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秘書長叫什麼
『壹』 世界夫人的全球秘書長是誰
據我所知,世界夫人的秘書組分布在亞洲、美洲和歐洲和非洲四大秘書組。其中總秘書長是一位叫Lam 林元的,在美洲,畢業於威斯康星州⻨迪遜⼤學,曾為華納兄弟、電視⽹、20世紀福克斯電視台、哥倫⽐亞⼴播公司(CBS)、索尼影業等合作。他的作品發表在 Vogue雜志, Women Wear Daily雜志,Robb Report雜志, Savoy雜志,Source雜志, Distinction雜志上。還曾為TVB-USA擔任電視⼴告製作⼈和導演。亞洲的秘書長是一位叫Amy楊,曾是月入百萬的業績冠軍,官網上報道好像還兼任世界夫人集團董事局主席Anni Huang的秘書工作,歐洲的理事長是一位叫Cici張的。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歌星,而非洲的秘書長不太清楚,好像在迦納。總之,官方要服務於如此龐大的全球性活動大大,能擔任秘書長級的至少要有兩把刷子才行的吧。
『貳』 中國足球的未來
首先,聲明立場。來這里提問和回答的,都是熱愛關注中國足球的人,中國足球還有很多人去關愛,至少說明,在球迷層來說,我們一直有信心有希望的!
現在開始回答問題。
1、關於現狀。連續兩屆世界盃未入圍10強賽、亞洲杯罕見小組賽未出線、接連不敵敘利亞等亞洲弱旅、主管部門高層動盪、體制問題矛盾尖銳、聯賽運作不力、亞冠遭遇全面淘汰、留洋球員進入冰河……無論是國家隊還是俱樂部甚至球員,對於中國足球來說,這已經是低的不能再低的低谷了。當然,你也可以嘲笑的說,沒有最低,只有更低。但是對於中國隊而言,譏諷已經沒有意義了,它需要的是改革,或者革命!
2、關於發展和改革。這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深層次的改革,一方面是表層的改革。所謂深層次就是足球體制的改革,漏洞百出:沒有好的培養機制、沒有好的聯賽模式、沒有好的選拔機制(13E人,真的就沒11踢球好的?)……都知道說聯賽是國家足球的根本,但是那也要是好的聯賽啊,我們的聯賽辦得實在太失敗,花的錢比人家多,成績卻寒顫的可憐(與日韓等亞洲兄弟比較),這一切問題歸根到底都出在體制上。個人覺得,國家應該鼓勵引導開發大學生足球聯賽,因為我覺得中國的精英足球人才大部分都在全國的各個高校里,而且大學足球環境非常單純,有利於足球運動的發展。現在雖然也有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但是普及面太狹窄,要知道,全國有幾百所高校,而不是那麼幾十所!體制上的問題還有太多,例如教練的權威性,這個也可以歸納到體制范圍來說,在歐洲或者在一些先進足球國家,教練的權威是至上的,作為球隊的大腦,他控制一切,任何人不得干涉,哪怕是足球主席都不可以。只有樹立教練的權威才可以保證球隊的紀律和戰術素養。率領希臘創造神話的雷哈格爾、曼聯教頭弗格森、狂人穆里尼奧等等,哪一個名帥不是球隊絕對的控制者?然而,在中國,教練卻很為難,一個國家隊領隊就可以讓教練很難看,這讓教練海還有什麼勇氣、什麼權力去改造球隊?體制不改革,永遠沒出路!表層改革說簡單一點就是技戰術素養改革。一句話,走技術性路線是唯一出路。就像小平同志說的一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足球也曾經在亞洲范圍內短暫「輝煌」(相比現在,可以用輝煌來修飾了),但那時靠的是身體。長傳沖吊,兩翼齊飛,不停起高球,總會進球的。但是當別人開始轉型玩技術的時候,我們還玩身體、還玩長傳沖吊……
這就是我們為我什麼多年不勝韓日伊的原因了。說到現狀,必然要說高洪波了,我是百分百支持他的,因為他已經開始給球員灌輸技術路線思想了,而且他自己也頗有些鐵帥風范。雖然剛剛1比4輸了沙特,但是我仍然很開心,至少我們有的變化,至少我們已經走上了「正道」,也許這條路開始要經歷坎坷,但「人間正道是滄桑!」所以,我支持高洪波。當然,他也面臨著體制的威脅,但是我希望他能先把表層改革做好,等出成果了,影響自然也就出來了,倒是再波及體制改革不失是一個好辦法。絕對看好新國足,有望2014去巴西!
3、關於罵聲。我說了,罵只是因為愛。罵的難聽大概是因為愛的太深。你說你有多麼討厭多麼鄙視中國足球,你還去看干什麼?中國進球你還那麼激動干什麼?一切只因為你愛中國足球。過去,我們罵它是希望他從罵中反思反省,那麼今天,新一屆國家隊的表現已無需我們去罵,而是需要我們鼓勵寬容與支持。不懈的努力、永遠的支持、中國足球未來必然美好!
偶然看見這樣的話題,隨興發言,不知所雲!我始終覺得中國足球是有希望的,只因為有我們這多人在關注,它不會一直辜負我們的。
PS:李瑋峰是個好球員。說李瑋峰不是好球員的不懂球,想李瑋峰這樣的的球員非但不能入選國家隊,反而被輿論謾罵,足見體制之失敗……
一個熱愛中國足球,不,是一個熱愛國家的人肺腑之言。之所以說熱愛國家,是因為個人認為,足球是所有運動中比較能體現民族意志的運動,奧運很有影響力,但世界盃同樣。好了,不多說,為國足祈福。
『叄』 聯合國有哪些成員國秘書長的官到底有多大每天做什麼工作
聯合國成員國
聯合國成員國有192個。
(括弧內為加入聯合國的日期)
阿爾巴尼亞--(1955年12月14日)
阿爾及利亞--(1962年10月8日)
阿富汗--(1946年11月19日)
阿根廷--(1945年10月24日)
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1955年12月14日)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71年12月9日)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1945年10月24日)
阿曼--(1971年10月7日)
亞塞拜然--(1992年3月2日)
埃及--(1945年10月24日)
衣索比亞--(1945年11月13日)
愛爾蘭--(1955年12月14日)
愛沙尼亞--(1991年9月17日)
安道爾--(1993年7月28日)
安哥拉--(1976年12月1日)
安地卡及巴布達--(1981年11月11日)
奧地利--(1955年12月14日)
澳大利亞--(1945年11月1日)
巴貝多--(1966年12月9日)
巴布亞紐幾內亞--(1975年10月10日)
巴哈馬--(1973年9月18日)
巴基斯坦--(1947年9月30日)
巴拉圭--(1945年10月24日)
巴林--(1971年9月21日)
巴拿馬--(1945年11月13日)
巴西--(1945年10月24日)
白俄羅斯--(1945年10月24日)
保加利亞--(1955年12月14日)
貝南--(1960年9月20日)
比利時--(1945年12月27日)
冰島--(1946年11月19日)
波蘭--(1945年10月24日)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1992年5月22日)
玻利維亞--(1945年11月14日)
貝里斯--(1981年9月25日)
波札那--(1966年10月17日)
不丹--(1971年9月21日)
布吉納法索--(1960年9月20日)
蒲隆地--(1962年9月18日)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年9月17日)
赤道幾內亞--(1968年11月12日)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45年10月24日)
大韓民國--(1991年9月17日)
丹麥--(1945年10月24日)
德國--(1973年9月18日)
東帝汶--(2002年9月27日)
多哥--(1960年9月20日)
多米尼加--(1978年12月18日)
多明尼加--(1945年10月24日)
俄羅斯聯邦--(1945年10月24日)
厄瓜多--(1945年12月21日)
厄利垂亞--(1993年5月28日)
法國--(1945年10月24日)
菲律賓--(1945年10月24日)
斐濟--(1970年10月13日)
芬蘭--(1955年12月14日)
維德角--(1975年9月16日)
甘比亞--(1965年9月21日)
剛果--(1960年9月20日)
剛果民主共和國--(1960年9月20日)
哥倫比亞--(1945年11月5日)
哥斯大黎加--(1945年11月2日)
格瑞那達--(1974年9月17日)
喬治亞--(1992年7月31日)
古巴--(1945年10月24日)
蓋亞那--(1966年9月20日)
哈薩克--(1992年3月2日)
海地--(1945年10月24日)
荷蘭--(1945年12月10日)
黑山-- (2006年6月28日)
宏都拉斯--(1945年12月17日)
吉里巴斯共和國--(1999年9月14日)
吉布地--(1977年9月20日)
吉爾吉斯斯坦--(1992年3月2日)
幾內亞--(1958年12月12日)
幾內亞比索--(1974年9月17日)
加拿大--(1945年11月9日)
迦納--(1957年3月8日)
加彭--(1960年9月20日)
柬埔寨--(1955年12月14日)
捷克共和國--(1993年1月19日)
辛巴威--(1980年8月25日)
喀麥隆--(1960年9月20日)
卡達--(1971年9月21日)
葛摩--(1975年11月12日)
象牙海岸--(1960年9月20日)
科威特--(1963年5月14日)
克羅埃西亞--(1992年5月22日)
肯亞--(1963年12月16日)
拉脫維亞--(1991年9月17日)
賴索托--(1966年10月17日)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1955年12月14日)
黎巴嫩--(1945年10月24日)
立陶宛--(1991年9月17日)
賴比瑞亞--(1945年11月2日)
列支敦斯登--(1990年9月18日)
盧森堡--(1945年10月24日)
盧安達--(1962年9月18日)
羅馬尼亞--(1955年12月14日)
馬達加斯加--(1960年9月20日)
馬爾地夫--(1965年9月21日)
馬爾他--(1964年12月1日)
馬拉維--(1964年12月1日)
馬來西亞--(1957年9月17日)
馬里--(1960年9月28日)
馬紹爾群島--(1991年9月17日)
模里西斯--(1968年4月24日)
茅利塔尼亞--(1961年10月27日)
美利堅合眾國--(1945年10月24日)
蒙古--(1961年10月27日)
孟加拉國--(1974年9月17日)
秘魯--(1945年10月31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991年9月17日)
緬甸--(1948年4月19日)
摩爾多瓦共和國--(1992年3月2日)
摩洛哥--(1956年11月12日)
摩納哥--(1993年5月28日)
莫三比克--(1975年9月16日)
墨西哥--(1945年11月7日)
納米比亞--(1990年4月23日)
南非--(1945年11月7日)
諾魯--(1999年9月14日)
尼泊爾--(1955年12月14日)
尼加拉瓜--(1945年10月24日)
尼日--(1960年9月20日)
奈及利亞--(1960年10月7日)
挪威--(1945年11月27日)
帛琉--(1994年12月15日)
葡萄牙--(1955年12月14日)
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1993年4月8日)
日本--(1956年12月18日)
瑞典--(1946年11月19日)
瑞士--(2002年9月10日)
薩爾瓦多--(1945年10月24日)
薩摩亞--(1976年12月15日)
塞爾維亞--(2000年11月1日)注1
獅子山--(1961年9月27日)
塞內加爾--(1960年9月28日)
塞普勒斯--(1960年9月20日)
塞席爾--(1976年9月21日)
沙烏地阿拉伯--(1945年10月24日)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1975年9月16日)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1983年9月23日)
聖露西亞--(1979年9月18日)
聖馬利諾--(1992年3月2日)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1980年9月16日)
斯里蘭卡--(1955年12月14日)
斯洛伐克--(1993年1月19日)
斯洛維尼亞--(1992年5月22日)
史瓦濟蘭--(1968年9月24日)
蘇丹--(1956年11月12日)
蘇利南--(1975年12月4日)
索羅門群島--(1978年9月19日)
索馬里--(1960年9月20日)
塔吉克--(1992年3月2日)
泰國--(1946年12月16日)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1961年12月14日)
湯加--(1999年9月14日)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962年9月18日)
突尼西亞--(1956年11月12日)
吐瓦魯--(2000年9月5日)
土耳其--(1945年10月24日)
土庫曼--(1992年3月2日)
萬那杜--(1981年9月15日)
瓜地馬拉--(1945年11月21日)
委內瑞拉--(1945年11月15日)
汶萊達魯薩蘭國--(1984年9月21日)
烏干達--(1962年10月25日)
烏克蘭--(1945年10月24日)
烏拉圭--(1945年12月18日)
烏茲別克--(1992年3月2日)
西班牙--(1955年12月14日)
希臘--(1945年10月25日)
新加坡--(1965年9月21日)
紐西蘭--(1945年10月24日)
匈牙利--(1955年12月14日)
牙買加--(1962年9月18日)
亞美尼亞--(1992年3月2日)
葉門--(1947年9月30日)
伊拉克--(1945年12月21日)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45年10月24日)
以色列--(1949年5月11日)
義大利--(1955年12月14日)
印度--(1945年10月30日)
印度尼西亞--(1950年9月28日)
約旦--(1955年12月14日)
越南--(1977年9月20日)
尚比亞--(1964年12月1日)
查德--(1960年9月20日)
智利--(1945年10月24日)
中非共和國--(1960年9月20日)
中國--(1945年10月24日)注2
此外,宗座(梵蒂岡)在聯合國永久性的保持一個觀察員代表團。一些國際組織也有相似的觀察員地位。
注1:最初以南斯拉夫身份加入,後國名改為塞爾維亞和黑山,擁有同一席位,2006年6月3日黑山議會宣布獨立,席位改由塞爾維亞接替。
注2:1945年代表中國加入聯合國的是中華民國政府。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替中華民國席位至今,中華民國從此退出聯合國。
聯合國秘書長,常被看作是「世界的總管」。現在,讓我們對「世界的總管」作一些了解。
秘書長的職責
聯合國秘書長,其全稱應該是聯合國秘書處秘書長。它的職責在聯合國憲章中有著明確規定,即負責秘書處的工作,將其認為可能威脅國家和平和安全的任何事項提請安理會關注,並執行安理會、聯合國大會和其他(聯合國)主要機構託付的「其他職務」。
不過,在世界各國面前,聯合國秘書長往往被看作是聯合國的象徵,因此,秘書長常常利用自己的這一身份對各種國際爭端進行調停。
秘書長的條件
聯合國秘書長應該具備什麼條件,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
一般來說,秘書長必須有著非凡的外交才華和卓越的外交經歷,而且,這個人不僅會英語,法語也必須非常熟練。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秘書長人選必須得到擁有否決權的安理會五常任理事國的一致同意方可。由於誰當選後對其所在洲及其所在國的影響非常巨大,所以這就牽扯到各國的利益均衡問題。實際上,聯合國本身就是大國政治的產物,因而秘書長的產生歷來就反映著大國利益的角逐。就是說,沒有安理會五大國的一致同意,任何人都不可能登上秘書長的坐席。
因此,想當聯合國秘書長,一個敢於「挑釁」大國權威、太有個性的人沒什麼戲。倒是一個來自和任何大國無冤無仇的安分小國公民,很有可能「勝出」。
『肆』 馬來西亞李中平簡歷
拿督李中平是馬來西亞中國企業家聯合會總會長,祖籍中國江蘇,1994年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又稱中國旅遊學院)英文系,獲得英美文學學士。其夫人拿汀柯翠婷是馬來西亞華人,有兩個孩子!
『伍』 馬來西亞國陣是執政黨嗎,我國的共產黨一樣嗎,那巫統又是什麼它們什麼關系
國陣和中國共產黨不是一回事
國民陣線,簡稱國陣(馬來語:Barisan National,簡稱BN),是馬來西亞一個政黨聯盟,從1974年成立以來就執政致今。
歷史
國陣是早期「聯盟黨」組織的擴大,聯盟成立於1955年,由巫統、馬華、印度國大黨三大政黨組成。1974年由當時馬來西亞首相阿都拉薩將聯盟改組為國民陣線。國陣的規模非一蹴而成,而是聯盟先通過在某些州議會中與其他政黨合作的經驗,漸次構築出來的「大結盟」。
國陣的成立直接與五一三事件後的政治局勢有關。這場族群衡突暴露了非馬來人的焦慮和馬來人的恐懼;非馬來人的焦慮源於馬來人的特殊地位所造成的不平等,而馬來人則懾於非馬來人的力量已經可以經由合法的民主程序,威脅到他們的政殊地位。
馬華與國大黨的失敗,對馬來人而言,顯示聯盟已無力確保他們的政治主宰,因此必須另謀出路。在漫長的緊狀態期間,巫統新得勢的激進派人物中甚至有倡議一黨專政、廢除國會民主者。簡言,追求新秩序、欲變法圖強的渴望十分強烈。
馬來人專政的想法固然偏激,但若恢復國會民主運作,依1969年大選成績,難以掌握絕對的主導權,於是「國陣」的政治大結盟概念關始逐漸醞釀。
「大結盟」的嘗試始於砂拉越,1970州五一三事件中斷的國、州議會選舉重新舉行,選舉結果於州議會中又出現僵局。砂勞越聯盟(土著黨、砂保守黨與砂華)共獲得廿三席,兩個反對黨砂勞越國民黨及砂勞越人聯黨則各得十二席。砂人聯黨最終被說服與砂勞越聯盟結盟而化解了上述僵局。
第二個結盟成功的案例發生在檳城。民政黨在檳州擁有廿四席州議席中的16席,原是該州的第二大黨,但是首席部長林蒼佑為便於取得中央在經濟上和其他方面的資源,逐漸向中央靠攏。
但是他的這次舉動,更造成民政黨的分裂,兩名民政黨發起人陳志勤與黨主席賽胡申阿拉達斯因而退黨,陳志勤另組「社會正義黨」,林蒼佑一派在州議會中也只剩下12席。
但是民政黨依然在1972年2月中旬與聯盟結盟。
國陣成員黨:
國民陣線(簡稱:國陣) (英:National Front;馬來:Barisan Nasional (BN))
馬來西亞馬來民族統一機構(或稱:馬來西亞全國巫人統一機構;簡稱:巫統) (英: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馬來:Pertubuhan Kebangsaan Melayu Bersatu (UMNO))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簡稱:馬華) (英: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馬來:Persatuan Cina Malaysia (MCA))
泛馬來西亞印度人國民大會(簡稱:國大黨) (英:Malaysian Indian Congress;馬來:Kongres India Se-Malaysia (MIC))
砂拉越土著保守聯合黨(簡稱:土保黨) (英:United Traditional Bumiputera Party;馬來:Parti Pesaka Bumiputera Bersatu (PBB))
砂拉越人民聯合黨(簡稱:人聯黨) (英:Sarawak United People's Party;馬來:Parti Rakyat Bersatu Sarawak (SUPP))
馬來西亞人民運動黨(簡稱:民政黨) (英:Malaysian People's Movement Party;馬來:Parti Gerakan Rakyat Malaysia (GERAKAN))
馬來西亞人民進步黨(簡稱:進步黨) (英:People's Progressive Party (Malaysia);馬來:Parti Progresif Penk Malaysia (PPP))
沙巴自由民主黨(簡稱:沙自民黨或民主黨) (英: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Sabah);馬來:Parti Liberal Demokratik (LDP))
沙巴人民團結黨(簡稱:沙人民團結黨) (英:United Sabah People's Party;馬來:Parti Bersatu Rakyat Sabah (PBRS))
沙巴卡達山杜順姆魯族統一機構(或稱:沙巴民族統一機構;簡稱:沙民統) (英:United Pasokmomogun Kadazansun Murut Organisation;馬來:Pertubuhan Pasokmomogun Kadazansun Bersatu (UPKO))
沙巴團結黨(簡稱:沙團結黨) (英:United Sabah Party;馬來:Parti Bersatu Sabah (PBS))
砂拉越民主進步黨(簡稱:砂民進黨) (英:Sarawak Progressive Democratic Party;馬來:Parti Demokratik Progresif Sarawak (SPDP))
砂拉越人民黨(簡稱:砂人民黨) (英:Sarawak People's Party;馬來:Parti Rakyat Sarawak (PRS))
與國陣抗衡的有人民聯盟、其他政黨
人民聯盟成員黨:
人民聯盟 (英:People's Alliance;馬來:Pakatan Rakyat)
人民公正黨(簡稱:公正黨) (英:People's Justice Party;馬來:Parti Keadilan Rakyat (PKR))
民主行動黨(簡稱:行動黨) (英:Democratic Action Party;馬來:Parti Tindakan Demokratik (DAP))
泛馬來西亞回教黨(簡稱:回教黨) (英:Islamic Party of Malaysia;馬來:Parti Islam SeMalaysia (PAS))
其他政黨:
沙巴進步黨(簡稱:沙進步黨) (英:Sabah Progressive Party;馬來:Parti Maju Sabah (SAPP))
馬來西亞達雅族國民大會 (英:Malaysian Dayak Congress;馬來:Kongres Dayak Malaysia (MDC))
馬來西亞人民黨(簡稱:人民黨) (英:Malaysian People's Party;馬來:Parti Rakyat Malaysia (PRM))
馬來西亞勞工黨(簡稱:勞工黨) (英:Malaysian Workers' Party;馬來:Parti Pekerja-Pekerja Malaysia (PPM))
泛馬來西亞伊斯蘭陣線(簡稱:回教陣線) (英:Pan Malaysian Islamic Front;馬來:Barisan Jemaah Islamiah Se Malaysia (BERJASA))
砂拉越國民黨(簡稱:砂國民黨) (英:Sarawak National Party;馬來:Parti Kebangsaan Sarawak (SNAP))
馬來西亞印裔穆斯林國民大會 (英:Malaysian Indian Muslim Congress;馬來:Kongres India Muslim Malaysia (KIMMA))
沙巴土著統一機構(簡稱:巴索黨) (英:United Pasok Nunukragang National Organization;馬來:Persatuan Kebangsaan Pasok Nunukragang Bersatu (PASOK))
社區聯合國民大會(簡稱:國民議會黨) (英:Community Coalition Congress;馬來:Kongres Penyatuan Masyarakat (CCC))
沙巴人民聯合陣線(簡稱:沙巴人聯黨) (英:Federated Sabah People's Front;馬來:Barisan Rakyat Sabah Bersekutu (BERSEKUTU))
沙巴人民力量民主聯合黨(簡稱:沙誠意黨) (英:United Democratic Sabah People's Power Party; ms:Parti Demokratik Setiahati Kuasa Rakyat Bersatu Sabah (SETIA))
砂拉越革新黨(簡稱:革新黨) (英:State Reform Party;馬來:Parti Reformasi Negeri (STAR))
馬來西亞人民公正陣線(簡稱:公正陣線) (英:Malaysian People's Justice Front;馬來:Angkatan Keadilan Insan Malaysia (AKIM))
馬來西亞民主黨(簡稱:民主黨) (英:Malaysian Democratic Party;馬來:Parti Demokratik Malaysia (MDP))
泛馬來西亞印度人進步陣線 (英:All Malaysian Indian Progressive Front;馬來:Barisan Kemajuan India Se-Malaysia (AMIPF))
馬來西亞旁遮普族黨(簡稱:旁遮普黨) (英:Punjabi Party of Malaysia;馬來:Parti Punjabi Malaysia (PPM))
砂拉越達雅族黨(簡稱:達雅黨) (英:Sarawak Native People's Party;馬來:Parti Bangsa Dayak Sarawak (PBDS))
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簡稱:社會主義黨) (英:Socialist Party of Malaysia;馬來:Parti Sosialis Malaysia (PSM))
馬來西亞國家黨(簡稱:國家黨) (英:National Party (Malaysia);馬來:Parti Negara)
全國大專生黨(簡稱:大專生黨) (英:National Student's Party;馬來:Parti Mahasiswa Negara (PMN))
『陸』 馬來西亞奧委會秘書長叫什麼
謝國驥
http://www..com/s?ie=gb2312&bs=%B0%C2%C0%ED%BB%E1%C3%D8%CA%E9%B3%A4%D0%BB%B9%FA%E6%F7&sr=&z=&cl=3&f=8&wd=%C2%ED%C0%B4%CE%F7%D1%C7%B0%C2%C0%ED%BB%E1%C3%D8%CA%E9%B3%A4%D0%BB%B9%FA%E6%F7&ct=0
『柒』 馬來西亞有丹斯里頭銜的人有什麼許可權是富豪嗎
丹斯里,是馬來西亞國家榮譽,由國家元首冊封給對國家有極大貢獻的傑出人士,意為「護國將軍」。受封賜對象主要是以部門秘書長、法官、社團領袖、退任部長及商人為主。受封賜者必須是在國際和國內對社會、藝術、科學及人道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且其貢獻能讓國家的名聲享譽全球。丹斯里(TanSri)是繼馬來西亞最高冊封"敦"之後第二高的榮譽,它分為兩種,就是PMN(PanglimaMangkuNegara)和PSM(PanglimaSetiaMahkota)PMN全國只可以有75人擁有此名銜,PSM全國只可以有120人擁有此名銜。若持有丹斯里封銜的是男性,他的太太會被稱為潘斯里;但相反若持有封銜的是女性,她的丈夫並沒有特殊的名銜。拿督,一般是指馬來西亞(中國人所說的大馬)一省或一個州的最高行政長官的稱呼,相當於中國一個省的省長,或美國的一個州長,不同的是馬拉西亞拿督有權調動一省內的任何民政或行政的官員,甚至有權力調動轄區下的軍隊。
『捌』 馬來西亞第五任
是首相吧?
阿都拉巴達威
阿都拉巴達威,馬來西亞首相。
1999年1月8日,當時的首相馬哈迪(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宣布內閣改組,委任原外交部長拿督斯里阿都拉巴達威為副首相兼內政部長,中止了外界對副首相人選的猜測,也使阿都拉成為備受萬眾注目的政壇明星。作為內閣資深部長及巫統元老的阿都拉,的確具備了出掌這兩個重要職位的資格;而且,基於政治現實,馬哈迪也有必要盡快委任一名副手,以填補權力真空;溫文爾雅,形象清廉的阿都拉,遂成為馬哈迪的選擇。
阿都拉在參政前曾任文化、青年及體育部副總監,1978年全國大選,他中選為檳城甲拋峇底區國會議員,之後於八零年受委為聯邦直轄區政務次長,並於八零年九月擢升為直轄區副部長。
在巫統重量級領袖當中,阿都拉巴達威無疑是相當出色的一位。特別是巫統黨內充斥金錢政治、朋黨主義及裙帶風的時候,阿都拉的清廉形象,更像一股清流,有助於清洗及提升巫統的聲譽,並能廣為黨內不同陣營接受。阿都拉的政治生涯,可說充滿波折。而且,他的沉浮,完全系於馬哈迪之手。
阿都拉的父親也是一名巫統領袖。因此,他可說是「子承父業」,生長在一個政治世家,並與巫統有著密不可分的親密關系。這也是為何在八七年巫統黨爭中,他最終選擇歸隊的一個因素。早年的阿都拉在檳城接受教育,並於1964年畢業於馬來亞大學回教研究系,並加入巫統。這與他的前任同僚、前副首相安華的背景相當接近。
不過,兩者雖然同是來自檳州,並先後在馬來亞大學受教育,份屬「師兄弟」,阿都拉和安華的作風,卻完全不同。在氣質上,阿都拉沒有安華「狂飈英雄」式的傳奇色彩,也沒有安華雄辯滔滔的口才,即使在青春煥發的大學時代,阿都拉也是一位沉著、冷靜及溫文的人物;他的溫和形象盡管沒有安華那麼突出,但是,也全無安華鋒芒畢露,咄咄迫人的銳氣,更容易為人接受。
因此,這兩者在氣質、個性上的回異,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日後在意識形態、政治斗爭路線、行事作風及價值觀念的差距。在安華被馬哈迪吸納進入巫統,並在檳城峇東埔參選以來,阿都拉便感到這位「同鄉兼學弟」的威脅。
爾後,兩人在政治上的不咬弦,特別是在檳州巫統聯委會中,安華以後來居上之勢,登上檳州巫統主席職,阿都拉任副主席,更令當時的巫統黨員,有著難以取捨的矛盾情意結。
他在接下來幾年官運亨通,於1981年升做首相署部長,同被委任為巫統最高理事會成員,並出任巫統檳城聯委會主席。1984年,他中選為巫統副主席,並出任教育部長,再於八六年調任為國防部長。1987年巫統黨選中,他參與東姑拉沙里及拿督慕沙希淡的B隊,與拿督斯里馬哈迪的A隊抗衡。他雖在這次的黨選中成功保住副主席的職位,但其部長職位較後卻被撤除,不過他卻選擇繼續效忠巫統。1988年新巫統成立,他受委為最高理事會成員,繼而受委為副主席。1989年他受委代表巫統參加國家經濟咨詢理事會,擔任重組社會小組主席。
在1990年巫統黨選中,他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蟬聯副主席,並於九一年在內閣改組中受委為外交部長。不過,他卻在九三年巫統改選中站在元老派的陣營,結果以微差的票數敗給宏願隊的拿督斯里那吉、丹斯慕尤汀及丹斯里莫哈末泰益,失去副主席的職位,但他仍被委任為巫統最高理事會成員。 阿都拉在1995年十二月卅日宣布參選1996年巫統副主席職位,結果他順利的重奪巫統副主席之職。
【生平】
名字:Abllah Ahmad Badawi
出世:26/11/1939,檳城
婚姻狀況:妻為已故恩頓瑪末 Enn binti Mahmud
家庭:兩名兒女,Nori Abllah 及Salwa
【教育】
中學: Bukit Mertajam High School, Penang Methodist Boys School 大學: 1964年 ,馬來亞大學,回教研究系 (Bachelor of Arts in Islamic Studies)
【政治背景】
政黨
1964 加入巫統
1979.2.2 巫統檳州聯委會副主席
1979.2.2 受委巫統最高理事成員
1980.9 檳城州聯委會主席
1981.6.27 中選巫統最高理事成員(廿年來首名中選的檳城人)
1984 甲拋峇底巫統區會主席
1984.5.25 巫統黨選,625票中選副主席
1984.7.14 巫統教育局主任
1987.4.24 巫統黨選,879票中選副主席,排名第二。
1988.2.21 新巫統籌委會成員之一
1988.4 甲拋峇底新巫統區部主席
1988.9.9 新巫統副主席(被委)
1988.9.10 新巫統九人工作隊成員
1990.11.30 巫統黨選,以 953票中選,排名第二。
1993.11.4 巫統黨選,角逐副主席失敗
1993.12.11 被委巫統最高理事會成員
【國州議席】
1978大選 甲拋峇底國會議員(總共當了六屆)
1990.10 大選 第四次擊敗對手,得票 17,025,四六精神黨的阿末哈迪阿旺只得 7,174票
1995.4.25大選 在甲拋峇底第五次擊敗對手,以 17,834票打敗四六精神黨的Naser Mohd Radzi
【官職】
1964 加入政府部門,公共服務局助理秘書
1971.6 文化、青年體育部總監
1975.6.1 文化、青年體育部副秘書長
1978.6 辭去公務員職業
1978.7.27 聯邦直轄區政務次長
1980.9.16 聯邦直轄區副部長
1981 首相署部長
1984.7.14 教育部長
1986.5.7 國防部長
1987.5.7 離職
1991.3.15 外交部長
1999.1.8 副首相兼內政部長
『玖』 馬來西亞前財長林冠英被捕,這是犯了什麼事兒
據2020年8月20日馬來西亞地方媒體報道,馬來西亞前財長林冠英在不久前被馬來西亞反貪污委員會指控為“在2013年啟動的檳城海底隧道項目中涉嫌貪腐”。
三、林冠英被查對華方面影響?檳城海底隧道項目從2013年啟動,到2018年仍舊遲遲未有進展,這其中很可能跟林冠英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此次其被反貪污委員會調查,大概率是咎由自取。
這屬於外國官員的“個人作風問題”,對中國方面沒什麼影響,也沒什麼關系。
『拾』 馬來西亞歷屆首相
馬來西亞歷屆首相資料
======
第一屆
======
姓名:東姑阿都拉曼
任期: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22日
尊稱:國父 或 獨立之父
簡介: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是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同時亦被視為「馬來西亞國父」。1954年, 東姑阿都拉曼成為了馬來亞的首席部長。馬來亞在 8月31日,1957年馬來亞獨立時,他成為了馬來亞的第一任首相。他在1970年時辭職,阿都拉薩就成為第二任首相 。1990年因病逝世,享年87歲。http://jinian.moonlightchest.com/11/default.asp
======
第二屆
======
姓名:阿都拉薩
任期:1970年9月22日 - 1976年1月14日
尊稱:發展之父
簡介:敦阿都拉薩(Tun Ab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1922年3月11日-1976年1月14日)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自從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統主席職位之後,阿都拉薩便出任巫統副主席。長期以來,他是為人所熟知的東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繼人。獨立後,他出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一直到1970年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後,他乃坐上巫統主席之職位,並且出任首相之職位。http://jinian.moonlightchest.com/74/default.asp
======
第三屆
======
姓名:胡先翁
任期:1976年1月15日 – 1981年7月16日
尊稱:團結之父
簡介:敦胡先翁(1922年2月12日——1990年5月29日),又譯做敦胡申翁,是一名馬來西亞政治家,也曾經是一名律師。胡先翁曾於1976年1月15日至1981年7月16日任職馬來西亞第三任首相,被稱為「團結之父」。由於胡先翁生在一個富有民族主義與政治思想的政治世家,深受其家族影響,所以在擔任公務員的同時,他也積極地投入了政治活動。1972年,胡先翁在巫統代表大會中獲選為巫統副主席。1973年8月8日,被巫統最高理事會任命為代理署理主席(即第一副主席),以接替8月2日逝世的副首相敦伊斯邁醫生。13日,晉升為副首相兼貿易與工業部長。1976年1月14日,首相阿都拉薩在倫敦病逝。15日,胡先翁在國家皇宮宣誓,就任馬來西亞第三任首相。17日,在巫統最高理事會的緊急會議中受確定為巫統代主席。1978年,在巫統黨選中不勞而獲,成為巫統主席。
======
第四屆
======
姓名:馬哈迪·莫哈末
任期:1981年7月16日 – 2003年10月31日
尊稱:現代馬來西亞之父
簡介:敦馬哈迪·莫哈末(1925年12月20日—)生於吉打州的亞羅士打,曾任於1981年至2003年間擔任馬來西亞首相一職,後於2003年10月31日正式把首相的職務轉交於阿都拉·巴達威。1964年,馬哈迪·莫哈末以醫生的專業身份代表巫統競選國會議員,競選獲勝後進入國會,歷任各種內閣職位,1976年擔任副首相,1981年出任首相。2003年,他在舉行巫統大會上,宣布退休。馬哈迪·莫哈末是一名深具爭議性的政治領袖,他在擔任馬來西亞首相期間,被認為是馬來西亞現代化的工程師。無論如何,他也備受批評,特別是他的權威式的領導方式及其裙帶作風。擁有「Dr. M」之稱的馬哈迪·莫哈末,在國際舞台上也非常積極,特別是以熱切推動「亞洲價值觀」著稱。
======
第五屆
======
姓名:阿都拉·巴達威
任期:2003年10月31日 -
尊稱:廉潔先生
簡介:阿卜杜拉·艾哈邁德·巴達維(Abllah bin Haji Ahmad Badawi,1939年11月26日-),馬來西亞第五任首相。1999年1月8日,前任首相馬哈迪改組內閣,委任原外交部長阿都拉·巴達威為副首相兼內政部長,中止了外界對副首相人選的猜測,也使阿都拉一躍而為萬眾注目的政壇明星。阿都拉作為巫統元老及資深內閣部長,的確具備了出掌這兩個重要職位的資格;而且,基於政治現實,馬哈迪也有必要盡快委任一名副手,以填補權力真空;溫文爾雅,形象清廉的阿都拉,遂成為馬哈迪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