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為什麼沒落

馬來西亞為什麼沒落

發布時間: 2022-05-27 04:46:06

1. 近代東南亞國家衰落的原因和啟示是什麼

衰落的原因
(一)外資政策導致外債結構不合理

1.過度舉債超越了本國經濟的承受能力

發展中國家通過舉借外債來彌補本國建設資金的缺口,加快工業化的進程,是一條很好的途徑,但必須把握一個原則,即外債的數量要適度,不能過分地依賴外國資金。而某些東南亞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被外資進入的充裕性和經濟繁榮景象所迷惑,很少從另一方面去考慮問題,從而採取了更加優惠的政策和措施吸引外資,如對外實行稅收優惠,簡化外資注冊手續,外資企業所得稅匯出自由化,放鬆對外匯的管制等等。泰國1960—1980年人均外債為39.4美元,而到1996年,外債高達857億美元,人均1562美元;韓國外債規模,從經濟開發初期的1.6億美元,發展到1997年的1565億美元,其間外債年平均增長率為54.5%,大大超過了gdp年均8%的增長率,而同期韓國的外匯儲備卻由1962年的1.67億美元緩慢增加到1997年末的100 億美元。 從目前看, 泰國外債佔gdp的53%,印度尼西亞佔48%,馬來西亞佔36%, 如此之高的外債比例,必然存在著巨大的隱患。

2.過度舉債迫使引資國形成對外依賴性的產業結構

利用資本輸出帶動商品輸出是個普遍的定律,作為引資國,在使用外國資本的同時,也必將相應地增大進口,把對國內商品的需求轉移到國外,從而增加對原材料、生產資料的海外依賴程度,而外資流入的領域,一般都是引資國政策傾斜並急需發展的產業,外資層層滲透,極易達到控制的目的。以外資為主形成的國內大企業集團,又往往形成國內壟斷,並獲得壟斷利潤,隨著利潤的流出,也直接制約著債務國經常收支的改善和經濟發展。上述種種負面效應,使得過度舉債國越來越依賴外資,一旦外資來源減少或中斷,其經濟必然走向毀滅的邊緣。

3.過度舉債造成外債結構失衡

在已形成的對外債依賴性的經濟結構面前,為了使外資能夠繼續流入,引資國必然採取更優惠的政策,首選政策是提高利率,結果是短期資本大量流入,外債結構失衡。

短期資本是相對於長期資本而言的,是指一年期限以下的借貸資本。長期資本的投入,取決於引資國軟硬環境的「冷熱」程度、投資效果和對長遠發展的預期。而短期投資的選擇,主要看其短暫的獲利機會,利率和匯率的瞬間變化。對外資實行高利率政策,如果外國利率保持不變,則本國貨幣的貶值率必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從長期看,人們或者預期利率要下調,或者預期本國貨幣會貶值,而這兩種情況,都會使外國投資者持有的本國資產收益率下降。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由於有較高的回報率和產出率,高利率政策得以維持,但由於這種政策是以較高的融資成本為代價的,一旦經濟增長速度放慢,資本收益率下降,加上投機商介入炒作,則資本外逃就再所難免了。國際上的短期資本又具有運動規模大,動動方式集團化和機構化的特點,再藉助先進的科技和通訊,短期游資的跨國移動會相當迅速和便利,從而使危機的形成更具有現實的可能性了。

(二)產業政策導致國內產業的虛實結構不合理

80年代以前,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增長率和出口增長率都高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通貨膨脹率卻較低,而到了1982—1986年期間,各國普遍出現經濟困難,gdp的增長明顯降低。新加坡為4.4%,印度尼西亞為4%,馬來西亞為3.9%,菲律賓為-1%,泰國為4.9%。 面對這種情況,各國普遍進行了經濟改革和調整,並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經濟發展又保持了10年的高增長,年均gdp的增長率達到8%以上。但正是調整中的政策問題,使產業結構孕育和積累了不合理的因素。

1.東南亞各國為實現趕超戰略,都想通過高投資實現高增長,比較重視資本投入而忽視全要素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這些國家不顧國內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情況,盲目追求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高新技術產業,而要彌補支撐這些產業所需資金的缺口,就只能靠高利率政策吸引外資,以及靠政府指令銀行給予貸款支持,這樣,必然加大融資成本,造成運行困難,甚至無力還本付息。如韓國,70年代以後,在政府扶持下發展起來的幾家大型企業集團,資金利潤率極低,不僅難於還本付息,有進連企業維持生產所必需的流動資金都出現困難。韓國30家主要企業集團的平均負債率為350%,有的高達1200%,而資金利潤率卻在0.5%以下。另外,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素質較低,如泰國的中學入學率為33%,印度尼西亞為38%,馬來西亞也不到60%,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80年代中期以後,東南亞國家紛紛實行出口導向戰略,發展了一批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出口加工業,這雖然與各國的比較優勢相符,並且也有「四小龍」成功的樣板,但國際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各發達國家已不再讓出市場,另一方面,比這些國家勞動力更便宜的發展中國家也實行了開放政策,這勢必對東南亞各國形成兩面夾擊的局面。從出口增長狀況看,泰國1995年上半年增長23%,1996年只增長5.8%,1997年以來則為零;新加坡1996年增長28.2%,1997 年降到10.4%;馬來西亞則從1996年的26.8%下降到1997年11.6%。出口增長率下降,使許多新的生產能力大量閑置,投資效益低下,企業信用和還債能力下降,危及到外匯儲備的安全。可以說,東南亞國家在設計其產業結構時,沒有建立在對市場的細致分析基礎上,以虛擬的無限擴大的市場前景來引導資本的投向,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3.上述兩方面的投資失策,會在一段時間內給人們形成一種誤導,認為出現了兩個大的經濟增長點:一是發展大型龍頭企業,形成大的集團競爭優勢;二是依賴廣大的國際市場,使國內的中小企業迅速發展。在這兩個點上出現極旺的投資需求,而這種需求中最具制約性的就是相對稀缺的土地資源。因此,投資者紛紛預測:土地價格會快速上漲。導致房地產價格不切實際飆升,並進入一種惡性循環,越炒越熱的境地。當真正使用房地產的人由於實際經濟成本高昂、效益低下而不再需求高價位的房地產時,也就是被人為吹大的虛擬經濟和實際經濟不相符時,泡沫破滅,危機爆發。

(三)金融政策導致銀行和企業債權結構的雙重不合理

東南亞國家為維持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一般都實行政府主導型經濟體制,在金融政策方面,雖然表面上實行的是銀行融資,但銀行融資的依據是政府確定的優先順序和額度控制。這樣,為實現政府意圖,被扶持的企業可以用很低的融資成本甚至是負利率得到大量資金。作為回報,政府必然對銀行提供多方面的保護,使金融機構沒有倒閉的危險。這種政策給企業和銀行都帶來極大的隱患。

從企業來說,不同的金融制度涉及到它通過何種途徑,以什麼方式獲取經營所需資金。在比較成熟的英美市場經濟體制中,由於有發達的商業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企業可以同時利用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兩種渠道籌集資金,金融系統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和嚴格的監控,企業是從融資渠道的穩定性、靈活性、低成本等角度選擇資金來源,而銀行是根據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等原則發放貸款。在這種機制下,銀行對效益好、信譽高的企業會積極提供貸款,而對於運行困難的企業大多不會提供資金支持,甚至逼債催款,迫使其走上清算破產的道路。也正因為如此,企業的破產率雖然較高,而問題的積累卻不會很多。東南亞國家雖然也是市場經濟體制,但政府為實現趕超戰略,必然對特殊行業和大企業給予特殊的扶持。因為僅僅靠市場的這種自然調控很難滿足突然膨脹的非均衡發展的資金需求。長期人為地執行低利率甚至負利率政策,使借款人缺乏歸還資金的壓力,形成無盡的投資飢渴,而要填平這一欲壑,就希望得到更多的貸款。這樣,企業自然把資源用到游說政府,爭取立項上,從而產生行賄受賄、提供非法政治資金,如同中國的「跑部經理」,日本的「大藏省擔當」。用這種辦法獲得的資金其效益低下與歸還困難就顯得很正常了。

從銀行的角度說,由於政府的作用,銀行已成為政府的出納,無法按自身的商業原則來選擇放貸,造成大量的融資不能按期歸還,成為不良債權甚至壞帳。譬如韓國、台灣、印度尼西亞、泰國的呆帳和壞帳分別達到貸款總額的12%、11%、11%、13%。

前面的分析說明東南亞各國金融制度中政府幹預和管制是造成企業和銀行雙重不良債務和債權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按理金融自由化應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然而操作過程中卻事與願違,金融自由化過程甚至對股票泡沫和房地產泡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在銀行相對獨立、利率開放,而對金融體系監管不嚴的情況下,會有更多的資金從銀行流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等高風險項目,形成高風險債權,加上自由化給國際投機資本提供了炒作空間,極易將不良債權迅速累積,將經濟氣泡越吹越大。所以,發展中國家對金融體系的行政干預只能隨著市場的成熟而逐漸放鬆,一步到位地建立起規范和完善的金融管制體系是十分困難的,關鍵是掌握什麼樣的「度」,即是說,放鬆管制不是放任不管,有放有管才能保證放而不亂。

二、東南亞危機對我國的警示

在東南亞危機中,中國雖然沒有受到強烈的震盪,沒有捲入其中,是由中國的經濟實力、經濟體系、外匯的充裕儲備和正確的宏觀調控措施等因素決定的,但不是說,我們可以高枕無憂了,東南亞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是長期性的,而且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宏觀政策也存在著發生危機的隱患。因此,認真研究東南亞危機的經驗教訓,針對我國的實際,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應是明智之舉。

(一)加快金融改革 加強金融監管

進入90年代中國曾出現經濟過熱,1994年通貨膨脹率達到21.7%。中央採取緊縮政策,到1996年底實現了軟著陸,並且改革外匯體制,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放鬆經常項目,抓緊資本項目,這對穩定幣值、促進外貿起了很大作用。但應看到,金融系統的問題仍是較多的,表現為不良債務增多,資金運營效率低、資金投向不合理、金融監管乏力等。據專家統計,近幾年我國銀行的呆帳、壞帳已達到總債權的20%—30%,佔gdp的10%以上,這和危機前的東南亞國家基本相當; 銀行貸款的70—80%都給了效益較差的國有企業,使得高額的銀行存款並不表現為高額的資本形式。有些銀行從事非銀行機構的金融活動,少數大企業及上市公司進行不合法的金融投機等等。因此,應加快重建和完善我國貨幣信用關系,推進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弱化政府幹預,強化信貸約束,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避免商業貸款中形成的逾期、呆帳,降低銀行壞帳比重,提高銀行的資產流動性和支付能力,增強銀行的經營獨立性;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堅決堵住國有企業把經營困難和風險向國有商業銀行轉移的渠道;加快立法並依法加強金融監管,實施銀行、證券、信託的分業管理,以防範業務風險;穩定人民幣幣值,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加強資本項目管理,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與金融資產實力,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放開資本市場;加強國際金融合作與協調,規避國際金融風險。

(二)引進外資要堅持「控制總量,優化結構,保證效益」的原則

過分地依賴外資補充資金短缺和赤字這種經濟體制是不牢固的。90年代以後,我國引資幅度增加,在吸引直接投資方面居世界第二,發展中國家第一。從總體上說,我國引進外資工作還是比較正常的,目前的問題是引資規模較大,增幅過高。外債余額從1985年的158. 3億美元,劇增到1996年的1162.8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83.7%,從長遠看,勢必影響我國國際收支的平衡。為此,應適當對外資規模實施宏觀控制,對債務結構和使用流向加以調控。我國當前講「抓大」、「扶強」,企業爭先進入「世界500強」,但市場競爭是無情的, 我們應吸取東南亞國家只重企業規模而不重效益回報的投資教訓,注意外資的使用效率。

(三)調整出口產品結構 擴大出口產品市場

我國近幾年外貿出口量增長很快,貿易順差得以較好保持。現在的問題是出口產品的檔次低,技術含量低,如服裝佔25%,一般機械和電子產品佔3.5%,玩具佔5%。這些產品與東南亞部分國家比有競爭力,但與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相比則競爭力就差多了。特別是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增強了他們出口商品的競爭力。我們必須在調整出口商品結構上下功夫,把出口的初級產品包括中間產品向最終產品延伸,提高附加值;國家要加大對外貿生產企業技術改造的投入;組織行業協會,防止惡性競爭;加快外貿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步伐,實現生產企業與外貿企業的優勢互補,實現外貿出口由創匯型向效益型的轉變。

(四)加快國有企業改革 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著體制僵化、負債率高、虧損面較大的問題。據估計,當前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平均高達80%以上,虧損不斷增加。1996年凈虧損已達378億元, 為了維持運轉,只能以新貸補舊貸,牽著銀行的鼻子走,這種情況是很危險的。要利用企業重組和轉換經營機制的契機,調整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方式,把企業推向市場,自主經營,自我發展。

東南亞危機的基本原因是產業部門的生產力水平低,結構不合理,在支柱產業的選擇上,不是以信息和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而是以房地產、旅遊服務、鋼鐵、半導體元件、加工裝配產業為主,這在發展初期是可以的,而後不能借經濟情況良好時調整產業結構,只靠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就很難形成較強的和持久的國際競爭力。新加坡、台灣多年前就制定了向高科技工業發展的政策,所以,經濟處於平穩地增長中,這一點應引起我們特別注意。我國的產業結構是:一些行業,如紡織、輕工、家電、鋼鐵、汽車等大多數工業生產部門出現生產過剩,而另一些行業則供給相對不足,如電子信息、高附加值產品、高效生態農業等,所以,結構調整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首先要調整投資結構,控制一般性投資項目,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基礎產業的發展。其次,調整產業部門,緊縮嚴重供給過剩部門,發展市場需求潛力大的部門。再次,調整產品結構,減少初級產品的生產,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總之,認真研究東南亞危機的經驗教訓,調整好我們的政策和經濟結構,對於我國以較低的成本進入世界經濟格局,將是十分有益的

2. 為什麼以前的亞洲四小龍都快要沒落了以前可是比大陸強多了。

上個世紀90年代前四小龍:香港、新加坡、韓國、台灣四小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1993年世界銀行發表了一份題為《東亞及太平洋周邊國家經濟情況》的報告,報告中把韓國從著名的「亞洲四小龍」中除名,並且對新的「亞洲四小龍」重新排名,依次為:台灣、香港、新加坡、汶萊。

3. 在馬來亞獨立前或成立前的政治社會情況

歐洲統治

奧斯曼帝國終結了歐洲與亞洲之間的陸上連接,而與印度的貿易又被壟斷在阿拉伯商人手中,這迫使歐洲國家尋找通向印度的海路。1498年被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派出的瓦斯科·達·伽馬發現了繞過好望角通向印度的海路。1511年阿豐索·德·歐布蓋克帶領遠征隊來到馬來亞,經過一個月的圍攻後他佔領了馬六甲。馬六甲成為葡萄牙東方領土的首府。

馬六甲的最後一位蘇丹的兒子逃到民丹島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柔佛蘇丹國。馬六甲的統治消失後馬來亞分裂為眾多互相之間爭戰不停的小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亞奇、汶萊、柔佛和霹靂。其它國家有萬丹、日惹、吉打、雪蘭莪、蘇祿和丁加奴等。16世紀末歐洲商人在馬來亞北部發現了錫礦,通過出口錫霹靂富強起來了。但是歐洲殖民勢力還要不斷在這里擴張。葡萄牙獲得了對盛產香料的馬魯古群島的控制。1571年西班牙佔領馬尼拉。

1596年荷蘭人到達這個地區。出於宗教原因和作為貿易上的對手荷蘭與葡萄牙矛盾非常大,荷蘭致意要將葡萄牙驅逐出富饒的東印度群島。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領導下他們很快就占據了爪哇島上比較弱的蘇丹國。1619年他們建立巴達維亞為他們的首府。從這里他們向群島進發。他們與柔佛聯盟來對付馬六甲的葡萄牙人和強大的亞奇蘇丹國。1641年,在數次嘗試後荷蘭與柔佛的聯盟終於占據了馬六甲,打破了葡萄牙的統治。只有葡屬帝汶還屬葡萄牙。在荷蘭的支持下柔佛得以在馬來亞獲得一個霸權地位,只有霹靂得以通過周旋於柔佛和暹羅之間保持其獨立。

這段時間里馬來亞國家的虛弱為從其它地區到來的移民創造了條件。從印度尼西亞東部來的海盜經常襲擊馬來亞海岸地區,1699年他們刺殺了柔佛最後一位馬六甲血統的蘇丹,控制了柔佛,其他海盜控制了雪蘭莪。從蘇門達臘來的米南加保人也移居馬來亞並建立了他們自己的國家森美蘭。柔佛的覆滅在馬來半島上留下了一個勢力真空。暹羅的阿育他耶王國部分佔據了這個真空,將北部的五個馬來國家——吉打、吉蘭丹、巴塔尼、玻璃市和丁加奴——變成自己的附屬國。柔佛覆滅後霹靂成為馬來亞的領導國家。

18世紀馬來亞對歐洲的重要性劇增。尤其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茶的貿易以及對馬來亞的高質量的錫的需求大增。馬來亞的胡椒在歐洲也享有盛譽。在吉蘭丹和彭亨有金礦發現。錫礦和金礦及其附屬工業的發展導致了第一批移民湧入,一開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後來則是華人。他們在城市內居住下來並很快就在經濟生活中占支配作用。此後200年裡這個分布對馬來亞來說是典型的:馬來人主要生活在農村,並越來越強地受到富的城市移民社團的控制,就連蘇丹們也無法抵擋這些城市移民的力量。

從17世紀開始英國商人到達馬來亞水域,但直到18世紀中基於英屬印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才開始對馬來亞真正感興趣。由於該公司與中國貿易的增加,它需要在這個地區設立基地。雖然英國使用過不少不同的島嶼作為基地,但是一直到1786年它從吉打的蘇丹租借了檳城才擁有了第一個長久的基地。此後英國又在檳城對面的大陸上租借了一系列地區。1795年在拿破崙戰爭時期英國佔領了荷占馬六甲來防止法國在此立足。1815年英國將馬六甲交還荷蘭時,英國總督斯坦福·萊佛士欲在當地尋找一個取代,1819年他從柔佛蘇丹手中獲得了新加坡。檳城和新加坡,加上荷蘭作為海上勢力的不斷沒落使得英國成為馬來亞的支配勢力。英國使用馬來亞來抵擋暹羅的擴張。19世紀里馬來亞的蘇丹們稱為英帝國的忠誠附屬。

英屬馬來亞

1824年英國與荷蘭簽署協議最終確立了英國對馬來亞的霸權,同時也決定了今天馬來西亞的雛形。荷蘭撤出馬六甲並放棄所有在馬來亞的利益,而英國則承認荷蘭對東印度剩餘地區的利益。這個瓜分在馬來亞地區劃了一條人為的界限,這條界線遺留至今。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聯合組成了海峽殖民地,由新加坡總督管理。在19世紀里英國與馬來亞的其它國家簽署協議,在這些國家中設立代辦,幫助這些國家的蘇丹管理其國事,這些代辦很快就成為這些國家的真正統治者。對英國來說,擁有錫礦的霹靂的政治穩定是最重要的,因此霹靂也是第一個與英國簽署協議同意英國管理的國家。柔佛是最頑強的一個國家,一直到1914年才放棄其獨立性。1909年被削弱的暹羅同意將吉打、吉蘭丹、玻璃市和丁加奴讓給英國。暹羅保留了對巴塔尼蘇丹國的控制。使得今天泰國的南部依然有一個小的穆斯林少數民族,這個少數民族的獨立運動給後來的泰國政府造成了不少麻煩。

19世紀後半部英國還獲得了對荷蘭從未立足的婆羅洲北岸的控制。這個地區的東部(今天的沙巴)則由受西班牙屬菲律賓控制的蘇祿蘇丹的名義統治。餘下部分則是汶萊蘇丹的統治地。1841年英國探險家詹姆士·布魯克從蘇祿蘇丹手中租借了古晉並稱自己為沙勞越的「白拉者」。此後他不斷入侵汶萊,擴張他的領土。婆羅洲的東北部被英國商人殖民。1881年英國北婆羅洲公司被允許控制這塊地區,理論上他們受新加坡總督監督。西班牙屬菲律賓從未承認蘇祿蘇丹對這些領土的喪失,這是後來菲律賓稱擁有沙巴主權的理由。1888年剩餘的汶萊部分成為英國保護國,1891年英國又一次與荷蘭達成協議確定兩國在婆羅洲的邊界。這樣今天馬來西亞的邊界就在殖民勢力完全不顧種族和語言因素的瓜分下形成了。

1910年英國對馬來亞的統治范圍成形。海峽殖民地成為一個英國海外領地,由一個總督在倫敦的殖民地事務大臣的監督下管理。這個領地的居民中半數是華人,但是不論他們的種族他們均是英國國民。最早接受英國代辦的四個國家,霹靂、雪蘭莪、森美蘭和彭亨組成了馬來聯邦。名義上它們依然獨立,但是從1895年開始他們受一個英國總代辦管理,實際上它們已經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未加入聯邦的國家享受比較大的獨立性。不過它們也無法抵抗英國代辦的意願。英國最緊密的馬來盟國柔佛享受擁有自己的憲法的特權,其中規定蘇丹有任命內閣的權利。不過實際上每次蘇丹均首先必須與英國討論他的任命。

4. 汶萊歷史上到底有多強大為何會衰敗

如果說到東南亞地區的汶萊,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它是一個幾乎忽略到不計的小國家,從現在的世界地圖來看,汶萊甚至小到需要用放大鏡來看的地步。那它到底有多小呢?其面積僅有5765平方千里,比我國的上海市面積還要小。而除了小之外,它的位置還極其的尷尬,領土被馬來西亞砂拉越橫插一杠,一分為二了,就如同兩塊飛地一般。

而汶萊國的徹底衰弱,發生在中國鴉片戰爭六年之後,當時的英國和汶萊國家的軍隊發生了沖突,隨後英國向渤泥國宣戰,在1846年英國軍隊攻入了汶萊國家的皇城渤泥城,當時的汶萊國王不得不與英國簽訂條約割地求和,導致汶萊再次喪失了大面積的土地。

而此時雖然汶萊與英國之間已經停戰了,但是英國並沒有從汶萊直接撤兵,而是等著後續的大動作。果不其然,在1847年,迫於英國的淫威,1847年汶萊再一次與英國簽訂了一個條約,而這個條約則基本上割去了汶萊國的全部領土。

此時汶萊王國實際所控制的區域大概就是現在汶萊整個國家的土地面積,其他的區域全部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而此時的汶萊國我們也不難發現已經成為了英國案板上的魚肉,於是在1888年的時候,英國與汶萊再簽訂了一個《英國汶萊條約》,自此汶萊徹底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就連皇室也完全被英國所管控。如此的一個狀態,一直持續到1941年日本對於汶萊的侵佔,汶萊又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

而此時汶萊之所以會被日本看上,主要還是得益於它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資源,有了它,日本將擁有石油與海洋,對於它在東南亞與中國的統治會更加的穩固。

之後汶萊好不容易得到日本宣布了戰敗,於是它開始要求獨立。但出乎意料的是,英國人又來了,當時英國軍隊迅速再次佔領了汶萊全境地區,將汶萊獨立的想法扼殺在了搖籃之中。不過當時的汶萊王國並不願意接受英國的管轄,便號召群眾開始大規模的獨立運動,導致當地武裝沖突不斷。

新中國成立之後,汶萊受到中國的影響也成立了相應的黨派,想要尋求獨立的願望更加的迫切,但是依舊遭到了英國當局的無情打壓,在經過汶萊長達10年的奮斗後,迫於局勢壓力,在1959年英國終於做出來一部分讓步,允許汶萊部分地區實現自我管理,並且支持汶萊當地依據國情進行行政改革,但汶萊國家的軍事還有外交治安權力仍然歸英國管理。

而此時的英國為遏制汶萊進一步的獨立願望,想到了一個轉移矛盾的好辦法——它於1962年開始著手考慮讓汶萊加入馬來西亞,不過因為雙方利益分定不均勻的問題並沒有談攏。而隨後汶萊當地的革命武裝也就與英國人發生了大面的武裝沖突,決定通過武裝的方式脫離殖民,但是由於與英國的軍事力量相差太過於懸殊,武裝起義很快被鎮壓了下去,大量的汶萊人被屠殺。

直到1971年的時候,英國才放鬆了對於汶萊的軍事管控。在1978年的時候,汶萊在國際力量的支持之下與英國進行了談判。當時的英國女王在交涉之後終於鬆口,同意英國對於汶萊土地的“租借”到1984年終止,所以在1984年1月1號汶萊來正式成為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

不過此時的汶萊雖說終究是實現了獨立,但版圖卻不可能恢復到從前了。而我們從中也可以知道,汶萊之所以衰弱,甚至萎縮到如今的地步,列強,尤其是英國是罪魁禍首。

不過雖然版圖不再依舊遼闊,但好在在獨立之後的汶萊,依靠著獨有的天然氣與石油資源,逐漸讓國家變得越來越富裕,現在他們的人均GDP達到了3.16萬元之多,居然排到了全世界的前20名。換句話來講,汶萊如今依舊是東南亞地區最富裕的,國家人民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如今的它依舊還是東南亞的霸主。

5. 馬來西亞以前是不是中國的

中國周圍的黃人種 早先基本都是咱中國的,古代咱沒落的時候都單獨過日子去了 就和一家哥幾個分家了一樣,

6. Kuala Lumpar

馬來西亞的首都, 吉隆坡 ,也可以叫基隆坡,在西馬來西亞.
吉隆玻,是馬來西亞動力澎湃的首都,大家都愛簡稱為KL。她年輕、中庸、現代化,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城市。

生機勃勃、充滿活力,令人無限神往,更是進入馬來西亞的大門,歡迎您來暢游這個無比精彩、繽紛有趣的樂園地。

吉隆玻是馬來西亞聯合王國的首都,聯邦直轄區,最大工業中心。座落在馬來西亞半島海岸的中心地帶,巴生河及支流鵝麥河匯流處,面積達243平方公里(94平方英里),人口120萬(1989)。距海岸大約是35公里,吉隆玻是在1972年2月1日升格為市的,並在1974年被宣布為聯邦直轄區。 1857年華僑來此開采錫礦,逐步發展為城市。「吉隆坡」的馬來語讀音「瓜拉隆坡」,意為「泥濘的河口」,因礦場尾砂淤塞,河口一片泥濘,故稱。半島馬來西亞中部地區傳統的物資集散地。多橡膠林、油棕園和工廠。工業有橡膠、油脂、木材加工、機械、軋鋼、機車、水泥、化工等。西南郊八打靈是全國第一個工業衛星鎮。有干線鐵路與公路聯系半島各地,有海空航線聯系東馬來西亞主要城鎮。市內老建築物具有民族、宗教特色,新建築物向高層發展,郊區廢礦坑蓄水成湖,用以養魚,或闢作花園湖;石灰岩丘陵多洞穴,有黑風洞、熱水湖、吉冷結瀑布、美馬高原等,皆為旅遊勝地。西郊邦泰谷有馬來亞大學和國會大廈。

吉隆坡有「世界錫都、膠都」之美譽,西、北、東三面由丘陵和山脈環抱,巴生河穿城而過。1860年建城,1963年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的首都。短短的一個多世紀,便由「泥濘的河口」,一躍而成為著名的觀光城市。昔日的礦業小鎮,如今高樓林立,交通四通八達,貿易鼎盛,活力無窮,已成為擁有面積(包括郊區)243.6平方公里,居民130萬人的大都市,成為馬來西亞政治、經濟、文化、商業和社交中心。

吉隆玻市的發展始於18世紀末,起步時僅是一個采錫礦的村落,因當時在巴生河及鵝嘜河交匯點發現了錫礦。時至今日,盡管吉隆玻的采礦業已經沒落,其城市發展並不因此而放慢,依然持續蓬勃,這個擁有150萬人口的城市,名副其實是馬來西亞全國上下的脈搏所在。

吉隆玻也是國家的心臟,帶動貿易及商業、銀行及金融、製造、運輸、科技及旅遊業的迅速發展。

前往吉隆玻是極為方便的,因為全球共有超過40家航空公司,包括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備有定期航班服務,往返嶄新先進的雪邦吉隆玻國際機場(KLIA)。國內航空服務方面,除了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之外,還有Air Asia航空公司、Pelangi Air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和汶萊航空公司。從陸路來的遊客可乘馬來西亞鐵道局的火車,取道北部的泰國和南部的新加坡進入馬來西亞。火車沿線亦連貫馬來西亞半島的大部分主要城鎮,觀光游覽十分方便。海路方面,供游輪靠岸的主要港口是距吉隆玻41公里的巴生港。

吉隆坡歷經河水泛濫、殖民統治的艱難歲月,從多災多難的廢墟中,飛速演進成東南亞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大都市,發展速度一日千里,堪稱奇跡。吉隆坡城市建築獨具特色,市內古老的、現代的、東方的、西方的各式建築和諧並存,互相映襯。市內樹木蒼翠茂盛,風光綺麗,熱帶植物繁花似錦,爭妍斗奇,象徵著這個多族裔社會的欣欣向榮,多民族的和洽共處。

7. 馬六甲王朝衰落的因素

馬六甲王朝步向衰落的因素:
馬六甲王朝在全盛時期,是個聞名於世的港口及經貿中心。由於其位置處於航海及經貿的中心,又有良好的深水港口,東去資源豐饒的東方文明古國,西接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歐洲西方列強,使到馬六甲不僅成為繁榮一時的商業中心,它也同時成為東西方多種文化互相碰面及交流的地方。中國明朝的鄭和就曾在七度下南洋的時候,到過馬六甲。為了促進兩國之邦交,明朝的公主漢麗寶更是被遠嫁到馬六甲來。

西方列強於十六世紀相繼而來,葡萄牙人於1511年消滅了馬六甲王朝,開始了馬來半島的殖民史。葡萄牙統治馬六甲到1641年,被荷蘭人所擊敗,馬六甲又由荷蘭人所統治。英國人於十八世紀開始展延它對馬來半島的控制。1786年,萊特首登檳城,1819年萊佛斯佔領新加坡,1819年英國人和荷蘭人的交換殖民地,使到英國人也獲得了馬六甲,並於較後成立了馬六甲海峽殖民地。

英國人和馬來蘇丹於1895年簽署的邦咯島協約,使到英國人的勢力進一步從馬六甲海

峽殖民地延伸到內陸的馬來州屬。通過律政司(ResidentSystem〕的制度,英國人逐漸全面的控制了整個馬來半島及新加坡。
在英國人殖民的時期,英國人為了大量開發錫礦及樹膠園,從中國及印度大量的引進勞工,使到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的社會特徵開始形成。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入侵馬來亞,把英殖民政府擊潰並統治了馬來亞三年零八個月。日本投降後,英軍回歸馬來亞繼續其殖民。1948年,英殖民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況以對付馬來亞共產黨。

1940年代末期及1950年代所掀起的爭取獨立運動,終於使到英殖民政府讓馬來亞於1955年進行了第一次的全國選舉,由代表馬來人的巫統、代表華人的馬華公會及代表印度人的印度國大黨所組成的聯盟(現在稱為國陣〕,橫掃了52議席中的51席。

1957年8月31日,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獨立。馬來文成為國語,回教成為國教。東姑阿都拉曼出任第一屆的首相,並被稱為國父。

在北婆羅洲方面,沙巴從1882年就被英北婆羅公司統治,直到日本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攻入佔領為止。砂勞越則是英人查爾斯布洛克和汶萊蘇丹協議下所建立起來的白人拉惹布洛克的天下。從1840年直到1942年,它都由布洛克家族所控制。在世界大戰過後,沙巴及砂勞越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

1963年,馬來亞聯同新加坡、沙巴及砂勞越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但1965年,由於東姑阿都拉曼及李光耀的政治分裂,新加坡宣布退出馬來西亞。

1969年的全國大選成績,顯示人民對聯盟的支持急劇下降,反對黨所獲得的席位劇增。雖然聯盟仍然控制聯邦政府,但失去了吉蘭丹州政權,並在多個州議會裡面對強大的反對黨勢力。1969年5月13日,反對黨的勝利遊行在不同種族的相互嘲諷及挑釁的過程中,演變成種族沖突及流血事件,造成百多人喪失生命,無數財產被摧毀。此歷史事件被成為513事件。
1970年,馬來西亞宣布實施為期廿年的新經濟政策,其目的是要消除貧窮,重組社會,以拉近貧富的鴻溝。但這項政策所實行的固打制,也使到非馬來人社會非常不滿。

1972年,第二任首相敦拉薩改變了外交政策,開始和共產國家接觸,並致力使東南亞成為和平、自由及中立的區域。1974年,敦拉薩訪問中國,兩國的邦交自此一直密切發展至今。

1970年代,馬來西亞開始其工業化計劃。新經濟政策廿年的成果,已經使到馬來人的經濟地位大大提升。1991年,第四任首相馬哈迪醫生宣布推行為期三十年的2020宏願計劃,致力使馬來西亞在2020年成為先進國。

直到目前為止,馬來西亞仍然以每年超過8%的成長率發展,成為其中一個世界上成長得最快的國家。目前馬來西亞共有十三個州,兩個聯邦直轄區。其首都為吉隆坡,是其中一個聯邦直轄區。

8. 請問吉隆坡發達嗎有多發達發達到什麼程度啊消費水平如何人民怎麼樣

拋開書本來和很多資料來講,吉隆坡是否發達是相對而言,相對於美國當然還很落後,我在吉隆坡很多年了,感覺這個城市發展比較慢,很多事業都靠私人團體,政府支持的很少.
由於馬來西亞是小國家,很多東西都依賴進口,尤其是從中國進口,因此物價相對來說比較高,當然收入高的家庭就無所謂了.打個比方到市場買蘋果,馬來西亞是按照數量賣的,比如馬幣10元10個蘋果,而中國是一斤2塊人民幣這樣.還有就是很多進口食品已經不新鮮了.

馬來西亞人熱中買車,首先公交和地鐵面鐵不發達,跟香港日本甚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無法比較,另外就是天氣太熱,很多人都是從銀行借貸買車

馬來西亞除了吉隆坡市中心,總體來說房價不高,人口相對較少的緣故所以購房壓力不大.一般上貸款20萬馬幣就能買到很好的雙層排屋了.

人情冷漠,不像中國那樣互動頻繁,幾乎每家無論有人沒人,門上都有個鎖的死死的大鎖頭,給人以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當然這也要歸咎於馬來西亞治安很差,搶劫,強奸,懾奪,殺人案件不勝枚舉.

部分居民區環境很臟,剛好遇到熱帶雨林氣候,時不時惡臭撲鼻,當然還要說馬來西亞是個自然環境很優美的國家,風格不同,有些地方不能硬比較,例如市政建設可能無法跟上海,北京,深圳,香港比較,但是旅遊更貼近自然絕對是以上這幾個城市比不了的.

總之風格不同背景不同,最好您親自來這里走一趟就一目瞭然了!

9. 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

二戰中輸得最慘的還是德國,戰後德國被打成一片廢墟,士兵加平民傷亡超過800萬,其奧得河-尼斯河以東的領土也全部被蘇聯和波蘭瓜分,德國的國際地位更是一落千丈。當然英國也好不到哪去,但不至於比德國還慘。

(二戰後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相繼獨立,大英帝國徹底走進歷史)

10. 殖民統治時期,馬來西亞分別受到哪幾個國家的統治

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在太平洋戰爭中還被日本佔領,解放後還曾經被英國繼續殖民統治。

1、葡萄牙佔領期

1511年,葡萄牙艦隊攻佔馬六甲,建立殖民地。麻六甲末代蘇丹馬哈茂德沙輾轉流亡於馬來半島與廖內群島,聯合各地數度意圖收復馬六甲不果,1641年,荷蘭聯合柔佛攻下馬六甲。

2、西班牙佔領期

在17世紀初,荷蘭建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在摩鹿加群島的貿易,隨後占據了爪哇島上的蘇丹國,1619年建立巴達維亞,隨後從巴達維亞擴展勢力到馬來群島。

3、英國佔領期

英國人於18世紀開始向東南亞擴張,1786年英國佔領檳榔嶼,1819年佔領新加坡和馬六甲,1826年英國將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合並成一個省,總稱馬六甲海峽殖民地。

4、日本佔領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雖然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的頑強抵抗,但日本在兩個月內就占據了馬來西亞。

(10)馬來西亞為什麼沒落擴展閱讀:

16世紀,西方海上霸權興起,馬六甲因其交通及戰略地位重要,引起西方列強覬覦和入侵,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

1867年4月海峽殖民地脫離英屬印度管轄,成為皇家殖民地,到20世紀初,馬來西亞完全淪為英國殖尼地,英國在侵佔馬來半島的同時,還入侵沙撈越和沙巴。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馬來亞經濟呈現明顯的畸形發展,為了大量開發錫礦及橡膠園,英國從中國及印度大量的引進勞工,使得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的社會特徵開始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英國又恢復對馬來亞的殖民統治,一年後,英國組成馬來亞聯盟。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正式宣布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4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