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緬甸地區都是山
㈠ 為什麼緬甸地理位置那麼好,卻比泰國落後那麼多
泰國旅遊業很發達,緬甸地理位置很好,不過很多地方都是山,農業和工業基礎都不好。緬甸之前是英國的殖民地,被英國壓迫很多年。
㈡ 關於緬甸的常識有哪些
國名:緬甸聯邦(TheUnionofMvanmar)
首都:內比都
面積:67.6581萬平方千米
人口:5540萬(2006年)
民族:全國有135個民族,緬族約佔全國人口的65%左右。為國家的主體民族。其他依次為克倫族、撣族等。
語言:緬語、英語
貨幣:緬元
國家地理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東北與中國毗鄰。西北與印度、孟加拉國相接,東南與寮國、泰國交界,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從南到北長2000千米以上。東西最寬為930多千米。以山地、高原為主,地勢北高南低。喜馬拉雅山脈從中國西藏東南延伸入境,在緬甸北部形成高山地區,海拔大都在3000米以上。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為全國最高峰。以第悅一東吁一線稍北為界,劃分為上緬甸和下緬甸。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錫唐河、加叻丹河、丹那沙林河等。緬甸森林覆蓋面積為全國總面積的50%多。其中以柚木最多。緬甸人稱它為樹木之王,被譽為「緬甸之寶」,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多的國家。礦產資源有石油、錫、鎢、鉛、鋅、銀、煤、鐵等。還出產世界聞名的紅寶石、翡翠、琥珀、玉石等。1978年3月,在緬旬北部發現了一塊重約30噸的世界上最大的粗玉。緬甸屬熱帶氣候,沿海屬季風型熱帶雨林氣候,北部屬季風型亞熱帶雨林氣候。
緬甸國名的由來
緬甸國名源於它的人口最多的民族——緬族。「緬甸」一詞來源於梵文,意為「堅強、勇敢」。
「和平之城」:仰光
仰光原是緬甸首都。位於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部,仰光河左岸,腹地寬廣。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緬甸第一大城市。城市三面臨水,仰光河從勃固流經仰光的西面和南面。城東是仰光河的支流形成的勃生堂河。人口530萬(2004年)0仰光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這里曾經是一座漁村。古稱大光,梵文意為「三崗村」。1775年緬甸王雍籍牙王將大光改為仰光,意為「和平之城」。1852年成為緬甸的首都。仰光是一座有著東方民族色彩的現代化城市。世界著名的珠寶交易市場。緬甸紅寶石的價值超過金剛鑽。這座城市有眾多的寶塔和絕妙的建築。仰光還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內河航運發達。港闊水深,可吞吐萬噸巨輪。陸地交通四通八達,鐵路公路干線在此交織。北郊機場是聯系國內外的重要航空港。矗立於仰光市區北部茵雅湖畔的丁固達拉崗上的。是馳名世界的佛塔。它與印度尼西亞的漢卡羅浮屠塔、柬埔寨的吳哥寺齊名,早已成為佛教國家緬甸的象徵。大金塔。緬甸人稱瑞大光塔,「瑞」在緬甸語中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稱。
「佛教聖地」:巴格
位於緬旬北部的巴格距仰光僅1個小時的車程,它曾是昔日王朝繁榮的都城,而且在仰光取代它之前,一直都是緬甸最重要的海港。現在它是緬甸的稻米主產區,繁衍生息著50萬人口,歷史上的紛飛戰火早已經成了過眼雲煙。巴格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那裡有1000年歷史的55米高卧佛,這座大佛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佛像之一。
「萬塔之城」:蒲甘
位於江畔的蒲甘是舉世聞名的萬塔之城,緬甸人曾經說過:「沒有到過蒲甘。就等於沒有到過緬甸。」蒲甘佛教藝術聞名於國內外,佛塔、佛像、壁畫,壯觀瑰麗,豐富到無所不包的廣大范圍。蒲甘是東方文化寶庫之一,是蒲甘王朝的首都。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最大的河流,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的察隅地區,流入印度洋的邊緣海。自兩江匯合處至江口全長約2150千米。流域面積達43萬平方千米,占緬甸全境的60%以上。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民族發展的搖籃,緬甸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都與它密切相關。緬甸人民自古稱它為天惠之河,對它十分崇敬。自北而南流經谷地、平原和下游三角洲,是緬甸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其中,中部平原和下游三角洲,是緬甸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㈢ 緬甸 西部山脈有哪些
緬甸西部山脈有若開山脈,又叫阿拉干山脈.基本上是緬甸和印度的界山。
緬甸面積約67.8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20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西、東為山脈環繞。北部為高山區,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開山脈,東部為撣邦高原。靠近中國邊境的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為全國最高峰。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原間為伊洛瓦底江沖積平原,地勢低平。
㈣ 中緬為什麼以高黎高山脈水嶺劃界
A 中緬兩國通過置換領土和平解決邊界爭端
中緬兩國山水相連、國境毗鄰,不僅在歷史、文化上有著密切的關系,兩國人民之間更是存在著源遠流長的兄弟般深厚友誼。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50年6月8日與緬甸建交。緬甸成為最早承認新中國,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
中國和緬甸有約2210公里的共同邊界,尖高山以南的邊界由中英之間的1894年、1897年和1941年的有關協議劃定,但實際控制線與條約規定不完全一致。中緬涉及懸而未決的邊界主要有三段。
第一段是阿佤山區一段:阿佤山區位於中緬邊境的中南段部分,英國和清政府在1894年和1897年簽訂的兩個中緬邊界條約對這一段邊界曾作以明文規定,但有關條文自相矛盾,這一段邊界長期沒有劃定。英國殖民者為造成既成事實,於1934年初派遣軍隊進攻班洪、班老兩個部落所轄地區,遭到當地佤族人民英勇抵抗,即有名的「班洪事件」。1941年,英國乘當時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所面臨的危急情況,以封閉滇緬公路為壓力,脅迫當時的國民政府在6月18日以換文的方式在阿佤山區劃定了一條對英國有利的邊界,即所謂的「1941年線」。由於不久爆發了太平洋戰爭,這條線上也沒有樹立界樁。
第二段是南畹河與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地區(又名南畹三角地區):勐卯三角地區位於中緬邊境的中段部分,是中國的領土,過去英國在條約中也已明文承認。但在1894年中英兩國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前,英國未經中國同意,擅自通過該地區修建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1897年,中英兩國再次簽訂中緬邊界條約時,英國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該領土的管轄權。緬甸獨立以後繼承了這一不平等的「永租」關系。
第三段是尖高山以北一段:尖高山位於中緬邊境的中北段部分。這一段邊界過去從未劃定。英國曾在這一地段不斷製造事端,1911年初武裝佔領了片馬地區,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義憤,全國各地掀起風起雲涌的抗議運動。迫於壓力,英國政府不得不於同年4月10日照會當時中國政府,承認片馬、崗房和古浪三處屬於中國領土。但英緬當局仍然賴在這個地區,毫無道理地繼續侵佔這一地區。
針對中緬邊界存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不久,緬甸方面曾幾次向中國提出邊界問題。但因為新中國成立不久,解決邊界問題尚未提上日程。1954年11月至12月,緬甸總理吳努訪問中國,席間又談到兩國邊界問題。會談後發表公告指出:「鑒於中緬兩國邊界尚未完全劃定,兩國總理認為有必要根據友好精神,在適當時機內,通過正常的外交途徑,解決此項問題。」1955年11月,中緬雙方邊防部隊在黃果園因誤會發生了一次武裝沖突,兩國開始把解決邊界問題提上日程。從1956年初起,兩國就邊界問題開始進行多次接觸和磋商。
1956年10月,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吳努應邀訪華。期間,周恩來同吳努就中緬兩國共同關心的問題,特別是中緬邊界問題舉行會談。中國政府依據調查研究的結果,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通過吳努主席向緬甸政府就中緬三段未解決的邊界問題說明了情況,並提出了原則性建議。
關於阿佤山區一段:中國政府認為,「1941年線」是英國人趁人之危造成的,中國人民對於此是不高興的。在邊界問題上,根據正式條約提出來的要求按照國際慣例應予以尊重。為了促進這個問題公平合理的解決,中國政府准備把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的地區,同時,要求在中緬兩國政府沒有就此問題達成最後協議並樹立界樁以前,緬甸軍隊不進駐中國部隊自「1941年線」以西撤出的地區,但緬甸工作人員可以進入這一地區。
關於勐卯三角地區:中國政府指出,緬甸繼承的英國對該地區的「永租」關系,同中緬兩國目前的平等友好關系是不相稱的,中國政府願意同緬甸政府商定如何具體部署對勐卯三角地區「永租」關系的廢除。
關於尖高山以北一段:中國政府根據歷史事實和實際情況調查,提出建議:從伊索拉希山口以北到底富山口部分,可以按習慣邊界線劃界;從伊索拉希山口到尖高山一段,除片馬、崗房、古浪地區應歸還中國以外,原則上可以按怒江、瑞麗江(即龍川江)、太平江為一方和恩梅開江為另一方的分水嶺劃定邊界;在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的同時,緬甸政府也把軍隊從片馬、崗房和古浪撤出,在這一地區最終劃界以前,中國軍隊將不進駐這個地區,緬甸政府可以進行行政管理。
這公平合理地照顧到了雙方的利益,吳努主席對此原則性建議非常滿意。1956年11月9日,中緬在聯合新聞公報中宣布:中緬兩國政府取得諒解,到1956年底,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緬甸軍隊撤出片馬、崗房、古浪。撤軍工作順利進行,為兩國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此後,中國總理周恩來與緬甸領導人不斷進行深入具體的討論。雙方達成一致:鑒於緬甸在勐卯三角地區修建的公路對緬甸至關重要,中國政府願意把這個地區移交給緬甸;作為交換,緬甸把「1941年線」以西的班洪和班老部落管轄區劃給中國,從而糾正兩個部落被「1941年線」分割為中緬兩部分的不合理狀態。
1957年7月,中國第一屆人大第四次會議專門討論了中緬邊界問題,周恩來作了專題報告,會議就中緬邊界問題作出了決議,中緬邊界問題解決的條件日趨成熟。
1958年9月26日,緬甸國防軍總參謀長奈溫取代吳努擔任總理。奈溫對解決兩國的邊界問題態度積極,並應邀於1960年1月24日至29日來華繼續商談兩國邊界問題的解決。兩國總理於1月28日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中緬友好互不侵犯條約》和《中緬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上簽字。
最終,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1960年10月1日《中緬邊界條約》在北京簽訂,主要內容有:
1、根據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原則和友好互讓精神,緬甸同意把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地區(面積約153平方公里)歸還中國;
2、鑒於中緬兩國的平等友好關系,雙方決定廢除緬甸對屬於中國的勐卯三角地的「永租」關系,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中國同意把這個地區(面積約220平方公里)移交給緬甸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作為交換,同時為了照顧歷史關系和部落的完整,緬甸把班洪、班老部落轄區(面積約189平方公里)劃歸中國,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3、雙方同意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的一段邊界,除片馬、古浪、崗房地區外,按傳統習慣線定界;
4、中國政府根據一貫反對外國特權和尊重其他國家主權的政策,放棄1941年中英換文中規定的中國參與緬甸爐房礦產企業的權利。
中緬邊界問題的談判及解決,不僅有利於中國邊疆的穩定和中國與周邊國家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而且也有利於亞洲和世界和平,同時也為亞非國家通過友好協商解決國與國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樹立了良好的範例。
㈤ 緬甸在地理位置上有那些優勢
緬甸最大的優勢就是,鏈接兩大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㈥ 果敢地區在哪為何緬甸一直控制不住
果敢地區在緬甸與中國之間的撣邦高原上。其實果敢地區原先是中國的領土,但是在1897年的時候,中國和英國再次對國家邊境這個問題進行討論,當時英國強迫中國簽訂協議把果敢地區劃入英國到殖民地緬甸地區。而當時緬甸之所以無法控制果敢主要是三個原因造成的。
第3個原因就是果敢地區的地勢非常的復雜,典型的易守難攻。要知道雖然緬甸軍隊在正面與果敢軍隊進行作戰的話,有可能獲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再加上那些其他國家的軍隊支持果敢地區以及這一些復雜的地勢,緬甸軍隊就不一定能夠獲得戰爭的勝利了。因為果敢地區的山比較多,並且樹木也比較多,很容易讓果敢軍隊的士兵隱藏身形和與緬甸軍隊打游擊戰。而那時緬甸軍隊只能無法發揮出軍隊的優勢,從而拖住這場戰爭。
㈦ 野人山地區為什麼劃給緬甸
位於緬甸最北方,是密支那以北一片未被開發的原始森林,再北是喜馬拉雅山。歷史上為中國領土,歷來為中國雲南省管轄,新中國成立後,劃界後成緬甸國土。
.
政治考量吧···緬甸不是還有個果敢么
㈧ 緬甸好多山啊,
沒怎麼開發 當然青山綠水了
㈨ 緬甸的氣候地形特徵
氣候:
緬甸大部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度。曼德勒地區極端最高氣溫逾40度。1月為全年氣溫最低月份。平均氣溫為20度以上;4月是最熱月,平均氣溫30度左右。6-9月是雨季,降雨量因地而異,內陸乾燥區500-1000毫米,山地和沿海多雨區3000-5000毫米。
地形特徵:
緬甸地形北高南低,地形結構呈馬蹄狀。東、北、西部均為高山和高原,中央為平原, 從北向南一馬平川。緬甸境內有三條平行的山脈,由北向南延伸,即優瑪山脈、勃固山脈和撣邦高原。海拔5881米終年積雪覆蓋的哈卡玻-日則峰是東南亞地區最高峰。這些山脈把整個緬甸分成3個江河體系,即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和錫唐河,均從北向南流淌,注入大海 。其中,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最大的水系,全長2170公里,流入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