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佛教三寶是什麼
A. 佛誕日是什麼時間
佛誕日,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
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
釋迦牟尼成佛後,開始他的傳教活動。他旅行各地,足跡遍布恆河流域。所到之處,專心講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義,並組成了傳教的僧團。
弟子據說有500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十大弟子。佛、法、僧這佛教的三寶已具備,佛教正式形成。
關於佛誕日的具體日期,雖然在印度南、北傳的《佛傳》里都有明確記載,但說法不一。我國自元代以來,南北趨於統一,均以四月八日為佛誕日。
而南傳、藏傳佛教則歷來以公歷五月的月圓日(相當於我國農歷即月之十五日)為佛誕日,並且於1954年在緬甸仰光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三次大會上,定此日為「世界佛陀日」。
因此為了既尊重我國的歷史傳統,又體現佛法的庄嚴性和一致性,我國各大寺院除了仍以農歷四月八日為佛誕日外,自1990年起,增加每年公歷五月月圓日為佛陀吉祥日。
B. 南傳上座部佛教信仰是什麼
就個人的感覺而言,南傳上座部佛教更注重實際的修行。也就是四聖諦和八正道。北傳中也有此修法,但其他的演變出的方法也不少,不似南傳專精。
而在信仰方面,和北傳一樣,是佛法僧三寶。但是信仰這一條主要是對在家人的說法,主要目的是為了充實個人的精神世界,生活更有方向感。
南傳的佛教里,出家人修戒定慧,可以解脫煩惱。而佛陀是作為一個修行的導師,並不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
在家人修四具足(戒具足、信具足、舍具足、慧具足),可以獲得快樂,其中信具足,就是信仰佛法僧三寶。(當然,信仰的對象也是佛陀的覺悟,而不是有求必應的神靈)
南傳和北傳在三法印方面卻是有所不同(所謂三法印,就是用來印證世間流傳的佛法對錯的,只要符合三法印,即使是魔頭講的,也是佛法)
北傳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
南傳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受皆苦(巴利文三法印)
主要是第三法印有所不同,但就個人理解,涅盤寂靜和有受皆苦只是說了一個道理的正反兩面,並無高下之分。
南傳和北傳相比較,似乎南傳更加註重實際一些。比如「超度亡靈」這一條,在《綁刀氏之子經》中佛陀是不承認他有這種能力的。而以此而言,就個人的觀感,北傳的凈土宗為人念經就有些不太能理解了。
總而言之,南傳似乎更實際朴實一些,北傳雖然也破除迷信,但有些做法依然讓人有些不懂,但至於這些做法真正是對是錯,以我的能力,無法判斷,只能暫做存而不論。
——————————————————————
以上基本都是個人觀點與理解,如果想更好的理解南傳佛教,可以去看看《您認識佛教嗎?》這一本書,這本是以南傳的觀點來闡述佛教的。樓上繁星流動所摘,即與此書開頭基本相同,可作為試讀。
另有覺悟之路網站,資料很多,可以參考。
C. 吉祥三寶是什麼
【吉祥】 (雜語)吉事兆瑞經疏八曰:『梵雲落吃澀弭Lak&sdotblw;m&imacron;翻吉祥相或名具相亦嘉慶義吉慶義』 【吉祥】 梵語s/ri^音譯作室利、師利、屍利稱吉羊關於吉祥用語散見於諸經典吉祥、吉祥草等吉祥系鬼母神等用驅魔實吉祥草則梵語kus/a 意譯草於濕頗似白茅草據說釋尊道即坐於吉祥草系由吉祥童刈割並敷陳於釋尊座位〔阿含卷五十四荼帝經、現經卷二、卷三、華嚴經疏卷十二、經疏卷七〕(參閱『吉祥』2239 、『吉祥草』2240) 【三寶】(梵tri-ratna巴ti-ratana藏dkon-mchoggsum) 所謂三寶指佛、、僧三者言問起佛教說佛教佛、、僧三寶佛教三寶佛教徒言歸依三寶初終件事情要佛教徒必須歸依三寶所歸依三寶佛教徒欠缺條件論任何代、域論乘、乘歸依三寶都受重視 自古三寶(1)現前三寶(2)住持三寶(3)體三寶等三種述∶ (1)現前三寶∶指釋尊世三寶言釋尊世代三寶∶釋尊本身佛寶佛所說教理寶釋尊弟比丘、比丘尼等家僧團僧寶 (2)住持三寶∶佛滅各代佛教三寶住持三寶佛滅佛寶崇拜∶由金屬、木石等所塑造佛像或畫紙佛像些都信徒歸依禮拜象寶則寫樹葉、樹皮、布帛、紙等物經典或印刷經卷書冊佛教聖典所謂黃卷赤軸僧寶比丘、比丘尼等家僧團現袍圓領僧相家 佛滅未佛像象徵佛受崇拜四紀念釋尊別∶佛誕嵐毗尼園、道摩揭陀、初轉輪鹿野苑(波羅奈)、入滅拘屍羅;另外佛曾及菩提樹、輪、佛塔等都佛象徵禮拜佛滅佛舍利(s/ari^rasari^ra)則作佛寶崇拜各紛紛建立佛舍利塔於佛塔崇拜廣流行佛遺留牙齒發佛用佛缽等物禮拜含舍利佛遺骸叫做dhatu(馱都)緬甸塔(pagoda)錫蘭馱都(dha^tu-gabbha)演化舍利與遺骸、遺物及種種佛象徵(佛塔)等都視佛寶種 (3)體三寶∶稱同體三寶哲理論看佛僧三寶三者應該作體解釋別 佛發現並且說佛教理沒佛陀悟說便沒佛教教理所依存於佛佛由於藉著發現、悟、體佛離佛存總佛本質僧佛代表(象徵)代替佛向民眾說離佛與僧能獨存 反說佛與必須依賴僧寶傳布弘揚才更能顯示其價值意義僧寶才能佛機能顯現佛、、僧三者密關系由知所佛、、僧三者具體關系故稱體三寶 三種三寶加考察通我所說『三寶』指歷史現前三寶言現便根據種觀念加研究立場給三寶定義∶ 佛(buddha)佛教祖佛教教主釋尊面所說佛教說佛候歷史釋尊已《華經》〈壽量品〉所說靈鷲山身--釋迦牟尼佛佛寶凈土宗阿彌陀(cAmita^yus量壽、Amita^bha量光)佛做本尊佛寶禮拜外密教系統佛教(Maha^vairocana毗盧遮)教主佛寶總言凡說教主、救渡眾者及信徒所皈依崇拜象佛寶 (dharmadhamma)佛所說教使脫離現實安與苦惱邁向苦安穩理想境界教引導社全體步入平幸福世界教總佛教世界觀與觀社底應該種狀態呢佛教信仰與實踐問題展教總稱寶寶列兩類∶ (1)能詮言教∶用語言文字表現書寫印刷經典類 (2)所詮教理∶經典所包含思想、說等教理內容 前者形式教者則教內容 僧(sam!gha)指代替佛向民眾傳布佛教理論與實踐指導教化民眾家僧伽 僧伽意義與機能三種∶(1)僧伽佛教專家(2)僧伽信仰指導者(3)僧伽承續者 三點意義略述∶ (1)佛教專家∶僧伽必須具備確佛教信仰能確理解佛教世界觀、觀等教理說由確實踐修行深切、體驗悟原始經典認僧伽具備妙行、質直行、理行、行等四雙八蝶聖者所指佛教專家 (2)民眾信仰指導者∶僧伽必須述所說佛教專家同民眾信仰指導者必須具救渡苦難教化能力與手段且具教化意願專致力於救渡眾前項定義所說僧伽應該接受世間供養、恭敬、合掌禮拜福田緣故另外像阿羅漢具三明六通等神通奇跡靈異能力些都作教化手段阿羅漢應該算符合項目 (3)承續者∶使『久住』僧伽重要任務說要確傳持勿使斷絕直世永遠傳承持續所謂『僧伽』團體承續者(取材自《佛教要語基礎知識》) ◎附∶太虛《佛僧義廣論》(摘錄) ()佛觀 (1)依釋迦牟尼佛建立佛根本觀 (2)信釋迦牟尼佛確遍覺高 (3)毗盧遮或或盧舍或金剛持皆釋迦牟尼功德聚別名視牟尼外佛 (4)世界阿彌陀佛、葯師佛或往劫燃燈佛等皆由信釋迦牟尼佛說知者皆與釋尊平等 (5)佛積數劫行所圓極與流俗所稱佛等混同 (6)佛世三乘聖眾聖猶凡世與凡世倫聖哲混同 (7)佛界諸(宇宙萬)遍覺者亦教化切情令 遍覺者與神教創造主宰及神教禍福於等迷信神混同 (二)觀 (1)切經律皆源本佛所宣說聲教由佛徒歷結集者 (2)佛徒結集佛說初亦口誦相傳;用文字寫書本則先佛徒代同故乘與乘經律亦寫先殊 (3)信超聖必非勝事故經律所言思議事皆應確信實事凡識疑議 (4)諸論及撰述語錄皆賢聖佛徒修證、宗依佛說闡揚詮釋者故今亦憑佛說親證研究抉擇 (5)乘諸宗各標其勝集其理解於念起觀行;建宗趣行或殊真本覺二 (6)菩薩藏與聲聞藏境行皆別聲聞境行亦菩薩所含攝 (7)佛教發源於佛及聖眾漏智故視同其餘於漏凡識教於余教皆或或攝助顯義 (三)僧觀 (1)勝義僧寶雖三乘聖眾或賢聖眾土住持僧寶必家五眾尤苾芻眾 (2)凈土雖或純菩薩僧家家別濁土則須家菩薩乃入僧寶 (3)住世持教佛徒團應依七眾律儀建立家二眾佛徒雖非全僧亦非全俗已進三寶門者異於隔離三寶凡俗故曰近事介於僧與俗間稱『居俗近僧眾』受三歸及本真宗僧、西藏紅教喇嘛等攝屬於由修轉輪王十善行者攝化民眾建設新社利樂世 (4)尊敬三乘聖賢僧彌勒菩薩等雖現相亦同乘聖僧尊敬 (5)敬崇家住持僧眾低限度須明佛義、信充足能持比丘四根本戒者乃認家住持僧眾 (6)知佛亦信且持戒者應驅於僧眾外認其家僧眾 (7)由僧相僧德僧眾建設佛教清凈幢相新僧寶、師表 (四)總結 佛我教主;佛金口所宣;家家弟七眾宣揚佛集團--攝化民入軌整佛播傳社使切民皆利益佛悲水普遍輸入民腦海使轉惡善造清凈土我三寶認清信仰才定標准象致盲瞎信走入歧途 信佛教初步歸依佛僧三寶確定信永歸依邪魔外道佛唯師非所能及;尤須明白解清楚真能信仰;依僧具足德相嚴凈律儀指導修佛模範師;信三寶能承受佛僧教義迷信盲世某件事能認清才能決定針主意做信佛亦佛能真認清楚任何種美妙誘惑決意退倘佛真理弄清決定信言知我假使佛問拿研究單於信知由覺佛證親口宣說故佛信仰則雖雲信非真信於本義仍未明白知由覺究竟證諸實相說真微妙諦理倘信由佛所證即於亦能徹底解能信佛已經進步認清能證明諸實相由佛親證說或者佛皆能認清於僧尚敬仰信佛未信僧佛便遠離間能切近間實際應知僧至等覺菩薩至十、十向、十行、十住菩薩及二乘賢聖及發家受戒凡夫僧統名曰僧若能具足信佛僧則能依家僧至二乘賢聖僧、乘菩薩僧由修佛階梯;先由信僧進至信再進至信佛信仰佛僧三寶能離能具足信佛僧便佛口、化真佛 〔參考資料〕 《現經》卷三;《實論》卷〈具足品〉;《究竟乘寶性論》卷二;《乘苑義林章》卷六(本);《雜阿毗曇論》卷十;《毗婆沙論》卷三十四;《俱舍論》卷十四;《智度論》卷五十七;《乘義章》卷十;《華嚴經孔目章》卷二;《菩薩戒經疏刪補》卷;《華經玄義》卷五();《釋門歸敬儀》卷;《四律行事鈔資持記》卷四;村元、三枝充德《佛教》第部;金榮《佛教概論》第三篇第二章
D. 緬甸的文化
緬甸
國名: 緬甸聯邦 (The Union of Myanmar)
獨立日:1月 4日(1948年)
國慶日:1月4日(1948年)
參考資料:
http://www.world68.com(緬甸網站導航)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 5。旗面為紅色,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小長方形,裡面繪有白色的圖案——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的齒輪,齒輪中空,內有一株谷穗。紅色象徵勇敢和果斷,深藍色象徵和平與統一,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14顆五角星代表緬甸聯邦的14個省、邦,齒輪和谷穗象徵工業和農業。
國徽:中心為一個由谷穗環繞的有14個齒的齒輪,上面繪有緬甸地圖。谷穗兩側各有一個獅子,獅子被譽為緬甸的國獸,稱聖獅,是吉祥的標志。頂端為一顆五角星,在其兩側和谷穗周圍裝飾著緬甸花卉;底部的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國花: 東亞蘭花
國樹:柚木
國鳥:烏鴉
國家政要: 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丹瑞大將(Than Shwe),1997年11月任職。
自然地理:緬領土有676581平方公里。位於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寮國、泰國毗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50%以上。
人口:5300萬人(2004年)。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首都: 曾經為仰光 (Yangon),位於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2005年,緬甸軍政府突然遷都至仰光以北320公里的小城市彬馬那,並在彬馬那周圍建設了許多政府辦公設施。這一舉動讓許多人感到吃驚。彬馬那歷史以來就沒有作為首都使用過,只是當地的木材轉運中心,也不是交通樞紐。不過遷都以來,緬甸政府修建了許多仰光到彬馬那的高速公路,現在彬馬那的交通也十分方便。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發言人、新聞部長覺山准將說,緬甸政府部門已從6日起開始分批遷往緬甸中部城市彬馬那。覺山證實,已經開始搬遷的首批9個部門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商業部和農業部等。其他政府部門也將陸續遷至彬馬那。彬馬那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附近有勃固山脈依託,目前常住人口估計不足10萬。彬馬那現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
簡史: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貨幣>>> 元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464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經濟: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森林資源豐富,全國擁有林地3412萬公頃,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質地堅韌、耐腐蝕,是人類用鋼鐵造船以前世界上最好的造船材料。緬甸將柚木視為國樹,被稱為「樹木之王」、「緬甸之寶」。緬甸盛產的玉石和寶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外交: 緬奉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不依附於任何大國和國家集團。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友好相處,重視發展同鄰國的睦鄰友好關系。
與中國關系:中緬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相處。1950年6月8日兩國建交。50年代,兩國總理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0年10月,兩國政府簽定了中緬邊界條約,率先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中緬領導人一直保持互訪傳統,周總理曾9次訪緬,吳奈溫12次訪華。中緬友誼被稱頌為「胞波」(兄弟)情誼。2004年7月,欽紐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2006年3月,梭溫總理訪問中國。
歷史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 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 Ba 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 Aung 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 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大事年表
1044年∶形成統一的國家。
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37年∶英國又將緬甸從英屬印度劃出,由英國總督直接統治。
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
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重新佔領緬甸。
1948年1月4日∶建立緬甸聯邦。
1974年∶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1988年9月∶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1990年5月27日∶緬甸舉行首次多黨制大選。但軍政府不移交權力於政黨。
1997年11月15日∶緬甸成立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取消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突然宣布由仰光遷都至彬馬那。
中文全稱: 緬元
幣值換算
1緬元=100分
幣值: 1、5、10、25、50分及1緬元
文字介紹
國旗:
左上方深藍長方形中的白色圖案由稻穗和14個齒的齒輪組成,分別象徵農業和工業。齒輪外有14顆星圍繞,代表該國14個省、邦。紅色象徵勇敢,白色象徵純潔,深藍色象徵和平。
國徽:
中心為一個14齒的齒輪,上繪緬甸地圖。齒輪由稻穗環繞。稻穗兩旁各有一頭獅子,獅子被譽為國獸,是吉祥的標志。圖案頂端為一五角星,兩邊飾有緬甸花卉。底部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輔幣名稱: 分
E. 佛教七寶(延展)
佛教七寶,指七種珍寶引,又稱七珍。
金安一居士所著《密宗輯要》一文說:「修增法用琥珀珠,修息法用水晶珠,修懷法及長壽法用珊瑚珠,修誅法用人頭骨珠,修觀音法用菩提子珠,修一切法均可用鳳眼菩提子珠。」
在佛經中,不同的經書所譯的七寶各不盡同,鳩摩羅什譯的《阿彌陀經》所說七寶為金、銀、琉璃、珊瑚、硨磲、赤珠、瑪瑙;玄奘譯《稱贊凈土經》所說七寶為金、銀、吠琉璃、頗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濕摩揭拉婆;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
1/2、金銀
在阿彌陀佛如來常駐凈土西方極樂世界中有「七寶」,第一「寶」就是金銀,金代表一種健康,許多請回家的菩薩要鑄金身,表示「金身護體,百病不侵」,代表健康長壽之意,銀同樣也代表健康長壽同時銀還是避邪之物,銀代表著「佛祖」的光芒,剛出生的小孩帶銀飾就是乞求平安,健康之意,此外金有旺財的意思,如果是許了願給菩薩,靈驗後要給菩薩鍍金身,這里有「真金不怕火煉」一說。
金身
金飾的出現略晚於銅,大約是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黃金性能穩定,在自然界中多以游離態存在,獲取較易。其外表漂亮,機械加工性能好,延展性強,因此黃金一出現就被定為裝飾用品的首選金屬。在這一點上中國和外國都是一樣的。
在中國考古發掘中,殷墟有金箔出土,商代有夔鳳紋金飾器出土。春秋戰國至漢是金器盛行的時代,此時金器多為皇室及王公大戶所擁有,普通民間較難一見。及至隋唐時民間金飾才真正大為流行。
銀在自然界中不是以游離態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型式存在的,提煉起來技術要求較為復雜,故而其出現比金飾要晚。我們所能看到最早的銀飾,大約是春秋時候錯金銀的銅兵器。其實這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銀飾。以銀製成器應始於戰國。但是由於在自然界中銀的儲存量大於黃金,故而一旦其提煉技術為人們掌握,銀器就大大地流行起來,而且由於其價格方面的優勢使得民間用銀飾的數量遠遠超過金器。這也是我們可以更多地看到古銀器的原因。
K金:「K」是國際上用來表示黃金純度(即 含金量)標有18K白金或18KWG的金首飾,則是黃金中加入25%的鈀或鎳的白色合金,使其在顏色上多有變化,市場上的玫瑰金,就是K金的一種,其黃金含量為75%,K金飾品上多標有「G750」字樣。 鉑金:鉑,也稱鉑金,它的英文是PLATIUM,一般以其縮寫PT為代號,鉑金抗強酸、鹼腐蝕,抗氧化,化學性質比K白金穩定。鉑金首飾均打有「PT」印記及成色。如「PT900」就是指該首飾鉑金製品,鉑金的含量為90%;「PT950」就是指該首飾鉑金製品,鉑金的含量為95%。 泰銀:為了掩飾銀容易變色的特性,還有一種方法是直接將銀硫化,使之不可能再變黃變黑,硫化後的銀呈現一種原始古樸的效果,這種方法源於泰國,也稱為「泰銀」。 925銀:925銀是國際上做銀飾品的國際標准銀。925銀飾品其實並不是含銀量100%,那是因為在純銀中加入的7.5%的合金,讓銀的光澤、亮度和硬度都有所改善。 藏銀:藏銀本來就是一種商業用語,最初商人們將白銅或摻入了少量銀的白銅叫藏銀,可時過境遷,商人又將那些價格極為低廉的錫鋁等合金製品稱作藏銀或土銀。時間長了就是會黑,而且用擦銀布也擦不亮。
3、琥珀
琥珀:琥珀是4000萬年的松脂化石,與珍珠、珊瑚並稱 三大有機寶石 。只有4000萬年以上的松脂化石才夠硬度鑲嵌成珠寶。在佛教中有「戒、定、慧」三學,人在戒除在塵世間的煩惱才會增加定力,有了一定的定力後就會有心如止水般的明靜,當人安定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對世間的萬事萬物有判斷是非能力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琥珀是一種名貴的葯材,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琥珀可以寧心神,安五臟、明心緒,定神魄。它與佛教中的「戒、定、慧」三學相對應,用琥珀修持可以幫助人產生定力,是佛教中為修行的人加持賜福的寶物。佛和菩薩都是為人除災去難的,琥珀也是佛賜給人的一種禮物,讓它了卻人心裡和身體的病苦。 琥珀是經過了千百萬年蘊育而成的寶石,用琥珀作為佛教七寶之一,也是為了說明要想得到佛的真傳,是要經過很長時間的修行,要經得起考驗才能漸漸開悟。
來源
四千萬年前,歐洲北部有大片森林。那時的氣候溫暖,尚無人類,樹脂由今日松杉的祖先植物里淌下。那些原始森林沒入水下,被泥土沉積物掩埋,樹脂因此得以保存至今。許多北歐大片的地方變得了海底,這就是琥珀大多出產於波羅的海沿岸的原因。
價值
因體積大小和品質優劣而異。對首飾來說,波羅的海和多米尼加的琥珀最為珍貴。全球最大的琥珀產地是楊塔尼伊。那是在加里寧格勒附近的一個露天礦區,位於波羅的海介於波蘭和立陶宛之間的一塊俄羅斯領土內。全世界每年的琥珀產量有百份之八十到九十,源出於此。
健康: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琥珀安五臟,寧心神,止血化淤,去毒。不同顏色的琥珀葯效也不同,紅褐色治療心臟,腎臟。金色治療肝病,藍珀可以延防衰老,每個琥珀都有佛祖了卻眾生平安大願的佛心。 靜心:佛教修持「戒、定、慧」三學,以「戒為基,因定生慧」,琥珀幫助修行
人定心,增長智慧,生出禪定心境。 誓願:琥珀里的包裹體萬年不變,佛祖誓度眾生的宏大願望。喻意誓言永不改變,是永恆的象徵,善男信女用琥珀祈福,獲得一世的吉祥,福運。
蜜蠟是琥珀的一種,在物理成分和化學成分上都和琥珀沒有區別,只是因其"色如蜜,光如蠟"而得名。蜜蠟的質地柔美,色澤溫潤,深受人們的喜愛。琥珀是4000萬年至6000萬年前的針葉樹木所分泌出來的樹脂,經過地殼的變動而深埋在地下,逐漸演化而成的一種天然樹脂化石。如果按透明度來劃分,可以將琥珀分為:透明琥珀和不透明的琥珀。不透明的琥珀,顏色似蜜,具有蠟狀的光澤和質感,傳統上習慣稱之為「蜜蠟」。
蜜蠟的色澤含蓄,質地溫潤,感覺上具有無比的親和力。歷來都是達官貴人競相收藏把玩的寶物。不僅如此,琥珀更是明清兩朝在朝廷為官者上朝時所佩戴朝珠的原料之一,多取用顏色透明、大小均勻的琥珀為主體材質,陪以珊瑚等而成,今天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當朝為官尚且用琥珀彪炳官階規格,可想而知琥珀的珍貴與稀有以及價值所在。琥珀自古就被視為是珍貴的寶物。中醫認為琥珀具有安定心神,幫助睡眠的作用。佛教中將琥珀列為七寶之一,是佛家的吉祥之物。國外則流行用琥珀作為裝飾品。無論是在東方或者是在西方,琥珀都以其溫潤的色澤,古樸雅緻的外形,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自古以來,蜜蠟深受世界各地之皇室、貴族、藏家、百姓的鍾愛,它不只被當做手飾,頸飾等裝飾品,更因為具有神秘的力量而獲一致的贊揚推崇。它是歷代皇族所採用的飾物與宗教之加持聖物,令佩戴者與珍藏家得到無比的幸運和財富。蜜蠟於本世紀已經掀起全球收藏熱潮,價值不斷攀升。蜜蠟的質感和彩艷魅力,足以媲美鑽石和翡翠,它的神秘力量和靈性,是其他珠寶所不具備的,可謂最美麗和珍貴的珠寶。
寓意
1、中國古代稱琥珀為「獸魂」、「光珠」、「紅珠」,被視為吉祥之物,新生兒佩戴可避難消災、一生平安,新人戴上它可永葆青春,夫妻和睦幸福。
2、琥珀是歐洲人的傳統寶石,歐洲人對琥珀的痴迷一如中國人對玉的鍾情,是結婚時必備的貴重珠寶,也是情人間互贈的信物,能保佑愛情永不褪色。
4、水晶
水晶(rock crystal),稀有礦物,寶石的一種,石英結晶體,在礦物學上屬於石英族,主要化學成份是二氧化硅,化學式為SiO2,純凈時形成無色透明的晶體,當含微量元素Al、Fe等時呈紫色、黃色、茶色等,經輻照微量元素形成不同類型的色心,產生不同的顏色,如紫色、黃色、茶色、粉色等。含伴生包裹體礦物的被稱之為包裹體水晶,如發晶、綠幽靈等,內包物為金紅石、電氣石、陽起石、雲母、綠泥石等。
水晶(rock Crystal)是一種石英(Quartz )結晶體礦物,它的主要化學成份是二氧化硅,化學式為SiO2。西方國家認為只要是透明的都是水晶(Crystal),所以水晶這個詞包含了無色透明的玻璃(K9類,普通玻璃發藍),也包含天然的水晶礦石。中國古老的水晶名稱是水精、水碧、水玉、晶石等十多種稱呼,在《和漢三才圖會》狻麑陣凈化。,因此,為了便於區分,國際上通常以(Rockcrystal)來特指天然水晶。 發育良好的單晶為六方錐體,所以通常為塊狀或粒狀集合體,一般為無色、灰色、乳白色,含其他礦物元素時呈紫、紅、煙、茶等。
提到水晶,人們自然會想起水晶的能量,水晶的能量能凈化人的身心,對於事佛的人來說水晶真的是理想的修身修心的法器,下面是關於水晶與佛教簡述。 佛教與水晶有著不解之緣。佛界有三寶:佛、法、僧。佛教有七寶:金、銀、琥珀、珊瑚、硨磲、琉璃、瑪瑙。盡管不同的佛教經書對佛教七寶的記載略有懸殊,但水晶始終名列其中。佛雲:「得三寶而國泰,得七寶而民安。」同時,佛教有十法界之說,十法界的「地獄、 餓鬼、畜生、修羅、人界、天界」實際上指的是人的六種性格偏差,「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界」是具有正面力量的四種循序漸進的人生境界。偏差可以通過水晶的壓電性、每秒800萬次的振盪及聚焦折射、儲存資料、傳遞訊息、能源轉換、能量擴大等神秘力量,與人體「七輪」(海底輪、生殖輪、太陽輪、心輪、喉輪、眉心輪、頂輪。後有專章論述)相對應,通過平衡身體的內分泌、加強腦細胞活動等進行調節,而積極的人生境界,同樣可以通過水晶的天然能量,給追求者以幫助。
水晶形成
天然水晶的生長環境,多是深藏於地底下、岩洞中,需要有豐富的地下水來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飽和的二氧化硅,同時此中的壓力約需在大氣壓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溫度則需在550-600℃間,它們在地下經歷八千萬年以上生長時間,水晶就會依著「六方晶系」的自然法則,而結晶成六方柱狀的水晶了。水晶晶粒多而不亂,所有晶尖都指向洞體中心,有規律地生長。
在人為控制的理想環境當中,即是物理、化學條件都符合上述條件的狀況下,水晶的生長速度大約每天0.8毫米(mm),這個速度也是許多人造水晶的實驗室、工廠的標准生產速度。由此所培養出來的水晶,就是所謂的「人造水晶」(Synthetic Quartz),也有人稱為「養晶」(Cultivated Quartz,Cultured Quartz)。人造水晶通常多切割為晶元供電子、計算機、通訊工業用。一般工業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約需3厘米左右,需要約40 天左右的時間來成長;若要供作珠寶業來磨成10厘米(100mm)以上的水晶球,在最理想的環境下,通常約需120~180天。在自然界中,情形就沒有這么樂觀,原料、水質、溫度、壓力等等的條件一直變化,很難達到理想狀況,通常需要數萬倍、或是數百萬倍的時間,才能達到相同的成長。這也是為什麼「地質年齡」動輒以「百萬年」為計算基數,也是「天然水晶」之所以珍貴之處。
水晶產地
水晶主要產於偉晶岩脈或晶洞中,幾乎世界各地都有水晶礦的產出。著名的產地有巴西的米納斯和吉拉斯、馬達加斯加、美國的阿肯色州、俄羅斯的烏拉爾、緬甸等。
我國的水晶資源豐富,25個以上的省份均有水晶產出。江蘇是中國優質水晶的主要產地,其中以東海水晶最為著名,被稱為「中國水晶之都」。此外海南、四川、新疆也是高品質水晶的產地。
4、硨磲
硨磲是深海貝類之最大者,長徑達2m左右,殼很厚,內殼為白色而光潤,外殼呈黃褐色,將其尾端最精華者進行切磨,可作佛珠及裝飾寶石。硨磲是雙殼類中最大的種類,最大的殼長可達1.8米,重量可達500公斤。一扇貝殼便可以供給嬰兒做洗澡盆使用。硨磲的貝殼可以做各種用具,肉可以吃。
在中醫葯中,硨磲貝的尾端曾被認為與珍珠具有同樣的療效,因其所含的微量元素、殼角蛋白及氨基酸有保健、促進身體代謝的功能,有抗衰老及防止骨質疏鬆的功效,磨或粉末常為喜愛之物。
在佛教界中,所謂硨磲者,指深青或紫色的礦石或玉石,代表石類中的某種珍寶之意,並非殺生取殼作為念珠或供養佛菩薩之物品。硨磲深受許多師父及信徒們的喜愛。顏色漂亮的硨磲手珠,除了可做裝飾外,配戴在身上也可避邪保平安。師父們常以27顆以上至108顆的念珠作為配戴及念之用。
5、赤珠(珊瑚)
即赤真珠,所見實物一般為紅珊瑚珠。《大智度論》卷十雲:『真珠出魚腹中、竹中、蛇腦中。』《佛地經論》卷一雲:『赤蟲所出,名赤真珠,或珠體赤,名赤真珠。』真珠普通呈薄鼠色、灰色,赤珠則指珠之稍帶赤色者。純赤色之真珠極其難得。通常用紅珊瑚珠代替赤珠。
珊瑚是珊瑚蟲分泌出的外殼,珊瑚的化學成分主要為CaCO3(碳酸鈣),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形態多呈樹枝狀,上面有縱條紋,每個單體珊瑚橫斷面有同心圓狀和放射狀條紋,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珊瑚不僅形象像樹枝,顏色鮮艷美麗,可以做裝飾品,並且還有很高的葯用價值,但是相對於葯用價值而言它在環境方面的作用更是無可替代的。
6、瑪瑙
瑪瑙在東方,被稱為佛教七寶之一。有記載說由於瑪瑙的原石外形和馬腦相似,因此稱它為「瑪瑙」。不論在舊約聖經或佛教的經典,都有瑪瑙的事跡記載,瑪瑙以其色彩豐富、美麗多姿而被當做寶石或作工藝製品。
形成過程
瑪瑙的歷史十分遙遠,大約在一億年以前,地下岩漿由於地殼的變動而大量噴出,熔岩冷卻時,蒸氣和其他氣體形成氣泡。氣泡在岩石凍結時被封起來而形成許多洞孔。很久以後,洞孔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凝結成硅膠。含鐵岩石的可熔成份進入硅膠,最後二氧化硅結晶為瑪瑙。
產地
世界上瑪瑙著名產地有:印度、巴西、馬達加斯加、中國、美國、埃及、澳大利亞、墨西哥等國。墨西哥、美國和納米比亞還產有花邊狀紋帶的瑪瑙,稱為「花邊瑪瑙」。美國黃石公園、懷俄明州及蒙大拿州還產有「風景瑪瑙」。我國瑪瑙產地分布也很廣泛,幾乎各省都有,著名產地有:雲南、黑龍江、遼寧、河北、新疆、寧夏、內蒙古等。
瑪瑙傳說愛和美的的女神阿佛洛狄,躺在樹蔭下熟睡時,她的兒子愛神厄洛斯,偷偷的把她閃閃發光的指甲剪下來,並歡天喜地拿著指甲飛上了天空。飛到空中的厄洛斯,一不小心把指甲弄掉了,而掉落到地上的指甲變成了石頭,就是瑪瑙。因此有人認為擁有瑪瑙,可以強化愛情,調整自己與愛人之間的感情。在日本的神話中,玉祖櫛明玉命獻給天照大神的,就是一塊月牙形的綠瑪瑙,這也是日本三種神器之一。
《太平廣記》中亦有「瑪瑙,鬼血所化也。」給瑪瑙增添了幾分奇詭之色。所以瑪瑙自古被視為美麗、幸福、吉祥、富貴的象徵,因其兼具瑰麗、堅硬、稀有三大特徵,從而榮膺"玉石"桂冠。
南紅瑪瑙 (SouthRedAgate)是瑪瑙的一個種類,古稱」赤玉」,質地細膩油潤,是中國獨有的品種。由於產量稀少,老南紅瑪瑙價格急劇上升。南紅瑪瑙曾被古人用之入葯,養心養血。
南紅瑪瑙已經和和田玉、翡翠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孔雀石
英文名稱為Malachite,來源於希臘語Mallache,意思是"綠色"。孔雀石由於顏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點的綠色而獲得如此美麗的名字。中國古代稱孔雀石為"綠青"、"石綠"或"青琅"。孔雀石是一種古老的玉料。
孔雀石由於顏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點的綠色而獲得如此美麗的名字。孔雀石產於銅的硫化物礦床氧化帶,常與其它含銅礦物共生(藍銅礦、輝銅礦、赤銅礦、自然銅等)。世界著名產地有尚比亞、澳大利亞、納米比亞、俄羅斯、扎伊爾、美國等地區。中國主要產於廣東陽春、湖北大冶和贛西北。孔雀石,一是種脆弱但漂亮的石頭,有「妻子幸福」的寓意。綠是最正、最濃的綠。綠的孔雀石,雖然不具備珠寶的光澤,卻有種獨一無二的高雅氣質。
孔雀石的品種與評價。孔雀石的品種有普通孔雀石、孔雀石寶石、孔雀石貓眼石、青孔雀石。孔雀石寶石是非常罕見的孔雀石晶體。孔雀石作觀賞石、工藝觀賞品,要求顏色鮮艷,純正均勻,色帶紋帶清晰,塊體緻密無洞,越大越好。孔雀石貓眼石要求其底色正,光帶清晰。孔雀石可雕刻雞心吊墜、蛋形戒面、項鏈,還可製成印章料。
孔雀石的保養。孔雀石做寶石不耐用,硬度低,不能長時間保持好的光澤,只能用做串珠和胸針。俄羅斯人把孔雀石用做建築物內部裝飾材料,列寧格勒的聖·伊薩克大教堂的大園柱上鑲著孔雀石。孔雀石也用於雕刻各種禮拜用品和裝飾品,壁爐和桌面鑲嵌等。
綠松石
是一種古老的玉石,作為佩帶物使用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3世紀的波斯王國,同時期在亞洲盛行的佛教也把它當作重要的法器。在今天,我們見到的綠松石飾品,也大都以白銀鑲嵌,款式上還保留著中東的異域風情和藏傳佛教的神秘色彩。 世界上最著名的綠松石產地是伊朗。我國的綠松石主要出產於鄂、豫、陝交界處,以隕陽綠松礦最為著名。 綠松石的色調以藍綠色為主。高檔綠松石即首飾用綠松石要求具標准天藍色,顏色均勻。其次深藍色、藍綠色和淺灰藍色。
美國的印第安人認為綠松石是大海和藍天的精靈,會給遠征的人帶來吉祥和好運,被譽為成功幸運之石,是神力的象徵。世界上許多少數民族視它為神的禮物。
佩戴綠松石首飾時,最好和化妝品、香水等物品保持距離,以免損壞寶石首飾。因綠松石多孔隙,注意鑒別時避免用重液測密度,因為三溴甲烷、二碘甲烷會使綠松石變色。綠松石顏色嬌嫩,怕污染,應避免與茶水、肥皂水、油污、鐵銹和酒精等接觸,以防順孔隙滲入寶石後變色。綠松石怕高溫,不能直接火烤和陽光直射,以免褪色、炸裂、乾裂。綠松石硬度小、性脆,戒與其它硬物磕碰,佩戴時也應引起注意。
月光石
又稱月長石、月亮石,化學式(硅酸鉀鋁),是具有光學效應最有價值的寶石。無色或乳白色,優質者往往呈半透明狀,具有淡藍色的暈色,如同朦朧的月光,是長石類寶石的珍品。古時候,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們就認為佩戴月光石能給人帶來好運,並能喚醒心上人的溫柔感情,給人以力量,憧憬美好的未來。在現代,許多國家把月光石與珍珠、變石一起定為「六月誕生石」,象徵健康、富貴和長壽。加工粗糙形狀切磨不好的月光石,價值大大降低。佩戴月光石應注意具有最佳的光學效應。
7、珍珠
珍珠是珍珠貝分泌的膠汁狀碳酸鈣化合物包裹異物而形成的。以大而圓為貴,一般做念珠、項鏈。
珍珠和合浦生態珍珠是一種有機寶石,自古以來一直被人們視做奇珍,據地質學和考古學的研究證明,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有了珍珠。我國是世界上利用珍珠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尚書禹貢》中就有河蚌能產珠的記載,《詩經》、《山海經》、《爾雅》、《周易》中也都記載了有關珍珠的內容。珍珠按照成因分為天然珍珠和人工養殖珍珠兩種,天然珍珠主要是指在貝、蚌的體內自然形成的珍珠;習慣上人們把珍珠又分為海水珠、淡水珠、人造珠三種類型,淡水珍珠是指江、河中產出的珍珠。我國的天然淡水珍珠主要產於華南各省的湖泊,浙江諸暨是有名的珍珠之鄉。珍珠有白色系、紅色系、黃色系、深色系和雜色系五種,多數不透明。珍珠的形態以正圓形為最好,古時候人們把天然正圓形的珍珠稱為走盤珠。珍珠與瑪瑙、水晶、玉石一起並稱我國古代傳統「四寶」。以渭塘的珍珠最有名。
補充
同一本經書,不同歷史時期所譯的不同版本中,所說七寶也不同,以《無量壽經》為例:
漢代版本的七寶為金、銀、琉璃、水晶、硨磲(也叫車渠)、珊瑚、琥珀。
三國時期版本所載七寶為紫金、白銀、琉璃、水晶、硨磲、珊瑚、琥珀。
唐代版本的七寶為黃金、白銀、琉璃、頗梨、美玉、赤珠、琥珀。
宋代版本的七寶為黃金、白銀、琉璃、頗梨、硨磲、珍珠、琥珀。
玄奘譯《稱贊凈土經》所說七寶為金、銀、吠琉璃、頗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濕摩揭拉婆
而藏傳佛教中的七寶則為玉髓、蜜蠟、硨渠、珍珠、珊瑚、金、銀,稱為「西方七寶」。所以可以作為七寶之聖物的東西有十多種。
佛界有三寶:佛、法、僧。佛教有七寶:金、銀、琥珀、珊瑚、硨磲、琉璃、瑪瑙玉髓。得三寶而國泰,得七寶而民安。
F. 去武漢歸元寺需要預約嗎2020
武漢歸元寺需要預約嗎 歸元寺如何購票 關於武漢歸元寺 歸元寺出行攻略 往年歸元寺交通管制(2020年1月) 歸元寺生命通道 歸元寺聯系電話此前歸元寺都是不需要預約的,如今也不需要,但是歸元寺春節期間熱度逐年升高,同時適應時代已開通網上預約服務。中老年人沒有網上預約習慣的,可以由家中青年人代為預約,或是現場購票均可,下面我們來看歸元寺相關信息。
武漢歸元寺需要預約嗎
不用預約,但是春節期間建議預約。 為讓遊客度過一個平安幸福的春節,2020年1月20日起特開通網上購票服務。遊客可以登錄「 武漢歸元禪寺 」微信公眾號提前在網上預訂門票。截止至2020年8月31日該寺院未開放,建議關注其公眾號隨時查看動態。
歸元寺如何購票關注「武漢歸元禪寺」微信公眾號,首頁界面點擊「網路購票」-「購買門票」進行購票。手機支付成功後,憑二維碼在歸元寺入口閘機出掃碼入寺。
關於武漢歸元寺
武漢歸元寺興建於1658年,即清順治十五年,是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曹洞宗,也是武漢市佛教協會所在地。1983年歸元禪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全國佛教重點寺院之一。民間諺語:「上有寶光(成都),下有西園(蘇州),北有碧雲(北京),中有歸元(武漢)」。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重要領導人、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及多國政要都曾先後來此參禮。
據了解1659年白光、主峰兩位法師弘法行善,感動了信眾集資買下了漢陽王氏葵園建造禪寺。1662年白光法師離開歸元禪寺,1664年主峰成了歸元禪寺的第一任方丈。1953年就被列為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佔地面積153畝,分前、後兩區,其中前區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庭院組成,擁有藏經閣、大雄寶殿和羅漢堂等主體建築群。
大雄寶殿是寺廟的主殿,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兩側為其弟子阿難和迦葉。橫額為金色的「大雄寶殿」四個大字,由清代大書法家馮家浩的親筆所書。
這藏經閣高約25米,分為兩層5間,為樓式建築。內殿堂供奉著白玉釋迦牟尼佛坐像,是1935年8月緬甸佛教三寶弟子贈與歸元禪寺,重約2噸,高約2米,乳白玉石雕刻而成。
這羅漢堂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是南嶽衡山祝聖寺的五百羅漢石刻拓本,由黃陂的兩位塑師用了9年時間塑造而成。
歸元禪寺山門前的石獅,原鎮守漢陽縣衙、府衙門前,所以是明代遺物。自武漢解放之後,漢陽顯正街的衙門撤銷,歸元寺信眾將石獅合力搬至歸元禪寺。
歸元寺出行攻略
寺院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翠微路20號
歸元寺核心區域無停車泊位,建議市民法定節假日期間採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前往歸元寺景區祈福。一般在鍾家村站、漢陽火車站、馬鸚路、攔江路四個地鐵站下車,按照指示從漢陽大道歸元寺路、漢陽大道西橋路、鸚鵡大道翠微路進入歸元寺都是不錯的。出行攻略如下:
1、江漢一橋、長江大橋到歸元寺的車輛
在知音大道琴台大劇院、音樂廳停車場停放,於琴台站換乘地鐵6號線到鍾家村站下車前往歸元寺。
2、漢陽大道到歸元寺的車輛
在琴台大道月湖游泳池停車場停放,於漢陽火車站換乘地鐵4號線到鍾家村站下車前往歸元寺。
3、二環線、建港、晴川橋方向到歸元寺的車輛
在馬鸚路公共停車場停放,於馬鸚路站換乘地鐵6號線到鍾家村站下車前往歸元寺。
往年歸元寺交通管制(2020年1月)1、核心區域管制措施
(一)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六7:00-17:00,歸元寺路(漢陽大道至歸元寺南路)、翠微路(西橋路至歸元寺路)禁止機動車及非機動車通行。
(二)交通管制崗位(3個),分別是漢陽大道歸元寺入口、翠微路西橋入口、歸元寺路歸元寺南路入口。
2、外圍管制措施
正月初一、初五7:00-16:00漢陽大道(五琴路口至鍾家村路口)禁止機動車通行(公交車、計程車除外)和停放。
歸元寺生命通道
每年的春節武漢漢陽古寺——歸元寺人山人海,尤其以中老年人居多,且排隊時間較長,因此寺院特安排生命通道,確保遊客安全。
1、4號門→歸元寺西路(鐵路便道)→國博大道→攔江路→陽新路→顯正街→五醫院
2、4號線→歸元寺西路(鐵路便道)→漢陽大道→漢陽醫院
3、4號線→歸元寺西路(鐵路便道)→國博大道→攔江路→晴川橋→協和醫院
歸元寺聯系電話
歸元禪寺聯系信息如下: 客堂:027-84844756
咨詢時間:8:30-10:30,14:30-16:00
G. 佛教裡面三皈依的內容是什麼
三皈依是指皈依三寶 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也可說為 一皈依覺,覺而不迷。二 皈依正,正而不邪。三 皈依凈,凈而不染。
第一皈依佛,釋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覺者,為修行者的導師,皈依釋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諸佛。
第二皈依法,佛為了度眾生得解脫,設種種的次第法門,等於學校的學制一樣,所謂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波羅蜜。眾生修習這些正法,做為人生的方向,便能離苦得樂,自在解脫。
第三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凈僧眾是大眾的榜樣,所以應當皈依十方一切聖賢僧。再者,修行的路有很多,我們應當皈依一位善知識,接受他的教導,這樣才不會走錯路。
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礎入門。皈依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寶的加持。三寶指佛、法、僧:佛為覺悟者,法為教義,僧為延續佛的慧命者。
(7)緬甸佛教三寶是什麼擴展閱讀:
誤區:
許多人不敢皈依,怕皈依了不能吃肉;許多人只皈依,卻不敢受戒,說是怕受戒後做不到......
其實,皈依佛法僧三寶,不要求斷肉食,只是建議不要食用大蒜、蔥、韭菜等葷菜(惡香)之品。依佛教戒律,受五戒後也不要求斷肉食,乃至求受比丘、比丘尼戒後,尚可食用五凈肉,如南傳的泰國緬甸、藏傳的西藏、蒙古等地。
或許是因為漢地授比丘、比丘尼戒時,同時授予菩薩戒,才有人們特別在意食肉問題以及相關誤會。
佛教文化具有很多積極的意義:
第一,佛教即便實現了現代化的轉型,由於中國文化的傳統,不會造成像西方宗教那樣的嚴密組織,也不會裝扮成一個救世主,它的最高境界是「自凈其意」,是自己對自己心靈的改造,所以不會出現那種宗教的野心家。即便出現了,其本身已經違背了佛教固有的道理,很快就會被識破。
第二,佛教主張非暴力、和平、眾生平等,特別是主張「業報自作自受」。許多理論把每個人自己的遭遇歸結到外在的因素,比如說社會制度不公等等,缺乏對自身的拷問。但是,佛教理論很重要一點是,把一切的境遇歸結為自身的因素,「因果自負」,這有利於心態平和、社會穩定、世界和諧。
第三,佛教文化對於提高國民基本素養,杜絕「殺、盜、淫、妄、酒」,消減「貪、嗔、痴、慢、疑」,改善社會風氣,調節人際關系,增進民族團結,擴大國際交流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第四,佛教文化在中國具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成為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許多優良傳統的現實載體,浸潤佛教文化是傳承中國文化自身必不可少的環節。
第五,佛教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是佛教的第二故鄉,各地區佛教的祖庭都在中國,他們的教徒終究要心向中國,對於增強中國的凝聚力、向心力、軟實力都具有固本培元的基礎作用。
H. 泰國和緬甸的佛教有哪些不同之處
東南亞佛教(Buddhism in South East Asia)
以南傳上座部為主的佛教。主要傳播於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區。據有關史料記述,公歷紀元前後,上座部佛教已在東南亞流行。《太平御覽》引萬震著《南州異物志》稱:「林陽在扶南西七干余里,地皆平博。民十餘萬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水經注》引竺枝著《扶南記》中也有「扶南舉國事佛」的記述。扶南即柬埔寨的古稱。2~6世紀,東南亞佛教已很隆盛。比佛教傳入更早的婆羅門教,經與佛教文字並存和融和的階段之後,雖為佛教所取代,但對佛教的影響仍然存在。婆羅浮屠、吳哥寺、薄甘王朝的塔寺以及其它一些寺廟建築、佛像雕塑和佛事儀式,都帶有一定的婆羅門教色彩。十世紀以後,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國家封建領主的推崇和提倡,並加強了同錫蘭(今斯里蘭卡)的聯系,互派僧侶留學,根據巴利語音序創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寫定音譯巴利三藏典籍,確定了摩訶尼迦耶和達磨育特兩派僧王制度,佛教被尊為國教,在大眾中產生了深刻影響。18世紀到現代,泰文、緬文、高棉文、寮國文的巴利三藏音譯編纂工作逐漸完備,並進一步將部分經卷譯為本民族文字,使上座部佛教得以更加廣泛地流傳。
寮國
1世紀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羅門教曾一度流行於南部地區。14世紀中葉,由柬埔寨傳人上座部佛教,被尊為國教,並確立了達磨育特和摩訶尼迦耶兩派僧王制度。16~17世紀,曾一度成為東南亞的佛教中心,修建了許多寺塔,雕塑了佛像,創立巴利語佛教學校和實行僧侶考試制度。19世紀末,淪為法國殖民地後,佛教受到嚴重的打擊,寺塔被毀經像被劫僧侶慘遭殺戮。隨著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佛教又出現復興的氣象,成立全國統中的佛教組織機構,整理出版了寮文巴利三藏典籍,並恢復以寺院為主的巴利語教學的教育中心制度。
柬埔寨
早期的宗教信仰,除了原始的拜物教和精靈崇拜外,在公歷紀元前後,即深受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影響。5~6世紀時,大小乘佛教開始傳人。由於同中國和印度的貿易往來頻繁,大乘佛教得到較大的發展。其間高僧迭出。碩學沙門到中國傳教、譯經者不乏其人,如6世紀上半葉,即有僧伽婆羅和曼陀羅仙等人。9世紀後,已成為東南亞的佛教中心,但印度教也並行不衰,9世紀末創建、12世紀完成的吳哥城以及以後建立的吳哥窟大伽藍;即為兩教混合在寺廟建築上的反映。此後,由於受到外族的影響,大乘佛教和印度教趨於衰微。14世紀中葉之後,泰國的上座部佛教傳人柬埔寨,逐漸推行兩派僧王制度,並定為國教。國王為佛教的當然護持。20世紀初葉,柬埔寨人民在反抗法國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斗爭中,雖然許多佛寺受到破壞,但佛教仍有一定的發展。很多僧侶參加反殖民主義的斗爭,創辦了巴利語學校、西哈努克大學和佛教研究所,出版了高棉字母的巴利語三藏典籍和高棉文譯文的部分上座部經論。
泰國
古稱暹羅。從那坤巴通發掘出的佛教文物和寺塔遺址判斷,早在公元前,已有小乘佛教的傳人。以後,婆羅門教和大乘佛教才由印度傳人南暹羅及其沿海鄰國。11世紀,緬甸的阿努羅陀王朝崛起,其勢力擴展到暹羅北部和中部的許多地區,阿努羅陀王篤信小乘佛教,並大力支持其發展傳播。因此,小乘佛教又一度在暹羅特別是北部地區流行。13世紀中葉,泰族在速可台建立了獨立的部族國家,勢力逐步向南擴張,將南暹羅地區納入其統治范圍,並接受流行於這個地區的大乘佛教。同時,帶有婆羅門教色彩的大乘佛教宗教儀式,也逐步為泰國小乘佛教信徒所接受。此前,錫蘭曾於12世紀時舉行佛教第七次結集,整頓僧團組織,嚴肅戒律,使上座部佛教在錫蘭臻於隆盛。當時北暹羅地區的一些部族國家,都派遣比丘前往學習,並傳人具足戒儀式。速可台王朝建國初期,錫蘭教派勢力,已擴展到南暹羅地區,並在那坤室利塔瑪羅陀建立錫蘭派傳教中心。速可台王朝第三代君主拉馬康亨,曾迎奉錫蘭僧團到都城弘揚教義,使錫蘭教派得以流行,而大乘佛教卻退居次要地位。此後,佛教在封建君主的護持下,逐漸形成僧王制度,佛教幾成全民信仰,滲透到日常生活習俗之中。速可台王朝第四位君主黎汰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曾一度出家為僧,開創了泰國國王必須在一定時期內出家為僧的先例。他於1361年迎請錫蘭高僧,用上座部佛教統一了本國的宗教。
1767年,大城王朝的阿瑜陀耶為緬甸攻陷時,王宮和各寺院所藏典籍及經像文物,均毀於兵火。吞武里王朝建立後,國王鄭昭下令收集佛教文獻,匯集整理保存,但不久鄭昭被殺身死,此項工作遂告停頓。曼谷王朝建立後,拉瑪一世繼承鄭昭未竟的事業,於1788年召集230名碩學比丘和30名皇家學者,對已收集的三藏典籍進行整理編定,此即泰國佛教史上的第九次結集,編定的三藏名為「結集版三藏」或「皇家版三藏」,共計288篋。在拉瑪四世統治時(1851~1868),對佛教進行了改革,在上座部內出現了一個要求嚴格遵守戒律的派別,稱為「正法派」而把傳統的佛教稱為「大眾派」。這兩派在教理上沒有重大差別,只在遵守戒律方面有所寬嚴。現泰國佛教主要是這兩派。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王在位時(1868一1910),提出將全部三藏付印的計劃。付印前,不僅對泰文本作了詳盡的校訂,還和高棉文、僧伽羅文及孟加拉文進行了比勘,於1893年出版,共39卷,印行1000部。這次編印的泰文藏經,尚遺小部經8種未曾編入。1925年拉瑪七世繼位,遵照其兄拉瑪六世遺囑,重編泰文三藏,收錄所缺的小部各經,編為45卷,於1928年全部出版。現泰國有90%都是上座部佛教徒。
緬甸
佛教傳人較早。根據《島史》記載,印度阿育王於公元前3世紀曾派須那與憂多羅兩位長老到金地傳教,有人認為金地即今之下緬甸塔通地區,但此說不能認為確鑿的史實。公歷紀元前後,從東南印度到緬甸有航路可通,錫蘭與緬甸的交通通過東南印度為中心而發展起來,因此錫蘭的上座部佛教大概是通過海道傳人的。據驃族(緬甸族一支)古都卑謬發現的碑文記載,5世紀時,錫蘭已流行上座部佛教。6世紀後期,佛教密宗的阿闍利耶教,叉傳人緬甸的蒲甘地區。11世紀中葉,蒲甘王朝阿努陀羅王統一緬甸全境,他排斥了阿閡利耶教,立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尊阿羅漢長老為國師;1058年始創緬文字母,音譯了上座部佛教三藏典籍,奠定緬甸上座部佛教的基?4撕竺宓櫫醭�浼婦�淝ǎ��恢斃歐罘鸞獺?3世紀末,蒲甘王朝崩潰,緬甸出現了南北朝分立,但南北朝都信奉佛教,北方在阿瓦大造寺廟佛塔,南方也修建大金塔。此後歷代國王都將大金塔增高,並敷金箔,增設回顧,形成現代所見的形態。18世紀中葉,緬甸南北朝為雍籍牙王朝所統一,佛教十分繁榮。這個王朝的孟雲王在明恆費時l1年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磚塔和一口大鍾。12~19世紀末,僧伽羅僧伽派和末羅姆摩僧伽派逐漸分裂,形成善法派、瑞琴派、門派等。1871年,明頓王曾召集備派長老2400人於曼德里舉行第五次結集,重編緬文巴利三藏,後將全部經典刻在729塊大理石碑上,以垂永久。隨著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緬甸僧侶建立了佛教組織,參與反英殖民主義的斗爭。緬甸獨立後,曾於1956年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紀念時,邀請各國佛教界代表,舉行了有2500人參加的第六次結集,校勘上座部緬文巴利三藏,印行結集版藏經51卷本。1961年,宣布佛教為國教,繼又取消國教的地位,執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目前緬甸佛教徒約占總人口的80%以上。
印度尼西亞
在公歷紀元前後,印度尼西亞是海上交通的要沖,居民都為印度人,主要信仰婆羅門教。5世紀初,法顯去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及爪哇)時,據他著的《佛國記》所載,當地盛行婆羅門教,但亦有少量的佛教。稍後,印僧求那跋摩赴華,路經闍婆時,已見佛教甚為流行。據中國史籍《宋書》、《南史》和《梁書》的記載,5世紀中葉至6世紀上半葉,蘇門答臘、爪哇和巴厘等地已廣信佛法,崇仰三寶。7世紀末,在蘇門答臘地區建立了室利佛逝王國。中國高僧義凈往返印度時都在此落腳,據其所述該地大小乘並舉;但從出土的文物看,密教系的觀世音菩薩和多羅菩薩信仰也很普遍。8世紀初,到中國的印度高僧金剛智,曾在室利佛逝滯留,不空即在闍婆拜金剛智為師。可見8世紀前後大乘佛教特別是密教一系在室利佛逝十分流行。8世紀以後佛教由室利佛逝向馬來半島發展,當地王室都信奉密教,在馬來半島建交了大批密教寺院,民間亦多信奉者。
5世紀以後佛教在爪哇廣為流傳。8—9世紀,在中爪哇建立的夏蓮特拉王朝諸王,都信奉大乘拂教與印度教混合的密教,建立了很多寺院,如世界馳名的婆羅浮屠大寺,高達十層,代表十法界,石砌迴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庄嚴雄偉,是世界美術史上的奇觀。
10世紀初,室利佛逝的高僧編集了著名的佛教教義書《聖大乘論》。13世紀庚-安祿在東爪哇創建的新訶沙里王朝和14世紀韋闍耶建立的滿者百夷王朝都信奉佛教。爪哇佛教是大乘密教和印度教濕婆派的混合物。他們把佛陀和濕婆看作一體,在崇拜的對象中雜有印度教的很多神祗。15世紀伊斯蘭數傳人爪哇後,佛教和濕婆派的信仰逐漸衰落,以致絕跡。
I. 關於佛教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後分化為大乘、小乘兩派。小乘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稱
「巴利語經典系佛教」。約在公元3至6世紀,佛教由印度或斯里蘭卡傳入緬甸,再從緬甸傳入西雙版納。
佛教傳入之初稱「擺壩派」,沒有被傣族群眾 接受。後傳入的一派稱「擺孫派」,即被群眾所接受,
成為普及派。由於佛教宣揚的消極、忍耐、調和、輪回、因果報應等有利於維護傣族封建領主的統治,
受到統治者的贊揚、擁護並極力推廣,所以成為傣族、布朗族信奉的宗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義有四締五蘊、十二因緣、三法印、輪回、業報。其經典總稱三藏:
一、《經藏》,傣語「蘇點大比打嘎」;
二、《律藏》,傣語「維乃壓比打嘎」;
三、《論藏》,傣語「阿皮坦瑪比打嘎」。另外還有許多藏外典籍。南傳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侶、信徒嚴格遵守十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說謊(不記前仇)、不酗酒、過午不食、不觀聽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
不坐高處、不積蓄金銀財寶。
西雙版納的佛教建築主要是佛寺、布薩堂(戒堂)、佛塔三大建築,特別是佛寺和佛塔遍
布傣族、布朗族居住的村村寨寨,其中不乏國內外有名的精品,成為西雙版納的一大景觀。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佛事活動和佛教節日名目繁多,主要有如下9項:
1、傣歷6月份的浴佛節,就是傣歷新年,外地人稱「潑水節」。
2、「毫瓦薩」(傣歷9月15日)和「卧瓦薩」(傣歷12月15日),
即「關門節」和「開門節」。整整3個月為凈居齋戒期。
3、賧,即布施。是信眾對寺僧的捐獻活動。節日繁多,一年內至少賧7次以上。
4、「毫干」,即禁忌日,時間在傣歷2月份。
5、「播帕」,即升和尚。
6、「痕帕窪」,即祭佛山。
7、「松桑卡」,時間傣歷 5月15日,為比丘集結日。
8、「播董」,即豎旗桿。
9、「機光羅」,即燒白柴堆,祝賀帕召
升天。傣族、布朗族的每個男子到七八歲左右,都要到佛寺當一段時間和尚,才有結婚、
成家立業的權利和義務,否則,被人瞧不起。當和尚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則終身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