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第一大姓是哪個

緬甸第一大姓是哪個

發布時間: 2022-02-01 05:47:52

⑴ 吳是緬甸第一大姓嗎

吳不是緬甸姓氏,放在名前面只是對某個男人的尊稱。

⑵ 第一大姓是什麼呢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

據介紹,我國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19%;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

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姓氏人口少於2000萬人多於1000萬人的姓氏有12個,依次是:徐、孫、馬、朱、胡、郭、何、高、林、羅、鄭、梁。

位列前100名的姓氏還有:謝、宋、唐、許、韓、馮、鄧、曹、彭、曾、肖、田、董、袁、潘、於、蔣、蔡、余、杜、葉、程、蘇、魏、呂、丁、任、沈。

姚、盧、姜、崔、鍾、譚、陸、汪、范、金、石、廖、賈、夏、韋、傅、方、白、鄒、孟、熊、秦、邱、江、尹、薛、閆、段、雷、侯、龍、史、陶、黎、賀、顧、毛、郝、龔、邵、萬、錢、嚴、覃、武、戴、莫、孔、向、湯。

前100個姓氏總人口佔全國人口的84.77%。

⑶ 緬甸姓氏大全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Maung,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Ko,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U,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Aung Gyi),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Maung Aung Gyi)、「郭昂基」(Ko Aung Gyi)或「吳昂基」(U Aung Gyi)。此外,還有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欽」(Thakin,意為主人)、「波」(Bo,意為軍官)、「耶波」(YeBo,意為同志)、「塞耶」(SaYar,意為教師和醫生)的。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瑪」(Ma),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Daw,意為姑、姨、嬸)。如有一位叫「丹敏」(Tan Min)的女子,隨著她的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人們可稱她為「瑪丹敏」(Ma Tan Min)或「杜丹敏」(Daw Tan Min),她本人自稱「瑪丹敏」(Ma Tan Min)。有統計,緬甸人取名所用的字總共不到100個,用這些字互相拼湊,取其聲韻順口悅耳即可。因而緬甸人重名的很多,為表示區別,往往在名字前或名字後加上籍貫或工作單位、職業名稱等。

⑷ 中國第一大姓到底是什麼

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2008年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其次是李姓,有9207.4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19%;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

2019年1月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為全國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達到1.015億人。

擴展資源:

王姓的本義與圖騰:

王字,結構為三橫一豎。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 貫通之,是古代君主的稱號,其本義為「天下所歸望也」。

甲骨文和金文的「王」字,是一斧狀兵器鉞,是權力的象徵,古代帝王和諸侯 用來指揮軍隊作戰。夏朝之前國君(君主)不稱「王」而稱「氏」, 夏朝時改稱「後」,自商朝開始稱「王」。

到春秋時期,諸侯也開始稱王,但須得到周王的封賜。進入戰國時期,勢力強大的諸侯紛紛自 封為「王」。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後,國君不再稱王,而稱皇帝。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 史稱秦始皇。此後,「王」成為皇帝封賜爵位中的最高稱號,一直沿襲到清朝滅亡。王,又常 引申指各種出類拔萃的人物,或動物、植物、物什、技能等。

王姓的始祖往往生於帝王世家,王姓先人便產生了對王權和血統概念的崇拜,成為精神圖騰, 並以「王」為族徽,最終產生王姓。

⑸ 中國姓氏排第一的是那個

2020我國姓氏最新排名
第一. 李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94%=95,300,000人

有關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
1、源出嬴姓說。
即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為理氏,後為李氏。 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即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3、源出姬姓(虎圖騰)說。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
有一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 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漢晉時期,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
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 。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實為漢將李陵後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時被賜為李氏,名義上是賜姓,實際是恢復李姓,因為西夏皇族拓跋氏為漢將李陵後裔。
唐朝時期,皇室賜予大臣或武將為國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於、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從李唐皇族姓李,稍後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被王侯賜姓,再後來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以及猶太、安息、高句麗、黨項等外來少數族裔因功或者內附,多被封賞為李姓。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置,因在隴山之西得名。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
趙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將秦代原有的邯鄲改為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省中部)。東漢建安年間(公元2世紀末)改為趙郡。相當於河北省中部趙縣、邯鄲一帶地區。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此外還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陽郡、南陽郡等。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青蓮堂:唐代大詩人李白,號青蓮居士。李姓後人為紀念這位大詩人,便以「青蓮」作堂號,永示緬懷。
此外還有趙郡堂,平棘堂等。

⑹ 第一大姓是

中國第一大姓:王姓。

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依託目前全世界最大、覆蓋全國近14億人口的人口信息系統,採用大數據技術,對2018年公安機關登記的全國姓氏進行了統計分析: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1.015億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其次是李姓,有1.009億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19%,第三位是張姓,有9540萬人。

最新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司的數據顯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為全國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達到1.015億人。

中國第二大姓

新版本統計得出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前100個姓氏總人口佔全國人口的84.77%。這一結果與2006年的版本相比,差別也僅限於第9和10之間的順序。但前100位中兩個版本還是存有一定的差別。

對於其中的差異問題,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比較了這兩份統計結果的差別原因:2006年版的調查屬於抽樣調查法,歷時兩年。涉及包括港澳台地區在內的全國1110個縣和市,得到了3億人口的數據,共獲得姓氏4100種。

而此次的排名,是依託公安部的全國13億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姓的排序生成,但公安部戶籍登記中未能納入港澳台地區,且王姓的分布呈現出北多南少的狀態。根據袁義達2006年版的研究數據表明台灣地區李姓就要超過王姓幾十萬人。

⑺ 緬甸有哪些姓氏

緬甸人不論男女,都是有名無姓,他們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個稱呼,以便表示性別、長幼、社會地位和官職的區別。
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Maung),意思即自謙為「弟弟」,如:貌西圖(Maung Sithu)。對長官或長輩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吳」(U)字,意思即敬稱對方為「叔叔」、「伯伯」。對平輩或年輕的男子,名前往往加「郭」(Ko),意思即稱對方為「兄」。
緬甸女人的通稱是「瑪」(Ma),意思是姐妹。不論已婚或未婚,年齡較大或受人尊敬的婦女都可稱「杜」,意思是姑姑或阿姨。
比較常見的包括緬甸人名前的「吳」不是姓而是一種尊稱,意為「先生」。常用的尊稱還有:「杜」(Daw)是對女子的尊稱,意為「女士」,如:杜欽梅丹(Daw Khin May Than)。「塞耶」意為「老師」,「道達」是英語Dr.的譯音即「博士」。「耶博」(Yebaw)是同志的意思。目前緬甸有一部分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喜歡在自己的名字上加「耶博」二字。
例如一男子名「剛」,長輩稱他為「貌剛」,同輩稱他為「哥剛」。如該男子有一定社會地位則被稱為「吳剛」,如系軍官則被稱為「波剛」。如一女子名「剛」,系有社會地位的女士則稱為「杜剛」,是女青年則稱為「瑪剛」。特別要說明的是,緬甸婦女在結婚後,仍然保持自己原來的名字,不改為夫姓。
還有,一個男人的名字如果叫「索吞」,小時候,大人和小同伴們都稱他為 「貌索吞」;長大一些以後,與他年齡相仿的和比他年輕的人都叫他「郭索吞」。長輩也可以叫他「郭索吞」,也可以叫「貌索吞」;上了年紀,或有社會地位以後,一般人都會稱他為「吳索吞」,與他年歲相仿的人也可稱他為「郭索吞」。但是,他本人仍自謙地稱自己為「貌索吞」或「郭索吞」 。
另外,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一些愛國青年知識分子,在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的運動中,成立了德欽黨,凡是參加德欽黨的人,都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德欽」(Thakin)二字,表示「主人」, 以表示自己不做奴隸,要做自己國家的主人。如德欽巴登頂(Thakin Ba Thein Tin)。
獨立後, 也有一些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喜歡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耶波」(Yebaw),意思是「同志」。「波」(Bo)是軍官或首領的意思。如當過軍官或在軍隊中任要職者,則自稱或被稱為「波」。「蘇巴」(Sawbwa)是撣族對土司的稱呼。「蘇」是撣族對土司或一般男子的稱呼。「蘇」(Saw)、「曼」(Mahn)是克倫族對男子的稱呼。「諾」(Naw)是對女子的稱呼。「杜瓦」(Duwa)則是克欽族對土司的稱呼。
在緬甸,學會在准確使用當地人的稱謂是很必要的,否則就容易讓別人和自己尷尬。比如,當你在緬甸詢問一位有相當地位的人的姓名時, 他可能會自謙地介紹說:「我叫貌丁武」。假如你也跟著就稱他為「貌丁武」,顯然不夠尊重對方,當然是不恰當的稱呼。因為按緬甸風俗,這樣的人當然應該稱呼他為「吳丁武」。
緬甸人的屬相與華人的十二生肖不同,他們按出生日是星期幾來決定自己的屬相——將星期三這天分開,上半天稱為星期三,下半天稱為「羅侯」,因此,一星期便有8天之分,緬甸人也就有了8大生肖:星期日出生的人屬妙翅鳥,星期一屬老虎,星期二屬獅子,星期三上半天屬雙牙象,下半天屬無牙象,星期四屬老鼠,星期五屬天竺鼠,星期六屬龍。因此,緬甸人除了每年過一次生日以外,每個星期還過一次「生日」,「常慶常生,常吃常喝」。
緬甸人的姓名和屬相
緬甸人不論男女,都是有名無姓,他們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個稱呼,以便表示性別、長幼、社會地位和官職的區別。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意思即自謙為「弟弟」。對長官或長輩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吳」,意思即敬稱對方為「叔叔」、「伯伯」。
對平輩或年輕的男子,名前往往加「郭」,意思即稱對方為「兄」。對年輕女性稱「瑪」,意為「姐妹」,有地位或年老的女性稱「杜」,意為「姑」。緬甸女人的通稱是「瑪」,意思是姐妹。不論已婚或未婚,年齡較大或受人尊敬的婦女都可稱「杜」,意思是姑姑或阿姨。
緬甸人的屬相與華人的十二生肖不同,他們按出生日是星期幾來決定自己的屬相。
緬甸人將星期三這天分開,上半天稱為星期三,下半天稱為「羅侯」,因此,一星期便有8天之分,緬甸人也就有了8大生肖:星期日出生的人屬妙翅鳥,星期一屬老虎,星期二屬獅子,星期三上半天屬雙牙象,下半天屬無牙象,星期四屬老鼠,星期五屬天竺鼠,星期六屬龍。因此,緬甸人除了每年過一次生日以外,每個星期還過一次「生日」,「常慶常生,常吃常喝」。
緬甸人喜塗「特納卡」
外國人初到緬甸,往往對緬甸的一種現象感到困惑:緬甸的婦女、小孩,甚至有個別年輕男子,都在臉兩邊塗上一片黃粉。這種黃粉實際上是緬甸人就地取材自製的一種物美價廉的天然防曬美容霜,緬甸人稱之為「特納卡」,其學名叫做「黃香楝粉」。據當地人說,黃香楝是緬甸到處都野生的一種樹。
此樹大多見於乾旱、貧瘠的土地上。黃香楝樹和檀香樹、樟木樹一樣,氣味芬芳,色澤鮮亮,因為能散發出香味,所以也可用做香料。用黃香楝樹干研磨的黃香楝粉有清涼、化淤、消炎、止疼、止癢、醫治疔瘡、防止蚊蟲叮咬等作用。人們把黃香楝粉抹在臉上,既可防止紫外線,又起到清涼、美容的作用。
另外,由於緬甸氣候炎熱,異常炎熱的時間大約佔全年的3?4還要多,氣溫常常在攝氏30度到40度,人經常會出汗,容易產生體臭、狐臭,用「特納卡」抹在身上,會散發出一種淡淡的苦香味,並能起到驅趕蚊蟲的作用。因為「特納卡」完全是天然的,無任何添加的化學成分,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作用。
加之,黃香楝樹到處可見,「特納卡」製作方便,價錢又便宜,因而深受緬甸百姓歡迎。在緬甸城鄉的集市或商店裡,到處可見一尺多長、酒杯那麼粗的、一節一節的黃香楝樹干,也有一盒一盒已經研磨成乾粉塊的「特納卡」出售。
在緬甸,無論貧富,幾乎家家都有一個像碗那麼大小的石磨,這就是用來製做「特納卡」的。早上起來,洗漱完後,人們先朝小石磨上倒幾滴清水,接著把晾乾的黃香楝樹干置於石磨上面不停地研磨。磨出來的黃色漿汁,就會流入小磨盤邊上小槽內。然後,有的人是用小刷子把「特納卡」刷在臉上,有的則是用手直接在兩邊臉頰上均勻地抹上一片。
而那些怕太陽曬壞了她們寶寶的媽媽們,則把「特納卡」塗滿了她們寶寶的臉,像把整整一張黃色面膜貼在了孩子們的臉上,只看見孩子們可愛的嘴、鼻子和忽閃忽閃的大眼睛。除塗在臉上外,婦女、小孩、青年男子也有把「特納卡」搽在裸露在外面的胳膊、腿上等部位的,既可防治皮膚被陽光灼傷,也可防止蚊蟲的叮咬。緬甸人還深信,這種木頭和水磨出的液體可以防止粉刺,保持皮膚嫩滑細膩。
由於「特納卡」有清涼、消炎、化淤、滋潤皮膚等功效,緬甸女性不但在臉上搽抹「特納卡」,在身體看不到的部位也大都施用「特納卡」。
如今,隨著現代物質生活的普及,有些緬甸新潮女性已不再把「特納卡」抹在裸露的皮膚上了。然而,對絕大多數緬甸人來說,如果哪家的婦女、小孩早上起來沒有往臉上抹「特納卡」,他們就會認為這家人太懶,早上沒洗臉。
因此,往臉上搽「特納卡」,不僅是緬甸人保護皮膚的一種辦法,也是緬甸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一般的情況下,未婚的少女喜歡將「特納卡」塗滿前額和鼻樑,結過婚的婦女則只塗臉的上半部,寡婦只塗臉的一半,老年婦女則隨心所欲,可塗可不塗。(來源:廣西日報 任意)

與男性相同,緬甸婦女的稱謂也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

稱呼年輕或和自己平輩的女性,該女性的名字前通常加一個「瑪」字。「瑪」意為「姑娘」。年輕的女性表示自謙,自報名字時一般會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一個「瑪」字。如果稱呼年長的婦女,人們要在她的名字前加一個「杜」字,以示尊敬。

緬甸人的尊稱和謙稱能區別人們的性別和年齡。

雖然沒有姓,但是緬甸人非常重視給孩子起名字。從小孩出生後的第七天到第十四天內,家長要挑選良辰吉日為小孩舉行隆重的命名儀式。在命名儀式上,父母用藤金合歡葉和大解寶葉熬制的水給小孩洗頭。然後,給孩子換上干凈的新衣服,噴點香料水。接著,主持命名儀式的長者根據孩子出生的時辰和日子給他取名字。

有趣!緬甸人有名無姓 名字一般和星期有關
有趣的是,緬甸人的名字一般都和星期有關。根據緬甸的風俗,一個星期中的每一天都有緬甸語中的字母與之相對應。父母給孩子取名字時,通常將孩子出生那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首位,出生後第五天所對應的字母放在名字的末位。所以,只要知道緬甸人的名字,就能猜出他是星期幾出生的了。(來源:環球網)

⑻ 既然緬甸沒有姓氏,對於緬甸人應該如何稱呼呢

緬甸人很重視在名上區分性別、長幼、尊卑。因此,他們在每個人的名前面都加一個前綴稱呼。

這個「前綴」一般表示自謙或尊敬,且隨著年齡增長或社會地位改變而改變。

一般來說,男人名前加「貌」、「郭」、「吳」字等,女人名前加「瑪」、「杜」字等。

男性對少年或幼輩稱「貌」(意思是弟弟、小弟),對青年或平輩稱「郭」(意思是小夥子、兄長),對長輩或上級稱「吳」(意思是大叔、先生)。

年輕的女性無論婚否,或自稱時,一般在名前加「瑪」字(意即少女),長輩或有地位的婦女則名前加「杜」字(意即夫人、太太),以示尊敬。

常用的尊稱中,還有其他一些稱呼,是軍官的,前面加「波」字;是老師的前面加「塞耶」;愛國青年知識分子,名前加「德欽」二字,表示「主人」;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喜歡在名前加「耶波」,意思是「同志」。

(8)緬甸第一大姓是哪個擴展閱讀

緬甸人在人際交往中待人十分謙恭、友好,他們所採用的見面禮節主要有三種。

1、合十禮

由於緬甸人大多信奉佛教,因此他們在社交活動之中,一般都習慣於向交往對象行合十禮。在緬甸,在行合十禮時不僅要問候對方,而且戴帽子的人必須首先將帽子摘下來,並且夾在腋下。見到僧侶時,對其只能行合十禮。

2、鞠躬禮

緬甸人在見到長輩、上級或學者時,大都要向對方行鞠躬禮,以表示自己特殊的敬意。

3、跪拜禮

在民間交往中,緬甸人在參見父母、師長或者僧侶時,往往講究要「五體投地」,向對方行跪拜大禮。這種禮節,其實出自佛門。按照佛教教規,在行跪拜禮時,行禮者須使自己雙手、雙腳、雙肘、雙膝、額頭同時接觸地面,並且在此前後雙手合十舉至頭頂。

在日常生活中,緬甸人對長輩尊重有加。他們講究,晚輩在向長輩遞送東西時,必須使用雙手。在遞細小物品時,可單用右手,但應同時以左手托扶右手下部。

在長輩面前通過時,晚輩應當躬身低首,輕輕走過,不允許昂首闊步,或是奔跑通過。

長輩來到室內時,晚輩必須迅速起身迎侯。向長輩告辭時,晚輩先要躬身施禮,然後後退兩步,方可離去。

⑼ 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一的是哪個姓氏

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一的是:李姓。

⑽ 世界上的第一大姓是什麼

世界上的第一大姓是李姓。

河南省鹿邑縣是老子故里,也是李姓發源地。天下李姓根在鹿邑,鹿邑也是海內外李氏宗親尋根拜祖的聖地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

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台灣。

600年期間,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劇膨脹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賜姓李氏、唐宗室後人多達官貴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但隨著朝政的變化,在唐代即有許多李姓人物貶官南下,又有許多人為免遭禍害而逃至全國,使李姓遍及全國。

李姓的發展歷程: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據《明會要》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

清朝及民國時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9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3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6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6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7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7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