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有什麼甲蟲
㈠ 請問這是什麼蟲子(如圖)
這是大田負蝽,又名大田鱉,別名水知了、鉗蝽、鱉蝽、大水蟲、水中霸王或者咬趾蟲 。
可怕的水中霸王
生活於較深的池塘中。年發生1代或隔年1代。成蟲、若蟲均生活於深水中、攀棲於水草上,常懸浮在池塘或湖泊的靜水中,前足適於捕食。捕食蠑螈、蝌蚪、螺、水生昆蟲及魚苗,因此對水產養殖業有害。
大田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在印度地區很多居民將捕捉來的大田鱉撕去翅膀後油炸、並蘸取佐料食用。
㈡ 請問這是什麼甲蟲
角盾蝽,半翅目,蝽科,盾蝽亞科。主要分布在我國湖南(湘北、湘東)、河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及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地。
㈢ 請問有關卡帕甲蟲的特性問題
khapra beetle
小紅鰹節蟲
中文名: 谷斑皮蠹
拉丁名: 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
英文名: Khapra Beetle
中文異名: 卡巴甲蟲、谷鰹節蟲、谷鯗蟲、椰子干核甲蟲
分類地位-目: 鞘翅目
分類地位-目拉丁名: Coleoptera
分類地位-科: 皮蠹科
分類地位-科拉丁名: Dermestidae
鑒別特徵: 成蟲長橢圓形,體長1.8-3.0mm。前胸背板近中央及兩側有不明顯的黃色或灰白色毛斑,密被淡褐色至深褐色毛。觸角11節,極少數個體為9-10節。卵長筒形稍彎曲,初產時乳白色,後變為淡黃色。老熟幼蟲,體成紋錘形。離蛹,淡黃色,扁圓錐形,體表著生多數細毛。
生物學特性: 在東南亞,1年發生4-5代。以幼蟲在倉庫縫內越冬。成蟲羽化後2-3天開始交尾,卵多散產,每次產卵50-90粒,多可達120粒,耐乾性強,在食物含水量2%的情況下仍能順利繁殖和發育;耐冷耐熱能力也很強,比一般的倉庫害蟲能夠忍耐更冷更熱的環境;還有突出的耐飢力,當食物缺乏時,接近成熟的幼蟲甚至可以鑽入縫隙處休眠。幼蟲多集中於糧堆頂部取食,進入3齡後又鑽入縫隙中群居。
原產地: 印度、緬甸、斯里蘭卡、馬來西亞一帶。
中國分布現狀: 我國內地危害不嚴重,在福建、山東、廣東、雲南等地曾有發現,僅在台灣定居。
擴散原因和危害: 成蟲雖有翅但不能飛,主要隨寄主、貨物、包裝材料和運載工具傳播到亞洲、歐洲、非洲、美國、墨西哥等地。食害多種枯餅及谷類、乾果、堅果、豆類、油料等,危害性極大,給穀物造成的損失慘重。對毛皮也有危害。1962年從非洲傳入我國,內地許多地方曾有小面積發生,但比較容易徹底清除,多被及時撲滅,因此多沒有形成大面積擴散現象。
控制方法: 實踐證明,一旦該蟲大面積暴發,防治起來是很困難的。應注意嚴格檢疫。發現疫情後,採取熏蒸的辦法及時撲滅。常用熏蒸劑有磷化氫、溴甲烷等。國外利用斑皮蠹裂簇蟲等寄生蟲、谷斑皮蠹性外激素等進行生物防治。
學名 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
異名 Trogoderma quinquefasciata Leesberg
Trogoderma khapra Arrow
Trogoderma affrum Priesner
別名 谷鰹節蟲 卡巴甲蟲 磚甲
分類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皮蠹科(Dermestidae)長棒皮蠹亞科 斑皮蠹屬(Trogoderma)
國外分布 亞洲的朝鮮、曰本、越南、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前蘇聯中亞地區、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塞普勒斯、土耳其;歐洲的丹麥、瑞典、芬蘭、捷克、德國、荷蘭、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非洲的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幾內亞、獅子山、尼日、奈及利亞、蘇丹、索馬里、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安哥拉、莫三比克、模里西斯、辛巴威、南非、布斯納法索、馬達加斯加、象牙海岸;美洲的美國、墨西哥及牙買加。
國內分布 雲南、台彎
寄主范圍 小麥、大麥、麥芽、燕麥、黑麥、玉米、高梁、稻穀、麵粉、花生、乾果、堅果、奶粉、魚粉、血干、蠶繭、皮毛、絲綢等。
為害情況 此蟲以幼蟲取食為害。尤其幼蟲十分貪食,除直接取食外,還有嚼啐食物的習性;四齡後,蛀食糧粒內部。其危害嚴重,難以防除,是國際上最重要的植物檢疫對象之一。對谷類造成的損失一般為5-30%,有時高達75%。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8~3.0mm,寬0.9~1.7mm,雌蟲大於雄蟲。體呈長橢圓形,體壁發亮,頭及前胸背板暗褐色至黑色,鞘翅紅褐色,上面的淡色花斑不明顯,觸角及足淡褐色。前胸背板近中央及兩側有不明顯的黃色或灰色毛斑。鞘翅密被淡褐色至深褐色毛,上面有淡色毛形成的極不清晰的亞基環、亞中帶和亞端帶,腹面被褐色毛。觸角11節(極少數個體為9~10節),雄蟲觸角棒3~5節,末節長約為第9、10節的總和,雌蟲觸角棒3~4節。觸角窩後緣隆線特別退化,雄蟲約余全長2/3,雌蟲約余全長的1/3。頦的前緣中部深凹,兩側鈍圓,在凹緣最深處的高度不及頦最大高度之半。雌蟲交配囊骨片極小,長約0.2mm,寬約0.01mm,上面的齒稀少。雄蟲第9腹節背板兩側著生剛毛3-4根。
卵 長約0.7mm,寬約0.25mm,長筒形稍彎曲,一端鈍圓,一端較尖,並著生許多刺狀突。刺突基部粗,端部細。初產時乳白色,後變為淡黃色。
幼蟲 老熟幼蟲,體呈紡錘形,長4.0-6.7mm(平均約為5.3mm),寬1.4-1.6mm(平均約為1.5mm),背面乳白色至紅褐色或淡褐色。第1腹節端背片最前端的芒剛毛不超過前脊溝。身體背面的箭剛毛多著生於背板側面,尤其在腹末幾節背板最集中,形成密的暗褐色毛簇。箭剛毛末節呈矛狀,其長度約等於其後方4個小節的總長。第8腹節背板無前脊溝,或僅以間斷線形式存在。上內唇具有感覺乳突4個。觸角節1、2節約等長,第1節上的剛毛散布於該節周圍,僅外側1/4無剛毛。
蛹 雌體長平均5mm,雄體長3.5mm,離蛹,淡黃色,扁圓錐形,體表著生多數細毛。對於谷斑皮蠹種鑒定,主要在於同屬中幾個常見種的區分,這就需要熟悉成蟲、幼蟲的基本構造,並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術。對幼蟲的鑒定,主要觀察上內唇乳突數及第8背板前脊溝的有無。
發生規律 在東南亞,斑皮蠹1年發生4~5代;以幼蟲在倉庫縫內越冬;生活史:從4-10月為繁殖為害期,成蟲羽化後2~3天開始交尾產卵,卵多散產,偶爾2~5粒結粘在一起。成蟲喪失飛翔能力,也不取食。在適宜條件下,每一雌蟲可產卵50-90粒(平均約70粒)最多可達120粒。卵期6-10天。幼蟲在正常情況下,經歷4-6齡,在不利條件下增加脫皮次數。幼蟲期在不發生滯育的情況下26-87天;蛹期2-23天。完成1個世代,在35 ℃下需要26天,在30℃下,約需40天,在21℃下,需220天,在幼蟲滯育的情況下完成1代需要數年;生活習性:谷斑皮蠹的耐乾性強,即使食物含水量降低到2%的情況下仍能順利地發育和繁殖。該蟲耐冷耐熱的能力也十分突出,在10℃時個別成蟲仍可交尾,在-21℃下可經受4小時。一般倉庫害蟲發育最高溫度為39.5-41℃,而該蟲為40-45℃。在33-37℃下,蟲口密度一個月內可增加十幾倍。此蟲的耐熱性也及強,在50℃下,殺死各蟲態需要5小時,在60℃下需要20分鍾。總之,在各種不適宜的條件下均可誘發進入滯育。滯育可持續4-8年。幼蟲多集中於糧堆頂部取食,進入3齡後又鑽入縫隙中群居。席囤、牆壁和地板縫隙,以及包裝物和倉內樑柱裂隙等處,均為幼蟲藏匿之處;傳播途徑:成蟲雖有翅,但不能飛,主要隨貨物、包裝材料和運載工具傳播。
檢驗方法
傳帶物檢驗 對谷斑皮蠹進行檢驗時,首先注意與傳播有關的動植物材料、包裝材料及運載工具。花生仁、花生餅傳帶的可能性更大,包裝麻袋是該蟲棲息的理想場所。除動植物產品外,填充料、鋪墊材料也有傳帶的可能性。因為這些物品都可作為谷斑皮蠹的食物。若在糧倉內調查,要注意檢查牆梁和地板的縫隙內是否有該蟲。在貨輪上,此蟲多棲息於機艙附近溫度較高的場所。此蟲在不同貨物中發生的部位往往有別。以椰棗而言多出現於包角、包縫或包口附近,以棉花而言多發生於包皮和包皮內棉花褶之間。被谷斑皮蠹侵染的物品,往往會發現幼蟲的蟲蛻。在無活蟲時,仔細尋找和收集幼蟲的蟲蛻在室內進行鑒定,同樣可確定該批貨物是否受到谷斑皮蠹侵染。
激素檢驗 目前谷斑皮蠹的性外激素已經合成並商品化,這對該 蟲的監測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手段,外激素的成分為1,4-甲基-8-十六碳烯醛,正反式結構按一定比例的混合。
其它檢驗 參見四紋豆象檢驗法
檢疫防除措施
1、檢疫處理,嚴禁帶有此蟲的貨物入境,杜絕傳入,一旦發現,應採取有效措施,迅速加以徹底撲滅。一般撲滅方法主要是熏蒸劑處理。常用熏蒸劑有⑴磷化氫:殺卵,在20℃時,需0.7g/m2(CT值為50g.h/m3),熏蒸3天;30℃,CT值為22.6h/m3,熏蒸2天,殺幼蟲,CT值需達到75g.h/m3,需要熏蒸5天。⑵溴甲烷:25℃時,用葯量為80g/m3,熏蒸48小時;10℃時,用葯量為25℃時的3倍。在倉庫和運輸工具沒有條件熏蒸消毒時,可噴灑馬拉松,一般用30%可濕性粉劑20g,加水4.5kg,噴灑80m2,噴葯前,須徹底做好清潔工作,噴葯時特別注意縫隙和孔洞。
2、用谷斑皮蠹性外激素與殺蟲劑混合,盛於器皿中,放在感染和發生處,即可作為檢測的手段,也可誘殺成蟲。
3、國外利用一種寄生蟲--斑皮蠹簇蟲,進行生物防治,這種寄生蟲可寄生數種斑皮蠹。誘集的雄蟲,感染裂簇蟲後,在其回到其棲息處,通過交尾使雌蟲感染,從而抑制其種群。
4、谷斑皮蠹雌蟲釋放集合香,可引誘雌雄兩性昆蟲。此集合香為5種脂類混合物;包括油酸乙脂44.2%、棕酸乙脂34.8%、亞麻酸乙脂14.6%、硬脂酸乙脂6%、油酸甲酯0.4%。據報道此混合物或各酯單獨使用,在美國已作為檢疫手段。
㈣ 有哪些長得比較逆天的動物
長得比較逆天的動物有無毛貓。
無毛貓毛發稀疏,皮膚皺褶,耳朵特別大,樣子和一般的貓有天壤之別。
無毛貓在耳、口、鼻、尾前鍛、腳等部位有些又薄又軟的胎毛,其它全身部分均無毛,皮膚皺褶似羚羊皮,有彈性,越年輕的貓的面部越圓,皮膚的皺紋越多;剛生下的小貓身上就有許多皺紋,並布滿了柔細的胎毛,隨著年齡的增長,絨毛僅殘留於頭部、四肢、尾巴和身體的末端部位。
體重一般達到3.5到7公斤,肌肉發達,胸深,背較駝,腹緊湊而不上收。四肢細長,骨骼纖細,後肢比前肢長。頭部稜角分明,寬大而呈楔形,顴骨突出,兩頰瘦削,臉呈正三角形,耳廓碩大、直立,高聳於頭頂,耳端尖圓,微前傾;眼睛大而微突呈檸檬狀,稍傾斜,多為藍色和金黃色;上眼角斜向耳,間距較寬。尾巴如老鼠般又細又長,像長鞭一樣彎曲上翹。
㈤ 什麼蟲子最惡心
鄭重警告:觀看本文前請做好心理准備,以免造成你心底發毛、手腳發涼!
更新:搞的雪茄大叔「球」都出來了!
據國外媒體報道,動物世界向來就是一個充滿奇跡和怪異的地方,尤其是在昆蟲王國。有些昆蟲是人類眼中的「千里眼」、「順風耳」和「大力士」,例如蜘蛛和螞蟻;有些憑借奇特的外形和可以改變體色的本領,成為偽裝高手,例如竹節蟲;有些則擁有令人吃驚的生存能力,例如大名鼎鼎的蟑螂;而有些動物與生俱來的外貌讓人看了會感覺很不舒服。
1、茸毒蛾
茸毒蛾
茸毒蛾學名「Calliteara pudibunda」,廣泛分布於丹麥山毛櫸樹林。這種昆蟲在丹麥繁殖後代,6月份在天空中飛舞的暗灰色的蛾便是這些另類的傢伙。據悉,每隻雌性茸毒蛾可產下300-400枚卵,孕育母蛾的蛹就位於產卵地非常近的地方。茸毒蛾幼蟲長有大量毛發,很容易被風吹走。待到晚秋時,幼蟲已經發育成熟,此時的體長達到5厘米左右,體色非常漂亮。化蛹過程在樹葉上進行,它們首先努力作繭,最終化蛹為蛾。
2、魔花螳螂
魔花螳螂
魔花螳螂學名「Idolomantis Diabolica」,有時也被人們稱為「螳螂之王」。獲得這一頭銜的理由很簡單:魔花螳螂外表美麗、體型獨特、數量稀少,是所有模擬花朵的螳螂種群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3、蜻蛉
蜻蛉
蜻蛉俗稱「豆娘」,學名「Ischnura heterosticta」。「蜻蛉」是一個通用名稱,指的是任何帶有蜻蜓目均翅亞目特徵的肉食昆蟲。這種昆蟲體型細長,復眼較大且間距較寬,同時長有強壯而透明的翅膀——典型特徵為折疊在腹部之上或在腹上微微張開。通常情況下,蜻蛉會在交配時一前一後地飛行。
在很多國家的文化中,蜻蛉都在藝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飽受各國藝術家喜愛。蜻蛉外觀優雅,通常帶有令人心動的體色以及獨一無二的交配方式,所有這些特徵使其成為自然界最美麗的生靈之一。
4、刻克羅普斯蠶蛾
刻克羅普斯蠶蛾
刻克羅普斯蠶蛾學名「Hyalophora cecropia」,也被稱之為「羅賓蛾」,它們是在北美洲發現的體型最大的蛾,翼展經常可達到6英寸(約合15厘米)。羅賓蛾棲息地覆蓋了從北美大陸東部三分之二的地區到落基山脈的廣大區域。它們是天蠶蛾或巨型蠶蛾家族成員之一。有記錄顯示,雌性羅賓蛾翼展可達到130毫米以上。羅賓蛾幼蟲通常生活在楓樹上,但有時也會在野櫻桃樹和樺樹上看到它們的身影。
5、白帶天蠶蛾
白帶天蠶蛾
白帶天蠶蛾學名「Eupackardia calleta」是天蠶蛾家族成員,同時也是唯一的Eupackardia蛾,主要生活在墨西哥、瓜地馬拉和美國最南部地區。白帶天蠶蛾的幼蟲主要以白蠟樹苷、紅玉花芙蓉、墨西哥跳豆以及蠟燭木(一種類似仙人掌的樹)為食。
6、蘭花螳螂
蘭花螳螂
蘭花螳螂學名「Hymenopus coronatu」,是花螳螂的一種,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從名字我們不難猜出,蘭花螳螂的外形看上去像是一朵蘭花。它們會躲藏在與自己外形類似的花朵上,靜候美味可口的昆蟲主動送上門來。
7、大力士甲蟲
大力士甲蟲
大力士甲蟲學名「Dynastes Hercules」,俗稱「獨角仙」,是一種犀牛甲蟲。這種生活在南美地區的昆蟲包括尖角在內的體長可達到6英尺以上(約合15厘米)。從名字我們便可以看出,令大力士甲蟲著稱昆蟲界的絕非它們的體長,而是驚人的力量,它們的外殼可承受相當於自身體重850倍的重量。這種甲蟲只以蔬菜為食,並不具有攻擊性。但到了交配季節與其它雄蟲上演「奪妻大戰」時,平時不具有攻擊性的大力士甲蟲也會成為兇猛的鬥士。
巨駱駝蜘蛛
如果不是參加波斯灣戰爭的美國士兵拍攝照片並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後將其帶回美國,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奇特的動物或者很少聽說它們的存在。據說,當時一隻巨駱駝蜘蛛爬進一名士兵的睡袋,並趁著他熟睡的機會狠狠地咬了一口。幸運的是,原產自伊拉克的巨駱駝蜘蛛並不是一種有毒昆蟲。
巨駱駝蜘蛛會用爪子捕獲體型不及蜘蛛綱動物的獵物。它們素以移動迅速著稱昆蟲界,移動速度可達到每小時10英里(約合每小時16公里)。巨駱駝蜘蛛學名「Arachnid Solifugae」,「Arachnid」在拉丁語中意為「避日」。
9、田鱉
田鱉
田鱉學名「Belostomatidae」,「大水蟲」或者「咬趾蟲」是其更為大眾所熟知的名字。田鱉家族絕大多數成員體型通常較大,與世界上一些體形最大的昆蟲較為接近。所有田鱉都是兇猛的捕食者,暗中追蹤和攻擊水生甲殼類、魚類以及兩棲類動物。它們經常靜靜地潛伏在水底並且將不同的偽裝物附在身上,只等獵物靠近。一旦進入「射程」,它們便會發起攻擊,咬住獵物並向其體內注射可怕的消化唾液,而後吸食被融化的獵物屍體。
被田鱉咬上一口所能帶來的痛苦是所有昆蟲中最為嚴重的一個。它們的唾液能夠讓肌肉液化。在一些罕見的情況下,被田鱉咬上一口也會對人體造成永久性傷害,因此,盡可能不要在喝醉時將面部靠近這些可怕的昆蟲。有時候,在遭遇體型更大的捕食者或侵略時時——例如人類——田鱉則會上演「裝死」的逃生伎倆。它們從肛門噴射出一種液體,讓自己看上去非常惡心,令捕食者喪失胃口。
10、豹蛾
豹蛾
體型巨大的豹蛾或虎眼蛾學名「Hypercompe scribonia」,其翅膀上生有獨特的黑環圖案,好似美洲豹身上的豹紋。圖片中這只豹蛾翅膀上的清晰圖案是一種警戒色,形象地說就是在做廣告,警告潛在捕食者「我們並不好吃」。
㈥ 這是什麼蟲
綠葉蟲,
螽斯,外表粗看很像蝗蟲,別稱蟈蟈、螽斯兒,看稍仔細便可以發覺,它們的身甲遠不比蝗蟲那樣堅硬,更重要的是,它們有著細如絲,長過其自身的觸角.而蝗蟲類的觸角又粗又短,螽斯的叫聲具有金屬的感覺,比蟋蟀的更響亮、尖銳而更加刺耳.
有些螞蚱也有擬態。
可以參看網路 http://ke..com/view/48214.htm
1、貝茨氏擬態
可食性物種模擬有毒、有刺或味道不佳的不可食物種的擬態現象,大多見於鱗翅目昆蟲.1862年,英國博物學家H·W·貝茨首次以假警戒色假說來解釋巴西叢林中一些親緣關系很遠的蝶類之間在色斑上的相似性.他發現有些不可食蝴蝶與另一些分類地位相距甚遠的可食性蝴蝶(粉蝶科)具有相同的色斑,而這些色斑在被擬者所屬的屬中是典型的,在擬者所屬的屬中則是不典型的,這說明擬者的警戒色是假的,被擬者的才是真的,這種擬態現象後來就被稱為貝茨氏擬態.
貝茨氏擬態中的被擬者分布廣、數量眾多、顯眼並具有不可食性或其他保護方式.被擬者的色斑通常是其所屬分類群的典型色斑,而擬者的則相反.擬者和被擬者經常生活在同一地區和時間,這樣捕食者便難以將兩者分清.擬者與被擬者必須非常相似,否則易被自然選擇所淘汰.擬者和被擬者的相似性僅限於可見的形態結構、色斑和行為等,不涉及解剖學特徵.擬者的進化從一開始就需要一個大的表型的變化,所以大多數擬態圖案是由單基因控制的.擬態發生的可能性不僅取決於原模型的存在和恰當的突變的產生,也取決於模擬同一原模型的擬態種的數目,在沒有其他擬態種時,擬態容易建立.
2、米勒氏擬態
兩種具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物種互相模擬的擬態現象.1878年,由德國動物學家弗里茲·米勒提出,故名.如,幾種均不能吃的蝴蝶,彼此之間外形相似.米勒解釋說,因鳥類必須通過親身嘗試才能得知某種昆蟲不適口,幾種均不適口的蝴蝶形色相似,這樣便可減少因被嘗試而犧牲部分個體的機會.
米勒氏擬態常見於一組無親緣關系且均有毒、不能吃並具同樣鮮明的警戒色的物種之間.這樣的組稱為擬態環,常伴有貝茨氏擬態現象.當環中所有成員均採用同一信號時,所獲得的保護最多,這便是信號標准化原則.米勒氏擬態所涉及的所有物種都具有警戒色或其他保護方法.各個物種都是廣布種,數量差異不會太大.具有米勒氏擬態的物種很少是多態的.物種間的相互模擬不必象貝茨氏擬態那樣精確,因為模擬
㈦ 馬來西亞群島上都有什麼動物請舉例說明,謝謝,急用!
馬來西亞虎
馬來西亞虎幾乎成為馬來西亞的標志,目前只有5000-7500隻存活 由於人類的過度捕獵,在過去的50年裡,巴厘島和爪哇島上老虎的分科已經滅絕
爪哇野牛
主要在夜間活動的爪哇野牛是當地兩種*中的一種
大猩猩
野生大猩猩是馬來西亞三寶之一,曾在東南亞大部分地區可見,但現在只能在婆羅州和蘇門答臘見到,目前數量估計不足3萬只,是10年前數量的一半,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威脅著大猩猩的生存 現在仍然有販賣幼年大猩猩作為寵物的活動,有人曾估算,每一隻幼年大猩猩被賣,有5-6隻猩猩, 通常是母猩猩 便會死亡,增加了該物種滅絕的危險性
長鼻猴
這是一種十分罕見而可愛的動物,因長著長長的鼻子而得名 它們早晨醒來會在窩中發上半個小的時呆,而後整個家族相約起身去吃東西 它們對環境極為敏感,生活在遠離人類的叢林中,因難得一見而顯得有些神秘,以紅樹果實為食,是一種群居動物,離群會絕食直至餓死,失去同伴的原棲息地的家族也會因為失去同伴而哀傷 因而,現在幾乎沒有動物園敢再開口說想養長鼻猴,馬來西亞政府也嚴格禁止長鼻猴輸出 目前在全世界,也只有紐約的Bronx動物園成功營造出一個適合長鼻猴生存的廣大棲息地 要看長鼻猴,一定要到婆羅洲的野外,特別是國家公園的保護區里才看得到
亞洲象
自1990年以來,亞洲象的數量已經減少了97 ,現在只有不到3萬頭大象
犀鳥
罕見的犀鳥多見於沿海岸和低地森林地帶,以沙巴最為常見,因而沙巴也被稱為 犀島之鄉 這種鳥可以發出兩種聲音的鳴叫,愛成群飛翔
阿特拉斯飛蛾
喜夜間活動,外形差異很大 最大的展開雙翼,寬度可達到25厘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飛蛾
螳螂
這是一種奇異的昆蟲,非常美麗,像盛開的花朵停俯在樹枝上 形象的偽裝使它在捕食中獲益匪淺
綠海龜 小海龜
綠海龜體重可達180公斤,每年的7 8月份,母海龜會到馬來西亞的幾個海灘上產卵,每次大約產下80個龜蛋,50天左右才能孵化出小龜
㈧ 馬來西亞甲蟲
一般馬來西亞的甲蟲都長這樣
㈨ 這是什麼蟲子
應該是「枯葉螳螂」
枯葉螳螂來自馬來西亞,外形酷似一片枯葉。是一種中至大型昆蟲,頭三角形且活動自如,復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有枯葉狀擴張的背板;頸可自由轉動。
體色棕色,有模仿枯葉的深色和淺色斑點。它的胸部恰似半片枯葉,一對翅膀收攏後,看上去就更像一片完整的枯葉。枯葉螳螂的腿也恰似殘葉葉柄,連「葉脈」和「葉經」都清晰可見。
2015年9月16日,產自馬來西亞的「三角枯葉螳螂」在香港商場展出。
㈩ 甲蟲有哪些種類
觀賞性甲蟲大體分為兜蟲與鍬型蟲兩類,此處需要注意的是,甲蟲並不是等於獨角仙,獨角仙只是甲蟲中屬於兜蟲的一種。
「兜蟲」最早風靡於日本,並且流行至今熱度不減。後引入台完,因台完與大陸的教育系統等諸多因素與大陸有區別,所以太灣延用日本的叫法,把一些可當做寵物玩耍的大型犀金龜科甲殼蟲定義為「兜蟲」。
後有傳入向 港,大陸風靡寵物甲蟲也是在近幾年內開始的。該類寵物甲蟲一般都是體型巨大,頭、胸部長角,以棕色、黑色常見,也有黃色、白色、黑黃相間等其它顏色的,體長都在5~8厘米以上,大型兜蟲可長到10厘米以上,甚至15、16厘米。據網上一些數據說明,
最長的如長戟大兜蟲的一個亞種記錄是18厘米(本人沒有考證)。並且外觀優美,很具有觀賞價值,且不像蜘蛛、蠍子等帶毒,做為寵物的兜蟲是無毒的。
其實兜蟲,也可理解為金龜總科,那麼犀金龜、花金龜、麗金龜、腮金龜、糞金龜等等,也可都列在金龜總科內,也就是說此類都可以稱其為「兜蟲」。
大家通常意義上理解的「兜蟲」,以獨角仙、長戟大兜、戰神大兜、毛象大兜等等犀金龜科甲蟲為主,而把其它科的甲蟲忽略。是不準確的。
鍬形蟲(qiao)屬於鞘翅目多食亞目金龜子總科鍬形蟲科。21世紀初期全世界已發現的種類約1200種,台灣已經記錄的種類約50種。它是完全變態的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
鍬形蟲的特徵:
大顎是鍬形蟲最明顯的一項特徵。一般而言,只有雄蟲才有發達的大顎,不過有些種類雄蟲與雌蟲的大顎很相似,也沒有特別發達。
鍬形蟲的雄蟲外形非常雄壯威武,因此成為許多喜歡收藏甲蟲愛好者的對象。另外,同一種鍬形蟲的雄蟲常因體型大小不同,大顎的大小與形狀也不同,形成很多不同形式,增加搜藏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