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紹帕在哪個區

緬甸紹帕在哪個區

發布時間: 2022-08-26 11:11:15

『壹』 果敢屬於哪個國家

果敢(Kokang),全稱「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首府老街市,位於緬甸與中國之間的撣邦高原,北面和東面緊鄰中國雲南省。北面是中國雲南省龍陵縣、芒市,東面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市管轄下的鎮康縣、耿馬縣、滄源縣接壤,南面以南定河為界限與佤邦的南鄧特區相對,西臨薩爾溫江與木姐市管轄下的勐古鎮、大勐宜和貴概鎮相峙,西南方向交界的是滾弄鎮,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國境線約250公里。

『貳』 緬甸佤邦是什麼地方

佤邦(緬甸第二特區)位於緬甸聯邦北部,名義上屬撣邦管轄,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通用漢語與中文,它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萬。北面與中國雲南省接壤,人口約36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人口約10萬,首府是邦康市。佤邦的領導人絕大多數是佤族。

撣邦第二特區(佤邦)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約在北緯22°—23°,東經98°—100°間,東北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接壤;北與緬甸第一特區(果敢)相連;南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相鄰;西面至緬甸第二條大江—薩爾溫江(怒江),與滾弄、當陽等城鎮隔江相望。

「佤邦」正式名稱為「撣邦北部第二特區」,首府邦康。佤邦官方語言是華語,官方文字是中文。設1個管委會、2個特區(縣)、3個縣,共50萬人口。

北面地區轄兩特區三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勐冒縣(原名北佤縣)、勐波縣(原名景北縣)、溫高縣(原名南佤縣)。與中國有近500多公里的邊界線,屬高寒山區,人口36萬多。
邦康特區:廣洪鄉、那洛鄉、南帕鄉、等俄鄉、永定鄉、芒冒鄉;
南鄧特區:南鄧鄉、擁莫鄉、邦空鄉、大岩鄉、爐房鄉、南溫壩鄉、南鄧街;
勐冒縣:營盤區、岩城區、王冷區、昆馬區、紹帕區、聯合區、納威區、曼東區、龍潭區、格龍壩區、公明山區、新地方街;
勐波縣:勐波區、勐嘎區、賀島區、南排區、勐念區、勐平經濟開發區;
勐能縣:曼相區、南抗伍區、邦洋區、納高區、弄切區;
南面地區設:南部地區管理委員會(原名景南縣、勐阮縣)。與泰國有近500多公里的邊界線,有7個行政區,人口10萬多。
南部行政事務管理委員會:永邦區、萬宏區、勐角區、勐崗區、回俄區、戶約區、開龍區

『叄』 如何通過正規渠道去緬甸佤邦投資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是緬甸聯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佤邦的領導人絕大多數是佤族。
一 地理位置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是緬甸聯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北面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約在北緯22º—23º,東經98º—100º間,東北面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的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西雙版納州的勐海縣接壤。北面與緬甸第一特區(果敢)相連。南面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相鄰。西面至緬甸第二條大江—薩爾溫江(怒江),與滾弄、當陽等城鎮隔江相望。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佤邦的領導人絕大多數是佤族。
二 歷史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67年以前的幾千年。
是佤邦漫長的歷史階段。這段歷史是原始社會末期,封建社會初期的變革階段。鬼神支配著人們的思想,世襲的山官、頭人統治整個社會,其表現形式是部落制度。整個佤邦分為大大小小幾十個部落(佤語叫「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由於外來武裝勢力的干預,佤邦境內出現了布來吳、岩帥、永和、岩小石、扎跌等部落武裝組織(稱自衛隊)。這些武裝組織和部落之間互相殘殺械鬥,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佤邦在歷史上曾為中國土司管轄的領土,但多數時期為分散在各地的眾多頭人部落,未有統一的政權出現。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根府土司疆域。清代部分地區脫離原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從地理上講,佤邦遠離緬甸聯邦政府,使政府對這一地區的行政管理權失控。從1948年開始,佤邦各族人民被國民黨領導了20年。1966年在佤邦先後出現了四家游擊隊後開始削弱了國民黨的勢力。1969年緬共利用佤邦地區是聯邦政府管理的薄弱地區,又控制了佤邦20年。佤邦在1989年脫離了緬甸共產黨的錯誤領導,在當年的5月份就與緬甸聯邦政府達成停火協議,從此走向了和平發展的道路。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WaState)這一名稱。
第二階段(1967—1989年):
在部落混戰、各族群眾處於暗無天日的危難時刻,佤邦許多有識志士勇敢地站出出來。他們認識到,要拯救處於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須推翻反動的部落制度。必須組織革命的武裝力量,以實現佤邦的統一和和解。
1966年6月,以鮑有祥、鮑三板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昆馬游擊隊。
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龍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岩城游擊隊。
1968年,以魯興國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戶雙游擊隊。
1969年2月以趙尼來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紹帕游擊隊。
這些游擊隊的出現,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願望,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人民群眾積極參軍參戰、傳遞情報,隊伍發展迅速。但這些游擊隊組織都是自發的、分散的。對統一佤邦、解放佤邦很有局限性。各游擊隊領導人不謀而合地意識到:必須統一組織、統一領導、統一指揮。趙尼來、鮑有祥、魯興國、岩肯等領導人加強了聯絡,經過很多曲折,找到了緬甸共產黨。以誠懇的態度請緬甸共產黨來領導游擊隊鬧革命。
1969年三月,緬共代表來到紹帕、戶雙,7月到昆馬、岩城。緬共代表與游擊隊領導經反復協商,密切合作,對各游擊隊進行了整編。以戶雙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緬甸人民軍東北軍區4048營,以紹帕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4049營,以昆馬游擊隊的基礎,成立了502營,以岩誠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501營。
部隊成立後,組成了江東指揮部。指揮部成員有:周昆系、郭志明、楊福康、魯興國、郭志、趙尼來、鮑有祥等人。指揮部成立後,70年4月30日解放了勐冒(新地方)、隨後解放了營盤、邦腰、金廠等地。根據東北軍區的命令,4048、4049部隊到外區域作戰,501、502部隊留佤邦地區作戰。
1971年11月,佤邦的部隊和民兵群眾參加了滾弄戰役。
1972年3月,緬共東北軍區總部遷到勐冒,進駐佤邦的部隊有4045、4046、4047、3035、炮營等。本年底,佤邦境內大都獲解放,北佤南佤實現了統一。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區,孟延地區的大部分及勐寧等地區。1973年4月,東北軍區總部遷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總部也遷到邦桑,直到1989年4月16日。
緬甸共產黨在佤邦地區20年,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以階級斗爭為綱;以農民為基礎;以軍事為中心;以農村包圍城市、贏得戰爭、奪取政權為方針路線,解放了佤邦、統一了佤邦,使佤邦人民擺脫了部落統治的桎梏與枷鎖,佤邦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20年來,緬共除以上部隊編號外,還先後組建了2旅、5旅、8旅、683旅、685旅、768旅、859旅、12旅、6旅、7旅、48師、68師等部隊編號。在地方,還廣泛地成立了民兵,各縣成立了縣大隊。武裝力量形成了民兵、地方軍、主力軍三結合體制。
在地方政權方面,組建了北佤縣、南佤縣、景北縣、邦傘特區。
緬共在佤邦20年,為佤邦辦了20多所學校、5個醫院,動員群眾修了乾季公路300公里,搞了部分開田挖溝等農田水利工作。
1985年9月9日,緬共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趙明同志,被選為中央委員。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緬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後,內部發生了許多問題:根據地越來越小,階級斗爭越搞越激烈,中央主要領導年齡老化,思想僵化,教條主義十分頑固。大民族主義、宗派主義日趨明顯,幹部中培置親信,拉幫結伙。連年戰爭,群眾生活逐年下降,部隊供給短缺……對此形勢,當時許多中下層幹部提了許多改進意見,但緬共主要領導聽不進,還加上「反黨」帽子。在這種情況下,3月11日,原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彭家聲在果敢宣布脫離緬共領導,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

為了解決群眾溫飽問題,佤邦政府決定在第三個五年計劃(1999年—2003年)中把發展農業作為重點項目實施。為加強對農業工作的領導,於一九九八年二月組建了「農林水利部」。委任聯合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趙文光同志任部長。並盡力爭取國際禁毒組織、聯邦政府的援助和配合,決定在勐戛、王冷、納番三個地方開發糧食基地。現國際禁毒組織預算投入資金1500萬美元,聯邦政府投入緬幣2600萬文,佤邦政府已撥出1000萬元人民幣,作為三個糧食基地的開發資金。力爭第三個五年計劃結束時全佤邦基本達到糧食自給。
(十一)交通建設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佤邦只有一條從戶板到勐冒的臨時公路,且長年失修。整個佤邦交通十分閉塞。運輸靠人背、肩挑、馬馱。緬共執政20年,忙於作戰,只修了300公里的單車道毛路。和平建設十年來,交通建設被列為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的主要項目,已修築通車毛路3000公里,其中交通干線的730公里,已鋪和正在鋪設彈石路面,90%以上的區已修通公路。
在交通建設中,還修造了造價50萬元人民幣以上賀島、勐康、哈中、龍跨、南板等13座大橋,共修大小橋19座,其中聯邦政府撥款修建的有7座。
十年的艱辛,十年的輝煌。現在佤邦境內交通網路已初步形成,交通閉塞的狀況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十二)能源建設
能源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解放生產力、發展工業、農業、加工業的重要基礎。89年以前,佤邦只有一個70個千瓦的水力發電站。和平建設第二個五年計劃中,佤邦政府為解決經濟發展中急需的動力問題,決定從1996年起,在佤邦建造四個水力發電站。這些電站是:
(1)松普電站:裝機容量7500千瓦,位於邦康市以西29公里的南板河;
(2)榮齋電站:裝機容量2000千瓦,位於勐冒(新地方)以東29公里的榮齋河;
(3)康達電站:裝機容量1200千瓦,位於南登以南5公里的南達河;
(4)昆馬電站:裝機容量800千瓦,位於昆馬以西3公里的南瑪河。
四座電站均於一九九九年四月以前通電啟用。四座電站的建成,為佤邦的建設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動力基礎。
(十三)財政·商貿·礦業
脫離緬共時,緬共留下的有大米9萬斤,老盾700個,港幣4萬元,人民幣3600元,美金50元,緬幣30萬文,還留下了債務,那時真是一窮二白。九O年以前,財政靠集資,向群眾借貸、募捐等方式來維持。1990年度財政收入1000萬元,支出900多萬元,略有盈餘。九一年以後,收入逐年增加,收支平衡,並有一定積累。一九九八年同一九九O年相比,財政收支增加了近八倍,財政收入來源是:
1、 聯邦政府撥款佔20%
2、 民間捐款佔12%
3、 商貿收入佔18%
4、 稅收佔20%
5、 入股紅利佔19%
6、 礦產佔10%
7、 旅遊業佔1%
商貿方面:為了解決建設資金,必須跳出佤邦尋找財源,經向聯邦政府申報,同意佤邦在緬甸大中城市開展商貿活動。為便於領導和管理,於一九九O年12月在臘戍成立了「佤邦綜合開發貿易總公司」。並先後在仰光、瓦城、棟枝、景棟、大其力、木姐等城鎮組建了分公司,後來向聯邦政府提出開採珠寶玉石的申請,得到了批准,先後在孟休、帕干、抹谷等組織開采寶石、玉石。為廣開渠道,多路經營,十年來先後組建了宏邦公司、一星公司、德康公司、康隆有限公司、康祥珠寶公司、999公司、飛亞公司、佤油麻公司、思茅金鳳大酒店、邦康自來水公司、康樂有限公司、佤邦銀行、恆源煙草工業製造公司、當陽紅磚廠、木姐自來水公司等商貿金融單位。從事商貿的已有5000多名幹部職工。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從不會經商到學會經商,從不會管理到學會管理。在發展過程中付出了很大代價,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現在全面的商貿網路初步形成。這些商貿單位的組建,使佤邦的財政收入逐年增加。為佤邦的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礦業:佤邦礦藏豐富,但尚未得到普查。十年來,對金廠的鉛鋅礦和龍潭的錫礦組織了開采,有了一些效益,掌握了部分資料,培養了一批礦務管理人員。為今後的礦業開發打下了基礎。
在礦業方面,聯邦政府給了優惠照顧,同意佤邦在勐休、莫谷開采寶石、同意在帕剛開采玉石,還歡迎佤邦去經營南馬都的礦渣等等。勐休寶石場的開采,幾經波折,目前發展良好,效益可觀。龍潭錫礦,潛力大,品位高,質量好。現正採取措施,有計劃地開采,嚴禁破壞性,毀壞性的開采。佤邦政府計劃在第三個五年計劃中發展2—3個重點礦廠,作為佤邦礦業開發的龍頭,使之成為佤邦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柱,及全面禁種禁毒事業的堅實基礎。
(十四)城鎮建設
佤邦在緬共時期,只有邦康的緬共廣播電台,東北軍區總部有幾間磚木結構的瓦房,建築面積約2000㎡,全邦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和平建設十年來,城鎮建設發展迅速,邦康已建成初具規模的城鎮,為迎接十年大慶,98年對全鎮重新進行規劃,擴寬了街道,鋪設了地下水溝,安裝了自來水管,架設規范化的能源線路。還修建了運動場、大禮堂。南鄧、勐冒、昆馬、王冷、勐波、賀島、勐片等地也建了不少樓房,全邦建築面積約100萬㎡,是89年的500倍,集貿市場、街道路面,逐年規范,市容正在改觀。
(十五)毒品種植和禁毒方針
緬甸自從1885年淪為英帝國的殖民地以後,鴉片(罌粟)就被傳入緬甸。佤邦屬撣邦高原,山多平壩少,地理、氣候、土質適合於罌粟種植。一百多年來,人民群眾以種植罌粟為主要經濟來源。群眾不了解其毒害性,只為了用鴉片換取糧食、衣物、鹽巴等生活用品,維持最低的生活。加之過去佤邦處於原始部落社會,文化、科學、交通十分落後,鴉片成了群眾包治百的葯物,不少百姓因而染上吸鴉片的惡習,佤邦的毒品種植和吸毒、販毒,有著深遠的歷史的社會的背景。
緬共執政時期,雖有禁毒的號召,但沒有實際的措施和行動。禁毒並無實際效果。
禁毒工作
1989年,佤邦脫離緬共後,聯合黨中央就意識到毒品種植的危害性和禁毒工作的艱巨性。決心把禁毒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歷史使命來完成。
一九九O年八月二十六日,佤邦發布了《佤邦對禁種根除大煙的策略與措施》文件;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一日,頒布了《禁毒通令》;一九九二年二月一日,趙尼來總書記代表佤邦,主持了有國際禁毒組織和聯邦政府參加的在雲線斬除鴉片幼苗3000多畝的活動;同年六月二日,又在勐冒縣納威區燒毀了價值9000多萬美元的毒品加工廠;一九九四年三月八日,景棟戰略指揮官吳覺溫帶領中、日、美、英、法、澳大利亞等十一個國家的大使、武官到永定、賀島參加燒毀了兩個毒品加工廠;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四日,作出了《關於加強佤邦地區毒品管理的若干決定》,組建了毒品管制委員會;1995年5月17日,佤邦政府作出了《關於在佤邦的部分地區實現三年無毒區的行動計劃》;為進一步落實禁種禁毒計劃,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成立了團級單位的稽查大隊。縣、特區成立了稽查中隊、小隊;一九九六年十二月,聯合黨中央向全黨全軍全民做出了《公元二00五年全佤邦實現無毒地區》的決定。
經過十年的努力,佤邦種植面積及毒品產量正在逐年減少:1990年種植面積約10000英畝,產量約60000公斤。
1994年種植面積約8000英畝,產量約48000公斤。
1997年種植面積約5000英畝,產量約30000公斤。
為了實現徹底禁毒的目標,十年來,特別是第二個五年計劃(1994年)以來,鼓勵和發動單位和個人試種經濟作物,加大了替代作物的投資,取得較好的成績。在邦康地區,炮團、獨立團、418師、邦康特區、萬蚌農場等單位和個人,已種植橡膠、咖啡、果樹萬余畝;南鄧特區、勐冒縣、龍潭特區、勐波縣等單位,發動群眾,因地制宜,種植橡膠、茶葉、荔枝、芒果、杉木等經濟作物已達5萬余畝,目前長勢良好。南面地區,氣候溫熱,土質肥沃,171軍區已種植柚木80多萬株。開發了兩個龍眼基地,已種下龍眼樹苗5000多畝。
佤邦的禁種禁毒工作是一項艱苦而長期的工作,不容樂觀。由於境內外少數謀取高額利潤的制毒販毒分子,變換各種手法,或明或暗地與佤邦禁毒方針相對抗,對這些抗拒勢力打擊不力,國際援助兌現遲緩,佤邦的禁毒阻力還很大。部分已禁種的地區出現反復,群眾外流現象也隨之突出,他們遷往外地繼續種植毒品……但佤邦政府禁毒決心已定,只要全黨全軍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加上國際禁毒組織和聯邦政府的援助配合,佤邦的禁毒大業一定會取得全面勝利!二OO五年全佤邦為無毒源地區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實現!

『肆』 緬甸的佤族和佤邦歷史和現狀如何

緬甸的佤族居住在金三角緬甸撣邦東北部,與中國雲南西南部邊境接壤。約在北緯22℃~23℃、東徑98℃~100℃,緬甸薩爾溫江和中緬邊界界河南卡江之間的縱山峻嶺地帶。佤原意為「住在山巔的人」,佤族的村寨一般建在山巔的雲海之中,茫茫雲海彷彿把佤族和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隔絕開來,千百年來,佤族長期停滯在原始部落社會。佤族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這是這一地區最古老的民族,屬於濮系統,稱呼為「哈刺」、「古刺」、「哈瓦」、「卡瓦」等。據清朝和民國的記載,「卡瓦」分為「熟卡」和「生卡」,「生卡」也稱「野卡瓦」,即保留獵頭祭谷原始習俗的佤族。「熟卡」即接受了中國漢族、拉祜族、傣族等影響,社會生產和社會習俗有所變化的佤族。中緬邊境地區的佤族,歷史上與中國邊境的地方民族政權和內地封建中央皇朝都有聯系,漢語和漢字是中緬邊境佤族地區民族共同通用的語言和文字。現代民族學把佤族列為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崩語支。 緬甸封建時代,靠近薩爾溫江以西接近平原地區的少數佤族與緬甸王朝的關系較為密切。十九世紀中葉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後,其勢力擴張到薩爾溫江以東的佤族地區,對殖民地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曾在佤族地區建立過佤邦「WA.STATE」。二十世紀中葉緬甸獨立後,由於緬甸政府內大緬族主義抬頭,又因交通不便與緬甸的本土聯系較少,處於自我封閉,自我管理的原始自然狀況,大多數佤族部落沒有統一,缺少強有力的領導和整體的力量等其他的種種原因,佤族要求成立佤邦的要求沒有實現,佤族地區仍然是三不管地區,原始農業的落後生產方式和獵頭的社會習俗沒有改變。 1969年緬共應部分佤族民族武裝的要求,進入該地進行武裝革命,結束了佤族的原始部落時代,統一了佤族地區,建立了中央根據地,使緬甸佤族地區前進了一大步,為緬甸佤族現代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在緬共時代,原始社會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和毒品種植經濟沒有發生多大的改變。 緬甸佤族武裝在1989年4月17日脫離緬甸共產黨,與緬甸政府實現民族和解,成立民族自治政府,提出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緊握自衛的武器,發展經濟。 緬甸佤族地區的和平發展是艱難和曲折的,民族自治政府成立的初期,罌粟種植、鴉片貿易和海洛因加工仍然是經濟的主體。一方面緬甸國內經濟落後,拿不出多少資金幫助地方發展經濟。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制裁緬甸政府,中斷了對緬甸禁毒的援助。緬甸佤族地區只能在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的生產條件下,依靠歷史上遺留的毒品經濟的原始積累來生存和發展。同時,為了爭奪金三角中心的控制權(泰、老、緬邊境地區),又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與坤薩長期激戰。緬甸佤族地區成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90年——1995),經濟發展緩慢,但卻獲得了對坤薩販毒武裝集團作戰的勝利。 坤薩覆滅後,緬甸佤族地區的罌粟種植面積佔大金三角種植面積的1/2,產量佔1/3。緬甸佤族地區成為了金三角主要的種毒、制毒、販毒(包括冰毒)地區之一。給周邊地區的國家及國際社會帶來了毒品泛濫的巨大災難。美國稱緬甸佤族地區政府的主要軍政領導人是金三角第三代世界鴉片毒梟,中國警告緬甸佤族地方政府個別領導人向中國境內走私販毒,緬甸政府也認為佤族地方政府走在十字路口。在國內外的強大壓力下緬甸佤族地方政府領導層認真地思考了何去何從的問題。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1996年至2000年)開始加快了發展步伐,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交通、能源、寶石製造、商業、城鎮建設、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替代種植方面也有進展,地方政府的經濟和民眾的生活也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並沒有改變毒品經濟仍然是佤族地方經濟主要來源的狀況。這種矛盾又特殊的過渡狀況,又使緬甸佤族地區蒙上了一層不散的濃霧,懷疑、威脅、恐懼┅緬甸佤族地區向何處去?受到舉世的關注。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概況 一 地理位置: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是緬甸聯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北面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約在北緯22—23,東徑98—100間,東北面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耿馬縣、滄源縣,思茅地區的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西雙版納州的勐海縣接壤。北面與緬甸第一特區(果敢)相連。南面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相鄰。西面至緬甸第二條大江—薩爾溫江(怒江),與滾弄、當陽等城鎮隔江相望。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 二 歷史: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67年以前的幾千年。是佤邦漫長的歷史階段。這段歷史是原始社會末期,封建社會初期的變革階段。鬼神支配著人們的思想,世襲的山官、頭人統治整個社會,其表現形式是部落制度。整個佤邦分為大大小小幾十個部落(佤語叫「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由於外來武裝勢力的干預,佤邦境內出現了布來吳、岩帥、永和、岩小石、扎跌等部落武裝組織(稱自衛隊)。這些武裝組織和部落之間互相殘殺械鬥,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第二階段(1967—1989年):在部落混戰、各族群眾處於暗無天日的危難時刻,佤邦許多有識志士勇敢地站出出來。他們認識到,要拯救處於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須推翻反動的部落制度。必須組織革命的武裝力量,以實現佤邦的統一和和解。 1966年6月,以鮑有祥、鮑三板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昆馬游擊隊。 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龍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岩城游擊隊。 1968年,以魯興國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戶雙游擊隊。 1969年2月以趙尼來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紹帕游擊隊。 這些游擊隊的出現,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願望,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人民群眾積極參軍參戰、傳遞情報,隊伍發展迅速。但這些游擊隊組織都是自發的、分散的。對統一佤邦、解放佤邦很有局限性。各游擊隊領導人不謀而合地意識到:必須統一組織、統一領導、統一指揮。趙尼來、鮑有祥、魯興國、岩肯等領導人加強了聯絡,經過很多曲折,找到了緬甸共產黨。以誠懇的態度請緬甸共產黨來領導游擊隊鬧革命。 1969年三月,緬共代表來到紹帕、戶雙,7月到昆馬、岩城。緬共代表與游擊隊領導經反復協商,密切合作,對各游擊隊進行了整編。以戶雙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緬甸人民軍東北軍區4048營,以紹帕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4049營,以昆馬游擊隊的基礎,成立了502營,以岩誠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501營。 部隊成立後,組成了江東指揮部。指揮部成員有:周昆系、郭志明、楊福康、魯興國、郭志、趙尼來、鮑有祥等人。指揮部成立後,70年4月30日解放了勐冒(新地方)、隨後解放了營盤、邦腰、金廠等地。根據東北軍區的命令,4048、4049部隊到外區域作戰,501、502部隊留佤邦地區作戰。 1971年11月,佤邦的部隊和民兵群眾參加了滾弄戰役。 1972年3月,緬共東北軍區總部遷到勐冒,進駐佤邦的部隊有4045、4046、4047、3035、炮營等。本年底,佤邦境內大都獲解放,北佤南佤實現了統一。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區,孟延地區的大部分及勐寧等地區。1973年4月,東北軍區總部遷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總部也遷到邦桑,直到1989年4月16日。 緬甸共產黨在佤邦地區20年,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以階級斗爭為綱;以農民為基礎;以軍事為中心;以農村包圍城市、贏得戰爭、奪取政權為方針路線,解放了佤邦、統一了佤邦,使佤邦人民擺脫了部落統治的桎梏與枷鎖,佤邦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20年來,緬共除以上部隊編號外,還先後組建了2旅、5旅、8旅、683旅、685旅、768旅、859旅、12旅、6旅、7旅、48師、68師等部隊編號。在地方,還廣泛地成立了民兵,各縣成立了縣大隊。武裝力量形成了民兵、地方軍、主力軍三結合體制。 在地方政權方面,組建了北佤縣、南佤縣、景北縣、邦傘特區。 緬共在佤邦20年,為佤邦辦了20多所學校、5個醫院,動員群眾修了乾季公路300公里,搞了部分開田挖溝等農田水利工作。 1985年9月9日,緬共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趙明同志,被選為中央委員。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緬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後,內部發生了許多問題:根據地越來越小,階級斗爭越搞越激烈,中央主要領導年齡老化,思想僵化,教條主義十分頑固。大民族主義、宗派主義日趨明顯,幹部中培置親信,拉幫結伙。連年戰爭,群眾生活逐年下降,部隊供給短缺……對此形勢,當時許多中下層幹部提了許多改進意見,但緬共主要領導聽不進,還加上「反黨」帽子。在這種情況下,3月11日,原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彭家聲在果敢宣布脫離緬共領導,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 在對待和處理果敢問題上,緬共內部有兩種主張:一是和平解決,二是軍事鎮壓。主張軍事鎮壓的佔了上風。他們組織了指揮部,命令當時任北佤縣縣長、12旅旅長的趙尼來和當時任中部軍區副司令員的鮑有祥,率部隊前往鎮壓。他們倆人都是主張和平解決的幹部。在這即將發生兄弟互相殘殺的危急時刻,趙尼來、鮑有祥左右為難,一邊是上級領導,不執行軍令不行;一邊是20多年同一戰壕的戰友,不忍心互相殘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們最後決定:脫離緬共領導。這就是震驚內外的《4.17》事件。 第三階段:和平建設時期(1989—1999年): 1989年4月17日,佤邦舉義旗,脫離了緬其錯誤領導,組建了佤邦聯合黨、佤邦聯合軍。5月18日和政府對話,達成停戰協議。4月17日是佤邦歷史上一個里程碑。從此佤邦進入了和平建設的新時期。

『伍』 緬甸佤邦是那個方是南方還是東方

佤邦(緬甸第二特區)位於緬甸聯邦北部,名義上屬撣邦管轄,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通用漢語與中文,它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萬。北面與中國雲南省接壤,人口約36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人口約10萬,首府是邦康市。佤邦的領導人絕大多數是佤族。撣邦第二特區(佤邦)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約在北緯22°—23°,東經98°—100°間,東北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接壤;北與緬甸第一特區(果敢)相連;南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相鄰;西面至緬甸第二條大江—薩爾溫江(怒江),與滾弄、當陽等城鎮隔江相望。
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67年以前的幾千年是佤邦漫長的歷史階段,這段歷史是原始社會末期,封建社會初期的變革階段。鬼神支配著人們的思想,世襲的山官、頭人統治整個社會,其表現形式是部落制度。整個佤邦分為大大小小幾十個部落(佤語叫「恩」)。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地圖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根府土司疆域,清代部分地區脫離原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Wa State)這一名稱。
1948年開始,佤邦各族人民被中國國民黨領導了20年。1966年在佤邦先後出現了四家游擊隊,開始削弱了國民黨的勢力。1969年,緬共利用佤邦地區是聯邦政府管理的薄弱地區,又控制了佤邦20年。佤邦在1989年脫離了緬甸共產黨的錯誤領導,在當年的5月份就與緬甸聯邦政府達成停火協議,從此走向了和平發展的道路。

第二階段
1967—1989年在部落混戰、各族群眾處於暗無天日的危難時刻,佤邦許多有識志士勇敢地站出出來。他們認識到,要拯救處於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須推翻反動的部落制度,組織革命的武裝力量,以實現佤邦的統一和和解。
1966年6月,以鮑有祥、鮑三板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昆馬游擊隊。

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龍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岩城游擊隊。
1968年,以魯興國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戶雙游擊隊。
1969年2月以趙尼來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紹帕游擊隊。
這些游擊隊的出現,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願望,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人民群眾積極參軍參戰、傳遞情報,隊伍發展迅速。但這些游擊隊組織都是自發的、分散的。對統一佤邦、解放佤邦很有局限性。各游擊隊領導人不謀而合地意識到:必須統一組織、統一領導、統一指揮。趙尼來、鮑有祥、魯興國、岩肯等領導人加強了聯絡,經過很多曲折,找到了緬甸共產黨。以誠懇的態度請緬甸共產黨來領導游擊隊鬧革命。
1969年三月,緬共代表來到紹帕、戶雙,7月到昆馬、岩城。緬共代表與游擊隊領導經反復協商,密切合作,對各游擊隊進行了整編。以戶雙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緬甸人民軍東北軍區4048營,以紹帕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4049營,以昆馬游擊隊的基礎,成立了502營,以岩誠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501營。

部隊成立後,組成了江東指揮部。指揮部成員有:周昆系、郭志明、楊福康、魯興國、郭志、趙尼來、鮑有祥等人。指揮部成立後,70年4月30日解放了勐冒(新地方)、隨後解放了營盤、邦腰、金廠等地。根據東北軍區的命令,4048、4049部隊到外區域作戰,501、502部隊留佤邦地區作戰。
1971年11月,佤邦的部隊和民兵群眾參加了滾弄戰役。
1972年3月,緬共東北軍區總部遷到勐冒,進駐佤邦的部隊有4045、4046、4047、3035、炮營等。本年底,佤邦境內大都獲解放,北佤南佤實現了統一。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區,孟延地區的大部分及勐寧等地區。1973年4月,東北軍區總部遷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總部也遷到邦桑,直到1989年4月16日。
緬甸共產黨在佤邦地區20年,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以階級斗爭為綱;以農民為基礎;以軍事為中心;以農村包圍城市、贏得戰爭、奪取政權為方針路線,解放了佤邦、統一了佤邦,使佤邦人民擺脫了部落統治的桎梏與枷鎖,佤邦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20年來,緬共除以上部隊編號外,還先後組建了2旅、5旅、8旅、683旅、685旅、768旅、859旅、12旅、6旅、7旅、48師、68師等部隊編號。在地方,還廣泛地成立了民兵,各縣成立了縣大隊。武裝力量形成了民兵、地方軍、主力軍三結合體制。
在地方政權方面,組建了北佤縣、南佤縣、景北縣、邦傘特區。
佤邦民兵
緬共在佤邦20年,為佤邦辦了20多所學校、5個醫院,動員群眾修了乾季公路300公里,搞了部分開田挖溝等農田水利工作。
1985年9月9日,緬共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趙明同志,被選為中央委員。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緬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後,內部發生了許多問題:根據地越來越小,階級斗爭越搞越激烈,中央主要領導年齡老化,思想僵化,教條主義十分頑固。大民族主義、宗派主義日趨明顯,幹部中培置親信,拉幫結伙。連年戰爭,群眾生活逐年下降,部隊供給短缺……對此形勢,當時許多中下層幹部提了許多改進意見,但緬共主要領導聽不進,還加上「反黨」帽子。在這種情況下,3月11日,原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彭家聲在果敢宣布脫離緬共領導,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
在對待和處理果敢問題上,緬共內部有兩種主張:一是和平解決,二是軍事鎮壓。主張軍事鎮壓的佔了上風。他們組織了指揮部,命令當時任北佤縣縣長、12旅旅長的趙尼來和當時任中部軍區副司令員的鮑有祥,率部隊前往鎮壓。他們倆人都是主張和平解決的幹部。在這即將發生兄弟互相殘殺的危急時刻,趙尼來、鮑有祥左右為難,一邊是上級領導,不執行軍令不行;一邊是20多年同一戰壕的戰友,不忍心互相殘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們最後決定:脫離緬共領導。這就是震驚內外的「4.17」事件。

第三階段
1989年4月17日,佤邦舉義旗,脫離了緬共錯誤領導,組建了佤邦聯合黨、佤邦聯合軍。5月18日和政府對話,達成停戰協議。4月17日是佤邦歷史上一個里程碑,從此佤邦進入了和平建設的新時期。

『陸』 中緬看看邊境滄源口岸開放了嗎

中緬邊境的滄源口岸,現在是正常開放的,每天都有大量的貨物進出

『柒』 雲南臨滄永康靠近緬甸哪個地區

靠近緬甸佤邦第二特區,比較近的關口是永和關口。永和口岸,屬於國家二級口岸,距滄源縣城14公里,距緬甸佤邦紹帕區3公里,與緬甸佤邦勐冒縣紹帕區隔橋相望。

『捌』 准備游越柬老緬,想在緬甸經由陸路回國,哪位朋友知道怎麼走嗎

由緬甸的曼德勒市乘火車再換汽車到達滄源口岸。滄源口岸位於臨滄市滄源縣,滄源口岸於1996年9月27日經省政府批准為二類口岸,有芒卡和永和兩個出境通道。與緬甸撣邦第二特區接壤,國境線長達147.083公里。芒卡貿易區位於滄源縣南臘鄉人民政府所在地,中緬邊界146號界碑處,距縣城110公里,距緬甸佤邦南登特區4.07公里。永和貿易區距縣城14公里,距緬甸佤邦紹帕區3公里。兩個貿易區都有公路通往國內外,交通十分便利,是西南地區通往東南亞的一個重要通道。
滄源縣人民政府口岸辦公室主要負責對該口岸的協調建設管理。滄源海關、滄源邊境檢查站、滄源檢驗檢疫局擔負著口岸查驗任務,在現場為出入 境人員、貨物、交通工具辦理入境手續。
進入中國進內後要乘坐汽車到昆明!沒有火車!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8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2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