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都姓什麼
⑴ 緬甸人是否用漢姓
緬甸沒有姓氏,只有名字。。。黏貼一篇文章給你。。。
漫談緬甸「姓氏」: 德欽、貌、哥、吳、瑪、杜
作者: 貌強 Maung Chan (緬甸華族)
讀者:貌強先生,我們是您的忠實讀者。您最近介紹許多緬甸政壇名人名將,如德欽昂山、德欽努、德欽梭、德欽丹吞、德欽巴登頂。。。。名字前面無不帶『德欽』。『德欽』是否如釋迦牟尼的王族姓氏『釋迦』?或像歐陽修那樣的復姓歐陽?。。。。然而,您又說緬甸人無姓,我們糊塗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貌強: 這些緬甸風雲人物本來叫吳昂山、吳努、吳丹吞、吳巴登頂。『德欽』來自德欽黨,不是姓氏--緬甸人是真的無姓氏的。
眾所周知,英軍1824年占據了下緬甸西南部與南部,1852年吞下了半個緬甸,1885年佔領了全緬甸。緬甸亡國後,與英國統治者講話、寫信、會面時,緬甸人必須尊稱他們為主人或老爺即德欽(Sir, Master,Majesty)。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緬甸民族意識覺醒,認為緬甸是屬於緬甸人民的, 1930-31年,高度自尊自強的緬甸民族主義者,就組織了『我緬人協會』(Do Bama Asi Ayon),其斗爭口號是:『緬甸是我們的國家,緬甸語言文字是我們的語言文字。我們要熱愛我們的國家,提倡與尊重我們自己的語言文字』。大家一致認為他們本人即緬甸人民,才是緬甸的真正主人即德欽(Thakin),於是,『我緬人協會』的會員們就一律在自己名字前冠之以『德欽』,取代了傳統的貌、哥、吳等--大家自稱或互稱『德欽某某』。『我緬人協會』創始人就自稱德欽巴當(Thakin Ba Thaung)、德欽巴盛(Thakin Ba Sein),德欽登貌(Thakin Thein Maung),德欽吞瑞(Thakin Tun Swei)。大家也這么叫他們。『我緬人協會』因而也稱為『德欽黨『。
讀者:二戰前後罷工、罷課領袖,工會、農會、學生會、軍隊領導人,發現都是德欽某某。他們是否都是德欽黨人?
貌強:對!1935年3月,德欽黨舉行首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了總部機構,不久該總部成為全國民族運動的領導核心。1938年7月,德欽黨人就領導了震撼國內外的緬甸石油工人大遊行大罷工,後又倡建、領導了全國性的工會、農會、學生聯合會,積極開展風起雲涌的民族獨立斗爭。
讀者:緬共、緬甸出路派、緬甸獨立軍、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領導人也好像都是德欽某某,這些組織都發展得不錯嗎?
貌強:說得對!
緬共:1939年8月15日創建緬共的是德欽昂山、德欽丹吞、德欽梭、德欽巴亨(Thakin Ba Hein)等。1946年德欽梭為首的部分中央委員另組紅旗緬共,堅決走蘇聯武裝奪取政權的路線,1970年11月徹底戰敗,德欽梭被政府俘獲。而原緬共則稱為白旗緬共,由德欽丹吞繼續領導,執行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斗爭路線, 1968年9月24日德欽丹吞被奈溫(獨立前叫德欽秀貌)的特務所殺害,德欽辛(Thakin Zin)繼任其位,把暴力革命堅持下去。1975年5月25日德欽辛陣亡,德欽巴登頂(Thakin Ba Thein Tin)繼任主席,德欽佩丁(Thakin Pei Tin)為副主席,繼續武裝革命。1989年緬共分崩離析。
緬甸出路派:它是1939年德欽黨出面邀請當時各行其是的緬共、貧民黨、議會民主派、緬甸人民革命黨(德欽妙、隨後德欽覺頓領導)等求同存異,在該年10月共同成立的統一戰線,主席是貧民黨領袖巴莫博士,總書記是緬共總書記德欽昂山。德欽努、德欽妙、德欽拉波等則是領導成員。
緬甸獨立軍:它是德欽昂山、德欽吞歐(Thakin Tun Ok)、德欽秀貌(Thakin Shu Maung 即奈溫將軍)等30位志士1941年12月26日在泰國招募1500人成軍,引領12萬日本法西斯軍進入緬甸的。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它是德欽梭、德欽丹吞領導的緬共,德欽昂山領導的緬甸國防軍,德欽妙、德欽覺頓領導的緬甸人民革命軍以及少數民族團體1944年8月在仰光秘密組成的抗日統一陣線,首任主席為德欽昂山,總書記為德欽丹吞。1945年3月領導全國抗日,1946年7月反對英國重返緬甸。9月,因對臨時政府觀點分歧,緬共退出。1947年4月,昂山組織臨時政府,7月,主席德欽昂山、領導成員德欽妙等遇害,由德欽努繼續領導兼任臨時政府總理。1948年緬甸獨立後,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一直是執政黨。1958年4月,該同盟分裂為『廉潔派』(努丁派)與『鞏固派』(瑞迎派)。1960年大選,吳努領導的廉潔派獲勝後,就改黨名為『聯邦黨』,而『鞏固派』仍用同盟原名。1962年3月2日奈溫將軍(前德欽秀貌)發動政變奪權,所有政治人物被投入監獄,1964年3月所有政黨都被取締。
讀者:絕大多數中國人與台灣人誤以為1948年前姓德欽的領導人,在緬甸獲獨立後一律改姓吳,形成吳姓統治大家族。
貌強笑:緬甸獲得獨立後,掌權的德欽們認為人民已當家作主,於是要求所有德欽黨人取消德欽稱號,恢復傳統稱呼『吳某某』,如總理德欽努改稱吳努,國防部長德欽秀貌改稱奈溫將軍。
但認為『革命尚未成功』的其他革命家與愛國志士,他們在緬甸『獨立』後仍續稱德欽某某。他們為原定目標繼續奮斗終生--如緬共紅旗領袖至死仍自稱德欽梭,緬共白旗歷屆領袖們至死仍自稱德欽丹吞、德欽幸、德欽巴登頂。記得國師級愛國詩人貌倫(Maung Lwin)吧?他至死一直被緬甸人民尊稱為『德欽哥德邁』 (Thakin Ko Daw Hmaing)。
讀者:是那位50-60年代聞名中外,中國人民親密好友與獲史大林和平獎的緬甸愛國作家兼詩人吧?
貌強:對!他1875年生於卑謬(Pyi Myo)縣農民家庭,童名貌倫,年輕時出家,在寺院刻苦學習巴利文佛經與緬文文學。19歲還俗,在報社排字與校對為生。1911年任『太陽報』編輯,後艱苦創建了緬甸第一所國民大學--巴罕國民學院,親自教授緬甸歷史與文學,緬甸國家領導人與革命領袖多為其門生,深受全國人民愛戴。他1934年被推舉為德欽黨名譽主席,改名為德欽哥德邁,積極反英與抗日,爭取民族解放。他1945年榮任德欽黨主席,儼然成為緬甸國師。緬甸獨立後,他老人家強烈反對緬甸內戰與世界兩大陣營的對立,1949年他熱烈歡呼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他先後擔任緬甸國內和平委員會主席、緬甸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緬中友好協會名譽主席、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緬甸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1950年榮獲緬甸政府『文學藝術卓越者』稱號、1955年榮獲『加強國際和平』史大林國家獎金。1964年逝世--國內外獨裁者與戰爭販子們都熱烈叫好,而全國人民卻無比哀慟。
讀者:當時東南亞排華反華,緬甸炎黃子孫也被『合法』洗劫與掃地出門,一批一批地逃難到港澳台灣,中國與美國也收容了一大批。這不是人間慘事嗎?
貌強:1963-64年奈溫軍政府以緬甸社會主義國有化名義,無償沒收了華僑華人的工商企業,無償作廢了50緬元-100緬元大鈔票,無償沒收與永久關閉了華文學校,並嚴限華僑華人合法活動,讓華僑華人在經濟上轉瞬間一無所有,經商方面無正常活動空間,從此一蹶不振,文化教育上緬甸炎黃子孫也從此跟中華文化絕緣,上大專院校時遭受諸多無理限制與為難。緬甸華僑華人求天天不靈,呼地地不應,孤苦無助,只好任人宰割--名副其實是海外孤兒!他老人家又不在--別誤會!我是指德欽哥德邁,於是就更無人為水深火熱中的華僑華人敢說句同情語,敢講句公道話。
讀者:您自稱『貌強』,大家稱您『吳強』,但同輩好友卻叫您『哥強』。為什麼?
貌強:緬甸人男女都無姓。貌(Maung)、哥(Ko)、吳(U)是緬甸男性冠於名字前首的稱號。貌是弟弟的意思--用於男性對平輩自稱或長輩稱呼小輩。『哥』是兄長的意思--用於稱呼平輩男性。『吳』是叔叔、伯伯的意思--用於尊稱長輩或有地位的男性。
我從出生至小學中學整段時期,都自稱『貌強』(Maung Chan),大家也一律叫我『貌強』。我大學時期雖仍然自稱『貌強』,但小輩與平輩開始昵稱我為『哥強』(Ko Chan)。我讀大學期間擔任過中學教師,畢業後在緬甸工業發展局任職,1967年排華時期差點被殺因而出國留學避難,在德國荷蘭一直工作至今。。。。我大學後的大半生,雖仍然自稱『貌強』不變,但緬甸人卻無不稱我為『吳強』(U Chan)。
緬甸女性名字前首則冠『瑪』(Ma)或『杜』(Daw)。『瑪』是姐妹的意思--用於女性自稱或平輩互稱或長輩稱呼小輩。『杜』意即嬸嬸或姑姑--用於稱呼年紀較大的女性或受人尊敬的已婚或未婚女性。
如昂山素姬:她讀小學中學時,自稱『瑪昂山素姬』(Ma Aung San Suu Kyi),大家也都叫她『瑪昂山素姬』。她大學及在聯合國工作時期,雖依舊自稱『瑪昂山素姬』,但大家卻無不尊稱她為『杜昂山素姬』(Daw Aung San Suu Kyi)。
⑵ 為什麼緬甸總統都姓吳
3月28日,緬甸前人民院(下院)議長吳溫敏高票當選為緬甸新總統,也是緬甸聯邦共和國第10任總統。縱觀緬甸歷任男性總統的名字吳溫敏、吳廷覺、吳登盛…… 為何緬甸總統們都「姓」吳?
同樣讓一些朋友困惑的是,中國媒體對緬甸當選總統的報道出現了「吳溫敏」和「溫敏」兩種名字的表述,新華社的歷史報道中也有上述兩種版本,而中國外交部網站上使用的則是「溫敏」。
緬甸語是單音節語言,每一個字可以單獨表意成詞,這一點和漢語類似。因此緬甸人的名字大多音節較少。一個孩子的名字里,一般會有一個字示意出生在星期幾——這是因為緬甸人認為人的命運與星辰相連。同樣,他們起名的講究也與中國人的習慣類似:大多數名字都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在緬甸人名的翻譯問題上也有講究。緬語界泰斗、北京外國語大學退休教授粟秀玉曾表示,翻譯緬甸人名應依據緬甸語發音,而不是英文拼寫和發音,因為從緬文到英文可能已經走樣,再從英文到中文就有可能偏離更遠。
雲南大學緬甸研究院院長李晨陽指出,外國領導人名字的翻譯要以符合對方國家語言發音為第一原則,要尊重對方的文化傳統。
在緬甸工作超過二十年的新華社資深緬甸問題專家張雲飛還表示,對於老地名老名人,按照約定俗成為好;另外還必須考慮中文詞義的褒貶,避免選用生僻字;此外,緬甸少數民族的名字翻譯,也要照顧到少數民族的稱謂習慣。
⑶ 既然緬甸沒有姓氏,對於緬甸人應該如何稱呼呢
緬甸人很重視在名上區分性別、長幼、尊卑。因此,他們在每個人的名前面都加一個前綴稱呼。
這個「前綴」一般表示自謙或尊敬,且隨著年齡增長或社會地位改變而改變。
一般來說,男人名前加「貌」、「郭」、「吳」字等,女人名前加「瑪」、「杜」字等。
男性對少年或幼輩稱「貌」(意思是弟弟、小弟),對青年或平輩稱「郭」(意思是小夥子、兄長),對長輩或上級稱「吳」(意思是大叔、先生)。
年輕的女性無論婚否,或自稱時,一般在名前加「瑪」字(意即少女),長輩或有地位的婦女則名前加「杜」字(意即夫人、太太),以示尊敬。
常用的尊稱中,還有其他一些稱呼,是軍官的,前面加「波」字;是老師的前面加「塞耶」;愛國青年知識分子,名前加「德欽」二字,表示「主人」;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喜歡在名前加「耶波」,意思是「同志」。
(3)緬甸都姓什麼擴展閱讀
緬甸人在人際交往中待人十分謙恭、友好,他們所採用的見面禮節主要有三種。
1、合十禮
由於緬甸人大多信奉佛教,因此他們在社交活動之中,一般都習慣於向交往對象行合十禮。在緬甸,在行合十禮時不僅要問候對方,而且戴帽子的人必須首先將帽子摘下來,並且夾在腋下。見到僧侶時,對其只能行合十禮。
2、鞠躬禮
緬甸人在見到長輩、上級或學者時,大都要向對方行鞠躬禮,以表示自己特殊的敬意。
3、跪拜禮
在民間交往中,緬甸人在參見父母、師長或者僧侶時,往往講究要「五體投地」,向對方行跪拜大禮。這種禮節,其實出自佛門。按照佛教教規,在行跪拜禮時,行禮者須使自己雙手、雙腳、雙肘、雙膝、額頭同時接觸地面,並且在此前後雙手合十舉至頭頂。
在日常生活中,緬甸人對長輩尊重有加。他們講究,晚輩在向長輩遞送東西時,必須使用雙手。在遞細小物品時,可單用右手,但應同時以左手托扶右手下部。
在長輩面前通過時,晚輩應當躬身低首,輕輕走過,不允許昂首闊步,或是奔跑通過。
長輩來到室內時,晚輩必須迅速起身迎侯。向長輩告辭時,晚輩先要躬身施禮,然後後退兩步,方可離去。
⑷ 緬甸人是什麼人種
緬甸是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因為緯度的原因,大多數緬甸人跟中國人差不多是黃色人種,但是也有一部分靠近赤道生活的人是棕色人種。
⑸ 緬旬人,是先名後姓還是先姓後名
世界上很多國家、民族的人沒有姓、名的區別,而是單有一個名字。比如傳統的蒙古人、藏族人只有名字,美洲原著民族也是如此。緬甸也一樣!以下摘自環球網
對緬甸比較熟悉的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緬甸近代的領導人,如緬甸政府第一任總理吳努、緬甸前總統吳奈溫及前總理吳貌貌卡、曾經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吳丹等都「姓」吳,難道這是巧合嗎?到了緬甸後,我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緬甸人的名字並沒有傳承家族符號的功能,緬甸人有名無姓!
我的一位緬甸朋友介紹說:「『吳』不是緬甸人的姓,而是緬甸人對男性長輩的尊稱。」
緬甸男子成年之前,向別人介紹自己時往往在名字前加一個「貌」字,以示自謙;有時為了表示親近,長輩稱呼比自己年輕的男性晚輩時,在其名字前加一個「貌」字。人們稱呼與自己平輩或者年輕的男性時,在其名字前加一個「哥」字。比如,一對緬甸夫婦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覺溫,覺溫未成年時人們叫他「貌覺溫」,成年後叫他「哥覺溫」,等他年長時或者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以後,人們便尊稱他為「吳覺溫」了。
與男性相同,緬甸婦女的稱謂也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
稱呼年輕或和自己平輩的女性,該女性的名字前通常加一個「瑪」字。「瑪」意為「姑娘」。年輕的女性表示自謙,自報名字時一般會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一個「瑪」字。如果稱呼年長的婦女,人們要在她的名字前加一個「杜」字,以示尊敬。
緬甸人的尊稱和謙稱能區別人們的性別和年齡。
雖然沒有姓,但是緬甸人非常重視給孩子起名字。從小孩出生後的第七天到第十四天內,家長要挑選良辰吉日為小孩舉行隆重的命名儀式。在命名儀式上,父母用藤金合歡葉和大解寶葉熬制的水給小孩洗頭。然後,給孩子換上干凈的新衣服,噴點香料水。接著,主持命名儀式的長者根據孩子出生的時辰和日子給他取名字。
有趣的是,緬甸人的名字一般都和星期有關。根據緬甸的風俗,一個星期中的每一天都有緬甸語中的字母與之相對應。父母給孩子取名字時,通常將孩子出生那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首位,出生後第五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末位。所以,只要知道緬甸人的名字,就能猜出他是星期幾出生的了。
⑹ 名字那麼重要,為什麼緬甸人只有名沒有姓且名字一生都在變
因為不是所有國家的人都必須有姓氏,在緬甸國家他們就沒有姓氏,只有名字,他們在稱呼人呢的時候會在名字前面加上一個輩分的簡稱,以示男女、長幼、尊卑的不同。所以在緬甸人的名字還會隨著輩分的變化而跟著變化。
因為他是一個販毒非常嚴重的國家,而且由於政府官員容易接受賄賂,所以毒品問題越來越嚴重,政府也越來越腐敗。 由於不當治理和腐敗造成的嚴重經濟蕭條,緬甸政府於1977年開始尋求外國援助。在1980年代後期,緬甸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緬甸的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和雲南接壤。 這也導致了雲南邊境城市中許多毒品販運團伙的出現。如果您去緬甸旅行,最好與這個團體保持安全。
⑺ 緬甸有哪些姓氏
緬甸人不論男女,都是有名無姓,他們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個稱呼,以便表示性別、長幼、社會地位和官職的區別。
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Maung),意思即自謙為「弟弟」,如:貌西圖(Maung Sithu)。對長官或長輩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吳」(U)字,意思即敬稱對方為「叔叔」、「伯伯」。對平輩或年輕的男子,名前往往加「郭」(Ko),意思即稱對方為「兄」。
緬甸女人的通稱是「瑪」(Ma),意思是姐妹。不論已婚或未婚,年齡較大或受人尊敬的婦女都可稱「杜」,意思是姑姑或阿姨。
比較常見的包括緬甸人名前的「吳」不是姓而是一種尊稱,意為「先生」。常用的尊稱還有:「杜」(Daw)是對女子的尊稱,意為「女士」,如:杜欽梅丹(Daw Khin May Than)。「塞耶」意為「老師」,「道達」是英語Dr.的譯音即「博士」。「耶博」(Yebaw)是同志的意思。目前緬甸有一部分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喜歡在自己的名字上加「耶博」二字。
例如一男子名「剛」,長輩稱他為「貌剛」,同輩稱他為「哥剛」。如該男子有一定社會地位則被稱為「吳剛」,如系軍官則被稱為「波剛」。如一女子名「剛」,系有社會地位的女士則稱為「杜剛」,是女青年則稱為「瑪剛」。特別要說明的是,緬甸婦女在結婚後,仍然保持自己原來的名字,不改為夫姓。
還有,一個男人的名字如果叫「索吞」,小時候,大人和小同伴們都稱他為 「貌索吞」;長大一些以後,與他年齡相仿的和比他年輕的人都叫他「郭索吞」。長輩也可以叫他「郭索吞」,也可以叫「貌索吞」;上了年紀,或有社會地位以後,一般人都會稱他為「吳索吞」,與他年歲相仿的人也可稱他為「郭索吞」。但是,他本人仍自謙地稱自己為「貌索吞」或「郭索吞」 。
另外,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一些愛國青年知識分子,在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的運動中,成立了德欽黨,凡是參加德欽黨的人,都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德欽」(Thakin)二字,表示「主人」, 以表示自己不做奴隸,要做自己國家的主人。如德欽巴登頂(Thakin Ba Thein Tin)。
獨立後, 也有一些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喜歡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耶波」(Yebaw),意思是「同志」。「波」(Bo)是軍官或首領的意思。如當過軍官或在軍隊中任要職者,則自稱或被稱為「波」。「蘇巴」(Sawbwa)是撣族對土司的稱呼。「蘇」是撣族對土司或一般男子的稱呼。「蘇」(Saw)、「曼」(Mahn)是克倫族對男子的稱呼。「諾」(Naw)是對女子的稱呼。「杜瓦」(Duwa)則是克欽族對土司的稱呼。
在緬甸,學會在准確使用當地人的稱謂是很必要的,否則就容易讓別人和自己尷尬。比如,當你在緬甸詢問一位有相當地位的人的姓名時, 他可能會自謙地介紹說:「我叫貌丁武」。假如你也跟著就稱他為「貌丁武」,顯然不夠尊重對方,當然是不恰當的稱呼。因為按緬甸風俗,這樣的人當然應該稱呼他為「吳丁武」。
緬甸人的屬相與華人的十二生肖不同,他們按出生日是星期幾來決定自己的屬相——將星期三這天分開,上半天稱為星期三,下半天稱為「羅侯」,因此,一星期便有8天之分,緬甸人也就有了8大生肖:星期日出生的人屬妙翅鳥,星期一屬老虎,星期二屬獅子,星期三上半天屬雙牙象,下半天屬無牙象,星期四屬老鼠,星期五屬天竺鼠,星期六屬龍。因此,緬甸人除了每年過一次生日以外,每個星期還過一次「生日」,「常慶常生,常吃常喝」。
緬甸人的姓名和屬相
緬甸人不論男女,都是有名無姓,他們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個稱呼,以便表示性別、長幼、社會地位和官職的區別。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意思即自謙為「弟弟」。對長官或長輩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吳」,意思即敬稱對方為「叔叔」、「伯伯」。
對平輩或年輕的男子,名前往往加「郭」,意思即稱對方為「兄」。對年輕女性稱「瑪」,意為「姐妹」,有地位或年老的女性稱「杜」,意為「姑」。緬甸女人的通稱是「瑪」,意思是姐妹。不論已婚或未婚,年齡較大或受人尊敬的婦女都可稱「杜」,意思是姑姑或阿姨。
緬甸人的屬相與華人的十二生肖不同,他們按出生日是星期幾來決定自己的屬相。
緬甸人將星期三這天分開,上半天稱為星期三,下半天稱為「羅侯」,因此,一星期便有8天之分,緬甸人也就有了8大生肖:星期日出生的人屬妙翅鳥,星期一屬老虎,星期二屬獅子,星期三上半天屬雙牙象,下半天屬無牙象,星期四屬老鼠,星期五屬天竺鼠,星期六屬龍。因此,緬甸人除了每年過一次生日以外,每個星期還過一次「生日」,「常慶常生,常吃常喝」。
緬甸人喜塗「特納卡」
外國人初到緬甸,往往對緬甸的一種現象感到困惑:緬甸的婦女、小孩,甚至有個別年輕男子,都在臉兩邊塗上一片黃粉。這種黃粉實際上是緬甸人就地取材自製的一種物美價廉的天然防曬美容霜,緬甸人稱之為「特納卡」,其學名叫做「黃香楝粉」。據當地人說,黃香楝是緬甸到處都野生的一種樹。
此樹大多見於乾旱、貧瘠的土地上。黃香楝樹和檀香樹、樟木樹一樣,氣味芬芳,色澤鮮亮,因為能散發出香味,所以也可用做香料。用黃香楝樹干研磨的黃香楝粉有清涼、化淤、消炎、止疼、止癢、醫治疔瘡、防止蚊蟲叮咬等作用。人們把黃香楝粉抹在臉上,既可防止紫外線,又起到清涼、美容的作用。
另外,由於緬甸氣候炎熱,異常炎熱的時間大約佔全年的3?4還要多,氣溫常常在攝氏30度到40度,人經常會出汗,容易產生體臭、狐臭,用「特納卡」抹在身上,會散發出一種淡淡的苦香味,並能起到驅趕蚊蟲的作用。因為「特納卡」完全是天然的,無任何添加的化學成分,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作用。
加之,黃香楝樹到處可見,「特納卡」製作方便,價錢又便宜,因而深受緬甸百姓歡迎。在緬甸城鄉的集市或商店裡,到處可見一尺多長、酒杯那麼粗的、一節一節的黃香楝樹干,也有一盒一盒已經研磨成乾粉塊的「特納卡」出售。
在緬甸,無論貧富,幾乎家家都有一個像碗那麼大小的石磨,這就是用來製做「特納卡」的。早上起來,洗漱完後,人們先朝小石磨上倒幾滴清水,接著把晾乾的黃香楝樹干置於石磨上面不停地研磨。磨出來的黃色漿汁,就會流入小磨盤邊上小槽內。然後,有的人是用小刷子把「特納卡」刷在臉上,有的則是用手直接在兩邊臉頰上均勻地抹上一片。
而那些怕太陽曬壞了她們寶寶的媽媽們,則把「特納卡」塗滿了她們寶寶的臉,像把整整一張黃色面膜貼在了孩子們的臉上,只看見孩子們可愛的嘴、鼻子和忽閃忽閃的大眼睛。除塗在臉上外,婦女、小孩、青年男子也有把「特納卡」搽在裸露在外面的胳膊、腿上等部位的,既可防治皮膚被陽光灼傷,也可防止蚊蟲的叮咬。緬甸人還深信,這種木頭和水磨出的液體可以防止粉刺,保持皮膚嫩滑細膩。
由於「特納卡」有清涼、消炎、化淤、滋潤皮膚等功效,緬甸女性不但在臉上搽抹「特納卡」,在身體看不到的部位也大都施用「特納卡」。
如今,隨著現代物質生活的普及,有些緬甸新潮女性已不再把「特納卡」抹在裸露的皮膚上了。然而,對絕大多數緬甸人來說,如果哪家的婦女、小孩早上起來沒有往臉上抹「特納卡」,他們就會認為這家人太懶,早上沒洗臉。
因此,往臉上搽「特納卡」,不僅是緬甸人保護皮膚的一種辦法,也是緬甸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一般的情況下,未婚的少女喜歡將「特納卡」塗滿前額和鼻樑,結過婚的婦女則只塗臉的上半部,寡婦只塗臉的一半,老年婦女則隨心所欲,可塗可不塗。(來源:廣西日報 任意)
與男性相同,緬甸婦女的稱謂也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
稱呼年輕或和自己平輩的女性,該女性的名字前通常加一個「瑪」字。「瑪」意為「姑娘」。年輕的女性表示自謙,自報名字時一般會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一個「瑪」字。如果稱呼年長的婦女,人們要在她的名字前加一個「杜」字,以示尊敬。
緬甸人的尊稱和謙稱能區別人們的性別和年齡。
雖然沒有姓,但是緬甸人非常重視給孩子起名字。從小孩出生後的第七天到第十四天內,家長要挑選良辰吉日為小孩舉行隆重的命名儀式。在命名儀式上,父母用藤金合歡葉和大解寶葉熬制的水給小孩洗頭。然後,給孩子換上干凈的新衣服,噴點香料水。接著,主持命名儀式的長者根據孩子出生的時辰和日子給他取名字。
有趣!緬甸人有名無姓 名字一般和星期有關
有趣的是,緬甸人的名字一般都和星期有關。根據緬甸的風俗,一個星期中的每一天都有緬甸語中的字母與之相對應。父母給孩子取名字時,通常將孩子出生那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首位,出生後第五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末位。所以,只要知道緬甸人的名字,就能猜出他是星期幾出生的了。(來源:環球網)
⑻ 緬甸的人為什麼那麼多姓吳
緬甸的人是沒姓的,
所有緬甸人的名字的第一字是看年齡來稱呼的
小孩、少年的 男人 名字 第一字就是 -【 毛 】 ,青年人就換成【哥】,
差不多四十左右就換成【吳】也有人寫成【寧】只是發音相似。不是真正的【吳】氏。
小孩、少年、青年的 女人 名字 第一字就是 【媽】、年齡比較大,就換成【杜】
在緬甸 ,毛、哥、吳、媽、杜、都不是姓。
⑼ 幫忙看這幾個緬甸人名
1 ?
2無 埽拉
3無媽言那五
4無葉囊
5 ?
都是緬甸名 我認識的緬甸人沒姓這個的 大概這樣 參考把 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