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潞龍在哪個地方
① 前往西雙版納大勐龍到什麼地方開據通行證
前往西雙版納大勐龍可以在景洪市的公安機關開據通行證。
② 誰知道獨龍族分布在什麼地方
獨龍族,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7426人(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僳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洛等地。此外,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與僳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
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 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獨龍人 民自己的特點和意願,正式定名獨龍族。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過去多靠刻木結繩記事、傳遞信息。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貢山怒語基本相通。
獨龍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條件惡劣,交通閉塞,所以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生產力水平低下,新中國成立前後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殘余。經濟以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為主,採集和狩獵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婦女還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節日是過年。過去無固定時間,多在農歷臘月舉行,節期長短也不一樣。
獨龍族地區北接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東倚海拔5 0 0 0 米的高黎貢雪山,西南與緬甸接壤。曲折延綿的獨龍江水奔騰呼嘯在崇山峻嶺之中。這里冬季大雪封山 ,夏季多雨而潮濕,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熱帶季風的影響,使當地的植物生長和氣候變化都呈現出垂直分布的顯著特性。
【民族歷史】
獨龍族是我國尚保存著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徵的少數民族之一。盡管在總的發展趨勢上己走向日益解體的道路,但在生產力、土地形態、社會組織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顯特徵。獨龍族的族稱始見於《大元一統志》麗江路風俗條,被稱為「撬」。明清時稱為「俅」或「曲」。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將其自稱獨龍做為民族稱謂。新中國成立前的20世紀40年代,由於山川的阻隔和歷代反動統治的壓迫剝削,獨龍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佔主要地位,採集和漁獵仍占較大比重;生產工具十分簡陋,還沒有從鋤耕過渡到犁耕;社會分工不明顯,只有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交換仍處於原始的以物易物階段;獨龍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沒有商品交換,採用刻木結繩記事,在鐵制工具末傳人獨龍地區以前,獨龍族人民普遍使用樹枝的天然勾曲部分製成的小木鋤挖地。小木鋤尖如鶴嘴,獨龍語稱之為"戈拉",是獨龍族最先使用於鋤耕農業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徹底改變了這一面貌。
【民族飲食】
獨龍族主食玉米、蕎麥,喜歡飲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煙。
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麵或燒烤洋芋;晚餐則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飯為主,也用各種野生植物的塊根磨成澱粉做成糕餅或粥食用。獨龍族民間,仍然保留許多古樸的烹調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特製石板鍋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時,多選用阿吞或董棕樹澱粉,用鳥蛋和成糊狀,然後倒在燒熱的石板鍋上,隨烙隨食,別具風味。
獨龍族日常菜餚有種植的洋芋、豆莢、瓜類,也有採集的竹筍、竹葉菜及各種菌類,食用時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鹽後一鍋煮熟而食。冬季是獨龍族地區狩獵的旺季,獵獲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時,都先把牛肉風干,然後微火烘烤,再搗成絲狀,做成肉鬆或切成小塊,密封在竹筒內保存或隨身攜帶。
獨龍江還盛產各種魚類,以鱗細皮厚的魚居多。獨龍族食用魚時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後蘸調料吃,並常把烤制的魚作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餚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民族建築】
獨龍族的生產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獨龍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輕巧地構築在陡峻的山坡地上。為使山洪從屋下流走,臨江一面都是懸空的。勤勞的獨龍人民房屋的四壁僅以竹篾巴圍起上覆茅草,整個建築結構簡單,也有的在石基上壘垛整段的圓木,蓋成結實的小木屋。走進獨龍人的家裡,首先躍入眼簾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擺在床上或是鋪在櫃子上面作為裝飾品的獨龍毯。這種毯子以棉麻為原料,用五綵線手工織成。質地柔軟、古樸典雅,是獨龍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藝品。
【民族宗教】
獨龍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他們把一切天災人禍、疾病等都視為有一種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舉凡山嶺、河流、大樹、巨石等,都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主持祭祀或打卦的巫師,獨龍族稱之為"納木薩"或"奪木薩",大多系自然形成,也有由家族長兼任的,他們還不是專職從事宗教活動,平時也參加一定勞動。現有部分獨龍族信仰基督教。
【民族服飾】
獨龍族的傳統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繩或竹針拴結,腰間佩帶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常常披掛的五顏六色,串珠、胸鏈、耳環,甚至銅錢和銀幣常掛在頸上和耳下。以前有文面的習俗。婦女出門要身背精緻的篾籮。男女不戴帽,多披頭散發,赤足。
衣被兩用的獨龍毯
服飾簡朴,過去多用一塊或兩塊麻布披裹全身,日為衣,夜作被。
新中國成立以前,獨龍族的服飾非常簡單。男女均用麻織布幅——獨龍毯裹身為衣。獨龍毯一般寬約1米,長2米許。多斜披背後,由右肩左腋圍向胸前,在右肩處拴結,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婦女用兩條,自兩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條在腰際用繩系緊,遮蔽前後,另一條則自然披落即可。獨龍毯結實耐磨,使用方便,晝可為衣、夜可當被。一直深受獨龍族人民的喜愛。新中國成立以後,從1951年到60年代初期,國家每年都調撥大量棉布衣褲發放給獨龍族人民。後來,隨著獨龍族地區經濟、文化、交通等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各種時裝更是源源不斷地輸入到獨龍族地區。但很多獨龍人無論穿什麼衣服,仍喜歡在衣外披飾獨龍毯。形成一種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獨龍毯用手工腰機織成。過去多用純麻線紡制。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內地的棉、毛線陸續進入獨龍江地區,因此,婦女們喜歡用各種顏色的棉、毛線與麻線一直混織獨龍毯,使其質地更加柔軟,條狀紋飾更加美觀、大方。
【民族婚俗】
獨龍族行族外婚,為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戀愛自由,獨龍族青年男女相愛之後,便會相互贈定情物。姑娘送給小夥子一床自己精心編織的獨龍毯,小夥子送給姑娘一把鋤頭或自己編的背簍。
到了提親的時候,小夥子會請一個能說會道的男子去女方說婚。說婚人去時要提上一個茶壺,背囊中帶上茶葉、香煙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對方態度如何,說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將茶壺灌滿水,自己走到火塘將火燒得大大的,放上茶壺。然後從背囊中取出茶葉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櫃中拿出碗來,做好泡茶准備。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與否,都只能圍在火塘邊等候。水一開,說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順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後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後是姑娘自己。接下來,就開始說婚事,說的無非是小夥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歡姑娘等。
說到一定時候,姑娘家的人雖沒有說什麼,但只有姑娘的父親或母親將茶一飲而盡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著將茶喝了,這門親事就算成了。如果說到深夜,茶水還是沒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來。如果接連三個晚上仍是沒人喝茶,說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還想說,需要等到明年再來。
獨龍族的婚禮比較簡單,在儀式上,男女雙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兒子女兒的情況,勉勵新人要相互關心,將來一方的手、腳斷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離。然後一對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獨龍舞,便算儀式結束。
【民族習俗】
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一般每個家庭都有數個火塘,每個子女結婚後便增加一個火塘,做飯由各個火塘輪流承擔。
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的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為邀請對方的請柬,屆時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後舉行宴請儀式。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客人進入寨門後,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後落座聚餐,並觀賞歌舞助興。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獨龍族非常好客,如遇獵獲野獸或某家殺豬宰牛,便形成一種遠親近鄰共聚盛餐的宴會。此外,獨龍族還有招待素不相識過路人的習俗,對過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來到家中都熱情款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他們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傳統習尚,視偷盜為最可恥的行徑。在獨龍族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遊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
遠去的黥面遺俗
文身,古代稱「雕題」、「黥肌」、「黥面」、「綉腳」、「綉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針、刀等尖狀銳器在皮膚上刻刺花紋或符號,滲入顏色,使之保存終生,永不褪落的身體裝飾方法。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膚體上繪畫以為裝飾或進行宗教活動的習俗發展而來的。曾廣泛流行於亞洲東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許多原始民族中。至今,這些地區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視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裝飾,舉族摯愛不輟。我國的東南、西南地區,古代文身之風也很盛行。直到近現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獨龍、基諾、佤、怒、景頗、珞巴、高山等民族中,這種習俗還殘留有一定的遺跡。
獨龍族婦女文身的部位主要側重於臉部,因此常稱之為「畫臉」、「文面」。每當少女長到十二三歲時,便要文面,以象徵成年。施文時,由老年有經驗的婦女先用竹簽蘸鍋煙水在少女臉上畫出圖案,然後用小木棍敲擊荊棘的硬刺或帶針的木棍,使之依圖案刺破皮肉,再將鍋底灰或草汁揉入傷口,脫痂後即成青藍色紋樣。紋樣大致可分兩種:獨龍河中上游地區,多自眉心至鼻樑文刺相連的菱形紋五六個,然後以嘴為中心,向鼻翼的兩側展開,繼續刺聯綴的小菱紋,經雙頰至下頜處匯合,組成一方圈,方圈內豎刺條紋,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橫刺點狀紋。整個圖案就像展翅欲飛的蝴蝶。獨龍河下游地區比較簡單,一般只在下頜處文二三行豎條紋。其他部位不文。
據史籍記載和民間的傳說,獨龍族婦女紋面習俗的由來,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近兩三百年來,藏族土司和僳僳族奴隸主的勢力不斷深入獨龍族地區,對獨龍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特別是藏族察瓦龍土司,每年都要向獨龍族人民強收名目繁多的貢賦,甚至連嘴、耳、鼻、頭發都要征稅。如繳納不起,便強擄婦女到藏族地區為奴。特別是年輕、漂亮的獨龍族婦女,常常面臨著被擄走他鄉的危險。在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獨龍族婦女為了免遭擄掠,逃避土司的蹂躪與踐踏,只好採取一種消極的自救辦法:用鍋煙子塗抹臉頰,甚至寧願忍痛把自己的臉染刻成永遠洗不掉的「黛墨青紋」,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紋面的習俗,並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所以,紋面在歷史上是獨龍族婦女反抗民族壓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種消極斗爭形式。
刻木記事,結繩計時
獨龍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國成立以前,一直靠刻木記事或傳達信息,用結繩來計算時間。
獨龍族的刻木記事使用廣泛。刻有各種符號的木刻起著與普通文字、文書相同的作用。可記載和傳達土司的命令、民間債務、聘禮清單等。政府(土司)所發的木刻較大,形如木劍,寬20厘米左右,長約七八十厘米。中間略厚,兩側扁平,頂端呈斜尖狀,下端有把。不同的內容要刻不同的缺口或線段、圖形等。如用於傳達土司征稅派款的木刻,左上邊刻一個大缺口,下刻幾個小缺口,就表示要來一個大管事,幾個隨從。右邊刻一個大缺口,兩個小缺口,則表示要求來一個頭人、兩個百姓迎接。木刻下面有時還附帶箭頭、辣子、雞毛等不同的物件,,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箭頭表示很快抵達,辣子表示如不服從必嚴厲制裁,雞毛表示迅速傳遞等。這種木刻一般都由持送木刻的人邊送邊作解釋。
民間使用的木刻較小。常用於記載債務和財禮等事項。如某家祭鬼無牛,從親友家借牛時,須測量和記下牛的大小。具體方法是:先用一竹篾量一下牛的胸圍,然後用拳頭測量竹篾的長度,並將拳頭數對應地刻在一塊木片的兩邊。最後將木片從中間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還牛時如法測量,出現差額用糧食找齊,多退少補。然後將木刻投入火中焚毀,絕無紛爭。
結繩計時使用也很廣泛。它是指用一根細麻繩打結計時,每一個結代表一天。如外出辦事,走一天打一個結。回來時則一天解一個結,這樣能准確計算日期和行程。一年一度的年節,是獨龍族人民最歡樂的時刻。但因沒有固定的日期,所以每年都需臨時約定。約定的辦法也多靠結繩來完成。如決定10天以後過節,便准備若干條打有10個結的繩子,送給親友,過一天解一個。待最後一個結解完,便表示節日來臨,大家殺豬宰牛,載歌載舞,歡度新年。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獨龍族地區民風純朴,「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古風至今猶存。不論何人,路上拾到東西,絕不會據為己有。或就地等候失主回來尋找,或設法打探失主去向,盡量及早物歸原主。人們遠路出門,常將隨身攜帶的糧食分成若干份,沿途掛於樹上或放於岩洞等處,留待回程時食用。過路人無論怎樣飢餓,也絕不會擅自取食。即使衣服等物品,也可隨時隨地放於路邊,只要上壓一塊石頭,就表明是有主之物,別人是不會拾取的。
獨龍人路不拾遺,更從不偷竊。他們的糧倉大都建於房後,甚至離家較遠的山上或地邊。倉門上只橫插竹條或木棍,從無被盜之虞。即使離家外出,房門也是如此簡單處置,絕不會有人私自進入的。
獨龍族的傳統美德還表現在其他許多方面。如一家有事全村幫的團結互助的美德;尊老愛幼、撫貧濟困的美德;禮貌待人、熱情好客的美德,等等。
③ 地理科學
您好!
怒江又叫潞江,它深入高原內部,向東南流經平淺谷地,河床坡度較小,水面較寬,流速不大。嘉玉橋以下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之間的峽谷中才叫怒江。嘉玉橋至雲南省的瀘水為怒江的中游,中游進入雲南境內以後,折向正南方向,奔流在怒山與高黎貢山之間。大塹段兩岸嶺谷的相對高差可達3000米,山谷幽深,危崖聳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稱「怒江」。瀘水以下為下游,河谷較為開闊,嶺谷高差已降至500米左右。怒江在潞西縣內端出國境,進入緬甸後稱薩爾溫江,最後在仰光東側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怒江在中國境內長約2013公里,流域面積達12.48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出國境的水量比黃河入海水量還多。
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雪水聚集成溪,溪流相匯成河。上游藏語叫「那曲河」,因江水深黑,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把它稱為黑水河,往東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之間的峽谷中,於貢山縣齊那桶湧入怒江,當地的怒江稱為「阿怒日美」。「阿怒」是怒族人的自稱,「日美」漢譯為江,含義為怒族人居住區域的江,故名怒江。怒江由貢山縣進入雲南後,流經怒江、保山、臨滄、德宏等4個地州,從潞西市出境。怒江入緬甸後稱薩爾溫江,由莫塔馬灣歸入印度洋。怒江-薩爾溫江全長3200公里,流域面積32.5萬平方公里。在中國境內長1540公里,雲南段長650公里,省內流域面積3.35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8.7%。
怒江奔騰於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之間兩岸山嶺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最高點為1400米,最低為760米,因它落差大,水急灘高,有「一灘接一灘,一灘高十丈」的說法,十分壯觀。兩岸多危崖,又有「水無不怒古,山有欲飛峰」之稱,每年平均以1.6倍黃河的水量象駿馬般地奔騰向南。怒江就這樣晝夜不停地撞擊出一條山高、谷深、奇峰秀嶺的巨大峽谷。據掌握的資料,這是僅次於美國西南部長約4600多公里,深達1830米的號稱世界第一的科羅拉多大峽谷的世界第二大峽谷。
怒江境內,4000米以上高峰有20餘座,群山南北逶迤、綿亘起伏,雪峰環抱,雄奇壯觀。湖泊遍布,比較著名的有瀘水縣高黎貢山的聽命湖;福貢縣碧羅雪山的乾地依比湖,恩熱依比湖,瓦著低湖等。這些高山湖清澈幽靜,是由長年冰蝕形成的許多大小不等的「迷人湖泊」。湖岸原始森林密布,珍禽異獸繁多,古木參天,松蘿滿樹,幽中顯古,蔚為壯觀。
怒江大峽谷內素有:「十里不同天,萬物在一山」之說。立體氣候產生的主體植被、珍稀動植物、名花異卉、稀世葯材、樹蕨、禿杉、落葉松、各種杜鵑、各種蘭花、珙桐(鴿子花)成片成林地點綴著峽谷勝景的自然美。這些珍稀的植物,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樹蕨、禿杉、珙桐;二級保護的有三尖杉、清水樹等;三級保護的有天麻、雪山一枝蒿等20多種。被列為國家珍稀保護動物的有虎、灰腹角雉、熱羚、紅岩羊、金絲猴、葉猴、小熊貓(金狗)、齒蟾等。還有名目繁多的花卉。獨特的民族風情:雪山林海、急流飛瀑、岩峰峽谷、汩汩溫泉、座座溶洞、高山湖泊。配之以僳僳族傳統的對歌,澡塘會、刀桿節,充滿神州色彩的怒族「鮮花節」和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的獨龍族剽牛祭天活動以及各民族的婚姻習俗、衣食住行、喪葬禮儀、祭祀活動、圖騰崇拜等等的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更是給怒江大峽谷增添了不少情趣。
怒江州地處瀕臨歐亞和印支兩大板塊的結合部,進入緬甸境內稱薩爾溫江,怒江——薩爾溫江全長3200公里,流域面積32.5萬平方公里。奇異的地質構造運動造就了怒江全境溝壑深切、雄偉壯麗的高山大川景觀;境內群山橫立、江河縱流,獨龍江、怒江、瀾滄江三條大江從西向東相間排列,由北往南縱貫擔打力卡山、高黎貢山、碧羅雪山以及雲嶺山脈,切割出三條深邃悠長、神秘莫測的大峽谷,被人們稱為怒江大峽谷或東方大峽谷。怒江峽谷長310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米,僅次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為世界第二大峽谷。
http://ke..com/pic/4/11457603596235149.jpg
④ 地處中、緬、撾交界處,孟洋與中國哪個城市相距最近
孟洋是緬甸東部的一個小鎮,在地理位置上與我國雲南的景洪市勐龍鎮相距最近。
大勐龍鎮雙塔分為“黑塔”塔布蘭和“白塔”曼飛龍塔,塔布蘭是一座佛塔,重建於南宋年間,由數座雕刻精美的葫蘆狀實心塔構成,上面雕刻有孔雀,烏龜蛇等佛教中的動物,聳立的塔尖上還有寶石裝飾,目前是景洪市的市級保護單位。曼飛龍塔則是國務院列為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一座母塔和8座子塔構成,塔身大致呈葫蘆形,母塔最高的塔尖高約16.3米,整體外觀非常精緻,白色的塔身純潔如玉,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⑤ 怒江是雲南的什麼地方呀
怒江既是一條江,也是個地名,怒江所流經的區域在雲南叫:怒江州
怒江為中國西南地區大河。發源於青藏邊境唐古拉山南麓,由西北向東南斜貫西藏自治區東部,入雲南省折向南流,經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保山地區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注入緬甸後改稱薩爾溫江,最後流入印度洋孟加拉灣。從河源至人海口全長3240公里,中國部分2013公里;總流域面積325,000平方公里,中國部分13.78萬平方公里。徑流總量約70,000,000,000立方公尺。上游除高大雪峰外山勢平緩,河谷平淺,湖沼廣布,中游處橫斷山區,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兩岸支流大多垂直入江,干支流構成羽狀水系。水量以雨水補給為主,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多年變化不大,水力資源豐富。
怒江又叫潞江,它深入高原內部,向東南流經平淺谷地,河床坡度較小,水面較寬,流速不大。嘉玉橋以下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之間的峽谷中才叫怒江。嘉玉橋至雲南省的瀘水為怒江的中游,中游進入雲南境內以後,折向正南方向,奔流在怒山與高黎貢山之間。大塹段兩岸嶺谷的相對高差可達3000米,山谷幽深,危崖聳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稱「怒江」。瀘水以下為下游,河谷較為開闊,嶺谷高差已降至500米左右。怒江在潞西縣內端出國境,進入緬甸後稱薩爾溫江,最後在仰光東側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多年平均徑流量2520億立方米,每年流出國境的水量比黃河入海水量還多。
⑥ 怒江在哪裡
怒江,又名潞江,古時稱為瀘水。它發源於西藏唐古拉山的南麓,穿行在雲南省西部的橫斷山脈之中,與瀾滄江平行南下,流至緬甸,稱為薩爾溫江,最後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
怒江兩岸高山雄峙,河谷中樹木蔭翳,濃綠蔽天,把江水染成墨綠色,藏族同胞便叫它「那曲」,意思就是「黑水」。怒江一瀉千里,谷底激流翻騰,蘊藏著巨大的電力資源。據估計,僅僅在雲南境內就有650千米,就可以發電2000萬千瓦。
怒江在我國境內長1540千米。從滇藏交界處起,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府所在地六庫,長達300多千米江段,是馳名中外的「怒江大峽谷」。峽谷東面的碧羅雪山,西面的高黎貢山,儼如兩位盔冰甲雪的巨人,巋然對峙。道道懸崖,猶如刀削;座座陡坎,恰似斧劈。江水被逼在寬僅百餘米的峽谷河道中,洶涌激盪,滾沸如湯,猛烈地撞擊著兩岸石壁,「怒不可遏」地濺起千堆浪花,震得山嶽簌簌顫動,真是:「驚濤裂岸壁,危崖墜蒼空。水無不怒石,山有欲飛峰。」激流險灘,雲霧蒸騰,晝夜轟鳴,兩岸峰崛巒挺,千姿百態,古樹蒼藤,飛翠流丹,構成了怒江大峽谷三百里山水畫廊。
從遙遠的古代起,怒江兩岸的傈僳族、怒族等兄弟民族便在怒江兩岸架起了溜索橋,飛渡天險。溜索一般架設在江面較窄的地段,一端固定在岸邊地勢較高的樹樁上,另一端聯結在對岸較低處的樹根上。溜索上有溜板,由一個帶鉤的滑輪,上掛著兩根很結實的棕繩組成。過橋時將繩索分別兜在腰和大腿上,身體成坐狀,然後藉助滑輪,從溜索的高端滑向對岸。為了便於往返,溜橋一般都架設兩根溜索,一根用於過去,一根從對岸高處溜回來。漢朝絲綢之路的商旅貨物,都是依靠溜索而通過怒江天險的。傈僳族有句名言:「不會過溜的人,算不得傈僳族漢子。」然而,舊式的竹篾溜索,每隔兩三年就得更換。由於溜索磨斷或溜板斷裂,不知有多少人葬身萬丈深壑。新中國成立以後,竹篾溜索和木溜板換成了鋼索和鐵滑輪,保證了經過的安全。如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已修成公路600多千米,沿江架設了4座公路橋,16座人馬橋和6座鋼索橋,真稱得上是「峽谷飛彩虹,天塹變通途」。
怒江河谷「一天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兩岸的高山上六月飛雪,玉屑瓊泥,凜冽萬古。谷地深處則是「萬紫千紅花不謝,芳草不識秋與冬」。河灘上的雙季稻隨風搖曳,坡地里的甘蔗林飄著清香。火焰般的攀枝花和彩霞爭艷,翠綠的鳳尾竹將村寨擁抱。因此,有人曾把怒江河谷比作第二個西雙版納,是別在祖國西南邊陲的又一隻碧玉簪。在海拔2000米以上,為針闊混交林帶景色大為改觀。到3000米,生長著魁偉的雲南松和英武的台灣雲杉。海拔3000米以上,冷杉、雪松、雲杉砌起一道封鎖嚴寒的綠色長城。海拔4000米以上,草甸抖開綉花碧裳,覆蓋著山窪,怒江河谷又是一幅層次豐富、色彩濃艷的美麗圖畫。
怒江河谷最令人傾心的是花,全世界的杜鵑花約有800餘種,在這里竟達400餘種之多。山茶花的種類也不少,像玉蘭、龍膽、報春、百合、垂頭菊等,數不勝數。鮮花不僅以姝容媚色動人,更饋贈人們眾多名貴的葯材,如貝母、金耳、黃連、木香、當歸、黨參、烏頭等,怒江河谷不愧是花的世界,葯的寶庫。在怒江河谷這座森林公園里,還活躍著許多種熱帶、亞熱帶的動物。如今,這里已劃出兩個自然保護區,來保護自然垂直景觀帶和各種珍貴稀有的野生動植物。美麗富饒的怒江河谷,已經成為保護動植物的天然寶庫。
⑦ 東南亞哪條河流在我國境內稱怒江
瀾滄江-湄公河,
怒江-薩爾溫江,
元江-紅河,
獨龍江-恩梅開江-伊洛瓦底江,
⑧ 怒江的自然地理環境
怒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之一,又稱潞江,上游藏語叫「那曲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內部,由怒江第一灣西北向東南斜貫西藏東部的平淺谷地,入雲南省折向南流,經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流入緬甸後改稱薩爾溫江,最後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從河源至入海口全長3240公里,中國部分2013公里,雲南段長650公里;總流域面積32.5萬平方公里,中國部分13.78萬平方公里;徑流總量約700億立方米,省內流域面積3.35萬平方公里,占雲南省面積8.7%.
怒江第一灣——位於丙中洛壩子南部,距縣城40公里.怒江流經孜當村附近時, 沿著怒江大峽谷尋找世外桃源本是由北向南流,但被王期岩擋住,只好由東向西流,流出300多米後,又被打拉大陡坡擋住了去路,它又調頭由西向東急轉而過,再次流經王期岩時,又被擋住去路,只好向南流去,江水多次被擋,形成了一個半圓形的大彎,俗稱怒江第一灣.這里江面海拔1710米,座落在三面環水之中的坎桶村,高出怒江50多米,地勢開闊,風光綺麗,人稱世外桃源.桃花島——位於丙中洛壩子東面的扎拉桶村,因怒江環繞,成半島狀,島上桃花甚多,故名.該村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桃花節. 怒江旅遊
雙拉怒寨風光——位於丙中洛雙拉村,距縣城39公里,有茶臘和小茶臘兩村,分居怒江兩岸,有茶臘吊橋相連,該村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怒族習俗,被列為雲南省省級怒族文化一級保護區. 貢當神山——位於丙中洛壩子南面,是丙中洛十大神山之一.貢當,意為白色的獅子,因山形酷似獅子,岩石全是乳白色的羊脂玉大理石,故名.可坐車上山觀景,山上山花爛漫,風景優美,可觀看象屏風、仙女峰、仙人洞,還可一覽無餘地觀看丙中洛壩子和氣勢磅礴的怒江第一灣. 嘎瓦嘎普峰——意為高大的雪山,又稱作楚鹿臘卡峰,位於丙中洛壩子西南,海拔5128米,是高黎貢山山脈海拔最高的山峰.該山終年積雪,有長約3公里的現代懸冰川,冰舌前緣下伸到海拔4000米處.居住在山峰兩邊的獨龍族和怒族均將此山視為自己始祖的發祥地而頂禮膜拜,藏族群眾將其列為丙中洛十大神山之首.在丙中洛,這座高傲的雪山只有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才能看到.此次旅遊,我運氣不佳,恰遇丙中洛陰雨連綿,恨不能親眼目睹此峰真容. 深谷中的人家普化寺——又名飛來寺,位於丙中洛壩子中間,該寺首建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為西藏松婁(又譯作松塔)喇嘛所建,取名飛來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蘭雀治格通過民間募捐集資,進行擴建,取名普化寺. 怒江畔的木棉花
重丁教堂——位於丙中洛壩子東面的重丁村(又譯作甲生村),為天主教堂,始建於1905年. 石門關——又名納依強,意為神仙也難通過的關口.位於丙中洛壩子的北端,因怒江兩岸峭壁高聳入雲,地勢險要,有一人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是怒江通往西藏的北大門. 那恰洛峽谷——位於丙中洛鄉北部的秋那桶村,是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轉換地貌地帶,地形獨特,風光優美,是怒江峽谷中最大最美的峽谷,全長65公里,由此峽谷北上可抵西藏.
⑨ 離緬甸最近的是哪個城市
緬甸和中國的西雙版納州、普洱市、臨滄市、德宏州、怒江州交界,西南很多小城鎮都與緬甸接壤,例如瑞麗、芒市、孟連縣等。
瑞麗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西南。西北、西南、東南三面與緬甸毗鄰。地處橫斷山脈高黎貢山余脈的向南延伸部分,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連潞西,北接隴川,西北、西南、東南三面與緬甸山水相連,村寨相望。
芒市與緬甸毗鄰,芒市邊民與緬甸邊民跨境面居,邊民互市歷史久遠。全市有遮放、芒海、勐戛、中山4個鄉鎮的33個自然村與緬甸貴概縣接壤,擁有5條通商通道,具有陸路邊貿區位優勢。昆明—芒市,全程674公里。有卧鋪白天、夜晚班車和普通夜晚班車。途中不停留住宿。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簡稱孟連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是普洱市下轄的自治縣,是通向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重要門戶,為省級開放口岸。 孟連縣東接瀾滄縣、北臨西盟佤族自治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相連,國境線長133.399公里。
(9)緬甸潞龍在哪個地方擴展閱讀:
中緬邊境:緬甸和中國雲南省、西藏接壤,中緬邊境線北起西藏,南到雲南西雙版納,全長約2186 公里,其中雲南段約1997公里,西藏段約189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