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人發明了什麼
㈠ 介紹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
1.泰國 人鄉隨俗,到泰國有必要知道一些當地的風俗習慣:
1.泰國人習慣"合十禮"(即合掌躬首互向對方致禮),合十時常互致問候"沙瓦迪卡"(泰語"您好"的意思)。別人向你合十問候時,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則失禮。合十後,便不必再握手問候或告別,但僧侶對俗家則不必回禮。見面或告別時的握手禮,尚未普及流行於泰國社會。
2.緬甸 要能接受男士穿「裙子」。緬甸男人穿籠衣。要能接受當地人用手吃飯的風俗。要能習慣女士們滿臉塗粉末出現在你的周圍。緬甸人把一種植物磨成粉末,塗於臉上,用來防曬。
要能習慣緬甸人民張開「血盆大口」地和你說話。緬甸人很喜歡吃樹葉包的檳榔,所以很多當地人的牙齒都被染成了紅色。
3.印度 印度的禁忌很多,由於宗教不同,地區不同,禁忌也有差異。
帶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說蛇;節日活著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父親在世時,兒子忌纏自頭巾、剃頭;3和13是忌數,因為濕婆神有3隻眼睛,第三隻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後有13天喪期;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在市場上陳列的花懷,禁止人們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為將受到人們的厭惡。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別是婦女。在飯店、商店等服務性行業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來招呼侍者則被視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禮行為。
頭是印度人身體上最神聖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觸摸他們的頭部。千萬不要拍印度孩子的頭部,印度人認為這樣會傷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裡,也不要贊場孩子,許多印度人認為這種贊場會引起惡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製品(腰帶、表帶、鞋、衣服),特別是在聖地,因為印度教徒不殺牛,穆斯林不剎豬,耆那教徒不須殺人和動物或昆蟲。
進入印度的廟宇或清真寺,要脫去鞋子,要跨過門檻而不能踩著門檻而過。光腳進寺廟,事先要在入口處洗好腳以表示禮貌。
凡進入回教寺廟者,均不能穿短褲或無袖背心,也要求脫鞋。
凡進入錫克教寺廟者,必先戴上頭巾或帽子,然後脫鞋才可進入
4.越南 傳統節日與民俗:越南民族傳統節日與中國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其中春節為最盛大的節日。越南民風淳樸,人民文明禮貌。見面時習慣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或行握手禮,或按法式禮節相互擁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稱。越南受漢文化影響頗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越南,十世紀後,佛教被尊為國教。目前全國佛教徒約2000萬人。此外,天主教傳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約300多萬,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財神。一般百姓家裡都設有供桌、香案,逢年過節在家中進行祭拜。服飾穿著簡單,正式場合男士著西裝,女士著民族式「長衫」(類似旗袍)和長褲。飲食習慣與我國廣東、廣西和雲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飯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諱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機連續給三個人點煙,認為不吉利。不願讓人摸頭頂,席地而坐時不能把腳對著人。
姓名與稱呼】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陳、吳、黎等。與中國人一樣,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後,多數是單姓雙字名,少數也有單姓單字名。越南人在稱呼中,除了第一人稱較常用中性的「我」(發音為「堆」)外,第二人稱「你」和第三人稱「他(她介都沒有中性的人稱代詞,通常根據對方的輩份或身份來稱呼,以表示親熱或尊重。如對父輩的人,第二人稱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稱則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問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見」,通常都用一聲「召』朝上稱呼來表示。例如見面時說「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別時說「召同志」是「同志再見」。越南人稱呼對方時,一般是稱呼與最後一個名字連用,很少帶姓連名都叫,那樣被認為是不禮貌。如一位名叫阮興強的男子,可根據他的年齡和親疏程度,稱為「強伯」、「強叔」、「強哥」、「強弟」或「強先生」、「強同志」。
【服飾】古代時,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種套頭的衣服和長裙。到了中世紀,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藍葛衣。到了15世紀後,富者通常穿錦羅沙葛,參加祭掃和宴會時穿紅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們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國人進入越南後,平民的衣著開始有了較大變化,婦女穿結紐上衣和褲子。進入現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裝,婦女穿花色窄油長袍。越南婦女的長袍可以說是越南女子的國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啊娜多姿,下擺舒展,開權至腰際,活動方便。特別講究的是,越南婦女穿長袍時,還穿一條黑色或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越南婦女喜戴項鏈、手閾、戒指,多留披肩長發,或用發夾束於腦後。 【陽核挪與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種嚼食濱榔的特殊愛好。他們常將按椰擦上一點石灰膏或鹼發放火嘴中咀嚼,使模榔產生化學反應,汁不吞咽,順嘴角流出,嚼到無汁時把渣吐掉。嚼按榔通常是先苦後甜,可刺激神經,提神醒腦,除積消腫。京人還把擯榔當作信物,無論求婚、請客,均送上一顆擯榔。嚼模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風,過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歲就開始染牙。按照他們的習俗,開始嚼按榔、染牙,便象徵已經成年可以成親了。從此,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參加當地舉行的任何娛樂聚會,參加對歌,選擇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古風已日漸衰微,但在越南農村,你依然還可以看見不少老年婦女的牙齒被染得又黑又亮。在他們眼裡,保持牙齒潔白如玉是品質不良、作風不正的表現,而將牙齒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 【節日】越南也使用陽歷與陰歷,除了國家法定的節日如元旦、國際勞動節、國慶節等外,越南也過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與中國人一樣,陰歷的春節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越南有一句民謠「肥肉姜蔥紅對聯,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節到了,要為過節准備豐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門口貼上大紅對聯,高高的幡旗隨風飄揚,爆竹鳴響。從這句民謠中,可見越南人對春節的重視程度。在新年與舊年交接之時,越南人也有守歲的習慣。除夕夜,人們通常要睡歌供土兵娛樂,後傳人民間。所謂的軍鼓實際上是一隻木桶或洋鐵桶,在村頭立兩根柱子,用麻繩或鋼絲繩將桶綳緊後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繩子使其發出鳴鳴的響聲,男女雙方各站一邊,邊敲邊對歌,笑語歡歌匯集在一起,氣氛歡快熱烈。一些青年男女通過對歌建立感情,確立戀愛關系。 【祖先崇拜】越南人也和其他東方人一樣,注重孝道。在每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識。對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篤,因而對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視,世代承襲,形成規模。人們認為,親人雖然死去,但他的靈魂仍然存在,對後人還起著保護和督促作用,主宰人們的一切活動,人間許多災害禍福,都要依靠先靈庇佑與解脫。越南人每家每戶都沒有神龕、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壇,是敬奉祖先神的聖地,任何人不可觸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穢。在城裡,由於住處狹窄,祭壇的設法小型多樣。如在牆上釘塊板或使用櫃頂作為供奉祖先的祭壇。祭壇中央擺上一個香爐,兩旁是兩根香燭。香爐前擺上用細腰紅漆木盤或塑料。玻璃盤盛放的水果,此外還擺上一對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壇兩邊還貼有對聯,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孫賢萬代昌」、「福生禮儀家堂盛,祿發榮華福貴春」等。
越南人視祭把供奉祖先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養育之思。許多家庭盡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節來臨前,必須重新布置祭壇,插上香燭,擺上供品。春節三天期間,祭壇總是香火擦繞,合家吃團圓飯前,家長和族人都要禱拜。越南人對祖先的崇拜還表現在忌名上。平時,子孫忌提到祖輩、父輩的名字,如果現實生活中一些名詞與祖輩、父輩的名字相重,要迴避或用同義詞代替。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讓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亂喊,對先祖不敬。如果被別人指著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罵,被奚落或被辱罵者會認為是受了奇恥大辱,會激起深仇大很。近年來,忌名在城市已少見,但在農村,這一習俗仍保持。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風水、精靈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樹、野獸、刮風下雨等,在他們的心目中,都有精靈寄寓其中,應當供奉祭掃,以求祛災降福。如在河內棟多郡的金蓮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立於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銘。在農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樹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裡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們在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談舉止中不能冒犯它,低聲稱它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還要供奉上各種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葉茂的古樹,他們認為這些長期經受狂風暴雨、雷電襲擊的大樹能存活下來,樹下必定有神靈,因此經常有人在樹陰下,尤其在榕樹下擺設香案或在樹旁空地建蓋廟宇,風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於此。
【宗教信仰】從公元前111年中國的西漢時代起,儒教、佛教、道教開始從中國傳入越南,對越南人的意識形態起了很大的影響。從中國傳入的佛教為大乘佛教,越南人稱為「北宗」。此外還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並稱之為「南宗」,從泰國和柬埔寨傳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佔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廟不少。佛教徒忌殺生,講因果報應。重大節日、個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獻禮,聽和尚誦經。
天主教傳入越南約有500多年歷史。歷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開始到越南傳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 早到越南傳教的是奧德雷科·巴德諾和弗朗西斯·沙維爾兩位法國傳教士。法屬時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發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兩地已有教區11處,天主教信徒300萬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內、海防、河西、承天、廣南現港、波萊古、平順等地。基督教為天主教分裂出來的新教派,傳入越南只不過近百年的歷史,在越南稱為「福音」。1893年基督教牧師大衛·羅拉漢到西貢傳教,隨後陸續有牧師到越南傳教,但遭法國殖民當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腳跟。
越南南部的西寧、迪石等地的京族農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該教的全稱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為吳文昭、黎文忠於1926年創立。該教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聖道)、老子(仙道)、釋跡(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紙馬,要忌殺生、忌貪欲、忌葷、忌色、忌粗口,每日6點、12點、18點、24點要焚香誦經。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東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該教為佛教的變體,由越南人黃富楚創立於1939年,因黃富楚居住的村子名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義為孝和交好。與佛教一樣,該教也講慈悲。博愛、大同和因果報應,信徒多為農民,又被稱為「農民佛教」。和好教設僧侶,但不建寺廟,用一塊紅布代替神佛的圖像,信徒早晚供佛兩次,供品為鮮花和清水,鮮花代表堅貞,清水代表純潔。
在越南生活的短短幾個月時間里,我有幸看到了越南的胡志明市歡慶南部解放日的盛景。越南朋友說,4月30日對越南南方的人民來說是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在1975年4月30日那一天,越南的南方解放了。
在解放日臨近的時候,南方各城市,尤其是胡志明市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景象。
大街小巷都掛起了鮮艷的國旗,走在大街上紅旗飄飄;各單位都進行各項准備工作;各家各戶也是喜氣洋洋的……人們很容易就被這種氣氛所感染。
最令人激動的是在胡志明市的市中心的統一廣場舉辦了一個大型的民族風情園,在裡面可以看到越南的各種風土人情,是越南的一個縮影。
越南的人棋是最特別的,吸引人眼球的是巨大的棋盤,但最讓人好奇的是有人站在棋盤上,身穿有標志的服裝,他們便是「棋子」。由在場外的「統帥」指揮「棋子」進攻的路線,走棋的方法和中國的象棋差不多。「棋子」正面對壘時,兩方都盡全力對抗,互相打鬥,弱的一方就被淘汰出局。整盤棋讓人的感覺就是「活」的。
盪鞦韆也是越南的一個傳統的節目,據越南朋友介紹,每次廟會都少不了的。
鞦韆很大,架子支得非常高,拉住鞦韆的繩子外面套著的是長長的竹竿,所以盪起來時,繩子不會彎,而且弧度也大。一般鞦韆上可以站兩個人,下面有人用繩子拉。可以想像———身穿飄逸傳統服裝的越南少女站在上面,鞦韆被高高的盪起時,像飛舞在空中的蝴蝶。
「嘭嘭……」一朵朵煙花飛起,接著是一陣陣熱鬧的鑼鼓聲,往前擠一看,原來是水上木偶戲。越南水上木偶戲是世界木偶戲藝百花園里的奇葩。「水」是水上木偶的藝術生命,水上木偶戲的藝術家們把它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境地。在一陣陣爆竹聲、鑼鼓聲、螺號聲中,龍、魚、龜爭先恐後躍出水面,這些神靈的動物角色,是按照越南民間傳統繪畫藝術進行塑造,塗上生漆金粉和各種色彩,顯得質朴可愛。在水上木偶戲的傳統保留節目中,人們可以看到金龜噴水,仙女隨著「神曲」起舞的那種充滿幻想色彩的表演。
在搭起的舞台上表演的是越南傳統的戲曲,有改良戲等。表演的人身著傳統的服裝,唱著古老的曲子,跳著有節奏的舞蹈。那表演是很古老、很有特色的,受到當地人的歡迎,走到哪都會有這韻味十足的曲子縈繞在耳邊。
民族風情園里,也有品種眾多的美食展覽,有春卷、米粉、捲筒粉等有越南特色的可口小吃。在那裡參觀,不僅飽了眼福,也飽了口福。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越南的各種風土人情。
2.泰國通常稱呼人名時,在名字前加一個"坤"字,無論男女均可用,表示為"先生"、"夫人"、"小姐"之意。
3.泰國人忌諱用腳指物或指人,即便是坐著時,也不允許將腳尖對著別人,此舉被視為不禮貌的做法。撫摸對方頭顱或揮手越過別人頭頂,被視為有侮蔑之意,是禁止的動作。
4.泰國人認為右手高貴,而左手只能用來拿一些不幹凈的東西,因此,給別人遞東西時都要用右手,以示敬意。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還要雙手奉上,用左手則會被認為是鄙視他人。女士若想將東西奉給僧侶,宜托男士轉交。如果親手送贈,那僧侶便會張開一塊黃袍或手巾,承接該女士交來的東西,因為僧侶是不允許碰解女性的。
5.尊重宗教。寺廟是泰國人公認的神聖地方,因此凡入寺廟的人,衣著必須端莊整潔,不可穿短褲、迷你裙、袒胸露背裝或其他不適宜的衣服。在寺廟內,可以穿鞋,但進入佛殿時,必須脫下鞋子,並注意不可腳踏門檻。每尊佛像,無論大小或是否損毀,都是神聖的,絕對不可爬上佛像拍照,或對佛像做出失敬的動作。
6.尊重王室。在泰國處處可以見到國王和王室的人像,如硬幣、紙幣、日歷牌、掛圖等,由此可見對皇室的敬重。遊客要小心表現適當的禮儀,例如在公共場合有皇室人員出席時,最好是留意其他人的動作,跟著照做。
7.不要在公共場所做有傷風化的舉動,例如在公共場合應避免和泰國人接吻、擁抱或握手。除在某些海灘允許裸體日光浴外,在其他地方,泰國人不喜歡這種行為,盡管未觸犯法律,但是違背了泰國人的佛教理念。
飲食
泰國人主食是大米,喜歡吃酸辣食物,由於常年炎熱,習慣飲用冰茶。泰國菜式通常選用新鮮的材料,菜的味道以辛辣為主,且調味料花樣繁多,如有辣椒、咖喱、雨露、蝦醬、椰奶等等。泰國菜多數由淡素的食品組成,包括魚、蔬菜和飯,再加上一些香料和醬汁。但無論飯餐是否豐富,都必有餐湯,與我國的粵菜風格相似。
5.1、穿花格裙的蘇格蘭男人
男人穿裙子在世界不多見,蘇格蘭男人就是其中一例。頭戴小黑呢帽,身著花格裙及短襪,手上拿著管風笛,這是蘇格蘭男人引以為傲的打扮。蘇格蘭人愛穿花格裙,是因為不同圖案的花格布代表著不同的氏族,每一個氏族都為自己設計一種代表氏族精神及血緣關系的花格布裙。當氏族人穿上自己氏族的花格布,,也同時穿出了他們族人的驕傲、責任與忠誠。
2、民俗禮儀
英國人給人的印象是及保守又富有幽默感。英國人傾向於接受熟悉的事物,對於新奇或者外來的東西總是持懷疑的態度。英國人比較謙虛,自誇是沒有教養的表現。英國人非常看重一個人的幽默感。英國式幽默的出發點自我貶低,以自負為大敵,其最終目的是能夠自嘲,嘲笑自己的缺點、失敗、窘境乃至自己的理想。他們不相信華麗的詞藻和自誇之詞。英國人熱愛體育,現代形式的體育運動幾乎全是英國人的發明,如拳擊、橄欖球、曲棍球和網球等。
㈡ 有關一些科學偉人的發明與其發明的詳細資料
第一盞實用白熾燈
用鉑線研製白熾燈,已經相當成功,可是它的價格畢竟太貴了。他決心要製造一種更好的電燈來。
試驗用的線卷每次得從費城的吹玻璃人那裡運來,浪費了不少時間,而且在中途又免不了破碎損失,這很使他煩惱。後來,他乾脆雇了一個名叫波姆(Ludwing Boehm )的青年為他製造「玻璃丁包」。
一天晚上,愛迪生留在實驗室很晚,他心不在焉地把一塊壓縮的煙煤在手中搓卷著。他好像在幻想著什麼似的,不知不覺的把手中的煙煤搓成一根細線。他突然想到,這也許可以製造出比較好的電燈來。
他把身邊的一卷棉紗截下一小段,放在爐中熏了約1小時,再把它裝在玻璃泡里,抽去空氣,而後把電流接上。這脆弱的棉線立即發出耀目的亮光來。可是炭線經不住電池的全部的電壓,不久就燒斷了。他把這斷線放在顯微鏡下檢查,發現經過炭化後的棉線變得異常的堅硬了。
於是他便加緊努力。他拋棄了用棉線的方法,試用木材的細條,接著又用稻草、紗紙、線、馬尼拉麻繩、馬鬃、釣魚線、麻栗、硬橡皮、栓木、藤條、玉蜀黍纖維,甚至人的胡須、頭發都用來當作燈絲。
愛迪生在休倫港車站學電報的時候,麥肯齊站長熱心教過他電碼。愛迪生建立研究所以後,特地請他到所里來工作。這時,麥肯齊已經上了年紀,實際上做不了多少事,愛迪生聘請他來,不過是為了報答他的情誼,讓他掛個閑職養老罷了。麥肯齊是蘇格蘭人,長著紅棕色的頭發和鬍子。有一天,愛迪生正在為燈絲材料冥思苦想,忽然看見了麥肯齊的紅鬍子,不由眼睛一亮。他問麥肯齊,為了電燈實驗,能不能借用一樣東西。愛迪生懷著極大的興趣挑選了幾根粗鬍子,先進行炭化處理,然後裝進燈泡里做實驗。這時,他已經設計出一種新的抽氣機,燈泡的真空度有明顯的提高。
遺憾的是,實驗結果表明,用鬍子做燈絲,還是沒有成功。麥肯齊找到愛迪生,把胸口一拍說:「再試試我的頭發吧!」愛迪生說,頭發和鬍子的性質一樣,沒有採納。但是,麥肯齊的獻身精神是感人的。愛迪生先後用近1600種材料進行了實驗,但都一一失敗了。
從10月16日開始,經過5天的探索,出現了最終的突破。這次愛迪生又重新使用棉線,他把棉線擺成各種圓弧形,然後放在一個密閉的金屬盒內,進行幾個小時的炭化處理。數小時後,取出金屬盒,打開後,棉線已成為炭絲。這時,「巴切勒極為小心地拿著這根寶貝,向吹制燈泡的車間走去,而我則像護送著無價之寶的護衛。」(愛迪生語)直到第四天,他終於取出了一段完整的炭絲,並順利地把它裝在一個玻璃燈泡里,接通電源。果然,燈絲發出亮光。可是,這樣的電燈只亮了一會兒,炭絲就被燒斷了。
炭絲燈雖然只亮了很短的時間,但卻給電燈的研究帶來成功的希望。報紙刊登了這個消息,沒想到,愛迪生卻因此遭到很多的誹謗和攻擊。在當時,大多是用煤氣燈照明,那些煤氣公司的老闆們怕電燈的出現使他們在經濟上蒙受重大損失,因此就拚命地反對電燈的研究工作,他們竭力要使人們相信,愛迪生是個善於吹牛的大騙子。
有些正統的科學家也付之一笑,認為年青的愛迪生想入非非,不相信他的研究會成功,認為小型電燈是無法製造的。其他的電燈研究者也攻擊說,愛迪生盜竊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有人譏笑他說:「不管愛迪生有多少電燈,只要有一隻壽命超過20分鍾,我就願付100美元,有多少付多少。」對此,愛迪生的回答,就是以堅定的信心,繼續試驗。
也有人說:「即使造出來,人們也點不起。」愛迪生則堅定地回答說:「當電燈普及之後,只有奢侈者才用得起蠟燭。」
愛迪生立志要發明一種體積小、亮度大、壽命長、可任意開關的電燈。經過多次的試驗、失敗、再試驗,在一天傍晚,愛迪生和助手們成功地把炭精絲裝進了燈泡。一個德國籍的玻璃專家按照愛迪生的吩咐,把燈泡里的空氣抽到只剩下一個大氣壓的百萬分之一,封上了口。這為愛迪生的成功提供了先決條件。愛迪生接通電流,他們日夜盼望的情景終於出現在眼前:燈泡發出了金色的亮光!這一天是1879年10月21日,後來就把這一天定為電燈發明日。連續用了45個小時以後,這盞電燈的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廣泛實用價值的電燈。
愛迪生後來回憶這難忘的時刻說:「我們坐在那裡留神看著那盞燈繼續燃燒著,它燃燒的時間越長,我們越覺得神馳魂迷。我們中間沒有一個人能走去睡覺——共有40小時的工夫,我們中間的每個人都沒有睡覺。我們坐著,由心中切望到揚揚自得地注視那盞燈。它繼續燃燒著約45個小時的工夫」。
愛迪生闖過了難關,試驗終於成功了。他很有信心地說:「我認為我們發現了製造它的方法。如果它現在能堅持45個小時,再過些日子我就能讓它持續100個小時」。
1879年11月1日,愛迪生申請對碳絲燈的專利,說明「甚至一根棉線在正確地炭化之後,置於百萬分之一大氣壓的真空玻璃燈泡中,就可以對通過的電流保持100—500歐姆的電阻,在極高的溫度下也能保持絕對的穩定。」
愛迪生沒有陶醉。他說:「成功了一個實用白熱燈的發明,我不過踏著一個整個組織的門限而已。我們一定會不斷進行試驗,使這燈更臻完美。」於是,在其後的幾個星期,他和助手們便投入了製造燈泡的工作。他不斷改變燈泡的尺寸和形狀,變換引入燈絲和密封燈泡的方法。愛迪生的同事又仿照這些燈泡製造出許多復製品,一些掛在實驗室,一些送入愛迪生的家裡、巴切勒先生的家裡,以及喬丹太太的廉價旅館中。然後樹起電線桿,將這些電燈與實驗室的發電機相連。還有一些燈泡,被懸於街道上空。
直到12月底,愛迪生才公開告訴人們他試驗電燈成功的消息。為了利用傳播媒介對電燈進行翔實的介紹,他請來了紐約《先驅報》的記者馬歇爾福克斯,允許他隨意參觀實驗室,隨意提問。
12月21日,《先驅報》的記者福克斯被過早地允許發表了他的關於愛迪生發明電燈的震撼世界的報導。文章除了占據一個整版,還在次版佔了一欄,大小標題共11個——「愛迪生之燈」、「偉大發明家在電力照明方面的勝利」、「一張紙片」、「不用煤氣,不出火焰,價比油廉,然而卻光芒四射」、「在爐中轉換」、「成功後的炭絲燈的全部構造」、「十五個月的血汗」、「關於他在電燈、燃燒器和發電機方面不知疲倦的試驗」、「在棉線上的成功」、「魔術師的喜劇」、「電燈史」。由此可以說明這篇文章的重要性。那個記者把愛迪生的魔法講得有聲有色,扣人心弦:把電流通到「一口氣就能吹走的小紙條上」就產生了一種明亮的、美麗的光,像義大利秋天日落時分的柔光。
愛迪生無意於作出謙遜的姿態,他宣布門羅公園將於1880年新年除夕用這種神奇的新光源來照亮。從聖誕節到新年這一周時間里,人們成群結隊地前往門羅公園,去觀看愛迪生的奇跡般的「未來之光」。
這是一個非常不平凡的除夕晚會。在1879年最後一個寒冷、大雪紛飛的晚上,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載了3000人來到門羅公園。他們來自紐約和費城。紐約《先驅報》於1880年初對這一非凡的景象進行了報道:
「由於來客絡繹不絕,一個容納二、三十位技工工作的實驗室已經停工一個星期了。這些參觀者從四面八方趕來,使這個方圓數英里的小鎮堆滿了形形色色的車輛——這當中有男、有女,有農民、技工,也有各種體力勞動者和孩子—與此同時,火車上又走下銀行家、掮客、資本家、觀光者,以及急於要做生意的有關方面代理人。」
慶祝會計劃在天黑時開始,愛迪生叫所內人員從研究所到車站一路上都裝上電燈,等第一班火車進站,立刻亮燈。當火車開始到達這個冬天的黑暗時,愛迪生開動機器,40個白熾燈泡全部點亮。電燈像金色的花朵閃閃發光,把雪地照得通明。
從火車下來的人,一個個看得目瞪口呆。研究所庭院內發光的數百盞電燈使人們神魂顛倒,目為之眩,他們驚奇得都屏住了呼吸。使他們難忘的不僅是這些燈本身,而更多的是這些燈竟能隨時開關。這是他們從未見過的最神奇的東西,這里簡直像另一個世界!他們都為歷史上這一偉大發明贊嘆不已!
人們忘了寒冷,到夜深12點還不想回去,到處聽到有人高喊:「愛迪生萬歲,愛迪生萬歲!」
愛迪生依然守在機器旁,以使電燈發光。他穿的是舊的、到處是穿了洞的臟衣服。人們認為他是一個不重要的人物。他的穿著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卻能使他聽到人們在談論些什麼。
「這是大自然都辦不到的事情」,一個人這樣說道。
「你曾見過這么漂亮的東西嗎?」另一個人說道。
一位當地老人給燈絲取了一個英語綽號,叫做「燒紅了的發夾」。他說:「看起來是滿漂亮,可我就是死了也弄不清這燒紅了的發夾是怎麼裝到玻璃瓶子里去的。」
慶祝會所使用的電燈,壽命是170個小時,碳絲是用厚紙烘烤的東西,短短兩個月時間,愛迪生已作了這么大的改進。
他在致詞時說:「大家稱贊我的發明是一種大成功,可是這尚在研究途中。在燈泡的壽命沒有到達600小時以前,還不能算是成功。」
這一句話,使參加的人又一次感到驚訝。
對於門羅公園戲劇性的展覽,人們有各種各樣的反應。愛迪生不斷收到從各地發來的信,電報和禮物,人們稱贊他是一個偉人。全世界各地的新聞記者都報道了這一盛況,並贊不絕口地說,自從阿基米德以來,愛迪生是當之無愧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非常可能是所有時代的最偉大的科學家。
1879年夏,每股100美元的愛迪生電燈公司股票曾跌至20美元。經過聖誕節後那次成功的展覽,公司股票價格又開始暴漲。康克林參議員放出消息說,他正以每股3000美元的標價購進。銀行家奧古斯特貝爾蒙更不甘落後,稱他正以3500美元一股的價格收購愛迪生電燈公司的股票,並表示以後願以此價繼續購入。擁有相當股權的摩根公司的德萊克塞爾也在盤入愛迪生股票。小股東們都把握住手中的股份,希望能出現每股5000美元的市價。
人們開始編造愛迪生的故事。許多愚昧無知的人相信,晚星一定是愛迪生掛在天空的一盞電燈。幾百人致信這個發明家,打聽傳說中的「愛迪生星」的情況。愛迪生最後叫紐約《先驅報》刊登他的聲明,說明他沒有拿星星做實驗。
發表的許多荒誕離奇的故事,是關於傳說中他本人和他的超人能力。這些荒誕故事仍然流傳開來並使人相信。
有一名記者寫了這樣一篇荒唐的報導:「愛迪生用特殊化學處理方法做成衫衣,這種衫衣有365層,但是很薄很薄,穿這種衫衣的人,只要每天剝掉一層,一年到頭都可以穿著干凈的衣服,愛迪生本人現在就穿著這樣的衫衣。這種衫衣才是門羅公園研究所的珍奇發明品,定名為愛迪生衫衣。」
這件事竟在美國500種以上報紙刊登,甚至傳遍了全世界,以致來自世界各地查問這種衫衣的函電雪片似的飛來,有的甚至寄來匯票、現金,一定要買。
這對愛迪生來說,當然是大災難。他曾生氣地說:「這種胡說八道的可惡記者,真想揍他一頓。」
除了這些荒唐的報導以外,有些電業界的人士和報紙對愛迪生的發明持懷疑態度,甚至咒罵攻擊。
聖誕節過後兩天,倫敦《泰晤士報》駐紐約的記者、費城地方電報公司的總裁,以至《費城大眾紀事報》的副總編來到門羅公園。從《泰晤士報》曾發表的報道來看,他們對愛迪生的發明持懷疑態度。報上說愛迪生「所有努力已徹底失敗」。
電氣工程師伊萊休湯姆森1880年初參觀了門羅公園後表示,白熾燈很難成為有利可圖的產品。一年之後,著名的沃納馮·西門子認為,從經濟角度上講,這種燈無法與電弧燈相抗衡。另外,紐約《先驅報》還在1月5日刊載出w ·E·索耶的一封來信,信中說:「由於迄今未能造成一隻完善的白熾燈,因而我不相信有人能在這方面取得成功。」信中還說:「盡管傳說愛迪生先生的電燈能連續燃燒240個小時,但我仍然肯定,愛迪生先生的電燈,如果能達到煤氣燈所發出的光亮標準的一半(更確切地說就是12支光),那麼它連3個小時也堅持不下去」。
有一家報紙受煤氣公司財團的操縱,竟以「愛迪生的慘敗,新年夜欺騙大家」為標題,對當時的表演進行了歪曲的報導:「在當時表演的數百盞電燈中,沒有一盞比煤氣燈稍稍明亮些。參觀者的失望情緒非常明顯。……觀眾對於那種電燈悻悻而去的神態,已充分地預示著這種電燈的前途如何。」
更有甚者,煤氣公司的老闆們僱用一批流氓破壞愛迪生的發明。一天,愛迪生在門羅公園廣場,公開試驗他的白熾電燈。在許多的參觀者中,有一個人偷偷地跑到實驗的機器和工具後面,慢慢地靠近配線,當他用熟練的技術觸摸配線時,配線馬上就燃燒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若再讓發電機把電流送到配線,就會發生很大的事故。
這個人看看四周沒有人,就很快地做完,然後又回到參觀的人群中。
後來,當愛迪生打開開關時,裝在配線里的保險絲斷了,白熾燈也就不亮了。
這時,愛迪生研究所的一個人一把抓住這個人,因為他從研究所的樓上,看到了這個人的破壞行為,所以就趕了下來。
於是,這個人的身份暴露了。大家問他為什麼要做這種事,他回答說:「因為對方給我錢。為了破壞愛迪生的實驗,我混進了參觀的人群,找機會去弄斷配線,想使愛迪生的實驗失敗」。
由於壞人的破壞,這次實驗不能順利進行。此刻,參觀的人群中馬上有人吹起口哨,也有人責罵愛迪生的失敗。講解實驗的人只好作解釋:「請大家靜一靜,這次的失敗,並不是我們的產品不好,而是因為有人把配線弄斷,破壞了我們的實驗。各位不必害怕,我們將重新開始實驗」。於是參觀的人們給以很大的掌聲。
不久,打開開關,實驗又開始進行,數千個白熾燈把門羅廣場照得通亮。
盡管有人懷疑、攻擊、破壞,但愛迪生深信,等到電燈製作簡單、價格便宜後,一定會受到大眾的歡迎;到那時,這些謠言、中傷、攻擊自然會煙消雲散。
致力於白熾燈的改進
在1879年最後一周門羅公園電燈展覽之後,愛迪生的電燈設想的中心,一直是如何從總的發電裝置向廣大地區輸送電力。首先的項目是完善安裝在居室、寓所和商業建築里的電力設備。1880年1月初,他提出了關於電燈、製造高真空的裝置和一種特殊燈泡、燈架的專利申請。到年底之前,他的專利內容達56項之多,其中有三分之二是有關電燈、發電機、輔助設備及各種形式配電裝置的申請。
在愛迪生的眾多研究項目之中,改進燈泡是主要的攻關內容。愛迪生不斷對燈泡的形狀進行改進。1879年末,燈泡還是帶有長頸的圓形,燈絲直伸到最里端,鉑制的穿入線被封在里端的頂上,燈泡的頂點是尖的。又過了幾個月,愛迪生通過加大燈泡的尺寸來提高白熾燈的亮度。後來,他又在燈絲連接處使用了一種德國玻璃,以使燈泡得到更好的密封。不久他又放棄了這種作法,燈泡的形狀也再次改變。
在整個80年代,愛迪生對白熾燈不斷地進行改進。他認為,換燈泡無須找來電工專門作業。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反復進行試驗。先是在燈泡下裝配了木製插座,然後又將木製插座改為熟石膏插座。最後,愛迪生發明了一種螺帽,這是從煤油罐的螺旋蓋上得到啟示後改裝而成的。
愛迪生為檢驗燈泡的性能,把電燈拿到輪船上進行試驗。1880年5月,一艘3200噸的鋼殼輪船「哥倫比亞」號從賓夕法尼亞切斯特的造船廠啟航,作繞過合恩角前往加利福尼亞的首次航行。這是有史以來第一艘由電燈照明的輪船。「哥倫比亞號」經過兩個月的航行抵達舊金山,船上的全部115盞白熾燈在連續照明415小時之後,仍然熠熠發光。翌年,愛迪生在倫敦的霍爾本高架橋開動了第一個城市白熾燈照明系統。由愛迪生設計的,從紐約運來的兩台巨大的發電機給周圍地區,包括英國中央郵政大廈地區在內的大約2000盞電燈提供了電力。
提高燈泡耐久率,是愛迪生改進白熾燈的重要一環。經過一年多的改進,他的一隻樣燈以16支光的亮度燃燒了1589個小時。雖然壽命的延長意味著需求量的減少,但電燈的普及使這種需求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大增加。1882年,大約製造了10萬只燈泡;10年後,年產量就達到了400萬只;到1903年,年產量已達4500萬只。
燈泡的銷售量如此之大,與降低燈泡生產成本有直接關系。愛迪生在降低生產成本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第一批燈泡每一隻生產成本約為1.25美元,愛迪生估計,為了與已有的照明方式競爭,這些燈泡每隻售價必須不超過40美分。若要按這個價格出售,他必須對燈泡生產保持控制權,並且在努力把燈泡生產成本降低到有利可圖的水平的同時,他本人承擔虧損的風險。在燈泡生產的第二年,他把生產成本降到每隻1.10美元。第三年,降到50美分,第四年降到37美分。當他使每隻燈泡成本降到22美分時,他就賣掉製造權,把精力集中到其他研究項目上去。
為了提高燈泡的質量,延長燈泡的壽命,愛迪生想盡一切辦法尋找適合制燈絲的材料。到1880年5月初,愛迪生拿起記事簿算了算,他試驗過的植物纖維材料共約6000種。雖然燈泡試製成功了,但他總覺得燈絲結構還不能令人滿意,質地不夠勻稱,因而發出的亮光也不怎麼理想。
有一次,一個偶然的機會,愛迪生在試驗室拾到一把蒲葵扇。愛迪生把它揀起來,看了又看,眼睛盯到它四周纏繞著的細細的一圈竹絲上。由於他一直在思考著用哪種合理的纖維有機物來做燈絲,所以馬上就把竹絲取下,交給助手立即做試驗,沒想到,效果空前好。愛迪生高興極了,他決定,一定要尋找世界上最好的竹子,充當電燈的燈絲。
於是愛迪生詳細調查有關竹子的資料,目前已經知道的就有1200種,他准備把1200種的竹子,全部拿來實驗。
他的做法確實很徹底,從研究所的人員中,選出20人組成調查隊,准備了10萬元費用前往世界各地。
愛迪生本人也親自到西印度群島中的牙買加島,拿回各種竹子。
中國和日本產竹種類最多,故從兩國入手。他初派威廉穆爾(William H.Moore )於1880年夏赴東亞,深入中日內地。穆爾歷盡艱辛,采竹多種帶回。愛迪生選定一種最合適的日本竹子,即與日本農戶訂好合同,按時供給若乾量。日本農戶善於改良竹種,竟能出貨日佳,愛迪生以為此竹纖維特別均勻,樂於久用。
1880年12月,熟識南美植物的約翰·C·布勞爾(JohnC.Brauner )奉命赴巴西帕刺深入森林,跋涉2000公里,經白人未經之地,採得豐富的草本及梭櫚。實驗室中的職員塞格里多耳(Segredor )則受命前往古巴求纖維。在他抵哈瓦那時,即患黃熱病,未一周而亡。愛迪生以為古巴未必多產適用之竹,才不再遣人。愛迪生還派人到佛羅里達探扇葉梭櫚,派人到牙買加尋竹。但梭櫚無一合格,而竹子也都不如已入選供商用之日本產竹。漢寧頓(Hanington )則旅行烏拉圭,阿根廷,巴拉圭及巴西極南部。其冒險最甚者,當推弗蘭克麥克高恩(Frank Mc -gowan )。他旅行到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南美三國荒野,尋找特殊的竹子。在他旅行的98天中,麥克高恩甚至不敢脫下衣服睡覺。在途中有時碰到洪水,有時遭土人襲擊,也有猛獸的危險,再加上黃熱病等,總共花費了15個月時間。1889年5月2日,紐約《夕陽晚報》稱麥克高恩之行可與古來最大旅行家之名著並立。
新澤西州一位學校的校長詹姆斯里喀爾頓(JamesRicalton )也為愛迪生效勞。他經英國穿蘇伊士運河,抵錫蘭,入印度。窮搜高原幽谷,更經緬甸及馬來半島他部,始取道中國日本而歸。他旅行一年整。里喀爾頓說:「覓得一種纖維,勝廠中現用者二三倍。」
他所發現的竹子中,有直徑30公分,高達30公尺像巨木似的大竹。從世界各地採集來的竹子,大約有6000種之多,結果以日本的竹子所制碳絲最為優秀,可持續1000多小時,達到了耐用的目的。直至1908年的9年間,日本竹一直是供應碳絲的主要原料。
尋竹者的行動頗為公眾所關注,《紐約晚太陽報》在報道其中一位尋竹者時曾作過這樣的描述:「沒有任何神話或寓言中的英雄能在拯救某一絕代佳人之時表現出像這位無畏的文明先驅者所表現出的那種降龍伏虎之勇。就是提修斯、齊格菲或神話故事中的騎士,也會羨慕愛迪生的這些不可阻擋的助手們的勝利」。
愛迪生的進取心永無止境,他對於竹子做燈心,仍不能滿意,於是他又發明一種化學纖維代替竹燈絲,又把燈泡質量提高了一步。再往後,試驗工作重新轉向耐熱的金屬方面,結果才改用鎢作燈絲。從此電氣發光的效率,比以前增加3倍,使用范圍也空前擴大,逐漸遍及全世界。1921年,美國共造鎢絲燈15497.1萬盞,這便是我們現在所通行的燈泡。愛迪生堅持不懈地研究,終於獲得成功。愛迪生的白熾電燈光亮充足、柔和、無聲、無味、無害於人體健康。1880年1月3日美國哈潑爾周刊刊載記者一篇《白熾燈之印象》的報道說:「此事似難置信……竟可發生電光。……為最明潔而純粹之光,如一團球狀之太陽光,毫無毒害我人之任何氣體或蒸汽,不受氣候或風雨之影響,不需火柴引燃,亦不放煙氣,具有均勻穩定之光亮,一如晴天時之太陽光,但其所費價格,則又較最便宜之油燈為低」。愛迪生發明電燈一般的事實,使得曾咒罵過愛迪生的人改變了看法,謙遜地向電燈發明者道歉。有人在報上發表文章說:「當1879年愛迪生先生發明白熾燈的消息傳來時,一般科學家,特別是我自己,很懷疑這消息的真實性。那種馬蹄形的紙質燈絲,看來是支持不住機械震動的,而且似乎也無法長期地保持發射白光。然而,愛迪生先生卻並不失望,他不顧別人的指責,堅持繼續研究,終於獲得了成功。使我們對他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不得不表示衷心的敬佩。」
另一個有聲望的人物,在一次科學團體會議上這樣說:「過去,我們對愛迪生先生,曾經有過不少冷酷的指責,其中我本人也許稱得上是最最嚴厲的一個。現在我感到非常榮幸,能夠利用這個寶貴的機會宣布我的信心:我完全相信,愛迪生先生已經徹底解決了他所要解決的問題,並使他的任何敵手,除了甘拜下風以外,是不可能再有什麼其他表示的了」。
如同貝爾不是電話的唯一發明家一樣,愛迪生也不是電燈的唯一發明家。
早在愛迪生之前,英國電技工程師斯旺(j .Swan )從40年代末即開始進行電燈的研究。經過近30年的努力,斯旺最終找到了適於做燈絲的碳絲。1878年12月18日,斯旺試製成功了第一隻白熾電泡。此後不久,他還在紐卡斯爾化學協會上展示過他的碳絲燈泡。而當他的有關白熾電燈的實驗報道在美國發表之後,也曾給愛迪生以直接的幫助。
可是,與愛迪生不同的是,斯旺在發明白熾電燈後,直到1880年才去申請專利;直到1881年才正式投產。而在燈泡投產之後,他未能像愛迪生那樣建立相應的發電站和輸電網。這樣就使得愛迪生後來居上,成了人們公認的白熾電燈的發明家。
斯旺比愛迪生起步要早,發明要早,但反而沒有像愛迪生那樣取得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斯旺的科學資金沒有愛迪生那樣雄厚,愛迪生為研製電燈前後投資達50萬美元;而斯旺的投資卻極為有限。其二,在人力上,愛迪生有一個技術力量很強的愛迪生實驗室;而斯旺在實際研製工作中只有一名助手;其三,愛迪生注意到了發電站、輸電網等配套工程;而斯旺則無力進行這樣的配套工程的建設。由於這些原因,從發明白熾電燈後所產生的影響來說,愛迪生要比斯旺大得多。
電燈是19世紀末最著名的一項發明,也是愛迪生對人類最輝煌的貢獻。人們對愛迪生作出高度的評價:希臘神話中說,普羅米修斯給人類偷來了天火;而愛迪生卻把光明帶給了人類。
------------------
參考資料:http://www.cnread.net/cnread1/jswx/l/liqirong/adsz/005.htm
㈢ 緬甸人源於什麼時期
緬甸考古學家在望瀨鎮區與昌烏鎮區之間的瑞明丁山上的巒奎村附近,發現了人類上頜骨的化石,上面還保留著臼齒與前臼齒。緬甸考古學家把所發現的化石定名為「巴瑪人」,他們是緬甸最早的直立人。「巴瑪人」的出現,揭開了緬甸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的歷史。」「在緬甸雖然還沒有發現與四、五十萬年前「巴瑪人」同時的石器工具,但在伊洛瓦底江沿岸的乾燥地區,在南撣邦,都曾發現大量的舊石器。在仁安羌附近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工具尤多。考古學家把緬甸舊石器文化遺存稱為安雅特文化(「安雅特」按緬甸語意為「上緬甸人」)。」「在新石器時代,緬甸原始人群活動的地域范圍更為廣闊了。在西起阿拉干沿海和親敦江流域,東到撣邦高原,北起克欽山區,南到丹那沙簾的廣大地區,都有新石器文化遺存出土。較有代表性的,有帕達林文化遺址、勒班奇波文化遺址和陶馬貢文化遺址
㈣ 數學好像每個國家都在學,它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
公元771年,印度的一位旅行家毛卡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毛卡把隨身攜帶的一部印度天文學著作《西德罕塔》,獻給了當時的哈里發(國王)曼蘇爾。曼蘇爾十分珍愛這部書,下令翻譯家將它譯為阿拉伯文。譯本取名《信德欣德》。這部著作中應用了大量的印度數字。由此,印度數字便被阿拉伯人吸收和採納。
此後,阿拉伯人逐漸放棄了他們原來作為計算符號的28個字母,而廣泛採用印度數字,並且在實踐中還對印度數字加以修改完善,使之更便於書寫。這就是數字的由來。
(4)緬甸人發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數字文化:
在中國古代思想中,3為基數,9為極數,除了5和3、9外,12在古代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五行、五味、五臟、五色等和5有關的物質外,還有很多和12有關的。
如12生肖、12時辰、12個月……這種思想在麻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144是12的平方,108也是12的倍數。另外,在麻將規則中,規定每人抓13張牌,而13乘以4等於52,這正暗合了一年有52個星期的規律。反映了物質的存在形式,數字則代表了物質存在的數量。
㈤ 緬甸人的生活習慣、風俗
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咸。宏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腌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中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食咖哩,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咸、又辣、又鮮。
服飾
緬甸是一個傳統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國家,在仰光,超過80%的人還穿著民族服裝。無論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雖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較為鮮艷。男女上衣均為右衽,也有對襟的。男人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衫,用一條或粉紅或黃或白的薄紗或絲綢帕包在頭上,作為出席盛會的禮帽。女子的上及多為斜襟長袖衫,衣袖長而窄,顏色多為乳白色或粉紅色。為了適應熱帶氣候,多用薄紗製成。婦女一般都留長發,卷發髻,並插花,還特別喜歡佩戴各種首飾。緬甸人很少穿鞋襪,男女老少都愛穿拖鞋。
拓展資料
緬甸人:
緬甸全國共有135個 民族,總人口5141.9萬(2014年),主要民族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全國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約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民族:
緬甸全國共有135個 民族,其中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其他主要民族有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
宗教:
緬甸有85%以上的人信仰佛教,大約5%的人信仰基督教,8%的人信仰伊斯蘭教,約0.5%的人信仰印度教,1.21%的人信仰泛靈論。
緬甸的佛教主要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佛教不但是緬甸 人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他們道德教育的源泉。佛教的經文,尤其是《吉祥經》,是緬甸人民的生活哲學,深深地印入人們的心靈中。緬甸人日常生活中經常參神拜 佛,信眾一路赤腳走去,不能穿鞋或襪子。不能對寺廟、佛像、和尚有任何輕率舉動,不能穿過短、過透的衣服。在緬甸,信佛教家庭的男孩都須入寺廟當一段時間 的和尚,過靜修生活後才能還俗結婚。緬甸人對和尚十分尊敬和崇拜,只要有和尚來化緣,他們都不惜拿出家中最好的財物送給和尚。緬甸人虔心向佛,民風淳樸、 和善,社會犯罪率比較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人
㈥ 豆腐是誰最先發明的
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公元前164年封為淮南王,都邑設於壽春(即今安徽壽縣城關),名揚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壽春城邊。
劉安雅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八人,號稱「八公」。劉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爐,煉仙丹以求壽。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製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鹵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於是取名「豆腐」。北山從此更名「八公山」,劉安也於無意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
自劉安發明豆腐之後,八公山方圓數十里的廣大村鎮,成了名副其實的「豆腐之鄉」。
有了豆腐自然會有豆腐菜。八公山人家,甭說一般家庭主婦,就是十四五歲的娃娃也能做出幾樣風味各異的豆腐菜,比如什麼香椿拌豆腐、豆腐雞蛋、辣醬拌豆腐、炒豆腐等等。改革開放以後,八公山街頭的「豆腐館」比比皆是、遠近聞名。他們或煨、或煮、或煎、或炸、或溜……攏絲、雕刻各顯身手,不僅引得本地人常來過把癮,合肥、蚌埠等相鄰市縣的人們隔三岔五光顧「豆腐宴」,就連德國、英國、日本、荷蘭、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賓客也常常雲集八公山下,品嘗「壽桃豆腐」、「琵琶豆腐」、「葡萄豆腐」、「金錢豆腐」等400餘款造型逼真、色彩紛呈、鮮美異常、風味獨具的豆腐菜。豆腐文化也逐漸在整個神州大地弘揚。南北朝梁代建康(今南京)人諸葛穎曾著《淮南王食經))130卷,毗鄰淮南的江蘇顯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首先受到豆腐文化的影響。一直到現在,江蘇人還把豆腐、麵筋、菌蕈、筍芽列為素菜四大金剛。
宋明以後,豆腐文化更加廣為流傳,許多文人名士也走進傳播者的行列。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善食豆腐,元佑二年至無佑四年任杭州知府期間,曾親自動手製作東坡豆腐。南宋詩人陸游也在自編《渭南文集》中記載了豆腐菜的烹調。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犖關於康熙皇帝與豆腐的一段記載。時值康熙南巡蘇州,皇帝新賜大臣的不是金玉奇玩,而是頗具人情味、鄉土氣的豆腐菜。
隨著豆腐文化的傳播,各地人民依照自己的口味,不斷發展和豐富著豆腐菜的製作方法。流傳至今的有四川東部的「口袋豆腐」,以湯汁乳白、狀若橄欖、質地柔嫩、味道鮮美為特色;成都一帶享譽海內外的「麻婆豆腐」,獨具麻、辣、鮮、嫩、燙五大特點}湖北名食「荷包豆腐」、杭州名菜「煨凍豆腐」、無錫「鏡豆腐」、揚州「雞汁煮干絲」、屯溪「霉豆腐」、以及以豆腐衣為原料的「腐乳糟大腸」等等。當豆腐菜走向更遙遠的邊疆時,獨特風味也就更為豐富。譬如,吉林盛行「素雞豆腐」,色澤美觀,五香味濃;又有「蛤蜊杏仁豆腐」,杏仁止咳潤腸,雪蛤清頭明目,豆腐軟嫩細膩,色澤純潔乳白,菜味甘短期爽口。此外,朝鮮族人民用牛肉、粉條、雞蛋、豆腐製成「梅雲湯」,廣西壯族有名菜「清蒸豆腐圓」,雲南大理白族有「臘味螺豆腐」,香嫩麻辣,臘香撲鼻。而「冰糖螺豆腐」,則為滋陰降火,怡療神經衰弱的民間風味補品…… 就這樣,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問世於壽縣八公山的豆腐,終於傳遍神州大地,並逐漸形成中國豆腐的八大系列:一為水豆腐,包括質地粗硬的北豆腐和細嫩的南豆腐;二為半脫水製品,主要有百葉、千張等;三為油炸製品,主要有炸豆腐泡和炸金絲;四為鹵製品,主要包括五香豆腐乾和五香豆腐絲;五為熏製品,諸如熏素腸、熏素肚;六為冷凍製品,即凍豆腐;七為乾燥製品,比如豆腐皮、油皮;八為發酵製品,包括人們熟悉的豆腐乳、臭豆腐等等。這八類製品中,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嫩豆腐,廣西的桂林白腐乳,浙江紹興腐乳,黑龍江的克東腐乳,廣東的三邊腐竹,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湖北武漢的臭乾子等,均已成為名馳中外的豆腐精品。
2000多年來,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國,而且走向世界。
說起這段歷史,就要提起唐代大和尚鑒真。天寶12年(公元757年),鑒真東渡日本,帶去了豆腐製作方法。至今日本的豆腐包裝袋上還有「唐傳豆腐乾黃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樣,而且許多豆腐菜譜直接採用漢名。如「元月夫妻豆腐」、「二月理寶豆腐」、「三月炸丸豆腐」、「四月烤串豆腐」、「五月團魚豆腐」等等。
繼日本之後,朝鮮、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周邊國家也從中國學到了豆腐製作技藝。以後隨著大批華人外行的足跡,中國豆腐走到了西歐、北美,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有了大豆食品的生產與銷售。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人民也以自己的智慧與習俗豐富著豆腐文化。比如東鄰日本以天然色素為原料,生產出紅、藍、綠七彩豆腐;朝鮮人民根據本地資源,製作了風味各異的豆腐湯:豆醬豆腐湯、哈蜊豆腐湯、明太魚豆腐湯等等;印尼人普遍愛吃「醬拌炸豆腐」;緬甸人越南人則創制了頗具東南亞風格的「醬拌蛋花豆腐」、「什錦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風行的「肉骨茶」,其實也是豆腐菜餚中的一種。在美國,商人們則把豆腐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快餐食品,諸如豆腐色拉、豆腐漢堡包、豆腐冰淇淋、豆腐烤鴨、豆腐結婚蛋糕等等,在市場上十分暢銷。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飲食營養科學界興起一股引人矚目的「豆腐熱」,高蛋白、低脂肪的豆腐食品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成為科學界一致推崇的美味保健的營養佳品。豆腐是以黃豆、青豆、黑豆為原料,經浸泡、磨漿、過濾、煮漿、加細、凝固和成型等工序加工而成最廣、最大眾化的烹飪原料之一。豆腐及豆腐製品的蛋白質含量比大豆高,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效價較高。豆腐還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中醫理論認為,豆腐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以治療赤眼、消渴,解硫磺、燒酒毒等。可豆腐雖好,多吃也有弊,過量也會危害健康。
㈦ 是哪個國家的人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阿拉伯數字,是古印度人發明的。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進行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於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大約在西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採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一套從 「1」 到 「0」 的數字就趨於完善了。這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印度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鄰國家。
西元七到八世紀,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崛起。阿拉伯帝國在向四周擴張的同時,阿拉伯人也廣泛汲取古代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大量翻譯這些國家的科學著作。隨著歲月的推移,到十四世紀,中國印刷術傳到歐洲,更加速了印度數字在歐洲的推廣與應用。印度數字逐漸為全歐洲人所採用。西方人接受了經阿拉伯傳來的印度數字,但他們當時忽視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認為是阿拉伯人的功績,因而稱其為阿拉伯數字,這個錯誤的稱呼一直流傳至今。
㈧ 冰毒是哪個國家最早發明的
毒品最早起源於德國。
在奴隸社會,人們種植、採集毒品原植物用於消遣取樂、醫治疾病或宗教、部落的慶典活動。9世紀,罌粟作為葯品輸入唐朝國都長安。
清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大肆傾銷鴉片。一場災難深重的鴉片之害降臨華夏大地,並引發了1840年和1856年兩次鴉片戰爭。
清末民初,膠東人「抽大煙」也廣泛流行,且講究的是「膠州燈、壽州斗、張潘的煙簽子、蓼蘭竹的煙槍桿子、劉鳴岐的角雕煙盒子」。
1806年,德國化學家F·W·A·澤爾蒂尼從鴉片中分離出一種白色結晶粉末,傳入中國後即稱為「嗎啡」。
1874年,英國化學家C·R·賴特最先以嗎啡和乙酐合成白色晶體———海洛因。1925年《日內瓦禁毒公約》規定,除科學需要和合法醫療外,嚴禁非法使用海洛因等。
(8)緬甸人發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吸毒危害:
(1)身體依賴性,由於反復用葯所造成的一種強烈的依賴性。
毒品作用於人體,使人體體能產生適應性改變,形成在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狀態。一旦停掉葯物,生理功能就會發生紊亂,出現一系列嚴重反應,稱為戒斷反應,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用葯者為了避免戒斷反應,就必須定時用葯,並且不斷加大劑量,使吸毒者終日離不開毒品。
(2)精神依賴性
毒品進入人體後作用於人的神經系統,使吸毒者出現一種渴求用葯的強烈慾望,驅使吸毒者不顧一切地尋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出現精神依賴後,即使經過脫毒治療,在急性期戒斷反應基本控制後,要完全康復原有生理機能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更嚴重的是,對毒品的依賴性難以消除。這是許多吸毒者在一而在、再而三復吸毒的原因,也是世界醫、葯學界尚待解決的課題。
(3)毒品危害人體的機理
中國流行最廣、危害最嚴重的毒品是海洛因,海洛因屬於阿片燈葯物。在正常人的腦內和體內一些器官,存在著內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體。
在正常情況下,內源性阿片肽作用於阿片受體,調節著人的情緒和行為。人在吸食海洛因後,抑制了內源性阿片肽的生成,逐漸形成在海洛因作用下的平衡狀態,一旦停用就會出現不安、焦慮、忽冷忽熱、起雞皮疙瘩、流淚、流涕、出汗、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這種戒斷反應的痛苦,反過來又促使吸毒者為避免這種痛苦而千方百計地維持吸毒狀態。冰毒和搖頭丸在葯理作用上屬中樞興奮葯,毀壞人的神經中樞。
㈨ 開絲綢之先河的人是誰
開絲綢之先河的人是-------張騫
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促成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再分為南北兩道,南道是出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西行,經鄯善(今羅布淖爾附近),沿昆侖山的北麓,經過於闐(今和田)、莎東、蒲犁(今塔什庫爾干),逾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羅馬共和國),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門關(今敦煌西北)西行,經車師前國(今吐魯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經焉耆、疏勒,逾蔥嶺,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這條橫貫歐亞的大路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是絲綢,因此被稱為「絲路」或「絲綢之路」。
公元前後的幾個世紀,在亞洲、北非、歐洲曾先後存在過漢代中國、安息、貴霜、薩珊朝波斯、笈多朝印度和羅馬等強大國家。當時有一條橫貫中亞、聯系歐亞兩洲的交通大道。它對這些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由此道西運,所以這條交通大道在19世紀被歐洲學者稱為「絲綢之路」。後來,這一名稱被普遍接受。絲綢之路所經之地,有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有一望無垠的大漠荒磧和鹽鹼沼澤。在生產力和交通工具尚不發達的條件下,古代各國勞動人民、商旅、使者和僧侶等冒流沙、風暴冰雪襲擊的危險,披荊斬棘開通商路,對於加強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出了重大貢獻。
絲綢之路與中西交通 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克特西阿斯就稱中國為「塞勒斯」(Seres),意即絲國。這說明我國的絲織品早就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也說明絲綢之路早有開端。但有史記載的大規模的交往卻始於漢代張騫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月氏,中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歸。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派張騫西去聯絡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同時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和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間)、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亞)、安息(帕提亞)、身毒(天竺)各國。司馬遷《史記·大宛傳》稱他的兩次出使為「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開通的道路。
從公元前2世紀以後,在我國西漢時期,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絲綢之路已有南北兩道。南道,從我國玉門和陽關(今敦煌西),經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帶)沿南山(今阿爾金山、昆侖山)以北循著河流西行,在莎車(今新疆莎車縣)以西越蔥嶺,至大月氏、安息。在大月氏有多條岔道:向北越媯水(阿姆河),與康居、奄蔡(約在今鹹海至裏海間)道通;向南和印度相通;向西南與罽賓(今克什米爾一帶)、烏弋山離(赫拉特)至條支(喀拉塞涅)之路通;向西則至木鹿、赫卡銅皮洛斯、愛克巴坦那、泰西封直抵敘利亞的安條克,渡海到達希臘、羅馬,或南下經大馬士革、推羅進入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北道,自車師前王庭(今新疆吐魯蕃西)沿北山(今天山)以南,循塔里木河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西逾蔥嶺,出大宛、康居、奄蔡,經裏海、黑海以北草原與歐洲相通。張騫第一次出使,從匈奴脫身,經大宛、康居、大月氏而至大夏,所走的就是北道,返回時,「並(傍)南山」,所走的是南道。此南北兩道都在天山以南。
此外,漢代還有第三條未具體記載的天山以北的西行商道。這條通道就是取天山以北准噶爾盆地至烏孫、大宛的道路。張騫第二次出使,從內地直至烏孫,走的就是天山以北的通道。他從烏孫分派副使去大宛、康居、月氏、大夏。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於公元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到達安息西界(條支)的波斯灣,准備渡海,遭安息船人勸阻,未能實現。這是漢代中國使者在絲綢之路上所達到的最西點。
公元3世紀以前,天山以南兩道,以南道較為繁榮。公元3世紀至5世紀,兩晉南北朝時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為昌盛。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還有一條通往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自出發地徐聞(今廣東徐聞)、合浦(今廣西合浦),船行約五個月,至都元國(今越南峴港);又船行四個月,至邑盧沒國(今泰國叻丕);又船行約二十餘日至諶離國(今緬甸丹那沙林);再步行十餘日,至夫甘都盧國(今緬甸卑謬附近);又船行兩個多月,至黃支國(今印度康契普納姆),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漢之譯使自此還矣」。已程不國是西漢時中國航海家所達到的最遠點。《漢書·地理志》所記載的這條路的回程,已不再經陸路,大概是繞過馬六甲海峽,總的航程時間延長。中國絲綢進入印度,先轉運到巴利柴格(今布羅奇港)和巴巴里肯(今卡拉奇附近)。從這兩個港口向北與中亞陸上絲綢之路相通;向西經阿拉伯海、波斯灣、幼發拉底河與敘利亞、巴勒斯坦商路相通,再經地中海航運至羅馬。從印度還可以繞過阿拉伯半島,經紅海進入埃及亞歷山大里亞港,再經地中海到羅馬。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當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時,就更顯出其重要性。
絲綢之路與中西貿易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歐的商業要道,也是一條東西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大路,而以溝通當時國際貿易最為突出。《後漢書·西域傳》說:「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反映出使者往來不斷,商販不絕於旅的情景。
絲綢之路的商品,以中國絲綢為主要商品。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殷周之世,勞動人民已織出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的刺綉。後又發明羅紗和織錦。漢代製造絲綢技術大為提高,長沙馬王堆漢墓中所保存的精美的絲織品證明了這一點。中國絲綢外銷,大約從戰國時期已經開始。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稱中國為絲國,說明亞洲商人已將絲綢運往歐洲。自西漢至南北朝,中國絲綢大量運往西方。漢代為了保證經濟上的交流,還採取了政治上的必要措施,遣使、設驛以保持商路暢通。
我國的絲綢在古代的中亞、西亞以至非洲、歐洲都被視為珍品。漢通西域以後,中亞及西亞各地時行衣著絲綢。安息、塞琉古和托勒密的王侯後妃更是如此。各地廟宇也大量使用絲綢裝飾。羅馬帝國時期的歐洲,中國絲綢用途很廣。在西羅馬的中心羅馬城和東羅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從皇帝、元老院元老以至權貴之家,都以能穿上中國絲綢為榮。基督教會的法衣、祭服、掛幕、祭壇裝飾概用絲綢。國家官吏穿著特殊形式的絲袍,世俗富人普遍穿著一般絲袍。公元3世紀的一位羅馬作家說:絲國人製造寶貴的花綢,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樣美,它的質料像蛛絲一樣纖細。
中國除出口大量絲綢之外,還輸出鐵器、鎳、貴重金屬、銅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亞、西亞直到羅馬。中國從中亞以西輸入毛織品、玻璃、寶石、瑪瑙、香料和化妝品,特別重要的是從大宛輸入汗血馬、天馬;中亞各國的葡萄、苜蓿、蠶豆、石榴、番紅花、芝麻、胡蘿卜和黃瓜等植物,都傳到中國。從西域和伊朗傳入中國的,還有箜篌、琵琶、篳篥等樂器及繪畫、雕刻、圖案設計等技藝。安息和羅馬的毛織品、玻璃也源源東來。由大宛西行的通商使者每年達十餘次,他們去粟特、大夏、印度和安息,甚至更向西進。
中國絲綢和各國商品的暢銷以及由此而來的巨額利潤,引起中亞、西亞、北非和南歐地區各國為控制商路,壟斷貿易而展開長期斗爭。中亞扼絲綢之路的要沖,中亞地區的主要居間商是粟特人。粟特以馬拉坎達(今撒馬爾罕)為首府,在中國史籍中亦稱康居。他們一向以經營國際貿易著稱於世,在中轉商業中獲利優厚。但是,粟特國小力弱,還不能控制和壟斷絲綢之路。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後,直到大夏、安息獨立前,絲綢之路掌握在塞琉古王朝手中。這筆壟斷收益,在塞琉古的財政上、經濟上都占重要地位。安息獨立後,控制了中亞和西亞,壟斷了絲綢之路的中轉貿易。此時,塞琉古局促一隅,失去國際貿易霸權。安息從過境貿易和出口貿易中獲利豐厚,據《後漢書·西域傳》記載,獲利達十倍之多。安息滅亡後,薩珊朝波斯控制了絲綢之路的國際貿易,不準粟特商人轉運絲綢過境,阻止羅馬商人販賣絲綢,企圖獨占專利,但是,東方商品仍然流向羅馬。羅馬人每年從印度、中國和西亞等地輸入大宗貨物。這些商品在羅馬出售的價格比它在印度的價格貴100倍。絲價竟值重量相等的黃金。這說明當時國際貿易的商人可從中獲得暴利。
絲綢之路與中外友好 絲綢之路開通之後,中國與中亞、西亞和南歐各地各民族友好往來綿亘不絕,日益密切。
公元前2世紀,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訪問過大宛、康居、大月氏,回國後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公元前121年、前119年,霍去病、衛青兩次大敗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迫使匈奴遠走漠北。此時,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團到烏孫,又從烏孫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國訪問。漢使到安息,安息國王派大將率2萬騎兵到東部邊境迎接。漢使回國時,安息還贈送大鳥卵(鴕鳥卵)、黎軒眩人(羅馬雜技藝人)給漢武帝。其他國家也都派遣使節往來而相互交流;中外友好關系隨著使節、商旅和人民往來而肇始展開。
公元前1世紀末,大月氏人把印度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據記載,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魏略·西戎傳》)。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王遣使來中國獻獅子、符拔(《後漢書·西域傳》)。漢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王滿屈派使臣來中國,贈送獅子和條支大鳥(安息雀)。公元148年,安息高僧安清(字世高)來中國傳布佛教。公元148年至171年,他在洛陽翻譯佛經,先後譯出佛經35部41卷。他不但對佛教文化的傳播,而且對我國翻譯文學的發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後使節和民間來往更加密切。從南北朝到唐代,伊朗的祆教、摩尼教、基督教(景教)也先後傳入中國。公元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大約四五十年之後,粟特商人即將中國製造的襤褸紙運往中亞。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西域蒙奇(馬其頓)、兜勒(色雷斯)遣使內附」(《後漢書·和帝紀》),是有史記載的中國與歐洲直接交往之始。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羅馬皇帝遣使來中國獻象牙等禮品,三國時代孫權黃武五年(公元226年)羅馬商人入建業見孫權等活動均載於史冊。這些更直接增進了中國與歐洲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