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地震最深多少公里
⑴ 4·13緬甸印度邊境地震
4月13日21時55分在緬甸(北緯23.14度,東經94.87度)發生7.2級地震,震源深度130千米。我國西藏東南部的林芝市(察隅縣、墨脫縣、波密縣)、拉薩市、日喀則市有明顯震感。
⑵ 地震資料
地震是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當地球內部在運動中積累的能量對地殼產生的巨大壓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就形成了地震。一次強烈地震過後往往伴隨著一系列較小的餘震。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傳播出去,在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構造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1.地球內部結構如何?
答: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2.什麼是地震?
答: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或人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動叫地震。
3.什麼是震源?
答: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
4.什麼叫震中?什麼叫震中距?
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點稱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稱為震中距。
5.什麼是震源深度?何為淺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答:從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叫震源深度。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內,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的為中源地震。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
答: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蘇拉西島東的地震,震源深度達720公里
深源地震在環太平洋深海溝地區最多,我國東北部有深源地震、台灣以東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動。
7.根據成因可將地震分為幾種?
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類。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動,水庫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何為構造地震?有何特點?
構造地震是由地球內部構造運動導致岩層斷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與地質構造體系關系密切,多分布於地下5-30公里的地殼內。其特點是地震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破壞力強,並且有重復性。構造地震佔全球地震的90%以上。
9.何謂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爆發而引起的天然地震,火山地震的持續時間短,影響范圍小,震源深度不超過10公里。
10.何謂陷落地震?
天然原因形成的地下岩洞頂蓋支撐不住岩層的重壓崩塌形成的地震。
11.何謂地方震、近震、遠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為遠震。
12.震級為尺度,何謂有感地震、破壞性地震、大地震、微震?
震級小於3級的稱微震,震級在3級以上的稱有感地震,震級在5級以上的稱破壞性地震,震級超過7級的稱大地震。
13.什麼是震級?
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它與震源釋放能量多少有關,能量越大,震級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33倍。
14.何謂地震烈度?影響地震烈度的因素有那些?
地震對某一地區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稱烈度。一般而言,震級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烈度就不一樣,影響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級、震中距外,還與地址構造,地面建築物抗震性能等因素有關。
15.中國地震烈度表表述的各烈度的判別標準是什麼?
16.何謂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發生時產生於地球內部的彈性波,是地震釋放能量的方式。
17.地震波的種類?有何特點?
地震波有體波和面波,體波有分為縱波和橫波
橫波的振動方向與波前進方向垂直,在地面上表現為左右搖晃,縱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在地面上反映了上下跳動(顛、簸)的振動。二者相比,縱波傳播的速度比橫波快,所以,一般地震發生後感覺到上下跳動,其次才是左右搖晃。另外,橫波振幅比縱波大,破壞力大。橫波的水平晃動力是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18.震級和烈度的含義有何不同?
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釋放的能力多少有關,而烈度反映是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處不同,烈度不僅同震級有關,同時還跟震源深度、震中距的遠近以及地震波通過介質條件等多種因素有關。
19.一年中地球上發生多少次地震,破壞性地震有多少?
全球每年有五百多萬次,其中破壞性地震一千多次,七級以上的大地震十幾次。
20.世界那些地方地震多?
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帶:
(1)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經千島群島、日本列島南下經我國台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達紐西蘭。
(2)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經緬甸至我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
21.地震帶發源於多深的地方?
世界上大多數地震的震源多分布在地下5---30公里這一帶。
22.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是那一次?
目前記錄到最大的地震還沒有超過8.9級地震,,1960年5月22日南美智利發生的8.9級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厄瓜多----哥侖比亞邊界附近近海中和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陸東邊海中也曾發生8.9級地震。
23.我國發生過多少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試舉三例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據現有資料統計發生8級以上地震17次,1679年9月發生在河北省三河的8級地震;1920年12月發生在海源的8.5級大地震;1927年5月發生在甘肅省古浪的8級地震;1950年8月發生在西藏察隅的8.5級地震,1972年1月發生在台灣東邊海中的8級地震。
24.我省發生過幾次7級以上的地震,舉出四例
共發生過5次。1679年發生在三河的8級地震;1830年發生在磁縣的7.5級地震;1966年發生在邢台的7.2級地震;1976年發生在唐山的7.8級地震;1976年發生在灤縣的7.1級地震.
25.我國有哪些主要的地震帶?
我國東部的主要地震帶有郯城-廬江地震帶,河北平原地震帶,汾渭地震帶,燕山---渤海地震帶,東南沿海地震帶等;西部有北天山地震帶,南天山地震帶、祁連山地震帶、昆侖山地震帶和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中部為南北地震帶,貫穿中國;另外還有台灣地震帶,它是西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
26.華北地區有哪些地震帶?
地震帶是地震發生較多的又較強烈的地帶,華北地區的地震帶有河北平原地震帶、汾渭地震帶、燕山---渤海地震帶、廬江地震帶。根據地質力學的觀點,我國大致可分為20個地震帶。
1.台灣帶;2.閩粵沿海帶;3.東北深震帶;4.營口-郯城-廬江帶;5.河北平原帶;6.海原-松潘-雅安帶;7.山西帶;8.渭河平原帶;9.銀川帶;10.蘭州-天水帶;11.河西走廊帶;12.馬邊-巧家-通海帶;13.冕寧-西昌-魚鮓帶;14.騰沖-瀾滄帶;15.哀牢山帶;16.爐霍-乾寧帶;17.花石峽帶;18.拉薩-察隅帶;19.西藏西部帶;20.天山帶。
27.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是誰發明的?簡述地震儀的發展概況?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是在公元前132年,我國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叫做侯風地動儀。
近代的地震儀在18世紀90年代才製作成,其原理與侯風地動儀基本相似,地震儀發展很快,種類繁多,現有長、短周期等各種類型,並已實現了無線遙測、磁帶記錄、數字化等。靈敏度從放大幾倍到千倍、萬倍、十萬倍乃至百萬倍不等,周期范圍從0.05秒到100秒.
28.什麼是地震預報?分幾種?
地震預報是對未來破壞性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及地震影響的預測,預報分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
29.地震長期預報的內容是什麼?
地震長期預報是指幾年到幾十年或更長時間內的地震危險性及其影響的預測。包括全國或區域性的地震區劃;建設規劃及工程場地的地震烈度,地震地面運動參數、地震小區劃和震害預測;全國或區域性的地震活動趨勢大預測。
30.什麼是地震中期、短期和臨震預報?
地震中期預報是指幾個月到幾年內將要發生破壞性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的預報;
地震短期預報是指幾天到幾個月內將發生破壞性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的預報;
臨震預報是指幾天之內將要發生破壞性地震的預報或警報;
31.我國成功的預報了哪幾次地震?
曾成功的預報了1971年3月23日、24日新疆烏恰縣的兩次地震;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1976年5月29日雲南龍陵、潞西7.5 級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7.3級地震。尤其是海城7.3級地震,全世界公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7月12日雲南孟漣發生7.3級地震,雲南省地震局7月11日向地、縣幹部會匯報,並請地方政府採取措施,大大減輕了損失,受到雲南省政府及國家地震局的嘉獎。
32.我國地震預報的法規由哪一級領導批准,何時批准,國家地震局何時發布的?
由國務院1988年6月7日批准,1988年8月9日由國家地震局發布。
33.我國地震預報的法規的意義是什麼?
為了加強對地震預報的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35.地震有前兆嗎?
有。岩體在地應力作用下,在應力應變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會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生物、和氣象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來,我國已在70次中強地震以上地震前記錄到1000條前兆異常。
36.地震前兆異常分幾類?
可歸為10大類,分別是:地震學前兆、地殼形變、重力、地磁、地電、水文地球化學、地下流體(水汽、氣、油)動態、應力、應變、氣象異常以及宏觀前兆異常。
⑶ 緬甸為什麼會發生地震緬甸6.2級地震是什麼情況
據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1月12日2時26分在緬甸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於北緯18.38度,東經96.10度。
北京時間3點12分發布:當地時間2018年1月12日凌晨零點56分38秒,緬甸中部勃固省山區中發生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18.23度,東經95.94度,震源深度40千米,之後又連續發生多次餘震。仰光、內比都等城市均有明顯震感。距離震中所在位置最近的是興實達、彪關等城鎮,但這些地區目前尚沒有人員傷亡的消息。
原因:緬甸地震屬於構造地震,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帶上: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其中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球的3/4。
而全球第二大的歐亞地震帶,主要是從地中海向東延伸,從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經過緬甸成弧形轉向東西,最後到達印度尼西亞,緬甸地震,正是發生在歐洲地震帶的緬甸地震弧上。
屬於歐亞地震帶,地震帶走向為印尼-中南半島-中國西南-南亞次大陸-伊朗高原-小亞細亞半島-地中海北岸-亞速爾群島,這個地震帶佔世界地震發生總數的15%,緬甸位於第二環,中南半島.
⑷ 地震小知識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球內部發生的急劇破裂產生的震波,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由於地殼運動引起的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也是地殼運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五百五十萬次。
地震
按形成原因分類
1、構造地震是由於地下岩層的快速破裂和錯動所造成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總數的90%以上。寧夏所發生的地震,絕大多數屬於此種類型。由於構造地震頻度高、強度大、破壞重,因此是地震監測預報、防災減災的重點對象。
2、火山地震是由於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佔全球發生地震數的7%左右。火山地震都發生在活火山地區,一般震級不大。
3、陷落地震是由於地層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礦坑下塌等)引起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總數的3%左右,其破壞范圍非常有限。
4、誘發地震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如隕石墜落、水庫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 按震源深度分類
1、淺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於60公里的地震,也稱正常深度地震,占總數的3%。寧夏地震都是淺源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至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中源地震。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地震稱為深源地震。已記錄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約為700公里。
- 按震中距分類
1、地方震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
2、近震震中距大於100公里、小於1000公里的地震;
3、遠震震中距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
- 按震級分類
1、小震4級以下的地震;
2、中強震5-6級的地震;
3、強震7級以上的地震,其中8級以上的地震又稱為特大地震。
- 按破壞程度分類
1、一般破壞性地震造成數人至數十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一億元以下(含一億元)的地震;
2、中等破壞性地震造成數十人至數百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一億元以上(不含一億元)、五億元以下的地震;
3、嚴重破壞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區發生的七級以上地震、大中城市發生的六級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數百至數千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五億元以上、三十億元以下的地震;
4、特大破壞性地震大中城市發生的七級以上地震,或造成萬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三十億元以上的地震。
地震時間分布
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現為在一定時間段內地震活動頻繁,強度大,稱為地震活躍期;而另一時間段內地震活動相對來講頻率少,強度小,稱為地震平靜期。
地理分布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質條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規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特別是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
全世界主要有三個地震帶:
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經台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紐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帶是在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二是歐亞地震帶,大致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緬甸經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帶是在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三是中洋脊地震帶,包含延綿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極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帶僅含全球約5﹪的地震,此地震帶的地震幾乎都是淺層地震。
地震-表現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特徵是明顯的晃動。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建築物,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震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地震-震級
地震震級是根據地震時釋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級別就越大。人類已有記錄的震級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發生的9.5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一顆1800萬噸炸葯量的氫彈,或者相當於一個100萬千瓦的發電廠40年的發電量。
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Beno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通常所說的里氏地震規模。里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中100千米的距離為標准。里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2倍,相隔二級的震級其能量相差1000(~32x32)倍。
小於里氏規模2.5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規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十幾萬次;大於里氏規模5.0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里氏規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監測到。有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里氏規模竟達9.5。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6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7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8度: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是針對破壞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壞性地震發生前作出預報,使人們可以防備。地震預報要指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這就是地震預報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預報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地震預報是世界公認的科學難題,在國內外都處於探索階段,大約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開始進行研究。中國地震預報的全面研究起步於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經過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進展,曾經不同程度地預報過一些破壞性地震。但是實踐表明,目前所觀測到的各種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現象,都呈現出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作出的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主要是經驗性的。地震預報按時間尺度可作如下劃分:
長期預報是指對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中期預報是指對未來一二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和強度的預報。
短期預報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臨震預報是指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地震-發生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的各種徵兆稱作地震前兆。觀測小地震的活動要使用地震儀;觀測其他地震微觀前兆則須使用前兆觀測儀器,其種類很多。如觀測和記錄地殼形變的儀器有傾斜儀、自記水管儀、伸縮儀、水準儀、激光測距儀等;觀測和記錄地磁場變化的有磁變儀、核旋儀、地磁經緯儀等。觀測地電、地應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質成分及其他微觀前兆現象,也都有相應的儀器。大體有兩類:
1、微觀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觀測微觀前兆是科學家的工作;而發現臨近地震前的宏觀前兆,則既要靠科學家,也要靠廣大群眾。由於宏觀前兆往往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因此,了解它的特點,學會識別它們,對防震減災有重要作用。
2、宏觀前兆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它們大多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如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
地震-逃生原則
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規。震時,每個人的處境千差萬別,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是跑出室外還是在室內避震,就要看客觀條件:住平房還是樓房,地震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堅固,室內有沒有避震空間,室外是否安全等等。要行動果斷,不要猶豫不決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鈞一發之間,容不得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有的人跑出危房後又轉身回去救人,結果自己也被埋壓。記住,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別人。在公共場所要聽從指揮,不要擅自行動擅自行動,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不幸。要採取有利於避震的姿勢:如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保護口、鼻: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⑸ 大地震小知識
【地震基礎知識】
地球的結構就象雞蛋,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地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對整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也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某地與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復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水平晃動。
當某地發生一個較大的地震時,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
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
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部能量的80%。
震級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震級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准,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900倍。比如說,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美國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30個6級地震,或相當於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其中震級大於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地震三要素:
發震時刻、震級、震中
地震烈度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系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葯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
我國把烈度劃分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大體如下:
小於三度人無感覺,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到;
三度在夜深人靜時人有感覺;
四~五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搖晃;
六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壞,地面出現裂縫;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
十一~十二度毀滅性的破壞;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6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
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造成人畜的傷亡,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全球兩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像一個巨大的花環,把大陸與海洋分隔開來。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
【著名地震】
【中國十一大地震】
1920年海原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時5分53秒,中國寧夏海原縣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死亡24萬人,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它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波及范圍最廣的地震。
1927年古浪地震
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中國甘肅古浪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死亡4萬餘人。地震發生時,土地開裂,冒出發綠的黑水,硫磺毒氣橫溢,熏死飢民無數。
1932年昌馬地震
1932年12月25日10時4分27秒,中國甘肅昌馬堡發生震級為7.6級的大地震。死亡7萬人。地震發生時,有黃風白光在黃土牆頭「撲來撲去」;山岩亂蹦冒出灰塵,中國著名古跡嘉峪關城樓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滾滾……餘震頻頻,持續竟達半年。
1933年疊溪地震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地震發生時,地吐黃霧,城郭無存,有一個牧童竟然飛越了兩重山嶺。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
1950年察隅地震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中國西藏察隅縣發生震級為8.6級的強烈地震。喜馬拉雅山幾十萬平方公里大地瞬間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莊被拋到江對岸。
1966年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由兩個大地震組成:1966年3月8日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專區隆堯縣發生震級為6.8級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時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專區寧晉縣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傷38000人,經濟損失10億元。
1970年通海地震
1970年1月5日1時0分34秒,中國雲南省通海縣發生震級為7.7級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傷殘32431人。為中國1949年以來繼1954年長江大水後第二個死亡萬人以上的重災。
1975年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6秒,中國遼寧省海城縣發生震級為7.3級的大地震。由於此次地震被成功預測預報預防,使更為巨大和慘重的損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稱為20世紀地球科學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跡。
1976年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點2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震級為7.8級的大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一座重工業城市毀於一旦,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為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瀾滄、耿馬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時3分、21時16分,中國雲南省瀾滄、耿馬發生震級為7.6級(瀾滄)、7.2級(耿馬)的兩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兩次地震,時間僅相隔13分鍾,兩座縣城被夷為平地,傷4105人,死亡743人,經濟損失25.11億元。
2008年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0秒,四川汶川縣(31.0°N,103.4°E),發生震級為8.0級地震,這中國自我國建國以來來最為強烈的一次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截至5月22日19時,55239人遇難,281066人受傷,失蹤24949人。
【全球二十世紀以來的最強地震】
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2005年3月28日(北京時間29日零時9分)發生里氏8.5級地震,這是自1900年以來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八大最強烈地震之一。以下是八次大地震的基本情況(按震級排列):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8.9級(後修正為里氏9.5級)。發生在智利中部海域,並引發海嘯及火山爆發。此次地震共導致5000人死亡,200萬人無家可歸。
2、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級。此次引發海嘯,導致125人死亡,財產損失達3.11億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區、加拿大育空地區及哥倫比亞等地都有強烈震感。
3、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9.1級,發生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亞島及烏那克島附近海域。地震導致休眠長達200年的維塞維朵夫火山噴發,並引發15米高的大海嘯,影響遠至夏威夷島。
4、(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9.0級,發生在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省。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斯里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及印度等國,導致約30萬人失蹤或死亡。
4、(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9.0級。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夏威夷群島,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5、厄瓜多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級,發生在厄瓜多及哥倫比亞沿岸。地震引發強烈海嘯,導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聖-費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6、(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級,震中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北海域,離三個月前發生9.0級地震位置不遠。目前已經造成1000人死亡,但並未引發海嘯。
6、(並列)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級。地震引發高達10.7米的海嘯,席捲了整個舒曼雅島。
7、中國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6級。2000餘座房屋及寺廟被毀。印度雅魯藏布江損失最為慘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8、(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
9、(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印度尼西亞班達附近海域。地震引發海嘯及火山噴發,人員及財產損失慘重。
10、(並列)俄羅斯千島群島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級,並波及日本及俄羅斯等地。
11、中國 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里氏8級,震中位於阿壩州汶川縣,並波及大半個中國及海外等地。人員及財產傷亡慘重。
·世界震級最大的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9.5級地震
·中國震級最大的是1950年8月15日的西藏8.6級地震
·死亡人數最多的是1556年1月23日的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83萬人
其次就是1976年7月27日的唐山7.5級地震,官方數據死亡25.5萬人(估計可達65.5萬人)
【★地震自救大全】
震後很有可能餘震,而且餘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以學習自救是地震後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發生時,至關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頭腦,鎮靜自若的態度。只有鎮靜,才有可能運用平時學到的地震知識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遠近。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之後才左右搖擺。遠震卻少上下顛簸感覺,而以左右搖擺為主,而且聲脆,震動小。一般小震和遠震不必外逃。
最新自救建議:不要躲在桌子下
日本的《地震手冊》避震知識十條中,第一條就明確的寫著"要躲在堅固的傢俱下"。所以,日本教師堅信,最好的辦法是"藏在桌下"。這個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數十秒後結束,天花板不會落下為前提的。
建築物天花板因強震倒塌時,會將桌床等傢具壓毀,人如果躲在其中,後果不堪設想,如果人以低姿勢躲在傢具旁,傢具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讓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間。
開車時遇到地震,也要趕快離開車子,很多地震時在停車場喪命的人,都是在車內被活活壓死,在兩車之間的人,卻毫發未傷。強烈地震發生時,如果你正在停車場,千萬不要留在車內,以免垮下來的天花板壓扁汽車,造成傷害;應該以卧姿躲在車旁,掉落的天花壓在車上,不致直接撞擊人身,可能形成一塊『生存空間』,增加存活機會。
學校避震
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後應當有組織地撤離。
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陽台上去!
必要時應在室外上課。
家庭避震
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室內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
炕沿下、堅固傢具附近;
內牆牆根、牆角;
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公共場所避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等地震過去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櫃台; 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在行駛的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戶外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
過街橋、立交橋;
高煙囪、水塔下。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狹窄的街道;
危舊房屋,危牆;
女兒牆、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車間工人避震
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場隨時監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地震發生時行駛的車輛應急避震
(1)司機應盡快減速,逐步剎閘;
(2)乘客(特別在火車上)應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並注意防止行李從架上掉下傷人,面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將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墊上,護住面部,身體傾向通道,兩手護住頭部;背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兩手護住後腦部,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作好防禦姿勢。
樓房內人員地震時應急避震
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或牆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總之,震時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減少人員傷亡。
在商店遇震應急避震
在百貨公司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靜。由於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後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於樓上位置,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但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後安全撤離。
高樓避震三大策略
策略一:震時保持冷靜,震後走到戶外。這是避震的國際通用守則,國內外許多起地震實例表明,在地震發生的短暫瞬間,人們在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被砸死砸傷的概率最大。因此專家告誡,室內避震條件好的,首先要選擇室內避震。如果建築物抗震能力差,則盡可能從室內跑出去。
按照國家有關標准,北京地區居民樓房應具有抵禦烈度為8度的地震破壞的能力。地震發生時先不要慌,保持視野開闊和機動性,以便相機行事。特別要牢記的是,不要滯留床上;不可跑向陽台;不可跑到樓道等人員擁擠的地方去;不可跳樓;不可使用電梯,若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時要抱頭蹲下。另外,要立即滅火斷電,防止燙傷觸電和發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關重要。住樓房避震,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躲避。最好找一個可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蹲在暖氣旁較安全,暖氣的承載力較大,金屬管道的網路性結構和彈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動時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氣管道通氣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員窒息;管道內的存水還可延長存活期。更重要的一點是,被困人員可採用擊打暖氣管道的方式向外界傳遞信息,而暖氣靠外牆的位置有利於最快獲得救助。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躲在廚房、衛生間這樣的小開間時,盡量離爐具、煤氣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遠些。若廚房、衛生間處在建築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斷牆為薄板牆時,就不要把它選擇為最佳避震場所。此外,不要鑽進櫃子或箱子里,因為人一旦鑽進去後便立刻喪失機動性,視野受阻,四肢被縛,不僅會錯過逃生機會還不利於被救;躺卧的姿勢也不好,人體的平面面積加大,被擊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難機動變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內。這是確保在都市震災中獲得他人及時救助的重要原則。不要靠近煤氣灶、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不要選擇建築物的內側位置,盡量靠近外牆,但不可躲在窗戶下面;盡量靠近水源處,一旦被困,要設法與外界聯系,除用手機聯系外,可敲擊管道和暖氣片,也可打開手電筒
⑹ 緬甸首都發生地震是什麼原因
有史以來的地學基礎空白,【湖泊與盆地的關系】,獲得重大突破:地理學的認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個過程是這樣的:(看好了)負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澤地(濕地)--湖盆內陸地--盆地(因在湖盆內)。這就是說,湖泊沉積可以演變成盆地,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礎,這一重大發現,徹底打破地學多年來一籌莫展的困局,依賴板塊學說建立的各種地學理論全部垮塌。這一重大發現,讓地球科學迎來了巨大的挑戰和變革,也將讓中國地學迅猛發展和超越世界發達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潛力無限。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破解了地震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郭德勝
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
郭德勝 佳木斯大學數學系 [email protected]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與「碳元素」緊密相關,進行 著周而復始的碳元素循環,生命需要進食含碳的有機物質,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地球也是要吞納含碳有機物質,在地球內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再經過火山、地震、人類開采與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樹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將二氧化碳轉化 成有機物質,以植物的形式體現出來,一部分植物被動物消化,一部分通過河流被運移地球內部,形成一個反復「碳」循環的體系。
多年來,我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論,「煤是樹木、植被、動物屍體堆積,以及沼澤地,經過多年的演變形成煤炭」,根據這個理論分析思考,陸地上為什麼看不到樹木、動物屍體的堆積呢?另一方面,煤礦很大,哪來的那麼多樹木和動植物屍體呢?
一,天然氣如何的形成的?
經過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終於發現,將含碳有機物質堆積起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通過河水的運移,將樹木、植被、動物屍體等含碳有機物質運送到湖泊、低窪地帶,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湖泊,低窪地帶變成盆地和沖積平原。
湖泊,低窪地帶,他們形成了聚集各種地表物質的自然條件,地表的含碳物體在水流、河水的沖擊、運移,被湖泊、低窪地帶沉積下來,經歷幾百年,上千年的沉積過程後,湖泊的演變成乾涸的陸地,也就是,湖泊---沼澤地帶—乾涸的盆地結構陸地。而低窪地帶在多次沖擊中形成沉澱,天長日久成為沖積平原。而在這個上萬年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要積累無法估量的樹木、植被、泥沙,以及魚類屍體,在多年的積累沉積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沉積了巨厚的沉積物質,有幾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繼而形成了盆地式結構的陸地、沖積平原。通過這樣沉積的方式,地下儲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質,從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質的積累。而這個過程,與生活中的「沼氣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質,在高溫、高壓、通電作用下,會發生了化學反應和化學變化,地下沉積大量含碳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發生同等元素的物質的轉化,形成含碳固體、液體、氣體等物質。根據沼氣池形成甲烷氣體的原理,沉積巨厚含碳物質的盆地、沖積平原,就必然會出現含碳氣體,固體和液體,氣體很可能就是天然氣。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沖積平原內部以及與山體接壤處產生呢?
地球上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水流運移,雨水、河流將地球表面沖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機物運移匯聚,最後停留在湖盆、低窪地帶,盆地、沖積平原就具備了儲存含碳有機物的條件。盆地、沖積平原在多年的河水運移,形成一個天然的碳物質儲存庫,這是一個顯著的量變過程,當物質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盆地、沖積平原條件成熟,就無法避免的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
我們清楚,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會產生熱能、氣體、甚至出現爆炸現象。從這個角度分析,那麼,地球上經常出現地震,是不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這樣的地理位置上,而產生了一種巨大的能量釋放,導致地球的震動?
同時,地下在釋放巨大能量的同時,地下含碳物質在熱能作用下將進一步發生化學變化,將含有碳元素氣體物質演變成固體,進而形成煤炭?根據推理分析,天然氣和煤應該存在同一位置,存在於盆地、沖積平原與接壤的山系帶,而地震也應發生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這個演變過程應該是,沉積盆地與沖積平原--天然氣--地震—煤炭。附下圖: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確,那麼,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1,地球內部出現碳元素物質的堆積,一定是通過河水的運移,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含碳物質埋入地下,進而形成了盆地和沖積平原。
2,沉積式盆地、沖積平原,一定會產生天然氣體,在化學反應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體、液體、氣體。
3,地震所發生的地域,它的周邊一定存在著一個沖擊平原或盆地。沖積平原、盆地的面積大小決定了天然氣、煤礦、地震的大小。
4,在其內及周邊,沒有盆地、沖積平原的地域,決不會發生地震。
5,如果說,盆地、沖積平原形成天然氣,分析天然氣移動走向,根據地質疏密程度,盆地、沖積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對於山體的密度就大一些,氣體移動會順山體移動,山體結構是岩石,岩石存在縫隙,盆地、沖積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氣就會存儲在山體內,根據天然氣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脹、爆炸可能,產生地質災害,而震源中心多出於這樣的地理位置。
6,對於大的沖積平原、沉積盆地,在它的內部和周邊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氣以及大的煤礦,反之,沒有這樣的地理位置,不會出現巨量天然氣與煤礦,沖積平原大,天然氣儲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礦也大。
根據上述的結論,用事實加以驗證。 根據網路搜索,復制了相關的信息資料。
三、大地震與沖積平原和盆地地域的關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周邊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區是十個最嚴重震點。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
從上面這些地震位置發現,參見下圖,這些震區圍繞著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網上資料顯示,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於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復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第四紀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結構良好,宜於耕作,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勢平坦。
盆西平原介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的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
根據這些發生重災區的位置發現,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將這些城市依次連接,將成都平原包圍了一圈,根據這些城市受到同等嚴重受災情況,再根據地圖,成都平原的邊緣是地震中心地帶。
2、魯甸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度,東經103.3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餘震1335次。
魯甸此次地震災區最高烈度為Ⅸ度,涉及范圍面積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線長軸總體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區及以上總面積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10個縣(區)受災,包括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永善縣、昭陽區,曲靖市會澤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寧南縣、布拖縣、金陽縣;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資料顯示, 昭魯壩子東起昭陽區涼風台大山腳,西至相鄰的魯甸縣城稍外。總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面積約525平方公里,屬雲南四大壩子之一。壩子內丘壩相間,地勢平坦, 昭魯壩子位於雲南省東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與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東南面與貴州省畢節市接壤,南面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相鄰,是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結合部。
昭通市境內最高海拔(巧家縣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縣滾坎壩)267米。昭魯壩子處於昭通市的腹心地帶,南北縱貫昭陽區與相鄰的魯甸縣,故稱昭魯壩子。
昭魯壩子北接壤金陽縣,南接壤會澤縣,南北穿越魯甸,昭陽區,西側對應巧家縣。
結合上面的陳述和地圖,就不難得出,昭魯壩子處在8.3魯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帶。
3、秘魯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顯示,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美洲北部,亞馬孫河中下游,介於蓋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間,西接安第斯山,東濱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四國領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內22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該國領土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
秘魯當地媒體報道,當地時間24日下午18點左右(北京時間25日早6時左右),秘魯中東部與巴西交界的馬德雷德迪奧斯大區發生里氏7.5級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級為7.7級,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魯多個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等鄰近國家的一些地區均有震感。
事實上,亞馬遜平原周邊地帶的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發生過多次大地震。
根據地圖,這些發生大地震的國家,都處於亞馬遜大平原的周邊。這些國家的天然氣開采量也很驚人。
4、台灣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記載,台灣的台中、南投兩縣為921地震的重災區。地震發生次日有統計數字表明:死亡人數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等地災情較為嚴重。
台南平原台灣省最大的平原,屬沖積平原,其面積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位於「台南平原」東側,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處在台南平原地帶。
另註:
網路資料,1556年,中國陝西省南部秦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的一次特大地震。華縣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損失,還與震中區位於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鬆散沉積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點左右,在平羅、銀川一帶發生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8級地震,地震位置處在銀川平原。銀川平原是黃河沖積平原,地下水埋深極淺,甚至溢積地表,地下水排泄不暢,土壤鹽漬嚴重。
按照這樣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結合衛星地圖,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積盆地、沖積平原,與此地所發生的地震結合起來,就會發現: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種地震,對於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邊,或是在受災嚴重地區所包圍的地帶,都存在各種盆地、「沖積平原」。
所有歷史大地震,都存在一個共性,每一個大地震都對應著一個大的沖擊平原或盆地。我們任意的拿出一個地震事件,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有地震的地區,就存在這么一個「沖積平原」,反之,沒有「沖積平原」的地區及附近周邊,就沒有地震。
四.沖積平原,盆地會產生天然氣么?
據新聞媒體報道,2015年下半年,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頁岩氣勘探獲重大突破。經國土資源部審定,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區、寧201井區、YS108井區,新增含氣面積207.87平方公里、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1635.3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408.83億立方米。這是中國石油首次提交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
作為一種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頁岩氣如何實現有效勘探開發,國內沒有現成經驗。中國石油從2007年進行地質綜合評價開始,解放思想,創新實踐,創造了頁岩氣工業氣井、頁岩氣「工廠化」作業平台等10多項國內第一,形成了頁岩氣資源評價、區塊優選、快速鑽進、長水平段固井、分段壓裂、壓裂液回收再利用技術系列,積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鑽井壓裂工廠化、采輸設備橇裝化、工程服務市場化、組織管理一體化」為核心的降本增效經驗,對我國規模效益開發頁岩氣資源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儲量區內,已有47口氣井投產,日產氣362萬立方米,能保障280萬個三口之家用氣。
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沖積平原或盆地進行搜查,都會存在著這樣現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國家地區,煤炭、天然氣非常豐富,同時大地震也頻發。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來,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不再一一例舉。
經過上面的分析論證,煤礦、天然氣、地質災害的成因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已經非常清楚,所舉的事例和事實完全符合文章所闡述的也找到了。
上述觀點對於地球的合理開發,保護地球家園,有極其深遠意義。按照這個理論觀點,地球多年來形成的自然災害,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避免災害造成的生命與財產的重大傷亡和損失。從這個觀點出發,還會發現地球的過去,預知地球的未來,一舉突破以往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⑺ 緬甸發生5.2級地震,都有哪些地區震感強烈
根據中國地震網公布的消息說,緬甸也就是北緯21.99度,東經99.23度,震源深度為10千米,緬甸附近震感都比較強烈。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緬甸的地理位置,位於全球第二大的歐亞地震帶,也就是印度洋板塊的亞歐大陸板塊交界處。眾所周知地震頻發是自然現象,由於板塊運動,板塊交界的地方很容易發生地震或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根據專業人士的統計,地球上每年都會發生好幾百次的地震,其中有很多比較小的地震人們甚至感受不到,有些會給人們帶來災難的地震每年大概有十幾二十次左右。
總之,希望這次緬甸5.2級地震帶來的慘痛能夠很快過去。
⑻ 關於地震的資料
地震是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當地球內部在運動中積累的能量對地殼產生的巨大壓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就形成了地震。一次強烈地震過後往往伴隨著一系列較小的餘震。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傳播出去,在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構造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1.地球內部結構如何?
答: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2.什麼是地震?
答: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或人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動叫地震。
3.什麼是震源?
答: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
4.什麼叫震中?什麼叫震中距?
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點稱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稱為震中距。
5.什麼是震源深度?何為淺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答:從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叫震源深度。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內,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的為中源地震。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
答: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蘇拉西島東的地震,震源深度達720公里
深源地震在環太平洋深海溝地區最多,我國東北部有深源地震、台灣以東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動。
7.根據成因可將地震分為幾種?
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類。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動,水庫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何為構造地震?有何特點?
構造地震是由地球內部構造運動導致岩層斷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與地質構造體系關系密切,多分布於地下5-30公里的地殼內。其特點是地震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破壞力強,並且有重復性。構造地震佔全球地震的90%以上。
9.何謂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爆發而引起的天然地震,火山地震的持續時間短,影響范圍小,震源深度不超過10公里。
10.何謂陷落地震?
天然原因形成的地下岩洞頂蓋支撐不住岩層的重壓崩塌形成的地震。
11.何謂地方震、近震、遠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為遠震。
12.震級為尺度,何謂有感地震、破壞性地震、大地震、微震?
震級小於3級的稱微震,震級在3級以上的稱有感地震,震級在5級以上的稱破壞性地震,震級超過7級的稱大地震。
13.什麼是震級?
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它與震源釋放能量多少有關,能量越大,震級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33倍。
14.何謂地震烈度?影響地震烈度的因素有那些?
地震對某一地區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稱烈度。一般而言,震級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烈度就不一樣,影響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級、震中距外,還與地址構造,地面建築物抗震性能等因素有關。
15.中國地震烈度表表述的各烈度的判別標準是什麼?
16.何謂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發生時產生於地球內部的彈性波,是地震釋放能量的方式。
17.地震波的種類?有何特點?
地震波有體波和面波,體波有分為縱波和橫波
橫波的振動方向與波前進方向垂直,在地面上表現為左右搖晃,縱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在地面上反映了上下跳動(顛、簸)的振動。二者相比,縱波傳播的速度比橫波快,所以,一般地震發生後感覺到上下跳動,其次才是左右搖晃。另外,橫波振幅比縱波大,破壞力大。橫波的水平晃動力是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18.震級和烈度的含義有何不同?
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釋放的能力多少有關,而烈度反映是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處不同,烈度不僅同震級有關,同時還跟震源深度、震中距的遠近以及地震波通過介質條件等多種因素有關。
19.一年中地球上發生多少次地震,破壞性地震有多少?
全球每年有五百多萬次,其中破壞性地震一千多次,七級以上的大地震十幾次。
20.世界那些地方地震多?
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帶:
(1)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經千島群島、日本列島南下經我國台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達紐西蘭。
(2)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經緬甸至我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
21.地震帶發源於多深的地方?
世界上大多數地震的震源多分布在地下5---30公里這一帶。
22.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是那一次?
目前記錄到最大的地震還沒有超過8.9級地震,,1960年5月22日南美智利發生的8.9級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厄瓜多----哥侖比亞邊界附近近海中和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陸東邊海中也曾發生8.9級地震。
23.我國發生過多少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試舉三例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據現有資料統計發生8級以上地震17次,1679年9月發生在河北省三河的8級地震;1920年12月發生在海源的8.5級大地震;1927年5月發生在甘肅省古浪的8級地震;1950年8月發生在西藏察隅的8.5級地震,1972年1月發生在台灣東邊海中的8級地震。
24.我省發生過幾次7級以上的地震,舉出四例
共發生過5次。1679年發生在三河的8級地震;1830年發生在磁縣的7.5級地震;1966年發生在邢台的7.2級地震;1976年發生在唐山的7.8級地震;1976年發生在灤縣的7.1級地震.
25.我國有哪些主要的地震帶?
我國東部的主要地震帶有郯城-廬江地震帶,河北平原地震帶,汾渭地震帶,燕山---渤海地震帶,東南沿海地震帶等;西部有北天山地震帶,南天山地震帶、祁連山地震帶、昆侖山地震帶和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中部為南北地震帶,貫穿中國;另外還有台灣地震帶,它是西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
26.華北地區有哪些地震帶?
地震帶是地震發生較多的又較強烈的地帶,華北地區的地震帶有河北平原地震帶、汾渭地震帶、燕山---渤海地震帶、廬江地震帶。根據地質力學的觀點,我國大致可分為20個地震帶。
1.台灣帶;2.閩粵沿海帶;3.東北深震帶;4.營口-郯城-廬江帶;5.河北平原帶;6.海原-松潘-雅安帶;7.山西帶;8.渭河平原帶;9.銀川帶;10.蘭州-天水帶;11.河西走廊帶;12.馬邊-巧家-通海帶;13.冕寧-西昌-魚鮓帶;14.騰沖-瀾滄帶;15.哀牢山帶;16.爐霍-乾寧帶;17.花石峽帶;18.拉薩-察隅帶;19.西藏西部帶;20.天山帶。
27.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是誰發明的?簡述地震儀的發展概況?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是在公元前132年,我國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叫做侯風地動儀。
近代的地震儀在18世紀90年代才製作成,其原理與侯風地動儀基本相似,地震儀發展很快,種類繁多,現有長、短周期等各種類型,並已實現了無線遙測、磁帶記錄、數字化等。靈敏度從放大幾倍到千倍、萬倍、十萬倍乃至百萬倍不等,周期范圍從0.05秒到100秒.
28.什麼是地震預報?分幾種?
地震預報是對未來破壞性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及地震影響的預測,預報分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
29.地震長期預報的內容是什麼?
地震長期預報是指幾年到幾十年或更長時間內的地震危險性及其影響的預測。包括全國或區域性的地震區劃;建設規劃及工程場地的地震烈度,地震地面運動參數、地震小區劃和震害預測;全國或區域性的地震活動趨勢大預測。
30.什麼是地震中期、短期和臨震預報?
地震中期預報是指幾個月到幾年內將要發生破壞性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的預報;
地震短期預報是指幾天到幾個月內將發生破壞性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的預報;
臨震預報是指幾天之內將要發生破壞性地震的預報或警報;
31.我國成功的預報了哪幾次地震?
曾成功的預報了1971年3月23日、24日新疆烏恰縣的兩次地震;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1976年5月29日雲南龍陵、潞西7.5級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7.3級地震。尤其是海城7.3級地震,全世界公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7月12日雲南孟漣發生7.3級地震,雲南省地震局7月11日向地、縣幹部會匯報,並請地方政府採取措施,大大減輕了損失,受到雲南省政府及國家地震局的嘉獎。
32.我國地震預報的法規由哪一級領導批准,何時批准,國家地震局何時發布的?
由國務院1988年6月7日批准,1988年8月9日由國家地震局發布。
33.我國地震預報的法規的意義是什麼?
為了加強對地震預報的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35.地震有前兆嗎?
有。岩體在地應力作用下,在應力應變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會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生物、和氣象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來,我國已在70次中強地震以上地震前記錄到1000條前兆異常。
36.地震前兆異常分幾類?
可歸為10大類,分別是:地震學前兆、地殼形變、重力、地磁、地電、水文地球化學、地下流體(水汽、氣、油)動態、應力、應變、氣象異常以及宏觀前兆異常。
http://www.zjdz.gov.cn/news123/Article/Print.asp?ArticleID=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