱,始終保持名字不變。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國和地區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等。中國提供的名字是:「龍王」、「玉兔」、「風神」、「杜鵑」、「海馬」、「悟空」、「海燕」、「海神」、「電母」和「海棠」。
台風在危害人類的同時,也在保護人類。台風給人類送來了淡水資源,大大緩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徑不算太大的台風,登陸時可帶來30億噸降水。另外,台風還使世界各地冷熱保持相對均衡。赤道地區氣候炎熱,若不是台風驅散這些熱量,熱帶會更熱,寒帶會更冷,溫帶也會從地球上消失。一句話,台風太大太多不行,沒有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