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古代文學有哪些題材

緬甸古代文學有哪些題材

發布時間: 2022-08-07 17:45:03

⑴ 古代文學體裁有哪幾種

古代文學載體15種,具體如下:

賦: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如《與朱元思書》。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辯:「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如《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論:一種論文文體,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奏議: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如《文章辨體序說》。

序: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如:《〈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雜記: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如《世說新語》、《夢溪筆談》。

游記: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如《岳陽樓記》。

傳奇: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浮生縈雲》《南柯太守傳》等。

民間故事: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民間故事常有神話式的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1)緬甸古代文學有哪些題材擴展閱讀

形成:

文學體裁的形成,除了歸根到底為社會生活所決定之外,還與文學傳統的繼承、革新和歷代創作經驗的積累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文學體裁是表達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具體樣式。它是適應於反映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同時又受制於作家對文學傳統的繼承、革新,藝術經驗的積累和創造能力的發揮。

各種文學體裁只有適應於反映社會生活的需要和廣大群眾的要求,並和民族的優秀文學傳統結合起來,才能健康地發展,並逐步地趨於完美。

參考資料

網路-文學載體

⑵ 關於雲南的古代文學作品有哪些啊

主要是詩歌吧,《永昌府文征》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民俗的寶貴記憶。明清以來的眾多文人武士不經意間將其在滇西的所見所感述諸於詩,使得滇西民俗得以以文學的形式留存。通過對《永昌府文征》中"詩錄"部分的研讀,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滇西民俗的社會背景,滇西多個民族的民俗風貌和民俗事象,以及漢文化對滇西民俗的影響等。

⑶ 古代文學常識有哪些

文化常識

1、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後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該書的一門學問紅學,紅學現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9、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

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

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古詩:

元日

王安石〔宋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⑷ 古代文學體裁有哪些

文學體裁是指文學作品的類別。它分為散文、小說、詩歌、戲劇四大類。

1、散文

散文是泛指那些側重於直接表達作者對生活的感受,注重於主觀抒寫的不講究駢偶押韻的文體。

按傳統的說法,散文是與韻文、駢文相區別的散體文章,也可以這樣說,除了詩、詞、曲、賦以外,一切無韻無律的文章,諸如人物傳記、回憶錄、游記、寓言、神話及記事抒情一類文章,均可列入散文范疇。這是廣義的散文。

狹義的散文,專指用凝練、優美、生動的文學語言寫成的敘事、記人、狀物、寫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根據內容和表達方法的不同,散文可分為敘事、抒情、議論三類。敘事散文借敘述事件和描寫人物來表達思想情感;抒情散文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慨嘆山川人物,來激起讀者的愛憎;議論散文以指點人、事的是非曲直來表明作者的觀點、立場和態度。

2、小說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徵,從而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根據篇幅的長短,小說分為長篇、短篇、中篇和微型小說(或稱「小小說」);按照內容的不同,小說可分為言情小說、歷史小說、科幻小說、武俠小說、譴責小說、心理小說等;按照體例格式,則可分為書信體小說、日記小說、章回體小說、系列小說等。情節、人物和環境是小說的三個要素。

中國小說淵源於古代神話傳說,經歷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和「五四」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3、戲劇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舞台藝術,是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築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 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指話劇。

按結構及容量劃分,有多幕劇、獨幕劇、連續劇等; 按題材分,有現代劇、歷史劇、神話劇等:按表演形式分,有戲曲、話劇、歌劇、舞劇、啞劇等; 按反映的沖突性質和感染作用分,有悲劇、喜劇、正劇等。

4、詩歌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於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後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按形式分為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按來源分為民歌和文人作品。

五、古代文學體裁集錦

1、賦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離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

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成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了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成為"文賦"。

2、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時期,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於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的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就漸漸衰退。

⑸ 緬甸的古代史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530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緬甸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Ba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Aung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⑹ 緬族的文化教育

美麗的伊落瓦底江是緬甸第一條大河,它全長為2170公里,從北向南貫穿緬甸全境,是緬族文化的搖籃,也是緬甸文化的搖籃,勤勞勇敢的緬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伊落瓦底江畔,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創造了緬族的發展史,也譜寫了緬甸的歷史,並在驃族和孟族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燦爛的緬族文化,也就是緬甸文化。緬族的文化比較發達。緬族在緬甸各民族中最早產生了文字,產生了緬文書面文學。
緬語是緬甸全國的通用語,是緬甸的官方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或緬彝語支)。緬族造就了許多緬甸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緬甸古代和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幾乎都是緬族人。緬族文學始自蒲甘碑文,它所表達的主要有三大主題:佛事、宮廷和愛情。表現形式主要為詩歌。緬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貢榜王朝,是緬族文學發展的鼎盛時期。該時期的作家主要是僧侶。信摩訶蒂拉溫達是緬甸人民心目中的僧侶文學巨匠,被推崇為詩聖。該時期,緬甸著名的緬族僧侶作家還有信摩拉塔達拉、信烏達瑪覺、信埃加達瑪底、壘底等。緬族的文學是緬甸文學的基礎,是緬甸文學發展的主流。緬族的文學對緬甸其他民族的文學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緬族的教育始於由緬族建立的第一個緬甸統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時期的寺廟教育。寺廟教育是緬族古代的主要教育形式,也是緬甸古代教育的主要支柱。1044年,緬族首領阿奴律陀王建立了蒲甘王朝,從此有了寺廟教育。寺廟教育是一種全民性的免費教育制度。寺廟就是學校,僧侶就是老師,佛經就是課本,學生即是小沙彌。窮人的孩子可以不花一分錢在寺廟里一邊當小沙彌,一邊學習佛教文化知識和世俗文化知識。緬族的寺廟教育在緬甸傳播佛教和普及文化知識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緬族受教育的程度高於緬甸其他民族。緬甸古代包括現代的一些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詩人,幾乎都是由寺廟教育培養出來的。1885年,緬甸全國淪為英國殖民地以後,古老的寺廟教育逐漸衰弱,並瀕於滅亡。直到1992年10月,緬甸政府才正式決定恢復寺廟教育。由緬族興起的寺廟教育又迎來了新的春天。

⑺ 古代文學的論文題目都有什哪些

古代文學論文題目

1 《詩經》分類研究(情詩、思婦詩、離別詩等)
2 先秦諸子文研究(《論語》、《莊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與楚辭研究(生平、悲劇成因、作品辨偽、思想與藝術等)
4 中國文學批評史專家專著專論研究
5 亡國之音哀以思——論李煜詞
6 柳永詞的雅和俗
7 論柳永對蘇軾詞的影響
8 蘇軾的人品與詞風
9 李清照前後期詞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
10 蘇軾、辛棄疾豪放詞風的比較
11 論秦觀詞的藝術特色
12 論黃庭堅的瘦硬詩風
13 《三國演義》和歷史文學創作問題
14 《水滸傳》主題辨析
15 湯顯祖戲曲觀的研究
16 《聊齋志異》愛情題材論
17 《紅樓夢》主要人物形象論
18 簡論中唐多情傳奇
19 從李賀詩看其「鬼才」之名
20 簡論李商隱的詠史詩
21 李商隱的「無題詩」的藝術特色
22 簡論中唐多情傳奇
23 李煜詞評價之我見
24 試論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25 豪放大師蘇軾的婉約詞
26 論關漢卿喜劇之「雙璧」《救風塵》與《望江亭》
27 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任選一部)中的女性藝術形象試論
28 《三言》中愛情作品的反封建傾向
29 《紅樓夢》中寶、黛、釵的愛情婚姻悲劇試論
30 《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的女性悲劇
31 談影視劇中歷史題材作品的時代精神與當代意識
32 論《三國演義》塑造諸葛亮的藝術經驗
33 論《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特色
34 論《西遊記》的孫悟空形象
35 論《牡丹亭》的杜麗娘形象
36 論「三言二拍」表現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論《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論《桃花扇》的結構藝術
39 論《儒林外史》對八股科舉制的批判
40 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41 論論李汝珍的《鏡花緣》
42 論二晏詞
43 論蘇軾的散文特色
44 論陸游晚年的思想和詩歌創作
45 從林逋的詠梅詩到姜夔詠梅詩
46 辛棄疾詞與南宋理學的關系
47 論元雜劇中的包公形象
48 論《西廂記》中張生的形象
49 論元雜劇中的李逵形象
50 賈誼論
51 《史記》人物傳記所體現審美情趣
52 《史記》人物傳記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漢樂府詩分析
54 陶淵明的人格和詩風
55 南北朝樂府民歌藝術風格比較
56 正始文學與建安文學異同論
57 論曹植詩歌的整體風格
58 魏晉隱士與魏晉文學
59 《世說新語》刻畫人物
60 魏晉南北朝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
61 陶淵明與謝靈運詩歌比較
62 《西廂記》的傳播
63 元雜劇的題目正名
64 元刊本雜劇中的角色問題
65 《竇娥冤》的悲劇特徵
66 三國演義的成書問題
67 《水滸傳》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傳播
69 《紅樓夢》中改名問題
70 石頭傳說與賈寶玉形象
71 石頭傳說與孫悟空形象
72 傳奇戲的文人化問題
73 戲曲的案頭化研究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說的變化及意義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問題
76 李白詩中的仙、俠精神。
77 論辛詞的英雄情節
78 論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特色
79 論辛棄疾的「以文為詞」
80 論韓愈的「以文為詩」。
81 「清空騷雅」、「幽韻冷香」的白石詞。
82 關於白居易《新樂府的評價
83 關漢卿雜劇中的女性形象
84 韓愈散文的藝術風格
85 元散曲的藝術風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創作
87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88 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
89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90 論杜牧的七言絕句
91 論歸有光的散文
92 論李商隱的無題詩
93 《牡丹亭》的藝術成就
94 西蜀詞與南唐詞之比較
95 論《西遊記》的詼諧風格
96 歐陽修詞的藝術風格
97 《金瓶梅》人物論
98論納蘭性德詞
99 歐陽修散文的情韻美
100 王安石後期的詩歌

⑻ 緬甸舞蹈有哪些種類

緬甸的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具體可分為宮廷舞蹈、戲劇舞蹈和民間舞蹈。

宮廷舞蹈是受古代緬甸的古典戲劇、傀儡戲以及阿迎舞等傳統舞蹈的影響,由一代代緬甸舞人傳承與創造而形成的。大部分宮廷舞蹈取材於民俗舞蹈,進入宮廷後加以改編創作,具有造型精緻、儀態萬千、端莊神聖的特點。由於對舞蹈演員柔韌性、節奏感的特殊要求,因此舞蹈講究手、眼、身、步的相互協調,同時對節奏感和動律的把握又近乎完美。

戲劇舞蹈早期的功能是祭祀,包括祭祀佛祖、天神、先祖,所接觸的人群是緬甸皇室的達官顯貴,舞蹈要求嚴格,結構嚴謹,雍容華貴。其中有一部分舞蹈素材來源於緬甸的佛教聖經——《本聖經》。《本聖經》又稱《佛本生經傳》或《佛本生故事》,佛教僧人用於講經,警示人們行善去惡,在緬甸流傳十分廣泛。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第4次佛教結集之時,開始以文字形式傳布於世,並傳播到所有信奉佛教的國家。以本生故事為題材的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作品大量涌現,極大地促進了緬甸的文化發展,也為緬甸的戲劇舞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戲劇移植出來的舞蹈有傀儡舞、隱士舞、拜神舞、拔羅舞等。

緬甸是傳統的農業國家,緬甸國旗上的稻穗是稻文化的象徵,緬甸內陸地區的舞蹈具有農耕文化的特徵。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沿海地區的人們的舞蹈又具有海洋文化的標志。緬甸的舞蹈因各民族的風俗禮教、生活習慣而異。民間舞蹈可直觀地體現各族人民的生活、喜好、審美、感情。緬甸民族眾多,風俗多樣,因此不同民族的婚喪嫁娶、慶賀豐登的歌舞形式各有不同。民間流行表現各種神獸圖騰的舞蹈。緬甸的民間舞蹈大都以鼓作為道具,用來慶賀豐收、舉辦婚嫁、喪事等活動。緬甸的民間舞蹈有祭祀神佛的油燈舞、瑞波大鼓舞、象腳鼓舞、背鼓舞、鈸舞、神舞、多那耶神獸舞等。它們大多產生於農事活動和宗教活動之中。

緬甸的舞蹈動作以精緻、靈敏、動靜相稱為特點。緬甸各民族的舞蹈各具特色,並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逢喜慶節日,如緬族、撣族的潑水節,除專業團體的演出外,城鄉普遍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比賽或慶祝表演活動。又如克欽族的木瑙盛會和克倫族過新年,村民都要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緬甸的舞蹈歷史悠久,具有古老的傳統。自11世紀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在緬甸推崇佛教以來,被稱為「萬塔之城」的蒲甘,每建一塔即舉行歌舞儀式慶祝。

⑼ 緬甸有什麼神話傳說

緬甸與印度、中國兩個文明古國毗鄰,古老的印度、中國文化對緬甸古代文化的發生、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緬甸長期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奴役、掠奪和摧殘,加之緬甸地處熱帶,氣候潮濕,所以遺留至今的古代文字材料很少。但緬甸古老的口頭文學創作還是非常豐富的。留傳至今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著名的有:《月蝕》、《姆指哥兒》、《三個龍蛋》等,它們記述了古代緬甸人民對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的樸素認識,或對生活的美好遐想。歌謠中有兒歌、舂米歌、鼓曲、插秧歌等,這些都生動活潑,朴實明朗,有著樂觀、幽默的特色,且具有浪漫色彩,反映了當時緬甸人的日常生活,艱辛的勞動和青年男女間的愛情。

十一世紀蒲甘王朝統一了全緬,國勢大振。1057年蒲甘大軍攻克緬甸南部孟族杜溫那榜米王國首府直通,獲得了佛教三藏經,俘獲了很多孟族僧侶、工匠和學者,從此上座部佛教成為緬甸國教。佛教對緬甸人民的政治、社會生活起了巨大的作用,也直接影響了緬甸文學藝術的發展。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8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4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5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8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9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2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