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戰區少將有哪些
1. 介紹孫立人將軍的傳奇人生
孫立人將軍在國民黨諸多將領中,是位頗為傳奇的一代名將。他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有極高的軍事素養。
抗戰中他是國民黨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極多的將領,有「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尤其在遠征滇緬與日寇作戰中,他戰績輝煌,這也為他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譽。
內戰時他曾一度擊敗中共名將林彪。隨國民黨敗退台灣後,他主持編練國民黨軍,也很有建樹。但1955年,他遭蔣介石認定叛變被軟禁,從此,關於他的一切事跡,也長期遭到國民黨的雪藏。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病逝,終年90歲。在他的遺體上,覆蓋著兩面校旗,一面是清華大學校旗,另一面是美國維吉尼亞軍校校旗。
(1)緬甸戰區少將有哪些擴展閱讀:
孫立人是安徽廬江縣人,1920年考入了清華大學。孫立人的運動能力非常強,曾擔任清華大學籃球隊隊長,擔任主力後衛,在第五屆遠東運動會擊敗日本隊,為中國奪得第一次籃球冠軍。
清華大學畢業後,孫立人投筆從戎,考入了美國維吉尼亞軍校,與馬歇爾、巴頓將軍成為了校友。畢業後,又游歷英、法、德等地,參觀學習軍事。
回國後,孫立人被宋子文看中,加入了稅警總團。稅警總團雖然名義上是一支用於緝私征稅的非正規部隊,但無論是從編制、裝備,還是人員的訓練上,都是全部德式的,戰鬥力極為強悍。
在遠征軍的生涯,也是孫立人戎馬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尤其是仁安羌大捷,孫立人率領1000餘人,大敗3000日軍,救出了被困的7000多英軍,震驚了世界。
在遠征軍的高級將領中,孫立人是最受史迪威器重的一個,但同時也是跟他吵架最多的一個。因為孫立人受過美國的軍事教育,習慣西方的交流方式,因此只有他敢明目張膽地跟史迪威對吵。
在個人生活上,孫立人極為節儉,每天家裡的伙食費都是固定的,有時去了客人,也只是再加一個鹹蛋,或是皮蛋、炒蛋,被人戲稱為「三蛋轟炸」。
後來因為兵變事件被軟禁,失去了生活來源,有些部下主動送錢給他,都被他拒絕了,而是帶著一家人種玫瑰賣(看看,到底是有文化的人),據說賣的還挺好,被人戲稱為「將軍玫瑰」。
立人被軟禁了33年。恢復自由後,有媒體采訪他,想讓他站出來揭露蔣介石的罪行。但孫立人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因為蔣介石畢竟是他的長官,自己再恨他,也絕不能說他的壞話。
2. 我的團長我的團 為什麼會在緬甸這是什麼戰爭
1941年12月8日,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分兵進犯東南亞各國。12月15日,日軍佔領了緬甸最南端的城鎮高東等地和三個機場。12月23日至25日,日軍轟炸仰光,緬甸形勢岌岌可危。英國為了挽救其在緬甸的危機,於12月25日與中國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在美、英兩國的建議下,於1942年1月2日成立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該戰區包括中國、越南、泰國和緬甸,由蔣介石任總司令,美國將軍史迪威任參謀長。從此,中國人民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組成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42年1月初,氣焰囂張的10萬日軍分三路入侵緬甸。緬甸戰場上打響了大規模的保衛戰。為了援助緬甸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為了保衛滇緬公路,從2月16日起,我國派遣10萬遠征軍奔赴緬甸。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這次出兵,受到了緬甸人民的熱烈歡迎。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戰局已十分危急。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遠征軍立即組織了東瓜戰役,集中7個師的兵力,將敵五十五師圍困在仰光北面的東瓜。3月19日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採用「深築高坑、坑道串通、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術,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這就是有名的「東瓜大捷」。六十六軍於4月上旬入緬。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已被日軍包圍了兩晝夜,他們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一再告急。六十六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少將率部奉命救援。經過3天苦戰,擊潰了日軍主力,日軍丟下1200多具屍體狼狽退出陣地。是役,遠征軍克復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軍7000多人,取得了入緬作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後,齊學啟將軍因公與師部失去聯系,與本師負傷官兵18人向深山覓路西進,追趕師部。在離荷馬林20英里處遭日寇騎兵追擊,在機槍掃射之下,16人壯烈犧牲,1人落水逃生,齊將軍頭部中三彈、身中四彈,倒卧血泊中昏迷過去。他蘇醒後,方知重傷被俘,被關在仰光中央監獄俘虜營。1944年5月,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赴仰光勸降,遭齊將軍嚴辭拒絕。1945年3月7日,齊將軍在獄中被漢奸行刺,於13日去世。馮玉祥將軍曾在詩中贊頌齊將軍:「還有將軍齊啟學,寧死不屈世驚嘆……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輝煌的戰績開始,一度扼制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特別是東瓜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棠吉攻擊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
然而,事與願違,因盟軍指揮失策,協作不力,加之日軍於1942年4月28日偷襲臘戍成功,切斷了我方後路,16萬盟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由主動陷入被動,並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大悲劇——兵敗「野人山」(克欽山)。在這場災難性的國際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除了第90師、第96師、第200師、新28師、新29師的殘余部隊得以撤退回國外,歸路被截斷的其他幾個師只好於5月15日通過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撤往印度,其中新編38師跟隨英軍撤入印度利多,保住了隊伍。北撤的遠征軍殘部進入克欽山,彈盡糧絕,飢寒交迫,在縱橫千里、地老天荒的原始熱帶叢林中艱難跋涉,與野獸和熱帶傳染病進行殊死的拚鬥……這片地球上的黑三角,竟吞噬了無數遠征軍官兵!一個半月前出征時浩浩盪盪的10萬之眾,僅殘剩4萬多人,那6萬人多數不是在戰斗中死傷,而是在潰敗中被俘虜、被炸死、被餓死和被傳染病奪去生命。於是,緬甸全境淪陷。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決定在中印緬戰場反攻日軍,奪回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供給線,並重組遠征軍戰區,由陳誠任司令長官(不久衛立煌接任),節制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14個師,總兵力達16萬餘人。中國駐印軍6萬人,也已早有準備,於同年10月從印度阿薩姆省出發,反攻緬北日軍,形成了三麵包圍日軍的有利態勢。12月,中國駐印軍在於邦打響了反攻緬北戰役的第一仗。1944年3月,肅清了胡康河谷之敵,並攻入勐拱城,直逼緬北重鎮密支那。與此同時,滇西遠征軍於年初強渡怒江天險,進入高黎貢山地區,與駐印軍對敵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8月底,中美盟軍以傷亡5000多人的慘重代價,奪取密支那,挫敗了曾經在中國發動蘆溝橋事變的日軍「常勝師團」——第五十六師團。10月中旬,中美盟軍南攻八莫,12月收復南坎。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中緬邊境的芒友會師。至此,緬北戰役取得了勝利,接著揮師南下光復臘戍,重新開通了滇緬公路。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蹤的。盟軍傷亡及被俘約1.5萬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為中緬關系史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患難與共的中緬兩國人民,將永遠珍惜這經過戰火考驗的「胞波」友誼。
3. 中緬印戰區的主要指揮官
威廉·約瑟夫·斯利姆(英國陸軍元帥。東南亞戰區盟軍地面部隊(即第11集團軍群)司令。有「叢林作戰之父」之稱。)
哈羅德·亞厲山大(英國陸軍元帥。中東戰區總司令、北非戰區盟軍最高副司令兼第18集團軍群司令、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副司令兼第15集團軍群司令和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司令。因指揮突尼西亞戰役獲勝而被封為「突尼西亞的亞歷山大勛爵」。)
路易斯·蒙巴頓(英國海軍元帥。1943年起任東南亞戰區盟軍總司令,率部收復緬甸。1947年任印度總督,提出「蒙巴頓方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1952至1954年任北太平洋公約組織地中海艦隊總司令。1955年任英國海軍參謀長。)
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英國陸軍元帥。印度英軍總司令、西南太平洋地區美英荷澳司令部盟軍最高司令。)
奧德·溫蓋特(英國陸軍准將。「奧德·溫蓋特率遠程突擊部隊(欽迪特)」司令) 約瑟夫·沃倫·史迪威(美國陸軍四星上將。駐華美軍司令、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第3軍軍長、中印緬戰區司令兼戰區最高司令的參謀長、陸軍地面部隊司令、第10集團軍司令。)
克萊爾·李·陳納德(美國空軍中將。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飛虎隊)指揮官、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的第23大隊司令、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司令、駐華空軍指揮官。有「飛虎將軍」的美稱。)
艾爾伯特·C·魏德邁(美國陸軍四星上將。美國陸軍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副參謀長、中國戰區美軍司令兼中國戰區最高司令蔣介石的參謀長。)
法蘭克·麥瑞爾(美國陸軍准將。第五三○七臨時支隊(麥瑞爾突擊隊)司令。) 陳誠(司令長官)、衛立煌(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繼任第一路司令長官)、宋希濂(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杜聿明(第5軍軍長)、孫立人(新編38師師長,後接任新1軍軍長)、戴安瀾(200師師長)、廖耀湘(新編22師師長)等。
4. 求緬甸遠征軍的歷史資料
緬甸遠征軍
1941年12月8日,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分兵進犯東南亞各國。12月15日,日軍佔領了緬甸最南端的城鎮高東等地和三個機場。12月23日至25日,日軍轟炸仰光,緬甸形勢岌岌可危。英國為了挽救其在緬甸的危機,於12月25日與中國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在美、英兩國的建議下,於1942年1月2日成立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該戰區包括中國、越南、泰國和緬甸,由蔣介石任總司令,美國將軍史迪威任參謀長。從此,中國人民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組成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42年1月初,氣焰囂張的10萬日軍分三路入侵緬甸。緬甸戰場上打響了大規模的保衛戰。為了援助緬甸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為了保衛滇緬公路,從2月16日起,我國派遣10萬遠征軍奔赴緬甸。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這次出兵,受到了緬甸人民的熱烈歡迎。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戰局已十分危急。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遠征軍立即組織了東瓜戰役,集中7個師的兵力,將敵五十五師圍困在仰光北面的東瓜。3月19日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採用「深築高坑、坑道串通、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術,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這就是有名的「東瓜大捷」。六十六軍於4月上旬入緬。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已被日軍包圍了兩晝夜,他們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一再告急。六十六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少將率部奉命救援。經過3天苦戰,擊潰了日軍主力,日軍丟下1200多具屍體狼狽退出陣地。是役,遠征軍克復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軍7000多人,取得了入緬作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後,齊學啟將軍因公與師部失去聯系,與本師負傷官兵18人向深山覓路西進,追趕師部。在離荷馬林20英里處遭日寇騎兵追擊,在機槍掃射之下,16人壯烈犧牲,1人落水逃生,齊將軍頭部中三彈、身中四彈,倒卧血泊中昏迷過去。他蘇醒後,方知重傷被俘,被關在仰光中央監獄俘虜營。1944年5月,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赴仰光勸降,遭齊將軍嚴辭拒絕。1945年3月7日,齊將軍在獄中被漢奸行刺,於13日去世。馮玉祥將軍曾在詩中贊頌齊將軍:「還有將軍齊啟學,寧死不屈世驚嘆……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輝煌的戰績開始,一度扼制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特別是東瓜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棠吉攻擊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
然而,事與願違,因盟軍指揮失策,協作不力,加之日軍於1942年4月28日偷襲臘戍成功,切斷了我方後路,16萬盟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由主動陷入被動,並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大悲劇——兵敗「野人山」(克欽山)。在這場災難性的國際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除了第90師、第96師、第200師、新28師、新29師的殘余部隊得以撤退回國外,歸路被截斷的其他幾個師只好於5月15日通過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撤往印度,其中新編38師跟隨英軍撤入印度利多,保住了隊伍。北撤的遠征軍殘部進入克欽山,彈盡糧絕,飢寒交迫,在縱橫千里、地老天荒的原始熱帶叢林中艱難跋涉,與野獸和熱帶傳染病進行殊死的拚鬥……這片地球上的黑三角,竟吞噬了無數遠征軍官兵!一個半月前出征時浩浩盪盪的10萬之眾,僅殘剩4萬多人,那6萬人多數不是在戰斗中死傷,而是在潰敗中被俘虜、被炸死、被餓死和被傳染病奪去生命。於是,緬甸全境淪陷。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決定在中印緬戰場反攻日軍,奪回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供給線,並重組遠征軍戰區,由陳誠任司令長官(不久衛立煌接任),節制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14個師,總兵力達16萬餘人。中國駐印軍6萬人,也已早有準備,於同年10月從印度阿薩姆省出發,反攻緬北日軍,形成了三麵包圍日軍的有利態勢。12月,中國駐印軍在於邦打響了反攻緬北戰役的第一仗。1944年3月,肅清了胡康河谷之敵,並攻入勐拱城,直逼緬北重鎮密支那。與此同時,滇西遠征軍於年初強渡怒江天險,進入高黎貢山地區,與駐印軍對敵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8月底,中美盟軍以傷亡5000多人的慘重代價,奪取密支那,挫敗了曾經在中國發動蘆溝橋事變的日軍「常勝師團」——第五十六師團。10月中旬,中美盟軍南攻八莫,12月收復南坎。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中緬邊境的芒友會師。至此,緬北戰役取得了勝利,接著揮師南下光復臘戍,重新開通了滇緬公路。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蹤的。盟軍傷亡及被俘約1.5萬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為中緬關系史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患難與共的中緬兩國人民,將永遠珍惜這經過戰火考驗的「胞波」友誼。
5. 簡介一下史迪威將軍
史迪威(1883.3.19 ~1946.10.12)
英文:Joseph Warren Stilwell
綽號:醋性子喬
生卒年份:1883.3.19~1946.10.12
出身:紳士
學歷:大學(西點軍校)
職務:第3軍軍長、中印緬戰區司令兼戰區最高司令的參謀長、陸軍地面部隊司令、第10集團軍司令等。
軍銜:四星上將
夫人:弗雷德·史密斯
參戰經歷: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年4~5月,在緬甸曼德勒以東地區指揮中國軍隊聚集日軍:1943年10月指揮中美聯軍和雲南遠征軍進行緬北戰役:1944年8月指揮部隊攻佔北緬重鎮密支那。
著作:《史迪威文件》;《中緬印戰區史》
名言:一個人只要不辜負國家的期望,不虛度一生,也就心安理得了。
美國陸軍上將。生於佛羅里達州帕拉特卡。1904年畢業於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20~1923年赴華工作。1926~1929年在中國天津任駐華美軍營長、代理參謀長。1935~1939年任駐華武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中緬印戰區美陸軍司令兼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的參謀長,指揮盟軍抗擊日軍入侵緬甸。1943年兼任東南亞盟軍最高副司令,在緬北反攻戰役中指揮盟軍與侵緬日軍作戰。因同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解放事業,並且對蔣介石極為不滿,稱其為「花生米」(因蔣介石為光頭),與蔣介石發生矛盾。隨後蔣堅持要求撤換史迪威,1944年10月19日,羅斯福頒發了召回史迪威的命令。次年1月任國內陸軍地面部隊司令,6月任駐沖繩美第10集團軍司令, 8月接受琉球群島日軍投降。 1946年3 月任第6集團軍司令。1946年10月13日病逝。周恩來贊揚他是「最優秀的戰士」。遺著被後人匯編為《史迪威文件》。
史迪威葬送了蔣最好的兩個師
盡管宋子文在華盛頓努力積極游說,然而史迪威事件卻對中美之間的軍事同盟關系,產生了極不良的影響。許多著作將此說成蔣史之爭。最近解密的宋子文檔案不僅記載了許多這一事件的細節,而且揭露出一個過去其他人都未曾提及的歷史景觀。
1942年初,為了能有效地協調作戰力量,盟軍最高領袖們達成了一個聯合指揮的方案,其中英國將軍威斐爾(Archibald Wavell)將成為遠東的「美英荷澳聯合海上力量」(簡稱ABDA)成員國在遠東前線的最高指揮官。蔣介石將是盟軍在獨立的中國戰區里的最高指揮官,以對盟軍「目前和將來有可能在中國戰場運作」的陸、空軍力量,行使最高指揮權。
宋子文當時已看到了這個新的指揮系統將是如何演變的。美國當時的決定,是任命史迪威將軍為中國戰場上蔣的新夥伴。根據宋所取得的訊息,史迪威將監督並控制所有美國派往中國的軍事力量,同時成為蔣的參謀長。此外,史迪威還將在中國境內任何軍事會議上代表美國發言,並且控制和主持滇緬公路的物資運送。
史迪威在1942年3月首次抵達重慶,受到蔣介石夫婦的熱情歡迎。宋的檔案顯示,就在1942年6月,也就是在緬甸戰敗的一個月後,蔣宋兩人即已開始討論是否要以一位更樂意支持國民政府戰略、更積極領導盟軍在東南亞和中國戰場抵抗日軍的美方人士,來取代史迪威。
蔣當時把他手中最精銳的兩個師撥給史迪威用來保衛緬甸,結果卻是一場災難。1942年5月緬甸的陷落,意味著中國成了孤島,與外界阻絕。蔣和他的軍事顧問們都認定緬甸戰敗的主要原因是史迪威太傲慢,無視蔣的建議,從而白白犧牲了蔣的兩個師。
1942年6月和1943年10月之間,蔣和宋數次考慮撤換史迪威。起初,宋敦促蔣表現出他不喜歡史迪威但仍然試圖同他合作的態度,但是當宋後來堅持撤換史迪威的時候,蔣卻拒絕了。為什麼即使極度不喜歡他,蔣和宋對於撤換史迪威仍感到如此猶豫?
史抱怨中國將領「二流」
剛開始之際,當蔣覺得很難同這個傲慢的美國將軍合作的時候,他曾向宋抱怨,宋因而提議對白宮做工作,以便撤換史迪威,蔣卻猶豫了。在一份1942年6月12日的電報中,宋對蔣的優柔寡斷感到疑惑,他催促蔣說出對史迪威的真實感受,否則,宋在華府的處境將極為艱難。
宋是這樣說的:「文追隨鈞座二十年,必知其素性憨直,絕非意存推諉,更不願敷衍因循,事實如此,不得不一再曉瀆,即請鈞座明白示之。鈞座對史迪威感想如何,文各電所列問題,是否已與其商洽,有何困難,美方認定接濟中國必須史迪威商承鈞座之後,來電證實始克有濟,是以文必須明了鈞座對史之感想及史對我之態度,始可設法相機應付也。」
四天後,在另一封發給蔣的電報中,宋報告說他已經從美國高層得到保證,要蔣提出要求,他們會召回史迪威。但是宋同時提醒蔣,他確認史迪威在幫助中國取得美方軍事援助時仍將產生作用。宋因而建議蔣對史迪威施加壓力:「美陸軍部長史汀生(Henry Stimson)已表示他願意召回史迪威,羅斯福總統的最高官員亦同意史迪威應該服從於你,你盡可以把他當成你的部屬,而不必把他奉為貴客。但是你應該充分利用史迪威在美國軍方的人脈關系,促使美方給予我們更多的支持。」
蔣同意把撤換史迪威的想法暫時擱在一旁,然而他和史迪威之間的分歧並沒有就此結束。美國將軍和中國領袖對於處理問題的不同看法,仍然繼續存在,兩者關系越來越緊張,導致1944年兩人徹底翻臉。他們之間的不同理念,主要歸咎於四個因素:
首先,近代中國領導人始終認為中國是西方帝國主義下的犧牲者,他們歡迎像美國這樣的盟軍來對抗日本,奪回中國失去的領土,並且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新中國,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與西方國家交往。史迪威對於中國現狀與對日抗戰卻有完全不同的認知與看法。他看到中國內部持續戰亂,他熟知軟弱、腐敗的國民政府,他先前在中國擔任駐華武官的經歷,使他對中國的民主化和改革幾乎不抱希望。盡管如此,他還是欣賞中國老百姓的才能和創造力,他認定這些良好的特質被舊傳統保守的國民政府所制約,難以被中國的領導人所採納並加以利用。
第二,史迪威的首要任務在於阻擋日軍進入緬甸。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緬甸,催促蔣提供更多的軍事與人力資源。然而蔣身為國民政府的領導人,需要保衛整個中國,而不能只單獨考慮緬甸。
第三,兩人對於對抗日軍的戰略也不相同。對於中國來說,抗戰的首要任務是收復失地,統一國家,而美方的主要看法卻是支持國民政府在戰爭中挺住,以牽制日本大軍。盟軍僅體認到,一旦中國對日本投降,那麼日軍將會把其兵力從中國戰場轉移到其他地方,威脅盟軍。
第四,蔣介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在應付史迪威的過程中深感挫折。史迪威多次催促宋子文要求蔣介石「任命一真正有能力的指揮官,給予他真正的威信,並對戰果負責」。史迪威看不起蔣手下的眾多將軍。他向蔣抱怨中國軍官的素質太差,認為中國將領能力乃「二流」,並告誡蔣如果他依然把大量軍務交給這樣的將軍,「那將是白費力氣」,且將會「在美英諸盟國之間,產生極為不良的印象」。
有如上因素,吾人也就不足為奇為什麼史迪威和國民政府領導層的關系是如此惡劣,而且越來越糟糕。在史迪威和蔣、宋的多次交手中,史迪威反復表示他對國民黨將軍的強烈不滿,以及和他們之間的惡劣相處關系。宋的私檔中處處可顯示蔣和宋是如何忍受史迪威喋喋不休的抱怨的。
早在1943年之前,蔣和史迪威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加劇了,同時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同樣加劇。當蔣得知史迪威設法聯系延安的共產黨,並想邀請他們加入國軍以對抗日軍,蔣尤為惱火。蔣認為這個建議「太過分」,觸碰到了他與國民黨官員的禁忌,也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加強共產黨的軍事實力。1943年,在討論到使用美國空軍於中國戰區和利用更多軍力為盟軍收復緬甸這兩個議題時,雙方矛盾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蔣極力爭辯空軍用於緬甸也用於中國,而史迪威在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將軍的大力支持下,強烈反對蔣的看法。
史迪威生平年表
1883年3月19日 約瑟夫·沃倫·史迪威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帕拉特卡,後隨家人定居紐約州揚克斯市。
1900年7月 考入西點軍校,成為當年最年輕的學員之一。
1904年6月 從西點軍校畢業,授予少尉軍銜;隨後赴菲律賓在步兵第12團服役。
1906年2月 調回西點軍校,在現代語言系任教官,先後教授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歷史、戰術等課程。
1910年10月 與威妮弗雷德·A·史密斯結為伉儷,相愛終生。
1911年1月 再次赴菲律賓步兵第12團服役,3月晉升為中尉。
1911年11月 第一次來華,游歷上海、廈門、廣州、梧州、香港等地。1913年9月 重返西點軍校任教。
1916年夏 在紐約州普拉茨堡後備役軍官訓練營地任教官,9月晉升上尉。
1917年8月 在弗吉尼亞州李營第80師任旅長副官,晉升臨時少校。
1918年1月 赴法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美國遠征軍總司令部和第4軍擔任情報工作,先後晉升為臨時中校、上校,並榮獲優秀服役勛章。
翌年7月回到美國後,臨時軍銜全部取消,重新成為上尉。
1919年8月 被任命為首任駐華語言軍官,赴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漢語。
1920年8月 第二次來華,正式就任駐華語言軍官,在北京華北協和語言學校繼續學習漢語。
1921年至1922年 被國際賑災委員會借用,先後擔任修築山西汾陽至軍渡、陝西潼關至西安公路的總工程師,接觸了各種社會情況,結交了各界人物,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
1922年至1923年6月 作為美國駐華武官處工作人員,視察和游歷了中國東北、外蒙古、浙江、江西、湖南和蘇聯西伯利亞、朝鮮、日本。
1923年7月 回美國赴本寧堡步兵學校學習;翌年畢業任校長韋爾斯將軍的助理執行官。
1925年9月 入利文沃思指揮和參謀學院深造。
1926年9月 第三次來華,出任美軍駐天津步兵第15團營長。
1927年5月 受美國駐華公使館派遣,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軍情,爾後所寫的報告受到嘉獎。
1928年1月 代理步兵第15團參謀長;5月晉升中校。
1929年6月 回到美國任本寧堡步兵學校戰術系主任,在此獲得「醋性子喬」(亦稱「尖刻的喬」)這一使他引為驕傲的綽號。
1935年7月 第四次來華,在北平任美國駐華武官,已晉升上校。
1936年 先後考察廣州、桂林、梧州、南寧、漢口、徐州、開封、洛陽等地。
1937年7月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組織一個情報組,及時向美國報告戰爭進展情況;年底遷至漢口,翌年曾在蘭州、台兒庄、長沙、重慶等地考察戰況。
1939年8月 回到美國出任步兵第2師第3旅旅長。1940年7月 出任第7師師長兼蒙特雷市奧德兵營司令;9月晉升少將。
1941年6月 出任第3軍軍長。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奉調赴華盛頓,負責制定在北非登陸的「體育家」作戰計劃,並准備出任美國遠征軍司令。
1942年3月 第五次來華,擔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已於2月晉升中將;隨後赴緬甸指揮中國遠征軍作戰;5月,緬甸戰役失敗,率110多人徒步走出緬北叢林。
1942年6月 向蔣介石遞交關於中**事制度改革的建議:(1)對部隊進行精簡整編;(2)撤換無能的高級軍官;(3)授予前線指揮官全權。
1942年7月 向蔣介石遞交收復緬甸的作戰計劃;蔣介石美國總統私人代表勞克林·柯里來華之機,第一次要求撤換史迪威,未果。
1942年8月出 任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在印度蘭姆加爾整訓和裝備中**隊。
1943年1月 因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親臨東枝前線指揮作戰,榮獲優秀服役十字勛章。
1943年3月 在雲南組建昆明訓練中心,4月1日正式開訓,執行整訓和裝備30個中國陸軍師的計劃。
1943年5月 出席在華盛頓召開的「三叉戟」會議。
1943年8月 魁北克會議決定成立盟軍東南亞戰區,史迪威任該戰區副最高統帥。
1943年9月 向蔣介石建議使用共產黨第18集團軍等部隊向華北日軍側翼進攻,並建議給西北部隊以充分的供應。
1943年 10月 蔣介石第二次提出撤換史迪威,未果。
1943年11月 出席中美英開羅會議。
1943年12月 指揮中國駐印軍開始反攻緬北;翌年8月佔領密支那,取得戰役基本勝利,給日軍精銳第18師團以殲滅性打擊。
1944年1月 同意政治顧問戴維斯關於向延安派遣美軍觀察組的報告;7、8月間,美軍觀察組分兩批抵達延安。
1944年7月 羅斯福建議蔣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揮中國戰區所有軍隊的全權;蔣介石復電表示「原則同意」。
1944年8月 晉升四星上將。
1944年9月 蔣介石第三次要求美國總統召回史迪威。
1944年10月 羅斯福同意召回史迪威;史迪威於21日離開重慶回國;31日《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批評美國政府召回史迪威,是「消極地支持了一個在中國日益不得人心和不為人民所信任的政權」。
1945年1月 出任美國陸軍地面部隊司令;由印度利多、經緬北密支那、至中國雲南的中印公路通車,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1945年2月 榮獲榮譽軍團勛章和橡葉勛章。
1945年6月 出任第10集團軍司令,參加沖繩戰役。
1945年9出席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並主持琉球島的受降儀式;回國前通過馬歇爾要求去北平看望老朋友,被蔣介石拒絕。
1945年10月 出任軍需裝備委員會主席。
1946年1月 被任命為第6集團軍司令,並負責西部防禦司令部的工作。
1946年10月12日 因患胃癌並轉移到肝部,在舊金山萊特曼陸軍醫院逝世,終年63歲。去世前一天,根據他的請求授予他一枚步兵戰斗紀念章。這是一種極普通的獎章,但只有在第一線戰斗的步兵才能獲得。
6. 中國遠征軍中有幾個名將
孫立人 杜聿明、鄭洞國、宋希濂、霍揆彰 黃傑 陳明仁 甘麗初 邱清泉 戴安瀾 劉伯龍 李彌 高吉人 闕漢騫 潘裕昆 鄭庭笈 廖耀湘 黃翔.陣亡的師一級幹部,除戴安瀾外,為國捐軀的還有胡義賓(黃埔三期)、齊學啟、黃福臣、洪行
7. 緬甸遠征軍總指揮
中國緬甸遠征軍?
1942年4月2日,國民黨最高軍事委員會任命羅卓英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歸史迪威和英軍太平洋戰區司令指揮。10月,取消中國遠征軍第一路長官司令部,成立中國駐印度總指揮部,由史迪威和羅卓英分任正、副指揮;為了保持中國軍隊的獨立性,另設副總指揮部,由羅卓英節制。由於史迪威要求營以上的軍官由美國人擔任,因而與羅產生了矛盾。1942年底,由於史迪威與羅卓英矛盾不可調和,羅卓英被調回國內,由第8軍軍長鄭洞國接替羅卓英的職務,之後副總指揮部被撤銷。
1943年3月底,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雲南楚雄成立,陳誠就任司令長官;1943年冬,陳誠因病辭職,衛立煌接任遠征軍司令。
8. 抗日戰爭時期美軍在緬甸的指揮官是誰
史迪威
1942年3月,第五次來華,擔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2],已於2月晉升中將;隨後赴緬甸指揮中國遠征軍作戰;5月,緬甸戰役失敗,率110多人徒步走出緬北叢林。
1942年6月,向蔣介石遞交關於中國軍事制度改革的建議:(1)對部隊進行精簡整編;(2)撤換無能的高級軍官;(3)授予前線指揮官全權。
1942年7月,向蔣介石遞交收復緬甸的作戰計劃;蔣介石借美國總統私人代表勞克林·柯里來華之機,第一次要求撤換史迪威,未果。
蒙巴頓爵士(右)與美國史迪威將軍
1942年8月,出任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在印度蘭姆加爾整訓和裝備中國軍隊。[3]
1943年1月,因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親臨東枝前線指揮作戰,榮獲優秀服役十字勛章。
1943年3月,在雲南組建昆明訓練中心,4月1日正式開訓,執行整訓和裝備30個中國陸軍師的計劃。
1943年5月,出席在華盛頓召開的「三叉戟」會議。1943年8月,魁北克會議決定成立盟軍東南亞戰區,史迪威任該戰區副最高統帥。
1943年9月,向史迪威建議使用共產黨第18集團軍等部隊向華北日軍側翼進攻,並建議給西北部隊以充分的供應。
1943年10月,蔣介石第二次提出撤換史迪威,未果。
1943年11月,出席中美英開羅會議。
1943年12月,指揮中國駐印軍開始反攻緬北。
1944年8月,佔領密支那,取得戰役基本勝利,給日軍精銳第18師團以殲滅性打擊。
1944年1月,同意政治顧問戴維斯關於向延安派遣美軍觀察組的報告;7、8月間,美軍觀察組分兩批抵達延安。
1944年7月,羅斯福建議蔣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揮中國戰區所有軍隊的全權;蔣介石復電表示「原則同意」。1944年8月,晉升四星上將。1944年9月,蔣介石第三次要求美國總統召回史迪威。
1944年10月,羅斯福同意召回史迪威;史迪威於21日離開重慶回國;31日《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批評美國政府召回史迪威,是「消極地支持了一個在中國日益不得人心和不為人民所信任的政權」。
1945年1月,出任美國陸軍地面部隊司令;由印度利多、經緬北密支那、至中國雲南的中印公路通車,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9. 中國遠征軍有叫段世達的軍官嗎
據我所知沒有。。。
中國遠征軍第一路指揮系統表
(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長官 衛立煌(未到任)羅卓英(繼任) 總參謀長 史迪威 第5軍(軍長)杜聿明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新編第96師(師長)余韶 游擊支隊黃翔工兵團李樹正裝甲兵團胡獻群炮兵團朱茂臻 汽車兵團洪世壽騎兵團林承熙 第6軍(軍長)甘麗初 第49師(師長)彭壁生第93師(師長)呂國銓暫編第55師(師長) 陳勉吾 第66軍(軍長)張軫 新編38師(師長)孫立人新編第28師(師長)劉伯龍新編第29師(師長)馬維驥 另司令長官部直轄36師(師長)李志鵬
中國遠征軍指揮系統表
(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長官 陳誠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副司令長官黃琪翔 總參謀長 蕭毅肅 副總參謀長 司可庄 第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宋希濂副總司令黃傑 第2軍(軍長)王凌雲 第9師(師長)張金廷新編第33師(師長)楊寶 輜重團段壽清 第6軍(軍長)黃傑(史宏烈繼任) 預備第2師(師長)顧葆裕新編第39師(師長)洪行 輜重團鄭殿起通訊營馮行之戰車防禦營梁中介 第71軍(軍長)鍾彬 代軍長-陳明仁 新編第28師(師長)劉又軍第87師(師長)張邵勛 第88師 (師長)胡家驥 輜重團吳濤另集團軍直轄第36師(師長)李志鵬第200師(師長)高吉人 第5軍炮兵營指揮官不詳 第二十集團軍 總司令霍揆彰副總司令方天 第53軍(軍長)周福成 (趙鎮藩繼任) 第116師(師長)趙鎮藩(劉潤川繼任)第130師(師長)張玉挺(王理寰繼任) 輜重團劉寶華 第54軍(軍長)方天 闕漢騫1944年7月繼任 第14師(師長)龍天武 1944年4月轉隸新六軍 第50師(師長)潘裕昆1944年4月轉隸新六軍 第198師(師長)葉佩高 第36師 (師長) 李志鵬 1944轉隸54軍 工兵第2團林鬆通訊部隊 指揮官不詳 第8軍 何紹周(軍長) 李彌(副軍長) 榮譽1師(師長)汪波第82師(師長)王伯勛第103師(師長)熊綬春 另集團軍直轄高炮第49團3營第6軍山炮營 輜重團 雷震波第93師(師長)呂國銓 炮兵部隊指揮官邵百昌工兵部隊指揮官傅克軍通訊營 滇康緬特別游擊區總指揮鄭坡
中國遠征軍駐印指揮系統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總指揮史迪威副總指揮鄭洞國 新編第1軍(軍長)鄭洞國(兼任,孫立人、潘裕昆先後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胡素(唐守治繼任) 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李鴻繼任) 第50師(師長)潘裕昆 新6軍回國後轉隸新1軍 新編第6軍(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軍長)廖耀湘 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李濤繼任) 第14師(師長)龍天武 第50師(師長)潘裕昆 新6軍回國後轉隸新1軍 直屬部隊戰車指揮官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黑格准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編第38師第88團)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隊隊長韓特上校 美軍第5307混成旅(代號加拉哈特部隊)指揮官梅利爾准將
飛虎隊
(1943年3月正式改編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 指揮官陳納德少將
編輯本段主要戰役
1942年
同古保衛戰 仁安羌大捷 緬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遠征
滇西緬北戰役 光復騰沖 松山戰役 龍陵戰役 胡康河谷戰役 孟拱河谷戰役 密支那戰役
編輯本段重要將領及人物
杜聿明 - 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代總指揮(初期)兼第五軍軍長 羅卓英- 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總指揮 戴安瀾- 第200師師長 廖耀湘 - 新22師師長,1944年任新六軍軍長 余韶- 第96師師長 甘麗初 - 第6軍軍長 彭壁生 - 第49師師長 呂國銓 - 第93師師長 張軫- 第66軍軍長 劉伯龍 - 第28師師長 馬維驥 - 第29師師長 孫立人 - 新38師師長、1944年任新一軍軍長 史迪威 -(美國人)中緬印戰區參謀長,1942年底至-1944年10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索爾登 -(美國人)1944年10月接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鄭洞國- 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 李鴻 - 1944年任新38師師長 唐守治 - 新30師師長 李濤 - 新22師師長 龍天武 - 第14師師長 潘裕昆 - 第50師師長 衛立煌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司令長官 黃琪翔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副司令長官 蕭毅肅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參謀長 宋希濂 - 第11集團軍總司令 黃傑 - 1943年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4年9月接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 王凌雲 - 第2軍軍長 鍾彬 - 第71軍軍長 霍揆彰 - 第20集團軍總司令 方天 - 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 何紹周 - 第8軍軍長 李彌- 第8軍副軍長兼榮譽第一師師長 陳納德 - 飛虎隊指揮官,少將殉國將領
遠征軍殉國軍職以上將領
凌則民
凌則民 陸軍少將,第96師288團團長、臘戌警備副司令,1942年4月,緬甸滿納。國民黨中央軍校第六期步科畢業。歷任排、連、營長、副團長兼軍官教育班班長、團長等職。1942年春,日軍擴大對緬甸的侵略。時任國民黨陸軍第九十六師二八八團上校團長,奉命改隸第五軍、遠征入緬。以此引為平生無尚光榮之事,以戰死異域,馬革裹屍等語,與部屬互勉。抵緬後,奉命守衛臘戍飛機場,並警備滇緬公路。4月,第九十六師奉命抵平滿納阻敵。日軍第五十五師團和十八師團主力在空軍、重炮和坦克掩護下,向該師猛攻。該師利用既設陣地逐次抵抗,與敵人苦戰8天,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柳樹人
柳樹人 陸軍少將(追授),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1942年5月,緬甸
戴安瀾
戴安瀾 (1904—1942)安徽省無為縣練溪鄉風和戴村人,黃埔軍校第三期 戴安瀾:黃埔之英 民族之雄
畢業。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少將師長,1942年5月26日在緬甸茅邦村抗擊日軍的戰斗中犧牲。蔣介石電令務必將其遺體抬回祖國,終因天氣炎熱3日後被部下火化帶回中國。1942年7月6號,騰沖縣臨時縣長張問德,領騰沖縣數萬老少下跪迎接戴安瀾靈柩歸國。同年10月16日,民國政府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
閔季連
閔季連 陸軍少將(追授),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雲南保山
胡義賓
胡義賓 陸軍少將,第5軍96師副師長,1942年6月27日,緬甸埋通
李竹林
李竹林 陸軍少將,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1943年夏,緬甸
陳范
陳范 陸軍少將,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高參,1944年1月31日,緬甸
張劍虹
張劍虹 陸軍少將,第5軍高級參謀,1944年1月31日,緬甸
洪行
洪行 陸軍中將(追授),第6軍新39師副師長,1944年12月17日,雲南龍陵
李頤
李頤 (?--1944年)湖南省醴陵人,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1943任中國遠征軍第六軍預備第二師第五團上校團長。1944年,在騰(沖)龍(陵)戰役中犧牲。1944年11月29日,民國政府追任為陸軍少將。
覃子斌
覃子斌 ( ?-1944)湖南大庸人。陸軍遠征軍第54軍198師594團上校團長。曾建「華夏敢死隊」與日軍148聯隊第一大隊長吉原少佐「戰神沖鋒隊」於高黎貢山冷水溝對決。44年5月11日大反攻。渡江後助攻北齋公房時殉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少將。
編輯本段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部,又是東南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爭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