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tai是什麼意思
A. 緬甸撣族是用什麼語言溝通的
撣族約有人口250萬人,分布較廣,聚居撣邦地區的佔62%。撣族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同中國古代的百越有著密切的族屬關系。早在公元前後緬甸就有撣族居住,至8世紀大體形成今日的分布狀況。撣族自稱為「Tai」,與中國的傣族、泰國的泰族、寮國的老族、印度的阿洪族是同一民族。由於受佛教的影響,95%以上的撣族人都信仰佛教,與緬族、孟族等佛教民族在文化上有驚人的相似,是佛教文化傳承的主要民族之一。撣族傳統文化節日基本上都與佛教相關。最隆重的節日是浴佛節,也稱「潑水節」,過潑水節時,人們會與水共舞,歡樂嬉鬧,非常具有民族風情。各地撣族都會在潑水節期間舉辦一定規模的慶祝活動。欣艷新年舞蹈是緬甸人民在潑水節所跳的舞蹈,在這友善和問候的節日里,人們相互嬉鬧,相互潑水,意味著洗掉舊年的臟污,迎接多福新年的到來。
B. 撣族的介紹
撣族(Shan),一般指分布在緬甸聯邦共和國境內的傣泰民族。緬甸官方將分布在撣邦高原的傣泰民族命名為「撣(Shan)」,分布在撣邦高原邊緣和其它地區的傣泰民族命名為昆(Khun)、允(Yun)、罕底(Khanti)、小撣(Shan Gale)、大撣(Shan Gyi)、毛撣(Maw shan)、泰蘭(Tai Lem)、泰隆(Tai Lon)、泰那(Tai Lay)等不同族稱。實際上,緬甸各地的傣泰民族並不承認緬甸官方的民族劃分,對外均統一自稱「泰(Tai)」,緬族百姓也均稱其為「撣(Shan)」。撣族(Shan)與泰國的泰族(Thai)、柬埔寨的泰族(Thai)、越南的泰族(Thai)、寮國的佬族(Lao)、中國的傣族(Dai)、印度的阿薩姆族(Assam),是分布在不同國家不同叫法的同一個民族,都是傣泰民族的一部分。
C. 傣泰民族的歷史沿革
名稱
傣泰民族的自稱從古至今都未發生過大的變化,自稱均介於「Dai」與「Tai」之間的發音,但周邊民族對傣泰民族的稱呼卻是多種多樣,並隨著他們對傣泰民族認識的改變而改變。
最早有傣泰先民記載的民族是漢族,在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漢族稱傣泰先民為「哀牢」、「撣」;隋朝、唐朝(南詔)、五代十國時期,漢族稱傣泰先民為「哀牢」、「烏蠻」、「白蠻」;宋朝(大理)、元朝時期,漢族稱傣泰先民為「白衣」、「金齒」、「黑齒」;明朝、清朝時期,漢族稱傣泰先民為「白夷」、「僰夷」、「擺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暹羅王國的推動下,國際社會開始把分布於各國的傣泰民族統稱為「泰族(Thai)」。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泰民族分別命名,在泰國、 柬埔寨、越南等國仍被命名為「泰族(Thai)」,在寮國被命名為「佬族(Lao)」,在緬甸被命名為「撣族(Shan)」,在印度被命名為「阿洪族(Ahom)」,在中國則被分別命名為「僰族(Bo)」和「泰族(Tai)」,1953年以後才合並命名為「傣族(Dai)」。
此外,跟傣泰民族往來比較多的緬族(緬甸第一大民族),稱呼傣泰民族為「shan」,國際上因此也把傣泰民族稱作「shan」,中國音譯過來為「撣」。
起源
傣泰民族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游地區的哀牢人。哀牢人是雲貴高原的最早的民族之一,在哀牢人活動的怒江、瀾滄江中上游一帶,出土了數量眾多的古遺址,其中的「蒲縹人」遺址,經鑒定至少有8000多年的歷史。
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哀牢人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創立達光王國。公元前二世紀末,達光王國開始與漢朝接觸,因當時的達光王叫「哀牢」,漢朝開始把達光王國稱作「哀牢國」。在這之前,漢朝只能通過滇、昆明、嶲等部族層層轉述了解到哀牢人,因哀牢人善騎大象,生活環境又與漢朝南方的「百越」諸民族相似,被漢朝草率地歸為「百越」一類的民族,把哀牢人稱作「滇越」,把達光(哀牢)王國稱作「乘象國」。
公元一世紀開始,位於達光(哀牢)王國東面嶲、昆明、滇等部族與其漢朝沖突不斷,大量嶲人、昆明人、滇人湧入達光(哀牢)王國境內,哀牢人吸收逃亡而來的嶲人、昆明人、滇人充實人口,同時吸收隨之而來的漢朝文化,初步形成傣泰民族的雛形。
簡史
傣泰先民自古就生活在雲貴高原上,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居住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的傣泰先民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部落聯盟,這些部落聯盟中以達光王國勢力最大。
公元前二世紀末,漢朝征服達光王國東面的雟、昆明、滇等部族和國家,佔領達光王國東部領土,將勢力延伸至達光王國中心地區。之後,嶲、昆明、滇等民族接連反漢,大量人口流入達光(哀牢)王國境內,哀牢人吸收大量嶲人、昆明人、滇人充實人口,形成勢力龐大的民族集團。
公元一世紀中後期,達光王國受到漢朝的擠壓,被迫將都城由怒江東面遷到怒江西面,怒江東面的領土被漢朝佔領。傣泰民族被怒江一分為二,怒江西面的傣泰忠於達光政權,怒江東面的傣泰成為漢朝的屬民。而後幾年,西遷的達光政權不斷向南伸展,再次崛起並稱雄於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區,被漢朝稱為「撣國」。為避免漢朝(東漢)的進一步打壓,達光(撣)王國選擇與漢朝交好,漢朝也作出友善的回應,加強了兩國之間的關系。
公元三世紀初期,達光王國為抵抗驃人的進犯,將王城南移至伊洛瓦底江中游的蒲甘姆一帶。此後數百年,傣泰勢力不斷向南伸展,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區的很多部族被達光王國兼並。
公元六世紀中期,達光都城被驃國大軍攻陷,達光政權土崩瓦解,達光北部的混魯、混賴兄弟在勐卯(瑞麗)組織傣泰軍民抵抗驃人進犯的同時統一了傣泰各部,開創了另一個傣泰政權——前果占璧王國。
公元七世紀時期,怒江西面的傣泰在前果占璧政權的統治下日益強大;怒江東面的傣泰也在中原漢族勢力退出後形成了蒙舍(南詔)、蒙嶲等大大小小數十個邦國。
公元八世紀時期,洱海南部的傣泰小邦蒙舍(南詔) 通過戰爭兼並了洱海地區的其他小邦,之後吞並怒江西面的前果占璧王國及雲貴高原上大大小小的部族,建立了以傣泰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傣泰勢力開始延伸至雲貴高原每一個角落。強大起來的南詔與唐朝、吐蕃戰戰合合數百年,客觀上促進了傣泰民族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領域的發展。
公元十世紀以後,傣泰失去蒙舍(南詔)政權,傣泰各部分崩離析。離洱海較近的傣泰被河蠻人(白族先民)建立的大理政權納入統治;遠離洱海的傣泰猶如一盤散沙,不斷受到外族的侵擾,怒江、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傣泰不斷被緬人侵擾,瀾滄江中下游的傣泰則陷入孟人的統治。
公元十世紀中期,伊洛瓦底江、怒江流域地區的傣泰在前果占璧王族的主導下,組建了「後果占璧王國」(實際上是鬆散的聯盟)。
公元十二世紀初期,蒙舍的傣泰首領率傣泰軍民南下抗擊孟人,統一了瀾滄江流域地區的傣泰各部,並脫離大理王國在景洪建立「勐泐王國」。
公元十三世紀中期,蒙古大軍入侵傣泰地區,後果占壁王國及勐泐王國先後被蒙古大軍佔領,導致傣泰大量南遷西徙,間接增強了南部、西部傣泰小邦的實力。阿洪王國統治了今印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蘭納王國統治了今泰國西北部、緬甸東北部地區,素可泰王國統治了今泰國中部、北部地區,緬甸北部的傣泰也控制了緬族創立的蒲甘王國,成為今緬甸中部及北部實際統治者 。
公元十四世紀時期,勐卯的傣泰脫離蒙古人建立麓川王國,在與蒙古人的戰爭中逐漸占據優勢,統一了今雲南西部、西南部及緬甸西北部等廣大地區;琅勃拉邦的傣泰王子藉助高棉人勢力統一了今寮國大部分地區;控制蒲甘王國的傣泰分裂後又再次統一,建立阿瓦王國統治著今緬甸中部及北部地區;勐泐王國也在蒙古人衰敗後,恢復對雲南南部及寮國北部、緬甸東北部的統治。
公元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各地傣泰政權開始走向衰弱。漢族明帝國三次出兵麓川王國,緬族東吁王國吞並了傣泰的阿瓦王國、蘭納王國、瀾滄王國、勐泐王國、阿瑜陀耶王國,阿洪王國開始了印度化進程。
公元十六世紀中至十八世紀中,北部傣泰完全被漢族明帝國控制,之後又被滿族清帝國控制;南部的阿瑜陀耶王國則脫離緬族東吁王國再次崛起,蘭納、瀾滄成了阿瑜陀耶王國的屬國。
公元十八世紀中後期,緬族貢榜王國興兵入侵阿瑜陀耶王國,佔領蘭納、瀾滄,南部傣泰又陷入緬人的奴役統治。1767年,披耶鄭信將軍趕走緬軍,在吞武里建立「吞武里王國」,蘭納、瀾滄也趁機脫離緬族獨立。1782年,披耶卻克里推翻吞武里政權,在曼谷建立「暹羅王國」,統一了吞武里王國、蘭納王國、瀾滄王國等南部傣泰政權。
公元十九世紀,傣泰建立的阿洪王國因宗教沖突元氣大傷,逐漸衰弱。1822年,緬人趁機出兵攻佔阿洪王國,兩年後,英國人又將緬人趕走,將阿洪王國收為自己的殖民地。1885年,英國征服緬人後,佔領緬北的傣泰地區。1893年,法國強佔了暹羅的屬國瀾滄(此時已分裂為琅勃拉邦、萬象、占巴塞三國)。
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企圖統一傣泰地區的暹羅與日本結盟,出兵佔領緬甸北部的傣泰地區。原瀾滄琅勃拉邦王也利用日本勢力,宣布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治下的傣泰民族獨立,建立寮國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緬甸北部的傣泰與緬甸南部的緬族聯合組建了「緬甸聯邦」,並由傣泰貴族蘇瑞泰出任緬甸聯邦第一任總統;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印度東北)的傣泰被獨立後的印度統治;原勐泐、麓川的傣泰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成立了西雙版納傣族民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各級地方自治政府;寮國因世界冷戰爆發,成為東西兩大陣營角力的場地,在1975年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已改名為「泰王國」的暹羅成了美國最主要的盟友,君主立憲製得到鞏固和發展。
D. 撣族是什麼民族
撣族(Shan),一般是指分布在緬甸境內的泰民族。
緬甸官方將分布在撣邦高原的泰民族命名為「撣(Shan)」,把分布在撣邦高原邊緣和其它地區的泰民族命名為「昆(Khun)」、「允(Yun)」、「罕底(Khanti)」、「小撣(Shan Gale)」、「大撣(Shan Gyi)」、「毛撣(Maw shan)」、「泰蘭(Tai Lem)」、「泰隆(Tai Lon)」、「泰那(Tai Lay)」等不同族稱。實際上,緬甸各地的泰民族並不承認緬甸官方的民族劃分,對外均統一自稱「泰(Tai)」,普通緬族人稱其為「撣(Shan)」。
緬甸的撣族(Shan)與泰國的泰族(Thai)、柬埔寨的泰族(Tai)、越南的泰族(Tai)、寮國的佬族(Lao)、中國的傣族(Dai)、印度的阿薩姆族(Assam)均是分布在不同國家、不同叫法的同一個民族,都是泰民族的一部分。
E. 緬甸是什麼意思
緬甸,全稱是緬甸聯邦共和國,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
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根據法文和英文考古資料,緬甸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
F. 泰國話和西藏緬甸那邊的話是不是和梵語差不多,或者就是梵語演化過來的
泰國話包括中國的傣族,緬甸稱做撣(Shan),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Thai),寮國稱做(Lao)、印度稱做阿洪(Ahom),但均自稱Tai,語言上屬於漢藏語系的壯傣語支;
西藏緬甸那邊的話在語言學上屬於漢藏語系的藏語;
緬甸那邊的話在語言學上屬於漢藏語系的緬語支;
而梵語,則屬於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組。所以這些語言在系統上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相混的。
從文字的形狀上,泰語(傣語)、緬甸語都是由於宗教的原因,藉助梵語系的另一支巴利語的文字,而改編出自己民族的文字。藏語,則是是由於宗教的原因,藉助梵語的字體改造的。他們都是利用其他語言的字母來拼寫本民族的語言。
梵語主要應用在大乘佛教流傳的地區,古印度時屬於高等貴族的宗教和生活用語,它後來基本成為死語言,只為宗教和文獻上而使用,隨著大乘佛教在印度北部向西北發展,影響了很多民族和國家。它的後代是現在的印地語,是種大眾生活用語。
巴利語也是由古梵語發展而來的,但是主要是在民眾中流行,是所謂的俗語,與大乘佛教使用梵語相反,多使用在南傳佛教,所以影響了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國家。
G. 泰族和傣族有什麼區別
on - one in my life to sow th
H. 緬甸有哪些民族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緬族是緬甸的第一大民族,以緬甸語為母語,屬於漢藏語系民族,緬族在全緬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是緬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即人們所稱的「緬甸本部」。
I. 泰族與傣族是不是同一民族
泰族與傣族是一個民族。
傣族,又稱泰族、撣族等,民族語言為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寮國稱做老,緬甸稱做撣,中國稱做傣,印度稱做阿洪,但均自稱Tai 。
(9)緬甸tai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傣族的習俗: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等。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還有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J. 撣族的簡介
撣族(Shan),一般指分布在緬甸聯邦共和國撣邦高原地區的傣泰民族,分布在撣邦高原邊緣地區和緬甸其他地區的傣泰民族則被緬甸官方分別命名為昆族(Khun)、允族(Yun)、罕底族(Khanti)、小撣族(ShanGale)、大撣族(Shan Gyi)、毛撣族(Maw shan)、泰蘭族(Tai Lem)、泰隆族(Tai Lon)、泰那族(TaiLay)等不同族稱。實際上,緬甸各地的傣泰民族並不承認緬甸官方的民族劃分,對外均統一自稱為「Tai」,普通緬族人稱其為「Shan」。
撣族源於中國的雲貴高原,曾多次在雲貴高原建立政權,後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擠壓,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分布在泰國、寮國、緬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國等多個國家,總人口約6800萬左右。緬甸境內的撣族主要分布撣邦、克欽邦、克耶邦、克倫邦、曼德勒省、實皆省、德林達依省等河流沿岸及平原地區,總人口約850萬左右(實際可能超過這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