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木邦下轄哪些地方
① 木邦中國什麼人耒管理過
「三宣」指南甸宣撫司、干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六慰」指車里軍民宣慰使司、緬甸軍民宣慰使司、木邦軍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孟養軍民宣慰使司、寮國軍民宣慰使司。
孟養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部分在今緬甸境內,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在今泰國境內,車里宣慰使司的部分、寮國宣慰使司的全部在今寮國境內,其餘均在中國雲南境內。
南甸(今梁河),干崖(今盈江)、隴川 (在雲南騰沖縣西南)
孟養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軍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曾臣屬於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里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
② 南楂拉是緬甸哪個鎮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2
③ 緬甸的國土面積
緬甸應該是676578平方千米。
(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緬甸(Myanmar)。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先後經歷了蒲甘王朝、東吁王朝和貢榜王朝。
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三次英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
1948年1月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以國防部長蘇貌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1988年9月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新憲法規定實行總統制。2011年2月,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2016年3月,緬甸聯邦議會選出吳廷覺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 [2] ,2018年3月,吳廷覺辭職。 [3]
緬甸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以農業為主,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
2021年2月1日,緬甸總統溫敏、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及一些民盟高級官員被軍方扣押。當前,緬甸多座城市出現大范圍通信中斷 [4] 。緬甸軍方發表聲明說,根據憲法條款,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 [5] 。4月16日,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宣布成立民族團結政府,溫敏任總統 [37] 。
軍事政府
④ 木邦的介紹
土司名。一作「孟邦」、「孟都」。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路。治所在今緬甸興威。轄境相當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為府,永樂二年(1404年)改為軍民宣慰使司;由於明朝晚期的政治腐敗。例如木邦土官罕拔向明朝報請襲職,雲南官吏以勒索未遂,拒不發給承襲狀紙,罕拔就反叛明朝,投向東吁。民諺說:「官府愛惜一張紙,丟失地方二千里。」。清初曾再度內屬,乾隆後又屬緬甸。
⑤ 緬北與我國的那個縣是邊境
轉帖]嘉靖末年至萬曆年間的中緬戰爭及其影響
--------賀聖達
16世紀50年代至17世紀初,即相當於我國明代嘉靖末年到萬曆年間,緬甸東吁王朝的軍隊入侵我國雲南邊境,引起了一場持續了數十年的戰爭。這場曠日持久的局部戰爭對雙方的歷史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並直接牽涉到兩國邊境的沿革史。因此,有必要對之作一個比較全面、系統的研究,澄清一些不正確的或不準確的說法,恢復其歷史的本來面目。
公元1531年,緬甸東吁王朝的莽瑞體繼承王位後,即開始了統一緬甸的戰爭,到1551年莽瑞體死時,東吁王朝已經統一了緬甸中南部的廣大地區。1551年莽應龍繼位東吁國王,1553年起進兵上緬甸。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莽應龍的軍隊攻佔阿瓦,滅阿瓦王朝,接著繼續北進,給中國雲南邊境造成了威脅。
明初,明政府在雲南極邊之地設有六宣慰使司,即孟養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軍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曾臣屬於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里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當時明政府授與當地上層分子以宣慰使的職銜,這些土司則接受明王朝的封號,服從雲南三司(即都揮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但是,由於這些地區皆在西南極邊,明王朝的統治常常是鞭長莫及,當地土司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由於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一些宣慰使司如緬甸、八百、寮國,實際上成了獨立國家。由於東吁王朝的侵襲,到1575年,木邦、蠻莫都已處於在緬甸控制之下。①萬曆四年(1576),緬甸又大舉進攻孟養。面對緬軍的入侵,孟養土司思個一面積極准備抵抗,一面向明王朝的地方政權告急。金騰屯田副使羅汝芳得到報告,要求思個堅守待援,同時准備部署軍事行動。他用重金招募往來於中緬邊境的商人,派他們深入緬人控制地區,偵察其山川道路、兵馬糧響等情況,又傳檄鄰近的各土司依期增援孟養。在摸清緬軍方面的情況後,即發兵前往增援。十二月,官軍到達騰越(今雲南騰沖)。思個得知援軍即將趕到,極為振奮,命令手下頭目烏祿刺率一萬多人馬深入緬軍後方,絕其糧道。他自己則率兵埋伏在戛撒(在今緬甸傑沙)地勢險隘之處,引誘緬軍深入。②緬軍果然進攻戛撒,思個堅壁固守,不與之戰。緬軍欲進不能,糧道又被截斷,陷入了困境,「飢甚,以攝金易合米,始屠象馬,既剝樹皮,掘草根,軍中疫作,死者山積」。③走投無路的緬軍只得向思個求和,遭到拒絕。思個派出使者,要求援兵迅速趕來,殲滅緬軍。但是,當時的雲南巡撫王凝「防邊將喜事,遂一切以鎮靜待之」。④他根本不諳邊情,對於抗擊緬軍入侵採取了消極的態度,害怕「兵興禍速」,急忙傳羅汝芳,不準他發兵增援思個。「汝芳接檄憤恨,投債於地,大罵而罷」,只得撤兵。思個久等而不見援兵來,大為失望,又得知陷於困境的緬軍逃跑,「率兵追之,且追且殺,緬兵大敗,生還者什不一二」。緬軍這次進犯孟養雖然遭到慘敗,但是,由於明王朝的政府軍未能增援思個,全殲入侵的緬軍,「一時士民以為大失機會」。⑤盡管緬軍不斷入侵,已經控制了雲南邊境的許多地區,但是明王朝對於雲南邊境的軍事形勢卻昏昏然,既沒有支持邊境地區積極抗擊緬軍進犯的土司,也沒有採納有識之士的建議。萬曆五年(1577),陳文遂出任雲南巡撫,鑒於邊境的嚴重局勢,提出「檄諸夷,撫三宣,設將領,築城垣」⑥等十策,「銳意請上經營」,「然與時見相抵悟,事亦寢」。⑦萬曆六年(1578)明王朝又「遣使將迄西(孟養)所俘瑞體(按:這時的緬甸國王應為莽應龍,這里記載有誤,下同)兵象,俏以金幣諸物還瑞體」,還「好言慰諭之」。但是,緬王卻不領明王朝的這番情,「使回,緬不稱謝」。⑧由於明王朝對東吁勢力的擴張採取了姑息政策,又不加強邊防,這就使雲南邊境的抗緬愛國土司陷於孤立無援的不利處境,而緬軍則得以卷土重來,乘虛而入。萬曆七年(1579),緬軍再次進攻孟養,「思個以無援敗,將走騰越,中途為其下斷執,送瑞體」,「不屈遇害」。於是,緬甸「盡並孟養地」。⑨至此,孟密、木邦、孟養等大片土地都淪於東吁王朝統治之下,盡管如此,明王朝還是沒有採取積極的反擊措施,相反,萬曆八年(1580),雲南巡撫饒仁侃又派人去招撫緬甸,但是緬王不予理睬。⑩明萬曆九年(1581),緬王莽應龍死去,其子莽應里繼承王位。他繼承王位後,繼續竭力向北擴張。
萬曆十年(1582),緬軍襲破干崖進入姚關(今雲南施甸縣姚關)。
萬曆十一年(1583)正月,緬軍焚掠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寧(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縣蓮花街),所到之處「殺掠無算」,①給當地社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緬甸軍隊在雲南境內攻城掠地,殺人放火,而且居然深入到順寧府境,窺視騰越、永昌、大理(今雲南大理)、蒙化(今雲南魏山)、景東(今雲南景東)等地,②明廷為之震動。雲南地方當局急忙採取行動,對付緬軍入侵。鎮守雲南總兵官沐昌柞從昆明移駐洱海,巡撫都御史劉世曾也移駐楚雄(今雲南楚雄),調動數萬軍隊,命令參政趙睿駐蒙化、副使胡心得駐騰沖、金事楊際熙駐永昌、陸通霄駐趙州(今雲南鳳儀),與監軍副使付寵江、忻督參將胡大賓等分道出擊。同時,雲南巡撫劉世曾、巡按董裕一起上疏朝廷,請求以南坐營中軍劉綎為騰越游擊,武尋參將鄧子龍為永昌參將,③趕赴前線,全力反擊。這時,緬王「應里亦西會緬甸、孟養、孟密、蠻莫、隴川兵於孟卯(今雲南瑞麗),東會車里及八百、孟良(今緬甸東北部,府治在今緬甸景棟)、木邦兵於孟炎(在今緬甸興威以北),復並眾入犯姚關」。④劉蜓和鄧子龍的部隊「會諸夷兵」,⑤在當地土司軍隊的配合下,大破緬軍於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地,⑥殺死耿馬土司罕虔和灣甸州土司景宗真,俘虜景真宗之弟宗材。
攀枝花大捷後,鄧子龍發布「告各土司檄」的文告,號召各土司「與我同仇」、「奮身立功」,「慕義效忠,謬力赴敵,或助兵以隸行,或助晌以奉戰士;為我偵候得其聲息,為我反間攜其黨與,為我挾刀刺之帳中,為我遮截遇之關外,為我特角擊其侵軼,為我設履絕其歸路」。⑦ 罕虔的兒子招罕、招色等逃往三尖山(在今耿馬西),與他們的叔叔一起,布置了五百多名葯弩手,憑借險要的山勢負隅頑抗。鄧子龍從當地蒲人那兒得知上山小道,命令裨將鄧勇等率領少數民族軍隊直搗敵軍老巢,又在山後設下伏兵,前後夾擊,活捉了招罕、招色、罕老等30多人,殺敵500餘。⑧接著鄧子龍的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⑨劉綴率領的軍隊長驅直入,於1583年12月逼近岳風盤踞的隴川。⑩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岳風知道大勢已去,命令妻子及部曲先來投降。劉蜓以送岳風的妻子回隴川為名,派兵直趨隴川以東的沙木籠山,佔領險要之處,親率大軍進抵隴川。岳風知道已無法逃脫,於萬曆十二年(1584)正月到劉挺軍中投降,「盡獻所受緬書、緬銀及緬賜傘袱器、甲槍鞍、馬蟒衣,並偽給關防一顆」。⑧在此前幾天,緬將散奪已騎象逃走,僅留數十緬人留守隴川。劉綎的部隊順利地佔領了隴川,「奪獲緬書、緬碗、緬銀、緬傘、緬服、蟒牙、衣甲、刀槍、鞍馬等衣物甚眾」o.劉挺的軍隊佔領隴川後,乘勝前進,分兵三路進攻蠻莫,蠻莫土司兵敗乞降。劉綎提出五項條件,要他在五天內作出答復:一是擒送陪臣;二是交出罕氏和干崖印信;三是獻出緬王發給的印篆;四是交回被俘的居民;五是招降孟養。⑩蠻莫土司只得接受投降條件,「擒獻緬人一十八人,象一頭,馬五匹,並緬酋給偽關防一顆,詣軍前投獻」。①接著,劉綎的軍隊又收復了孟養和孟璉(今雲南孟連)。②劉綎擊敗緬軍,收降岳風後「夷緬畏蜓,望風內附者踵至」,③木邦罕鳳、巡西(孟養)思義,都殺了緬甸使者,投歸明王朝。孟密思混也派他的弟弟前來投降,④獻出了大象和緬王發給的印章。萬曆十二年(1584)二月,劉挺在威運營(今緬甸曼昌瑞亨山)築壇誓眾,受誓的有孟養、木邦、隴川三地的宣慰使和孟密安撫使,誓詞是: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賦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⑤至此,明軍已收復了被緬軍佔領的全部領土。劉綴「糾合諸夷,獻血剖符,定縱連橫,合營進討,」⑥進兵阿瓦(今緬甸曼德勒附近)。阿瓦緬軍守將莽灼與緬王有矛盾,就投降了劉綎。
緬王得知後,就發兵進攻莽灼。這時明兵已返回,莽灼力不能敵,棄城內奔,途中病死於襄朴寨(屬干崖宣撫司,在今雲南盈江縣境內)。緬王莽應里派他的兒子莽時據守阿瓦。⑦萬曆十二年(1854)五月,緬軍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率五百人前去救援,擊敗數萬敵軍,立了一大功。⑧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1583-1584)明軍的自衛反擊,以勝利而告結束,東吁王朝的勢力基本上被趕出了木邦、孟養、蠻莫等廣大地區,叛國投緬的岳風及其子襄烏被押送北京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王朝。萬曆十二年九月,朝政府升孟密安撫司為宣撫司,添設了蠻莫、耿馬兩安撫司,孟璉、孟養兩長官司,姚關、孟淋寨兩千戶數(都名為鎮安),並在蠻莫設立了大將行署,任命劉f9以副總兵署臨元參將,移鎮蠻莫。⑨為了對付緬軍的象陣,劉挺還買了大象,「沖演兵馬」。⑩這些措施鞏固了雲南邊防,加強了抵禦緬軍入侵的力量。
萬曆十三年(1585),明政府命令元江土司那恕去招撫車里宣慰刀糯猛。嘉靖年間,車里曾「以大車里應緬,而以小車里應中國」。在明軍對緬自衛反擊取得勝利的形勢下,「糯猛復歸,獻訓象,金屏、象牙諸物,謝罪」。⑧在這種情況下,明王朝恢復了他的車里宣慰使的職務。
萬曆十三年(1585)以後,緬軍繼續不斷入侵我國雲南邊境。由於明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沒有能夠鞏固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自衛反擊戰所取得的成果,孟養、木邦等地區便先後為東吁王朝所控制。
萬曆十三年(1585)冬,蠻莫安撫使思順由於對劉綎及其部將的貪賄勒索不滿,叛投緬甸東吁王朝。①緬王派出大襄長等占據蠻莫。孟養也在暗中依附於緬甸。明王朝在雲南的地方官員按察使李材認為,不收復蠻莫、孟養兩地就無法制止緬軍入侵,於是他派人成功地招撫了這兩個地方的土司。②孟養境內有密堵、送速兩城(兩城都在今緬甸孟養以南),這時仍為緬軍占據。萬曆十五年(1587),孟養土司思威想要收復這兩座城市,便聯絡了孟密思化、蠻莫思順一起進兵,並要求明軍援助。按察使李材、游擊劉天傣派出明軍前去配合作戰,明軍把總杜斌、李朝帶兵不多,就把許多面明軍的旗幟授與孟養兵,虛張聲勢,迷惑敵人。兩軍相遇於遮浪。緬軍看到到處是明軍的旗幟,「以為漢(這里指明王朝的正規軍)大兵至,驚潰」,明軍與土司兵乘勝追擊,殺敵千餘,斬殺緬將大襄長。,收復密堵、送速兩城。另一名緬將散鐸逃回阿瓦。③萬曆十六年(1588),孟密思忠、蠻莫思順又叛投緬甸,在此之前,明政府已決定以思忠為孟密宣撫使、思順為蠻莫安撫使。由於這兩人已投緬,明政府就讓思忠的母親罕洪、思順的母親罕送代替他們的兒子領印章。這年九月,緬軍入侵,佔領了孟密。十七年(1589),孟養土司思威死去,明王朝任命他的兒子思遠為孟養宣慰使。④次年緬軍進兵孟養,攻破猛拱(今緬甸猛拱),思遠和他的兒子逃入盞達(今雲南盈江縣境內)。十一月,緬軍又攻破孟密宣撫司管轄的孟廣(在今緬甸境內),罕烘等逃入隴川。緬軍進攻隴川,被擊退。⑤十九年(1591)二月,明王朝鑒於緬軍頻頻入侵,「諸夷力不能敵,紛紛求救,永騰震動」,⑥重新起用了「先年破緬有功,諳熟夷情」⑦的鄧子龍。當時緬軍包圍了蠻莫,蠻莫土司思化向明廷告急。鄧子龍率兵前往,趕到羅卜思庄(在今雲南梁河縣以南)。由於天氣酷熱,大軍行動不便,裨將萬國春在夜間率兵趕到蠻莫,到處燃起火炬。緬軍以為明軍大隊人馬趕到,就退走了。⑧萬曆二十年(1592),緬軍再次入侵蠻莫,思化逃到等煉山(在今雲南隴川縣境內),鄧子龍駐兵等煉,緬軍則進抵遮放(今雲南遮放)。鄧子龍與緬軍大戰於控哈,殺敵數百。明軍把總李朝、岳順戰死。緬軍退到沙州。明軍因為沒有船隻,無法進攻。兩軍相持了一個月,緬軍退去。
萬曆二十一年(1593)底,緬軍大舉入犯,號稱有大軍三十萬,戰象百頭。緬軍在侵佔蠻莫後,分兵三路,一路進攻臘撒(在今雲南隴川縣境內),一路進攻遮放、芒市(今雲南潞西),一路進攻杉木龍。隴川土司多思順抵不住,退入孟卯(今雲南瑞麗)。⑨當時雲南巡撫陳用賓銳意經營邊防。緬軍大舉入侵時,他正在永昌。為了擊退緬軍,他率兵直入隴川,命令參將王一麟奪回等煉,中軍盧承爵出雷哈,都指揮錢中選、張先聲出蠻哈,守備張光吟出打線(雷哈、蠻哈、打線三地都在蠻莫安撫司境內)。明軍師出順利,收復了蠻莫,但由於產生了輕敵思想,急於向前推進,受到緬軍伏擊,損兵折將。寧州(今雲南華寧)目把坐騎陷入泥中,被緬軍殺死。前鋒既失利,後兩營只得退回。緬軍也無力追擊。⑩萬曆二十二年(1594),陳用賓為了加強邊防,在騰越州西北至西南邊界築八關,0關址距當時的中緬邊界數十里至數百里不等。這八關就是神護關(故址在今雲南騰沖縣西北孟卡山上)、萬初關(故址在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上)、巨石關(故址在今雲南盈江縣西北息馬山上)、銅壁關(故址在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上)、鐵壁關(故址在今雲南隴川縣西北)和虎踞關、漢龍關、天馬關(清末中英勘定滇緬邊界時,這三關被劃屬緬甸)。緬軍數擾八關,叛投緬甸的孟卯土司多俺「殺天馬、漢龍兩關工役」。①廣南(今雲南廣南)知府漆文昌派木邦土司罕欽殺了多俺,並在猛卯大興屯田。②在加強邊防的同時,陳用賓又派人聯絡逼羅夾攻緬甸,③逼羅方面口頭上答應了,但攝於緬甸還很強大,未敢出兵。
⑥ 撣邦果敢第一特區的歷史沿革
果敢數百年來,特別是近百年的歷史,是以販運毒品獲利為目的的武裝割據的歷史,解剖它的歷史,可以看到緬北數支地區民族武裝和販毒武裝勢力形成、發展歷史的縮影。95%由漢族人組成的今日緬甸少數民族「果敢族」,與雲南邊疆地區有著極為深遠的歷史關系,對其進行深入探究,不僅有助於西南邊疆史的學術研究,而且對世人認識雲南境外毒品問題的歷史與現狀、維護西南邊陲的穩定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仔細推究起來,果敢族的歷史起源竟在中國昆明的逼死坡,與中國明朝末年的永曆帝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今天,許多果敢人仍然自稱是皇裔後世子孫,並以此而自豪。逼死坡是昆明市五華山西麓、華山西路北段的陡坡。明清兩代貢院在此開科取士,後逐漸發展成為通往貢院(今雲南大學)和北城門及北郊的重要交通要道。據說最初因這個山坡上有幾家賣蓖子的鋪子,因此被稱為蓖子坡。
1658年3月,史稱永曆帝朱由榔,在原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余部李定國、白文選的大西軍擁戴下,繼續舉起南明王朝的旗號抗擊滿清。1658年10月,在一群南明孤臣的護衛下,從南京一路逃亡到雲南的朱由榔,最後在昆明建立了南明王朝的滇都,並開始在五華山上建造王宮,蓖子坡隨之熱鬧起來。
清順治十六年(1659)正月初三,吳三桂數十萬大軍分三路連通昆明。南明小朝廷只得棄滇都昆明,經保山、騰沖一路敗退進入緬甸。雖然南明的大西軍戰事一再落敗,但在此期間卻冒出了一個驍勇善戰的羅姓將領,此人的第十代子孫羅星漢成為後來威震金三角的大毒梟。
據《明史》記載:朱由榔帶1500餘人由騰越 (騰沖)西逃,進入緬甸瓦城 (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觀望形勢的緬王慰留貴客於緬北山區。1661年緬京老王駕崩,新士莽白繼位,他看清形勢,派精兵夜襲,砍死了南明數十名遺臣武將,囚禁了永曆帝。這在歷史上被稱為 「咒水之難」。1662年,吳三桂率清兵十萬之眾飲馬怒江、直抵緬甸瓦城城郊,莽白立即將永曆帝及其母、妻、妄送交清軍,以免惹火燒身。朱由榔被押解回昆明,囚禁在蓖子坡頭的金禪寺(今利民巷)內。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在今稱逼死坡的地方勒死,南明王朝宣告徹底結束。
昆明百姓出於對吳三桂叛國降清的義憤,將永曆帝遇難地蓖子坡改稱為逼死坡。清雲貴總督認為有損大清聲譽,遂於道光年間將逼死坡改為昇平坡,並勒石立碑以宣揚其昇平盛世,但民間仍稱之逼死坡。後雲南都督蔡鍔將軍以三迤士民的名義,在逼死坡頭立「明永曆帝殉國處」石碑一方。石碑一度失落1983年幸得找回,如今又重新立在坡頭。
南明的殘兵數千人選到了一個叫麻栗壩的地方,這地方在緬語里的意思是最野蠻的地方,即今緬甸果敢縣(整個果敢轄區呈條狀,多為高山丘陵區,主要是由三個大壩子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以出產大煙而聞名的麻栗壩,平均海拔1216米,年平均氣溫攝氏16.8度,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隱姓埋名深居下來。今天果敢地區的漢人系這些明末官兵的後裔為主體,其中有一姓楊的武術高手,其曾祖先是沐英將軍長驅入滇時的帳前驍將,此後歷代鎮守滇西南,對西南的民情地理瞭若指掌。楊氏成為當地土司,統領起各部南明遺民,逃避清兵的追殺,與當地土著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地打冤家,憨厚的土著人斗不過這群來勢洶洶的「客籍」,漸漸退入野人山深處,一個漢族社團崛起於緬北高原,繁衍至數十萬之多,其後果敢土司和萊莫土司均延承了中國封建王朝封建的官僚體系。直至1962年,楊家才與奈溫將軍達成協議,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璽,實行地方自治。
早在明代中斯,國勢強盛,中央帝國西南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納貢稱臣,接受明王朝的節制。在雲南與現今屬緬北克欽邦、撣邦接壤的地方,明王朝採取以夷治夷的方法對偏遠之地的「蠻夷」進行統治。明王朝在此設立了6個宣撫司、宣慰司,其中兩個是在目前緬甸版圖上的孟洋和木邦 (明朝末年1602一1606年間,緬人趁中國改朝換代的內亂之機,舉兵向北進攻,先後攻佔了八莫、孟洋等地)。在明朝中葉,它的統治范圍很廣,薩爾溫江的上游是中國的內河,而現今的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統治范圍。在伊洛瓦底江邊的八莫,明朝設立威遠營,曾在此築壇誓眾,其誓詞日:「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獻,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
1593年,雲南巡撫陳用賓受命用武力收復了蠻莫(八莫),為了加強邊防,陳用賓在騰越州邊界築起了八關,即神護關(今雲南騰沖縣西北動卡山)、萬切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動弄山)、巨石關(今丟南盈江縣西北息馬山)、銅壁關 (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鐵壁關 (今雲南隴川縣西北)和虎距關、漢龍關、天馬關(清末中英勘界時,三關劃歸緬甸)。這八關的關址距當時中緬邊界數十里至數百里不等。
作為南明永曆帝副將的羅氏後代,因永曆帝的落敗也隨之沉淪,到了羅家第四代即立下祖訓,隱瞞其祖上曾是永曆帝寵愛副將的歷史。所以,雖有家譜傳世,但由於族人嚴格守訓,致使其家世愈加鮮為人知。到20世紀初葉,永曆帝身邊羅副將家已傳至第八代,1916年冬,羅家第四個兒子降生,這就是後來在緬北地區赫赫有名的羅四老闆。羅朝興。1934年,年滿18歲的羅朝興娶妻段氏,共生有四男一女,長子即1935年出生的羅星漢(緬名畏蒙),次子星堂,三子星期,四子星傑,長女星蕊。羅將軍第十代後裔的羅星漢,日後成為便會三角毒名揚天下的世界頭號大毒梟。
明清時朝,在宣撫目的設置下,又設有部落土司。果敢土司只是木邦宣慰司下轄33個土司之一。一百多年前,果敢一楊姓大戶,每年替代當時叫大夥頭的陳姓土司前去木邦述職,捐交一年的門賦、煙課,跑來跑去與上頭混熟了,後來木邦宣慰使將這名姓楊的青年任命為果敢土司,陳氏的職務被莫名其妙地頂替了。至晚清光緒初年,麻栗壩才有正式任命的土司一職,首任土司叫楊國正,他的子孫後來一直世襲土司至最後一任。清末,後來英國王室也對緬北的土司王朝制下的人事變動統統予以冊封追認。現在在果敢老街的大廟、大水塘兩處,還存有當年清廷與英緬政府封話果敢土司王的兩塊碑。
這一時期還有一部分漢人進入了果敢地區定居,他們主要是古代來往於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馬幫商旅,其中以雲南、貴州、四川人居多。而後,二戰中被打散的國民黨遠征軍的散兵游勇流落緬北,輾轉來到果敢漢人區定居。因此在緬北果敢地區一帶,人們的籍貫不僅有雲貴高原,還有湖南、湖北、浙江、江蘇、江西等地。永曆帝事件後不久,在今臘戍以北的登尼,清政府也仿明制,設立了木邦宣慰司一職,命當地土司 「世守其地」。但忙著應付反清復明和內亂的清廷鞭長莫及,多數時統而不治,緬北成了飛地、化外之邦。
果敢以南就是後來因坤沙而聞名於世的菜莫山,它雖然在地理上屬於當陽,但與麻栗壩卻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歷史上,萊莫土司、果敢(滾弄)土司均承襲了明清的祖制,所不同的是,萊莫山由於是緬甸撣人的聚居區,漢撣文化交融在一起,而果敢至今仍保存著較完整的漢族傳統。無論從文化底蘊,還是對於族系的認同上,這些地區的大多數百姓幾乎部稱自己是漢人。連坤沙都曾對外宣稱過自己祖上第八代,是從中國雲南到萊莫山的漢人,其父娶了當地撣族(即與中國傣族、泰國泰族系同一民族)女人為妻,生下了混有漢撣血統的坤沙。對於任何外部勢力,這里都存在一種天然的抵制與排斥。這也是作為緬甸少數民族的果敢漢人始終與緬人沒能完全融合的原因。
⑦ 緬甸的禪邦和中國有聯系嗎
有。
唐時,南詔興起於雲南西部,天寶十四年以後,形成了一個不受唐朝中央政府管轄的地方民族割據政權。緬甸境內的傣族或傣撣民族的先民均處於南詔的統治下。
緬人勢力崛起,建立了蒲甘王朝。蒲甘王朝興起後,緬族的勢力在向南部孟人地區和西南部阿拉甘地區擴張的同時,也開始向北部和東北部的傣撣民族地區擴張。
大理國時期的西部邊疆一直與印度為界,元朝時期雲南行中書省的西部邊界線亦沿襲不改,這一帶地區的傣撣民族仍在中國元朝的管轄之下。
蒲甘王朝末期,緬甸一度控制了「金齒」 的一些地區,元緬戰爭以後,蒲甘王朝衰亡,元朝先後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今緬甸太公城一帶設了太公路。
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在今瑞麗縣西南部境外的瑞麗江南北兩岸設了蒙憐路和蒙萊路,後又在今緬甸興威一帶的木都之地設了木邦路,後至順四年(1333年)又在緬甸本部設了邦牙等處宣慰司。
因緬王領地「處雲南極邊」,雲南行省鞭長莫及,於1342年撤消了邦牙等處宣慰司,將其轄地仍交由緬王治理,作為元朝的屬國,不再隸屬雲南省,雲南行省西南部的一段邊界仍退回到太公路南部地段。這一帶地區的絕大部分傣撣民族當時仍在中國元朝的統治下。
元朝末年,今雲南西部中緬邊境一帶地區的傣撣民族以麓川為中心逐漸擺脫元朝的控制,明朝初期除了車里等地區外,今中緬邊境兩側幾乎所有傣撣民族地區均被「麓川」所兼並。
建文元年 (1399年),思倫法卒,原先被麓川兼並的傣族各部,紛紛脫離麓川政權而自立,明廷分別建立了許多土司政權,先設了孟養、 木邦、 孟定三府 ,隸雲南,又設干崖 、 潞江、 大侯 、 灣甸四長官司,隸金齒。重新控制了傣撣民族的廣大地區。
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緬甸東吁王朝統治者莽應龍攻佔阿瓦後,便開始向今緬甸撣邦地區和德宏境內侵擾。
先後奪去了木邦,侵佔了隴川、干崖、孟養等地。莽應龍死後,莽應里繼續為東吁國主,進一步向傣撣民族地區進犯,並一度侵入內地。明代後期,許多原先屬於中國的傣族地區淪於緬甸。
清朝初年, 一些早先附緬的傣族首領又在中緬之間徘徊 。
1885年,第三次英緬戰爭後,英國佔領了緬甸王都曼德勒,隨即揮師北上佔領整個緬甸,其殖民統治也隨之向上緬甸擴展。
1886年,英國將除了撣邦的上緬甸劃定為規劃區,即無須議會通過法律,總督可自行頒布行政法令直接管理的地區。眾撣邦仍然由撣族土司們統治,不隸屬緬甸本部。
1887年6月,南撣邦投降,1888年1月, 英國軍隊佔領了北撣邦,基本上控制了撣邦大部,1890年,英軍才越過薩爾溫江,征服了撣邦的最後一個地區景棟。
1920年3月,撣邦土司接受了建立撣族聯邦的計劃。
1922年8月,英屬印度政府批准了該計劃。撣族聯邦由北部撣邦6個地區和南部撣邦35個地區組成,是與緬甸本部同級別的行政區,由總督直接管理。
1925年,改名為撣族聯邦行政區,為撣族聯邦專員所管轄,專員駐東枝。
1947年,撣邦與緬甸簽署彬龍協議。
1948年,共同從英國手中獲得了聯合獨立,是年基於彬龍協議與緬甸組建了緬甸聯邦。
1949年,緬甸以驅逐中國國民黨殘軍為名進入撣邦。
1960年,中緬雙方協商劃分邊界線,本來名義上屬於中國的果敢、佤邦、小勐拉、南坎、木姐等地,正式劃入緬甸撣邦。
(7)緬甸木邦下轄哪些地方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撣邦位於緬甸東部,北與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接壤,東面與寮國和泰國相接壤,西面與克欽邦、克耶邦、克倫邦、曼德勒省、實皆省相連。
撣邦位於撣邦高原,著名的山嶺間有江河谷地有黑河盆地、錫波盆地、登尼盆地和景棟盆地等。主要河流為薩爾溫江,該江發源於中國,流經撣邦,南流去。撣邦和寮國之間有湄公河界河。
⑧ 有關緬甸果敢的提問
果敢作為緬甸撣邦的一個「特區」,當地民眾多是漢族人,用的電話、手機、電視跟雲南省的一樣。 2009雲南網訊 8月27日下午,靠近中國雲南省的緬甸果敢地區發生戰事,引發緬方邊民恐慌並大量湧入我境內,目前湧入人數仍在增加。雲南省從維護兩國友好關系和邊境地區穩定的大局出發,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對進入我境的緬方邊民本著人道主義的原則劃定區域、妥善安置,提供必要的生活衛生保障。截止至8月28日凌晨,湧入我境的邊民約1萬人。相關資料:果敢南傘,位於雲南西部臨滄市鎮康縣境內的邊境小鎮,是臨滄地區與緬甸的重要邊境貿易口岸之一。距南傘百米之遙就是果敢。果敢原本在清朝以前屬於中國,被英國入侵後劃入緬甸,後成為緬甸共產黨的控制區,通過與緬甸中央進行停火談判後,果敢成為緬甸撣邦的第一特區,實行高度自治,擁有軍隊並自行管理內部事務。果敢與中國內地沒什麼兩樣:使用人民幣,學校教的是雲南漢話,手機是中國移動號碼,座機也是雲南區號,當地「果敢族」亦是緬甸的漢族。果敢近15萬人的生活必需品全靠從中國進口,可謂與中國唇齒相依、血脈相連。
⑨ 三宣六慰的相關
明政府在雲南極邊之地設六宣慰使司,即孟養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加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軍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曾臣屬於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里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當時明政府授與當地上層分子以宣慰使的職銜,這些土司則接受明王朝的封號,服從雲南三司(即都揮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但是,由於這些地區皆在西南極邊,明王朝的統治常常是鞭長莫及,當地土司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由於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一些宣慰使司如緬甸、八百、寮國,實際上成了獨立國家。由於東吁王朝的侵襲,到1575年,木邦、蠻莫都已處於在緬甸控制之下。
萬曆四年(1576),緬甸又大舉進攻孟養。面對緬軍的入侵,孟養土司思個一面積極准備抵抗,一面向明王朝的地方政權告急。金騰屯田副使羅汝芳得到報告,要求思個堅守待援,同時准備部署軍事行動。他用重金招募往來於中緬邊境的商人,派他們深入緬人控制地區,偵察其山川道路、兵馬糧響等情況,又傳檄鄰近的各土司依期增援孟養。在摸清緬軍方面的情況後,即發兵前往增援。十二月,官軍到達騰越(今雲南騰沖)。思個得知援軍即將趕到,極為振奮,命令手下頭目烏祿刺率一萬多人馬深入緬軍後方,絕其糧道。他自己則率兵埋伏在戛撒(在今緬甸傑沙)地勢險隘之處,引誘緬軍深入。緬軍果然進攻戛撒,思個堅壁固守,不與之戰。緬軍欲進不能,糧道又被截斷,陷入了困境,「飢甚,以攝金易合米,始屠象馬,既剝樹皮,掘草根,軍中疫作,死者山積」。走投無路的緬軍只得向思個求和,遭到拒絕。思個派出使者,要求援兵迅速趕來,殲滅緬軍。但是,當時的雲南巡撫王凝「防邊將喜事,遂一切以鎮靜待之」。他根本不諳邊情,對於抗擊緬軍入侵採取了消極的態度,害怕「兵興禍速」,急忙傳羅汝芳,不準他發兵增援思個。「汝芳接檄憤恨,投債於地,大罵而罷」,只得撤兵。思個久等而不見援兵來,大為失望,又得知陷於困境的緬軍逃跑,「率兵追之,且追且殺,緬兵大敗,生還者什不一二」。緬軍這次進犯孟養雖然遭到慘敗,但是,由於明王朝的政府軍未能增援思個,全殲入侵的緬軍,「一時士民以為大失機會」。盡管緬軍不斷入侵,已經控制了雲南邊境的許多地區,但是明王朝對於雲南邊境的軍事形勢卻昏昏然,既沒有支持邊境地區積極抗擊緬軍進犯的土司,也沒有採納有識之士的建議。萬曆五年(1577),陳文遂出任雲南巡撫,鑒於邊境的嚴重局勢,提出「檄諸夷,撫三宣,設將領,築城垣」。等十策,「銳意請上經營」,「然與時見相抵悟,事亦寢」。
萬曆六年(1578)明王朝又「遣使將迄西(孟養)所俘瑞體(按:這時的緬甸國王應為莽應龍,這里記載有誤,下同)兵象,俏以金幣諸物還瑞體」,還「好言慰諭之」。但是,緬王卻不領明王朝的這番情,「使回,緬不稱謝」。由於明王朝對東吁勢力的擴張採取了姑息政策,又不加強邊防,這就使雲南邊境的抗緬愛國土司陷於孤立無援的不利處境,而緬軍則得以卷土重來,乘虛而入。萬曆七年(1579),緬軍再次進攻孟養,「思個以無援敗,將走騰越,中途為其下斷執,送瑞體」,「不屈遇害」。於是,緬甸「盡並孟養地」。至此,孟密、木邦、孟養等大片土地都淪於東吁王朝統治之下,盡管如此,明王朝還是沒有採取積極的反擊措施,相反,萬曆八年(1580),雲南巡撫饒仁侃又派人去招撫緬甸,但是緬王不予理睬。萬曆九年(1581),緬王莽應龍死去,其子莽應里繼承王位。他繼承王位後,繼續竭力向北擴張。萬曆十年(1582),緬軍襲破干崖進入姚關(今雲南施甸縣姚關)。
萬曆十一年(1583)正月,緬軍焚掠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寧(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縣蓮花街),所到之處「殺掠無算」,給當地社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緬甸軍隊在雲南境內攻城掠地,殺人放火,而且居然深入到順寧府境,窺視騰越、永昌、大理(今雲南大理)、蒙化(今雲南魏山)、景東(今雲南景東)等地,明廷為之震動。雲南地方當局急忙採取行動,對付緬軍入侵。鎮守雲南總兵官沐昌柞從昆明移駐洱海,巡撫都御史劉世曾也移駐楚雄(今雲南楚雄),調動數萬軍隊,命令參政趙睿駐蒙化、副使胡心得駐騰沖、金事楊際熙駐永昌、陸通霄駐趙州(今雲南鳳儀),與監軍副使付寵江、忻督參將胡大賓等分道出擊。同時,雲南巡撫劉世曾、巡按董裕一起上疏朝廷,請求以南坐營中軍劉綎為騰越游擊,武尋參將鄧子龍為永昌參將,趕赴前線,全力反擊。這時,緬王「應里亦西會緬甸、孟養、孟密、蠻莫、隴川兵於孟卯(今雲南瑞麗),東會車里及八百、孟良(今緬甸東北部,府治在今緬甸景棟)、木邦兵於孟炎(在今緬甸興威以北),復並眾入犯姚關」。劉蜓和鄧子龍的部隊「會諸夷兵」,在當地土司軍隊的配合下,大破緬軍於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地,殺死耿馬土司罕虔和灣甸州土司景宗真,俘虜景真宗之弟宗材。
攀枝花大捷後,鄧子龍發布「告各土司檄」的文告,號召各土司「與我同仇」、「奮身立功」,「慕義效忠,謬力赴敵,或助兵以隸行,或助晌以奉戰士;為我偵候得其聲息,為我反間攜其黨與,為我挾刀刺之帳中,為我遮截遇之關外,為我特角擊其侵軼,為我設履絕其歸路」。罕虔的兒子招罕、招色等逃往三尖山(在今耿馬西),與他們的叔叔一起,布置了五百多名葯弩手,憑借險要的山勢負隅頑抗。鄧子龍從當地蒲人那兒得知上山小道,命令裨將鄧勇等率領少數民族軍隊直搗敵軍老巢,又在山後設下伏兵,前後夾擊,活捉了招罕、招色、罕老等30多人,殺敵500餘。接著鄧子龍的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劉綴率領的軍隊長驅直入,於1583年12月逼近岳風盤踞的隴川。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岳風知道大勢已去,命令妻子及部曲先來投降。劉蜓以送岳風的妻子回隴川為名,派兵直趨隴川以東的沙木籠山,佔領險要之處,親率大軍進抵隴川。岳風知道已無法逃脫,於萬曆十二年(1584)正月到劉挺軍中投降,「盡獻所受緬書、緬銀及緬賜傘袱器、甲槍鞍、馬蟒衣,並偽給關防一顆」。在此前幾天,緬將散奪已騎象逃走,僅留數十緬人留守隴川。劉綎的部隊順利地佔領了隴川,「奪獲緬書、緬碗、緬銀、緬傘、緬服、蟒牙、衣甲、刀槍、鞍馬等衣物甚眾」o.劉挺的軍隊佔領隴川後,乘勝前進,分兵三路進攻蠻莫,蠻莫土司兵敗乞降。劉綎提出五項條件,要他在五天內作出答復:一是擒送陪臣;二是交出罕氏和干崖印信;三是獻出緬王發給的印篆;四是交回被俘的居民;五是招降孟養。蠻莫土司只得接受投降條件,「擒獻緬人一十八人,象一頭,馬五匹,並緬酋給偽關防一顆,詣軍前投獻」。接著,劉綎的軍隊又收復了孟養和孟璉(今雲南孟連)。劉綎擊敗緬軍,收降岳風後「夷緬畏蜓,望風內附者踵至」,木邦罕鳳、巡西(孟養)思義,都殺了緬甸使者,投歸明王朝。孟密思混也派他的弟弟前來投降,獻出了大象和緬王發給的印章。萬曆十二年(1584)二月,劉挺在威運營(今緬甸曼昌瑞亨山)築壇誓眾,受誓的有孟養、木邦、隴川三地的宣慰使和孟密安撫使,誓詞是: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賦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至此,明軍已收復了被緬軍佔領的全部領土。劉綴「糾合諸夷,獻血剖符,定縱連橫,合營進討,」進兵阿瓦(今緬甸曼德勒附近)。阿瓦緬軍守將莽灼與緬王有矛盾,就投降了劉綎。
緬王得知後,就發兵進攻莽灼。這時明兵已返回,莽灼力不能敵,棄城內奔,途中病死於襄朴寨(屬干崖宣撫司,在今雲南盈江縣境內)。緬王莽應里派他的兒子莽時據守阿瓦。萬曆十二年(1854)五月,緬軍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率五百人前去救援,擊敗數萬敵軍,立了一大功。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1583-1584)明軍的自衛反擊,以勝利而告結束,東吁王朝的勢力基本上被趕出了木邦、孟養、蠻莫等廣大地區,叛國投緬的岳風及其子襄烏被押送北京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王朝。萬曆十二年九月,朝政府升孟密安撫司為宣撫司,添設了蠻莫、耿馬兩安撫司,孟璉、孟養兩長官司,姚關、孟淋寨兩千戶數(都名為鎮安),並在蠻莫設立了大將行署,任命劉綎以副總兵署臨元參將,移鎮蠻莫。為了對付緬軍的象陣,劉綎還買了大象,「沖演兵馬」。這些措施鞏固了雲南邊防,加強了抵禦緬軍入侵的力量。
萬曆十三年(1585),明政府命令元江土司那恕去招撫車里宣慰刀糯猛。嘉靖年間,車里曾「以大車里應緬,而以小車里應中國」。在明軍對緬自衛反擊取得勝利的形勢下,「糯猛復歸,獻訓象,金屏、象牙諸物,謝罪」。在這種情況下,明王朝恢復了他的車里宣慰使的職務。
萬曆十三年(1585)以後,緬軍繼續不斷入侵我國雲南邊境。由於明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沒有能夠鞏固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自衛反擊戰所取得的成果,孟養、木邦等地區便先後為東吁王朝所控制。
萬曆十三年(1585)冬,蠻莫安撫使思順由於對劉綎及其部將的貪賄勒索不滿,叛投緬甸東吁王朝。緬王派出大襄長等占據蠻莫。孟養也在暗中依附於緬甸。明王朝在雲南的地方官員按察使李材認為,不收復蠻莫、孟養兩地就無法制止緬軍入侵,於是他派人成功地招撫了這兩個地方的土司。孟養境內有密堵、送速兩城(兩城都在今緬甸孟養以南),這時仍為緬軍占據。萬曆十五年(1587),孟養土司思威想要收復這兩座城市,便聯絡了孟密思化、蠻莫思順一起進兵,並要求明軍援助。按察使李材、游擊劉天傣派出明軍前去配合作戰,明軍把總杜斌、李朝帶兵不多,就把許多面明軍的旗幟授與孟養兵,虛張聲勢,迷惑敵人。兩軍相遇於遮浪。緬軍看到到處是明軍的旗幟,「以為漢(這里指明王朝的正規軍)大兵至,驚潰」,明軍與土司兵乘勝追擊,殺敵千餘,斬殺緬將大襄長。,收復密堵、送速兩城。另一名緬將散鐸逃回阿瓦。萬曆十六年(1588),孟密思忠、蠻莫思順又叛投緬甸,在此之前,明政府已決定以思忠為孟密宣撫使、思順為蠻莫安撫使。由於這兩人已投緬,明政府就讓思忠的母親罕洪、思順的母親罕送代替他們的兒子領印章。這年九月,緬軍入侵,佔領了孟密。十七年(1589),孟養土司思威死去,明王朝任命他的兒子思遠為孟養宣慰使。次年緬軍進兵孟養,攻破猛拱(今緬甸猛拱),思遠和他的兒子逃入盞達(今雲南盈江縣境內)。十一月,緬軍又攻破孟密宣撫司管轄的孟廣(在今緬甸境內),罕烘等逃入隴川。緬軍進攻隴川,被擊退。十九年(1591)二月,明王朝鑒於緬軍頻頻入侵,「諸夷力不能敵,紛紛求救,永騰震動」,重新起用了「先年破緬有功,諳熟夷情」的鄧子龍。當時緬軍包圍了蠻莫,蠻莫土司思化向明廷告急。鄧子龍率兵前往,趕到羅卜思庄(在今雲南梁河縣以南)。由於天氣酷熱,大軍行動不便,裨將萬國春在夜間率兵趕到蠻莫,到處燃起火炬。緬軍以為明軍大隊人馬趕到,就退走了。萬曆二十年(1592),緬軍再次入侵蠻莫,思化逃到等煉山(在今雲南隴川縣境內),鄧子龍駐兵等煉,緬軍則進抵遮放(今雲南遮放)。鄧子龍與緬軍大戰於控哈,殺敵數百。明軍把總李朝、岳順戰死。緬軍退到沙州。明軍因為沒有船隻,無法進攻。兩軍相持了一個月,緬軍退去。
萬曆二十三年(1595),緬軍入侵蠻莫被擊退,明軍參將吳顯忠斬殺緬將丙測。明王朝仍然任命思化為蠻莫安撫使。從萬曆二十四年到二十六年(2596-1598)莽應里的統治陷入危機,中緬邊境一度趨於平靜。由於莽應里在派兵侵犯中國的同時,從1584年到1593年連續五次發動侵略暹羅的戰爭但都遭到失敗,1596年,逼羅軍隊開始反攻。在此後的幾年中,緬甸南部的孟族起來反抗莽應里的統治,阿瓦、東吁、卑謬、良淵等地的封建領主,也紛紛宣告獨立。莽應里的統治陷入危機無力侵擾我雲南邊境。這就是包見捷在(緬略)中所說的:「自後(緬甸)屢為暹羅、得楞(孟族)所攻,疲於奔命,不復內犯矣!」
思正被殺和蠻莫又落入緬軍手中,使有識之士深以為憂。雲南巡按宋興祖在該年十一月上疏明廷,說:「此一時濟變,萬不得已之計。顧臣竊有憂者,蠻莫當水陸之沖,有蠻莫則外蔽三宣,內障騰永,遠通六慰;一旦授之阿瓦,六慰皆失,三宣任棟,卒有蠢動,征調何及?」明王朝兵部在次年上報萬曆帝說:「蠻莫、逃西,為三宣之襟喉,騰越之肘腋。因阿瓦結連諸夷,仇殺思正,使逆黨多罕,占據蠻莫,塞我襟喉。今撫鎮籌劃於上,道將協謀於下,先擊多罕,逆酋望風霄遁;後助思轟,緬賊倒戈而逃,則蠻莫已復,邇西已救,騰永之間,稍可息肩也。」可見,英人哈威在他的(緬甸史》中說什麼「(良淵侯)曾確使中國引渡流亡在華之蠻莫土司,此舉足之顯示中國終已放棄其上緬甸之主權矣」,完全是有違歷史事實的謬論。
萬曆三十二年(1604),緬軍進攻孟密,向孟養思轟徵兵。思轟拒絕了緬方的要求,並且逮捕了來使。於是緬軍進攻孟養,思轟兵敗身死。萬曆三十四年(1606),緬軍30萬進攻木邦,明軍救兵不至,木邦失陷。陳用賓因此下獄被殺。萬曆三十四年以後,中緬戰爭之間基本上停止了。這是因為:在中國方面,明王朝的統治已陷於危機,再也無力收復被緬甸佔領的廣大地區;在緬甸方面,萬曆三十三年(1605)良淵侯死去,其子阿那畢隆繼位,在侵佔中國的木邦後,即揮戈南下,進行再次統一緬甸的戰爭。
⑩ 緬甸臘戌市有幾個縣
臘戌縣為緬甸撣邦轄下的縣,其區域面積為12,867.0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612,248人。該縣下分4鎮,分別是臘戍鎮(Lashio Township)木邦鎮(Hsenwi Township)孟崖鎮(Mongyai Township)當陽鎮(Tangyan Township),2,431村莊。臘戌為該縣之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