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人死辦喪事點塔是什麼意思
A. 祭奠死人點臘燭代表什麼意思
因為在人們有意識觀念里死亡的路上都是一片黑暗,人們為了讓死都能夠一路上好上,所以才在祭奠死者的時候為他們點蠟燭。
出殯次日清早,晉南聞喜等地講究家人送飯至墓前澆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進便飯。翼城一帶,家人次日赴墳地致祭時,要用鍬往墳上添新土,使墳丘前後周正,不偏不斜,俗稱「扶山」。而太原一帶自安葬後,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後清明祭掃時,才允許往墳丘上添土。兩地習俗,相異如此。
編輯本段
基本習俗
概述
到新墳添土、奠紙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後第三天 ,稱為「復三」,又叫「圓墳」、「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長子帶領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親都去,如忻州河曲,親友帶上火鍋、柏柴去墳地匯聚,祭奠後食畢而歸。
從人死後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稱為「做七」或「過七」。其中一七『稱「頭七」、三七又稱「散七」、五七、七七又稱「滿七」、「斷七」或「盡七」,較為重要。
「一七」,喪家設靈座,供牌位,舉行隆重儀式,受唁開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著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喚死者,或上墳焚香接引亡靈回家。
「五七」,民間認為這一天死者亡靈回家「 省親」 ,喪家除舉行祭奠,還要延請僧道誦經,親友均來弔唁。晉中祁縣一帶,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蓮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並按亡者歲數扎制紙花、剪紙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紙旗以穀草桿穿扎,沿路一直從家門口插到墳地。
「七七」,喪家舉行隆重祭奠,親友都來燒紙,或到墳前祭拜。
人死後或安葬 100天後,即「百日」,也是一個隆重的祭供日,又稱「百日祭」。到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縣等地,紙扎要糊「斗」,俗話稱為「五七升,百日斗……」
一個人死後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稱「 服三」,滿一周年燒紙祭奠,叫「周年」或「 燒周年」,古代稱為「 小祥」。第二個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墳地致祭 。滿三周年燒紙祭奠 ,死者的親友畢至,各帶供品、紙扎。三周年過後,死者的子女即可脫去孝服,改換平常衣著。所以三周年又叫「脫服」或「除孝」,古代稱為「衤覃」(tan 坦)服。按照傳統的說法,喪葬禮儀至此才算正式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節當日或前一日,晉中一帶還有一種「燒心」的習俗。這一天,家人、親友,特別是出嫁的女兒須親至墳地供奠 。祭品除衣帽鞋襪各式紙扎外 ,還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供畢埋於墓前。「燒心」又稱「安心」,其意在於告慰亡靈,從今以後勿須惦念陽世親人,盡可以安心陰間了。
「服三」之後,對死者的祭奠轉入普通的上墳,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墳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舉新火;七月十五,嘗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個節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藉此,家人在悠長的歲月中繼續保持著同死者的「聯系」,並寄託自己綿長無盡的哀思。
由以上對山西各地喪葬禮儀的簡略縷析,可以看出,盡管每一地區都有許多獨特的習俗,但在種種迥異的形式外殼下,卻蘊含著共同的內涵,即通過喪葬禮儀的舉行,寄託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表達希望死者的靈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誠心意。同時,喪葬禮儀反映人們對死亡的理解和態度,既不可避免地具有迷信的一面,又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正如論者所說:「喪葬禮儀是人生禮儀中一種獨特的方式。」盡管生者對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 ,但在民間觀念中 ,死與生一樣,是一種應時必至的現象,它對於死者來說,未必不是一種頗為有益的解脫。所以民間一貫把婚事和喪禮並稱為「紅白喜事」,在舉辦喪事的指導思想上,越熱鬧越好。這種看法對於紅紅火火辦喪事的民俗事象,可以說是提供了較為合理的解釋。
山西的喪葬禮儀,近幾十年來,在有關部門的倡導下,出現了一些新的風尚 ,不僅滌除了喪禮中迷信荒誕的成份 ,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簡化,內容上也出現了很多的變化 :吊喪改為追悼會 ,披麻戴孝改為戴黑紗,各種紙扎改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廣。這無疑是一種進步的表現。
江西一帶的葬禮儀式,一般要子女孫子孫女輩准備一雙鞋子子女輩秀白布孫子孫女輩秀白布+紅布。然後死者來年燒了去,來紀念死者~到了家鄉下葬的時候兒子和孫子是下葬的時候去祭拜。如果有橋的地方要下跪然後讓棺材從頭上過【意識:陞官發財】女兒和孫女是第二天才能去山上祭拜.
B. 人死了家人腰上弄紅布是什麼意思不是應該弄白布嗎
人死了,家裡辦喪事,一個地域,一種風俗。不同的地域風俗確實不一樣。尤其是辦喪事。大概相隔幾里地。風俗也不同。但是你說的這個問題,人死了,家人憂傷。弄紅布。是什麼意思?一般的將人死了,有時候弄紅布。基本上是腰上有紅布的人都是死者的。軟貝甚至是往下比。這種情況多一些。肯定不是。肯定不是家裡人的群,全部的人憂傷都弄紅不。有的是在腰上弄,北部。這指的就是下輩人。有的又說不弄紅布。只是在對的。孝帽上。縫上一塊紅布。也可以有的同樣的意思。這就是藏地的風俗。一種表示,當地人一看就明白。外地的人因為風俗不一樣。看肯定是弄不懂的。
C. 辦喪事是什麼意思
辦理死亡手續:當親人去世後,死者家屬或單位必須開取的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由醫療衛生機構出具醫學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區、縣以上公安、司法部門出具死亡證明。
注銷戶口:死者家屬持死亡證明書到駐地派出所注銷戶口。
聯系火化:1)打電話或派人前往殯儀館或殯葬服務站聯系火化,登記死者姓名、住址、年齡、性別、死亡原因、死亡時間、遺體所在地、死者戶口所在地;2)登記家屬姓名、住址、電話、與死者關系等;3)預定服務項目,服務時間。
接運遺體:按預定時間,家屬持死亡證明在指定地點等候靈車接運遺體。
遺體火化:1)遺體運送到殯儀館;2)遺體整容;3)遺體告別;4)遺體火化,選購骨灰盒、領取火化證明;5)領取骨灰。
骨灰安放:按選定方式安放骨灰,並領取骨灰存放證。此後,家屬持此證明來公墓祭掃。
D. 為什麼人去世了辦喪事要送帳子
這種習俗大部分地方都有,送帳子其實就是一塊布,且顏色沉重代表對死者的吊言與哀思,即送葬的意思,現如今都改革成送錢,是給死人燒紙錢的意思。
E. 緬甸人的風俗習慣
緬甸有14個邦,或叫省,其中最大的墠邦ShanState,聚居著27個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Shan族,所以叫Shan邦。墠邦省東枝Taunggyi,因為海拔高所以氣候涼爽,加上萊茵湖的魅力,使它成為近年來緬甸最吸引人的避暑勝地。
湖上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船隻,游湖的馬達船船身很長,船頭高高翹起,重心落在後半段,觀光客有座椅但只能坐五個人;當地人直接坐在船底板上可坐十人。我們由湖北岸的良瑞碼頭進湖去,長長水道上一路迎面而來的船隻多是載著湖中浮田出產的蔬果,還有正在泡澡消暑的水牛。
F. 緬甸人有哪些風俗習慣快快快!!!!
緬甸人的風俗習慣
緬甸人的房屋有竹質結構、木質結構的和水泥結構的。一般城市裡常見的是水泥結構和木質結構的,農村則常見竹質結構的。緬甸人習慣每天吃兩頓飯,上午十點吃一頓,下午五點吃一頓,早起洗澡後,只喝杯茶,吃些點心或炒米飯、煮豆等充飢。緬甸人的主食是米飯、面條。副食有雞、魚、蝦、雞蛋、豬肉以及洋蔥、空心菜等。緬甸人不吃牛肉,不買活雞、活魚吃。吃魚只喜歡吃淡水魚,如她魚、黑魚、鯨魚等。緬甸人每餐必吃的一個菜是炸蝦醬,他們說;「沒有魚蝦醬,就不吃飯。」緬甸的飲食有六大特點:辣味濃、油膩大、炸食多、拌菜多、酸菜多、椰子和棕糖食品多。
緬甸人一般不在星期二出門辦事,認為在這一天出門辦事,一次不能成功,至少辦兩次才行。如在星期二有急事要辦,出門前,邁出幾步之後,必須再退回屋內,然後才上路,以示反復兩次。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星期二把事情一次辦成功。�送物:緬甸人崇拜佛教,樂善好施,但送給他人物品時,有一定的規定。一般來說,送物必須在星期一到星期六期間,星期天忌送他人物品,尤其禁止把衣服、沙籠送給別人。在星期一,緬甸人禁忌送牛給他人或向他人借牛使用;星期二,禁忌把木頭、竹子等送給別人;星期三,禁忌把稻穀贈給他人;星期四,禁忌向他人索借金銀製品。此外,緬甸人還禁忌在星期二、五、六借錢給別人。用手在緬甸、印度,有一個禁忌常會被初到者忽視,即當地人把左手看作是低下的、不潔凈的。這是因為他們上廁所時用左手(緬甸的廁所里,不論檔次高低,都有洗手設施,或是面盆,或是水龍頭,亦或只有一個筒易水池,加上一把水勺),所以平時送茶、上菜、接物、遞東西都不允許用左手,見面時更是禁忌用左手握手。我是左撇子,心中暗下決心,定要刻骨銘心記住這點,以免狂忌。�
建塔、拜塔的傳統風俗
緬甸素以「萬塔之國」著稱,在這里,到處可見大大小小金光燦燦風格各異的佛塔。據緬甸學者考證,古代在蒲甘地區實際有佛塔5000多座,這些佛塔,全是緬甸人捐款修建的。虔誠的佛教徒把修建佛塔看作一生最大的心願。他們平日捨不得吃穿,臨終前把一生辛苦的積蓄捐獻出來修建一座佛塔,才算了卻心願。正如緬甸人自己說的:「我們緬甸人在施捨時手決不會發抖」。不過,緬甸人修建佛塔的目的同樣是為了積德,以便擺脫苦海,來世升入天堂。
緬甸人無姓氏,只有名字,一般人在自己名字前冠一稱號,以區別其性別,輩分。男人或晚輩自稱為「貌」,稱前輩為「吳」,稱平輩為「郭」,女人通稱「瑪」,年齡大的稱「杜」,緬甸人喜歡扎素色頭巾,稱為「崗包」。
緬甸人為了適應當地炎熱的氣候,不論男女老幼,下身都喜歡穿著五光十色的紗籠,就象我們說的圍裙一樣,穿起來看似有些邋遢,但卻方便涼快。如果是在一些比較莊重的場合,男子穿的紗籠還講究配套,即是用一條布巾以一定格式扎在頭上,這叫戴「崗色」,上身則穿沒有衣領的對襟式長袖短衫。女子穿的紗籠看起來比較薄,但多配有底裙,腰間還會繫上銀帶或安上紐扣作裝飾。
男人必須當和尚
緬甸的男人雖然生活悠閑,但他們一生必須出家一次,出家次數不限,時間可長可短,有的終身當和尚,更多的則是幾年、幾個月甚至一兩個星期。除信仰因素外,出家的理由也千奇百怪:窮人為了有個地方吃住,富人為了長命百歲,體弱者為消災去病,強壯者為福上加壽,運氣好要當和尚高興些日子,運氣不好也要當和尚去去晦氣,婚前為婚後幸福要出家,婚後為重溫婚前獨身生活也要去做和尚。
G. 老家村裡人辦喪事有一道程序叫:收頭,不知道這道程序是什麼意思它的目的是什麼望有高人指點!
這個收頭就是與死者家屬有來往關系的人給死者家屬一部分錢。。沒有什麼特殊含義,在農村裡一般都是幾塊錢的收頭錢。。這個已經是老一輩傳下來的風俗了。。也是對死者家屬的一種經濟支持,因為辦喪事還是需要錢的嗎。。早時候,很多人連喪事都辦不起。需要村裡人的支持。。
H. 死人辦喪事要請歌舞,舞獅,高蹺,這是一種什麼習俗這些不是歡樂喜慶的日子才請的嗎如題 謝謝了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有一種情況死人也值得慶祝。那就是死者年事已高。也就是自然老死人。這種情況被大家視為喜事,所以就會有您看到的請歌舞、高蹺之類…
I. 北方人說打幡是什麼意思
打幡(或稱揚幡):幡指送葬中為死者招魂的旗幟,揚幡即打起招魂的旗幟。
很多農村地區仍有這種喪事習俗,老人死後,由嫡長孫或死者最親近的人打幡,送葬時,走在最前頭。
中文名稱,打幡
別稱,揚幡
意思,打起招魂的旗幟
地區,農村地區
(9)緬甸人死辦喪事點塔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引魂幡是一種垂直懸掛的旗子,喪葬時用以招引鬼魂。用一根長長的竹竿撐起,放在屍體旁邊,一直到死者出殯。在出殯的時候,一般由長孫或長子舉起引魂幡走在出殯隊伍的最前列。
持引魂幡的時候,其桿靠在胸前,而幡卻掠過頭頂。在死者被埋入墳墓後,引魂幡將被插在墓上,直到隨風而去。
J. 在緬甸國,人死亡後怎樣辦儀式
緬甸真實喪葬風俗:
葬禮是人生的終點。緬甸人的葬禮很隆重,傳統葬俗是火葬,
也行土葬,緬甸人家中若有人去世,要報告給親屬並將屍體安置於房屋中央,然後發喪告知廟里的和尚、鄰居、朋友前來幫忙料理喪事。緬甸人愛助人,往往是一家有事全村相助,事主管飯,別無工錢親友也有帶錢帶飯資助喪家的,人一死,樂隊便來喪家,在屍前吹奏喪曲,直至出葬,喪家一般會請一兩位和尚來家居住,以防鬼怪來侵害家人,和尚只住在家中,並不講法,緬甸人把死亡的原因歸為5種老死、不治而亡、治不愈而亡、被人害死、自盡而死。
人死後要先洗屍。洗屍時要用小水罐從棚里舀水,依次從右腳尖開始,過腿、腰、肩、頭,再回到左腳尖淋水一次(中間水不淋完)。在屍體上往返淋水7次後方可洗屍。洗畢,要給屍體抹上黃香楝粉,用新白布裹屍,再穿上新衣,蓋上新紗籠。同時要將死者的雙手置於胸前,用死者子女的頭發分別將其兩個手拇指和兩個大腳拇指繫到一起。停屍時,屍體不能放在地板或床上,要放在靈台上。
死者的貴重物品要置於屍體邊,要依據死亡原因來決定死者的臉外露與否。洗屍水罐要放置於靈台之下,在出殯前要注意不讓罐子碎了,等出殯時再打碎。靈台由17根長短不一的半邊竹竿捆紮而成放屍體時先在台上放一席子,再鋪床單。緬甸天氣炎熱,屍體易腐爛發臭,所以一般會在靈台下或在屍體旁圍放4-5個冬瓜以除臭。
習慣上喪家要停屍3日,也有停5日和7日的。土葬的話,出殯前要派人先去墳場挖坑挖坑前要用茶包、檳榔請土地神賜予葬身之地。
入殮前,要在死者口中放硬幣作為超度費,以使死者的靈魂得以升入極樂世界。同時,為了不使死者日後再來糾纏家人,有些地方將與死者最喜歡的子女身體等長的線放人棺材中也有在棺材中放入飯團的。