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姓名怎麼
⑴ 緬甸有哪些姓氏
緬甸人不論男女,都是有名無姓,他們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個稱呼,以便表示性別、長幼、社會地位和官職的區別。
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Maung),意思即自謙為「弟弟」,如:貌西圖(Maung Sithu)。對長官或長輩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吳」(U)字,意思即敬稱對方為「叔叔」、「伯伯」。對平輩或年輕的男子,名前往往加「郭」(Ko),意思即稱對方為「兄」。
緬甸女人的通稱是「瑪」(Ma),意思是姐妹。不論已婚或未婚,年齡較大或受人尊敬的婦女都可稱「杜」,意思是姑姑或阿姨。
比較常見的包括緬甸人名前的「吳」不是姓而是一種尊稱,意為「先生」。常用的尊稱還有:「杜」(Daw)是對女子的尊稱,意為「女士」,如:杜欽梅丹(Daw Khin May Than)。「塞耶」意為「老師」,「道達」是英語Dr.的譯音即「博士」。「耶博」(Yebaw)是同志的意思。目前緬甸有一部分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喜歡在自己的名字上加「耶博」二字。
例如一男子名「剛」,長輩稱他為「貌剛」,同輩稱他為「哥剛」。如該男子有一定社會地位則被稱為「吳剛」,如系軍官則被稱為「波剛」。如一女子名「剛」,系有社會地位的女士則稱為「杜剛」,是女青年則稱為「瑪剛」。特別要說明的是,緬甸婦女在結婚後,仍然保持自己原來的名字,不改為夫姓。
還有,一個男人的名字如果叫「索吞」,小時候,大人和小同伴們都稱他為 「貌索吞」;長大一些以後,與他年齡相仿的和比他年輕的人都叫他「郭索吞」。長輩也可以叫他「郭索吞」,也可以叫「貌索吞」;上了年紀,或有社會地位以後,一般人都會稱他為「吳索吞」,與他年歲相仿的人也可稱他為「郭索吞」。但是,他本人仍自謙地稱自己為「貌索吞」或「郭索吞」 。
另外,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一些愛國青年知識分子,在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的運動中,成立了德欽黨,凡是參加德欽黨的人,都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德欽」(Thakin)二字,表示「主人」, 以表示自己不做奴隸,要做自己國家的主人。如德欽巴登頂(Thakin Ba Thein Tin)。
獨立後, 也有一些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喜歡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耶波」(Yebaw),意思是「同志」。「波」(Bo)是軍官或首領的意思。如當過軍官或在軍隊中任要職者,則自稱或被稱為「波」。「蘇巴」(Sawbwa)是撣族對土司的稱呼。「蘇」是撣族對土司或一般男子的稱呼。「蘇」(Saw)、「曼」(Mahn)是克倫族對男子的稱呼。「諾」(Naw)是對女子的稱呼。「杜瓦」(Duwa)則是克欽族對土司的稱呼。
在緬甸,學會在准確使用當地人的稱謂是很必要的,否則就容易讓別人和自己尷尬。比如,當你在緬甸詢問一位有相當地位的人的姓名時, 他可能會自謙地介紹說:「我叫貌丁武」。假如你也跟著就稱他為「貌丁武」,顯然不夠尊重對方,當然是不恰當的稱呼。因為按緬甸風俗,這樣的人當然應該稱呼他為「吳丁武」。
緬甸人的屬相與華人的十二生肖不同,他們按出生日是星期幾來決定自己的屬相——將星期三這天分開,上半天稱為星期三,下半天稱為「羅侯」,因此,一星期便有8天之分,緬甸人也就有了8大生肖:星期日出生的人屬妙翅鳥,星期一屬老虎,星期二屬獅子,星期三上半天屬雙牙象,下半天屬無牙象,星期四屬老鼠,星期五屬天竺鼠,星期六屬龍。因此,緬甸人除了每年過一次生日以外,每個星期還過一次「生日」,「常慶常生,常吃常喝」。
緬甸人的姓名和屬相
緬甸人不論男女,都是有名無姓,他們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個稱呼,以便表示性別、長幼、社會地位和官職的區別。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意思即自謙為「弟弟」。對長官或長輩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吳」,意思即敬稱對方為「叔叔」、「伯伯」。
對平輩或年輕的男子,名前往往加「郭」,意思即稱對方為「兄」。對年輕女性稱「瑪」,意為「姐妹」,有地位或年老的女性稱「杜」,意為「姑」。緬甸女人的通稱是「瑪」,意思是姐妹。不論已婚或未婚,年齡較大或受人尊敬的婦女都可稱「杜」,意思是姑姑或阿姨。
緬甸人的屬相與華人的十二生肖不同,他們按出生日是星期幾來決定自己的屬相。
緬甸人將星期三這天分開,上半天稱為星期三,下半天稱為「羅侯」,因此,一星期便有8天之分,緬甸人也就有了8大生肖:星期日出生的人屬妙翅鳥,星期一屬老虎,星期二屬獅子,星期三上半天屬雙牙象,下半天屬無牙象,星期四屬老鼠,星期五屬天竺鼠,星期六屬龍。因此,緬甸人除了每年過一次生日以外,每個星期還過一次「生日」,「常慶常生,常吃常喝」。
緬甸人喜塗「特納卡」
外國人初到緬甸,往往對緬甸的一種現象感到困惑:緬甸的婦女、小孩,甚至有個別年輕男子,都在臉兩邊塗上一片黃粉。這種黃粉實際上是緬甸人就地取材自製的一種物美價廉的天然防曬美容霜,緬甸人稱之為「特納卡」,其學名叫做「黃香楝粉」。據當地人說,黃香楝是緬甸到處都野生的一種樹。
此樹大多見於乾旱、貧瘠的土地上。黃香楝樹和檀香樹、樟木樹一樣,氣味芬芳,色澤鮮亮,因為能散發出香味,所以也可用做香料。用黃香楝樹干研磨的黃香楝粉有清涼、化淤、消炎、止疼、止癢、醫治疔瘡、防止蚊蟲叮咬等作用。人們把黃香楝粉抹在臉上,既可防止紫外線,又起到清涼、美容的作用。
另外,由於緬甸氣候炎熱,異常炎熱的時間大約佔全年的3?4還要多,氣溫常常在攝氏30度到40度,人經常會出汗,容易產生體臭、狐臭,用「特納卡」抹在身上,會散發出一種淡淡的苦香味,並能起到驅趕蚊蟲的作用。因為「特納卡」完全是天然的,無任何添加的化學成分,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作用。
加之,黃香楝樹到處可見,「特納卡」製作方便,價錢又便宜,因而深受緬甸百姓歡迎。在緬甸城鄉的集市或商店裡,到處可見一尺多長、酒杯那麼粗的、一節一節的黃香楝樹干,也有一盒一盒已經研磨成乾粉塊的「特納卡」出售。
在緬甸,無論貧富,幾乎家家都有一個像碗那麼大小的石磨,這就是用來製做「特納卡」的。早上起來,洗漱完後,人們先朝小石磨上倒幾滴清水,接著把晾乾的黃香楝樹干置於石磨上面不停地研磨。磨出來的黃色漿汁,就會流入小磨盤邊上小槽內。然後,有的人是用小刷子把「特納卡」刷在臉上,有的則是用手直接在兩邊臉頰上均勻地抹上一片。
而那些怕太陽曬壞了她們寶寶的媽媽們,則把「特納卡」塗滿了她們寶寶的臉,像把整整一張黃色面膜貼在了孩子們的臉上,只看見孩子們可愛的嘴、鼻子和忽閃忽閃的大眼睛。除塗在臉上外,婦女、小孩、青年男子也有把「特納卡」搽在裸露在外面的胳膊、腿上等部位的,既可防治皮膚被陽光灼傷,也可防止蚊蟲的叮咬。緬甸人還深信,這種木頭和水磨出的液體可以防止粉刺,保持皮膚嫩滑細膩。
由於「特納卡」有清涼、消炎、化淤、滋潤皮膚等功效,緬甸女性不但在臉上搽抹「特納卡」,在身體看不到的部位也大都施用「特納卡」。
如今,隨著現代物質生活的普及,有些緬甸新潮女性已不再把「特納卡」抹在裸露的皮膚上了。然而,對絕大多數緬甸人來說,如果哪家的婦女、小孩早上起來沒有往臉上抹「特納卡」,他們就會認為這家人太懶,早上沒洗臉。
因此,往臉上搽「特納卡」,不僅是緬甸人保護皮膚的一種辦法,也是緬甸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一般的情況下,未婚的少女喜歡將「特納卡」塗滿前額和鼻樑,結過婚的婦女則只塗臉的上半部,寡婦只塗臉的一半,老年婦女則隨心所欲,可塗可不塗。(來源:廣西日報 任意)
與男性相同,緬甸婦女的稱謂也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
稱呼年輕或和自己平輩的女性,該女性的名字前通常加一個「瑪」字。「瑪」意為「姑娘」。年輕的女性表示自謙,自報名字時一般會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一個「瑪」字。如果稱呼年長的婦女,人們要在她的名字前加一個「杜」字,以示尊敬。
緬甸人的尊稱和謙稱能區別人們的性別和年齡。
雖然沒有姓,但是緬甸人非常重視給孩子起名字。從小孩出生後的第七天到第十四天內,家長要挑選良辰吉日為小孩舉行隆重的命名儀式。在命名儀式上,父母用藤金合歡葉和大解寶葉熬制的水給小孩洗頭。然後,給孩子換上干凈的新衣服,噴點香料水。接著,主持命名儀式的長者根據孩子出生的時辰和日子給他取名字。
有趣!緬甸人有名無姓 名字一般和星期有關
有趣的是,緬甸人的名字一般都和星期有關。根據緬甸的風俗,一個星期中的每一天都有緬甸語中的字母與之相對應。父母給孩子取名字時,通常將孩子出生那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首位,出生後第五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末位。所以,只要知道緬甸人的名字,就能猜出他是星期幾出生的了。(來源:環球網)
⑵ 緬甸名字由來非正常答案
緬甸國名的來歷
報媒體報道,美國與緬甸關系改善,美國官員放棄用了多年的Burma,開始採用緬甸自稱的Myanmar。這兩名詞有何不同呢?它們的語源是什麼?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外國地名語源詞典》426頁「緬甸」條說:
「中國古稱之撣國,唐時稱驃國,宋稱蒲甘,同時亦稱為緬甸。因與中國相距遙遠,道路阻隔,故稱之為緬,即遙遠之意;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合稱緬甸,即遙遠的谷地。英文名Burma,來自得楞語的Brahma,其詞源可能與婆羅門或梵文有關。緬甸人自稱巴瑪(Bama),梵文作Myamma,意思均為強者,據說這是緬人對自己民族的贊頌。也有人認為Brahma一名是早期到這里的移民給當地居民起的名稱,也是強人的意思。」
這條釋文問題不少,語源說的並不準確。
1、先說「緬」是表漢語遙遠,就好像那是漢人給起的名稱了;實際那當然是緬人自稱中Myan的譯音,不是漢語。雖然譯字用「緬」有點兼取譯意的味道,實際卻不是真正語源。緬人會自稱遙遠嗎?
2、既說Burma來自得楞語Brahma,又說詞源可能與婆羅門或梵文有關。「得楞」是緬人對原住民族孟人的稱呼,孟人(Mon)說的是一種南亞語,孟人稱緬人為Brahma,怎麼又扯到印度語的Brahman(梵文婆羅門)上去了呢。若說 burma 取於梵文則更不合適,梵文 bura 是「壞、惡」之意,不是強大之意。
緬史表明緬人原是由青藏高原東南部遷來的。實際上是,唐時白蘭羌與吐蕃交戰失敗後,不願臣服吐蕃,大部分南徙入緬,擊服原住的孟人、驃人(Phyu)與撣人,先佔北部,逐漸發展為緬甸的主體民族。他們即是漢代的白狼羌,魏晉以降《華陽國志》即另譯為白蘭,內分「白」Brah、「蘭」Mran 兩支,所以緬人或自稱為Brah ,後變Ba,即稱Ba-ma(巴瑪=大巴),或自稱Mran,後變Myan,即稱Myan-ma(緬瑪=大緬
ma 是強大之意,與梵文 maha 相當。報所雲Myanmar依緬文原應作Mranma。對於歷史上被擊服的孟人、驃人、撣人來說,緬人自然是強大的。
所以Brahma不是詞典說的「早期到這里的移民給當地居民起的名稱」,而是當地居民給早期到這里的移民起的名稱。鄭張1993指出《漢書》所記白狼羌的一支後又譯為「樓薄」(薄人),[薄 baag]就是現代的Ba,即最初說的「白」Braag,孟人、梵文還都記為Brah人,還不是Ba人。
至於Burma,那是一個傳訛的形式,與本語距離很大,是原應舍棄的。
⑶ 緬甸人名怎麼讀,khin maung Than和 Kyaw thur hlaing
khin maung than = kin mao dang
kyaw thur hlaing = jiao da lai
緬甸文的發音,有很多是中文裡沒有的,現在我把人名用中文拼音寫下的,
但不是標凖的,只是最接近的音了,
⑷ 緬甸人的名字有什麼特點
緬甸人名字的傳統性特點是有名無姓,並往往在名字之前加上一定的稱謂詞,以標明其性別、年齡、官位、尊卑及特定的感情色彩;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意即自謙為「弟弟」或向對方稱「弟弟」。對長官或受尊輩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吳」,意即敬稱對方為「叔叔」、叫「伯伯」。對平輩或年輕的男子,名前往往加「郭」,意即稱對方為「兄」。
⑸ 緬旬人,是先名後姓還是先姓後名
世界上很多國家、民族的人沒有姓、名的區別,而是單有一個名字。比如傳統的蒙古人、藏族人只有名字,美洲原著民族也是如此。緬甸也一樣!以下摘自環球網
對緬甸比較熟悉的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緬甸近代的領導人,如緬甸政府第一任總理吳努、緬甸前總統吳奈溫及前總理吳貌貌卡、曾經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吳丹等都「姓」吳,難道這是巧合嗎?到了緬甸後,我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緬甸人的名字並沒有傳承家族符號的功能,緬甸人有名無姓!
我的一位緬甸朋友介紹說:「『吳』不是緬甸人的姓,而是緬甸人對男性長輩的尊稱。」
緬甸男子成年之前,向別人介紹自己時往往在名字前加一個「貌」字,以示自謙;有時為了表示親近,長輩稱呼比自己年輕的男性晚輩時,在其名字前加一個「貌」字。人們稱呼與自己平輩或者年輕的男性時,在其名字前加一個「哥」字。比如,一對緬甸夫婦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覺溫,覺溫未成年時人們叫他「貌覺溫」,成年後叫他「哥覺溫」,等他年長時或者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以後,人們便尊稱他為「吳覺溫」了。
與男性相同,緬甸婦女的稱謂也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
稱呼年輕或和自己平輩的女性,該女性的名字前通常加一個「瑪」字。「瑪」意為「姑娘」。年輕的女性表示自謙,自報名字時一般會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一個「瑪」字。如果稱呼年長的婦女,人們要在她的名字前加一個「杜」字,以示尊敬。
緬甸人的尊稱和謙稱能區別人們的性別和年齡。
雖然沒有姓,但是緬甸人非常重視給孩子起名字。從小孩出生後的第七天到第十四天內,家長要挑選良辰吉日為小孩舉行隆重的命名儀式。在命名儀式上,父母用藤金合歡葉和大解寶葉熬制的水給小孩洗頭。然後,給孩子換上干凈的新衣服,噴點香料水。接著,主持命名儀式的長者根據孩子出生的時辰和日子給他取名字。
有趣的是,緬甸人的名字一般都和星期有關。根據緬甸的風俗,一個星期中的每一天都有緬甸語中的字母與之相對應。父母給孩子取名字時,通常將孩子出生那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首位,出生後第五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末位。所以,只要知道緬甸人的名字,就能猜出他是星期幾出生的了。
⑹ 幫忙看這幾個緬甸人名
1 ?
2無 埽拉
3無媽言那五
4無葉囊
5 ?
都是緬甸名 我認識的緬甸人沒姓這個的 大概這樣 參考把 呵
⑺ 既然緬甸沒有姓氏,對於緬甸人應該如何稱呼呢
緬甸人很重視在名上區分性別、長幼、尊卑。因此,他們在每個人的名前面都加一個前綴稱呼。
這個「前綴」一般表示自謙或尊敬,且隨著年齡增長或社會地位改變而改變。
一般來說,男人名前加「貌」、「郭」、「吳」字等,女人名前加「瑪」、「杜」字等。
男性對少年或幼輩稱「貌」(意思是弟弟、小弟),對青年或平輩稱「郭」(意思是小夥子、兄長),對長輩或上級稱「吳」(意思是大叔、先生)。
年輕的女性無論婚否,或自稱時,一般在名前加「瑪」字(意即少女),長輩或有地位的婦女則名前加「杜」字(意即夫人、太太),以示尊敬。
常用的尊稱中,還有其他一些稱呼,是軍官的,前面加「波」字;是老師的前面加「塞耶」;愛國青年知識分子,名前加「德欽」二字,表示「主人」;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喜歡在名前加「耶波」,意思是「同志」。
(7)緬甸姓名怎麼擴展閱讀
緬甸人在人際交往中待人十分謙恭、友好,他們所採用的見面禮節主要有三種。
1、合十禮
由於緬甸人大多信奉佛教,因此他們在社交活動之中,一般都習慣於向交往對象行合十禮。在緬甸,在行合十禮時不僅要問候對方,而且戴帽子的人必須首先將帽子摘下來,並且夾在腋下。見到僧侶時,對其只能行合十禮。
2、鞠躬禮
緬甸人在見到長輩、上級或學者時,大都要向對方行鞠躬禮,以表示自己特殊的敬意。
3、跪拜禮
在民間交往中,緬甸人在參見父母、師長或者僧侶時,往往講究要「五體投地」,向對方行跪拜大禮。這種禮節,其實出自佛門。按照佛教教規,在行跪拜禮時,行禮者須使自己雙手、雙腳、雙肘、雙膝、額頭同時接觸地面,並且在此前後雙手合十舉至頭頂。
在日常生活中,緬甸人對長輩尊重有加。他們講究,晚輩在向長輩遞送東西時,必須使用雙手。在遞細小物品時,可單用右手,但應同時以左手托扶右手下部。
在長輩面前通過時,晚輩應當躬身低首,輕輕走過,不允許昂首闊步,或是奔跑通過。
長輩來到室內時,晚輩必須迅速起身迎侯。向長輩告辭時,晚輩先要躬身施禮,然後後退兩步,方可離去。
⑻ 緬甸人名怎麼讀,htun htein lin
htun htein lin音為「屯騰林」
P.S:我是緬甸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