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古代緬甸叫什麼

古代緬甸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1-22 21:56:06

㈠ 古代歷史上緬甸是中國的屬國嗎

緬甸不曾是中國的屬國。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01月0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0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0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530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㈡ 古緬甸又名什麼

緬甸不清楚,印度沒改過名,不同名稱是不同時期漢語發音變化導致的按音翻譯結果不同。

㈢ 據說中國古代被緬甸稱為波胞,請問您知道詳細一點的事情嗎謝謝!

是胞波吧……

胞波——[compatriots;relatives] 親戚,緬甸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的親切稱呼。由緬語音譯而來,原義為同胞。是對中國人的親切稱呼。
胞波在緬甸語里的意思是兄弟,1956年,由周恩來總理與緬甸吳巴瑞總理親手締造了中緬兩國兄弟般的友誼。現在的胞波節更成了兩國人民共同的歡樂盛典。
中國與緬甸山水相連,胞波情誼源遠流長。在緬甸聯邦67.658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緬之間就有著長達2185公里的邊界線。緬甸著名史書《琉璃宮史》中記載了一個美麗的傳說,緬甸人民一向把中國人民當作自己的「瑞苗胞波」,意即「同胞兄弟」。緬甸是個多民族的國家,現有人口約5900萬(2010年),民族有135個。
http://ke..com/view/37283.htm

㈣ 緬甸的古代史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530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緬甸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Ba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Aung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㈤ 唐朝時期緬甸被稱為什麼國

驃國。
驃國(?-832),伊洛瓦底江流域佛教古國,都城為卑謬,有18個屬國。中國史籍曾分志其史略。驃乃藏緬系中的一支,今不復存;或即緬人的前身。該國文化發達,擅長音樂。801年驃國王雍羌遣子,獻其國樂與唐朝。多涉及佛教。公元832年亡於南詔。
《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驃國》記載:"驃國,在永昌故郡南二千餘里,去上都 一萬四千里。其國境,東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並述其方位,"東鄰真臘國","北通南詔"。
613~718年毗訖羅摩王朝統治驃國時十分強盛,有18個屬國,298個部落和9 個城鎮。其疆域北抵南詔(今中國雲南德宏和緬甸交界地區),東接陸真臘(今泰國、寮國、柬埔寨接壤一帶),西接東天竺(今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等地),南至海,據有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

㈥ "知道緬甸為什麼叫緬甸嗎

緬甸國名的來歷:

緬甸因與中國相距遙遠,道路阻隔,故稱之為緬,即遙遠之意;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合稱緬甸,即遙遠的谷地。英文名Burma,來自得楞語的Brahma,其詞源與婆羅門或梵文有關。

緬甸人自稱巴瑪(Bama),梵文作Myamma,意思均為強者,據說這是緬人對自己民族的贊頌。也有人認為Brahma一名是早期到這里的移民給當地居民起的名稱,也是強人的意思。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Maung,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Ko,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U,意為叔伯)。

(6)古代緬甸叫什麼擴展閱讀:

緬甸在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唐時白蘭羌與吐蕃交戰失敗後,不願臣服吐蕃,大部分南徙入緬,擊服原住的孟人、驃人(Phyu)與撣人,先佔北部,逐漸發展為緬甸的主體民族。

同時,緬甸2010年結束了軍政府統治,進行民主改革。根據2008年憲法,緬甸是一個總統制的聯邦制國家,將實行多黨民主制度。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

㈦ 要古代緬甸統治者的稱呼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 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㈧ 遠古時期的緬甸是怎樣的

在五千多年前,緬甸依洛瓦底江畔已有人類居住的痕跡,曼德勒以北稱為上緬甸,以南稱為下緬甸。在遠古時期,緬甸人民尚未有宗教信仰,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樣,他們信仰天地萬物,崇尚自然,於是遠古時期緬甸人民的舞蹈多模仿自然界的動植物。現今,我們所見的緬甸舞蹈——神鳥舞、獸舞、孔雀舞等,都與當時人們崇拜天地之靈而舞有著很大關聯。

公元前後,中國古代哀牢人(傣族先民在怒江至瀾滄江流域建立的部落聯盟國家)即達光王國人民分兩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占據了今天的柬埔寨和寮國,即今天的柬埔寨地區的高棉人,另一支進入泰國和緬甸,在緬甸地區生存下來,即今天緬甸地區的孟人。進入緬甸的孟族居住在錫當河流域,此後,青藏高原藏緬人的一部分順山勢南遷至緬甸。在公元3世紀,緬甸族的一支驃族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了驃國,以卑謬為都城,通過外來侵入,小乘佛教也傳入了緬甸。

歷史上,我國西南周邊的撣國、驃國為我國古代中原王朝獻演樂舞戲劇之事時有發生,據記載,東漢安帝在位之時,居住在永昌(今雲南保山)徼外(今滇緬邊境)的撣人三次入貢朝賀,均獻演雜技幻術,於唐代又獻演「五字」《南詔奉聖樂》與《五均譜》。劍川節度使韋皋並用五種曲調與藝術造型來排演南詔樂,這些行為均說明此地朝野對「五」的偏愛之心。《南詔奉聖樂》因由舞隊獻演時組成南、詔、奉、聖、樂五個大字而得名。《新唐書·驃國傳》雲:「舞者舞『南』字,歌《聖主無為化》;舞『詔』字,歌《南詔朝天樂》;舞『奉』字,歌《海宇惰文化》;舞『聖』字,歌《雨露覃無外》;舞『樂』字,歌《闢土丁零塞》。」凡歌五章,「皆一章三疊而成」,再加之「序曲二十八疊」,共四十三疊。可見《南詔奉聖樂》並非一般的音樂、歌舞組曲或套曲,而是儼然有序、結構嚴謹的唐大麴或大型樂舞戲。

《南詔奉聖樂》字舞表演盛況為:「舞者十六人為四列,又舞《辟四門》之舞,遽舞入遍兩疊,與鼓吹合節。進舞三、遲舞三,以象三才、三統。舞終皆稽首逡巡,又一人舞《億萬壽》之舞,歌《天南滇越俗》四章,歌舞七疊六成而終。」表演者扮飾甚為富麗堂皇:「舞人服南詔衣,絳裙襦,黑頭囊,金怯苴,畫皮驊。首飾抹額,冠以金寶花鬟,襦上復加畫半臂,執羽翟,舞俯伏,以象朝拜。裙襦畫鳥獸草木,文以八彩雜華。」據舞人衣飾打扮,方知《南詔奉聖樂》此套大型樂舞頗具南詔高原地方文化特色。這種融東西方文化為一體的「胡夷樂舞」,據《唐會要》卷三三載為「南詔樂,貞元十六年正月,南詔異牟尋作奉聖樂舞,因西川押雲南八國使韋皋以進,時御麟德殿以閱之」。文中的年代記載與上述相一致,證實南詔王此獻藝之舉有力地增強了古代南詔、西域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往。

832年,驃國被同為藏緬系的南詔國剿滅,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同族人緬族融合。緬族後來演變成為緬甸最大的主體民族。

㈨ 東南亞在中國古代叫什麼

南洋,因為在我們的南邊且要渡海才能到。

東南亞(Southeast Asia)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細長部分叫馬來半島。馬來群島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共有兩萬多個島嶼,面積約243萬平方千米,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東帝汶、汶萊和菲律賓等國。
東南亞地區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面積約457萬平方千米。其中寮國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越南、寮國、緬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陸上接壤。
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是這個路口的「咽喉」,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馬六甲海峽地處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全長約900千米,最窄處僅有37千米,可通行載重25萬噸的巨輪,太平洋西岸國家與南亞、西亞、非洲東岸、歐洲等沿海國家之間的航線多經過這里。馬六甲海峽沿岸的國家有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其中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的最窄處,交通位置尤其重要。

㈩ 清朝緬甸叫什麼

清朝緬甸叫貢榜王朝,「緬」字表示遙遠的,而「甸」在古代指郊外的地方。所以「緬甸」的意思是「遙遠之郊外」,這就是古代中國西南人對這片土地的稱謂,元朝時成為中華人士對其最廣泛之稱謂。

清朝和緬甸貢榜皇朝發生一場戰爭,這是一場屬國對宗主國主動挑起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爆發前,貢榜王朝就經常騷擾清王朝的邊境,經常派兵侵犯清王朝的領土,向清王朝的土司收取貢賦錢糧,如果那個土司不交,緬甸就開始用兵對付。

清王朝在忍無可忍之下,終於在1762年派兵出擊,打算教訓一下這不聽話的小弟。但沒想到的是,竟然打不過緬甸,這場戰爭直接進行了七年之久,最後緬甸國小耗不住,主動求和,才結束了這場戰爭。

(10)古代緬甸叫什麼擴展閱讀:

緬甸的貢榜王朝:

(1752年~1885年)

貢榜王朝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1782年至1819年是波道帕耶國王(孟雲)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以及並吞印度邊界的曼尼坡與阿薩姆,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憂心緬甸的威脅。英國挑撥位於貢榜西邊的阿拉干王朝動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緬戰爭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7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60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5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1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6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9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1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3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